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西遊記》敘事研究
作者:呂素端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Su-Duan Ryu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柯慶明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2
主題關鍵詞:西遊記古典小說文學批評敘事學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3) 專書(1)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337
《西遊記》主題思想在後世學者心目中有許多的見仁見智的爭議,本文從敘事角度尋繹其主題思想,包括三大重點:由結構角度,尋繹出主人公們追求不朽的「重要或必經歷程」主題重點,此一歷程包含整體結構之「求道返聖」歷程,及個別結構之八十一難的「定型化循環」歷程;由語意統一性角度,尋繹出主人公們追求不朽之「心性修鍊」主題重點;由人物刻劃角度,尋繹出主人公們在此一歷程中性格之「成長發展」主題重點,綜合言之,孫悟空或取經五聖追求不朽生命的「重要或必經歷程」,以及他們在此一歷程中的「心性修煉」與性格的「成長發展」。此三大主題重點貫串整個小說的內容,可見《西遊記》在主題思想上的貫串用力甚深,遠遠超過前此西遊故事各本,亦比其他長篇章回小說毫不遜色。
目前學界對《西遊記》的研究,主要關注點仍集中於人物及結構的探討,藉由敘事角度的研究,或西方敘事理論的視野,幫助擴展《西遊記》原有的研究視野,關注到以前研究沒有注意或很少注意到的敘事要素,如聚焦、時間及空間等要素,皆是中國古代敘事思想曾經關注過,藉由敘事角度發掘,重新又回到小說研究視野,且由於西方敘事觀念或看法的衝擊,勢必幫助本文更豐富多元地認識《西遊記》敘事現象。
傳統敘事思想對「敘事聚焦」認識,僅止於人物局限聚焦(影灯漏月)手法,而且是針對《水滸傳》所提出的,藉由西方敘事理論發現《西遊記》觀點運用,遠比西遊故事各本靈活多變,而且豐富充實許多;藉由與前此西遊故事各本比較,及《西遊記》各種聚焦手法分析,掌握西遊故事聚焦運用的演變,確實是由簡單到複雜的發展模式;本文發現,《西遊記》第三人稱說書人聚焦運用,遠比其他長篇章回更濃厚許多,本文設計以「全知聚焦」及「局限聚焦」模式,並藉由里蒙凱南聚焦理論,來分析《西遊記》聚焦運用各種手法及現象。
由「全知聚焦」分析模式,可以幫肋本文掌握構成說書人聚焦模式的主導模式,或構成特色的主要聚焦手法運用,其中「鳥瞰聚焦」及「無所不知聚焦」手法,對應說書人盡量提供大量訊息給聽眾與鉅細靡遺說故事的特點;「權威聚焦」手法,對應說書人介入說明評論提供可靠訊息,及幫助聽眾準確掌握所傳達訊息的特色。由「局限聚焦」模式分析,可以幫助認識「主導聚焦模式」之外的其他聚焦手法運用,以見《西遊記》聚焦運用的豐富多變。
這樣一個包含眾多事物與主題思想的故事情節,自然需要一個能統攝全局的敘述者,《西遊記》採用「第三人稱說書人聚焦」為主導模式,敘述一群與他不相干的人物的故事,讀者隨著這種敘述眼光,自然保持一種中立超然立場,配合「未來時聚焦」(即「預敘」的寫法),敘述者隨時預告事件的結局,讀者自然轉移對「後事如何」的關注,而能以冷靜清醒態度,觀省事件的前因後果;加上「現在時聚焦」(即「現時敘述」的寫法),敘述者運用大量的對話與動作的細節性描寫,讓讀者掌握人物每個當下的現實生命處境,原來是這麼一回事,是呈現生命真相或實況的一種很好的方式,也甚符合《西遊記》生命真理探求的主題。
人物描寫是《西遊記》表現重點之一,藉由與西遊故事各本的比較,人物描寫由簡單趨向複雜,及人物性格的成長發展,皆為《西遊記》人物的重要特色,尤其是人物性格的成長發展一點,衡諸明代其他長篇章回,《西遊記》仍允稱獨步。故本文從人物刻劃來論「人物類型」問題,另外也探討人物刻劃手法的表現,這也是學者較少注意到層面。
人物類型方面,本文討論了「性格發展軸線」、「性格複雜軸線」及「兩條軸線關係」三項。性格發展軸線部分,本文分別討論了主要人物及次要人物的性格發展,各有其不同程度及層次的轉變,並依戲分及轉變深度為標準,分析並排列其發展軸線之高下,依序為孫悟空、唐三藏、沙和尚、豬八戒、牛魔王、鐵扇公主、紅孩兒、黑風怪、滅法國國王;性格複雜軸線部分,本文亦分別討論了主要人物及次要人物的性格豐滿程度,並以孫悟空為標準,來分析及排列其複雜軸線之高下,依序為孫悟空、豬八戒、唐三藏、沙和尚、神佛妖精及凡人,最後較論兩條軸線之關係。
「人物刻劃」方面,主要是由比較《西遊記》與前此西遊故事各本而來,以下幾個手法都能突出或造成《西遊記》人物不同以往特色表現,包括「區隔化」、「非絕對化」、「分身法」、「對比性格」、「類比性格」、「反常性」等性格描寫法,及「五行相生相剋關係描寫」等。
藉由敘事角度詮釋《西遊記》結構問題,發現前輩學者一般的關注焦點在於《西遊記》的「綴段結構」上,依此說法,實難以理解《西遊記》何以能成為中國古典名著而歷久不衰?經由分析,《西遊記》的綴段問題出在八十一難間缺乏緊密的內在關聯,這是確實存在的現象,但是要了解中國小說的敘事方法,不能按照西方的看法和觀點,而要用中國的標準來衡量,《西遊記》是「世代累積型」小說,所以小說表現的重點在於:如何以嶄新、巧妙的方式來改寫前人作品,就這點來說,《西遊記》無疑是相當精彩。如此也才能說明《西遊記》何以列名「四大奇書」而歷久不衰的原因。
本文設計以「整體結構」與「個別結構」兩部分,並藉由中西敘事觀念,來分析《西遊記》貫串內部的結構形式,及不同以往西遊各本的新的結構方式。整體結構方面,藉由西方理論將《西遊記》全文結構界定為「聯綴式結構」,包括兩部分的「主要角色故事」及一個部分的「次要角色故事」;藉由西方語意統一性觀念,分析「心性修鍊」為《西遊記》貫串全文的語意基礎;藉由傳統仙傳小說模式,尋繹出一個貫串全文「求道返聖」內在結構。個別結構方面,前七回的齊天大聖故事,藉由西方結構理論界定為「單一情節結構」,皆由主角故事所貫串,敘述者以「主角易位」及「英雄筆法」來重塑孫悟空故事;第八至十二回的取經因緣及取經人故事,敘述者為延緩情節的發展,拼湊了許多的不相干的民間故事,形成「拼湊型故事模式」;敘述者又新添入「次要人物串線」及「單線順序形式」來銜接及編排故事;第十三回到一百回的八十一難故事,敘述者以「八十一難之框架結構」、不斷迴旋「定型化循環結構」、最後「垂直超升模式」來重塑西遊的歷難情節,而此一結構型式實可溯源於「善財童子信心求法」佛教故事,兩者在同中有異,童財童子的故事側重「修鍊內容及次第」呈現,而《西遊記》側重「修鍊歷程」展現。
