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中共意識形態的政權建構:經濟基礎與專政理論之探討
作者:蕭衡鍾
作者(外文):HSIAO,HENG-CHUNG
校院名稱:中國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政治學系
指導教授:呂亞力教授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6
主題關鍵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現代化政權建構專政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socialist market economyModernization of SocialismRegime ConstructionDictatorship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59
自西元2002年中共「十六大」會議中正式通過將「三個代表」論述納入黨章以降,學界中關於在以生產資料為主的社會主義公有制下允許民營企業主入黨資格以及中國共產黨屬性轉變的討論文章時有所聞;而2007年3月甫由中共全國人大制訂通過之《物權法》更標誌著繼憲法中「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原則性宣示後,于實質上形諸於具體法律條文的落實。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環,乃是在「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建設事業中與時俱進、和當前中國大陸發展形勢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務實做法,更視之為胡錦濤「科學發展觀」指導思想與「和諧社會」政策綱領的實現。然而,吾人卻不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故筆者認為實有從理論發展的歷史脈絡來觀察理論思想如何與中國之具體實際相結合並演化(亦即一般所謂的中國化、本土化、在地化)之必要性;換言之,本文乃在探討於「社會主義中國化」以及「社會主義現代化」下,對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建設之實踐經驗,亦即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到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發展歷程,以期能夠藉由中共意識型態與改革開放的理論基礎來收鑒往知來之效。而中國共產黨90餘年的歷史,便就是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和時代特徵相結合、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時代化的歷史,至今仍是一「現在進行式」。
Ever since “the Three Represents” entry into the Party Constitution was officially passed during the CCP’s 16th Party Congress in 2002, the academia has often witnessed articles talking about private enterprises owners’ right to join the Party under the socialist system of public ownership of the means of production as the mainstay,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CCP’s character. In March, 2007, the national congress constituted and passed the Property Law, which indicated “the pattern with the public sector remaining dominant and diverse sectors of the economy developing side by side” and “a diversified distribution system with distribution according to work as the main form” officially proclaimed in the Constitution have virtually come into the common laws and regulations. Apparently, this is really a move against the traditional ideology, yet it is claimed to be a necessary step in building the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a practical act considering the current developmental reality of the mainland and keeping up with times in building the undertaking of Socialism Modernization, by high-ranking officials of CCP. It is also deemed as implementing the guide ideology of Scientific Approach to Development and the policy creed of Harmonious Society put forward by President Hu Jintao. However, people should know the what but also the how, so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it is necessary to look into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the theory so as to know how the ideologies of Karl Marx, Friedrich Engels, Vladimir Ilich Lenin and Josef Stalin combined with China’s reality and got evolution ( namely Chinese characterization/ localization/domestication). In other words, this paper has been discussing how Scientific Socialism gave birth to the theory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by way of Chinese Characterization of Socialism and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in the hope of learning from CCP’s ideology and reform & opening up theory to foresee the future as well as comprehending more similar matters.
參考文獻

一、中文專書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1987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重要文獻選讀》,北京:人民出版社。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1997年,《十四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北京:人民出版社。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1999年,《十四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北京:人民出版社。
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1994年,〈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法規全書》,北京: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
丁學良,1994年,《共產主義後與中國》,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王小強,1996年,《摸著石頭過河:中國改革之路》,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王文杰,1999年,《國有企業公司化改制之法律分析》,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王健民,1988年,《中國共產黨史》,臺北:漢京文化事業。
王長江,2002年,《現代政黨執政規律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王愛珠,1991年,《蘇聯東歐經濟改革概論》,臺北:水牛出版社。
王仲田、高金海,1993年,《歷史劇變--社會主義的挫折及其教訓》,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
王紹光,胡鞍鋼,1994年,《中國國家能力報告》,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王紹熙,1994年,《中國對外經濟貿易理論和政策》,北京: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出版社。
王嘉州,《政治繼承:胡溫權力穩固與統治策略》。
王學文,1951年,《論新民主主義的經濟形式》,北京:三聯書店。
王洪模,1989年,《改革開放的路程》,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
中共中央編譯局編,1995年,《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中共中央編譯局編,1995年,《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中共中央編譯局編,1960年,《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中共中央編譯局編,1972年,《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中共中央編譯局編,1972年,《列寧選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中共中央編譯局編,1972年,《列寧選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中共中央毛澤東主席著作編譯出版委員會編,1970年,《毛澤東選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中共中央毛澤東主席著作編譯出版委員會編,1966年,《毛澤東選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中共中央毛澤東主席著作編譯出版委員會編,1967年,《毛澤東選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中共中央毛澤東主席著作編譯出版委員會編,1966年,《毛澤東選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中共中央毛澤東主席著作編譯出版委員會編,1977年,《毛澤東選集》,第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編,1983年,《鄧小平文選》,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編,1993年,《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1982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重要文獻彙編(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2003年,《毛澤東傳(1949-1976)(上卷)》,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中共中央黨校,2006年,《建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學習問答》,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中共中央政治局,1992年,〈當前農業經濟政策的若干問題〉,轉引自中國改革開放思想庫編輯委員會編,《中國改革開放思想庫》,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中共局勢分析中心,1997年,《中共最高決策層:十五大後的權力佈局》,香港:明鏡出版社。
中共中央統一戰線工作部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1999年,《新時期統一戰線文獻選編》,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中共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編,1992年,《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論叢》,第1輯,北京: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
中共國家經濟體制改革委員會編,1993年,《中國經濟體制改革年鑑(1993)》,北京:改革出版社。
中國國務院,2000年2月,《中國人權發展五十年》,中國國務院。
中國改革開放思想庫編輯委員會編,1992年,《中國改革開放思想庫》,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編輯部編,2007年,《科學發展觀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1950年,《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張蓬舟編,《1950年人民手冊》,上海:大公報。
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編寫組,200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貿易法講話》,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世界經濟研究所編,2000年,《中國經濟與世界和諧發展》。
包心鑒,《中國新時期政治體制改革的歷史經驗和基本規律》,楊海蛟主編,《新中國政治學的回顧與展望》,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毛蓉方主編,1993年,《市場經濟研究》,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1964年,《毛澤東選集》,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
史達林,1964年,《列寧主義問題》,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史達林著作編譯局譯,北京:人民出版社。
毛澤東,1966年,〈與英記者貝特蘭的談話〉,《毛澤東選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毛澤東,1966年,〈中國共產黨在民族戰爭中的地位〉,《毛澤東選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毛澤東,1966年〈在中國共產黨第七次中央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報告〉,《毛澤東選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毛澤東,1966年,〈新民主主義論〉,《毛澤東選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毛澤東,〈新民主主義論〉,《毛澤東選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毛澤東,1967年,〈論聯合政府〉,《毛澤東選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毛澤東,1967年,〈關於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毛澤東選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毛澤東,1970年,〈矛盾論〉,《毛澤東選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毛澤東,1974年,〈讀政治經濟學教科書的筆記〉,載於中華民國國際關係研究所複製,《毛澤東思想萬歲》,第二輯,臺北:中華民國國際關係研究所。
毛澤東,1977年,〈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毛澤東選集》,第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毛澤東,1991年,〈新民主主義的憲政〉,《毛澤東選集》,第二卷,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
毛澤東,1999年,《毛澤東文集》,第七卷,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
毛澤東,1999年,《毛澤東文集》,第八卷,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
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第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毛澤東選集》,第五卷,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
毛澤東,〈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毛澤東選集》,第五卷,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
毛澤東,〈工作方法六十條(草案)〉,《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七冊,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
