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秦漢時代士和俠的式微
書刊名: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學報
作者:孫鐵剛
作者(外文):Sun, Tieh-kang
出版日期:1975
卷期:2
頁次:頁1-22
主題關鍵詞:秦漢時代式微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3) 博士論文(3) 專書(0) 專書論文(1)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3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4
戰國時代,秦國與山東六國相較,不論在文化、經濟、社會、政治各方面,都存在顯著的不同,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秦國無法容許游士與任俠的存在。游士與任俠是工商發展、封建解體後的產物。地處西鄙的秦國生產制度原本就較為落後,經濟發展遲緩,因而秦國封建社會的解體,亦遠較中原諸國為遲。此外,政治上的因素,包括商鞅變法對法律的重視、秦國法律沾染西戎習俗的特色,以及孝公重用商鞅的目的旨在富國強兵,這些外在條件,也都使得秦國沒有游士與任俠活動的餘地。 秦始皇滅六國之後,雖然厲行逐俠客、遷豪傑、焚書、坑儒種種高壓統治手段,懾服不少儒生游士之心,但即便如此,仍舊無法根本剷除六國的俠義餘風。秦漢之際,階級的畛域完全泯滅,凡是具有智、勇、辯、力一項之長的人士,不論他的出身,都能特立其間。然而這樣的景象卻只能算是一種迴光返照。自漢統一天下以後,君主日益專政,社會也就不能再如戰國秦漢之際來得生氣蓬勃。劉邦雖然出自平民,但在國家的制度上卻因襲了秦國的制度;在景、武之世的濫刑、濫殺下,游俠者流根本無活動空間,游俠的地位更是自是一蹶不振。二十五史中只有《史記》與《漢書》有〈游俠傳〉,自《後漢書》迄《明史》則一概闕如。這正可以看出自東漢以後游俠的沒落。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