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宋代的游民問題研究
作者:蔡松林
作者(外文):Tsai, Sung-Lin
校院名稱:中國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史學系
指導教授:王明蓀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4
主題關鍵詞:宋代游民游手游惰游乞Sung DynastyVagrantIdlerBeggar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44
海內外宋史領域的研究,質與量上皆有可觀。然而平民社會所受到的關注卻是比較缺乏的,這或許和史料零散,鑽研過程耗時費日有關。但是不可否認的,平民社會能夠討論的課題不少,宋代的游民問題就是其中一個。
綜觀整個宋代社會,存在著城市發達、天災頻繁、戰事不斷、賦役繁重、賤農貴末等因素,似乎為游民的生活營造了許多機會與空間,但目前的研究卻仍是處於薄弱和停滯的狀態。這和游民問題在歷史學界鮮少有學者跨足有關,才會導致宋代的游民課題,也受到這種學術氛圍影響而乏人問津。
故以「宋代的游民問題研究」為題進行探討,不僅是一個新課題的嘗試,也是繼碩士論題「宋代的俠士」之後,對於宋代平民生活的持續關注。而藉由游民現象分析,呈現宋代平民社會的不同面貌,則是筆者可以預期的成果。
本文共分為六章。第一章:〈緒論〉,敘述研究動機、目的及方法,回顧論題的研究概況,預期成果。第二章:〈游民的概況與意涵〉,分析先秦至宋代的游民概況,釐清游民與游俠、俠士、流民的角色關係,條件化宋代的游民定義,整理游民的活動時期、地域分布等。第三章:〈游民的類型與個案分析〉,將宋代游民區分為游惰、游乞、游業、游俠等類型,並進行所處時期、背景關係的探討,以了解各類型游民的特質。第四章:〈游民的形成原因〉,針對游民的各種形成原因進行探究,分析游民的生存之道。第五章:〈游民與政府的互動關係〉,從各種層面解析,宋朝政府如何以有效的互動政策消除游民的衝擊,維持社會的穩定。第六章:〈結論〉,重視游民的存在現象,針對各章成果與所得進行梳理,為此論題做總結。
The research of the history field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Sung is considerable on quality and quantity. But the concern that common people's society receives is more scarce, perhaps this is scattered with the historical data, study intensively the time consuming fee of the course and have something to do on day. But undeniable, there are many subjects that common people's society can discuss, the question of vagrant in Sung Dynasty is one of these.
Take a broad view of whole Sung Dynasty society, have the intersection of city and developed, the intersection of natural disaster and frequent, war constantly, the intersection of taxes and corvee and the intersection of strenuous low-down agricultural your last line,etc. and factor, seem to build a lot of chances and spaces for the vagrant's life, but present research is still in the weak and stagnant state. This seldom has scholars to have something to do with with vagrant's question across the foot the historical educational circles, will cause the subject of vagrant in Sung Dynasty, also receive such academic atmosphere influences but few people shows any interest in.
So write the title as ' the problem of vagrant in Sung Dynasty is studied ' and carry on the discussion, it is not merely a attempt of a new subject, also following ' the chivalrous person in Sung Dynasty ' of master's proposition, the lasting concern about common people's life of Sung Dynasty. And analyze, different appearances of common people's society of Sung Dynasty appear with vagrant's phenomenon, it is the achievement that the author can expect.
This text is divided into six seals altogether.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narrate research motive, purpose and method, review the research overview of the proposition, achievement that it is expected. Chapter two: <the vagrant's overview and meaning>, analyze the pre-Qin period to the overview of vagrant in Sung Dynasty, distinguish the vagrant, chivalrous person, relation between chivalrous person, the vagrant's role, condition vagrant in Sung Dynasty defines, the activity period, region to put the vagrant in order were distributed etc.. Chapter three: <analyze by type and case of vagrant>, vagrant divide into, visit lazy visiting beg, the visiting industry, chivalrous person type Sung Dynasty, and it is in the discussions of period, background relation to go on, in order to understand all kinds of vagrant's speciality. Chapter four: <the forming reason of the vagrant>, form the reason to probe into to various of the vagrant's, way to analyze the vagrant's existence. Chapter five: <the vagrant and interdynamic relation of the government>, analyze from various aspects, how did the government dispelled the vagrant's impact with the effective interdynamic policy in Sung Dynasty, maintain the stability of the society. Chapter six: <the conclusion>, pay attention to the vagrant's existence phenomenon, comb to every chapter achievement and income, make the summary for this proposition.
徵引書目

