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宋代語音及其與現代漢語方言的對應
作者:孔品淑
作者(外文):Kong,Pin-Shu
校院名稱:東吳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竺家寧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5
主題關鍵詞:宋代音漢語語音史漢語方言近代音phonetics of SongChinese Phonetics HistoryChinese DialectsRecent Chinese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55
本論文討論宋代語音現象與漢語方言的對應關係,以結構主義語言學、歷史比較法、詞彙擴散理論為理論基礎,在古今方音具有可比性的前提之下展開討論。論文著眼於宋代音在漢語語音史上具有過渡性,並且漢語發展的歷時過程會表現在現代方言的共時狀態上,因此,嘗試討論宋代語音與現代漢語方言的對應關係。論文第二章先從宏觀的角度討論宋代音在漢語音韻史的地位,確定宋代音研究的意義與價值,第三章針對幾部表現宋代音的文獻進行探討,包括《四聲等子》、《切韻指掌圖》、《切韻指南》、《集韻》、《九經直音》、《五音集韻》、《古今韻會舉要》、《皇極經世書聲音唱和圖》。第四章和第五章討論宋代音文獻中反映出的語音現象,並在現代漢語方言中觀察其分布情況。第四章針對宋代音文獻中所反映的聲母演變展開討論,包括匣母字念成舌根濁擦音、唇音字的開合口、知照系字的分合。第五章討論宋代音文獻所反映的韻母演變,包括三四等界限模糊的現象、蟹攝與止攝的分合情況、精系三等字在等韻圖中移位至一等、內外混等,另外,也討論了宋代文人對於音節分析的態度。本論文宏觀討論宋代語音現象,採證客觀文獻,析出宋代共同語語音特點,作為與現代方言討論和比較的基礎;打破過去漢語方言研究以《廣韻》等《切韻》系中古前期韻書系統為依據的傳統,改以宋代音為依據來掌握方言演變,論文有三點創見,分別是:一、從文獻及語音現象的比較中,確定宋代音在漢語語音史上的地位。二、由宋代語音現象與現代漢語方言的對應,得知宋代語音現象與現代漢語方言的相對距離,作為往後進一步深究漢語方言特定語音現象在語音史座標上的絕對位置的基礎。三、從宋代音韻學文獻對於介音在音節中位置的安排,推論當時文人創作音韻學著作時的態度已經轉趨獨立,漸漸由《廣韻》中跳脫出來,這樣的態度也影響了明、清時代音韻學著作的創作。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rrespondence between phonetics of Song and theories such as Chinese dialects,structural linguistics,comparative lingoistic, the vocabulary diffusion theory,Under the premise that ancient and modern Chinee can be compared with each other.The thesis focuses on the Song Dynasty in the Phonological history of Chinese,and the process of Chinese development will be reflected in modern synchronic dialects,to discuss the correspondence between Song and modern Chinese dialect phonetics.The second chapter is to discuss, from a macro viewpoint, the Song phonetics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phonetics,to determine the tone of the significance and value of the Song Dynasty.The third chapter about the phonetics of Song performance is to explore several documents, including the Sì Shēng Děng Zǐ, Qiē Yùn Zhǐ Zhǎng Tú,Qiē Yùn Zhǐ Nán,Jí Yùn,Jiǔ Jīng Zhí Yīn,Wǔ Yīn Jí Yùn,Gǔ Jīn Yùn Huì Jǔ Yào Huáng Jí Jīng Shì Shū Shēng Yīn Chàng Hè Tú.The fourth and fifth chapters discuss the Song tone reflected in the literature on phonetics and observe its effect on modern Chinese dialect.Chapter fourth discuss the literature in Song Dynasty as reflected in initial discussions,including ancient initial Xia as voiced velar fricative,labial sound opening and closing mouth,initials Zhi and initials Zhau.Chapter five discusses the final of Song,as reflected in literature,including the fuzzy boundaries of divisions III and IV,rhymes Xie and rhymes Zhi. divisions III move to divisions I in initials Jing,also the attitude of Song Dynasty for syllable analysis. Discussion of the macro phonology in Song Dynasty,literature review, phonetics of Song Dynasty characteristics as a common language and comparison with the modern dialect are also covered.Differs from previous studies is that previous study Chinese dialects to Guǎng Yùn and Qieyun. Early Medieval Department rhyming book System, changes to the Song sound as dialects evolved.To master dialects evolve,the paper has its originality three original,namely:First,from the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nd voice phenomena,it determines determining Song tone in Chinese phonetics history.Second,the Song Dynasty of the corresponding phonological in modern Chinese dialects,that the relative distance between Song and modern Chinese dialects,as the basis of future drill down even further Chinese dialects specific phonological phenomenon in the history of phonology absolute position coordinates.Third,from the Song phonetics literature for medial syllables arranged in position,inference then literati writing phonetics attitude has become more independent by a rhyme in this attitude also affects rhyme book writing creation during the Ming and the Qing Dynasty.
