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動盪時代的史識與詩心:黃得時與臺靜農的「文學史」書寫
書刊名:臺大中文學報
作者:梅家玲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Mei, Chia-ling
出版日期:2022
卷期:79
頁次:頁229-280
主題關鍵詞:史識詩心黃得時臺靜農文學史Historical consciousnessPoetic consciousnessHuang DeshiTai JingnongLiterary histor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26
  • 點閱點閱:5
期刊論文
1.林巾力(20151100)。建構「臺灣」文學--日治時期文學批評對泰納理論的挪用、改寫及其意義。臺大文史哲學報,83,1-3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鄭振鐸(19230110)。關於文學原理的重要書籍介紹。小說月報,14(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梁容若、黃得時(19670500)。重訂中國文學史書目。幼獅學誌,6(1),(1)1-(1)3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江寶釵(20141000)。黃得時的臺灣古典文學史論暨其相關問題。臺灣文學研究學報,19,191-22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林巾力(20161200)。殖民地的文學史建構:重探日治時期「臺灣文學史」書寫。臺灣史研究,23(4),81-12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何寄澎、許銘全(20151200)。文學史書寫的典型--寫於臺靜農先生《中國文學史》三版付梓前。書目季刊,49(3),129-14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孫化顯(2019)。從《文學評論之原理》的譯介實踐看現代中國文學理論的知識建構:兼論梅光迪的文論貢獻。宜賓學院學報,19(11),34-4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張旭春(2009)。文學理論的西學東漸:本間久雄《文學概論》的西學淵源考。中國比較文學,2009(4),24-3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趙苗(2017)。日本中國文學史觀的建構:1882-1912。華文文學,139,64-7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吳叡人(20090900)。重層土著化下的歷史意識:日治後期黃得時與島田謹二的文學史論述之初步比較分析。臺灣史研究,16(3),133-16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何寄澎(2001)。敘史與詠懷:臺靜農先生的中國文學史稿書寫。臺靜農先生百歲冥誕學術研討會。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柳書琴(2008)。誰的文學?誰的歷史?:日據末期臺灣文壇主體與歷史詮釋之爭。臺灣文學史書寫國際學術研討會。春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黃得時、江寶釵(2012)。黃得時全集。國立臺灣文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許俊雅(2006)。臺灣文學家年表六種。臺北縣政府文化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Culler, Jonathan D.、李平(1998)。文學理論。遼寧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黃英哲(2006)。日治時期臺灣文藝評論集‧雜誌篇。國家臺灣文學館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劉大杰(1990)。中國文學發展史。上海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Eagleton, Terry、伍曉明(2007)。二十世紀西方文學理論。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戴燕(2002)。文學史的權力。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Wellek, Rene(1982)。The Attack on Literature and Other Essays。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new window
9.鄭振鐸(1991)。插圖本中國文學史。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陳廣宏(2016)。中國文學史之成立。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梁容若(1967)。中國文學史研究。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橋本恭子、涂翠花、李文卿(2014)。島田謹二:華麗島文學的體驗與解讀。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臺靜農、陳子善、秦賢次(20180000)。靜農佚文集。新北市:聯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陳國球(2004)。文學史書寫形態與文化政治。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三上参次、高津鍬三郎(1890)。日本文学史。金港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古城貞吉(1897)。中国文学史。東華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久保天随(1904)。中国文学史。早稲田大学出版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笹川種郎(1898)。中国文学史。博文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Taine, Hippolyte(1863)。Histoire de la Littérature Anglaise。L. Hachette et cie。  new window
20.Winchester, Caleb Thomas、景昌極、錢新堃(1972)。文學評論之原理。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Hudson, William Henry、宋桂煌(1933)。文學研究法。光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臺靜農(2018)。中國文學史。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黃喬生(2015)。臺靜農往來書信。海燕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羅聯添(2009)。臺靜農先生學術藝文編年考釋。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川合康三、朱秋而(2005)。中國文學史的誕生:二十世紀日本的中國文學研究之一面。日本漢學研究續探:文學篇。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陳芳明(2004)。黃得時的臺灣文學史書寫及其意義。殖民地摩登:現代性與臺灣史觀。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李育霖(2015)。帝國與殖民地的間隙:黃得時與島田謹二文學理論的對位閱讀。「帝國」在臺灣:殖民地臺灣的時空、知識與情感。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李霽野(2004)。魯迅先生對文藝嫩苗的愛護與培育。李霽野文集。百花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陳平原(2015)。清儒家法、文學感覺與世態人心:作為文學史家的魯迅。作為學科的文學史。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陳萬益(2005)。黃得時的臺灣文學史觀析論。戰後初期臺灣文學與思潮論文集。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舒蕪(1995)。憶臺靜農先生。回憶臺靜農。上海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島田謹二(2006)。臺灣文學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日治時期臺灣文藝評論集。國家臺灣文學館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Williams, Raymond、劉建基(2004)。Literature(文學)。關鍵詞:文化與社會的詞彙。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