傳統敘事思想對時間處理,僅止於「傳記時間」的提出,而且是針對《金瓶梅》的,但《西遊記》時間形式的靈活多變,是有目共睹的事實。本文借由西方理論架構,分出「故事時間」與「敘述時間」兩層,更充分地理解《西遊記》的時間運用及組合成分。「故事時間」層,本文發現《西遊記》八十一難,是以傳奇或神話時間為主調,敷演非常事件及非常境遇;並加入多元時間形式來豐富八十一難的時間表現模式,包含了歷難的「圓形循環時間」、「垂直超升的時間」、「傳記成長時間」、「循環的自然時間」、「水平的歷史時間」,這些時間要素都圍繞傳奇或神話時間,共同組成一個多元且深具特色的時間模式。「敘述時間」層,本文藉用西方敘事理論來意識《西遊記》在時間刻度、跨度、速度、頻率及次序上的時間形式表現。
傳統敘事思想對空間的認識,僅止於「大間架法」及「襯染法」提出,然《西遊記》的空間之遼闊及變化之靈活,是很引人注目的,故本文設計「整體空間」、「個別空間」及「空間刻劃」三項來分析《西遊記》的空間特色及表現手法。在整體空間方面,《西遊記》傳奇或神話的世界,要在怎樣的空間中實現,它需要很多的空間,《西遊記》故事背景即建立在前所未有遼闊空間上,本文探討了作為《西遊記》故事背景的「橫向空間」的宇宙圖式;另外,《西遊記》人物的成長發展是主題重點之一,人物的成長歷程的空間圖式表現為「縱向空間」的宇宙圖式。
個別空間方面,由於《西遊記》重視對比差異空間形式表現特色,所以具體表現在個別空間形式的安排上,包括主人公的「兩度西遊」、為什麼要「西遊」?敘述者「動態空間觀」表現、提出「人物與世間相互關係」問題,及「由東入西」超升模式等,可以反映敘述者對空間的獨特看法。「空間刻劃」方面,《西遊記》的表現手法很靈活多變,本文就空間與其他敘事要素關係,儘量意識其技巧的表現,發現「對比襯托」、「溯源式」、「道路相逢」、「災難性」、「妖精形象化」及「情節構成」等空間描寫,及「五行相剋」空間排列手法。
整個說來,西遊故事的描寫發展到《西遊記》已是一個巔峰,無論是結構、人物、時間、空間與聚焦等層面,《西遊記》都似乎已寫到一個極致,後來的續書,除非另出新意或另闢蹊徑,恐怕很難再能超越他;同時《西遊記》也是中國神魔小說中最上乘代表作品,雖是寫虛幻故事,然其豐富深刻的寓意,卻是隨宜挖掘,恐怕是一輩子也挖掘不完的寶藏。
凡例:
一、選錄所引述之資料外,其他資料於論文思考有啟發參考之功者,亦一併收錄之。
二、分類標準大別為「中文論著」與「英文論著」兩類,中文論著類又分為「專書」和「論文」兩類,專書類又依研究對象及研究取向分出四種,即「西遊記論著」、「敘事論著」、「小說史論著」及「其他論著」等;其中工具書和論文集歸入專書類別中。
三、每一類的編排,依著者或編者姓氏之筆畫或字母為序。
壹、 中文論著
一、專書
西遊記論著
人民文學出版社編輯部編,《明清小說研究論文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1959年)。
孔另境編,《中國小說史料》(臺北:中華書局,1957年)。
王秋桂主編,《中國文學論著譯叢》(上)(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5年)。
王國光,《西游記別論》(上海:學林出版社,1990年)。
王齊洲,《四大奇書與中國大眾文化》(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朱一玄編,《西游記資料彙編》(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3年)。
朱鼎臣,《唐三藏西游釋厄傳》,楊致和,《西游記傳》合刊(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年)。
江蘇省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編,《西游記研究:首屆<西游記>學術討論會論文選》(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4年)。
--《明清小說研究》第三輯(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6年)。
西游記文化學刊編委會編,《西游記文化學刊》(北京:東方出版社,1998年11月)。
老庵選編,《西游故事》(江西: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
作家出版社編輯部編,《西游記研究論文集》(北京:作家出版社,1957年)。
谷懷,《西遊記擷微及其故事》(臺北:菩提文藝出版社,1964年)。
吳承恩,《西游記》(香港:中華書局有限公司,1996年)。
吳承恩著,徐少知校,周中明、朱彤注,《西遊記校注》全三冊(臺北:里仁書局,1996年)。
吳璧雍,《西遊記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葉慶炳先生指導,1980年6月)。
吳雙翼,《明清小說講話》(臺北:木鐸出版社,1983年)。。
吳聖昔,《西游新解》(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9年)。
余國藩著,李奭學譯,《余國藩西遊記論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9年)。
李時人,《西游記考論》(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
李辰冬,《三國水滸與西遊》(臺北:水牛出版社,1944年)。
李福清著,田大畏譯,《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在蘇聯》(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4年)。
李達三、羅綱主編,《中外比較文學的里程碑》(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7年)。
李時人、蔡鏡浩校注,《大唐三藏取經詩話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汪憺漪評點,黃周星定本,黃永年、黃壽成點校,《西游證道書》(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又見《古本小說集成》(上海:上海古籍版社,日本內閣文庫藏原刊本影印,1993年)。
何錫章,《解讀西遊記》(臺北:雲龍出版社,1999年)。