中文部分(依作者姓名筆劃排列)

一、史料與古籍

丁傳靖輯,《宋人軼事彙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2年9月,臺2版。
王明清,《揮麈錄》,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
王銍撰,朱杰人點校,《默記》,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第1版。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宋遼金元史研究室點校,《名公書判清明集》,北
京:中華書局,2002年12月,第1版2刷。
文瑩,《湘山野錄》,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第1版第2刷。
司馬遷撰,裴駰集解,司馬貞索隱,張守節正義,《史記三家注并附編二種》,
臺北:鼎文書局,2002年13版。
田錫撰,《咸平集》,收錄於《叢書集成續編》第124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1989年,臺1版。
江少虞撰 ,《宋朝事實類苑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1版。
佚名,《大宋宣和遺事》,收錄於《宋代筆記小說》,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5年第1版。。
李心傳,《建炎以來繫年要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版第2刷。
李攸,《宋朝事實》,臺北:廣文書局,1979年12月,初版。
余靖撰,《武溪集》,收錄於《叢書集成續編》第124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1989年,臺1版。
宋綬、宋敏求等編,司義祖校點,《宋大詔令集》,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10月,第1版。
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第2版。
何薳,《春渚紀聞》,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第1版。
周光培編,《宋代筆記小說》(宋)(24冊),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85
年2月,1版1刷。
周密,《癸辛雜識》,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第1版。
周密,《武林舊事》,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第1版。
周煇撰,劉永翔校注,《清波雜志》,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第1版。
邵伯溫,《邵氏聞見錄》,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2月,第1版。
孟元老撰,鄧之城注,《東京夢華錄注》,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第1版第2刷。
吳自牧,《夢粱錄》,上海:上海書局,1991年,第1版。
洪邁,《容齋隨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3月,初版第2刷。
洪邁,《夷堅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
馬端臨,《文獻通考》,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第1版3刷。
徐松輯,《宋會要輯稿》,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臺北:大化書局,1979年1月初版。
莊綽,《雞肋編》,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版。
脫脫等撰,《宋史》,新校本,臺北:鼎文書局,1998年9版。
脫脫等撰,《遼史》,新校本,臺北:鼎文書局,1999年2版。
脫脫等撰,《金史》,新校本,臺北:鼎文書局,1998年7版。
陸心源輯撰,《宋史翼》,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第1版。
陳舜俞,《都官集》,收錄於《叢書集成續編》第124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1989年,臺1版。
董煟,《救荒活民書》,收錄於《中國荒政書集成》第一冊,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0年3月,第1版。
曾鞏撰,王瑞來校撰,《隆平集校證》,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第1版。
葉紹翁,《四朝聞見錄》,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第1版。
趙汝愚編,北京大學中國中古史研究中心點校整理,《宋朝諸臣奏議》,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1版。
趙 翼撰,黃壽成點校,《廿二史劄記》,瀋陽:遼寧出版社,2000年1版。
歐陽修、宋祁同撰,《新唐書》,新校本,臺北:鼎文書局,1998年9版。
歐陽修撰,徐無黨注,《新五代史》,新校本,臺北:鼎文書局,1998年7版。
潘永因編著,《宋稗類鈔》,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5年。
黎靖德編,王星賢點校,《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第1版7刷。劉斧,《青瑣高議》,收錄於《宋元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年,第1版。
劉昫等撰,《舊唐書》,新校本,臺北:鼎文書局,2000年9版。
劉摯撰,《忠肅集》,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新1版。
蔡絛,《鐵圍山叢談》,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第1版。
薛居正等撰,邵晉涵輯,《舊五代史》,新校本,臺北:鼎文書局,1995年8版。
謝深甫監修,《慶元條法事類》,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6年初版。
韓元吉,《南澗甲乙稿》,收錄於《叢書集成新編》,第63冊,臺北:新文豐出
版社,1985年初版。
魏泰,《東軒筆錄》,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第1版。
蘇頌,《蘇魏公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第1版第2刷。
蘇軾,《蘇軾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第1版第4刷。
竇儀等撰,《宋刑統》,臺北:仁愛書局,1985年10月版。