巨建國,2003年,《我看中國共產黨》,北京:紅旗出版社。
四川省鄧小平思想研究小組編,1991年,《鄧小平對馬克思思想的新發展》,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編,1992年,《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論叢》,第1輯,北京: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
1983年,《共產主義運動國際章程彙編》,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
列寧,1954年,〈進一步,退兩步〉,北京:人民出版社。
列寧,1958年,《列寧全集》,第二十六卷,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
列寧,1958年,《列寧全集》,第三十二卷,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
列寧,1960年,〈關於民族政策問題〉,《列寧全集》,第二十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列寧,1960年,〈給「社會主義宣傳聯盟」書記的信〉,《列寧全集》,第二十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列寧,1960年,〈俄共(布)第七次代表大會關於蘇維埃政權的十項提綱〉,《列寧全集》,第二十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列寧,1972年,《列寧全集》,第三卷,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
列寧,1972年,〈國家與革命〉,見中共中央編譯局編,《列寧選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列寧,1972年,〈十月革命四週年〉,見中共中央編譯局編,《列寧選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列寧,1975年,〈俄共(布)第七次代表大會關於蘇維埃政權的十項提綱〉,見中共中央編譯局編,《列寧全集》,第二十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列寧,1976年,〈馬克思主義和修正主義〉,見中共中央編譯局編,《列寧選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列寧,1984年,〈怎麼辦:我們運動中的迫切問題〉,見中共中央編譯局編,《列寧選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列寧,1984年,〈布爾什維克能保持國家政權嗎?〉,見中共中央編譯局編,《列寧選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列寧,1984年,〈我們的任務和工人代表蘇維埃〉,見中共中央編譯局編,《列寧全集》,第十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列寧,1985年,〈國家與革命〉,見中共中央編譯局編,《列寧全集》,第三十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列寧,1985年,〈俄共(布)黨綱草案〉,見中共中央編譯局編,《列寧全集》,第三十六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列寧,1986年,〈進一步,退兩步〉,見中共中央編譯局編,《列寧全集》,第八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列寧,1986年,〈論國家〉,見中共中央編譯局編,《列寧全集》,第三十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列寧,1986年,〈加入共產國際的條件〉,見中共中央編譯局編,《列寧全集》,第三十九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列寧,1986年,〈社會民主黨在民主革命中的兩種策略〉,見中共中央編譯局編,《列寧全集》,第十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列寧,1990年,〈社會主義革命和民族自決權(提綱)〉,見中共中央編譯局編,《列寧全集》,第二十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列寧,1995年,見中共中央編譯局編,《列寧選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列寧,〈工會在新經濟政策條件下的作用和任務〉,見中共中央編譯局編,《列寧選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朱蓓蕾,2003年,〈中共政治形勢─「十六大」世代權力和平轉移〉,收錄於李英明主編,《2002∼2003年亞太形勢發展與展望》,臺北:遠景基金會。
朱新民編著,1974年,《中國大陸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朱新民,1991年,《1978~1990中共政治體制改革研究》,臺北:永然文化出版公司。
朱新民主編,《胡溫體制的平衡戰略—思維與政策》。
朱言明,2002年,《當代思潮》,臺北:高立圖書有限公司。
朱庭光編,1982年,《巴黎公社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江西省社會科學院編,1988年,《鄧小平的思想初探》,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
江澤民,1992年,《加快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步伐,奪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更大勝利》,北京:人民出版社。
江澤民,1992年,〈加快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步伐,奪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更大勝利〉,收錄於《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彙編》,北京:人民出版社。
江澤民,1996年,〈正確處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若干重大關係〉,收於中共中央宣傳部編,《講學習、講政治、講正氣》,北京:學習出版社。
江澤民,2000年,〈做好國內經濟工作,增強承受和抵禦風險的能力〉,《十五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北京:人民出版社。
江澤民,2000年,〈在紀念黨的十一屆中全會召開二十週年大會上的講話〉,《十五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北京:人民出版社。
江澤民,2001年,《論「三個代表」》,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江澤民,2001年,《論黨的建設》,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江澤民,2001年,〈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黨如何做到「三個代表』」〉,《論「三個代表」》,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江澤民,2001年,〈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八十週年大會上的講話〉,《論黨的建設》,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江澤民,2002年,《江澤民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專題摘編)》,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江澤民,2002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北京:人民出版社。
江流、陳之驊,1994年,《蘇聯演變的歷史思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汪華岳、鞏書林主編,1999年,《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辛燦等編,2001年,《江澤民論「三個代表」導讀》,北京:新華出版社。
沈志遠,1951年,《新民主主義經濟的特點、構成和政策》,北京:三聯書店。
沈宗瑞,1994年,《略說資本主義歷史與發展》,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沈玄池,1994年,《國際關係》,臺北:高立圖書有限公司。
李步雲,1984年,《新憲法簡論》,北京:法律出版社。
李士坤,2002年,〈「三個代表」是當代中國發展的必然〉,收錄於李崇富、林建公主編,《「三個代表」與歷史唯物主義》,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李英明,1986年《哈伯馬斯》,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李英明,1992年,《文化意識形態的危機:蘇聯、東歐、中共的轉變》,臺北:時報文化。new window
李英明,1995年,《鄧小平與後文革的中國大陸》,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new window
李英明,1995年,《中國大陸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李英明,1994年,《現階段大陸政經社會發展與兩岸關係》,臺北:永然文化出版。
李英明,1995年,《中國大陸學》,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李英明,1999年,《中國:向鄧後時代轉折》,臺北:生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new window
李英明,2003年,《閱讀中國─政策、權力與意識形態的辯證》,臺北:生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李忠杰、徐耀新、魏力,1988年,《社會主義改革史》,北京:春秋出版社。
李震中,1991年,《計劃體制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李溦,1993年,《農業剩餘與工業化資本積累》,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
李青宜,1997年,《當代法國「新馬克思主義」》,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
李成貴,1999年,《中國農業政策─理論框架與應用分析》,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李然忠、何志剛,2000年,《破冰─十五屆四中全會後的國企改革》,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
李培林、陳金光,〈中國加快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汝信等主編,《2008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
李維漢,1987年,《李維漢選集》,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
李聲祿,2001年,《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化:從毛澤東鄧小平到江澤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汪華岳、鞏書林主編,1999年,《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岳希明、張曙光等編,2005年,《中國經濟增長速度:研究與爭論》,北京:中信出版社。
呂曉波,1992年,〈關於革命後列寧主義政黨的幾個理論思考〉,周雪光編,《當代中國的國家與社會關係》,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呂亞力,1993年,《政治學》,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谷書堂,1987年,《中國計劃體制改革探討》,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君集慶,1998年,《中國對外經濟貿易改革二十年》,鄭州:中川古籍出版社。
衣俊卿,1993年,《東歐的新馬克思主義》,台北:唐山。
何思因、陳德昇、耿曙主編,2003年,《中國大陸研究方法與成果》,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
何秉孟,2007年,〈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要正確處理的若干重大關係〉,冷溶主編,《科學發展觀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何文男、李天賞,1999,《社會學概要》,臺北:三民書局。
何華輝,1992年,《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理論實踐》,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
易君博,1986年,《政治理論與研究方法》,臺北:三民書局。new window
私營企業條例問題解答編寫組,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私營企業暫行條例問題解答》,北京:科學出版社。
林尚立,2000年,《當代中國政治型態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林琳文,1997年,《後社會主義中國: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臺北:生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new window
林毅夫、蔡昉、李周,1994年,《中國的奇蹟:發展戰略與經濟改革》,上海:三聯書店。
林毅夫、蔡昉、李周,2000年,《中國國有企業改革》,臺北:聯經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林毅夫,2002年,《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臺北:聯經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林毅夫、李志斌,2003年,《中國的國有企業與金融體制改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林佳龍、邱澤奇主編,1999年,《兩岸黨國體制與民主發展─哈佛大學東西方學者的對話》,臺北:月旦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林佳龍、徐斯儉,2004年,〈退化的極權主義與中國未來發展〉,收錄于林佳龍主編,《未來中國─退化的集權主義》,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new window
林蘊暉,1989年,《1949-1989年的中國─凱歌行進的時期》,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易君博,1993年,《政治理論與研究方法》,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new window
金碚,1997年,《當代中國國有企業問題》,北京:今日中國出版社。
金碚,2002年,《國有企業根本改革論》,北京:人民出版社。
金建主編,1993年,《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導論》,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
胡乃武主編,1993年,《當代中國經濟發展中的政策選擇》,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胡鞍鋼,1995年,《挑戰中國─後鄧中南海面臨的機遇與選擇》,臺北:新新聞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胡偉,1998年,《政府過程》,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胡開敏、楊春燕編,2003年,《中國共產黨章程》,北京:外文出版社。
孫同文,2003年,《從威權政府到民主治理─台灣公共行政理論與實務之變遷》,臺北:元照出版。new window
俞可平,2000年,《治理與善治》,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板社。
孟樊,2001年,《後現代的認同政治》,臺北:揚智文化。new window
周恩來,1984年,《周恩來統一戰線文選》,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
周恩來,1984年,《周恩來選集(下卷)》,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
周恩來,1990年,《周恩來外交文選》,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周旺生、趙穎坤,2002年,〈中國立法職業化問題研究〉,載於王曉民主編,《議會制度及立法理論與實踐縱橫》,北京:華夏出版社)。
吳玉山,1995年,《共產世界的變遷─四個共黨政權的比較》,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new window
吳玉山,1996年,《遠離社會主義─中國大陸、蘇聯和波蘭的經濟轉型》,臺北:正中書局股份有限公司。new window
吳玉山,2003年,〈中國大陸經濟改革總體策略之研究〉,收錄於何思因、陳德昇、耿曙主編,《中國大陸研究方法與成果》,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
吳文程,1996年,《政黨與選舉概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吳敬璉,2005年,《當代中國經濟改革─探索中國經濟順利轉型的秘密》,臺北:美商麥格羅希爾國際股份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
