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帝國」在臺灣:殖民地臺灣的時空、知識與情感
作者:李承機李育霖 引用關係
出版日期:2015
出版項: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集叢:臺灣研究叢書;9
ISBN:9789863501206
主題關鍵詞:臺灣社會文化研究日據時期
學門:社會學
資料類型:專書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5) 博士論文(2)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5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3
期刊論文
1.蔡慧玉(19930300)。The Hoko System in Taiwan, 1895-1945: Structure and Functions。文史學報,23,127-148。new window  new window
2.柳書琴(20070500)。臺灣文學的邊緣戰鬥:跨域左翼文學運動中的旅日作家。臺灣文學研究集刊,3,51-8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陳培豐(20111200)。鄉土文學、歷史與歌謠:重層殖民統治下臺灣文學詮釋共同體的建構。臺灣史研究,18(4),109-16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顔杏如(2011)。「帝国の時間」と植民地台湾--天長節と紀元節を例として--。日本台湾学会報,1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顏杏如(2007)。二つの正月:植民地台湾における時間の重層と交錯(1895-1930年)。日本台湾学会報,9,1-2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石婉舜(20120700)。高松豐次郎與臺灣現代劇場的揭幕。戲劇研究,10,35-6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東方孝義(1937)。臺灣習俗--臺灣の演劇。臺灣時報,209,19-2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雷石榆(1990)。我的回憶。新文學史料,1990(2),43-6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林鶴宜(20070400)。歌仔戲「幕表」編劇的創作機制和法則。成大中文學報,16,171-20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林如薇(19950800)。石川欽一郎第二次在臺灣的活動--一九二四年二月至一九三二年三月。藝術家,41(2)=243,326-33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李承機(2002)。植民地統治初期における台湾総督府メディア政策の確立--植民地政権と母国民間人の葛藤。日本台湾学会報,4,81-9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下村作次郎、宋佩蓉(2007)。現代舞蹈和臺灣現代文學--透過吳坤煌與崔承喜的交流。臺灣文學與跨文化流動:東亞現代中文文學國際學報,3,159-17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Harvey, David(1990)。Between Space and Time: Reflections on the Geographical Imagination。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80(3),418-434。  new window
14.陳姃湲(20120300)。放眼帝國、伺機而動:在朝鮮學醫的臺灣人。臺灣史研究,19(1),87-13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施淑(19971200)。想像鄉土.想像族群--日據時代臺灣鄉土觀念問題。聯合文學,14(2)=158,77-8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曾文亮、王泰升(20070600)。被併吞的滋味:戰後初期臺灣在地法律人才的處境與遭遇。臺灣史研究,14(2),89-16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王一剛(19570100)。黃玉階的生平。臺北文物,5(2/3),74-7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岡本真希子(2010)。植民地在住者の政治参加をめぐる相剋:「台湾同化会」事件を中心として。社会科学,40(3),95-13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邱仲麟(20000900)。誕日稱觴--明清社會的慶壽文化。新史學,11(3),101-15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石婉舜(20100700)。殖民地版新派劇的創成--「臺灣正劇」的美學與政治。戲劇學刊,12,35-7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宋光宇(19930400)。霞海城隍祭典與臺北大稻埕商業發展的關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2(2),291-33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夏鑄九(20001200)。殖民的現代性營造--重寫日本殖民時期臺灣建築與城市的歷史。臺灣社會研究季刊,40,47-8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劉南芳(20121200)。臺灣歌仔戲中程式語言的作用:以歌仔戲「活戲」演出為例。臺灣文學研究,3,51+53-10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顏娟英(19890500)。臺灣早期西洋美術的發展。藝術家,28(6)=168,143-16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顏娟英(19890600)。臺灣早期西洋美術的發展。藝術家,29(1)=169,140-16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顏娟英(19890700)。臺灣早期西洋美術的發展。藝術家,29(2)=170,178-19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林滿紅(19940700)。清末大陸來臺郊商的興衰--臺灣史、中國史、世界史之一結合思考。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 人文及社會科學,4(2),173-19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近藤龍哉(2007)。胡風と矢崎弾:日中戦争前夜における雑誌『星座』の試みを中心に。東洋文化研究所紀要,151,55-9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吉見俊哉(1994)。運動会の思想--明治日本と祝祭文化。思想,84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有泉貞夫(1968)。明治国家と祝祭日。歴史学研究,34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周冉冉(2006)。唐代皇帝聖節考。達縣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6(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周俊宇(2014)。もう一つの新嘗祭--植民地台湾における祭日としての展開。日本台湾学会報,16,59-8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牧原憲夫(1994)。万歳の誕生。思想,84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劉恆妏(20110300)。清末法吏到民國法官--以「無朝不成院」的北京朝陽大學為例。中研院法學期刊,8,185-22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劉恆妏(20101000)。二次戰前中國法學教育發展的頓挫:1932年教育改革方案。國立中正大學法學集刊,31,163-20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李承機(2003)。植民地新聞としての《台湾日日新報》--「御用性」と「資本主義性」のはざま。