二、金石、方志資料

宋敏求,《長安志》,收錄於《宋元地方志叢書》第1冊,臺北,大化書局,1987年10月再版。
周淙,《乾道臨安志》,收錄於《宋元地方志叢書》第8冊,臺北,大化書局,1987年10月再版。
周應合,《景定建康志》,收錄於《宋元地方志叢書》第2冊,臺北,大化書局,1987年10月再版。
施鍔,《淳祐臨安志》,收錄於《宋元地方志叢書》第8冊,臺北,大化書局,1987年10月再版。

三、專書
(一)近人專著

王明蓀,《宋史論文稿》,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8年第1版。new window
王明蓀,《宋遼金史論文稿》,臺北:明文書局,1988年再版。new window
王俊祥、王洪春,《中國流民史‧現代卷》,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年6月第1版。
王曾瑜,《宋朝軍制初探》,增訂本,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第1版。
王曾瑜,《宋朝階級結構》,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
王曾瑜,《涓埃編》,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8年第1版。
王雲裳,《宋代軍隊經營問題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第1版。
王齊,《中國古代遊俠》,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8年初版。
王德毅,《宋代災荒的救濟政策》,臺北: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1970年初版。
王德毅,《宋史研究論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3年,修訂版。new window
王學泰,《中國流民》,香港:中華書局,1992年初版。
王學泰,《中國游民》,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12年,第1版。
王學泰,《中國游民文化小史》,北京:學習出版社,2011年,第1版。
王學泰,《游民文化與中國社會》,增修版,北京:同心出版社,2007年第1版。
王學泰、李新宇,《水滸傳與三國演義批判》,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1版。
方豪,《宋史》,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2000年9月,再版。
包偉民,《傳統國家與社會960-1279年》,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年,第1版。
田銀生,《走向開放的城市:宋代東京街市研究》,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1年第1版。
石濤,《北宋時期自然災害與政府管理體系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年。
加藤繁,《中國經濟史考證》,臺北:稻香出版社,1991年,初版。
池子華,《中國近代流民》,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年6月第1版。
池子華,《中國流民史‧近代卷》,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年6月第1版。
江立華、孫洪濤,《中國流民史‧古代卷》,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年6月第1版。
艾蒂安‧白樂日(Etienne Balazs)著 ,黃沫譯,《中國的文明與官僚主義》,臺北:久大文化,1992年,初版。
艾瑞克‧霍布斯邦(Eric J. Hobsbawm)著,鄭明萱譯,《盜匪:從羅賓漢到水滸英雄》,臺北:麥田出版社,1998年,初版。
朱瑞熙,《中國政治制度通史-宋代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1版。
朱瑞熙,《宋代社會研究》,臺北:弘文館,1986年,初版。
伊永文,《宋代市民生活》,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1999年第1版。
岑大利,《中國乞丐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李用兵,《中國古代法制史話》,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年,第1版。。
呂志興著,《宋代法制特點研究》,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第1版。
何忠禮主編,《南宋史及南宋都城臨安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版。
何忠禮、徐吉軍,《南宋史稿》,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1999年第1版。
李則芬,《宋遼金元歷史論文集》,臺北:黎明文化出版社,1991年,初版。
李弘祺,《宋代官學教育與科舉》,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94年,初版。new window
何冠環,《北宋武將研究》,香港:中華書局,2003年6月初版。
汪涌豪,《中國游俠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年8月初版1刷。
汪涌豪、陳廣宏,《俠的人格與世界》,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第1版。
汪涌豪、陳廣宏,《游俠錄-中國歷史上的游俠》,臺南:笙易文化部,2002年初版。
李貴錄,《北宋三槐王氏家族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4年1版。
汪聖鐸,《宋代社會生活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版。
