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後社會主義中國發展轉型論
書刊名:東亞季刊
作者:姜新立
作者(外文):Chiang, Hsin-li
出版日期:1999
卷期:30:2
頁次:頁1-36
主題關鍵詞:後共產主義後社會主義非毛化非國有化市場社會主義私有化經濟自由化政治民主化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4) 博士論文(5) 專書(1)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4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6
  • 點閱點閱:40
     自從一九七八年鄧小平主政並推出「改革開放」政策以來,「有中國特色的社會 主義」替代了「毛式共產主義」, 這種發展與轉型, 使中國大陸進入「後社會主義」( post-socialism )時期。 中國大陸的後社會主義轉型係由意識形態之解構開始,即主張對馬列主義及毛澤東思想進行 思想反思,以使黨員及群眾在思想上脫棄教條主義,在心靈上求得解放。心靈與思想的解放 ,有利於「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中共在「思想解放」上重新認識到「貧窮不是社會主義 」,「社會主義是要大力發展生產力的」,由此而使中共考慮到中國的社會主義必須轉型, 並朝向「社會主義商品經濟」道路發展。這種思想解放運動,西方學者稱之謂「非毛化」( Demaoization ),亦即韋伯( M. Weber )所說的「解咒」( disenchantment )現象。 中共除了在發展路線與政策做了大幅度的改變,在發展階段上也做了調整,此即中共進入「 社會主義初級階級」,並指出此一「初級階段」的主要任務是發展社會主義商品經濟。從馬 克思主義理論來看,高度發展的資本主義是進入社會主義的必要條件,因此中共所提出的「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論」為中共進行資本主義補課提供理論合法性基礎。這種由毛式共產主義 退回到「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論」的轉變,中共自稱是偉大的「歷史的轉變」。今年春天中共 甚至建議在其「憲法」中明訂中國大陸「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後社會主義中國第二個改革重點在於對「社會所有制」進行改革,此使中國大陸由純公有制 向公有私有並存的混合式社會所有制發展。此一改變使中國大陸的「非國有經濟成分」日增 , 而這種改革趨勢正湧現著某種程度的「非國有化」( denationalization )和「私有化 」( privatization )現象。 這種發展趨勢不可低估,因為此正象徵著中國大陸在逐漸脫 離社會主義「公有制」中。 後社會主義中國第三個改革重點在於政治改革。 依照歷史唯物主義( Historical Materialism ),一定「下層建築」( infrastructure )必然出現與之相適應的「上層建 築」( superstructure )。甚於此,有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應也必須進行政治改革, 如此才能使中共的新發展道路走得平穩與順當。 在理論上, 經濟自由化( Economic Liberalization )會促進政治民主化( Political Democratization ),由此, 中國大 陸的市場經濟發展將會促進中國大陸的政治民主化,但是,後社會主義的中共領導人雖努力 於經濟市場化以求發展社會生產力,其目的是藉此為中共的政治統政治提供妥當性基礎,而 非樂意藉此促進政治的民主。由於經濟自由化可能導引出的政治民主化,對一黨專政的中共 會造成明顯而必然的政治權力獨佔上的挑戰,此將動搖中共傳統的政治統治基礎,並將威脅 到中共政權的合法性。因此,不論是鄧小平或江澤民,在政治改革上只說到政治體制改革的 必要性,並不冀求進一步的政治民主化。 今年已是中共改革開放二十年了,中國大陸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論是在生產力發展上,還是 社會所有制變革上,都已到了既談經濟又談政治的時候。江澤民時代的中國大陸在社會生產 力上正衝擊著國家政治力;而國家政治力也正束縛著社會生產力,因此後「社會主義中國」 在發展上最大的矛盾是經濟基礎與政治上層建築的矛盾。如果中共只做政治體制改革,無法 解決當前中國大陸社會生產力與國家政治力的矛盾,所以要不要政治民主化,正嚴厲地考驗 著江澤民政權。
期刊論文
1.Guo, Sujian(1998)。Democratic Transition: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hina and the Former Soviet Union。Issues and Studies,34(8),65。  new window
2.Linz, Juan(1990)。Transition to Democracy。The Washington Quarterly,13(3),148。  new window
3.姜新立(1991)。中國共產主義的歷史回顧與理論反思。中山社會科學季刊,6(7),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Kristof, M. D.(1993)。China Sees 'Market-Leninism' as Way to Future。The New York Times International edition。  new window
5.蘇紹智、馮蘭瑞(1979)。無產階級奪得政權後的社會發展階段問題。經濟研究,5,1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姜新立(1992)。轉變中的中共發展道路。中山社會科學季刊,7(3),47-6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王東(1984)。現代化求索的不惑知道。北京大學學報,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錢穎一、許成剛(1995)。非國有制經濟出現和成長的制度背景。香港社會科學學報=Hong Kong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223-24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1986)。中共中央有關於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方針的決議。紅旗,19,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1998)。從人治走向法治─二十年來中國政治體制改革的軌跡。瞭望,49,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研究報告
1.姜新立(1998)。後鄧時期中國大陸社會所有制度變革趨勢研究。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林琳文(199711)。後社會主義中國 : 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臺北:生智。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Holmes, L.(1997)。Post-Communism。Cambridge:Polity Press。  new window
3.Kautsky, K.。論無產階級專政。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Chilcote, R. H.(1981)。Theories of Comparative Politics。Boulder。  new window
5.Larrain, Jorge(1989)。Theories of Development。Cambridge, UK:Blackwell Publisher Inc.。  new window
6.Stephens, J. D.(1980)。The Transition form Capitalism to Socialism。Atlantic Highlands, N. J.。  new window
7.張保民(1994)。中國大陸研究基本文件。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Wang, James C. F.(1989)。Contemporary Chinese Politics。Englewood Cliffs, NJ。  new window
9.Pierson, C.(1995)。Socialism After Communism。Socialism After Communism。Cambridge。  new window
10.Brugger, B.、Kelly, D.(1990)。Chinese Marxism in the Post-Mao Era。Chinese Marxism in the Post-Mao Era。Stanford。  new window
11.Huntington, Samuel P.(1969)。Political Order in Changing Societies。Yale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12.遲福林、田夫(1998)。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體制史。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何清漣(1998)。現代化的陷阱:當代中國的經濟社會問題。今日中國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Fukuyama, Francis(1992)。The End of History and the Last Man。London:New York:Hamish Hamilton:Free Press。  new window
