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內因性憂鬱症與非內因性憂鬱症在腎上腺皮質素抑制反應、認知偏差及生活壓力上之比較
作者:柯慧貞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KE, HUI-ZHEN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心理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柯永河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1989
主題關鍵詞:憂鬱症腎上腺皮質素認知偏差MELANCHOLYERROR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5) 博士論文(5)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2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72
本研究探討憂鬱症是否可細分為不同亞型之異質性群體,而不同亞型各有其特殊之病
理機轉;由三軍總醫院精神醫學部的門診病人中,根據DSM-Ⅲ melanch
ilia的診斷標準,取樣內因性憂鬱症患者30名,並另外取樣與其性別、年齡及
受教育年數均無顯著差異之非內因性憂鬱症患者、焦慮症患者及正常受試者各30名
進行研究,所得結果發現:
(一)排除了內科疾病、服藥情形、飲食障礙、住院、年齡及性別等干擾因素之後,
內因性組比非內因性組有較高之DST異常比例,而內非因性組與焦慮組及正常組之
間在DST異常比例上則無顯著差異。此結果支持內因性憂鬱症患者的症狀與LHP
A軸功能失調有關之假設。
(二)非內因性憂鬱症組所經驗到的失落性負向生活事件總數與LCU,比內因性憂
鬱症組、焦慮症組及正常組為高;而在其他性質的生活事件數與LCU上,則與內因
性組及控制組無顯著差異。由此可知,在生活壓力的因素上,不同亞型的憂鬱症組有
所差異。對非內因性憂鬱症患者而言,生活壓力(失落性負向生活壓力)與其發不發
病有密切關係。但對內因性憂鬱症而言,生活壓力與其發病則無顯著關連。此結果支
持本研究的假設,亦即生活壓力與憂鬱症的亞型有關之假設。
(三)病發期間,內因性憂鬱症患者之認知偏差與非內因性憂鬱症患者的無顯著差異
;但兩組的認知偏差均高於焦慮症患者的與正常組的。藥物治療後,內因性患者之認
知偏差分數顯著下降,變為與焦慮組及正常組的無顯著差異。但非內因性憂鬱症患者
的認知偏差分數,在治療後並無顯著下降,仍然高於焦慮組的與正常組的。此結果支
持筆者之假設,「對內因性憂鬱症患者而言,認知偏差是病發後的暫時性併發狀態,
經藥物治療後此種偏差則消失;但對非內因性憂鬱症患者而言,認知偏差就是致病的
脆弱因子,所以在藥物治療後仍然存在。」
在認知偏差分數與憂鬱症狀嚴重度之相關分析中,內因組的結果符合筆者之假設,即
病發時之認知偏差分數與BDI及憂鬱量表均成正相關,但治療後兩者的顯著關係則
消跡無蹤,變為不顯著。但非內因組的結果,並未完全支持筆者根據Beck(19
76;Beck et al‧,1979)所做的預測。根據Beck的預測,非
內因組之認知偏差分數與憂鬱量表分數及BDI,無論是在病發期或治療後仍然成正
相關。所得結果卻只有治療後所測得的偏差態度及過度類化分數與憂鬱量表間呈顯著
正相關,因此支持預測外,其餘相關係數雖仍然呈正相關但未達顯著水準。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