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彙音妙悟》音系及其層次研究
作者:龔秀容
作者(外文):Hsiu-Jung Kung
校院名稱:中國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董忠司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1
主題關鍵詞:彙音妙悟閩南方言語言層次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334
《彙音妙悟》是第一部閩南語韻書,在排版、收字各方面雖然比不上後來的《彙集雅俗通十五音》及《彙音寶鑑》等漳州系韻書,可是收入豐富的泉州話單字詞和多音詞,並且又清楚的記載且呈現出十八世紀泉州方言的語音系統,而且是多層次的活語言的紀錄,因此,在閩南語的語音發展史上,和漢語語言學上有著一定的地位及價值。
筆者研究這個題目有下列幾個目的:
一、從整體而言,研究《彙音妙悟》的語音現象篇章雖多,但針對音系內部的分析,略嫌不足,本論文可以略加研究,或可有「補缺」之功。
二、閩南語的文白異讀等相關語音研究,研究者雖不乏其人,但是:
1.缺乏重視早期韻書中既有的語音層次並且從事研究者。
2.文白層次的辨認上,還有許多盲點(如誤以訓讀字、又讀音誤認為文白異讀的關係等),本論文想藉《彙音妙悟》所載,再次進行文白層次的重新辨認。
3.文白異讀的全面性語言分層尚未能有相當程度的呈現,本論文想藉由《彙音妙悟》所載一萬一千五百多個字,進行比較全面的分析研究與陳述。
三、關於閩南語和《彙音妙悟》的正音層研究,研究者可說是相當少,本論文想進行比較深入的研究探討 。
四、從事語言層次研究的人,比較偏重在語言層次的辨認,對語言層次間的互動很少人注意到,本論文想藉《彙音妙悟》的多層次紀錄,進行其語言層次間聲韻調之間互動的觀察與分析,了解其音韻結構系統。
五、本論文想辨認語言層是現代語言學家的嶄新觀點,因此,《彙音妙悟》為極難得的古代分清語言層次之資料,本論文將設法釐清其語音層次,進可能的分別重新建立、陳列,提出各語音層次的整理結果和音系的重構,以表彰閩南語古代學者的成就,供現代語言學者採用。
從漢語聲韻學的傳統來看,《彙音妙悟》雖然體例架構上仍是不甚完備的一部地方韻書;但是,語言或方言沒有正次重輕之分,其韻書也沒有重輕正次之分;而且或許還因為地方韻書不受「傳統」包袱的侷限,反而能更清楚的貼近語言的事實,保存更多有用的語言訊息。《彙音妙悟》這本韻書正是可以帶給我們更多真實的語言材料,更多語言鑰匙的重要韻書,本論文希望能在多年鑽研之下,把傳統地方韻書裡的重要語音紀錄與語音層次複雜而有序的內涵,發掘出來,以彰顯先民智慧,以翼助現代語言學的發展。
引用暨參考書目
古籍文獻
宋‧陳彭年等重修,《宋本廣韻》,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76年初版,1992
年版。
丁度,《集韻》,臺北:學海出版社,1986年。
明.張自烈,清.廖文英編,《正字通》,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1996年。
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六版。
清.黃謙,《彙音妙悟》。道光辛卯(1831)年薰園藏版《增補彙音妙悟》,1800年。
清.黃謙,《彙音妙悟》。光緒庚辰(1880)年綺文居薰園藏版《增補彙音妙悟》,1800年。
清.黃謙,《彙音妙悟》。光緒癸未(1883)年我園藏版《增補彙音妙悟》,1800年。
清.黃謙,《彙音妙悟》。光緒癸卯(1903)年福州集新堂本《詳注彙音妙悟》,1800年。
清.黃謙,《彙音妙悟》。光緒乙巳(1905)年廈門會文書莊石印本、上海萃英、大統書局影印本,1800年。


專書
Carstairs,Douglas,《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 of the vernacular or spoken language of
Amoy,with the principal variation of Chang-Chew & Chin-dialect》,倫敦:Glasgow出
版,1873年。收入《閩南語經典辭書彙編》第四冊。
Jerry Norman、張惠英譯,《漢語概說》,北京:語言出版社,1995年。
Leonard Bloomfield、袁家驊、趙世開、甘世福譯,《語言論》,北京:商務印書館,
1980年。
Medhurst,Walter Henry,《Ditionary of the Hok-Keen Dialect of the Chinese
Language,Acc Ording to the Reading and Colloquial Idioms》,Hoonorable East India