吳安家,1978年,《中共史學新探》,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吳安家主編,1990年,《中共政權四十年的回顧與展望》,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
吳安家,2004年,《中共意識形態的變遷與持續(1949-2003)》,臺北:國史館。
吳美華,2005年,《當代中國的多黨合作制度》,北京:中央黨史出版社。
吳國光,1991年,〈自由:推進中國現代化轉型的基本導向〉,陳一諮等著,《中國大陸的改革與發展》,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吳建國,1993年,《當代中國意識形態風雲錄》,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
吳振坤,1993年,《中國經濟體制改革通論》,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
吳振坤,1998年,《中國私營經濟實務全書》,北京: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
吳雄丞主編,1998年,《鄧小平理論簡明教程》,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吳興南、林善煒,《經濟全球化與未來中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俞吾金,2002年,《意識形態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倪世雄著,《當代國際關係理論》。
秦興洪主編,1993年,《中國的道路─從毛澤東到鄧小平》,廣東: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
翁杰明等主編 ,1996年,《與總書記談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翁有為,《大躍進時期的「左」傾思想探析》。
翁松燃,198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論文集》,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洪鎌德,1997年,《馬克思社會學說之評析》,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new window
洪鎌德,2004年,《當代主義》,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new window
高宣揚,1999年,《結構主義》,臺北:遠流出版社。
高輝,1991年,《社會主義再認識─中共「初階論」之研究》,臺北:永業出版社。
高輝,2002年,《轉型中的中共社會主義》,臺北:永業出版社。
高安邦,1993年,《馬克思的經濟思想》,臺北:巨流圖書有限公司。new window
夏機智、黨曉捷,1991年,《中國就業與失業》,北京:中國勞動出版社。
耿慶武,2001年,《中國區域經濟發展》,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陸浩主編,2000年,《以「三個代表」為綱領全面加強黨的建設》,北京:黨建讀物出版社。
陸劍傑,1987年,《科學世界觀與方法論》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柯新譯,1972年,《一八七一年公社史》,北京:人民出版社。
郭秀君,2002年,《入世與中國利用外資新戰略》,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
郭華倫主編,1982年,《中共問題論文集─增訂本》,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
郭慶,1993年,《現代化中的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段家鋒,1988年,《中國現代化與共產主義》,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
姜新立,1973年,〈關於「無產階級專政」的理論問題〉,張敬文編,《共黨政治問題論集》,臺北:政大國關中心。
姜新立,1980年,《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貧困》,台北:黎明。
姜新立,1987年,《意識形態與社會主義現代化》,臺北:文星出版。
姜新立,2004年,《大轉變─後共產主義與後社會主義研究》,臺北:唐山出版社。
袁恩楨,1993年,《中國私營經濟:現狀、發展與評估》,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袁瑞良著,1994年,《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形成發展史》,北京:人民出版社。
恩格爾曼、高爾曼主編,2008年,《劍橋美國經濟史(第二卷):漫長的19世紀》,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恩格斯,〈反杜林論〉,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
麥迪森,2003年,《世界經濟千年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馬家駒,1994年,《中國經濟改革的歷史考察》,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馬立誠、凌志軍,1998年,《交鋒─當代中國三次思想解放實錄》,臺北: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烏杰,1992年,《鄧小平思想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烏杰,1998年,《中國共產黨一大到十五大珍典紀實》,北京: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
馬克思,1960年,〈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見中共中央馬恩列斯著作編譯局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馬克思,1965年,〈「法蘭西內戰」二稿〉,《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馬克思,1965年,〈黑格爾法哲學批判〉,《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馬克思,1975年,〈法蘭西內戰〉,《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馬克思,〈雇傭勞動與資本〉,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馬克思、恩格斯,1985年,〈共產黨宣言〉,《馬克思恩格斯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馬克思、恩格斯,〈共產黨宣言〉,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馬克思、恩格斯,1995年,〈德意志意識形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馬克思,1995年,〈政治經濟學批判〉,《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馬克思,1995年,〈哲學的貧困〉,《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馬捧娥、李芬主編, 2002年,《中國政黨:政黨概論》,北京:華文出版社。
馮秋婷等主編,2001年,《中國共產黨執政方式探析》,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凌志軍、馬力誠,1999年,《呼喊》,臺北:天下遠見。
陳一諮等著,1991年,《中國大陸的改革與發展》,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陳文團,1999年 ,《意識形態教育的貧困》,臺北:師大書苑。new window
陳永發,2001年,《中國共產革命七十年》,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new window
陳志柔,〈中共十六大後的社會情勢分析〉,林佳龍主編,《未來中國:退化的極權主義》。
陳雨晨,1985年,《中共經濟體制改革的內涵與評估》,臺北:中華經濟研究院。
陳思澤,1999年,《當代比較政府–六國政治體系之分析》,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
陳荷夫,1980年,《中國憲法類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陳福雄,2002年,〈21世紀的中國共產黨宣言〉,收錄於李崇富、林建公主編,《「三個代表」與歷史唯物主義》,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陳德昇,1993年,《中共計劃經濟轉移到市場經濟過程─與東德轉移過程的比較》,臺北:中華民國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陳德昇,1993年,《中南海政經動向》,臺北:永業出版社。
畢憲順,2002年,《鄧小平理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規律》,北京:新華出版社。
姚欣進,2004年,《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與世界資本主義》,臺北:巨流圖書有限公司。
唐德剛,2005年,《毛澤東專政始末》,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唐彥博,1999年,《大陸經貿變革與兩岸社經整合》,臺北:永業出版社。
徐天新,2013年,《史達林模式的形成》,北京:人民出版社。
徐曉松,2000年,《公司法與國有企業改革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
徐成芳,2001年,《和平方略-中國外交策略研究》,北京:時事出版社。
徐崇溫,2001年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三個代表」與理論創新》,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
梓木,1989年,〈實現我國政治民主化的必由之路-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政治體制改革的理論與實踐》,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
許全興,1993年,《晚年毛澤東的理論與實踐》,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許滌新,1979年,《論社會主義的生產、流通與分配》,北京:人民出版社。
許耀桐,2000年,〈中國政治體制改革的發展及啟示〉,楊海蛟主編,《新中國政治學的回顧與展望》,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梓木,1989年,〈實現我國政治民主化的必由之路-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政治體制改革的理論與實踐》,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
程新英,2006年,《發展的意蘊:發展觀的歷史嬗變與科學發展觀的當代價值》,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董雲虎主編,2000年,《中國人權年鑑》,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
張大軍,1994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及其運行機制》,北京:法律出版社。
張蓬舟編,1950年,《1950年人民手冊》,上海:大公報。
張勝宏、周勤英,1997年,《所有制與產權制度─國有企業改革》,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
張曉春等,1996年,《社會學概要》,臺北:三民書局。
張亞中、李英明,2000年,《中國大陸與兩岸關係概論》,臺北:生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張正修,2001年 ,《馬克思經濟學理論與發展》,臺北:保成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張炳九,1989年,《新權威主義:對改革理論綱領的論爭》,北京:北京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張五岳主編,2003年,《中國大陸研究》,臺北:新文京開發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張友漁,1989年,《中國法學四十年》,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張豈之、楊先材,2002年,《中國歷史─中華人民共和國》,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張念鎮,1982年,《共黨理論批判》,臺北:覺園出版社。
張瑞生,2002年,〈「三個代表」是唯物史觀中國化的新形態」,收錄於李崇富、林建公主編,《「三個代表」與歷史唯物主義》,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張讚合,1985年,〈中共經濟研究〉,收錄於朱新民編著,《中國大陸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黃天中、潘錫堂,1993年,《中國大陸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黃瑞祺編著,1994年,《馬克思論方法》,臺北:巨流圖書公司。
黃瑞祺編著,1997年,《馬克思論現代性》,臺北:巨流圖書有限公司。
單天倫、汝信,1999年,《1999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景彬,1991年,《中國共產黨大辭典》,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
彭真,1989年,《論新時期的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建設》,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童振源,2003年,《全球化下的兩岸經濟關係》,臺北:生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new window
1991年,《新時期黨的建設文獻選編》,北京:人民出版社。
趙建民,1994年,《權威政治》,臺北:幼獅文化出版社。
趙全勝,,1999年,《解讀中國外交政策─微觀.宏觀相結合的研究方法》,臺北:月旦出版公司。new window
趙靖,2000年,《中國經濟思想史述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葉劍英,1982年,〈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三十週年大會上的講話〉,收錄於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重要文獻彙編(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
葉青,1976年,《馬克思主義批判》,臺北:帕米爾圖書。
葉啟政主編,1991年 ,《當代西方思想先河─十九世紀的思想家》,臺北:正中書局。
葉至誠,1997年,《社會學》,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葉至誠,2001年,《社會學概論》,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鄒讜,1994年,〈天安門---從宏觀歷史與微觀行動的角度看〉,收錄於《二十世紀中國政治─從宏觀歷史與微觀角度看》,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楊宏山,2002年,《當代中國政治關係》,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
楊勝群主編,1999年,《中共黨史重大事件述實》,北京:人民出版社。
楊勝春,199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會之變遷:從毛澤東到鄧小平》,高雄:復文出版社。
楊開煌,2007年,〈胡錦濤改革政策之繼承與變革〉,楊開煌編,《胡錦濤政權之續與變》,台北:問津堂書局。
楊開煌,1999年,《中國大陸研究概論》,臺北:國立空中大學。
楊曼蘇,2001年,《國際關係基本理論導讀》,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楊雪冬,2003年,《全球化》,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楊鳴鏑,1999年,《江澤民傳》,香港:明鏡出版社。
楊愛珍, 2004年,《當代中國政黨制度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
楊繼繩,2004年,《中國改革年代的政治鬥爭》,香港:Excellent Culture Press。
當代世界思潮編寫組,2000年,《當代世界思潮》,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鄧小平,1983年,〈堅持黨的路線,改進工作方法〉、〈貫徹調整方針,保證安定團結〉,《鄧小平文選》,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鄧小平,1983年,,〈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鄧小平文選》,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鄧小平,1993年,〈改革的腳步要加快〉,《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鄧小平,1993年,〈搞資產階級自由化就是走資本主義道路〉,《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鄧小平,〈國家的主權和安全要始終擺在第一位〉,《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鄧小平,〈善於利用時機解決發展問題〉,《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鄧小平,1993年,〈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開幕詞〉,見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編,《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鄧小平,1993年,〈旗幟鮮明地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北京:人民出版社。
