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自由主義者與當代新儒家政治論述之比較-以殷海光、張佛泉、牟宗三、唐君毅、徐復觀的論述為核心
作者:翁志宗
作者(外文):wong.chin-psunc
校院名稱:國立政治大學
系所名稱: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蔡明田
林安梧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1
主題關鍵詞:人性論述自由論述民主論述國家論述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 博士論文(1) 專書(2)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2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11
論文摘要
  本論文共分六章:
第一章《緒論》:旨在闡明本論文之問題緣起、方法與途徑,並對本論文之主題作一概括之敘述。筆者認為追求現代化的立憲民主政制宏規之建立,當為自由主義者與當代新儒家的共識;但是對於傳統與民主建制的相容問題,卻產生了相當歧異的看法。一旦,自由主義的立憲民主建制後,道德與政治範疇的分合焦距,又成為兩者針鋒相對的僵局。其間的共性與殊性之探索,乃為本研究之問題緣起。研究方法採個案研究法、內在研究法、外在研究法、比較分析研究法,交錯運用。最後,筆者認為自由主義的立憲民主政制,當為中國現代化必經的路程,而文化、民族主義的自由主義,修正了自由主義個體原子化的弊病,是民主政治開展的未來走向。
第二章《人性論述》:自由主義者代表殷海光,循科學主義的認知心,破除蒙昧主義和神話,專制獨裁的美麗謊言。以科學主義及人性幽暗意識為內涵,建構自由主義的立憲民主及有限政府論。而當代新儒家卻是異軌而馳,主張道德理性,以道德理性為中心,來提昇下墜沈淪的人性幽暗習心意識,或轉化曲折坎陷為認知心。德性主體退開一步,由認知心、習心來建構自由主義型的民主政制,這是自由主義者與當代新儒家共識的地方。
惟殷海光、張佛泉僅彰顯權利的文本,沒有涉及善的言談之証立與溝通,尤其殷氏是行為主義操作型的自由主義者,更乏著墨。當代新儒家由善的道德理性涵攝權利的政治主體,由權利論述開啟立憲民主的建構,並由善的仁心為民主政制的人性基礎,護持客觀的民主結構,表徵著政治的道德主義。
第三章《自由論述》:旨在探討政治主體與公民社會的相關問題。自由主義者殷海光、張佛泉視自由為政治及道德兩層,兩不相涉,各自獨立。如果政治自由與道德自由相互淆混涵攝濡化滲透,必然是政治自由的流失,而假藉道德自由的專制獨裁權威體制的來臨,走的是柏林(Isaiah Berlin)兩種自由典範說的軌轍。新儒家的自由內涵是道德、實體、合理自由的有機聯結,但長期以來獨尊的道德自由,壓抑實體(政治)自由的獨立生長,導致民主政治無法開展的流弊。為了矯枉過正的道德自由,新儒家力倡給與實體(政治)自由獨立自主的領域,道德主體暫時隱沒坎陷或甚至分成兩橛,讓實體自由客觀的建置立憲的民主政制,此為自由主義者與新儒家匯通之處。
但當代新儒家的內聖外王之道,道德理性涵攝政治理性的義理心性之學,仍然主張道德自由涵攝實體、合理自由的圓善論說。只不過,已經給與實體自由建置民主政制的獨立空間,完成圓滿其一以貫之的內聖外王之道。筆者的結論認為殷海光、張佛泉的道德自由、政治自由的二元性,體現了當代立憲民主國家工具中立說的勝諦,但因價值中立等主張,也蕩失了精神的領域世界。當代新儒家由於現代化的挑戰,因而重構政治主體。如能因勢利導,再展開以權利為核心的正義架構,作為新外王一政治儒學的公民社會運作之支柱,繼之襯以仁心價值體系的護持潤滋。外王而內聖、內聖而外王,接合心性儒學與政治儒學的間隙,解開實然、應然二元對峙的僵局,建立政治主體為中心的公民社會。
第四章《民主論述》:殷海光、張佛泉的民主論述是典型自由主義-法律民主的觀點。自由即人權,上綱為自然法的實質理性。因此,程序民主不能違反自由的實質理性;尤其是程序民主的多數決決議,更不能摧毀自由人權的堡壘。在捍衛自由人權方面,其功不可沒。但殷海光的自由人權民主論述,仍不脫以科學為根基建構民主的科學主義痕跡,卻與具自然法的實質理性而產生矛盾。當代新儒家同樣接受現代化的科學與民主的挑戰,仍堅毅的挺立道德理性的主體,經由道德主體的創造性轉化的過程,而有了理性架構、人性陷弱,甚至道德、政治分成兩橛的說法,來建構自由主義的立憲民主政制,這又是自由主義者與新儒家共同認知的部份。