Company’s Press Maccao,China.g.,1837年。收入《閩南語經典辭書彙編》第
三冊。
丁邦新,《臺灣語言源流》,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0年。
丁聲樹,《古今字音對照手冊》,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小川尚義編,《臺日大辭典》,收入於《閩南語經典辭書彙編》。臺北:武陵出版
社,1932年。
小川尚義編,《日臺大辭典》,收入於《閩南語經典辭書彙編》。臺北:武陵出版
社,1938年。
王士元,《語言與語音》,臺北:文鶴出版社,1988年。
王士元,〈語言變異及語言的關係〉,石峰、劉娟譯,收入於《王士元語言學論文
集》,北京:商務印書館出版,1995年。
王士元,《王士元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出版,2002年。
王育德,《王育德全集7‧閩音系研究》,臺北前衛出版社,2002年。
王育德,《王育德全集8‧臺灣語研究卷》,臺北前衛出版社,2002年。
王育德,《王育德全集9‧福建語研究卷》,臺北前衛出版社,2002年。
王建設,《世說新語譯注》(附泉州方言證),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
年。
王福堂,《漢語方言語音的演變和層次》,北京:語文出版社,2005年。
甘為霖,《廈門音新字典》,臺北:人光出版社,1913年。
朱俊明,〈古越族起源及與其他民族的融合〉,《百越民族史論集》,北京:中國社
會出版社,1982年。
何大安,《聲韻學中的觀念和方法》,臺北:大安出版社,1987年。new window
何大安,《規律與方向:變遷中的音韻結構》,臺北:中央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new window
1988年。
何佩森,《梨園聲韻學》,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
吳守禮,《閩南方言研究集》,臺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1995年。
李方桂,《上古音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1971年。new window
李如龍,《福建方言》,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
李如龍,《漢語方言的比較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出版,2001年。
李如龍 姚榮松主編,《閩南方言》,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
李如龍 張雙慶,《閩方言的語音結構特徵》,收入於《第九屆閩方言國際研討會
論文集》,2005年。
李如龍 蘇新春編,《詞匯理論與實踐學》,北京:商務印書館出版2001年。
李新魁,《漢語等韻學》,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李新魁,《漢語音韻學》,北京:北京出版社1986年。
李榮主編,周長楫《廈門方言辭典》,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3年。
村上之伸,《廈音大辭典》に見られゐ閩南語下位方言の分析,日本:流通經濟
大學經濟學部,2003年。
呂必松,《呂必松自選集》,鄭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
呂叔湘,《呂叔湘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1993年。
周長楫,《閩南方言大詞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
周振鶴 游汝杰,《方言與中國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new window
岩田憲幸,〈清代後期的官話音及相關的問題〉,收入於《漢語言學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1991年。
林尹著 林炯陽注釋,《中國聲韻學通論》,臺北:黎明文化事業有限股份公司,1982年。
林金鈔,《閩南話研究》,新竹市:竹一出版社,1975年。
林金鈔,《閩南話探源》,新竹市:竹一出版社,1980年。