鄧小平,1993年,〈在接見首都戒嚴部隊軍級以上幹部時的講話〉,《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鄧小平,1993年,〈會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委員時的講話〉,《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鄭永年,2004年,《胡溫新政:中國變革的新動力》,八方文化創作室。
蔡文輝,1988年,《社會變遷》,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蔡金魁,1994年,《東歐轉軌中的市場經濟》,武漢:武漢出版社。
蔡東杰,2008年,《當代中國外交政策》,臺北:五南。new window
蔡定劍,1996年,《中國人大制度》,北京:社會科學文獻。
蔡定劍,1998年,《中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北京:法律出版社。
蔡定劍、王晨光, 2000年,《人民代表大會二十年發展與改革》,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
蔡國裕, 2003年,〈中共發展史〉,收錄於張五岳主編,《中國大陸研究》,臺北:新文京開發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廖蓋隆,1996年,《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
廖士祥,1988年,〈改革領導、幹部制度,克服官僚主義〉,收錄於江西省社會科學院編,《鄧小平的思想初探》,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
歐陽正宅,1989年,《中國現代經濟發展史》,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
歐陽正宅,《中國經濟發展史》。
齊書深,2002年,《西部開發與中國的現代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樊勇明,2003年,《西方國際政治經濟學理論與流派》,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劉少奇,1985年,《劉少奇選集(下卷)》,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
劉江、曾培炎,2001年,《經濟工作實踐三個代表的探索》,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
劇錦文,1999年,《國有企業:產業分佈與產業重組》,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劉錦文,2001年,《中國經濟路徑與政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劉吉,1991年,《中國共產黨七十年》,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劉蒼勁,1993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概論》,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
劉國光編,1994年,《產權:國有企業改革與國有資產監督》,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劉世林,1999年,《列寧主義策略-理論與實踐》,臺北:三民書局。
劉鶴田,1994年,《大陸經濟立法與改革開放》,臺北:三民書局。new window
劉政,1988年,《私營經濟問題解答》,北京:地質出版社。
劉政,1992年,《人大制度講話》,北京: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
劉國平,1988年,《蘇聯東歐國家對社會主義道路發展的探索》,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劉慧、李亞蒙,1988年,《對外貿易基礎》,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
劉德福 ,1998年,《在思想解放的道路上》,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
劉祖雲,2000年,《從傳統到現在》,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
劉宏,2000年,《二十世紀中國經濟思潮與社會變革》,北京:西苑出版社。
劉金田,2001年,《鄧小平歷程》,北京:解放軍文藝出版社。
劉江、曾培炎,2001年,《經濟工作實踐三個代表的探索》,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
臧樂源、王永善、穆秀昆,1988年,《鄧小平思想研究》,桂林:廣西人民出版社。
薩公強,1991年,《中共十年經改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
魏艾,《中國大陸經濟發展與市場轉型》。
魏明康,2003年,《兩岸立法制度與立法運作》,臺北:韋伯文化。
薛暮橋、蘇里、林子力,1959年,《中國國民經濟的社會主義改造》,北京:人民出版社。
薛暮橋,1993年,《中國市場經濟的萌發與體制轉換》,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譚崇台編,《發展經濟學》
蘇紹智,1995年,《中國大陸政治經濟的再認識》,臺北:風雲論壇出版社。
蘇紹智,2006年,《民主不能等待》,香港:田園書屋。
鍾健華,1998年,《中國對外貿易管理法導論》,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鄭叔平,1993年,《對中共十四大有關問題評析專輯》,臺北:中共研究雜誌社。
韓明希主編,1992年,《中國當代私營經濟的現狀和發展》,北京:改革出版社。
韓文甫,1993年,《鄧小平傳》,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韓榮璋、曲慶彪,1994年,《從毛澤東到鄧小平:中國特色的成功之路》,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
謝慶奎,1991年,《當代中國政府》,遼寧:遼寧人民出版社。
謝慶奎、楊鳳春、燕繼榮,1999年,《中國大陸政府與政治》台北:五南出版社。
浦興祖,1992年,《當代中國政治制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頁。
浦興祖,199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制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蕭超然,1991年,《中國政治發展與多黨合作制度》,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蕭超然、曉書主編,2003年,《當代中國政黨制度論綱》,黑龍江: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彭真,1989年,《論新時期的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建設》,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蕭衡鍾,2008年,〈改革開放後中國大陸經濟基礎的結構變遷及其效應〉,收錄于余強森、張美慧主編,《兩岸政經文教發展-遠景與挑戰》,臺北:實踐大學博雅學部出版。
蕭衡鍾,2011年,〈社會主義政黨論─社會經濟歷史發展進程中的政黨角色〉,收錄於中國統一戰線理論研究會政黨理論北京研究基地(中國人民大學黨委統戰部/政黨研究中心)主編,《政黨制度與中國特色─21世紀初政黨發展與變革》,北京:華文出版社。
蕭衡鍾,2012年,〈開放市場VS.管制政策:國際經濟全球化危機後的國家發展與治理轉型〉,收錄於北京市社科聯、北京師範大學主編,《2012•學術前沿論叢─科學發展:深化改革與改善民生》,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蕭衡鍾,〈全球化進程中的國家角色〉,收錄於上海社科院國際關係研究所主編,《第五屆上海全球問題青年論壇會議論文集─21世紀的全球治理:制度變遷和戰略選擇》(出版中)。
蕭衡鍾,〈文化研究在國際關係理論的意義與地位〉,收錄於中國應急管理學會主編,《2014應急管理國際研討會暨中國應急管理學會首屆理論研討會會議論文集》(出版中)。
蕭衡鍾,2016年,〈「和平與發展」戰略觀下的中國大陸軟實力〉,收錄於福建省炎黃文化研究會、福建省閩南文化發展基金會、廈門市閩南文化研究會主編,《第八屆海峽兩岸世界閩南文化論壇會議論文集》,廈門:廈門市閩南文化研究會。
羅銳韌,1998年,《跨世紀的中國(上)》,北京:紅旗出版社。
羅德明,2000年,《經濟轉型與經濟發展》,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嚴蘭紳,1992年,《當代中國改革大辭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龔育之,1994年,《從毛澤東到鄧小平》,北京:中央黨史出版社,。

二、期刊論文
一程,1996年,〈私營經濟問題若干資料〉,《當代思潮》,1996年2月。
于浩成,1999年,〈中共黨國五十年〉,《爭鳴》,1999年10月。
中共中央辦公廳秘書處,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的二號文件〉,《爭鳴》,1992年3月。
中國社科院軟科學研究課題組,1195年〈私營經濟發展研究〉,《經濟研究參考》,1995年9月。
王克忠,1993年,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及其運行機制〉,《政治經濟學》,1993年5月。
王東,1984年,〈現代化求索的不惑之道〉,《北京大學學報》,1984年5月。
王才楠,1995年,〈浙東地區私營經濟概況與進一步發展對策建議〉,《國民經濟管理與計劃》,1995年9月。
王正光,1997年,〈意識形態競爭的理論性初探:「歷史會有終結嗎?」,《問題與研究》,36卷7期。
王正旭,2002年,〈中共十六大與中共未來〉,《歐亞研究通訊》,五卷十一期。
王紹光,2008年,〈大轉型:1980年代以來中國的雙向運動〉,《中國社會科學》,2008年1期。
王曉平,1997年,〈對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長期性的認識〉,《理論與現代化》,1997年7期。
王拾,1997年,〈國有企業改革的主線、階段與步驟〉,《特區理論與實踐》,1997年11期。
王玉貴、朱蓉蓉,1999年,〈毛澤東對「理想社會」的追求與人民公社化運動的發動〉,《蘇州絲綢工學院學報》19卷4期。
王文杰,2002年,〈嬗變中的大陸法制〉,《律師雜誌》,總第269期。
王貴秀,2005年,〈理順黨政關系實現依法執政-對建設憲政-完善人大制度的政治哲學思考〉,《人大研究》,2005年4期。
王振輝,2003年,〈民粹主義與毛澤東:重評毛澤東的大躍進與人民公社〉,《展望與探索》,1卷7期。
王重陽,2007年,〈中國大陸「物權法」之立法評析〉,《展望與探索》,5卷7期。
王遠嘉,1997年,〈當代新馬克斯主義「國家理論」之分析─以「國家機關」與「資本階級」關係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學報》,第三十二卷人文.社會篇 。
木然,1993年,〈直面兩個基本點的矛盾〉,《鏡報月刊》,1993年2月。
1973年,〈毛主席語錄〉,《紅旗》1973年第9期。
尹保雲,2000年,<現代化意識形態發展的模型>,《戰略與管理》,2000年4月。
田君美,2008年,〈中國農村體制改革30年—特點、成果與問題〉,《經濟前瞻》,雙月刊119期(9月)。
江迅,2005年,「中共民主建設白皮書出臺幕後」,《亞洲週刊》,19卷:45期。
江迅,2007年,〈中共十七大前哨戰:物權法大對決幕後〉,《亞洲週刊》,21卷11期。
江迅,2007年,〈人民大學前副校長謝韜談瑞典式民主社會主義─民主社會主義的突破〉,《亞洲週刊》,21卷11期。
朱言明,1997年,〈毛澤東新民主主義之研究〉,《中國大陸研究》,40卷10期。new window
朱言明,1998年,〈當代社會主義之研究〉,《共黨問題研究》,24卷7期。
朱言明,2002年,〈反共論〉,《共黨問題研究》,28卷8期。
朱言明,2004年,〈當前國際共產主義運動評述〉,《展望與探索》,2卷2期。
朱國斌,2002年,〈論中國立法法關於立法權限的界定與分配:為立法而立法?〉,《香港社會科學學報》,第22期。
朱遠恆,1993年,〈試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構〉,《江海學刊》,1993年5月。
朱蓓蕾,2000年,〈中國大陸的制度轉型與社會變遷面臨之問題〉,《遠景季刊》,1卷3期。new window
刑賁思,1995年,〈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邏輯起點〉,《求是》,總第18期。
有林,2001年,〈上層建築是產生它的經濟基礎服務的〉,《政治學研究》,2001年2期。
沈宗武,2003年,〈論蘇聯共產黨高層權力結構的變遷與蘇聯解體〉,《二十一世紀》,2003年10月。
李慶華選編,1993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鄧小平同志關於計劃與市場關係的論述〉,《理論動態》,總第1107期。
李永展,1999年,〈全球化與地方化的對話〉,《看守臺灣》,1卷4期。
李若建,2000年,〈大躍進的社會基礎〉,《中山大學學報》,40卷4期。
李永然,2007年,〈台灣民眾對大陸「物權法」通過的應有認識〉,《展望與探索》,5卷5期。
李慎之,2000年,〈中國文化傳統與現代化﹥,《戰略與管理》,2000年第4期。
李亞虹,1998年,〈中國立法體制建構的幾個問題〉,《二十一世紀》,1998年6月。new window
阮銘,1998年,〈江澤民的意識形態:中共新獨裁主義成型〉,《開放》,1998年2月。
何思慎,1992年,〈中共經濟發展戰略之變遷─從毛澤東到鄧小平〉,《東亞季刊》,23卷4期。new window
何雍慶,1994年,〈中國大陸國營企業改革之探討〉,《自由中國之工業》,1994年82期。
宋國誠,2008年,〈科學發展觀—中國第三次社會轉型〉,《中國大陸研究》,51卷2期(6月)。new window
林昱君,2008年,〈中國推動自由貿易協定之現況與成果〉,《經濟前瞻》,119期。
林賢治,1998年,〈中共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及其發展〉,《東亞季刊》,29卷1期。new window
沈元秋,1998年,〈對我國價格改革發展階段劃分的思考〉,《中國物價》,1998年4期。
杜珂、徐濤、李玥,2007年,〈交鋒「物權法」〉,《中國改革》,總第281期。
吳安家,1987年,〈論毛澤東思想〉,《匪情月報》,1987年12月。
吳安家,1992,〈中共加強宣傳「鄧小平路線」之背景、內涵與阻力〉,《中國大陸研究》,35卷4期。new window
吳安家,1999年,〈中共統治五十年的理論與實踐〉,《中國大陸研究》,42卷9期。
吳仁傑,1998年,〈對中共加強學習鄧小平理論之研析〉,《共黨問題研究》,1998年10月。
吳仁傑,2001年,〈江澤民提出「三個代表」意涵和未來發展〉,《中共研究》,35卷11期,。
吳玉山,1999年,〈回顧中國大陸產權改革〉,《香港社會科學學報》,總第14期。new window
吳敬璉,2012年,〈重啟改革議程〉,《讀書》,2012年12期。
吳慶生,2001年,〈對一九五八年建設總路線的再認識〉,《毛澤東思想研究》,2001年1期。
吳國光,1996年,〈論制度化分權〉,《二十一世紀》,35期。new window
門洪華,〈中國軟實力評估報告(下)〉,《國際觀察》,第3期。
孟祥林、黃文夫,1995年,〈發展中的中國民營經濟〉,《經濟研究參考》,1995年6月。
武漢大學社會經濟研究中心課題組,1996年,〈民營經濟:九十年代的特點與走向〉,《國民經濟管理與計畫》,1996年9月。
邱宏輝,1998年,〈對中國大陸私有化趨勢的探討〉,《中共研究》,32卷3期。
姜新立,1991年,〈馬克思主義與國家問題(上)〉,《共黨問題研究》,17卷第5期。
姜新立,1994年,〈馬克思與恩格斯的工具主義國家理念〉,《共黨問題研究》,20卷12期。
姜新立,1999年,〈後社會主義中國發展轉型論〉,《東亞季刊》,1999年2期。new window
姜新立,2000年,〈中共意識形態之演變與發展(上)〉,《中共研究》,34卷4期。
姜新立,2000年,〈中共意識形態之演變與發展(下)〉,《中共研究》,34卷5期。
香港貿易發展局,2000 年,〈中國現行外資政策與世貿協議的牴觸〉,《中國商情快訊特刊》,2000 年7 月。
桑愈,1992年,〈鄧的系列動作漸顯效果〉,《鏡報月刊》,十五週年特刊。
孫劍平,1994年,〈現代市場經濟中政府干預經濟的兩種方式及其啟示〉,《江海學刊》,1994年1月。
胡純和,1999年,〈應當研究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量的適應性〉,《中國行政管理》,1999年1期。
郭錫嘏,1997年,〈「江核心」權力結構面臨挑戰〉,《共黨問題研究》,1997年2月。
郭記中,2000年,〈民粹主義與人民公社化運動〉,《黨史研究與教學》,2000年5期。
姚國均,2001年,〈關於在新的社會階層中發展優秀分子入黨問題的調查〉,載《中國黨政幹部論壇》2001年第10期。
郝鐵川,2003年,〈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求是》,2003年3月。
洪鎌德,1999年,〈馬克思主義與傳播理論〉,《傳播文化》,第7期。
秦克勤,1997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階段國有企業發展問題的研究〉,《經濟改革》,1997年4期。
施舜耘,2008年,〈中國人口紅利消失的隱憂〉,《經濟前瞻》,119期(9月)。
高輝,2005年〈評「中國的民主政治建設」白皮書〉,《展望與探索》,3卷11期。
高洪力,1997年,〈經濟基礎的意涵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學術交流》,1997年6期。
高長,1997年,〈中共「十五大」後經濟改革動向〉,《投資中國》,1997年11期。
馬麗娜,2001年,〈所有制結構調整的立論基礎和方向〉,《政法論壇》,2001年2期。
莊淑琴,2002年,「從文化霸權與意識形態反思教育改革」,《初等教育學刊》﹙臺北﹚,第11期。new window
凌志軍,2003年,〈變化、真相與歷史的另一種寫法〉,《中國改革》,總第10期。
馮直瑞,1998年,〈江澤民意欲形成「創新思維」〉,《鏡報月刊》,1998年11月。
馮藝鴻,1992年,〈中共發展企業股份制之研析〉,《中國大陸研究》,35卷9期。new window
桂宏誠,2005年,〈孫中山的「民權」、「民主」及「共和」之涵義〉,《近代中國》,第162期,9月。