殷海光、張佛泉自由主義式的法律民主觀,政治與社會恰成二元格局,政治儘量放任市民社會的自由活動,不加干涉。當代新儒家則展現市民社會-公民社會-倫理社會-道德社會的宏觀壯闊架構。以立憲民主政制的市民欲望社會為雛型,朝向關心公益的公民社會,關懷你他我的社群倫理社會,再進而邁入己立立人、己達達人的道德社會。此已整合了政治與社會的二元格局,與殷海光、張佛泉異曲之處。
第五章《國家論述》:自由主義者的殷海光、張佛泉咸採國家工具論,判定國家不過是一關係叢領域、一象徵符號。國家的功能不過是夜犬式的捍衛自由人權,其餘之活動空間場域,則自生自發、放任自由,為海耶克(F. A. Hayek)所謂的自發的秩序觀。國家袪去倫理道德的色彩,純粹是一功能的工具。當代新儒家一本心性之學的義理,倡國家為道德理性客觀化的架構,本質仍為道德理性。但由於西方現代性文化的沖擊,新儒家作了些許的調整更張,微露國家情欲之工具性的說法;如國家是不同利益團體的仲裁者,國家不要插足於價值諸神領域的說法,但僅是初試啼聲而已。國家還是道德意志客觀精神的表現。
自由主義者與當代新儒家都接受以憲法為規範的立憲民主國家說。自由主義者殷海光、張佛泉則強調最小國家論,國家不過是維持秩序、多元諸神交疊共識的工具罷了。但殷氏科學主義的國家觀,會不會異化為行為主義的烏托邦,造成另一類型扭曲的宰制,則也令人憂心忡忡。當代新儒家雖然同意憲法規範下的立憲民主政制政府,但非侷囿於此,另一方面國家又是道德理性義之分位的有機體。從理性到民主,又從民主到理性,整合了自由主義、社群主義、民族主義、文化意識,實踐道德理性等,暢通家、國、天下的心性與政治儒學的恢宏生命。
第六章《結論》:歸結自由主義者與新儒家的人性、自由、民主、國家的政治論述之共識,並扼要簡述各章的重點菁華。
參考書目
壹、中文資料參考書目
一、殷海光、張佛泉著作部分
1. 林正弘主編,《殷海光全集(一∼十八)》,台北:桂冠出版社,一九九○年。
2. 殷海光,《海耶克和他的思想》,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民國六十八年。
3. 殷海光,《思想與方法》,台北:大林出版社,民國六十八年。
4. 陳鼓應編,《春蠶吐絲,殷海光最後的話語》,台北:寰宇出版社,一九七一年。
5. 《殷海光.林毓生書信集》,台北:遠流出版社,一九八四年。
6. 蘆蒼主編,《殷海光書信集》,台北:桂冠出版社,一九八八年。
7. 張佛泉,《自由與人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一九九三年。
二、牟宗三著作部分
1. 牟宗三,《現象與物自身》,台北:台灣學生書局,民國六十四年。new window
2. 牟宗三,《道德的理想主義》,台北:台灣學生書局,民國六十七年。
3. 牟宗三,《陸象山到劉蕺山》,台北:台灣學生書局,民國六十八年。
4. 牟宗三,《名家與荀子》,台北:台灣學生書局,一九七九年。
5. 牟宗三,《智的直覺與中國哲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六十九年。
6. 牟宗三,《時代與感受》,台北:鵝湖出版社,民國七十五年。
7. 牟宗三,《政道與治道》,台北:台灣學生書局,民國七十六年。new window
8. 牟宗三,《圓善論》,台北:台灣學生書局,民國七十六年。
9. 牟宗三,《歷史哲學》,台北:台灣學生書局,民國七十七年。new window
10. 牟宗三,《生命的學問》,台北:台灣學生書局,民國七十八年。
11. 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台北:台灣學生書局,民國七十九年。
12. 牟宗三,《中西哲學之會通十四講》,台北:台灣學生書局,民國八十五年。new window
三、唐君毅著作部分
1. 唐君毅,《道德自我之建立》,台北:台灣學生書局,民國六十二年。
2. 唐君毅,《中華人文與當今世界補編(下冊)》,台北:台灣學生書局,一九七五年。
3. 唐君毅,《中華人文與當今世界(下冊)》,台北:台灣學生書局,民國六十四年。
4. 唐君毅,《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台北,正中書局,民國六十五年。
5. 唐君毅,《心物與人生》,台北:台灣學生書局,民國六十五年。