林連通,《泉州方言志》,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3年。
林華東,《泉州方言研究》,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8年。
林寶卿,《閩南方言與古同源詞典》,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98年。
林倫倫 陳小楓,《廣東閩方言語音研究》,汕頭:汕頭大學出版社,1996年。
姚榮松,〈臺灣閩南語的漢字〉,董忠司主編,《『臺灣閩南語概論』講授資料彙編》,臺北:臺灣語文學會,1996年。new window
馬重奇,〈臺灣閩南方言韻書研究〉,《福建師範大學學報》:2001年第4期(總第113期)(2001年),頁77-84轉90。
馬重奇,〈中國大陸閩南方言韻書比較〉,《福建師範大學學報》:2002年第2期(總第115期),頁97-102。
泉州市地方志編委會,《閩南方言志—泉州市志》,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
泉州歷史研究會編,《泉州文史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洪惟仁,《臺灣河佬話聲調研究》,臺北:自立晚報出版,1985年。new window
洪惟仁,《彙音妙悟》與古代泉州音,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閱覽典藏組出版,1996年。
洪惟仁編,《閩南語經典辭書彙編》,臺北:武陵出版社,1993年。
孫 華,章太炎《新方言》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
徐通鏘,《歷史語言學》,北京:商務印書館版,1991年。
徐川山編,《吳語和閩語的比較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
班 弨,《論漢語中的臺語底層》,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
耿振生,《明清等韻學通論》,北京:清華書店,1992年。
袁家驊,《漢語方言概要》,北京:語言出版社,2001年。
孫維張,《漢語社會語言學》,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
馬重奇,《漳州方言志》,香港:縱橫出版社,1994年。
馬重奇,《閩臺方言源流與嬗變》,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
馬重奇,《閩臺閩南方言韻書比較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
高本漢,《中國音韻學研究》中譯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40年。
郭錫良,《漢字古音手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年。
張 琨,《漢語方音》,臺北:學生書局,1993年。
張玉來,〈近代漢語官話語音研究焦點問題〉,收入於耿振生編著之《近代官話語音研究》,北京:語文出版社,2007年。
張屏生,《彙音妙悟》新編:高雄:自印本,2003年。
張屏生,《駑馬齋論學集》,高雄:自印本,2005年。
張屏生,《臺灣地區漢語方言的語音和詞彙》一~四冊,臺南:開朗雜誌事業有限公司,2007年。
張屏生,《鹿港方言語彙初稿》,高雄:自印本,2007年。
張涌泉,《漢語俗字叢考》,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張嘉星,《閩方言研究專題文獻輯目索引》,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
張衛東,〈論近代官話史下限〉,收入於耿振生編著之《近代官話語音研究》,北京:語文出版社,2007年。
許在全主編,《泉州文史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陳保亞,《語言接觸與語言聯盟》,北京:語文出版社,1996年。
游文良,《畬族語言》,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
游汝杰,《漢語方言學導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
湯炳正,《語言之起源》,臺北:貫雅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0年。