汪聖鐸,《兩宋財政史》,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第1版。
余嘉錫,《余嘉錫論學雜著》,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6年3月初版。
宋代官箴研讀會編,《宋代社會與法律-《名公書判清明集》討論 》,臺北:
東大圖書公司,2001年4月初版。
吳兆清、赫治清,《中國幫會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初版。
吳松弟著、葛劍雄主編,《中國人口史-第三卷 遼宋金元時期》,上海:復
旦大學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
邱雲飛,《中國災害通史-宋代卷》,鄭州:鄭州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1版。
苗書梅,《宋代官員選任和管理制度》,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1996年6
月第1版。
周方高,《宋代農業管理若干問題研究》,湘潭:湘潭大學出版社, 2012年
第1版。
周密,《宋代刑法史》,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2年4月1版1刷。
周寶珠、王曾瑜新撰,《北宋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周寶珠,《宋代東京研究》,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2年第1版。
胡昭曦主編,《宋蒙(元)關係史》,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2年第1
版。
柯睿格(John Winthrop Haeger)等著,陶晉生等譯,《宋史論文選集》,臺北:國立編譯館,1995年初版。
柳立言編,《宋元時代的法律思想和社會》,臺北:國立編譯館, 2001年1
月初版。
柳立言,《宋代的宗教、身分與司法》,北京:中華書局, 2012年第1版。
馬小紅,《中國古代社會的法律觀》,鄭州:大象出版社,1997年第1版。
孫述宇,《水滸傳的來歷、心態與藝術》,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83年,2版。
孫國棟,《唐宋史論叢》,香港:商務印書館,2000年初版。
郭文佳,《宋代社会保障研究》,北京 : 新華出版社,2005年,第1版。
淮建利,《宋朝廂軍研究》,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1版。
黃敏枝,《宋代佛教社會經濟史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9年初版。
黃寬重,《南宋時代抗金的義軍》,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8年初版。
黃寬重,《南宋史研究集》,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臺一版。new window
黃寬重,《南宋軍政與文獻探索》,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0年7月臺一版。
黃寬重,《南宋軍地方武力-地方軍與民間自衛武力的探討》,臺北:東大圖書公司,2002年3月初版。
黃寬重,《史事、文獻與人物-宋史研究論文集》,臺北:東大圖書公司,2003年9月初版。
惜秋,《宋初風雲人物》,臺北:三民書局,1985年初版。
曹文柱,《中國流民史》,北京:華夏出版社,1996年,第1版。
曹正文,《中國俠文化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7年,第1版。
曹正文,《俠客行-縱談中國武俠》,臺北:雲龍出版社,1998年初版。
陳峰,《北宋武將群體與相關問題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第1版。
陳國燦,《南宋城鎮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10月第1版。
陳義彥,《北宋統治階層社會流動之研究》,臺北:嘉新水泥公司,1977年。
陳寶良,《中國流氓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初版1刷。
陸德陽,《游氓史》,臺北:華成圖書出版公司,2004年10月初版。
梁庚堯,《南宋的農村經濟》,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3年5月初版第3刷。new window
梁庚堯,《宋代社會經濟史論集》,臺北:允晨文化公司,1997年初版。new window
陶希聖,《辯士與游俠》,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11月臺2版1刷。
陶晉生,《北宋士族:家族婚姻生活》,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1年初版。new window
陶晉生,《宋遼關係史研究》,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2年,初版5刷。new window
陶晉生,《宋遼金元史新編》,臺北:稻香出版社,2003年,初版。
郭文佳,《宋代社會保障研究》,北京:新華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
郭文佳,《宋代社會保障文化研究》,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14年第1版。
郭東旭,《宋代法制研究》,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0年第2版。
郭東旭,《宋朝法律史論》,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
傅正玲,《悲壯與蒼涼-水滸意境的探討》,臺北:文津出版社,2001年1版。
傅築夫,《中國經濟史論叢》,北京:三聯書店,1980年。
