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古典劇論中敘事理論研究
作者:侯雲舒 引用關係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王安祈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1
主題關鍵詞:古典戲曲敘事理論戲曲理論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3) 專書(2)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79
中國古典劇論的研究內容十分龐雜,大體而言,歷來學者將其歸類為三大體系,其一為曲學體系,其二為劇學體系,其三則為敘事體系。而在古典劇論的研究進程中,敘事理論是較晚被整理歸納出來的理論體系,其在整體研究上也較為缺乏。本論文即針對「敘事理論」此一課題在古典劇論中被如何關照與討論做一全面性的整理與探討,以題材與情節、結構、情境、人物及語言五種面象為論述主軸,加以詳細探究,並藉以整理出屬於古典劇論之敘事理論體系。
本論題分以下步驟加以論述研究:
緒論 為回顧古典劇論以及敘事學前此的相關論述研究,並說明本論題所採用的材料範疇。
第一章 古典劇論中敘事理論之縱向發展。古典戲曲的特質向來以抒情為主,敘事為輔,因此在進入敘事理論的探討之前,本章先就二者間的關係做一初步的釐清。其次,本章將古典劇論中凡涉及敘事理論相關探討論者,做材料上的縱向貫串,先表明其上承源流,再從發展時間的順序上做歷時性的陳述,以明敘事在戲曲理論中之孳衍梗概。此外,戲曲評點是戲曲理論中十分特殊的一種批評形式,本章將在此先對評點家的特殊位置加以概述,藉以對戲曲評點有一概括性的瞭解。
第二章 敘事理論的內涵之一題材與情節。題材為戲曲敘事時必須首先考慮的要素,而情節則是戲曲敘事的具體呈現。本章即針對劇論家對於題材與情節在選取時的共同訴求─奇加以論述,以明劇論家對於題材與情節的關注焦點所在。
第三章 敘事理論的內涵之二─結構。本章以敘事外在結構為論述中心,闡明結構對敘事整體的重要性。在敘事結構的整體性上必須先確立結構的中心,並將整體架構先行決定,如此才能進行內部的情節鋪陳。至於結構的組成特徵,則以起、承、轉、合四段順敘性為其表述方式,而點、線的組合則為基本的敘事型態。
第四章 敘事理論的內涵之三─情境。探討蘊藏於敘事外在結構內的敘事特徵─情境,其中〝悲歡離合〞為劇論家所公認最佳情節模式所應具備的必要條件;而〝正反二元〞則是用以調節敘事節奏的不二法門,二者均為構成戲曲情境特色的重要方法。
第五章 敘事理論的內涵之四─人物。本章以劇論家對於戲曲人物塑造及描述的相關論述加以分析。其中,「類型」與「典型」是戲曲人物塑造上的兩大傾向,本章將對此做專門的討論。而關於人物描述在細節上應注意那些?本章也針對劇論中所呈現的材料加以論述。此外,金聖嘆的人物中心論可以說是戲曲人物論中最具特色的一種立論形式,因此本章也專立一節加以討論。
第六章 敘事理論的內涵之五─語言。語言為構成戲曲敘事的基礎要素,也是古典劇論家在各項敘事元素中較早加以討論的一項。戲曲語言的組成可分為兩部份,一為曲詞,二為賓白。本章即針對劇論家討論曲詞風格的中心論題─本色,及對於賓白的相關探討為論述主軸,將戲曲語言在劇論中所呈現的面貌,加以展現。此外,李漁對於戲曲語言的探討十分全面,且為前此語言論的總結,因此將其另立一節作專門論述。
附論 筆法的實際操作─敘事技法舉隅。本節以戲曲評點為單獨討論對象,列舉其中討論敘事技法的三種不同筆法加以呈現,藉此瞭解戲曲評點家對於敘事分析的實際操作方法為何。
結論 總結敘事理論在古典劇論中的展現及其所處位置,並進而觀察其對當代劇論所產生的影響。
一、古典劇論(古籍類)
王驥德
1959 《曲律》,見於中國戲曲研究院主編《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毛效同(編)
1987 《湯顯祖研究資料匯編》,上海:古籍出版社。
任中敏(編)
1970 《新曲苑》,臺灣:中華書局。
呂天成
1959 《曲品》,見於中國戲曲研究院主編《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呂天成(著)吳書蔭(校注)
1990 《曲品校注》,北京:中華書局。
祁彪佳
1959 《遠山堂曲品》,見於中國戲曲研究院主編《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1959 《遠山堂劇品》,見於中國戲曲研究院主編《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李 漁
1959 《閒情偶寄》,見於中國戲曲研究院主編《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1990 《閒情偶寄》,臺北:長安出版社。
1991 《窺詞管見》,見於《李漁全集》,浙江:古籍出版社。
李調元
1959 《雨村曲話》,見於中國戲曲研究院主編《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1959 《劇話》,見於中國戲曲研究院主編《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侯百朋(編)
1989 《琵琶記資料匯編》,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
徐 渭
1959 《南詞敘錄》,見於中國戲曲研究院主編《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徐復祚
1959 《曲論》,見於中國戲曲研究院主編《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凌濛初
1959 《譚曲雜劄》,見於中國戲曲研究院主編《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秦學人、侯作卿(編)
1984 《中國古典編劇理論資料彙輯》,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梁廷楠
1959 《曲話》,見於中國戲曲研究院主編《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陳多、葉長海(選注)
1987 《中國歷代劇論選注》,湖南:文藝出版社。
程炳達、王衛民(編著)
2000 《中國歷代曲論釋評》,北京:民族出版社。
蔡 毅(編)
1989 《中國古典戲曲序跋彙編》,山東:齊魯書社。
劉熙載
1959 《藝概》,見於中國戲曲研究院主編《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二、劇本
丁耀亢
1996 《赤松遊》,見於《全明傳奇》續編,臺北:天一出版社。
毛奇齡
1927 《毛西河論定西廂記》,誦芬室重校本。
毛聲山(評點)高明(原著)
1978 《第七才子書琵琶記》,臺北:文光圖書有限公司。
孔尚任
1984 《桃花扇》,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吳儀一
《吳吳山三婦合評牡丹亭還魂記》,同治庚午重刊清芬閣藏本。
孟稱舜
《古今名劇合選》,見於《古本戲曲叢刊》第四輯。
金聖嘆(批改) 王實甫(原著)
1986 《金聖嘆批本西廂記》,上海:古籍出版社。
金聖嘆(評)王實甫(著)
1993 《繪圖西廂記》(掃葉山房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洪 昇
1969 《長生殿》(吳舒鳧評本),臺北:文光圖書公司。
陳繼儒(批點)張鳳翼(著)
1990 《紅拂記》(暖紅室彙刻傳奇影本),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
陳繼儒(批點)高明(著)
1990 《琵琶記》(暖紅室彙刻傳奇影本),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
馮夢龍
1993 《墨憨齋定本傳奇》,見於《馮夢龍全集》,江蘇:古籍出版社。
張人和(集評)王季思(校注)王實甫(著)
1987 《集評校注西廂記》,上海:古籍出版社。
湯顯祖
1983 《牡丹亭》(茅映批點本),收入《全明傳奇》,臺北:天一出版社。
1984 《牡丹亭》(重刻清暉閣批點本),臺灣:商務印書館。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