華 劭,《語言經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
楊秀芳,《閩南語文白系統的研究》,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4年。new window
楊秀芳,〈論文白異讀〉,《王叔岷先生八十壽慶論文集》,頁822-849,臺北:大安出版社,1993年。
楊 琮,《閩越國文化》,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年。
葉寶奎,《明清官話音系》,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1年。
葛本儀,《現代漢語詞匯學》,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1年。
葛劍雄,《中國移民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股份公司,2005年。
董同龢,《四個閩南方言》,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三十本,1959年。new window
董同龢 趙容琅 藍亞秀,《記臺灣的一種閩南語》,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單刊甲種之二十四,1967年。
董忠司,〈臺南市方言的〉,收入《第二屆閩方言研究會論文集》,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1992年,頁129-135。
董忠司,〈早期臺灣語裡的非漢語成分初探〉,《第一屆臺灣語言國際研討會論文集》,1993年。new window
董忠司,〈從語音的階層關係試探潮州話和閩南語、臺灣語諸次方言的聲韻異同〉,《潮州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上冊,頁251-271,1994年。new window
董忠司,〈泉州話文白之外的近代官話層〉,第六屆國際閩方言學術研討會,1999年。
董忠司,《新編擬音對照《彙音妙悟》》,新竹:董忠司自印本,2007年。
董忠司,〈試論閩南語文讀層的鼻音聲母----文讀層十八聲位說及韻母系統〉,收入於《語言與文化論述》,頁121-147,2007年。
詹伯慧主編,《漢語方言及方言調查》,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劉曉南,《宋代閩音考》,長沙:岳麓書社,1999年。
蔡湘江,〈談《彙音妙悟》「柳」、「入」二部〉,第五屆閩方言研討會論文集,頁79-82。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1999年。
鄭張尚芳,《上古音系》,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
魯國堯,〈宋代福建詞人用韻考〉,收入於《語言文字學術論文集》。知識出版社,1987年。
魯國堯,〈研究明末清初官話基礎方言的廿二年歷程----「從字縫裡看」到「從字面上看」〉,收入於耿振生編著之近代官話語音研究》,北京:語文出版社,2007年。
盧淑美,《臺灣閩南語音韻研究》,臺北:文史著出版社,1997年。
盧廣誠,《臺灣閩南語詞彙研究》,臺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1999年。
鍾榮富,〈閩南語的唇音變化〉,第十屆聲韻學研討會,1992年,頁12-16。new window
鍾榮富,〈臺灣閩南語的韻母結構〉,第五屆國際暨第十四屆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1996年,頁361-375。
羅常培,《廈門音系》,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單刊甲種之四。1930年初版,1993年。
嚴學宭,〈漢語中的訓讀現象〉,收入《語言文字學術論文集》,知識出版社,1989年。
樋口靖,〈閩南語泉州方言音系にっいての覺え書〉,日本筑波大學現代語文學系《言語文化論集》創立周年紀念號,1983年。
樋口靖,〈臺灣鹿港方言的一些語言特點〉,收入〈現代臺灣話研究論文集》,臺北:文鶴出版社,1988年。
樋口靖,《新編《彙音妙悟》》,東京:樋口靖自印本。
樋口靖,嘉慶六年本《彙音妙悟》簡介,作者惠予PDF電子檔,2004年。


期刊論文
Jerry Norman,〈Some ancient Chinesse dialect words in the Min dialect〉,《方言》第三
期(1983年),頁202-211。