植民地文化研究,2,169-18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李承機(2003)。植民地台湾におけるメディア-ミックスの競合と「大衆」。アジア遊学,54,87-9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李承機(2013)。植民地台湾における文字の文化と音声の文化:リテラシーの近代性を乗り越えたオラリティーの〈大衆〉。一橋大学言語社会研究科紀要《言語社会》,7,47-6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田中益三(1999)。日中砂漠下の二人の詩人--小熊秀雄と雷石楡。野草,64,34-5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北岡正子(1990)。『日文研究』という雑誌(下):左連東京支部文芸運動の暗喩。中国--社会と文化,5,247-26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北岡正子(1997)。雷石楡『沙漠の歌』--中國詩人の日本語詩集。日本中国学会報,4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劉慧娟、孫軍悅(2002)。中国現代文学史上欠かせない一章--東北における被占領時期の左翼文学活動をめぐって。環,10,145-15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方林(1996)。臺展時期的臺灣意象。藝術家,251,371-37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石黑審查委員長、方林(1995)。臺灣美術展覽會審查感言。藝術家,24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批評家、方林(1995)。臺展考察。藝術家,247,324-32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Mamyama, B.(1935)。臺灣的風景。臺灣時報,1935(5月號),128-13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Mamyama, B.(1935)。臺灣的風景。臺灣時報,1935(4月號),117-12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Mamyama, B.(1935)。臺灣的風景。臺灣時報,1935(2月號),141-15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19370815)。警察官臺灣語講習教料。語苑,1937(8月號),21-2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呂訴上(1941)。台湾演劇の近情。国民演劇,1(4),149-15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長嶺亮子(2011)。1930年代前後のレコードにみる歌仔戯と他芸能ジャンルの関係。ムーサ:沖縄県立芸術大学音楽学研究誌,12,43-5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鄒自振(2011)。閩劇與閩都民情習俗。閩江學院學報,2011(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3.陳鏡波(1931)。臺灣の歌仔戲の實際的考察と地方青年男女に及ぼす影響。臺灣教育,34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4.鏡波(1931)。臺灣の歌仔戲の實際的考察と地方青年男女に及ぼす影響。臺灣教育,34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5.Lee, Yu-lin(20101200)。The Nation and the Colony: On the Japanese Rhetoric of Gaichi Bungaku。Tamkang Review,41(1),97-110。new window  new window
56.陳君玉(19550800)。日據時期臺語流行歌概略。臺北文物,4(2),22-3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7.黃美娥(20060300)。差異/交混、對話/對譯--日治時期臺灣傳統文人的身體經驗與新國民想像(1895-1937)。中國文哲研究集刊,28,81-11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8.呂紹理(20020500)。日治時期臺灣廣播工業與收音機市場的形成(1928-1945)。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19,297-33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9.洪秋芬(19920600)。日據初期臺灣的保甲制度(1895-1903)。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1,437+439-47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0.蔡錦堂(19911200)。日據末期臺灣人宗教信仰之變遷--以「家庭正廳改善運動」為中心。思與言,29(4),65-8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若林正丈、許佩賢(19930700)。日本的臺灣殖民地支配史研究的成果。當代,87,50-6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2.林瑞明(20081000)。兩種臺灣文學史--臺灣V.S.中國。臺灣文學研究學報,7,107-14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3.王順隆(19930900)。談臺閩「歌仔冊」的出版概況。臺灣風物,43(3),109-13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4.吳叡人(20090900)。重層土著化下的歷史意識:日治後期黃得時與島田謹二的文學史論述之初步比較分析。臺灣史研究,16(3),133-16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呂紹理(2005)。老眼驚看新世界:從《水竹居主人日記》看張麗俊的生活節奏與休閒娛樂。水竹居主人日記學術研討會。臺中縣:臺中縣文化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何義麟(2000)。日治時期臺灣廣播事業發展之過程。回顧老臺灣、展望新故鄉--臺灣社會文化變遷學術研討會。臺北市大安: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Kikuchi, Yuko(2002)。Refracted Colonial Modernity: Identity in Taiwanese Crafts from the。Asia-pacific Traditional Arts Forum, Symposium 2000。Taipei:Taipei National University of the Arts。13-30。  new window
4.苗延威(2010)。「文明頭腦今先覺」:日治時期臺灣的斷髮運動與地方政治。2010年臺灣社會學會年會,輔仁大學社會系(主辦) 。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曾文亮(2010)。戰火下的辯護土:「黃繼圖日記」中的臺灣人法律社群經驗。日記與臺灣史研討會,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會議日期: 2010/08/19-08/2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王惠珍(2013)。日本における呉坤煌の文化翻訳活動について--1930年代の日本左翼系雑誌を中心に。天理台湾学会第23回研究大会,天理大学 (會議日期: 2013/06/29)。奈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王秀雄(1991)。臺灣第一代畫家的保守與權威主義暨其對戰後臺灣西畫的影響。「中國‧現代‧美術」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135-17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石婉舜(2014)。殖民地戲院的普及與特色。東亞脈絡中的早期臺灣電影方法學與比較框架國價研討會,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會議日期: 2014/04/26)。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研究報告
