:::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張愛玲《小團圓》及其夢境象徵
書刊名:有鳳初鳴年刊
作者:張巽雅
出版日期:2018
卷期:14
頁次:頁179-197
主題關鍵詞:張愛玲小團圓佛洛伊德夢境象徵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8
  • 點閱點閱:8
張愛玲(1920-1995),為中國現代重要的文學作家,亦為現今文壇中的一位傳奇性人物,其文學作品引起大眾讀者的閱讀熱潮,目前學者研究其人、其事、其作之論文更是層出不窮,形成特有的「張學」研究。張愛玲於1995年離世,其小說《小團圓》於2009年出版。《小團圓》書中的故事情節,在經過仔細解析後,能發現其中包含著許多隱喻象徵,作者透過巧妙的安排,小心隱藏著的一些重要的訊息和涵義。至今學界研究《小團圓》一書之論文共計四十餘篇,討論面向包括此書的創作背景、寫作技巧、角色塑造等,未全面找尋《小團圓》一書中夢境的運作方式與性欲的偽裝型態,本文引用佛洛伊德精神分析之理論學說,來探析《小團圓》一書的夢境象徵。在第一節首先探討《小團圓》一書的成書過程和主要內容,第二節和第三節則運用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探討《小團圓》文本中的「夢境運作」和「性慾偽裝」,並透過資料蒐集、文本分析等研究方法,挖掘隱藏於小說背後的意涵,供讀者用不同的角度和觀點去閱讀此書,並將《小團圓》中所傳達的隱晦意象更加明朗化,使得張愛玲如夢似幻的人生,與小說人物的經歷相互疊合,讓讀者能從中窺探張愛玲的情感狀態與內心世界
期刊論文
1.石曉楓(20120600)。隔絕的身體/性/愛--從《小團圓》中的九莉談起。成大中文學報,37,187-22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鍾正道(20111200)。臨摹夢中的圖案--張愛玲小說的夢式閱讀。東華中文學報,4,61-7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陳亭勻(20110800)。論張愛玲自傳體小說的夢欲象徵。雲漢學刊,23,100-11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王曉雁(2010)。淚光中的追憶--張愛玲的小說《小團圓》的解讀。遼東學院學報,12(4),134-13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東紅(2006)。論張愛玲小說的時間特性。漳州師範學院學報,2006(1),63-6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史玉鳳(2010)。蒼涼殘缺的團圓--解讀張愛玲的《小團圓》。淮海工學院學報,8(10),59-6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周芬伶(20090400)。風流之罪--三讀《小團圓》。聯合文學,25(6)=294,113-11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高全之(20081100)。懺悔與虛實--《小團圓》的一種讀法。文訊,289,23-3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袁媛(2014)。原來一片無情境,餘生只好語夢痕--關於《小團圓》中「弗洛伊德式」的夢。溫州大學學報,27(5),68-7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鄧邵祺(2009)。張愛玲自傳小說《小團圓》索隱。北京化工大學學報,2009(3),52-6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蔡登山(20090400)。難忘兩代情--訪宋以朗談張愛玲及《小團圓》。聯合文學,25(6)=294,107-1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黃資婷(20090400)。因為懂得,所以慈悲--張愛玲《小團圓》首發記者會。幼獅文藝,664,67-6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鍾正道(20081200)。從佛洛伊德學說看張愛玲小說中的自戀。文學新鑰,8,75-9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鍾正道(20171200)。女兒的自我療癒--論張愛玲《小團圓》中「木彫的鳥」。東華漢學,26,147-16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鍾曉陽(20100100)。萬轉千迴--看《小團圓》記。印刻文學生活誌,6(5)=77,172-18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鍾曉陽(20100300)。萬轉千迴--看《小團圓》記。印刻文學生活誌,6(7)=79,88-9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許閔淳(2018)。變易之外--論張愛玲《雷峰塔》、《易經》、《小團圓》中的「母女」關係(碩士論文)。東海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林靜秀(2013)。從自我存在與人際關係的疏離論《小團圓》的喻義(碩士論文)。南華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張愛玲(2009)。小團圓。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Freud, Sigmund、葉頌壽(1997)。精神分析引論、精神分析新論。臺北:志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張愛玲、趙丕慧(2010)。易經。臺北:皇冠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Freud, Sigmund、賴其萬、符傳孝、曾炆煜(1988)。夢的解析。台北:志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林幸謙(2015)。身體與符號建構--重讀中國現代女性文學。香港: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鍾正道(20120000)。佛洛伊德讀張愛玲。臺北:萬卷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盧正珩(1994)。張愛玲小說的時代感。台北:麥田。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鍾正道(20090000)。論張愛玲〈紅玫瑰與白玫瑰〉的夢境象徵。修辭論叢。臺北:洪葉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