張金鑑,《中國文官制度史》,臺北市: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1955年初版。new window
張峻榮,《南宋高宗偏安江左原因之探討》,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6年初版。new window
游彪,《宋代寺廟經濟史稿》,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
游彪,《宋代特殊社會群體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8月第1版。
游彪,《宋代蔭補制度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
程民生,《宋代地域文化》,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7年,第1版。
程民生,《宋代地域經濟》,臺北:雲龍出版社,2002年3月,初版。
程民生,《宋代人口問題考察》,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3年3月第1版。
程民生,《北宋開封氣象編年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版。
賈志揚,《宋代科舉》,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5年初版。
楊宇勛,《先公庾後私家:宋朝賑災措施及其官民關係》,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13年初版。
楊倩描、王曾瑜新撰,《南宋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赫治清主編,《中國古代災害史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
鄧雲特,《中國救荒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年。
鄧廣銘,漆俠主編,《中日宋史研討會論文選編》,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1991年1版。
鄧廣銘,《鄧廣銘治史叢稿》,北京:北京中華大學出版社,1997年第1版。
趙岡,《中國城市發展史論》,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95年初版。
趙岡,陳鍾毅,《中國經濟制度史論》,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92年。new window
趙曉耕,《宋代法制研究》,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4年第1版。
蒙思明,《元代社會階級制度》,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1版。
蔣復璁編著,《宋史新探》,臺北:正中書局,1966年。
漆俠,《中國經濟通史-宋代經濟卷》(上下冊),收錄於,周自強等主編,
《中國經濟通史》,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1999年第1版。
鄭春元,《俠客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9年第1版。
鄭欽仁編,《立國的宏規》,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0年,初版。
鄭壽彭,《宋代開封府研究》,臺北:國立編譯館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80年。
禚夢庵,《宋代人物與風氣》,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6年2版。
閻崇年,《中國都市生活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8月,初版。
劉子健,《兩宋史研究彙編》,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7年12月,初版。new window
劉子健,《中國轉向內在-兩宋之際的文化內向》,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2001年12月1版。
劉俊文主編,黃約瑟等譯,《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第3卷,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第1版。
劉若愚(美)著,周清霖、唐發鐃譯,《中國之俠》,上海:三聯書店,1991
年9月初版。
劉靜貞,《北宋前期皇帝和他們的權力》,臺北:稻鄉出版社,1996年4月
初版。
薛梅卿、趙曉耕主編,《兩宋法制通論》,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年5月
初版。
戴順祥,《唐宋時期城鄉經濟關係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1版。
聶崇歧,《宋史叢考》,臺北:華世出版社,1986年,臺1版。
瞿同祖,《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臺北:里仁書局,2000年10月初版。new window
羅彤華,《漢代的流民問題》,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9年初版。new window
龔鵬程,《大俠》,臺北:錦冠出版社,1987年10月初版。
龔鵬程、林保淳編,《二十四史俠客資料匯編》,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5年9月初版。
龔鵬程,《遊的精神文化史論》,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版。
龔鵬程,《俠的精神文化史論》,臺北:風雲時代出版公司,2004年8月初版。