1.李乾朗(1992)。艋舺龍山寺調查研究。臺北市政府。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鄭淑屏(1986)。臺灣在日據時期警察法令與犯罪控制(碩士論文)。輔仁大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黃裕元(2011)。日治時期臺灣唱片流行歌之研究--兼論一九三〇年代流行文化與社會(博士論文)。臺灣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廖新田(2002)。Colonialism, post-colonialism and local identity in colonial Taiwanese landscape paintings, 1908-1945(博士論文)。University of Central England,Birmingham。  new window
4.李毓嵐(2008)。世變與時變--日治時期臺灣傳統文人的肆應(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柯榮三(2009)。臺灣歌仔冊中「相褒結構」及其內容研究(博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陳鋕雄(1996)。日治時期的臺灣法曹:以國家為中心之歷史考察(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吳孟芳(2002)。臺灣歌仔戲坤生文化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楊永彬(1996)。臺灣紳商與早期日本殖民政權的關係:1895年-1905年(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王淑津(1997)。南國虹霓--鹽月桃甫藝術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梁秋虹(2003)。社會的下半身:試論日本殖民時期的性治理(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新竹。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溫振華(1978)。清代臺北盆地經濟社會的演變(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橋本恭子(2003)。島田謹二《華麗島文學志》研究:以「外地文學論」為中心(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新竹。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游勝冠(2000)。殖民進步主義與日據時代臺灣文學的文化抗爭(博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新竹。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石婉舜(2010)。搬演「臺灣」:日治時期臺灣的劇場、現代化與主體型構(1895-1945)(博士論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臺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黃慧禎(2012)。日治時期艋舺龍山寺信眾的變遷(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岩口敬子(2009)。國家儀典與國民統合:日治時期臺灣官方節日與儀式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下村作次郎(2005)。台湾近代文学の諸相:1920年から1949年(博士論文)。關西大学,大阪。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Lin, C.(1998)。The Rise of Landscape in Provincial Taiwan: A Study of Western-style Painting in the Formation of National Identity(博士論文)。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  new window
19.張啟豐(2004)。清代臺灣戲曲活動與發展研究(博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徐麗紗、林良哲(2007)。從日治時期唱片看臺灣歌仔戲:下冊【資料篇】。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若林正丈(2001)。台湾抗日運動史研究。研文。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臺灣總督府警務局(1939)。臺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第二編):領臺以後の治安狀況(中卷)--臺灣社會運動史。臺北:臺灣總督府警務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王見川、李世偉、高致華、闞正宗、范純武(2009)。民間私藏臺灣宗教資料彙編:民間信仰.民間文化。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Singer, Ben(2001)。Melodrama and Modernity: Early Sensational Cinema and Its Contexts。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6.淺見登郎(1928)。日本植民地統治論。東京:巖松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臺灣總督府警務局(1986)。臺灣總督府警察沿革志(第一編):警察機關の構成。東京都:綠蔭書房。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陳俊宏(2003)。禮密臣細說臺灣民主國。南天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Warnke, Martin、McLintock, David(1994)。Political Landscape: The Art History of Nature。London:Reaktion Books。  new window
10.王惠珍(2011)。戰鼓聲中的歌者--龍瑛宗及其同時代東亞作家論文集。新竹:國立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信夫清三郎、周啟乾(1990)。日本近代政治史(第四卷):走向大東亞戰爭的道路。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フォルモサ。臺灣藝術研究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臺灣文藝。臺灣文藝聯盟。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Calinescu, Matei、顧愛彬、李瑞華(2004)。現代性的五副面孔。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小森陽一(2000)。日本語の近代。東京:岩波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Marcuse, Herbert(1972)。Counterrevolution and Revolt。Boston, Massachusetts:Beacon Press。  new window
17.李明輝(1995)。李春生的思想與時代。臺北:正中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簡吉、簡敬、洪金盛、韓嘉玲、蔣智揚(2005)。簡吉獄中日記。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吳燕和、陳淑容(2013)。吳坤煌詩文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Said, Edward W.、蔡源林(2003)。文化與帝國主義。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中西牛郎(1908)。泰東哲學家李公小傳。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蔡文輝(1997)。不悔集:日據時代臺灣社會與農民運動。臺北:簡吉陳何文教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Turner, Jonathan H.、Stets, Jan E.(2005)。The sociology of emotion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24.陳翹(2007)。福建戲史探考。中國戲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王泰升(1997)。臺灣日治時期的法律改革。