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運用師生對話促進學生寫作表現 : 以一個四年級小學生為例
作者:鄭博真 引用關係
書刊名:課程與教學革新
頁次:239-252
出版日期:2001
出版項:高雄:高雄復文
主題關鍵詞:師生對話寫作表現四年級小學生
學門:No such subject
資料類型:專書論文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6
期刊論文
1.陳鳳如(19930900)。活動式寫作教學法對國小兒童寫作表現與寫作歷程之實驗效果研究。教育研究資訊,1(5),51-6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鄭玫芳(1996)。國小六年級兒童寫作回顧歷程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台中師範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江秋坪(1995)。動態評量對國語資源班學童鑑別與協助效益之探討(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師範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姜淑玲(1996)。「對話式寫作教學法」對國小學童寫作策略運用與寫作表現之影響(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林素微(1996)。國小六年級學童數學解題彈性思考動態測量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師範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吳錦釵(1997)。兒童寫作修改歷程與教學之研究(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李嘉齡(1995)。修改歷程教學對國小學童寫作成效之影響(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師範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鄭博真(1996)。寫作修改教學策略對國小學生寫作修改表現、寫作修改能力、寫作品質和寫作態度之影響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師範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蔡銘津(1991)。寫作過程教學法對國小學兒童寫作成效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江文慈(1993)。槓桿認知能力發展的評量與學習遷移歷程的分析:動態評量之應用(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Tharp, R. G.、Gallimore, R.(1988)。Rousing Minds to Life: Teaching, Learning, and Schooling in Social Context。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2.Bodrova, E.、Leong, D. J.(1996)。Tools of the mind: the Vygotskian approach to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New Jersey:Prentice-Hall。  new window
3.張新仁(1992)。寫作教學研究--認知心理學取向。高雄:復文圖書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Vygotsky, Lev Semenovich、Cole, Michael、John-Steiner,‎ Vera、Scribner, Sylvia、Souberman, Ellen(1978)。Mind in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e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