--《幻象世界中的文化與人生--《西游記》》(雲南:雲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
周芬伶,《西遊記與鏡花緣之比較研究--兩本神怪小說的心理分析》(臺中:私立東海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趙滋蕃先生指導,1980年4月)。
林明德編,《晚清小說研究》(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8年)。
屈小強,《西游記中的懸案》(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
胡適,《西遊記考證》,收在《胡適文存》第二集第四卷(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
胡光舟等著,《吳承恩與西遊記》(臺北:木鐸出版社,1983年)。
柳存仁,《倫敦所見中國小說書目提要》(臺北:鳳凰出版社,1974年)。
姚詠萼,《笑談西遊記》(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79年)。
徐貞姬,《西遊記八十一難研究》(臺北縣新莊市:私立輔仁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葉慶炳先生指導,1980年5月)。
孫楷第,《日本東京所見中國小說書目》(臺北:鳳凰出版社,1974年)。
--《中國通俗小說書目》(臺北:木鐸出版社,1983年)。。
唐遨,《西遊話古今》(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
孫寶義,《讀西遊記話人才》(臺北:方智出版社,1997年)。
陳士斌批點,《西遊真詮》、劉一明評點,《西遊原旨》合刊(臺北:老古文化事業公司,1983年)。又見《悟一子批西遊真詮》(上海:上海古籍版社,古本小說集成據上海古籍出版社所藏乾隆四十五年庚子刊本影印,1993年)。
陳敦甫,《西遊記釋義》(臺北:全真教出版社,1976年)。
張書紳評點,《新說西遊記》(上海:上海古籍版社,古本小說集成據上海古籍出版社藏本影印,1993年)。
老庵選編,《西游故事》(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
崔世珍譯注,《老乞大諺解、朴通事諺解》(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8年6月,奎章閣叢書第八,京城帝國大學法文學部)。
梁屏仙,《西遊記--自我修養的教義》(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文研究所碩士論文,陳祖文先生指導,1983年6月)。
張靜二,《西遊記人物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
張易克,《西遊記研究》(高雄:撰者,1987年)。
張錦池,《中國四大古典小說》(北京:華藝出版社,1995年)。
--《西遊記考論》(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
許麗芳,《西遊記中韻文的運用》(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葉慶炳、張靜二先生指導,1993年5月)。
陸欽選編,《名家解讀《西游記》》(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8年)。
傅述先,《中國古典小說研究》(臺北: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社,1977年)。
彭錦華,《《西遊記》人物的文字與繡像造形》(臺北縣新莊市:私立輔仁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王三慶先生指導,1992年5月)。
辜美高、李金生主編,《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圖書館藏中國明清通俗小書目提要》(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漢學研究中心出版,1998年)。
楊景賢,《西游記雜劇》,見隋樹森編,《元曲選外編》第二冊(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7年)。
楊憶慈,《西遊記詞彙研究:論擬聲詞、重疊詞和派生詞》(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竺家寧先生指導,1996年9月)。
新雁編著,《三十六計與西遊記》(高雄縣鳳山市:派色文化公司,1998年)。
葉立萱,《西遊記與哈克歷險記中人與自然的關係》(嘉義:國立中正大學外語研所碩士論文,傅述先先生指導,1999年)。
趙景深,《小說閒話》(上海:北新書局,1936年)。
趙聰,《中國五大小說之研究》(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80年)。
趙天池,《西遊記探微》(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83年)。
蔣瑞藻編輯,《小說考證》(臺北:萬年青書店,1971年)。
魯迅,《小說舊聞鈔》,見《魯迅全集》第四卷(臺北:唐山出版社,1989年)。
鄭明娳,《西遊記探源》上下冊(臺北:文開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2年)。new window
劉脩業,《古典小說戲曲叢考》(北京:作家出版社,1958年)。
--輯校,劉懷玉箋校,《吳承恩詩文集箋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劉勇強,《西游記論要》(臺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
劉蔭柏編,《西游記研究資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西遊記發微》(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
劉耿大,《西游記迷境探幽》(上海:學林出版社,1998年)。
歐陽健,《明清小說采正》(臺北:貫雅文化事業公司,1992年)。