徐斯儉,2003年,〈中共十六大與政治改革〉,《中國大陸研究》,46卷4期(7、8月)。new window
唐勃,2004年,〈中共意識形態的適應與調適〉,《展望與探索》,2卷7期。
夏衛,2005年,〈中國大陸技術引進政策之調整與實施〉,《遠景季刊》,6卷3期。new window
黃泰岩,1993年,〈市場經濟體制的框架結構與運行機制〉,《政治經濟學》,1993年9月。
黃榮河,〈中共十七大後政治發展之探析-崛起與矛盾〉,《解碼中共「十七大」-胡錦濤時代政策之剖析》。
曾牧野、遊靄瓊,2002年,〈鄧小平的全球化思想與廣東對外開放的實踐〉,《南方經濟》,6期。
焦洪昌、唐彤,1999年,〈論依法治國的憲法效力兼談依法治國憲法規範的界定〉,《中國法學》,1999年5期。
陳潔弘,1992年,〈鄧小平近期又批「左」〉,《鏡報月刊》,十五週年特刊。
陳哨賓,1992年,〈鄧談「鄧小平思想」〉,《鏡報月刊》,1992年10月。
陳新,1989年,〈論私營經濟發展的新階段〉,《經濟研究》,1989年9期。
陳墇津,1993年,〈鄧小平思想初探〉,《中國大陸研究》,36卷1期。new window
陳淳斌、詹景陽,2000年,〈論中國國有企業改革:以股份制為例〉,《共黨問題研究》,26卷1期。
陳明明,2000年,〈現代化進程中政黨的集權結構和領導體制的變遷〉,《戰略與管理》,2000年6月。
陳虎祺,2001年,〈對三種人大”行話”的若干質疑〉,《人大研究》,2001年第11期。
許源派,2002年,〈中共國有企業改革之分析(1978年-2001年〉,《東亞季刊》,33卷3期。new window
葉佐錟,〈大陸改革開放背景之研析〉,《共黨問題研究》,18卷5期。
程成,1996年,〈中共十四屆六中全會之研析〉,《中國大陸研究》,1996年11月。
張沐,1992年,〈十四大將提「鄧小平理論」〉,《鏡報月刊》,1992年9月。
張永璟,2007年,〈去意識形態化的物權法〉,《亞洲週刊》,21卷11期。
張偉良、林全民,2009年,〈試論毛澤東與毛澤東思想〉,《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5期。
張熙 ,2001年, <國家的中立性與意識形態整合>,《中國改革》,2001年1期。
張緒武,1994年,〈發展非公有經濟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需要〉,《經濟報導》,總第2386期。
張緒武,1994年,〈發展非公有制經濟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需要〉,《經濟報導》,總第2386期。
張銀梅、武留法,1995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素構成及運行機制〉,《社會主義經濟理論與實踐》,1995年1月。
張銀生,1996年,〈產權理論與深化改革〉,《新長征》,總第7期。
張國聖,1997年,〈「鄧小平理論」與中共官方意識形態的重建〉,《共黨問題研究》,民國86年1期。
張國聖,1998年,〈論析中共官方意識形態的研究途徑〉,《中共研究》,1998年1月()。
張國聖,1998年,〈中共意識形態研究的文獻的初步分析〉,《東亞季刊》,29卷2期。new window
張國聖,2000年,〈改革開放後之中共官方意識形態:衰退與重構〉,《遠景》,2000年6月。new window
張世賢,1997年,〈關於股份制的若干理論認識問題〉,《中國工業經濟》,1997年6期。
張弘遠,2005年,〈中共「十一五規劃」評析〉,《展望與探索》,3卷11期。
張德江,2000年,〈加強非公有制企業黨建工作需研究解決的幾個問題〉,《黨建研究》,2000年第4期。
張淳翔,2004年,〈中共人民代表大會監督司法機關之制度分析〉,《展望與探索》,2卷10期。
張顯超,2003年,〈蘇聯聯邦制度之下的烏克蘭、俄羅斯關係〉,《國家政策論壇》,2003年夏季號。
梅興保,1980年,〈對馬克思、恩格斯關於社會主義公有制設想的探討〉,《經濟研究》,1980年10期。
梅俊傑,1994年,〈休克療法與中國經濟改革─與薩克斯對話〉,《戰略與管理》,總7期。
詳高長,1997年,〈中共「十五大」後經濟改革動向〉,《投資中國》,1997年11期。
經濟問題探索編輯部,1982年,〈中國現階段個體經濟研究〉,《經濟問題探索》,總第15期。
馮藝鴻,1992年,〈中共發展企業股份制之研析〉,《中國大陸研究》,35卷9期。new window
馮直瑞,1998年,〈江澤民意欲形成「創新思維」〉,《鏡報月刊》,1998年11月。
焦洪昌、唐彤,1999年,〈論依法治國的憲法效力兼談依法治國憲法規範的界定〉,《中國法學》,1999年5期。
戴建中,2001年,〈中國私營企業主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1年第2期。
韓麗,2002年,〈中國立法的非正式性及其政治功能〉,《當代中國研究》,2002年第2期。
周旺生,1995年,〈中國立法改革三策:法治、體制、決策〉,《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年第5期。
趙人傳,1999年,〈對我國經濟改革二十年的若干思考─特點、經驗教訓和面臨之挑戰〉,《經濟社會體制比較》,1999年3期。
趙建民,2000年,〈中共「黨的領導」原則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運作〉,《中國大陸研究》,43卷8期。new window
雷頤,1996年〈中國農村社會性質的論戰與新民主主義論的形成〉,《二十一世紀》,總33期。new window
楊啟先,1996年,〈關於進一步加快國有企業改革的思考〉,《中國工業經濟》,1996年1期。
楊叔進,1997年,〈論中國外貿體制的改革〉,《當代中國研究》,總第57期。
楊明偉,2000年,〈「大躍進」席捲神州周恩來險些辭職〉,《炎黃春秋》,2000年1期。
趙剛,2001年,〈為何反全球化?如何反?─關於全球化的一些問題的思考與對話〉,《台灣社會研究季刊》,44期。new window
趙海立,1998年,〈杭廷頓政治穩定理論簡析〉, 《河南師範大學學報》,1998年第1期。
游譯鋒,1995年,〈對大陸所有制結構變動之研析〉,《中共研究》,30卷5期。
潘岳,2001年,<對革命黨向執政黨轉變的思考>,《開放》,2001年7月。
潘維,1999年,〈法治與未來中國政體〉,《戰略與管理》,1999年第5期。
蔡宏明,2000年,〈大陸加入WTO對其外資政策及台商的影響〉,《遠景季刊》,1卷4期。new window
蔡宏明,2007年,〈物權法對中國經濟發展的影響〉,《經濟前瞻》,總第111期。
曉亮,1992年,〈私營經濟是適應市場經濟需要的一種所有制形式〉,《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總第81期。
鄧力群等,2001年,〈鄧力群等致黨中央的一封信〉,《動向》,2001年8月。
鄭叔平,1998年,〈跨世紀的挑戰─中共「十五大」後亟待解決的熱點〉,《理論與政策》,12卷1期。new window
謝昌生,1998年,〈中共經濟發展對其意識形態之影響〉,《共黨問題研究》,24卷3期。new window
謝春濤,2000年,〈「三個代表」與黨的建設〉,《百年潮》,2000年第9期。
魏艾,2002年,〈當前大陸經濟情勢及未來展望〉,《共黨問題研究》,2002年2月。
龐松、韓鋼,1987年,〈黨和國家領導體制的歷史考察與改革展望〉,《中國社會科學》,1987年6期。
龍飛,1997年,〈對中共十五大政治報告之評析〉,《中共研究》,1997年10月。
龍飛,1997年,〈中共十五大前後情勢綜析〉,《中共研究》,1997年10月。
劉文斌,〈中共政治發展與兩岸關係〉,《展望與探索》,7卷3期(民國98年)
劉中一,1987年,〈經濟體制改革與計劃體制改革〉,《理論月刊》,1987年2期。
劉京希 ,2001年,〈從政治生態視域看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當代世界社會主義問題》,2001年1期。
劉政,2000年,〈五十年代中期關於健全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一次重要探索〉,《中國人大》,2000年4期
劉賓雁,1998年,<摸著石頭過另一條河>,《民主論壇》,1998年9月。
薩公強,1991年,〈中共的所有制變革〉,《中國大陸研究》,33卷7期。new window
薩克斯、胡永泰、楊小凱,2003年,〈經濟改革與憲政轉軌〉,《經濟學季刊》,2003年4期。
薩克斯、梅俊傑,1994年,〈休克療法與中國經濟改革─與薩克斯對話〉,《戰略與管理》,總7期。
簡小方、楊舜賢、李如勝,1997年,〈論我國所有制改革的目標〉,《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1997年6期。
韓毅,2002年,〈比較經濟體制研究的新方法─歷史的比較制度分析〉,《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02年1期。
韓麗,2001年,〈中國立法過程中的非正式規則〉,《戰略與管理》,2001年5月。
嚴加祺,1996年,〈從六中全會看『十五大』〉,《爭鳴雜誌》,1996年11月。
蘇紹智,1997 年,〈中共十五大剖析〉,《爭鳴》,1997 年10 月。
蘇奐之,2006年,〈中共冀以科學發展觀指導各項工作〉,《中共研究》,40卷8期。
蘇敏,1998年,〈科學界定經濟基礎的範疇〉,《內蒙古宣傳》,1998年2期。
蕭功秦,1998年,〈從「社會主義初階論」看中國意識形態的轉型─兼論鄧後時期中國政治發展的可能性〉,《當代中國研究》,總第63期。
蕭功秦,2002年,〈中國後全能型的威權政治〉,《戰略與管理》,2002年第6期。
閻淮,1991年,〈中國大陸政治體制淺論〉,《中國大陸研究》,34卷8期。new window
龐松、韓鋼,1987年,〈黨和國家領導體制的歷史考察與改革展望〉,《中國社會科學》,1987年第6期。
蕭衡鍾,2012年,〈中國崛起下的文化軟實力發展與政府角色〉,《濟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2卷4期。
蕭衡鍾、蔡小菊,2013年,〈馬克思歷史發展視角下的人類發展:從資本主義到社會主義的生產關係與所有形式〉,《改革與戰略》,29卷1期總第233期。
蕭衡鍾,2014年,〈社會轉型期戶籍體制改革的政策取向〉,《改革與戰略》,30卷4期總第248期。
蕭衡鍾,2015年,〈從唯物史觀看馬克思主義方法論的途徑分析及其系統反饋〉,《展望與探索》,13卷7期。
蕭衡鍾,2015年,〈從台灣選舉政治迷思看民進黨兩岸政策的變與不變〉,《統一論壇》,總第159期。
羅冰,1994年,〈鄧南巡大秘密首次洩露〉,《動向》,1994年11月。
羅顯華,2003年,〈論理順黨政關係〉,《探索》,2003年4期。
鐘饒,1992年,〈鄧稱勿等人民來和平演變〉,《鏡報月刊》,十五週年特刊。
龔忠武,1993年,〈鄧小平理論及其面臨的挑戰〉,《海峽評論》,1993年2月。

三、會議論文
1956年5月3日,周恩來傳達毛澤東《關於調動一切積極力量為社會主義服務》的報告。
王慶瑜,2003年,〈市場社會主義的實踐模式〉,「政治經濟學學科定位」學術研討會,台南: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所主辦。
李福隆,2007年,〈中國大陸「物權法」對台資企業赴陸影響之研究〉,「中國大陸物權法」學術研討會,臺北:財團法人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new window
朱言明,2000年,〈鄧小平治國功、過之析評〉,第三屆「孫中山與現代中國」學術研討會,臺北:國立國父紀念館主辦。
朱言明,2005年,〈鄧小平兩個大局及三步走的發展戰略之研究〉,第八屆「孫中山與現代中國」學術研討會,臺北:國立國父紀念館主辦。
〈沿着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前進—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
吳瑟致,2005年,〈中國大陸經濟崛起的國際環境因素之研究─全球主義之觀點〉,第二屆中山學術與社會科學學術研討會─「全球化、法治化與國家發展」,高雄: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主辦。
吳瑟致,2005年,〈中國大陸經濟崛起的國際環境因素之研究:區域主義之觀點〉,2005年中國政治學會年會暨「多元社會、和解政治與共識民主」學術研討會,臺北:中國政治學會、中央研究院政治所籌備處主辦。
李福隆,2007年,〈中國大陸「物權法」對台資企業赴陸影響之研究〉,「中國大陸物權法」學術研討會,臺北:財團法人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new window
柳金財,2007年,〈是助力?還是阻力?論中國社會私營企業主的政治參與〉,「兩岸和平研究」學術研討會,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主辦。
馬祥祐,2004年,〈中國大陸公企業產權變革作為中的全球化與在地化爭辯〉,「中山學術與社會科學:地方化與全球化」學術研討會,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主辦。
高誓男,2004年,〈論全球化對國家角色的影響〉,第二屆全國政治經濟研究生論文發表會,台南:成功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所主辦。
張弘遠,2007年,〈宏觀調控下的兩岸經貿關係〉,發表於「海峽兩岸創新經濟與經濟發展」學術研討會,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兩岸政經研究中心主辦。
詹中原,2001年,〈全球化與公共行政改革:知識經濟觀點之檢視〉,發表於2001知識經濟社會與國家發展學術研討會,臺北: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主辦。new window
楊宜勳,2005年,〈WTO與中國國有企業改革〉,「全球化、法治化與國家發展」第二屆中山學術與社會科學學術研討會,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主辦。new window
郝培芝,2006年,〈大國戰略與區域整合:新區域主義分析途徑〉,2006年台灣政治學會年會暨「再訪民主:理論、制度與經驗」學術研討會,臺北:台灣政治學會、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主辦。
趙德樞,2007年,〈中國大陸「物權法」對大陸政經社影響之研究〉,「中國大陸物權法」學術研討會,臺北:財團法人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
蔡博文,2005年,〈經濟全球化:新重商主義的面具〉,第二屆中山學術與社會科學學術研討會─「全球化、法治化與國家發展」,高雄: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主辦。new window
謝哲勝,2007年,〈中國大陸「物權法」實施後相關法律配套之研究〉,「中國大陸物權法」學術研討會,臺北:財團法人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
蕭衡鍾,2005年,〈漸進主義VS.震盪療法─共產國家經濟轉型模式與成效之比較分析〉,2005年中國政治學會年會暨「多元社會、和解政治與共識民主」學術研討會,臺北:中國政治學會、中央研究院政治所籌備處主辦。
蕭衡鍾,2007年,〈全球化與區域化下兩岸整合的分析架構〉,發表於「兩岸青年在文化傳承中的責任」研討會,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湖北大學主辦。
蕭衡鍾,2010年,〈列寧於東方馬克思主義理論發展的承先啟後〉,收錄于南京師範大學公共管理學院主辦「列寧與東方社會」─中日社會主義論壇會議論文集,中國知網《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資料庫》。
蕭衡鍾,2010年,〈「和平與發展」戰略觀下的中國大陸軟實力─「內外連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2010.社會科學研究生學術論壇─中國國家軟實力建設」會議,北京:中共中央黨校研究生院主辦。
蕭衡鍾,2010年,〈全球公民社會下具有公共性的普世價值之個案檢視〉,「全球化語境中的價值觀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北京:美國夏威夷大學、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社會經濟與文化研究中心、中國文化發展研究中心主辦。
蕭衡鍾,2011年,〈論新中國建政前夕到改革開放初期党對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的歷史經驗〉,發表於「中國國際共運史學會2011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的歷史進程」,南京:中國國際共運史學會、南京師範大學公共管理學院主辦。
蕭衡鍾,2011年,〈論社會轉型時期中國大陸的腐敗與反腐敗防治〉,「兩岸四地法學博士學術論壇─政策、法律與法治」,鄭州:鄭州大學研究生院、鄭州大學黨委研究生工作部、鄭州大學法學院主辦。
蕭衡鍾,2011年,〈蘇聯社會主義模式的社會經濟基礎與國家機器權力〉,「世界社會主義與蘇聯社會主義─蘇聯巨變20周年祭」學術研討會,北京:北京市國際共運史學會、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舉辦。
蕭衡鍾,2012年,〈論「唯物史觀」研究途徑的方法論及其當代中國大陸發展實踐〉會議對話實錄,收錄于廣州中山大學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現代化研究所、中山大學實踐哲學研究中心編印,《中山大學實踐哲學研究中心工作簡報》,第3期(廣州:中山大學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現代化研究所、中山大學實踐哲學研究中心。
蕭衡鍾,2012年,〈臺灣地區選舉制度改革的探討〉,「第三屆世界憲政論壇暨選舉制度比較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北京:北京大學憲法與行政法研究中心、北京大學人大與議會研究中心、中國傳媒大學高校國際聯盟、普世社會科學研究所、德國阿登納基金會主辦。
蕭衡鍾,2012年,〈中國大陸於社會轉型期的社會保障改革:以醫療體制管理為例〉,「第五屆當代中國學國際論壇年會-社會建設與社會治理」國際學術研討會,北京:中國社會學會、北京工業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英國諾丁漢大學當代中國學學院主辦。
蕭衡鍾,2012年,〈一個對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辯證思考〉,「2012年上海市研究生學術論壇—經濟學與哲學:面向共同未來」學術研討會,上海:上海市學位委員會、上海財經大學研究生院和上海財經大學人文學院主辦。
蕭衡鍾,2012年,〈全球化理論與國家角色〉,「第六屆華中高校政治與公共管理類研究生學術論壇─國家治理與政治發展」,武漢:武漢大學研究生院、武漢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主辦。
蕭衡鍾,2013年,〈經濟全球化下的區域連結與發展─從全球治理看兩岸整合進程〉,「第一屆兩岸四地青年論壇:創˙四方」,北京:澳門高等教育輔助辦公室、澳門基金會、北京大學港澳臺辦公室、北京大學澳門文化交流協會、北京大學香港文化會、北京大學兩岸文化交流協會、北京大學臺灣研究會主辦。