6. 唐君毅,《生命存在與心靈境界》,台北,台灣學生書局,一九七七年。
7. 唐君毅,《人生之體驗》,台北:台灣學生書局,民國六十六年。
8. 唐君毅,《人文精神之重建》,台北:台灣學生書局,民國六十七年。
9. 唐君毅,《人生之體驗續篇》,台北:台灣學生書局,民國六十七年。
10.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香港:新亞研究所,一九七九年。
11. 唐君毅,《文化意識與道德理性》,台北:台灣學生書局,民國七十九年。
12. 唐君毅,《道德自我之建立》,台北:台灣學生書局,民國七十二年。
13. 唐君毅,《哲學概論(下)》,台北:台灣學生書局,民國七十四年。
14. 唐君毅,《文化意識與道德理性》,台北,台灣學生書局,民國七十五年。
15. 唐君毅,《中國人文精神之發展》,台北:台灣學生書局,民國七十七年。
四、徐復觀著作部分
1. 徐復觀,《兩漢思想史-卷二》,台北:台灣學生書局,民國六十五年。
2. 徐復觀,《兩漢思想史-卷三》,台北:台灣學生書局,民國六十八年。
3. 徐復觀,《徐復觀雜文-看世局》,台北:時報文化公司,民國六十九年。
4. 徐復觀,《徐復觀文錄選粹》,台北:台灣學生書局,民國六十九年。
5. 徐復觀,《中國思想史論集續編》,台北:時報出版社,民國七十一年。new window
6. 徐復觀,《論戰與譯述》,台北,新潮文庫,民國七十一年。
7.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台北:台灣學生書局,民國七十三年。new window
8. 徐復觀,《學術與政治之間》,台北:台灣學生書局,民國七十三年。
9. 徐復觀,《徐復觀雜文-記所思》,台北:時報出版社,民國七十三年。
10. 徐復觀,《徐復觀最後雜文集》,台北:時報出版社,民國七十三年。
11. 徐復觀,《無慚尺布裹頭歸-徐復觀最後日記》,台北:允晨出版社,民國七十六年。
12. 徐復觀,《儒家政治思想與民主自由人權》,台北,台灣學生書局,民國七十七年。
13. 徐復觀,《中國思想史論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民國七十七年。
14.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七十九年。
五、與本論文相關之研究專書(依姓氏筆畫為序)
1. Robert Nozick著,王建凱譯,《無政府、國家與烏托邦》,台北:時報出版社,民國八十五年。
2. Herbert M. Levine著,王業立等譯,《政治學中爭辯的議題》,台北:韋伯文化公司,民國八十八年。
3. 方克立等編,《現代新儒家學案(下冊)》,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民國八十四年。
4. 包遵信,《批判與啟蒙》,台北:聯經出版社,民國七十八年。
5. 朱浤源,《卡爾巴伯》,台北:允晨出版社,民國七十一年。
6. 朱浤源編,《政治學辭典》,台北:五南出版社,民國七十九年。
7. 牟宗三等著,《文化傳統的重建》,台北:時報出版社,民國七十三年。
8. 成中英,《知識與價值-和諧,真理與正義的探討》,台北:聯經出版社,民國七十五年。
9. 全吾倫,《托馬斯.庫恩》,台北:聯經出版社,民國八十三年。
10. 江宜樺,《自由主義,民族主義與國家認同》,台北:揚智出版社,民國八十七年。new window
11. 李澤厚,《中國現代思想史論》,台北:風雲時代出版社,民國七十九年。
12. 李明輝主編,《當代新儒家人物論》,台北:文津出版社,民國八十三年。
13. 李明輝,《儒學與現代意識》,台北:文津出版社,民國八十年。
14. 盧騷著,李平漚譯,《愛彌爾-下卷》,北京:商務印書館,一九九一年。
15. 李澤厚,《批判哲學的批判-康德述評》,台北:谷風出版社,民國七十六年。
16. 李憲榮,《比較政治學》,台北:前衛出版社,民國九十年。
17. 余英時,《中國傳統思想的現代詮釋》,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九年。
18. 余英時,《猶記風吹水上鱗》,台北:三民書局,民國八十年。
19. 余英時,《從價值系統看中國文化的現代意義》,台北:時報出版社,民國七十三年。new window
20. 吳光,《儒家哲學片論-東方道德人文主義之研究》,台北:允晨出版社,民國七十九年。new window