一、古籍
藝文印書館 編印2008《等韻五種》台北:藝文印書館
(金)韓道昭 著,甯忌浮 校訂1992《校訂五音集韻》北京:中華書局
(宋)陳彭年1960《大宋重修廣韻》台北:廣文書局
(宋)熊忠《古今韻會舉要》大化書局,商務四庫珍藏本第十集
(金)韓道昭《五音集韻》商務四庫珍藏本七集
朱熹1969《詩集傳》北京:中華書局
不著撰人姓氏1966《明本排字九經直音》 台北:商務印書館叢書集成簡編
(清)永瑢,紀昀等撰1983《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經部小學類(三)》卷四十二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清)阮元 刊1965《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台三版
(清)段玉裁1970《說文解字注》台北:藝文印書館
(清)陳澧1969《切韻考》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二、專書
孔恩2005《科學革命的結構》台北:遠流出版
王力1985《漢語語音史》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
王力2004《漢語史稿》北京:中華書局
王福堂1999《漢語方言語音的演變和層次》北京:語文出版社
朱熹1969《詩集傳》北京:中華書局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2003《漢語方音字彙》北京:語文出版社
何九盈2006《中國古代語言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何大安1988《規律與方向:變遷中的音韻結構》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993《聲韻學中的觀念和方法》台北:大安出版社
葛劍雄1997《中國移民史 第四卷:宋遼金元時期》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李新魁1983《漢語等韻學》
——1986《古音概說》台北:學海出版社
李新魁、麥耘1993《韻學古籍述要》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
周長楫、歐陽憶耘1988《廈門方言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周振鹤、游汝杰2006《方言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竺家寧師1980《九經直音韻母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1986《古今韻會舉要的語音系統》台北:學生書局
——2001《聲韻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金周生1985《宋詞音系入聲韻部考》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徐通鏘2008《歷史語言學》北京:商務印書館
桂詩春、寧春岩1998《語言學方法論》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耿振生1998《明清等韻學通論》北京:語文出版社
——2004《20世紀漢語音韻學方法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張世祿1986《中國音韻學史(下)》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張立文、祁潤興2004《中國學術通史宋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張光宇2003《閩客方言史稿》台北:南天書局
楊劍橋1998《現代漢語音韻學》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葉國良、夏長樸、
李隆獻2006《經學通論》台北:大安出版社
葉寶奎2001《明清官話音系》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董同龢1997《上古音韻表稿》台北:中央研究院史語所
——2002《漢語音韻學》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寧忌浮1997《古今韻會舉要及相關韻書》北京:中華書局
趙蔭棠2011《等韻源流》北京:商務印書館
錢玄同1964《文字學音篇》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魏建功1996《古音系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羅常培1978《漢語音韻學導論》台北:九思出版社
三、學位論文
王瑩瑩2006《《韻鏡》與《切韻指掌圖》語音比較研究》貴州大學碩士論文
任靜海1987《朱希真詞韻研究》師大國文所碩士論文
何坤益2008《《四聲等子》與《切韻指掌圖》比較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
吳文慧2008《《四聲等子》與《經史正音切韻指南》比較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
李紅2006《《切韻指掌圖》研究》吉林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竺家寧師1972《四聲等子音系蠡測》師大國文所碩士論文
林育旻2012《吳潛詞用韻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
柯辰青2004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姜忠姬1987《五音集韻研究》師大國文所博士論文