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島田謹二(1995)。華麗島文学志--日本詩人の台湾体験。東京都:明治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卓克華(1990)。清代臺灣的商戰集團。臺原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Bernard, Edina、黃正平(2003)。西洋視覺藝術史--現代藝術。臺北市:閣林國際。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葉榮鐘(1971)。臺灣民族運動史。臺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陳淑容(2004)。一九三〇年代鄉土文學:臺灣話文論爭及其餘波。臺南市立圖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Hardt, Michael、Negri, Antonio、韋本、李尚遠(2002)。帝國。臺北:商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吳密察(19900500)。臺灣近代史研究。臺北:稻鄉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鄒川雄(1998)。中國社會學理論。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鶴見祐輔(1943)。後藤新平傳。東京:太平洋協戶出版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Barlow, Tani E.(1997)。Formations of Colonial Modernity in East Asia。Duke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36.三澤真美惠(2002)。殖民地下的「銀幕」:臺灣總督府電影政策之研究(1895-1942)。臺北:前衛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韓嘉玲(1997)。播種集--日據時期臺灣農民運動人物誌。臺北:財團法人簡吉陳何文教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藤田省三(1975)。転向の思想史的研究:その一側面。東京:岩波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Ashcroft, Bill、Griffiths, Gareth、Tiffin, Hellen(1995)。The Post-Colonial Studies Reader。Routledge。  new window
40.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6)。清會典臺灣事例。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林柏維(1998)。臺灣文化協會滄桑。臺北市:臺原藝術文化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矢內原忠雄(1929)。帝国主義下の台湾。東京:岩波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臺灣總督府文教局社會課(1928)。臺灣に於ける支那演劇及臺灣演劇調。臺北:臺灣總督府文教局社會課。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中島利郎(2003)。1930年代臺灣鄉土文學論戰資料彙編。高雄:春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陳培豊(2001)。「同化」の同床異夢:日本統治下台湾の国語教育政策の再考。東京都:三元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Yang, C. K.(1965)。Chinese Communist Society: The Family and the Village。Cambridge:MIT Press。  new window
47.吳瀛濤(1987)。臺灣民俗。臺北:眾文圖書有限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臺灣私法商事編。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黃美娥(2005)。重層現代性鏡像:日治時代臺灣傳統文人的文化視域與文學想像。臺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小熊英二(1998)。「日本人」の境界。東京:新曜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安田敏朗(1997)。帝国日本の言語編制。世織書房。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楊熾昌、呂興昌、葉笛(1995)。水蔭萍作品集。臺南:臺南市立文化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3.劉捷(1998)。我的懺悔錄。臺北:九歌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4.De Certeau, Michel、Rendall, Steven(1984)。The Practice of Everyday Life。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new window
55.若林正丈、吳密察(2004)。跨界的臺灣史研究:與東亞史的交錯。臺北:播種者文化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6.王詩琅、臺灣總督府(1988)。臺灣社會運動史--文化運動。臺北:稻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7.陳萬益(2002)。張文環全集。臺中縣豐原:臺中縣立文化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8.Turner, Jonathan H.、Stets, Jan E.、孫俊才、文軍(2007)。情感社會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9.張恆豪(1990)。陳虛谷、張慶堂、林越峰合集。臺北:前衛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0.三六九小報。臺南:三六九小報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向山寬夫、楊鴻儒(1999)。日本統治下的臺灣民族運動史。福祿壽興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2.竹越與三郎(1905)。臺灣統治志。東京:博文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3.柳書琴(2009)。荊棘之道:臺灣旅日青年的文學活動與文化抗爭。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4.長島毅(1929)。裁判所構成法。東京:日本評論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5.Barlow, Tani(1997)。Formations of Colonial Modernity in East Asia。Durham:Duke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66.吳文星(20080000)。日治時期臺灣的社會領導階層。臺北:五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7.矢內原忠雄、周憲文(1985)。日本帝國主義下之臺灣。帕米爾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8.杵淵義房(1940)。臺灣社會事業史。臺北:德友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9.Meecham, Pam、Sheldon, Julie、王秀滿(2003)。現代藝術批判。臺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0.Giddens, Anthony、李康、李猛(2002)。社會的構成。臺北縣:左岸文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1.Lippmann, Walter(1960)。Public Opinion。New York:Macmillan Company。  new window