蕭衡鍾,2013年,〈中國大陸媒體產業於社會轉型期的制度分析:全球化發展下的媒體管理與治理〉,收錄于西安外國語大學及美國華人人文社科教授協會主辦「首屆中國問題中美學者高層論壇」會議論文集,中國知網《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資料庫》。
蕭衡鍾,2013年,〈國際環境治理議題在國際政治經濟結構中的政策運作〉,收錄於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主辦「全球治理:制度設計與熱點議題」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中國知網《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資料庫》。
蕭衡鍾,2013年,〈抗美援朝與中國大陸發展戰略觀〉,「第三屆全國國際關係研究生學術論壇」,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國際關係與地區發展研究院主辦。
蕭衡鍾,2013年,〈全球化視野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歷史方位和時代特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學術研討會,青島:中共青島市委黨校政治學教研部、青島市科學社會主義學會主辦。
蕭衡鍾,2013年,〈經濟全球化對中國大陸體制的衝擊:以東西方政治價值觀為例〉,「國際視野下的中國發展道路」國際學術研討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資訊情報研究院、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中國學研究中心、香港國際中國文化研究協會主辦。
蕭衡鍾,2013年,〈改革開放市場化後中國大陸的公民權利與法治建設─以社會主義經濟人權為例〉,「第八屆中國法學家論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學術研討會,濟南:中國法學會、中國法理學研究會、山東大學法學院主辦。
蕭衡鍾,2014年,〈從全球治理看兩岸一體化整合:政治經濟、主觀價值與民族認同〉,「首屆兩岸學子論壇」學術研討會,廈門: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協同創新中心主辦。

四、學位論文
于性礎,2000年 ,《中國大陸剪刀差政策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
尤慶助,1987年,《中共改革、保守兩派有關路線政策、意識形態與權力鬥爭之研究(1979-1987)》,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
卞相弼,1987年,《鄧小平與中國式社會主義─一九七八至一九八七》,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博士論文。new window
王綺年,1984年,《中共國營企業改革及其政治影響》,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俊國,2000年,《由自我異化來看中國的現代化斷裂─從1956年八大路線至1978年改革開放》,臺北: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宋國誠,1984年,《中共意識形態之危機》,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
克思明,1996年,《論中共改革開放的指導思想─「左」、右辨》,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論文。new window
吳挺毓,1996年,《中國大陸私營經濟發展之政治影響》,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若予,1999年,《中國大陸國有企業體系發展之政治經濟分析(1949-1998)》,臺北:國立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博士論文。new window
李志清,1995年,《中國大陸現階段私營經濟發展之研究(1978-1995)》,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茂忠,1995年,《中國大陸國有企業改革─建構現代企業制度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文志,2000年,《改革開放後中國大陸私營經濟發展之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無惑,2004年,《加入世貿組織後中國外商投資與貿易法律的調整與修正》,臺北:中國文化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靜忻,2002年,《發展與轉型:中共政經改革與外資政策之研究(1979-2000)》,臺北: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何福居,2004年,《改革開放後大陸法制之變遷─經濟體制轉型與法制接軌之互動》,花蓮: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大陸與兩岸事務組碩士論文。
林奎燮,1997年,《「六、四」後中共意識形態變遷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樹煌,1990年,《共黨國家經濟轉型之研究─「休克療法」之探討》,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怡州,2000年,《形式與實質─論私有財產與生產勞動》,臺北: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裕琛,2004年,《社會主義國家經濟轉型之研究:中俄制度之比較》,台中:東海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
洪蘇震,1985年,《巴黎公社的政治體系及其影響》,臺北:政治作戰學校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高正賢,1994年,《中共改革開放對大陸社會衝擊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馬祥祐,1997年,《大陸經濟發展的政治面效應之研究─以東南沿海為例》,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筱婷,2003年,《經濟改革過程中大陸政府職能轉變之研究─以新制度經濟學觀點分析》,花蓮: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敏雄,2000年,《市民社會理論對社群學習的啟示》,臺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new window
許秀慧,1996年,《市場經濟下中國大陸政府職能轉變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國聖,1998年 ,《改革開放後之中共官方意識形態:衰退與重構》,臺北:國立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博士論文。new window
陳德昇,1989年,《中共政治、經濟改革互動關係之研究(1978-1988)》,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論文。new window
陳月端,1996年,《中國大陸國有企業產權制度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博士論文。new window
陳佩蘭,2004年,《中共社會主義現代化理論及其變遷之研究》,花蓮: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大陸與兩岸事務組碩士論文。
陳振富,2000年,《對中、蘇共無產階級專政實踐之評析》,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論文。new window
曾素瑩,2000年,《中共十五大「鄧小平理論」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振隆,2000年,《中國大陸中央與地方黨政機構分權機制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
董天傑,2000年,《中國大陸多黨合作制與民主化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黎晉禎,2003年,《蒙古民主化進程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麗春, 1999年,《鄧小平與戈巴契夫改革策略之比較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
雷武君,2003年,《從馬克思社會衝突論論中國大陸地區法制變革之影響》,高雄:國立中山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劍豪,2002年,《馬克思社會發展理論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博士論文。new window
鄭載一,1987年,《鄧小平路線之研究(一九七八-一九八七)》,臺北: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論文。
賴泱樺,1992年,《中共社會主義公有制之研究》,臺北:國立中興大學法商學院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炳昱, 2004年,《中國社會主義平等權之研究─從階級出發》,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錢慧玲,2005年,《改革開放後中國大陸城鄉發展差異因素之探討》,台中:國立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昭雄,2004年,《經濟全球化對中共國有企業改革影響之研究》,台中:國立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簡文吉,1994年,《中共意識形態與社會主義建設》,臺北:國防部政治作戰學校政治學研究所博士論文。new window
簡心慧,2001年,《大陸地區國有企業公司化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澤銘,2000年,《中國大陸私營經濟發展趨勢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福進,1987年,《中共區域經濟結構與經濟發展策略》,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子宏,2002年,《江澤民時代中共意識形態變遷之研究─以「三個代表」為例》,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

五、報章雜誌
人民日報,1991年,7月19日,第3版。
人民日報, 1997年,,9月19日。
人民日報,2000年,3月5、7、9日, 版4、1、1。
人民日報,1988年,〈人大會議通過憲法修正案〉,《人民日報》,4月13日,版1。
王保樹,1988年,〈私營企業的特徵及其法律地位〉,《光明日報》,1988年5月17日,版3。
人民日報,1993年,〈中共中央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11月17日,版1-3。
人民日報,1995年,〈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第九個五年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的建議〉,10月5日,版1-5。
史維,1995年,〈私營經濟開發區浮現空殼隱憂〉,《工商日報》,8月29日,版9。
李君如,2005年,〈李君如:中國應建立協商民主制〉,《中國時報》,9月28日。
聯合報,2001年,7月5日。
人民日報,1988年,〈我國決定擴大沿海經濟開放區範圍〉,4月9日,版4。
姜波、楊潔,1987年,〈沒有結論的對話〉,《經濟日報》,12月5日,版1。
姜義華,1994年,〈未來五年中國改革的展望〉,《山西發展導報》,4月29日。
楊開煌,2005年,〈專政民主到社會主義民主〉,《中國時報》,民國94年10月1日。
鄧小平,1989年,〈鄧小平同志在接見首都戒嚴部隊軍以上幹部時的講話〉(1989年6月9日,根據紀錄整理),中共《經濟日報》,6月28日,第一版。
劉政,1999年,〈我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特點及其歷史發展—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講座第三講講稿〉,《人民日報》,1999年7月1日,第三版。
人民日報,1993年,〈關於促進個體、私(民)營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5月12日,版1。
蕭衡鍾,2013年,〈臺灣學者:馬英九為何對菲律賓一硬再硬〉,刊登於《大公報》,5月18日,要聞版。
蕭衡鍾,2014年,〈蕭衡鍾:兩岸關係發展的六點建議〉,刊登於《中國評論新聞》,7月4日,即時新聞。

六、外文譯著
人民出版社,1990年,〈斯巴達克聯盟想要什麼?〉,《盧森堡文選》,下卷,譯自羅莎盧森堡(Rosa Luxemburg),北京:人民出版社。
王建朗等譯,1992年,《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1949-1965)》,譯自費正清(John King Fairbank)主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王浦劬等譯,1992年,《政治生活的系統分析》,譯自伊斯頓(David Easton),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向青譯,2002年,《社會進化和人類出路》,譯自曼德爾(Ernest Mandel),香港:新苗出版社。
李盛平譯,1988年,《變動社會中的政治秩序》,譯自Samuel P. Huntington 著,北京:華夏出版社。
何竟、周曉辛譯,2000年,《經濟全球化》,譯自Jacgues Adda原著,臺北:米娜貝爾出版公司。
宋鎮照、張保民譯,1995年,《共黨政權之末路:反腐敗運動與合法化危機》,譯自Holmes, Leslie,臺北:國立編譯館。
杜麗燕、李少軍譯,1995年,《國家與政治理論》,譯自Martin Carnoy ,臺北:桂冠。
佟心平、王遠飛譯,2002年,《合法性與政治》,譯自Coicaud, Jean-Marc,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沈宗瑞等編譯,2004年,《全球化衝擊─全球化對政治、經濟與文化的衝擊》,譯自David Held等,臺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
汪浩譯,2004年,《風險社會:通往另一個現代的路上》,譯自Ulrich Beck,台北:巨流圖書。
吳良健譯,2003年,《資本主義、社會主義與民主》,譯自熊彼得(Joseph Alois Schumpeter),臺北:左岸文化。
林佳龍譯,1999年,〈對民主轉型的一些思考〉,收錄于林佳龍、邱澤奇主編,《兩岸黨國體制與民主發展─哈佛大學東西方學者的對話》,譯自林茲原著,臺北:月旦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金燁譯,2003年,《文化和認同:國際關係回歸理論》,譯自Yale H. Ferguson、Richard W. Mansbach,〈過去是未來的前奏?全球政治中的認同和中程〉,收錄於Yosef Lapid、Friedrich Kratochwil主編,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易君博譯,1977年,《現代政治分析(Modern political analysis)》,譯自Robert A. Dahl著,臺北:幼獅出版社。
孟樊、郭淑敏編譯,1992年,《現代政治系統的理論模型》,譯自Morton R. Davies、Vaughan A. Lewis,臺北:遠流出版社。
柯勝文譯,2000年,《權力與社會:社會科學導論》,譯自Thomas R. Dye,臺北:桂冠出版社。
胡鞍鋼編,2000年,收錄在《中國走向》,譯自Michel Oksenberg,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
范春燕譯,2009年,〈國外學者關於毛澤東思想與經典馬克思主義關係的爭論(上)〉,譯自保羅.哈里(Paul Healy,2009),《國外理論動態》,2009年5期。
林文斌、劉兆隆譯,1998年,《政治學》,譯自A. Heywood,臺北:韋伯文化。
徐百齊譯,2000年,《社約論》(Du Contract Social),譯自Jean-Jacques Rousseau,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陳墇津譯,1994年,《政權的意識形態與意識形態的政權》(The Ideology of Power and The Power of Ideology),譯自Goran Therborn,臺北:遠流出版社。
黃烈修、潘兆民譯,1999年,《中國政治與社會》,譯自Flemming Christiansen、Shirin M. Rai,臺北:韋伯文化事業出版社。
黃天健譯,1990年,《共產主義的意識形態》,譯自Gerhart Niemeyer,臺北:巨流圖書公司。
張明貴譯,1985年,《意識形態與現代政治》(Ideogies and Modern Politics),譯自Alan S. Engel等,臺北:桂冠圖書出版社。
張紹宗譯,1998年,《政治人:政治的社會基礎》,譯自Seymour Marin Lipset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張翼星譯,1991年,《列寧》,譯自盧卡奇(Ceorg Lukacs),臺北:遠流出版社。
楊日青等譯,1999年,《政治學新論》,譯自Andrew Heywood ,臺北:韋伯文化事業出版社。
康樂編譯,1989年,《支配的類型》,譯自Weber, Max,臺北:遠流出版社,。
蔡東杰譯,2004年,《共產主義簡史》,譯自皮佩斯(Richard Pipes),臺北:左岸文化。
霍偉岸、劉晨譯,2006年,《毛澤東政治思想的基礎(1917-1935)》,譯自布蘭特利.沃馬克(Brantly Womack),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彭淮棟譯,2001年,《自由主義之後》,譯自華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臺北:聯經出版社。
雷飛龍譯,2000年,《政黨與政黨制度》,譯自薩托利(Giovanni Sartori),臺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