耿志堅1978《宋代律體詩用韻之研究》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馬亞平2008《五音集韻研究》 陝西師範大學2008年碩士論文
國術平2008《五音集韻與廣韻音系比較研究》 山東師範大學2008年碩士論文
婁育2010《經史正音切韻指南考——以著錄、版本、音系研究為中心》廈門大學2010年博士論文
郭忠賢2001《《圓音正考》研究》 國立成功大學 2001年碩士論文
張珍華2009《北宋江西詞人用韻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陳梅香1993《《皇極經世解起數訣》之音學研究》,中山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
陳瑤玲1991《新刊韻略研究》文化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
陳建安2011《周邦彥詞用韻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曾若涵2013《《集韻》與宋代字韻書關係研究》,國立中山大學2013年博士論文
黃金文1995《舌尖元音之發展及其在現代漢語中之結構》中正大學碩士論文
葉鍵得1979《通志七音略研究》文化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
董小征2004《《五音集韻》與《切韻指南》音系之比較研究》福建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劉松寶2004《從《韻鏡》到《四聲等子》等列的變遷與語音的演變》福建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劉曉麗2013《五音集韻韻圖編纂及其研究》福建師範大學2013年碩士論文
四、單篇論文
丁邦新(Pang-hsinTing)1980〈ArchaicChinese*g,*gw,*γ,and*γw〉MonumentaSerica33(1980):171-179。
王士元2002〈競爭性演變是殘留的原因〉,《王士元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
G.B Dowller1981〈Dialect Information in the Jiyun〉中央研究院第一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
丁邦新1981〈與中原音韻相關的幾種方言現象〉,《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2.4
——1986〈十七世紀北方官話之演變〉,《近代中國區域史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
于維杰1973〈宋元等韻圖研究〉,《成功大學學報》
王松木2012〈《皇極經世•聲音唱和圖》的設計理念與音韻系統 ——兼論象數易學對韓國諺文創制的影響〉,《中國語言學集刊》第六卷第一期
王洪君2001〈關於漢語介音在音節中的地位問題〉,中華民國聲韻學學會 編《聲韻論叢》第十一輯
平山久雄1993〈邵雍皇極經世書‧聲音唱和圖の音韻體系〉,《東洋文化研究所紀要》120輯
平田昌司1984〈《皇極經世書‧聲音唱和圖》與《切韻指掌圖》——試論語言神秘思想對宋代等韻學的影響〉,《東方學報》56期
朱曉農2005〈元音大轉移和元音高化鏈移〉,《民族語文》第1期
何大安1993〈從中國學術傳統論漢語方言研究的過去、現在與未來〉,《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六十三本,第四分
吳聖雄1999〈張麟之「韻鏡」所反映的宋代音韻現象〉,《聲韻論叢》第8輯
李存智2011〈漢語音韻史中的擦音聲母〉,《台大中文學報》第三十四期
——2011〈《釋名》所反映的聲母現象研究〉,《台大文史哲學報》第74期
李紅2005〈《九經直音》中所反映的知、章、莊、精組聲母讀如t-現象〉,《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38卷第4期
——2009〈《切韻指掌圖》研究綜述〉,《長春師範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8卷第5期
李添富1988〈《古今韻會舉要》反切引集韻考〉,《輔仁國文學報》第4期
——1991〈《古今韻會舉要》疑、魚、喻三母分合研究〉,《聲韻論叢》第三輯
——1992〈《古今韻會舉要》聲類考〉,《輔仁國文學報》第8期
——1994〈《古今韻會舉要》與〈禮部韻略七音三十六母通考〉比較研究〉,《輔仁學誌》文學院之部23
——1994〈古今韻會舉要同音字志疑〉,《聲韻論叢》第二輯
——1999〈《韻會》「字母韻」的性質與分合試探〉,《輔仁國文學報》15
李無未1998〈南宋《九經直音》俗讀「入注三聲」問題〉,《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李無未、王曉坤1995〈《九經直音》反切的來源及其相關問題〉,《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
李葆嘉1998〈論漢語史研究的理論模式〉,《混成與推移—中國語言的文化歷史闡釋》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李榮1956〈皇極經世十聲十二音解〉,《切韻音系》北京:科學出版社
——1983〈關於方言研究的幾點意見〉,《方言》1983年
杜佳倫2013〈閩語古全濁聲類的層次分析〉,《語言暨語言學》
侍建國2004〈宋代北方官話與邵雍「天聲地音」圖〉,《中國語言學論叢》第3期
周祖謨1966〈宋代汴洛語音考〉,《問學集》北京:中華書局
邵榮芬1991〈匣母字上古一分為二試析〉,《語言研究》第20期
林英津1988〈論《集韻》在漢語音韻史的地位〉,《漢學研究》第6卷第2期
林慶勳2012〈唐話對應音觀察之一-岡嶋冠山標注匣母字的變化〉,《漢學研究》30卷第3期