Jerry Norman,梅祖麟譯:〈閩語詞彙的時代層次〉,《大陸雜誌》第88卷第2期(1994
年),頁93-96。
丁邦新,〈漢語方言區分條件〉,《清華學報》新:第14期1、2(1982年),頁257-274。new window
丁邦新,〈從閩語論上古的g〉,《漢學研究》:第一卷第一期(1983年),頁1-8。new window
丁邦新,〈閩語白話音分支時代考〉,《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54期第四分(1983
年),頁1-14。
丁邦新,〈漢語方言史和方言區域史的研究〉,《中國境內語言暨語言學》:第一期new window
(1992年),頁23-39。
王建設,〈泉州方言與地方戲曲〉,《華僑大學學報》:1995年第3期(1995年),頁
117-122。
王建設,〈南音唱詞中的古泉州話聲韻系統〉,《方言》:2000年第4期(2000年),
頁367-372。
王建設,〈新發現的《彙音妙悟》版本介紹〉,《中國語文》:2001年第3期(2001
年),頁263-265。
王爾康,〈早期漢字改革運動與閩南方言〉,《中國語文》:第4期(1983年),頁
290-298。
王福堂,〈原始閩語中的清弱話聲母和相關的『第九調』〉,《中國語文》2004年第2期(2004年),頁135-144。
莊初升,〈中古全濁聲母閩方言今讀研究述評〉,《語文研究》:2004年第3期(2004
年),頁56-60。
古屋昭宏,〈關於《拍掌知音》的成書時間問題〉,《中國語文》:1994年第6期(1994
年),頁452-453。
何大安,〈澄邁方言的文白異讀〉,《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981年new window
第52期,頁101-152。
何大安,〈變讀現象的兩種貫時意義—兼論泉州方言的古調値〉,《中央研究院歷
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985年第55期,頁115-132。
何大安,〈從中國學傳統論漢語方言研究的過去、現在和未來〉,《中央研究院歷new window
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993年第六十三本,第四分。
余志鴻,〈語言接觸與語言結構的變異〉,《民族語文》:2000年第4期,頁23-27。
李方桂,〈中國的語言和方言〉,《民族藝叢》:1980年第1期。
李如龍 陳章太,〈碗窯閩南方言島二百年間的變化〉,《中國語文》:1982年第5期,頁345-364。
李如龍 陳章太,〈論閩南方言內部的主要差異〉,《中國語言學報》:1984年第2期,頁93-173。
李如龍,〈關於方言語音歷史層次的研究〉,收入於《中國語言學集刊》,香港:
香港科技大學中國語言學研究中心,2006年。
李 榮,〈方言裡的文白異讀〉,《中國語文》:1957年第二期,頁22-24。
李 榮,〈方言語音對應關係的例外〉,《中國語文》:1965年第6期,頁433-445。
杜曉萍,【-m】尾字所反映的閩南方言的歷史層次,《古漢語研究》:2006年第1
期,頁17-20。
邢公畹,〈漢臺語比較研究中的深層對應〉,《民族語文》:1993年第5期,頁110-117。
周長楫,〈廈門話文白異讀的兩種形式〉,《中國語文》:1981年第5期,頁369-371。
周長楫,〈略談地方韻書《彙音妙悟》〉,《辭書研究》:1982年第6期,頁110-117。
周長楫,〈廈門話文白異讀的類型〉,《中國語文》:1983年第5期,頁330-336(上)。
周長楫,〈廈門話文白異讀的類型〉,《中國語文》:1983年第6期,頁430-438(下)。
周長楫,〈福建境內閩南方言的分類〉,《語言研究》:1986年第2期,頁69-84。
周長楫,〈廈門方言同音字匯〉,《方言》:1991年第2期,頁99-118。
周長楫,〈中古豪韻在閩南方言的文白讀音問題—兼語張光宇、楊秀芳兩位先生商榷〉,《臺灣研究集刊》:1995年第1期,頁77-84。
林華東,〈試談閩南方言史的研究〉,《泉州師專學報》社科版:1995年第3期,頁17-20轉10。
林寶卿,〈閩南方言聲母白讀音的歷史語音層次初探〉,《古漢語研究》:1998年第1期,頁60-63。
林寶卿,〈閩南方言中的古虛詞〉,《東南學術》:1998年第6期,頁101-103。
林寶卿,〈閩南方言三種地方韻書比較〉,《漳州師範學院學報》,2000年第2期,頁72-79。
姚榮松,〈廈門話文白異讀中鼻話韻母的探討〉,臺北:國立師範大學國文學報第16期(1987年),頁271-288。new window
姚榮松,〈《彙音妙悟》的音系及其鼻話韻母〉,臺北:國立師範大學國文學報第17期(1988年),頁251-258。new window
洪惟仁,〈麥都思《福建方言字典》的價值〉,《臺灣文獻》:第42期第2卷(1991年),頁96-116。