21. 何信全,《海耶克自由理論研究》,台北:聯經出版社,民國七十七年。new window
22. 何信全,《儒與現代民主-當代新儒家政治哲學研究》,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民國八十五年。new window
23. 肖濱,《傳統中國與自由理念-徐復觀思想研究》,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七年。
24. 杜維明,《儒家傳統的現代轉化》,台北:中國廣播電視公司,民國八十一年。
25. 杜維明,《儒家第三期發展的前景問題》,台北:聯經出版社,民國七十八年。
26. 卡爾、波普著,杜汝楫等譯,《歷史決定論的貧困》,北京:華夏出版社,一九八七年。
27. Jean Jacque Rousseau著,何兆武譯,《社會契約論》,台北:唐山出版社,民國七十六年。
28. 李少軍,尚新建譯,《民主的模式》,台北:桂冠出版社,民國八十四年。
29. 林安梧,《當代儒家哲學史論》,台北:文海學術基金會,民國八十五年。
30. 林安梧,《契約,自由與歷史性的思維》,台北:幼獅出版社,民國八十五年。
31. 林安梧,《中國宗教與意義治療》,台北:文海基金會,民國八十五年。new window
32. 林安梧,《現代儒學論衡》,台北:業強出版社,民國七十六年。
33. 林毓生,《思想與人物》,台北:聯經出版社,民國七十六年。
34. 林毓生,《政治秩序與多元社會》台北:聯經出版社,民國七十八年。
35. 周德偉,《當代大思想家海耶克學說綜述》,台北:正中書局,民國六十四年。
36. 法伊阿本德,《反對方法》,台北:時報出版社,民國八十五年。
37. 胡適,《胡適作品集(六)》,台北:遠流出版社,一九八六年。
38. Ernst Cassirer著,范進等譯,《國家的神話》,台北:桂冠出版社,民國八十一年。
39. Charles Taylor著,徐文瑞譯,《黑格爾與現代社會》,台北:聯經出版社,民國七十九年。
40. 孫振青,《康德的批判哲學》,台北:黎明文化公司,民國七十三年。
41. 夏道平,《自由經濟的思路》,台北:遠流出版社,民國七十八年。
42. 迦納著,孫寒冰譯,《政治科學與政府》,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五十五年。
43. 張灝,《幽暗意識與民主傳統》,台北:聯經出版社,一九八九年。new window
44. 張巨青等,《邏輯與歷史-現代科學方法論的嬗變》,台北:淑馨出版社,民國八十三年。
45. 張世英,《論黑格爾的精神哲學》,台北:唐山出版社,民國八十四年。
46. 張茂桂,《社會運動與政治轉化》,台北:國家政策研究中心,民國七十八年。new window
47. Isaiah Berlin著,陳曉林譯,《自由四論》台北:聯經出版社,民國八十一年。
48. 陳榮灼,《現代與後現代之間》,台北:時報出版社,民國八十一年。
49. 許國賢,《馬克弗森》,台北:東大圖書公司,民國八十一年。
50. 卡爾、巴柏著,莊文瑞等譯,《開放社會及其敵人》,台北:遠流出版社,民國八十五年。
51. 章清,《殷海光》,台北:東大圖書公司,一九九六年。
52. 傅偉動,《文化中國與中國文化》,台北:東大圖書公司,民國七十七年。
53. 彭懷恩,《政治學方法論》,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民國八十八年。
54. 黃克武,《自由的所以然-嚴復對約翰彌爾自由思想的認識與批判》,台北:允晨出版社,民國八十七年。new window
55. 湯一介,《論中國傳統文化》,北京:三聯書店,一九八八年。
56. 黑格爾,《法哲學原理》,北京:商務印書館,一九六二年。
57. 黃瑞琪,《曼海姆》,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民國七十九年。
58. 黃克劍、周勤業,《寂寞中的復興-論當代新儒家》,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三年。
59. 喬.薩托利著,馮克利等譯,《民主新論》,北京:東方出版社,一九九三年。
60. Andrew Heywood著,楊日青等譯,《政治學新論》,台北:韋伯事業出版社,一九九九年。
