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清初抄本韻圖「拙菴韻悟」研究
書刊名:高雄師大學報
作者:應裕康
出版日期:1993
卷期:4
頁次:頁25+27-49
主題關鍵詞:抄本拙菴韻悟清初韻圖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53
  • 點閱點閱:29
     「拙菴韻悟」清初趙紹箕作,成書年代約在清康熙年間,略晚於樊騰鳳氏的「五 方元音」。趙紹箕不是當時著名的學者,他的生平也不可考。但是從他的「拙菴韻悟」看來 ,趙氏實是一個不可多得的等韻學家。他所討論有關等韻的項目,共有四十項之多。本文限 於篇幅,除了前言及結語以外,只從三個主要方面,來討論「拙菴韻悟」的內容及成就。 第一是趙氏的等韻理論。趙氏對於聲韻的分析,有所謂「十要」,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 呼」、「應」、「吸」三項。「呼」討論介音,兼及字音起首的輔音;「應」討論主要元音 ;而「吸」則討論韻尾。趙氏對這三者,都有很精闢的議論。以此為基礎,也成了趙氏所要 表現的語音系統的架構。第二是趙氏語音系統的聲母,個人討論趙氏自訂的二十二個聲母, 判斷其中兩個聲母實是虛位,實際聲母只有二十個。除此之外,個人還試擬二十個聲母的音 值。第三是趙氏語音系統的韻母,趙氏大約把韻母分成十二個大韻類,跟樊騰鳳的「五方元 音」相近,但是由於不同的編排,可以看出趙氏所要表現語音系統,有很多都是根據當時北 方語音系統的實況,因此個人認為「拙菴韻悟」,是屬於當時北方語音系統的韻圖。在結語 部分,個人共有十點結論。主要說明「拙菴韻悟」讓我們了解以下三點,是其最大的價值。 一、明確表示有舌尖高元音 1. 韻母的存在。二、明確表示國語的ㄜ韻母,在當時已經形成 了。三、國語的兒化韻母,當時已經非常流行,趙氏所列出的兒化韻母,共有十個之多,可 以證明。同時趙氏將這些兒化韻母都注明俗音,也使人了解當時這些兒化韻母,流行於民間 ,而不為一般士大夫所承認。這也說明為何時代接近的「五方元音」,卻不提兒化韻母的原 因。
     The article is composed of the following parts: 1. Introduction 2. The contents and stylistics in Chuo-an-yu-wu. 3. The reconstruction of Initials 4. The reconstruction of Finals 5. Conclusion
期刊論文
1.薛鳳生(19800900)。論「支思」韻的形成與演進。書目季刊,14(2),53-7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鄭再發(19660600)。漢語音韻史的分期問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36(下),635-64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鄭錦全(19800900)。明清韻書字母的介音與北音顎化源流的探討。中國書目季刊,14(2),77-8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姚榮松(19880600)。彙音妙悟的音系及其鼻化韻母。國文學報,17,251-28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竺家寧(1992)。國語ㄜ韻母的形成與發展。第二屆國際暨第十屆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張正男(1992)。現代漢語[??]韻探源。第二屆國際暨第十屆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王力(1957)。漢語史稿。臺北:泰順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董同龢(1972)。漢語音韻學。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王力(1963)。漢語音韻學。臺北:弘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李思敬(1984)。漢語兒[??]音史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趙紹箕(1674)。拙菴韻悟。台北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李新魁(1983)。漢語等韻學。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應裕康(1972)。清代韻圖之研究。弘道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趙蔭棠(1974)。清初審音家趙紹箕及其貢獻。等韻源流。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