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工業化過程中農業剩餘與勞動供給的關係--臺灣經濟發展之實證分析(一九五○∼一九七○)
作者:林華德
作者(外文):Lin, Hua-De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經濟研究所
指導教授:李登輝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1973
主題關鍵詞:工業化農業剩餘勞動供給台灣經濟發展商業經濟1950-19701970ECONOMICAL-DEVELOPMENTTAIWANINDUSTRALIZATIONMELLOR-LELEBUSINESSECONOMIC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6) 博士論文(0) 專書(2)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5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61
本文接受Mellor-Lele 對糧食限制條件的重視,擬從事一個較為完整體系的修正,並
試圖利用臺灣的實際資料加以印證。
因此;本文分成二大部份:(1) 理論探討、(2) 實證分析。為分析方便起見,將經濟
體系劃分成二大部門,即:農業部門與非農業部門(或稱之為工業部門),前者是糧
食的提供部門,後者只生產非糧食品,可視為糧食的需求部門。同時,農業部門也向
非農業部門提供勞動,在工業化過程中,工業部門需要勞工來從事經濟發展,而這些
勞工可以由農業部門移動過來。由於本文將經濟體系分成農業部門與非農業部門,並
探討其間之關係,所以理論模型的建立可視為兩部門模型,又因為本文兼顧糧食市場
與勞動市場的均衡,因此,方法的處理上屬於二市場均衡分析法,而非一般的單一市
場的部份均衡分析法。
根據理論的探討與實證分析的結果,對於經濟發展的策略有幾點應該加以重視:
1.在工業化以前,應先有農業發展,以龐大的農業剩餘來支持工業化的基礎。而且農
業發展可利用土地精耕的方式來達成。
2.政府之農業政策有助於農業剩餘之提高,因之,政府在農業發展過程中應配合適宜
的農業政策。
3.農業發展過程中,不要忘記工業化才是我們真正的目標,因此,農業剩餘應導入工
業部門,並移動農業勞動力於工業部門。
4.在海島的經濟情況下,國際貿易應該加以重視,利用農業出口以換取工業化所必需
之資設備與原料,同時,工業化過程中,出口產業應列為優先發展的產業。
5.在以往的研究中,常常強調剩餘勞動的重要性,他們探討的重點偏向於剩餘勞動如
何導向工業部門的問題上,事實上,在沒有足夠農業剩餘的情況下,縱有剩餘勞動的
存在,亦難以導入工業部門。從本研究中,可以看出只要有農業剩餘的存在,用來穩
定交易條件與工資,將有助於勞動力從農業移動到工業部門。因此對於農工問題的探
討,與其重視剩餘勞動的移動,不如強調農業剩餘的有效運用。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