61. 楊國榮,《實證主義與中國近代哲學》,台北:五南出版社,民國八十四年。
62. 卡爾.波普著,傅季重等譯,《猜想與反駁》,上海:譯文出版社,一九八六年。
63. John Gray著,傅鏗,姚欣等譯,《自由主義》,台北:桂冠出版社,民國八十年。
64. 葛克昌,《國家學與國家法》,台北:月旦出版社,民國八十五年。
65. 熊自健,《當代中國思潮述評》,台北:文津出版社,民國八十一年。
66. 趙敦華,《卡爾、波普》,台北:遠流出版社,民國八十年。
67. 蔡仁厚,《儒家心性之學論要》,台北:文津出版社,民國七十九年。new window
68. 劉述先,《文化與哲學的探索》,台北:台灣學生書局,民國七十五年。
69. 豬口孝著,劉黎兒譯,《國家與社會》,台北:時報出版社,民國八十一年。
70. F. A. Hayek著,鄧正來譯,《自由秩序原理》,北京:三聯書店,一九九七年。
71. Aothony Giddens,鄭武國譯,《第三條路(The Third Way)》,台北:聯經出版社,民國八十八年。
72. 龐建國《國家發展理論-兼論台灣發展經驗》,台北:巨流圖書公司,民國八十二年。
73. 顏炳罡,《整合與重鑄-當代大儒牟宗三先生思想研究》,台北:台灣學生書局,民國八十四年。
74. Andrew Vincent著,羅慎平譯,《當代意識型態》,台北:五南圖書公司,民國八十八年。
六、與本論文相關之研究專文
1. 江日新,〈一個政治的哲學人類學理解〉,收於:陳秀容編,《政治社群》,台北:中央研究院,民國八十四年。
2. 李瑞全,〈論先秦儒家之人權概念-為徐復觀先生之重構進一解〉收於:《徐復觀學術思想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東海大學,民國八十一年。
3. 何信全,<在傳統中探尋自由民主的根源-徐復觀對儒家政治哲學的新詮釋>,收於:李明輝,《當代新儒家人物論》,台北:文津出版社,民國八十三年。new window
4. 李明輝,〈儒家與自律道德〉,收於,李明輝:《儒家與康德》,台北:聯經出版社,民國七十九年。new window
5. 李明輝,〈儒家思想與科技問題-從韋伯觀點出發的省思〉,收於:劉述先主編,《儒家思想與現代世界》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籌備處,民國八十六年。
6. 沈清松,〈中華文化的未來展望〉,收於:吳宏一等著《人文社會科技的展望》,台北:台灣書店,民國八十八年。
7. 林載爵,〈徐復觀先生論民主與自由〉,收於:東海大學編,《徐復觀學術思想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中:東海大學,民國八十一年。
8. 林毓生,〈殷海光先生闡釋民主的歷史意義與中國民主理論發展的前景〉,收於:韋政通等著,《自由民主的思想與文化》,台北:自立晚報,民國七十九年。
9. 林安梧,〈論道之錯置-對比於西方文化下中國文化宰制類型的一個分析〉,收於:《東西哲學比較論文集》,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編著,新大豊出版公司,民國八十一年。new window
10. 林火旺,<自由社會倫理價值體系中家庭的位置>,收於:漢學研究中心編,《中國家庭及其倫理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漢學研究中心,民國八十年。new window
11. 傅偉動,〈儒家思想的時代課題及其解決線索〉收於:杜念中、楊君實編,《儒家倫理與經濟發展》,台北:允晨出版社,民國七十六年。
12. 郭齊勇,〈唐牟徐合論〉,收於:李明輝主編,《當代新儒家人物論》,台北:文津出版社,民國八十三年。
13. 張灝著,林鎮國譯,〈新儒家與當代中國的思想危機〉,收於:《保守主義》,台北:時報出版社,一九七○年。new window
14. 黃俊傑,〈儒學與人權-古典孟子學觀點〉,收於:劉述先主編:《儒家思想與現代世界》,台北:中研院中哲所籌備處,民國八十六年。
15. 黃俊傑、蔡明田,<中國政治思想史研究方法試論>,收於:謝復生等主編:《政治學的範圍與方法》,台北:五南圖書公司,民國八十九年。new window
16. 哈伯瑪斯(Jurgen Habermas)著,黃怡譯,〈漢娜.鄂蘭(H. Arendt)論權力概念〉收於:Derwent May著,黃怡譯,《漢娜.鄂蘭》,台北:聯經出版社,民國七十九年。