(二)工具書

昌彼得等編,王德毅增訂,《宋人傳記資料索引》,臺北:鼎文書局,1977年,
第1版。
姜亮夫,《歷代名人年里碑傳總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3年,臺1版4刷。
鄭騫,《宋人生卒年考示例》,新校本,臺北:華世出版社,1977年。
程光裕、徐聖謨主編,《中國歷史地圖》,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93年,1版。
梁廷燦,《歷代名人生卒年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臺2版。
童世亨,《歷代疆域形勢圖》,臺北:廣文書局,1982年初版。

四、單篇論文

王育濟,〈論募兵制度對北宋社會的影響〉,《中國哲學史研究》,1,1987.1。
王曾瑜,〈宋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宋遼金元史》,1998.1。
史江,〈宋代經濟互助會社研究〉,《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第2期,2003年。
阮軍鵬、任仲書,〈宋代城市游民的構成與謀生方式〉,《河南工業大學學報》,第7卷,第1期,2011年3月。
李弘祺,〈宋代官員的統計〉,收錄于《宋史研究集18》,臺北:國立編譯館,1988年。
李靈年、陳新,〈宋江征方臘新証〉,《文學遺產》,第3期,1994年。
何竹淇,〈論宋代農民爭取土地的鬥爭〉,收錄於,中州書畫社編,《宋史論
集》,鄭州:中州書畫社,1983年初版。
汪涌豪,〈古代游俠社會關係之考究〉,《殷都學刊》,1994年第2期。
金毓黻,〈宋代官制與行政制度〉,收錄于《宋遼金元史論集》,臺北:漢聲出版社,1966年。
吳旭霞,〈試述宋代的社會風氣〉,《江西社會科學學報》,第3期,1998年。
李敏昌,〈論宋代法律制度的特點〉,《三峽大學學報》,第23卷第2期,2001年3月。
徐紅,〈論商品經濟對宋代社會生活方式的影響〉,《廊坊師範學院學報》,2002年3月。
孫鐵剛,〈秦漢時代士和俠的式微〉,《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學報》,第2期,1974年6月。new window
陳惠芯,〈漢代社會中游俠階級屬性之探討〉,《史苑》,第59期,1999年。
陳廣宏,〈關於中國早期歷史上游俠身分的重新檢討〉,《復旦學報(社科版)》,第6期,2001年。
勞榦,〈論漢代的游俠〉,《文史哲學報》1,1948年4月。new window
路育松,〈試論王安石對吏錄的改革〉,《安徽史學》,第2期,1999年。
楊宇勛,〈宋代的乞丐〉,《興大人文學報》,第33期,下冊,頁753-807,2003年6月。new window
楊曉紅,〈宋代占卜與宋代社會〉,《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第29卷第3期,2002年5月。
楊聯陞,〈劉若愚:中國文史中之俠〉,《清華學報》,新7卷第1期,1970年8月。new window
黃純怡,〈宋代的賭博風習及社會意義〉,《興大歷史學報》,第17期,2006年6月,頁105-124。new window
黃啟昌,〈富民階層與宋代社會〉,《求索》,第3期,1995年。
黃繁光,〈南宋中期的役法實況-以《名公書判清明集》為考察中心〉,收錄于宋史座談會主編,《宋史研究集》,臺北:蘭臺出版社,2002年第初版。
楊宇勛,〈南宋紹興和議前的財政政策〉,《史耘》,第三、四期,1998年9月,頁1-36。
雷家宏,〈宋代弓手述論〉,《晉陽學刊》,1993年。
蔡松林,〈論宋代法治下俠風的轉變〉,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文學、歷史與社會三所研究生論文集》,2003年,頁179-213。
劉永濟,〈論古代任俠之風〉,《思想與時代月刊》第12期,1942年7月。
劉智民,〈論游俠與游民〉,《史學會刊》(師大),第36期,1992年。
龍登高,〈略論宋代各階層的演變趨勢〉,《中州學刊》,第3期,1998年。

五、學位論文

王世宗,《南宋高宗朝變亂之研究》,臺北:臺灣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1987年。new window
朱倍儀,《宋代士人之義行》,臺中:東海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2003年。
林丁國,《清代臺灣游民研究:以羅漢腳為中心的探討(1684-1874) 》,臺中:東
海大學歷史學所碩士論文,1998年。
孫鐵剛,《中國古代的士和俠》,臺北:臺灣大學歷史所博士論文,1974年。new window
陳祈安 ,《宋代社會的命份觀念》,臺北:臺灣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2001
年。
陳瑛珣,《宋真宗研究》,臺南: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黃純怡,《宋代刑法修正之研究》,臺中:中興大學歷史所博士論文,2003年。
黃寬重,《晚宋朝臣對國是的爭議-理宋時代的和戰、邊防和流民》,臺北:臺灣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1976年。
黃繁光,《宋代民戶的職役負擔》,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0年。
楊宇勛,《取民與養民:南宋人民和政府收支的互動關係》,臺北: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年。new window
蔡松林,《宋代的俠士》,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歷史學所碩士論文,2005年。
鄭迎光,《宋代地方社會治安問題初探》,保定:河北大學歷史學所博士論文,
2007年。
賴文華,《三言二拍中的游民探析》,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5年。
鍾佳伶,《宋代城市治安的管理與維護》,臺北: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1年。
鍾佳伶,《宋代弓手研究》,臺北: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7年。new window
譚溯澄,《宋代之軍隊》,臺北: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博士論文,1972年。new window


外文部分(依作者姓名筆劃排列)
一、日文部分
今堀誠二,《中國封建社會の構成》,東京都:勁草書房,1991年,第1版。
河上光一,《宋代の經濟生活》,東京都:吉川弘文館, 1966年初版。
高橋芳郎,《宋代中國の法制と社會》,東京都:汲古書院,2002年。
梅原郁,《宋代官僚制度研究》,京都市:同朋舍出版,1955年。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