編輯部,《中國古典小說研究資料彙編》(臺北:天一出版社,1991年)。
編輯部,《古典文學知識:《西游記》專號》(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第4期,1999年。
翰丁‧迪尼、劉介民主編,《現代中西比較文學研究》(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
靜宜文理學院中國古典小說研究中心編,《中國古典小說研究專集1》(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9年)。
--,《中國古典小說研究專集3》(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1年)。
--,《中國古典小說研究專集6》(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3年)。
鍾嬰,《西游記新話》(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2年)。
謝玉冰,《西遊記在泰國的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金榮華先生指導,1995年12月)。
薩孟武,《西遊記與中國古代政治》(臺北:三民書局,三民文庫,1969年)增訂版。
顏崑陽主編,《西遊記取經圖》(臺北:故鄉出版社,1981年)。
羅盤,《四說論叢--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紅樓夢》(臺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1986年)。
敘事論著
丁乃通著,陳建憲、黃永林、李揚、余惠先譯,《中西敘事比較文學研究》(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
王孝廉,《神話與小說》(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86年)。
王泰來編譯,《敘事美學》(重慶:重慶出版社,1987年)。
王靖宇,《中國早期敘事文論集》(臺北南港: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9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世界文論》編輯委員會編,《小說的藝術-- 小說創作論述》(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5年)。
巴赫金著,白春仁、曉河譯,《巴赫金全集》全六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
白以文著,《《北遊記》敘事結構與主題意涵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李豐楙先生指導,1996年)。
史蒂文˙科恩、琳達˙夏爾著,張方譯,《講故事--對敘事虛構作品的理論分析》(臺北:駱駝出版社,1997年)。
申丹,《敘述學與小說文體學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布羅凱特(Oscar G. Brockett,1923-)著,胡耀恆譯,《世界戲劇藝術欣賞》(臺北:志文出版社,1999年)再版。
米列娜(Milena Dolezelavá-Velingerová)編,伍曉明譯,《從傳統到現代--世紀轉折時期的中國小說》(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年)。
米克˙巴爾(Mieke Bal)著,譚君強譯,萬千校,《敘事學:敘事理論導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
伊恩˙P˙瓦特著,高原、董紅鈞譯,《小說的興起--笛福、理查遜、菲爾丁研究》(北京:三聯書店,1992年)。
利昂˙塞米利安著,宋協立譯,《現代小說美學》(陝西:陝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
里蒙米絲˙雷蒙˙凱南(Shlomith Rimmon-Kenan)著,賴干堅譯,《敘事虛構作品:當代詩學》(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91年)。
何杏楓,《論沈從文短篇小說的敘事手法》(香港:香港中文大學研究院中國語言及文學部哲學碩士論文,1992年)。
汪蕙如,《《二拍》敘事技巧之研究》(臺中:私立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胡萬川先生指導,1995年12月)。
佛斯特(Edward Morgan Forster)著,李文彬譯,《小說面面觀》(臺北:志文出版社,1995年),修訂版。
李慶信,《跨時代的超越--紅樓夢敘事藝術新論》(四川:巴蜀書社,1995年)。
李志宏著,《《儒林外史》敘事藝術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胡萬川先生指導,1996年)。
李潔非,《小說學引論》(廣西:廣西教育出版社,1995年)。
吳儀鳳,《詠物與敘事--漢唐禽鳥賦研究》(臺北縣新莊:私立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簡宗梧先生指導,2000年9月)。new window
波利亞科夫編,佟景韓譯,《結構--符號學文藝學:方法論體系和論爭》(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4年)。
李福清(B. Riftin)著,尹錫康、田大畏譯,《三國演義與民間文學傳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金聖嘆評點,林乾主編,《金聖嘆評點才子全集》(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97年)。
林琇寬,《《世說新語》敘事結構之研究》(臺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尤雅姿先生指導,1998年)。