竺家寧師1980〈九經直音聲調研究〉,《淡江學報》17期
——1980〈九經直音的聲母問題〉,《木鐸》第九期
——1980〈九經直音的時代與價值〉,《孔孟月刊》19.2
——1981九經直音知照系聲母的演變〉,《東方雜誌》14期7卷
——1982〈近代漢語零聲母的形成〉,《中語中文學》第四輯
——1983〈論皇極經世書‧聲音唱和圖之韻母系統〉,《淡江學報》第20期
——1983〈論皇極經世書‧聲音唱和圖之韻母系統〉,《淡江學報》20期
——1985〈宋代語音的類化現象〉,《淡江學報》22期
——1985〈入聲滄桑史〉,《國文天地》第二期
——1990〈近代音史上的舌尖韻母〉,《聲韻論叢》第三輯
——1991〈宋代入聲的喉塞音韻尾〉,《淡江學報》第30期
——1992〈宋元韻圖入聲探究〉第一屆國際漢藏語言學會會議論文
——1992〈宋元韻圖入聲排列所反映的音系差異〉中國音韻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
——1993宋元韻圖入聲分配及其音系研究〉,《中正大學學報》第四卷第1期
——2000〈論近代音研究的方法、現況與展望〉,《漢學研究》第18卷特刊
邱棨鐊1974〈集韻研究提要〉,《華學月刊》33期
金周生1991〈元好問近體詩律「支脂之」三韻已二分說〉,《輔仁學誌》第20期
——1991〈朱注協韻音不一致現象初考〉,《輔仁國文學報》第7期
柯淑齡1977〈夢窗詞韻研究〉,《慶祝婺源潘石禪先生七秩華誕特刊》,台北:中國文化學院中文研究所中國文學系
范崇峰2006〈《集韻》與洛陽方言本字〉,《古漢語研究》2006年第4期
耿志堅1992〈全金詩近體詩用韻(陰聲韻部分)通轉之研究〉,第十屆聲韻學學術研討會論文
張光宇2013〈羅杰瑞教授與漢語史研究〉,《東華漢學》第18期
張渭毅1999〈《集韻》研究概說〉,《語言研究》1999年第二期
——2001〈《集韻》重紐的特點〉,《中國語文》2001年第3期
——2002〈《集韻》的反切上字所透露的語音訊息(上)(中)(下)〉,《南陽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卷第1期(2002年)、第1卷第3期(2002年) 、第1卷第5期(2002年)
許世瑛1970〈朱熹口中已有舌尖前高元音說〉,《淡江學報》第九期
許金枝1978〈東坡詞韻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集刊》第23期
陳大為2008〈《皇極經世書‧聲音唱和圖》中的北宋汴洛方音〉,《宿州學院學報》第23卷第2期
陳建民、陳章太1988〈從我國語言實際出發研究社會語言學〉,《中國語文》第二期
陳瑤2011匣母在徽語中的歷史語音層次〉,《黃山學院學報》第13卷第4期
陳澤平1999〈從現代方言釋《韻鏡》假二等和內外轉〉,《語言研究》1999年第2期
陸志韋1946〈記邵雍皇極經世的天聲地音〉,《燕京學報》第31期
喬全生2006〈從晉方言看古見系字在細音前顎化的歷史〉,《方言》2006年第3期
蒲立本1962〈TheConsonantalSystemofOldChinese(上古漢語的輔音系統)〉AsiaMajor
馮蒸1993〈爾雅音圖音注所反映的宋初濁上變去〉 《大陸雜誌》87.2
黃瑞枝1987〈王碧山詞韻探究〉,《屏東師院學報》第三期
楊小衛2007〈《集韻》《類篇》反切比較中反映的濁音清化現象〉,《語言研究》第27卷第3期
楊軍1995〈《集韻》見、溪、疑、影、曉反切上字的分用〉,《貴州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楊雪麗1996〈《集韻》中的牙音聲母和喉音聲母〉,《許昌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
——1996〈從《集韻》看唇音及其分化問題〉,《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7〈《集韻》精組聲母之考查〉,《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楊徵祥2013〈洪興祖《楚辭補註》音注研究〉,《嘉大中文學報》第9期
潘悟云1997〈喉音考〉,《民族語文》1997年第5期
葉螢光2010〈近代合口細音的演化〉NACCL-22會議論文
董同龢1948〈《切韻指掌圖中的幾個問題》〉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7集
董建交2009〈《集韻》寒桓韻系開合混置的語音性質〉,《語言研究》第29卷第4期
雷勵2012〈《廣韻》《集韻》反切上字的開合分布〉,《語言科學》第11卷第4期
遠藤光曉2001〈介音與其他語音成分之間的配合關係〉,中華民國聲韻學學會 編《聲韻論叢》第十一輯,台北:學生書局
鄭再發1966〈漢語音韻史的分期問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36.2
鄭偉2013〈《切韻》重紐字在漢台關係詞中的反映〉,《民族語文》2013年第4期
鄭錦全2001〈漢語方言介音的認知〉,中華民國聲韻學學會 編《聲韻論叢》第十一輯
薛鳳生1980〈論支思韻的形成與演進〉,《書目季刊》14.2
羅常培1939〈經典釋文和原本玉篇反切中的匣于兩紐〉,《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8(1)
嚴修鴻2004〈客家話匣母讀同群母的歷史層次〉,《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0卷第1期
嚴棉2013〈中古精莊章知四系在漢語方言中的歷史音變〉,《大江東去—王士元教授80歲賀壽論文集》
龔煌城1981〈十二世紀末漢語的西北方音(聲母部分)〉,《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2.1
五、研究成果報告
竺家寧師〈國科會研究計畫成果報告:12世紀至19世紀漢語聲母的演化方向與規律〉2004年~2005年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