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語言接觸視角下中古漢譯佛經詞彙高度複音化的動因分析--以《佛所行贊》為個案
書刊名:中國語文通訊
作者:邱冰
作者(外文):Qiu, Bing
出版日期:2019
卷期:98:1
頁次:頁15-25
主題關鍵詞:中古漢語語言接觸複音化漢譯佛經佛所行贊Middle ChineseLanguage contactPolysyllablizationChinese translation of Buddhist scripturesBuddhacarita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8
  • 點閱點閱:3
期刊論文
1.朱慶之(1992)。試論佛典翻譯對中古漢語詞彙發展的若干影響。中國語文,1992(4),297-30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梁曉虹(1991)。漢魏六朝譯經對漢語詞彙雙音化的影響。南京師大學報(社科版),1991(2),73-7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李仕春(2007)。從複音詞數據看中古漢語構詞法的發展。寧夏大學學報(人社版),2007(3),1-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朱慶之(2001)。佛教混合漢語初論。語言學論叢,24,1-3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辛嶋靜志(2001)。《道行般若經》和「異譯」的對比研究--《道行般若經》與異譯及梵本對比研究。漢語史研究集刊,4,313-32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辛嶋靜志(2002)。《道行般若經》和「異譯」的對比研究--《道行般若經》中的難詞。漢語史研究集刊,5,199-2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儲泰松(2002)。「和尚」的語源及其形義的演變。語言研究,2002(1),83-9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俞理明、顧滿林(2008)。東漢佛經中的「香」和「臭」。漢語史研究集刊,11,297-30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朱冠明(2007)。從中古佛典看「自己」的形成。中國語文,2007(5),402-411+47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朱冠明(2008)。移植:佛經翻譯影響漢語詞匯的一種方式。語言學論叢,37,169-18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朱冠明(2015)。佛經翻譯中的詞義移植補例。語言研究,2015(4),107-1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朱慶之(1998)。佛教漢語的「時」和「時時」。漢語史研究集刊,1,166-17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朱慶之(2000)。佛經翻譯中的仿譯及其對漢語詞匯的影響。中古近代漢語研究,1,247-26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邱冰(2012)。中古漢語詞彙複音化的多視角研究。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程湘清(2003)。漢語史專書複音詞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萬金川(20050000)。佛經語言學論集:佛典研究的語言學轉向。南投:正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朱慶之(2002)。梵漢《法華經》中的「偈」「頌」和「偈頌」。華林。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