15.丁學良(1994)。共產主義後與中國。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景杉(1991)。中國共產黨大辭典。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Huntington, Samuel Phillips(1991)。The Third Wave: Democratization in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  new window
18.鄧小平、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輯委員會(1993)。鄧小平文選。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鄧小平(1994)。鄧小平文選。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Rader, M.(1979)。Marx's Interpretation of History。Marx's Interpretation of History。New York。  new window
21.Crawford, B.(1995)。Markets, States, and Democracy: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Post-Communist Trans-formation。Markets, States, and Democracy: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Post-Communist Trans-formation。Boulder。  new window
22.Randall, V.、Theobald, R.(1985)。Political Change and Under Development。Political Change and Under Development。London。  new window
23.Stiglitz, J. E.(1994)。Whiter Socialism。Whiter Socialism。Boston。  new window
24.Poznanski, K. Z.(1995)。The Evolutionary Transition to Capitalism。The Evolutionary Transition to Capitalism。Boulder。  new window
25.Brzezinski, Z.(1989)。The Grant Failure。The Grant Failure。New York。  new window
26.許志功(1998)。鄧小平理論: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新階段。鄧小平理論: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新階段。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石雲霞(1998)。鄧小平理論概論。鄧小平理論概論。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Apter, D. E.。The Politics of Modermization。The Politics of Modermization。Berkeley。  new window
29.Klaren, P. E.、Bossert, T. J.(1986)。Promise of Development。Promise of Development。Boulder。  new window
30.毛澤東(1996)。論人民民主專政。毛澤東選集(第4卷)。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胡福明(1994)。中國現代化歷史進程。中國現代化歷史進程。合肥。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楊繼瑞(1998)。挑戰新世紀:中國第三輪大改革。挑戰新世紀:中國第三輪大改革。成都。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古德、四格爾(1997)。鄧後局勢大預測。鄧後局勢大預測。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1992)。建國以來主要文獻選編。建國以來主要文獻選編。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Guangyang, Ya(1984)。China's Socialist Modernization。China's Socialist Modernization。Beijing。  new window
36.吉爾伯特‧羅茲曼(1989)。中國的現代化。中國的現代化。上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陸百甫(1998)。大重組。大重組。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劉少杰(1997)。東北現象初探─東北地區所有制度改革研究。東北現象初探─東北地區所有制度改革研究。吉林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Macridis, R. C.。Contemporary Political Ideologies。Contemporary Political Ideologies。New York。  new window
40.(1984)。中國共產黨大辭典。中國共產黨大辭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姜新立(1981)。轉型中的中共意識型態。中國大陸的變動向。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鄧小平(1983)。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開幕辭。鄧小平文選。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Xiaoping, Deng(1987)。We must Continue to Build Socialism and Eliminate Poverty。Fundamental Issues in Present-Day China。Beijing。  new window
44.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十五大報告學習材料。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十五大報告學習材料。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Apter, David E.(1965)。The Politics of Modernization。The Politics of Modernization。Chicago。  new window
46.Sorensen, Georg(1998)。民主民主化。民主民主化。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趙紫陽(1987)。沿著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前進,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姜義華(1994)。未來五年中國改革的展望,太原。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廖沫沙(1980)。回到馬克思主義。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汝信(1980)。人道主義就是修正主義嗎?,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984)。理論與實際,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993)。鄧小平函中共中央,籲停止批判保守派,香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江澤民(1997)。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紀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1999)。江澤民為何變臉?,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1999)。農村選舉失控,中南海踩剎車,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鮑彤(1999)。除了民主,中國沒有第二條路,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1997)。中共十五大應為政治體制改革鋪路,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