72.佐藤次高、福井憲彦(1999)。ときの地域史。東京:山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3.臺北市役所(1928)。臺北市案內。臺北:臺北市役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4.陳映真、呂正惠(2005)。迎回尾崎秀樹。臺北:人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5.鍾肇政、葉石濤(1979)。一群失業的人。臺北:遠景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6.劉亮雅(2014)。遲來的後殖民:再論解嚴以來的臺灣小說。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7.陳逸松、吳君瑩、林忠勝(1994)。陳逸松回憶錄:太陽旗下風滿臺。臺北:前衛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8.臺灣總督府(1916)。臺灣列紳傳。臺北:臺灣總督府。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9.艋舺龍山寺全志編纂委員會(1951)。艋舺龍山寺全志。臺北:艋舺龍山寺全志編纂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0.鷲巣敦哉(1941)。台湾保甲皇民化読本。台北:台湾警察協会。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1.Mann, Michael、李少軍、劉北成(1995)。社會權力的來源(第1卷):自源起到西元1760年的權力史。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2.(1923)。臺灣民報。東方文化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3.(1919)。臺灣時報。臺北:臺灣時報發行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4.(1920)。臺北市報。臺北:臺北市役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5.(1898)。臺灣日日新報。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6.(1934)。臺灣婦人界。臺灣婦人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7.(1912)。臺灣教育。臺北:臺灣教育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8.Fujitani, T.、米山リサ(1994)。天皇のページェント--近代日本の歴史民族誌から。東京:日本放送出版協会。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9.日本史研究会(1957)。日本の建国--歴史家は紀元節をどうみるか。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0.村上重良(1986)。天皇の祭祀。東京:岩波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1.和歌森太郎(1975)。市民的生活の展開。東京:河出書房新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2.岡田芳朗(1994)。明治改暦。東京:大修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3.波形昭一(2002)。民間総督--三好徳三郎と辻利茶舗。東京:日本図書センター。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4.張麗俊、許雪姬、洪秋芬、李毓嵐(2000)。水竹居主人日記(一):1906-1907。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5.張麗俊、許雪姬、洪秋芬、李毓嵐(2000)。水竹居主人日記(二):1908-1910。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6.東京大学社会科学研究所(1991)。歷史的前提。東京大学出版会。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7.張麗俊、許雪姬、洪秋芬、李毓嵐(2001)。水竹居主人日記(三):1911-1914。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8.張麗俊、許雪姬、洪秋芬、李毓嵐(2001)。水竹居主人日記(四):1914-1917。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9.張麗俊、許雪姬、洪秋芬、李毓嵐(2002)。水竹居主人日記(五):1917-1922。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0.張麗俊、許雪姬、洪秋芬、李毓嵐(2002)。水竹居主人日記(六):1923-1926。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1.張麗俊、許雪姬、洪秋芬、李毓嵐(2004)。水竹居主人日記(七):1926-1929。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2.張麗俊、許雪姬、洪秋芬、李毓嵐(2004)。水竹居主人日記(八):1929-1932。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3.張麗俊、許雪姬、洪秋芬、李毓嵐(2004)。水竹居主人日記(九):1932-1935。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4.張麗俊、許雪姬、洪秋芬、李毓嵐(2004)。水竹居主人日記(十):1935-1937。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5.許雪姬(2008)。黃旺成先生日記(五)1916年。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6.(1932)。民眾法律。臺北:民眾法律新報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7.(1934)。法政公論。臺北:法政公論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8.(1907)。法院月報。臺北:法院月報發行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9.(1911)。臺法月報。臺北:臺法月報發行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0.(1896)。臺灣日日新報。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1.(1923)。臺灣民報。東京:臺北:臺灣雜誌社:臺灣民報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2.(1924)。臺灣年鑑。臺北:臺灣通信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3.(1930)。臺灣新民報。臺北:臺灣新民報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4.(1901)。臺灣慣習記事。臺北:臺灣慣習研究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5.大野正男(1972)。弁護士の団体。東京:日本評論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6.小熊英二(2003)。「日本人」の境界。東京:新曜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7.王泰升、曾文亮(20050000)。二十世紀臺北律師公會會史。臺北:臺北律師公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8.伊藤孝夫(2000)。大正デモクラシー期の法と社会。京都:京都大学学術出版会。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9.外務省(1990)。外地法誌(第6卷):台湾に施行すべき法令に関する法律の議事録。東京:文生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0.Pound, Roscoe(1953)。The Lawyer From Antiquity to Modern Times。Saint Paul, Minnesota:West Publishing Company。  new window