薛絢譯,1994年,《費正清論中國─中國新史》,譯自費正清(John King Fairbank)、戈德曼(Merle Goldman)合著,臺北:正中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熊義志等譯,2001年,《中國與知識經濟:把握21世紀》,譯自Dahlman C. J.、Aubert,J. E.,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鄭武國譯,1999年,《第三條路─社會民主的更新》,譯自紀登斯(Anthony Giddens),臺北:聯經出版社。
樂為良、黃裕美譯,《重估中國崛起:世界不能不知道的中國強權》,譯自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國際經濟研究院(IIE)著。
曹沛霖等譯,1987年,《比較政治學:體系、過程和政策》,譯自Gabriel A. Almond、G. Bingham P owell, Jr.著,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殷敘彝等譯,2001年,《論俄國革命•書信集》,譯自盧森堡,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
七、外文書刊
Alan, Bullock, and Stephen Trombley. 1999. Ideology, The Norton Dictionary Of Modern Thought. New York:W.W. Norton Dictionary Company.
Alan, Ware. 1996. Political Parties and Party System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Allen, Wood. 1986. Karl Marx.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Almond, Gabriel A.& Powell, G. Bingham, Comparative politics:System , Process, and Policy.Boston: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 1978).
Altusser, Louis. 1971. Lenin and Philosophy and Other Essays. New York:Monthly Review Press.
Arif, Dirlik. 1989. “Revolutionary Hegemony and The Language of Revolution : Chinese Socialism Between Present and Future.” In Marxism and The Chinese Experience, ed. Arif Dirlik and Maurice Meisner. New York : M.E.Sharpe,Inc.
Arrighi, Giovanni. 2007. Adam Smith in Beijing: Lineages of the 21st Century. London: Verso.
Baradat, L. P. 1991. Political ideologies: Their origins and impact.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Baradat, Leon P. 1997. Political Ideologies: Their Origins and Impact, 6th.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Bob, Fine. 1984. Democracy and the Rule of Law: Liberal ideals and Marxist Critiques. London: Pluto Press.
Brantly, Womack.1987. “The Party and the People---Revolutionary and Postrevolutionary Politics in China and Vietnam” World Politics.Vol. 39.
Carl J. Friedrich, and Zbigniew K. Brzezinski. 1965. “Totalitarian Dictatorship and Autocracy.” 2nd ed. rev.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halmers, Johnson. 1962.“Peasant Nationalism and Communist Power.”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Chris, Jenks. 1993. Culture.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Christine, Wong.2008.“The New Social and Economic Order in 21st Century China: Can the Government Bring a Kinder, Gentler Mode of Development."(March).
Christopher, Pierson. 1995.Socialism after Communism. Cambridge:Polity Press.
Cohen, G. A. 1984. Karl Marx`s Theory of History: A Defens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Daniel J. Elazar. 1997. Contrasting Unitary and Federal System,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 18, No. 3.
Dicks, Anthony. 1989. “The Chinese Legal System: Reforms in the Balance, “ China Quarterly, No. 119.
Doak A, Barnett. 1964. “Communist China: The Early Years 1949-55.”New York: Frederick.
Easton, David. 1965. A Systems Analysis of Political Life. New York: Wiley.
Easton, David.1965.A Framework for Political Analysis. Englewood Ciffs, N.J.:Prentice-Hall.
Easton, David. 1971. The Political System: An Inquiry into the State of Political Science.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Edward H., Carr. 1950.The Bolsheviks Revolution: 1917-1923. London: Penguin.
Edward H., Carr.1950. The Bolsheviks Revolution: 1917-1923. London: Penguin.
John K. Fairbank and Edwin O. Reishauer., 1989, China: tradition and transformation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Co.
F.A., Hayek.1944. The Road to freedo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Fine, Bob. 1984. Democracy and the Rule of Law: Liberal ideals and Marxist Critiques. London: Pluto Press.
Franz, Schurmann. 1966. Ideology and Organization in Communist China.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Franz, Schurmann.1966.Ideology&Organization in Communist Chin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Freeden, Michael.1996.Ideologies and Political Theory:A Conceptual Approach. Oxford:Claredon.
G. A., Cohen. 1984. Karl Marx`s Theory of History: A Defens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G. A., Cohen.1984. Karl Marx`s Theory of History: A Defens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George H., Sabine, and Thomas L. Thorson. 1973. A History of Political Theory. Hinsdale, Illinois: Dryden Press.
Giovanni, Sartori. n. d. “How Far Can Free Government Travel?”
Göran, Therborn.1982. The Ideology of Power and the Power of Ideology.London: Verso Editions and NLB.
Guo, Jlann-Jong. 2000. “A Comparison of Reform Models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 between China and Taiwan- A Political Economy Approach.” Presented In the CEA(UK)Annual Conference held at Middlesex University. London, England.
Hayek, F.A. 1944. The Road to freedo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Immanuel, Wallerstein. 2002. “The Eagle Has Crash Landed.” Foreign Policy No.131. pp.60-68.
Ingersoll, D. E., and Matthews. 1991. The philosophic roots of modern ideology: Liberalism, communism, Fascism.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John B., Thompson.1984. Studies in the Theory of Ideology. Cambridge: Polity Press.
John, Plamenatz.1992. Man and Society. New York: Longman.
John, Williamson.2004. A Short History of the Washington Consensus.Washington D.C.: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Jorge, Larrain. 1983. Marxism and Ideology .London: MacMillan.
Joseph S. Nye, Jr., 1990. “The Changing Nature of World Power.” 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 Vol.105, No.2. pp.177-192.
______. 1990. “Soft Power,” Foreign Policy No.80. pp.153-171.
______. 1990. Bound to Lead: The Changing Nature of American Power. New York: Basic Books.pp.31.
______. 2002. The Paradox of American Power: Why the World’s Only Superpower Can’t Go It Alon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pp.176.
______. 2004. Power in the Global Informational Age: From Realism to Globalization.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pp.77-78.
______. n. d. Soft Power: The Means to Success in World Politics. pp.8-9.
Joseph, Fewsmith. 2004.“ Promoting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ncept.” In China Leadership Monitor No.11(summer).
Joshua, Cooper Ramo. 2004. The Beijing Consensus.London: Foreign Policy Centre.
Kalyani, Subbiah. n. d. “China’s New Silk Road: Foreign Policy, Security and Economic Implications.”IITM CSC Special Report No. 3.
Kenneth G., Lieberthal. n. d. “The Fragmented Authoritarianism: Model and Its limitation.” In Bureaucracy,Politics,and Decision Making in Post-Mao China, ed. Kenneth G., Lieberthal and David M. Lampt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Kevin J. O’Brien, 1990.Reform Without Liberalization: China’s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and the Politics of Institutional Chang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arrain, Jorge.1983. Marxism and Ideology. London: MacMillan.
Larry, Diamond, and Marc F. Plattner eds. 2001. The Global Divergence of Democracies. Baltimore and London: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and the National Endoement for Democracy.
Larry, Diamond. 1996. “Is the Third Wave Over?” Journal of Democracy Vol.7 No.3(July).
Louis, Althusser. 1971. Lenin and Philosophy and Other Essays. trans. from the French by Ben Brewster. New York: Monthly Review Press.
Max, Weber. 1990. “What is state?” In Comparative Politics:Notes and Reading 7nd. ed. Roy C., Macridis and Bernard E. Brown. Pacific Grove, Californis: Brooks/Cole publishing Company (S).
Max, Weber.1978. Economic and Society.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Melvin, Rader. 1979. Marx`s Interpretation of Histor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Michael, Waller. 1981. Democratic Centralism.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Michel, Oksenberg. 2001. “China’s Political System: Challenges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 The China Journal No.45.
Mike, Cormack. 1992. “Processes and Effect.” Ideology. Ann Abor: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Miliband, Ralph. 1988.Marxism and Politic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orth, Douglass. 1981. Structure and Change in Economic History. 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
North, Douglass. 1990. “Institutions.”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Olufemi, Taiwo. 1996. Legal Naturalism. Ithaca and London: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pp.50.
Paul, Kennedy. 1987.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Great Powers: Economic Change and Military Conflict from 1500 to 2000. New York: Random House. pp.1-535.
Plamenatz, John. 1992. Man and Society. New York: Longman.
Rader, Melvin. 1979. Marx`s Interpretation of Histor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Ralph, Miliband. 1983. Class Power and State Power. The Thetford Press Ltd.
