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融合與創新:傳統書藝於當代大學教育之轉創策略
書刊名:藝術研究學報
作者:李秀華羅美蘭黃琡雅
作者(外文):Lee, Shew-huaLo, Mei-lanHuang, Shu-ya
出版日期:2020
卷期:13
頁次:頁1-28
主題關鍵詞:書法視覺藝術教育傳承與創新A-R-T行動研究CalligraphyVisual art educationHeritage and innovationA-R-T action research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3
  • 點閱點閱:5
期刊論文
1.王惠君(2001)。萬種風情、再現生機--閒置空間再生的契機。文化視窗,28,16-1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Somekh, B.(1995)。The contribution of action research to development in social behaviours: A position paper on action research methodology。British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21(3),339-356。  new window
3.蔡明富(19950800)。由Keller動機理論談書法教學設計策略。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6(2)=32,126-13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李秀華(20031200)。藝術通識課程--書法鑑賞與創作教學理論之探討。通識教育年刊. 花蓮師院,1,69-11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黃雅萍(20111200)。數位原生與線上探索學習。研習資訊,28(6),11-1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譚丹丹、林佳琪(20141000)。以資源本位學習模式構建開放式課堂外教育環境:大學圖書館書法推廣活動之策展策略。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40(2),115-12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李秀華(2015)。書藝融入崑崙文化產業--以臺灣書藝活化為例。中國民俗學集刊,2015(1),159-17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廖慶榮(20111100)。雲端運算環境下個人化社會學習平臺的建構。研習論壇,131,33-4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鄭又嘉(2014)。借書法寫史說史--「何創時書法藝術基金會」20年有成。古美術,26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蔡信發(2005)。正體漢字之未來發展。漢字與全球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臺北市文化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文建會(2001)。2001推動閒置空間再利用國際研討會會議實錄。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李秀華、羅美蘭(2014)。故宮法書結合大學書藝轉創應用之發想。臺大、成大、東華三校中文系聯合學術會議。臺南:成功大學。1-2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李秀華(2013)。漢字書法於大學語文教育之建構與推展--以東華大學為例。漢字與中文學術傳統--2013年臺灣中文學會第三屆年會暨國際學術研討會。臺中:逢甲大學。427-44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李秀華(2019)。書非書:漢字書法於當代校園的跨界與轉譯--以東華寫字節為例。文的脈動:傳衍,越界,轉譯國際學術研討會。花蓮:國立東華大學。227-24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研究報告
1.李秀華(2017)。融合與創新:傳統書藝於當代大學教育轉創應用之研究 (計畫編號:MOST 104-2410-H-259-05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羅美蘭(2014)。雲端世代藝術創意人才培育之行動研究 (計畫編號:NSC101-2410-H-259-06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李思賢(2010)。當代書藝理論體系--台灣現代書法跨領域評析。台北市:典藏藝術家庭。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Grinder, A. L.、McCoy, E. S.(1987)。The good guide。Scottsdale, Alison:Ironwood。  new window
3.羅美蘭(20090000)。視覺藝術教育的理論建構與實踐:審美關懷教學行動研究。臺北:國立編譯館。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Greene, Maxine(1978)。Landscapes of learning。Teachers College Press。  new window
5.王秀雄(1998)。觀賞、認知、解釋與評價--美育鑑賞教育的學理與實務。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周汝昌、周倫玲(2015)。永字八法(書法藝術講義)。廣西師大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陳伯璋(1998)。教育研究方法的新取向:質的研究方法。南宏。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20161111)。老靈魂新感受故宮文創大賞松菸展出,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61111005374-260405?chdtv。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文建會(2004)。創意藝術產業先期規劃報告,http://cci.culture.tw/cci/cci/market_detail.php?c=:193&sn=375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許惠捷(2014)。「創意」從妙法自然看見臺灣文創方向,http://www.boco.com.tw/NewsTdcDetail.aspx?bid=B2013011000000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國立臺北故宮博物院(2019)。米芾的書畫世界,https://tech2.npm.edu.tw/mifü/zh-tw/a/index.aspx。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國立臺北故宮博物院(2011)。悠遊古今.品味生活,http://npm.nchc.org.tw/history.aspx?vid=1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國立臺北故宮博物院(2015)。藝域漫遊--郎世寧4G新媒體藝術展,https://theme.npm.edu.tw/exh104/langshining/taipei/ch/page-2.html。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國立臺北故宮博物院(2019)。海錯奇珍--故宮X海科館特展,https://www.npm.gov.tw/zh-tw/Article.aspx?sNo=0401080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臺北市文化局(2020)。漢字文化節,https://www.culture.gov.taipei/frontsite/subiect/SubiectAction.do?method=doFindList&typeld=17。  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羅美蘭(20100000)。以A-R-T行動研究探釋美感教育的教學藝術。教學藝術 : 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2010年刊。臺北:五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