121.橋本誠一(2005)。在野「法曹」と地域社会。京都:法律文化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2.潮見俊隆(1972)。日本の弁護士。東京:日本評論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3.衆議院(1990)。議会制度百年史。東京:大蔵省印刷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4.衆議院、参議院(1990)。議会制度百年史:衆議院議員名鑑。東京:大蔵省印刷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5.鷲巢敦哉(1995)。臺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臺北:南天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6.(1933)。大阪朝日新聞.臺灣版。大阪:朝日新聞大阪本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7.(1929)。昭和新報。臺北:昭和新報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8.(1929)。新高新報。基隆:新高新報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9.何義麟(2003)。二‧二八事件--「台湾人」形成のエスノポリティク。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0.McCombs, Maxwell、Einsiedel, Edna、Weaver, David(1991)。Contemporary Public Opinion: Issues and the News。New Jersey: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nc.。  new window
131.テアトロ。東京:カモミール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2.臺灣總督府警務局。臺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臺北:臺灣總督府警務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3.外事警察概況:厳秘。東京:内務省警保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4.詩人。東京:文学案内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5.詩精神。東京:前奏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6.詩歌。東京:文学案内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7.リチャ-ド‧H‧ミッチェル(1980)。戦前日本の思想統制。東京:日本評論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8.小熊秀雄(1978)。小熊秀雄全集。東京:創樹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9.山辺健太郎(2004)。台湾。東京:みすず書房。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0.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2010)。左聯回憶錄。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1.田中益三、河合修(2002)。小熊秀雄とその時代。東京:せらび書房。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2.岡田英樹(2000)。文学にみる「満洲国」の位相。東京:研文。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3.法政大学大原社会問題研究所(1995)。社会‧労働運動大年表。東京:労働旬報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4.厳安生(1991)。日本留学精神史:近代中国知識人の軌跡。東京:岩波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5.雷石楡(1997)。もう一度春に生活できることを:抵抗の浪漫主義詩人・雷石楡の半生。東京:潮流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6.林惺獄(1992)。廖繼春。臺北:藝術家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7.楊碧川(1994)。後藤新平傳--臺灣現代化奠基者。臺北:克寧。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8.謝里法(1991)。日據時代臺灣美術運動史。臺北:雄獅美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9.Foucault, M.(1988)。The History of Sexuality。New York:Vintage Books。  new window
150.Richardson, M.、Fijakkowski, K.(2001)。Surrealism against the Current。London:Pluto Press。  new window
151.片岡巖(1994)。臺灣風俗誌。臺北:南天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2.林茂賢(20060000)。歌仔戲表演型態研究。臺北:前衛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3.林鋒雄、鄭英珠(1997)。歌仔戲四大齣之一:山伯英台。宜蘭:宜蘭縣立文化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4.倉田喜弘(1999)。芸能の文明開化:明治国家と芸能近代化。東京:平凡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5.臺灣總督府(1934)。昭和五年國勢調查結果表--全島編。臺北:臺灣總督府。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6.鍾肇政、葉石濤(1979)。薄命。臺北:遠景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7.呂訴上(1961)。臺灣電影戲劇史。銀華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8.吳紹蜜、王佩迪(1999)。蕭守梨生命史。臺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9.曾永義(19880000)。臺灣歌仔戲的發展與變遷。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0.Giddens, Anthony(1991)。Modernity and Self-Identity: Self and Society In the Late Modern Age。Polity Press。  new window
161.Agamben, Giorgio、Heller-Roazen, Daniel(1998)。Homo Sacer: Sovereign Power and Bare Life。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162.呂紹理(19980000)。水螺響起:日治時期臺灣社會的生活作息。臺北:遠流。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3.黃昭堂、黃英哲(1989)。臺灣總督府。臺北:自由時代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4.林滿紅(19970000)。茶、糖、樟腦業與臺灣之社會經濟變遷:1860-1895。臺北:聯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5.吳文星(19920000)。日據時期臺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臺北:正中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6.Arnold, David(1996)。The Problem of Nature: Environment, Culture and European Expansion。Blackwell。  new window
167.許佩賢(20050000)。殖民地臺灣的近代學校。臺北:遠流。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8.Young, Robert J. C.(1995)。Colonial Desire: Hybridity in Theory, Culture and Race。Routledge。  new window
169.何培齊、國家圖書館閱覽組(20070000)。日治時期的臺北。臺北:國家圖書館。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0.連橫(1962)。臺灣通史。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1.Bhabha, Homi K.(1994)。The Location of Culture。Routledge。  new window
