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中國上古詩性智慧的內涵及其對課程美學的啟示
作者:吳靖國 引用關係黃儀婷
書刊名:教學藝術 : 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2010年刊;黃政傑 (主編)
頁次:151-173
出版日期:2010
出版項:臺北:五南
主題關鍵詞:課程美學中國
學門:教育學
資料類型:專書論文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53
期刊論文
1.吳中勝(2008)。農耕與中國文論的詩性思維。曲靖師範學院學報,27(2),8-1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劉士林(2003)。在中國語境中闡釋詩性智慧。南京師大學報,1,106-11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劉永(2008)。方以智的生活理想與儒家詩性智慧。泰山學院學報,30(1),39-4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劉士林(2008)。詩與禪的似與異。西北大學學報,38(3),37-4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劉士林(2004)。生態美學與詩性智慧的現代復活。泰山學院學報,26(!),1-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黃念然、胡立新(1999)。和合:中國古代詩性智慧之根。湛江師範學院學報,20(3),12-1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黃念然(2007)。中國古典和諧論美學的生態智慧及現實意義。復旦學報,(4),81-8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勞承万(2003)。孔孟儒學的詩學方向。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1),31-3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傅道彬(2010)。《周易》的詩體結構形式與詩性智慧。文學評論,(2),36-4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章旭青、周引莉(2003)。論神話的詩性智慧。商丘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39-4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陳增福、歐陽可惺(2001)。《老子》在當代作為詩接受的可能性。新疆大學學報,29(2),83-8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郭守運(2007)。中國「詩性智慧」的早期生成。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3(5),45-4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張玉春、王禕(2008)。詩性智慧一史前巫俗文化在《樂記》中的遺痕。孔子研究,(5),49-5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殷滿堂(2003)。從《莊子》看楚人的詩性智慧與楚文學的藝術精神。湖北社會科學,2000(2),31-3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孫愛玲(2009)。論《紅樓夢》開篇神話的本真意蘊。濟南大學學報,19(2),15-1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原來(2009)。商早期青銅器紋飾之研究一試論其雲電圖像隱喻之研究。藝術學報,84,60-7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紀曉建(2006)。《楚辭》與《山海經》山水樹木神話之互證。理論月刊,(11),118-12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李月媛(2008)。從「上善若水」到「以水喻道」--尚水精神與中國古代文藝思想的詩性言說。陝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10(2),56-5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吾淳(2008)。中國神靈觀念的遠古源頭。徐州師範大學學報,34(3),102-10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石明慶(2008)。詩性智慧與象山心學的詩學精神。中國文化研究,2008(2),74-7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王茜(2003)。《周易》的詩性智慧。商丘師範學院學報,20(3),15-1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歐用生(200908)。尋找教學的詩性智慧。研習資訊,26(4),19-2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陳劍暉(2006)。論散文的詩性智慧。文藝評論,2006(2),36-4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王柯平(2008)。禪悟中的詩性智慧。東方叢刊,2008(1),16-3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吳靖國(20090600)。「海洋詩性智慧」教學內涵之探究。海洋文化學刊,6,171-19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勞承萬(2003)。論中國佛禪的詩學方向。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5(2),60-6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吳靖國(20040900)。G. Vico「詩性智慧」的哲學構造與教育蘊義。教育研究集刊,50(3),31-5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徐子宏(2002)。周易。臺北:臺灣古籍。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劉安(1965)。淮南子。臺北: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顧炎武(1965)。日知錄。臺北: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Vico, G.、Bergin, T. G.、Fiscb Trans, M. H.(1948)。The New Science of Giambattista Vico。NewYork: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5.蘇雪林(1978)。楚辭新詁。臺北:國立編譯館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錢宗武、江灝(1996)。尚書。臺北:臺灣古籍。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劉安(1965)。淮南子。臺北: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劉安(1965)。淮南子。臺北: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孫作雲(2008)。天問研究。河南開封:中國河南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朱熹(1965)。四書集注。臺北: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四部叢刊正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劉安(2005)。淮南子。臺北:臺灣古籍。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司馬遷(1986)。史記。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李澤厚(1989)。美的歷程。北京:文物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許慎(1996)。說文解字。臺北:黎明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王國良(1985)。神異經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Kesson, K. R.(1999)。TowardacurriculumofMythepoeticmeaning。Lnderstanding democratic curriculum leadership。New York:Teacher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ew window
2.歐用生(2004)。詩性智慧的課程領導。課程與教學新論。臺北:心理。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馮時(2007)。西周金文所見「信」、「義」思想考。新出土文獻與先秦思想重構。臺北:五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陳伯璋(2003)。實踐智慧(phronesis)與校長課程領導。活化課程領導。新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吳靖國(2008)。英雄心靈的展現一維柯哲學中的教師圖像。教師哲學:哲學中的教師圖像。臺北:五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吳靖國(2005)。詩性智慧對後現代課程實踐的啟示。後現代課程:實踐與評鑑。臺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