17. 馮耀明,〈揚棄的超越還是創造的轉化-儒家思想與現代化問題〉,收於:陳其南、周英雄主編,《文化中國理念與實踐》,台北:允晨出版社,民國八十三年。
18. 楊儒賓,〈新儒家與冥契主義〉,收於:陳德和主編《當代新儒學的關懷與超越》,台北:文津出版社,民國八十六年。
19. 蔣年豊,〈康德與羅爾斯-公道感與現代社會〉,收於蔣年豊,《文本與實踐(二)》,台北:桂冠出版社,二○○○年。new window
20. 鄭家棟,〈當代新儒學的邏輯推展及其引發的問題〉,收於:李明輝主編,《當代新儒家人物論》,台北:文津出版社,民國八十三年。new window
21. 錢永祥,〈殷海光先生的民主觀與民主的兩個概念〉收於:韋政通等著,《自由民主的思想與文化》,台北:自立晚報,民國七十九年。
22. 蔣慶,<再論政治儒學>,收於《公共論叢:經濟民主與經濟自由》,北京:三聯書局,一九九七年。
七、與本論文相關之研究期刊、雜誌、報紙
1. 殷海光,〈路著五四的腳步前進〉,收於:《自由中國》,第十八卷,第九期,一九五八年五月一日。
2. 徐復觀,〈儒家精神之基本性格及其限定與新生〉,收於:《民主評論》,第三卷第十期副刊,一九五二年四月。
3. 徐復觀,〈中國知識份子的歷史性格及其歷史的命運〉,收於:《民主評論》,第五卷第八期,一九五四年四月。
4. <自由中國論>,收於:《自由中國》,第十卷第三期,一九五四年二月號。
5. 杜維明,〈再談儒學發展的前景問題〉,台灣:《中國論壇》,一九八八年第三○九期。
6. 李怡、方蘇,〈思想文化危機還是現實危機-劉述先談大陸思潮、傳統文化與現實政治〉,收於:香港:《九十年代月刊》,一九八八年四月。new window
7. 何信全,<儒學與自由主義人觀的對比,以孟子、羅爾斯為例>,收於:台灣哲學學會主編,《台灣哲學研究②法政哲學》,台北:台灣哲學學會,民國八十八年。
8. 余英時,〈新儒家與中國現代化座談會〉,收於:《中國論壇》,一九八二年十月十日,第十五卷第一期。
9. 林火旺,〈族群差異與社會正義〉,收於:《台大哲學評論》,第二十一期,民國八十七年一月。new window
10. 陳忠信,〈新儒家民主開出論的檢討〉,收於:《台灣社會研究》,第一卷第四期,一九八八年冬季號。
11. 張灝,〈中國近代轉型時期的民主觀念〉,收於:《二十一世紀》,香港,一九九三年八月號,總第十八期。new window
12. 蔡英文,<古典共和公民社會的理想與奧古斯汀政治神學之解釋>,收於:台灣哲學學會主編,《台灣哲學研究②法政哲學》,台北:台灣哲學學會,民國八十八年。
13. 楊儒賓,〈人性、歷史契約與社會實踐〉,收於:《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一卷第四期。
14. 墨子刻,<二十世紀中國知識份子的自覺問題>,收於《當代》,台北,第七十四期,民國八十一年。
貳、西文資料
與本論文相關之研究專書
Berlin, Isaiah
1969 Four Essays on Libert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Brubaker, R.
1984 The Limits of Rationality: An Essay on The Social and Moral Thorght of Max Weber. London: George Allen and Unwin.
Finer, Herman
1945 Road to Reaction. Boston: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Gouldner, Alvin
1980 The Two Marxisms. N. 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ayek, F. A.
1960 The Constitution of Liberty.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Kant, Immanuel
1949 Fundamental Principles of Te Metaphysic of Morals. Translated by Thomas K. Abbott. New York: The Library of Liberal Arts.
Macpherson, C. B.