林景隆,《西遊記續書審美敘事藝術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語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龔顯宗先生指導,2000年8月)。
侯健,《中國小說比較研究》(臺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1983年)。
侯雲舒,《古典劇論中敘事理論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王安祈先生指導,2001年)。new window
姚紅等著,《敘述與描寫的技巧》(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1989年)。
珀˙盧伯克、愛˙福斯特、愛˙繆爾著,方土人、羅婉華等譯,《小說美學經典三種》(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0年)。
胡亞敏,《敘事學》,附錄《金聖嘆的敘事理論》(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
胡平,《敘事文學感染力研究》(理論卷)(河北: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5年)。
翁開明(Wong Kam Ming)著,黎登鑫譯,《紅樓夢的敘述藝術》(臺北:成文出版社,1977年)。
高辛勇,《形名學與敘事理論--結構主義的小說分析法》(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7年)。
特倫斯˙霍克斯著,瞿鐵鳴譯,《結構主義和符號學》(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年)。
徐岱,《小說敘事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
浦安迪(Andrew H. Plaks)講演,《中國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
秦修容整理,《金瓶梅會評會校本》上下冊(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格雷馬斯(A.J. Greimas),吳泓緲譯,《結構語義學》(北京:三聯書店,1999年)。
夏康達、王曉平主編,《二十世紀國外中國文學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
陳萬益,《金聖嘆的文學批評考述》(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叢刊,1976年)。
陳慶浩編著,《新編石頭記脂硯齋評語輯校》(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6年),增訂本。
陳順馨,《中國當代文學的敘事與性別》(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
陳智聰,《從公案到偵探:晚清公案小說敘事模事的轉變》(臺北縣:私立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林保淳先生指導,1996年)。
陳曦鍾、宋祥瑞、魯玉川等輯校,《三國演義會評本》上下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陳曦鍾、侯忠義、魯玉川輯校,《水滸傳會評本》上下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陳潔儀,《閱讀肥土鎮--論西西的小說敘事》(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8年)。
張寅德編選,《敘述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
華萊士˙馬丁(Wallace Martin)著,伍曉明譯,《當代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
陸志平、吳功正著,《小說美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3年)。
許彙敏著,《金庸武俠小說敘事模式研究》(嘉義縣: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龔鵬程先生指導,1997年)。
康來新,《晚清小說理論研究》(臺北:大安出版社,1999年)第二版。new window
郭蕙嵐,《《聊齋誌異》的敘事技巧研究》(臺中縣:私立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胡萬川先生指導,2001年)。
喬納森˙卡勒(Jonathan Culler)著,盛寧譯,《結構主義詩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年)。
傅修延,《講故事的奧秘--文學敘述論》(江西: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3年)。
黃淑偵,《鏡花緣神話原型與敘事技巧研究》(臺中:私立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許建崑先生指導,1998年)。
馮光廉主編,《中國近百年文學體式流變史》上下冊(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年)。
賈文昭、徐召勛,《中國古典小說藝術欣賞》(臺北:里仁書局,1984年)。
董小英,《再登巴比倫塔--巴赫金對話理論》(北京:三聯書店,1994年)。
--,《敘事藝術邏輯引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7年5月)。
--,《敘述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6月)。
雷內‧韋勒克(René Wellek)著,張今言譯,《批評的概念》(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1999年12月)。
趙毅衡,《苦惱的敘述者--中國小說的敘述形式與中國文化》(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1994年)。
