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臺灣客家話動趨結構中與體貌有關的成分
作者:江敏華
書刊名:客家話的源起與通變;羅肇錦, 陳秀琪 (主編)
集叢:臺灣客家研究論文選輯;9
頁次:343-392
出版日期:2019
出版項:新竹:國立交通大學出版社
主題關鍵詞:動趨結構客家話體貌
學門:語言學
資料類型:專書論文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3
期刊論文
1.嚴修鴻(2001)。平遠客家話的結構助詞。語言研究,21(2),37-4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Lamarre, Christine(2002)。漢語方言裡連接趨向成分的形式。中國語文研究,13,26-4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Lamarre, Christine、劉淑學(2001)。河北冀州方言裡「拿不了走」一類格式。中國語文,2001(5),428-43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李明(2004)。趨向動詞「來/去」的用法及其語法化。語言學論叢,29,291-31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莊初升(2007)。一百多年前新界客家方言的體標記「開」和「里」。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3),148-20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饒長溶(2001)。關於客家方言體貌助詞「啊」。韶關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11),1-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江敏華(2007)。東勢客家話的動補結構初探。中國語言學報,35(2),225-26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沈家煊(1995)。「有界」與「無界」。中國語文,1995(5),367-38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Vendler, Zeno(1957)。Verbs and times。The Philosophical Review,66(2),143-160。  new window
10.陳剛(1987)。試論「動-了-趨」式和「動-將-趨」式。中國語文,1987(4),282-28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Lamarre, Christine(2003)。漢語空間位移事件的語言表達--兼論述趨式的幾個問題。現代中國語研究,2003(5),1-1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連金發(20060100)。《荔鏡記》動詞分類和動相、格式。語言暨語言學,7(1),27-6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陳怡璇(20100300)。臺灣閩南語準句末助詞「去」的歷時語意發展。臺灣語文研究,5(1),129-14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吳福祥(2010)。漢語方言里與趨向動詞相關的幾種語法化模式。方言,2010(2),97-11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Lamarre, Christine(20060400)。論十九世紀客家話文獻《啟蒙淺學》中所見的趨向補語。語言暨語言學,7(2),261-29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李詩敏、賴惠玲(20110900)。臺灣客語表完成貌與持續貌「著」之探討--詞彙語意與構式互動的觀點。漢學研究,29(3)=66,191-22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賴維凱(2006)。虛詞「啊」字在六堆客語區的功能及用法。第六屆客家研究研究生學術論文研討會。桃園: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客家語文研究所。245-25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余秀敏(2010)。客語「啊」時貌之間的關係探討。第八屆臺灣語言及其教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苗栗:國立聯合大學。216-22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侯復生(2002)。梅縣方言謂詞後面的「啊」。第四屆客方言研討會。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332-34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胡明揚(1996)。漢語方言體貌論文集。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胡萬川(2000)。龍潭鄉客語故事。桃園:桃園縣文化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李文光(1999)。客家口語經典劇‧李文古再現江湖。屏東:聲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詹益雲(2006)。海陸客語短篇故事選集。新竹縣:新竹縣海陸客家語文協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李得福(2009)。錢有角:客家鄉土文學。屏東:李得福。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劉月華(1998)。趨向補語通釋。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龔千炎(1995)。漢語的時相、時制、時態。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胡萬川(2003)。新屋鄉客語故事。桃園:桃園縣文化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Vendler, Zeno(1967)。Linguistics in philosophy。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10.胡萬川(2003)。楊梅鎮客語故事。桃園市:桃園縣政府文化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劉月華、潘文娛、故韡(2001)。實用現代漢語語法。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Talmy, Leonard(2000)。Toward a cognitive semantics, Vol. 2: Typology and process in concept structuring。Cambridge:The MIT Press。  new window
13.胡萬川(1994)。東勢鎮客語故事集。臺中縣立文化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張雙慶(1996)。動詞的體。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吳多泰中國語文研究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張洪年(2007)。香港粵語語法的研究。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Comrie, Bernard(1976)。Aspect: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Verbal Aspect and Related Problem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Lamarre, Christine(2009)。論北方方言中位移終點標記的語法化和句位義的作用。語法化與語法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Hopper, Paul J.(1991)。On Some Principles of grammaticization。Approaches to Grammaticalization, Vol. 1: Focus on Theoretical and Methodological Issues。John Benjamins。  new window
3.連金發(1995)。臺灣閩南語的完結時相詞試論。臺灣閩南語論文集。台北:文鶴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大河內康憲(1997)。「走了進來」について。中國語の諸相。Tokyo:Hakuteisha。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徐丹(2005)。趨向動詞「來/去」與語法化:兼談「去」的詞義轉變及其機制。語法化與語法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林立芳(1996)。梅縣方言動詞的體。動詞的體。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吳多泰中國語文研究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