Ralph, Miliband.1988. Marxism and Politic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Renato, Cruz De Castro. 2007. “The Limits of Twenty-First Century Chinese Soft-Power Statecraft in Southeast Asia: The Case of the Philippines.” Issues & Studies Vol.43 No.4. pp.81.
Renato, Cruz De Castro.2007. “The Limits of Twenty-First Century Chinese Soft-Power Statecraft in Southeast Asia: The Case of the Philippines.”
Rigby, Thomas H. 1982. “Introduction: Political Legitimacy, Weber and Communist Mono-organizational Systems.” In Political Legitimation in Communist States, ed. Rigby and Feher. London: Macmillan. pp.12.
Robert G., Wesson. 1987. Communism and Communist System.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Robert O., Keohane, and Joseph S. Nye Jr. 1998. “Power and Interdependence in the Information Age.” Foreign Affairs Vol.77(No.5) .pp.86.
Robert, Dahl. 1984. Modern Political Analysis.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Rodney, Barker.1990. Political Legitimacy and the State. Oxford: Clarendon Press.
Sakwa, Richard. 1989. Soviet Politics: an Introduction. London: Routledge.
Sargent, L. T. 1990. Contemporary political ideologie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In Pacific Grove. CA.: Brooks/Cole.
Sartori, Giovanni. Democracy and the Rule of Law, 97., op.cit.
Schurmann, Franz. 1968. Ideology and Organization in Communist China.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Senate Committee of Foreign Relations. 2008. China’s Foreign Policy and “Soft Power” in South America, Asia, and Africa. Washington, DC: U.S. Senate Committee of Foreign Relations.
Skidmore, M. J. 1989. Ideologies: Politics in action. Orlando, FL: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Susan L., Shirk. n. d. China: Fragile Superpower.
Taiwo, Olufemi. 1996. Legal Naturalism. Ithaca and London: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Thomas, Hobbes. 1969. “Leviathan.” In Representation, ed. Hanna F., Pitkin. New York: Atherton Press. pp. 24-50.
Thomas, Lum et al. n. d. China’s “Soft Power” in Southeast Asia. Washington DC: U.S.
Tom, Bottomore. 1991. “Ideology.” In A Dictionary of Marxist Thought 2nd ed. Blackwell : London.
Van Dijk, T. A. 1998. Ideology: A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 London: Sage.
White, Stephen et al. 1990. Communist and Postcommunist Political Systems: an Introduction. 3rd ed. New York: St. Martin Press.
Vincent, A. 1992. Modern political ideologies. Cambridge, MA: Blackwell.
Wilkins, M. 1996. Initial teacher training: The dialogue of ideology and culture. London: The Falmer Press.
Wood, Allen. 1986. Karl Marx.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Zhao, Dingxin. 2001. “China’s Prolonged Stability and Political Future: Same Political System, Different Policies and Methods.”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Vol.10 No.28.
Zheng, Shiping.1997.Party vs. State in Post-1949 China: The Institutional Dilemm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八、網路資料
Alice, Ekman. n. d. “China:settingtheagenda(s)?”
http://www.iss.europa.eu/publications/detail/article/china-setting-theagendas/.
Arthur, R. Kroebe. “Xi Jinping's Ambitious Agenda for Economic Reform in China”.http://www.brookings.edu/research/opinions/2013/11/17-xi-jinping-economicagenda-kroeber.
Daniel, Runde. “AIIB and US Development Leadership: A Path Forward.”http://www.forbes.com/sites/danielrunde/2015/04/30/aiib-usdevelopment-leadership/.
Freedom House. “A Report from Freedom House.” pp.4. http://www.freedomhouse.org/research/freeworld/2005/essay2005.pdf
Günter, Schucher, and Nele Noesselt. “Weichenstellung für Systemerhalt: Reformbeschluss der kommunistischen Partei Chinas.” http://www.giga-hamburg.de/en/system/files/publications/gf_asien_1310.pdf.
Li, Mingjiang.“China’s “One Belt, One Road” Initiative: New Round of Openging up?”http://www.rsis.edu.sg/rsis-publication/rsis/co15050-chinas-one-beltone-road-initiative-new-round-of-opening-up/#.VSts2dKHaSo.
Lucio, Blanco Pitlo III. “China’s 'One Belt, One Road' To Where? Why do Beijing’s regional trade and transport plans worry so many people?”
http://thediplomat.com/2015/02/chinas-one-belt-one-road-to-where/.
Michael, Pettis. “The Year of the Horse”http://carnegieendowment.org/2013/12/31/year-of-horse/gxh7.
Mount Holyoke College. http://www.mtholyoke.edu/global/assets/CGI/wong.pdf.
Nargiza, Salidjanova, and Iacob Koch-Weser. “Third Plenum Economic Reform Proposals: A Scorecard”http://www.uscc.gov/Research/third-plenum-economic-reform-proposalsscorecard.
Yukon, Huang. “How to Make “Comprehensively Deepening Reform” in China”
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53453/?print=y.
Zhang, Weiwei.2008. “The Allure of the Chinese Model,” Updated December 12, 2008.
http://www.iht.com/articles/2006/11/01/opinion/edafrica.php.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2003,〈中央經濟會議:須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新華網,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3-11/30/content_1205389.htm。
中共中央統一戰線工作部,n. d.,〈統一戰線的涵義〉,中共中央統一戰線工作部,http://www.zytzb.cn/zytzbwz/theory/lilun/80200212170099.htm。
中共中央統一戰線工作部,n. d.,〈統一戰線是中國革命和建設的一大法寶〉,中共中央統一戰線工作部,http://www.zytzb.cn/zytzbwz/theory/lilun/80200212170092.htm 。
中共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005,〈中國的和平發展道路白皮書〉,新華網,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5-12/22/content_3954937.htm。
中國共産黨第十六屆中央委員會,2003,〈中國共產黨第十六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公報〉,新華網,最後更新日期:2013年10月14日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3-10/14/content_1123116.htm。
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005,〈《中國的民主政治建設》白皮書之〈結語〉部分〉,最後更新日期:2005年10月19日,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5-10/19/content_3645697.htm。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2006,〈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http://202.123.110.5/ztzl/2006-03/16/content_228841_2.htm。
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1999,〈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 新華網,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4-10/20/content_2115399.htm。
中華歐亞基金會,n. d.,〈政策報告:當前中國大陸的對外能源戰略與外交〉, http://www.fics.org.tw/ publications/subject2.asp?sn=45。
文匯報,2008,〈半月談:三十年之經典回顧〉,文匯報,http://news.wenweipo.com/2008/08/13/IN0808130028.htm
王南、與祝進編,2005,〈胡錦濤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並作重要講話〉,新華網,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5-02/22/content_2605870.htm 。
石仲泉,n. d.,〈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創新理論的最新概括〉,http://soc.jmu.edu.cn/shownews.asp?newsid=1148。
江澤民,2002,〈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2-11/17/content_632239.htm。
江澤民,2005,<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新華網, http://www.xinhuanet.com/newscenter/dyxjx/sldbg.htm。
行政院經建會,n. d.,〈中國通過農村土地流轉制〉, http://www.cepd.gov.tw/m1.aspx?sNo=0010814&key=&ex=%20&ic=&cd=。
沈湘湘,〈中共通過「物權法」與「企業所得稅法」之初探〉,http://www.fics.org.tw/issues/subject1.asp?sn=1859。
姜鍵,n. d.,〈吾人應當正確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http://soc.jmu.edu.cn/shownews.asp?newsid=1020。
星島日報電子網,2003,〈溫家寶籲美國明確阻台獨〉,星島日報電子網,http://www.singtao.comarchive/fullstory.asp?andor=or&year1=2003&month1=11&day1=24&year2=2003&month2=11&day2=24&category=all&id=20031124e01&keyword1=&keyword2=。
胡鞍鋼,2012,〈國企改革,從哪里來,往哪里去?〉,人文與社會,http://wen.org.cn/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3554。
胡錦濤,2003,〈胡錦濤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理論研討會」上的講話〉,中國網,http://www.china.com.cn/chinese/zhuanti/study3presents/357634.htm。
胡錦濤,2003,〈全國防治非典工作會議舉行胡錦濤發表重要講話〉,新華網,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3-07/28/content_997920.htm。
胡錦濤,2004,〈胡錦濤:科學發展觀是我黨提出的新重大戰略思想〉,新華網,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4-04/04/content_1400182.htm。
胡錦濤,2004,〈胡錦濤在中央黨校發表重要講話〉, 新華網,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4-04/04/content_1400182.htm。
胡錦濤,2006,〈胡錦濤在美國耶魯大學的演講〉(2006年4月2日),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6-04/22/content_4460879.htm。
郎友興,n. d.,<中共十六大的象徵意義>,聯合早報網,http://www.zaobao.com/special/china/congress16/pages/congress16261102a.html
香港貿發局,n. d.,<科學發展觀引領中國經濟〉,http://www.hktdc. com/report/ top/top_071007.htm。
張立紅編,2004,〈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2)〉,新華網,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4-09/26/content_2024235.htm 。
陳逸品,n. d.,〈中共「物權法」人權保障意涵分析〉, http://www.fics.org.tw/issues/subject1.asp?sn=2047。
陳漫、與嶽健勇,2004,〈出讓市場換來了技術進步?─對中國大陸引進外資策略的分析〉,http://strategy.icxo.com/htmlnews/2004/04/28/207799.htm。
童振源,n. d.,〈中國經濟發展之全球風險與挑戰〉,行政院大陸委員會,http://www.mac.gov.tw/big5/rise/0.pdf。
新華社,2002,〈十六大關於《中國共產黨章程(修正案)》的決議〉,新華社,最後修正日期:2002年11月14日,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2-11/14/content_695341.htm 。
新華社,2005,〈新華社受權播發中央關于制定十一五規劃的建議〉, 新華網,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5-10/18/content_3641362.htm。
新華網,2002,〈第九屆全國人大歷次會議〉, 新華網,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2-02/20/content_283421.htm。
新華網,2003,〈胡錦濤:全面貫徹依法治國基本方略推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新華網,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zhengfu/2003-10/8/content_1113481.htm。
新華網,2004,〈授權發布:憲法原條文與修改後條文對照〉,新華網,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4-03/15/content_1367553.htm。
新華網,2006,〈中央外事工作會議在京舉行 胡錦濤作重要講話〉, 新華網,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6-08/23/content_4999294.htm。
新華網,2006,〈中共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新華網,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6-10/18/content_5218639htm。
新華網,2007,〈胡錦濤在黨的十七大上的政治報告〉, 新華網,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10/24/content_6938568_2.htm。
新華網,2008,〈中國的法治建設〉,新華網,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8-02/28/content_7687281.htm。
溫家寶,2004,〈溫家寶:牢固樹立和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新華網,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4-02/29/content_1337121.htm。
溫家寶,2007,〈關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歷史任務和我國對外政策的幾個問題〉,人民網,http://politics.people.com.cn/BIG5/1024/5418093.html。
精彩中國,2007,〈溫家寶發表「關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歷史任務和我國對外政策的幾個問題」〉最後更新日期:2007年2月26日,精彩中國,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7-02/26/content_57752 2.htm。
鄭又平,n. d.,〈中國走出去戰略之分析:跨世紀中國經濟轉變〉,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http://www.npf.org.tw/particle-4589-2.html。
遲福林,n. d.,〈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新階段的制度需求與制度供給〉,http://www.cenet.org.cn/article.asp?articleid=17485。
魏城,2001,<中共第四代領導人的特點>,BBC中文網,http://news.bbc.co.uk/hi/chinese/news/newsid_1199000/11994381.stm
蘇紹智,2001,〈中共向何處去?江澤民允許資本家入黨之後〉,BBC中文網,http://news.bbc.co.uk/hi/chinese/china_news/newsid_1515000/15152492.stm。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