--《必要的孤獨--文學形式文化學研究》(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1995年)。
--《當說者被說的時候》(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年)。
維克托˙什克洛夫斯基等著,方珊等譯,《俄國形式主義文論選》(北京:三聯書店,1989年)。
--劉宗次譯,《散文理論》(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7年)。
廖星橋,《荒誕與神奇--法國著名作家訪談錄》(深圳:海天出版社,1998年)。
廖卓成,《敘事論集--傳記、故事與兒童文學》(臺北:大安出版社,2000年)。
樂蘅軍,《古典小說散論》(臺北:純文學出版社,1976年)。
樂黛云、陳玨編選,《北美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名家十年文選》(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6年)。
歐陽子,《王謝堂前的燕子》(臺北:爾雅出版社,1976年)。
劉中欣,《金聖嘆的小說理論》(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
劉恆興,《話本小說敘事技巧析論》(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龔顯宗先生指導,1994年)。
熱拉爾•熱奈特(Gérard Genette)著,王文融譯,《敘事話語˙新敘事話語》(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
韓南(Patrick Hanan)著,王青平、曾虹譯,《中國短篇小說》(臺北:國立編譯館,1997年)。
羅杰˙福勒著,於寧、徐平昌譯,《語言與小說》(重慶:重慶出版社,1991年)。
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著,李幼蒸譯,《寫作的零度--結構主義文學理論文選》(臺北:久大文化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
羅鋼,《敘事學導論》(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
饒芃子等著,《中西小說比較》(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
小說史論著
孟瑤,《中國小說史》(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86年)。
夏志清著,胡益民等譯,《中國古典小說導論》(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88年)。
特里‧伊格頓(Terry Eagleton)著,鍾嘉文譯,《當代文學理論》(臺北:南方叢書出版社,1989年)。
陳平原,《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
陳洪,《中國小說理論史》(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2年)。
楊義,《中國敘事學》(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
--,《中國古典小說史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
寧宗一主編,《中國小說學通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
劉良明,《中國小說理論批評史》(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見《魯迅全集》第三卷(臺北:唐山出版社,1989年)。
歐陽健,《中國神怪小說通史》(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1997年)。
其他論著
王陽明,《王陽明全書‧傳習錄》(臺北:正中書局,1976年,臺五版)。
王國良,《六朝志怪小說考論》(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11月)。
王叔岷,《列仙傳校箋》(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中國文哲專刊7,1995年)。
丹津嘉措,《慈悲與智見--第十四世達賴剌嘛北美行開示錄》(臺北:羅桑嘉措,1990年)。
天花才子評點,《後西遊記》(臺北:老古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臺灣三版)。
列維˙施特勞斯著,王維蘭譯,《神話與意義》(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83年)。
安˙杰斐遜等著,陳昭全等譯,《西方現代文學理論概述與比較》(湖南文藝出版社,1986年)。
朱熹集註,《四書集註》(臺北:世界書局,1985年,甲種本)。
江蘇省社會科學院編,《中國通俗小說總目提要》(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90年)。
吳元泰著,《新刊八仙出處東遊記》,見國立政治大學古典小說研究中心主編,《明清善本小說叢刊初編》(臺北:天一出版社,1985年)。
余象斗編,《華光天王南遊志傳》,見國立政治大學古典小說研究中心主編,《明清善本小說叢刊初編》(臺北:天一出版社,1985年)。
余象斗編,《北遊記玄帝出身傳》,見國立政治大學古典小說研究中心主編,《明清善本小說叢刊初編》(臺北:天一出版社,1985年)。
佛克馬(Douwe Fokkema)、蟻布思(Elrud Ibsch)著,袁鶴翔等譯,《二十世紀文學理論》(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8年)。
宋克夫,《宋明理學與章回小說》(武漢:武漢出版社,1995年)。
李福清(B. Riftin)著,田大畏譯,《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在蘇聯(小說、戲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年)。