洪惟仁,〈臺灣音與廈門音異讀與中古音的對應關係〉,《臺語文摘》:新4(總28) (1992年),頁40-44。
洪惟仁,〈廈門音與漳州音開合口對調(flip-flop)的歷史原因〉,《第一屆臺灣語言國際研討會論文選集》(1995年),頁407-418。
張光宇,〈閩南方言研究導論〉,《國文天地》:1987年第9期,頁。new window
張光宇,〈閩方言古次濁聲母的白讀h-和s-〉,《中國語文》1989年第4期(總211),頁300-307。new window
張光宇,〈漢語方言見系二等文白讀的幾種類型〉,《清華學報》新22:4(1992年),頁351-366。new window
張光宇,《閩客方言史稿》,臺北:1930年初版,1993年景印一版,1996年。new window
張振興,〈閩語的分區〉,《方言》:1985年第3期,頁171-180。
張振興,〈漳平(永福)方言的文白異讀〉(一),《方言》:1989年第3期,頁171-179。
張振興,〈漳平(永福)方言的文白異讀〉(二),《方言》:1989年第43期,頁281-292。
張振興,〈漳平(永福)方言的文白異讀〉(三),《方言》:1990年第1期,頁44-51。
張振興,〈閩南方言的比較研究〉,《臺灣研究集刊》:1995年第1期,頁69-76。
陳忠敏,〈作為古百越語底層形式的先喉塞音在今漢語南方方言裡的表現和分布〉,《民族語言》:1995年第3期,頁1-11。
陳忠敏,〈重論文白異讀與語音層次〉,《語言研究》第23卷第3期(2003年)。
陳忠敏,〈有關歷史層次分析法的幾個問題〉,收入於《漢語史學報》第五輯,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
陳忠敏,〈論吳語衢州片方言齊韻的今韻母讀音層次----兼論語音層次對應的原則〉,收入於《漢語史學報》第六輯,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
陳其光,〈語言間的深層影響〉,《民族語文》:2002年第1期,頁8-15。
傅根清,〈從景寧畲話古全濁聲母地今讀看畲話的性質〉,《中國語文》2001年第3期(總282),頁230-235。
程俊源,〈異文化的時空接觸----論閩南語中的底層詞彙殘跡〉,《臺灣人文》:2001年第6號,頁287-313。
賀廣明,〈語言層次論〉,中國圖書館學報,1992 年第2期,頁22-25。
黃典誠,〈《拍掌知音》說明〉,《方言》:1979年第2期。收入於《黃典誠語言學論文集》,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頁246-248。
黃典誠,〈《泉州彙音妙悟》評述〉,《泉州文史》:1980年第3期.收入於《黃典誠語言學論文集》,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頁249-262。
黃典誠,〈彙音與南音〉,收入於《南音學術討論會論文》,1983年。
董忠司,〈試論漳州祖調及其在閩南、臺灣的演化〉,《臺灣語文研究》:2009年第3期,頁19-49。new window
董忠司,〈福建泉州話、廈門話聲韻調比較表〉,作者惠予電子檔。
劉勛寧,〈文白異讀與語音層次〉,《語言教學與研究》:2003年第4期,頁1-9。
歐陽覺亞,〈運用底層理論研究少數民族語言與漢語的關係〉,《民族語文》:1991年第6期,頁48-54。
鍾榮富,〈臺灣閩南語的介音〉,《中國語文》1997年第4期(總259),頁289-294。
羅美珍,〈試論臺語的系屬問題〉,《民族語文》:2001年第6期,頁。
羅杰瑞,〈閩語詞匯的時代層次〉,《陝西教育學院學報》:1997年第2期,頁57-59。
龔群虎,〈南方漢語古越語底層問題新探〉,《民族語文》:2001年第3期,頁42-47。


學位論文
王建設,《明刊閩南方言戲文中的語言研究》,暨南大學博士論文,2002年。
徐芳敏,《閩南廈漳泉次方言白話層韻母系統與上古音韻部關係之研究》,臺北: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1年。new window
張屏生,《同安方言及其部分相關方言的語音調查和比較》,國立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6年。new window
陳麗雪,《閩南語韻書彙音妙悟「高」韻及其相關問題研究》,新竹師範學院臺語所碩士論文,2000年。
游子宜,《臺灣閩南語一字多音之研究》,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7年。
董欣勝,《彙音妙悟》音系及其流變,廈門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