1973 Democratic Theory: Essays in Retrieval.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77 The Life and Times of Liberal Democrac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ibset, H.B.
1975 Hegel’s Lectures on the Philosophy of History, Introduction: Reason in History. Cambridge.
Niebuhr, Reinhold
1953 Moral and Immoral society. New York: Charles Scribner’s Sons.
Nozick, Robert
1974 Anarchy, State, and Utopia. New York: Basic Books.
Plamenatz, John
1971 History as The Realization of Freedom, in Z. A. Pelczynski (ed.), Hegel’s Political Philosophy-Problem and Prospectives. Gambridge: Cambidge University Press.
Popper, Karl R.
The Open Society and Its Enemies 5th. Ed, Routledge & Kegan Paul. London, Vol.2.
Rawls, John
1971 A Theory of Justice. Cambridge, Ha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3 Political Liberalism.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Sandel, Michael J.
1982 Liberalism and The Limits of Justic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The Political Theory of The Procedural Republic” in Allan C. Hutchinson and Patrick Monahan eds., The Rule of Law: Ideal or Ideology. Toronto: Carswell.
Sartori, Giovanni
1965 Democratic Theory. New York: Frederick A. Preager.
1987 The Theory of Democracy Revisited. New Jersey: Chatham House Publishers, Inc.
Tamir, Yael
1993 Liberal Natonalism.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Taylor, Charles
1991 The Ethics of Authenticity. Cambridge: Ha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2 The Politics of Recognition, in Gutmann Amy(ed) Multiculturalism and The Politics of Recogniti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Weber, Max
1946 Essays in Sociology, Trans and ed. H. H. Gerth and C. Wright Mills, N. 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Wood, Ellen Meiksins
1995 Democracy Against Capitali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