--著,《關公傳說與三國演義》(臺北:漢忠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
李豐楙,《誤入與謫降:六朝隋唐道教文學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6年)。
施叔青,《西方人看中國戲劇》(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6年)。
姜亮夫,《歷代人物年里碑傳綜表》(臺北:華世出版社,1976年)。
胡士瑩,《話本小說概論》(臺北:坊間翻印本,1979年)。
胡孚琛、呂錫琛合著,《道學通論--道家、道教、仙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
茅盾,《神話研究》(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81年)。
柳存仁,《和風堂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講演,《道教史探源--湯用彤學術講座演講辭及其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苟波,《道教與神魔小說》(成都:巴蜀書社,1999年)。
柯慶明,《中國文學的美感》(臺北:麥田出版公司,2000年)。new window
耶律亞德(Mircea Eliade)著,楊儒賓譯,《宇宙與歷史》(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0年)。
許仲琳,《封神傳》全四冊(臺北:世界書局,1984年)。
許麗芳,《古典短篇小說之韻文》(臺北:里仁書局,2001年3月)。
郭玉雯,《聊齋誌異的幻夢世界》(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5年)。
曹淑娟,《晚明性靈小品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88年)。new window
張愛玲,《紅樓夢魘》(臺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1年)。
張新科,《唐前史傳文學研究》(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2000年9月)。
梅新林,《仙話--神人之間的魔幻世界》(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2年6月)。
曾上炎編著,《西游記辭典》(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
喬瑟夫‧坎伯(Joseph Campbell)著,朱侃如譯,《千面英雄》(臺北縣新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
彭克巽主編,《蘇聯文藝學學派》(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董說,《西遊補》(臺北:世界書局,1983年,崇禎原刊本影印)。
楊爾曾,《韓湘子全傳》全三冊,見國立政治大學古典小說研究中心主編,《明清善本小說叢刊初編》(臺北:天一出版社,1985年)。
編輯部,《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見《大藏經》第十冊下部卷第廿一起(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年)。
鄭樵,《通志》(臺北:新興書局,1965年,新一版)。
劉勰著,范文瀾注,《文心雕龍注》(臺北:臺灣開明書店,1985年,十六版)。
劉仲宇,《中國精怪文化》(上海:上海人人出版社,1997年6月)。
鄧志謨,《飛劍記》,見國立政治大學古典小說研究中心主編,《明清善本小說叢刊初編》(臺北:天一出版社,1985年)。
鄧志謨,《咒棗記》,見國立政治大學古典小說研究中心主編,《明清善本小說叢刊初編》(臺北:天一出版社,1985年)。
鄧志謨,《鐵樹記》,見國立政治大學古典小說研究中心主編,《明清善本小說叢刊初編》(臺北:天一出版社,1985年)。
慧能著,楊曾文校寫,《六祖壇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敦煌新本)。
羅貫中原撰,馮夢龍增補,《平妖傳》(臺北:世界書局,1982年)。
(宋)賾藏主編集,《古尊宿語錄》全二冊(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
關永中,《神話與時間》(臺北:臺灣書店,1997年3月,中華民國中山學術文化基金會中山文庫)。new window
三、 論文
方瑜,<論西遊記--一個智慧的喜劇(上下)>,《中外文學》(臺北:中外文學月刊社),6卷5期及7期,1977年10-12月。new window
王建元,<臺灣二、三十年文學批評的理論與方法>,見賴澤涵主編,《三十年來我國人文及社會科學之回顧與展望》(臺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1875年)。
白先勇,<與白先勇論小說藝術--胡菊人白先勇談話錄>,《驀然回首》(臺北:爾雅出版社,1978年)。
李辰冬,<西游記的人物分析>,《暢流》(臺北:暢流半月刊社),6卷10期,1953年1月1日。
李辰冬,<西游記與明代社會>,《暢流》(臺北:暢流半月刊社),6卷11期,1953年1月16日。
李福清,<《西遊記》與民間傳說>,《歷史月刊》(臺北:歷史月刊社),103卷,1996年8月。
杜德橋(Glen Dudbridge),<西遊記祖本考的再商榷>,《新亞學報》,6卷2期,1964年8月。new window
--,張靜二譯,<「西遊記」的譬喻手法>,見侯健編輯,《國外學者看中國文學》(臺北: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1982年)。new window
呂健忠,<花燈與禪性--論西遊記的一則主題寓言>,《中外文學》(臺北:中外文學月刊社),14卷5期,1985年10月。new window
吳達芸,<天地不全--西遊記主題試探>,《女性閱讀與小說評論》(臺南:臺南市立文化中心,1996年)。new window