172.徐亞湘(20000000)。日治時期中國戲班在臺灣。臺北:南天。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3.徐亞湘(20060000)。日治時期臺灣戲曲史論:現代化作用下的劇種與劇場。臺北:南天。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4.Said, Edward W.(1994)。Culture and Imperialism。Vintage Books。  new window
175.楊聯陞、張永堂(1983)。國史探微。聯經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6.Davidson, James Wheeler、蔡啟恆(1972)。臺灣之過去與現在。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7.Anderson, Benedict(1991)。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Verso。  new window
178.游勝冠(20120000)。殖民主義與文化抗爭:日據時期臺灣解殖文學。臺北:群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9.Lefebvre, Henri、Nicholson-Smith, Donald(1991)。The Production of Space。Wiley-Blackwell。  new window
180.蕭阿勤(20120000)。重構臺灣:當代民族主義的文化政治。臺北:聯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1.柯志明(2003)。米糖相剋:日本殖民主義下台灣的發展與從屬。台北:群學出版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2.米歇‧傅柯、王德威(1993)。知識的考掘。麥田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3.Marcuse, Herbert、Sherover, Erica(1978)。The aesthetic dimension: Toward a critique of Marxist aesthetics。Boston:Beacon Press。  new window
184.廖新田(2008)。從自然的臺灣到文化的臺灣--日據時代臺灣風景圖像的文化表徴探釋。臺灣美術四論:蠻荒/文明,自然/文化,認同/差異,純粹/混雜。臺北:典藏。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5.涂照彥、李明峻(1993)。日本帝國主義下之臺灣。人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漢文臺灣日日新報,臺灣日日新報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臺灣新生報,臺北:臺灣新生報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9440920)。黃繼圖日記。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臺灣日日新報,臺北:臺灣總督府。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9270228)。臺灣美展開始。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宋南萱。日據時期臺灣新八景的產生與圖像,www.topia.yam.com/home/artcy/page/paper/htm。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Ranger, Terence O.(1983)。The Invention of Tradition in Colonial Africa。The Invention of Traditi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2.東嘉生、周學普(1954)。清代臺灣の貿易と外國商業資本。臺灣經濟史初集。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黃宗智(1998)。介於民間調解與官方審判之間:清代糾紛處理中的第三領域。民事審判與民間調解:清代的表達與實踐。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中村義一、陳千武(1995)。臺灣的超現實主義。水蔭萍作品集。臺南:臺南市立文化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曾迺碩(1982)。司法。臺北市發展史。臺北:臺北市文獻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李承機(2005)。1930年代台湾における「読者大衆」の出現--新聞市場の競争化から考える植民地のモダニティ。記憶する台湾--帝国との相剋。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吳文星(1987)。白手起家的稻江鉅商--李春生。臺灣近代名人誌。臺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Tuan, Yi-Fu(1977)。Intimate Experiences of Place。Space and Place: the Perspective of Experience。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new window
9.Mitchell, W. J. T.(1994)。[Landscape and Power] Introduction。Landscape and Power。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new window
10.章英華(19860000)。清末以來臺灣都市體系之變遷。臺灣社會與文化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Spivak, Gayatri Chakravorty(1995)。Can the Subaltern Speak?。The Post-Colonial Studies Reader。Routledge。  new window
12.Chen, Ching-chih(1984)。Police and Community Control in the Empire。The Japanese Colonial Empire, 1895-1945。Princeton, 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13.大江志乃夫(1992)。東アジア新旧帝国の交替。植民地帝国日本。東京:岩波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李春生(2002)。東遊六十四日記随筆。李春生的思想與日本觀感。臺北:南天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若林幹夫(1996)。空間‧近代‧都市--日本における「近代空間」の誕生。都市の空間‧都市の身体。東京:勁草書房。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茂木敏夫(1992)。中華帝国の「近代」的再編と日本。植民地帝国日本。東京:岩波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范咸(1961)。典禮。重修臺灣府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陳文達(1961)。典禮志。臺灣縣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陳培桂(1963)。典禮志。淡水廳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鄭鵬雲(1959)。典禮志。新竹縣志初稿。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劉恆妏(2004)。日治與國治政權交替前後臺籍法律人之研究。戰鬥的法律人--林山田教授退休祝賀論文集。臺北:林山田教授文集編委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吳密察(1990)。矢內原忠雄《帝國主義下の臺灣》的一些檢討。臺灣近代史研究。臺北:稻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李承機(2004)。殖民地臺灣媒體使用語言的重層構造--「近代性」與「民族主義」的分裂。跨界的臺灣史研究。臺北:播種者。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王白淵(2003)。蕀の道。台湾詩集。東京:綠蔭書房。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N生記、顏娟英(2001)。第四回臺展觀後記。風景心境--臺灣近代美術文獻導讀。臺北:雄獅美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中村義一、陳千武(1995)。臺灣的超現實主義及其他。水蔭萍作品集。臺南:臺南市立文化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王白淵(2001)。第六回府展雜感--藝術的創造力。風景心境--臺灣近代美術文獻導讀。臺北:雄獅美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王秀雄(1997)。戰前臺灣西洋畫的風格探視。西潮東風--印象派在臺灣。高雄:高雄市立美術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四憂生、顏娟英(2001)。水彩畫展覽會所感。風景心境--臺灣近代美術文獻導讀。臺北:雄獅美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石川欽一郎、顏娟英(2001)。水彩畫與臺灣風光。風景心境--臺灣近代美術文獻導讀。臺北:雄獅美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石川欽一郎、顏娟英(2001)。臺灣地區的風景鑑賞。風景心境--臺灣近代美術文獻導讀。雄獅美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石川欽一郎、顏娟英(2001)。臺灣的山水。風景心境--臺灣近代美術文獻導讀。臺北:雄獅美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石川欽一郎、顏娟英(2001)。臺灣風光的回想。風景心境--臺灣近代美術文獻導讀。臺北:雄獅美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石黑英彥(2001)。臺灣美術展覽會。風景心境--臺灣近代美術文獻導讀。臺北:雄獅美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立石鐵臣、顏娟英(2001)。地方色彩。風景心境--臺灣近代美術文獻導讀。臺北:雄獅美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呂興昌(1995)。詩史定位的基礎。水蔭萍作品集。臺南:臺南市立文化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抱夢生、顏娟英(2001)。紫瀾會、蛇木會觀賞記。風景心境--臺灣近代美術文獻導讀。臺北:雄獅美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松林桂月、顏娟英(2001)。臺灣--臺府展與旅行經驗。風景心境--臺灣近代美術文獻導讀。臺北:雄獅美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倪蔣懷、顏娟英(2001)。恩師石川欽一廬先生。風景心境--臺灣近代美術文獻導讀。臺北:雄獅美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宮武辰夫、顏娟英(2001)。臺灣漫步觀西洋畫。風景心境--臺灣近代美術文獻導讀。臺北:雄獅美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陳春德、顏娟英(2001)。悠久的憧憬--臺陽展十週年。風景心境--臺灣近代美術文獻導讀。臺北:雄獅美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新見棋一郎、顏娟英(2001)。超現實主義繪畫。風景心境--臺灣近代美術文獻導讀。臺北:雄獅美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野村幸一(2001)。臺陽展觀感--發揮臺灣的特色吧!。風景心境--臺灣近代美術文獻導讀。臺北:雄獅美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飯田實雄、顏娟英(2001)。臺灣美術界秋季展望。風景心境--臺灣近代美術文獻導讀。臺北:雄獅美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劉紀蕙(1995)。變異之惡的必要--楊熾昌的「異常為」書寫。孤兒女神負面書寫。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顏娟英(2001)。臺展東洋畫地方色彩的回顧。風景心境--臺灣近代美術文獻導讀。臺北:雄獅美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羅秀芝(1999)。府展雜感:藝術的母胎。臺灣美術評論全集:王白淵。臺北:藝術家。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鷗汀生、岡山蕙三、顏娟英(2001)。第一回府展漫評。風景心境--臺灣近代美術文獻導讀。臺北:雄獅美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Breton, A.(2003)。First Manifesto of Surrealism。Art in Theory 1900-2000: An Anthology of Changing Ideas。Oxford:Blackwell Publishing。  new window
50.Knapp, R. G.(1999)。The Shaping of Taiwan's Landscapes。Taiwan: A New History。New York:An East Gate Book。  new window
51.McCallum, D.(1987)。Three Taisho Artists: Yorozu Tetsugoro, Koide Narashige, and Kishida Ryusei。Paris in Japan: the Japanese Encounter with European Painting。The Japan Foundation: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  new window
52.Mori, Y.(2001)。Power and Urban Planning in Colonialism。Refracted Colonial Modernity in Art and Design of Taiwan。Taipei:The National Museum of History。  new window
53.Yang, C.(1993)。The Art Movement in the 1930s in Taiwan。Modernity in Asian Art。Sydney:Wild Peony。  new window
54.Tzara, T.(2003)。Dada Manifesto 1918。Art in Theory 1900-2000: An Anthology of Changing Ideas。Oxford:Blackwell Publishing。  new window
55.Takashina, Shuji(1987)。Eastern and Western Dynamics in the Development of Western-style Oil Painting during the Meiji Era。Paris in Japan: the Japanese Encounter with European Painting。Tokyo:The Japan Foundation。  new window
56.張維賢、涂翠花(2006)。談臺灣的戲劇:以臺語戲劇為主。日治時期臺灣文藝評論集‧雜誌篇。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7.黃英哲、黃得時、葉石濤(2006)。晚近臺灣文學運動史。日治時期臺灣文藝評論集:雜誌篇。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8.黃英哲、葉石濤(2006)。臺灣文學史序說。日治時期臺灣文藝評論集:雜誌篇。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9.黃英哲、葉石濤(2006)。臺灣文學史。日治時期臺灣文藝評論集:雜誌篇。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0.黃英哲、葉石濤(2006)。臺灣文學史。日治時期臺灣文藝評論集:雜誌篇。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島田謹二、葉迪(2006)。臺灣文學的過去、現在、未來。日治時期臺灣文藝評論集:雜誌篇。臺南:國立國家文學館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2.石婉舜(2009)。「黑暗時期」顯影:「皇民化運動」下的臺灣戲劇(1936.9-1940.11)。帝國裡的「地方文化」:皇民化時期臺灣文化狀況。臺北:新自然主義。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