林保淳,<後西遊記略論>,《中外文學》(臺北:中外文學月刊社),14卷5期,1985年10月。new window
宗白華,<中國詩畫中所表現的空間意識>,《美從何處尋》(板橋:蒲公英出版社,1986年)。
洪文珍,<現行改寫本西遊記之比較分析>,《臺東師專學報》,9期,1981年4月。
柳存仁,<全真教和小說西遊記>,《和風堂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參李奭學譯,<源流、版本、史詩與寓言>,見《余國藩西遊記論集》
浦安迪,<談中國長篇小說的結構問題>,《文學評論》(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76年),第三集。
高辛勇,<「西遊補」與敘述理論>,《中外文學》(臺北:中外文學月刊社),12卷8期,1984年1月。new window
徐傳武,<《西遊記》中的五行思想>,《歷史月刊》(臺北:歷史月刊社),103卷,1996年8月。
陳寅恪,<西遊記玄奘弟子故事之演變>,《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二本二份,1930年8月。new window
陳炳良,<中國的水神傳說與〔西遊記〕>,《神話、禮儀、文學》(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5年)。
張漢良,<「楊林」故事系列的原型結構>,《中外文學》(臺北:中外文學月刊社),3卷11期,1975年4月。new window
--,<唐傳奇「南陽士人」的結構分析>,《中外文學》(臺北:中外文學月刊社),7卷6期,1978年11月。
張靜二,<論西遊記的結構與主題>,《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3卷3期,1980年3月。
--,<國外學者看西遊記>,《中外文學》(臺北:中外文學月刊社),14卷5期,1985年10月。
--,<《西遊記》質疑>,《中外文學》(臺北:中外文學月刊社),21卷12期,1993年5月。
張英進,<福克納小說的敘事模式>,《美國研究》,20卷2期,1990年1月。
曹仕邦,<西遊記若干情節的本源再探>,《幼獅月刊》,41卷3期,1975年3月。new window
--<西遊記若干情節的本源三探>,《幼獅學誌》,16卷2期,1980年12月。
梅家玲,<「世說新語」的敘事藝術--兼論其對中國敘事傳統的傳承與創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Science Council (Part C),4卷1期,1994年1月。new window
郭丹,<史傳文學中的美學特徵>,《中山人文學報》,第7期,1998年8月。new window
梁淑媛,<「賦」的敘事對話設計>,《輔大中研所學刊》,第8期,1998年9月。new window
黃慶萱,<西遊記的象徵世界>,《幼獅月刊》,46卷3期,1977年9月。
曾麗玲,<《西遊記》─一個「奇幻文類」的個案研究>,《中外文學》(臺北:中外文學月刊社),19卷3期,1990年8月。new window
楊昌年,<《西遊記》的時代背景與意識指向>,《歷史月刊》(臺北:歷史月刊社),103卷,1996年8月。
趙相元,<淺說西遊記與天路歷程>,《高雄師院學報》,6期,1997年11月。
臺靜農,<關於西游記江流僧本事>,《文史雜誌》,1卷6期,1947年6月。
鄭樹森,<法國敘述學的方法--以白先勇「遊園驚夢」為例>,《文學因緣》(臺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1987年)。
糜文開,<羅摩耶那在中國>,《印度兩大史詩》人人文庫(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
謝明勳,<百回本「西遊記」之「敘事矛盾」--孫悟空到底贏了誰的「瞌睡蟲」>,《東華人文學報》,2000年7月。
羅錦堂,<西遊記本事考>,《學粹》(臺北:學粹雜誌社),2卷3期,1960年4月。
--<西遊記平話的發現>,《文藝復興》月刊,1卷13期,1970年3月。
羅龍治,<「西遊記」的寓言和戲謔特質>,《書評書目》(臺北:洪建全教育文化基金會),52期,1977年8月。
蘇其康,<「西遊記」韻文部份的修辭手用法>,見鄭樹森、周英雄、袁鶴翔合編,《中西比較文學論集》(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80年)。
貳、英文論著
Chatman , Seymour , Story and Discourse:Narrative Structure In Fiction and Film(New York: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 1978)
Forster , Edward Morgan , Aspects of the Novel(London:Penguin , 1988)Books. First published in 1927..
L.Bishop , John (ed.), "Some limitations of Chinese Fiction" , pp.237-245 , Studies in Chinese Literature(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 1965).
Lattimore , Richmond (ed.), "Introduction" , pp.1-60 , The Journey to The West(Chicago &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77). 臺灣版(臺北:敦煌書局公司,1978)。
Martin , Wallace , Recent Theories of Narrative (Ithaca & London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 1987).
Rimmon-Kenan , Shlomith , Narrative Fiction:Contemporary Poetics (London and New York:Methuen,1983).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