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僧.法.思:中國詩學的越界思考-
作者:彭雅玲
出版日期:2009
出版項:臺北:文史哲
集叢:文史哲學集成;569
ISBN:9789575498597
主題關鍵詞:中國詩詩學詩評
學門:文學
資料類型:專書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6
期刊論文
1.黎漢基(19990500)。難為知己難為敵--略論徐復觀與殷海光的關係。當代,23=141,46-5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黃啟方(19940900)。釋惠洪五考。中外文學,23(4)=268,194-21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鄭志明(20040600)。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中的宗教觀。成大宗教與文化學報,3,227-24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簡慧貞(20060100)。書評:徐復觀《中國人文精神之闡揚》。哲學與文化,33(1)=380,101-10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高柏園(19950700)。莊子思想中的唯美性格--以勞思光、徐復觀為中心討論。鵝湖,21(1)=241,14-2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鄭雪花(19980100)。徐復觀對於臺灣文化問題的反思--以文化表現系統為主。鵝湖,23(7)=271,1-1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陳德和(19970100)。試論「淮南子」道家思想的類屬--以徐復觀之觀點為中心的展開。鵝湖,22(7)=259,26-3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王靖宇(20080900)。西學中用--重讀劉若愚先生《中國詩學》有感。中國文哲研究通訊,18(3)=71,1-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朱耀偉(19930900)。Reading Traditional Chinese Poetics from the West--Three Exemplary Positions。清華學報,23(3),287-340。new window  new window
10.王岳川(1997)。海頓懷特的新歷史主義理論。天津社會科學,1997(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王岳川(1999)。重寫文學史與新歷史精神。當代作家評論,1999(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王進(2007)。通向一種文化詩學:新歷史主義批評的研究綜述。西安外事學院學報,3(4),32-3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王進(2009)。從社會批判到文化祛魅:文化唯物論視角下的文化詩學批評。雲南社會科學,2009(2),150-15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王岳川(1999)。歷史與文本的張力結構。人文雜誌,1999(4),132-13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王岳川(1998)。新歷史主義的理論意向。山花,1998(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王岳川(1999)。新歷史主義的理論盲區。廣東社會科學,1999(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王岳川(1997)。新歷史主義的文化詩學。北京大學學報,1997(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王岳川(1999)。新歷史主義:話語與權力之維。益陽師專學報,1999(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甘玲(2007)。批判與架構--試論中西比較詩學方法論。當代文壇,56-5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代迅(2008)。跨文化比較詩學何處去?--評曹順慶《跨文化比較詩學論稿》。文藝研究,2008(6),117-12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克里夫.湯姆遜、姜靖(1994)。巴赫金的對話詩學。國外文學,1994(2),59-6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胡曉明(2004)。被放逐的詩學。中文自學指導,2004(3),23-2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傅潔琳(2008)。西方馬克思主義視域中的文化詩學--試析格林布拉特新歷史主義與文化詩學的理論構架。馬克思主義與當代思潮,2008(5),11-1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陶水平(2009)。審美詩學與文化研究的雙重整合--童慶炳與當代中國文化詩學研究。廊坊師範學院學報,25(1),1-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盛寧(2007)。「理論熱」的消退與文學理論研究的出路。南京大學學報( 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2007(1),57-7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童慶炳、馬興國(2001)。文化詩學芻議。北京師範大學學報,2001(3),23-2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童慶炳(1999)。中西比較文論視野中的文化詩學。文藝研究,1994(4),33-3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童慶炳(2008)。文化詩學:宏觀視野與微視野的結合。甘肅社會科學學報,2008(6),132-13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童慶炳(2006)。文化詩學--文學理論的新格局。東方叢刊,2006(1),30-3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童慶炳(2002)。新理性精神與文化詩學。東南學術,2002(2),45-4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童慶炳(2001)。植根於現實土壤的文化詩學。文學評論,2001(6),35-4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童慶炳(2004)。再談文化詩學。暨南學報,2004(2),7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童慶炳(1999)。文化詩學的學術空間。東南學術,1999(5),8-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童慶炳(2006)。文化詩學作為文學理論的新構想。陝西師大學報,2006(1),5-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翟恒興、蔡秀芳(2008)。歷史詩學:一束綻放於歷史領域的文學批評之花--兼論「歷史詩學」與「文化詩學」之不同。浙江海洋學院學報,25(2),42-4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蔣述卓、閆月珍(2001)。對中國文學批評及古代文論研究方法的反思。中山大學學報,41(2),21-2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蔣述卓、閆月珍(2001)。八十年代以來中國古典文論文化學研究的成就。文學遺產,2001(4),101-11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蔣金運、席秋香(2008)。文化轉型與中西比較詩學研究。外語與外語教學,2008(11),50-5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蔣述卓、塗昊(2004)。不斷走向現代形態的文學社會學--新時期文學社會學研究述評。文藝爭鳴,2004(4),22-2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蔣述卓(20020300)。中國古典詩歌理論批評研究的新發展。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4(2),8-1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蔣述卓(2006)。多維視野中古代文論的現代轉換。浙江大學學報,36(1),8-2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蔣述卓(2004)。跨學科交叉對文藝學開拓與創新的推進。暨南學報,26(2),7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蔣述卓(2003)。論王元化「綜合研究法」的文化詩學意義。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32(6),89-9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譚佳(2005)。中西比較詩學研究的瓶頸現象及反思。文學評論,2005(6),166-17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劉正忠(1996)。惠洪「文字禪」初探。宋代文學究叢刊,2,273-28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黃景進(1996)。韓駒詩論--兼論換骨、中的、活法、飽參。宋代文學研究叢刊,2,296-29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黃啟江(19910400)。僧史家惠洪與其「禪教合一」觀。大陸雜誌,82(4),1-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黃啟江(19910500)。僧史家惠洪與其「襌教合一」觀。大陸雜誌,82(5),29-3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閻采平(1990)。近十年來意境研究述要。北京大學研究生學刊,1990(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呂澂(1955)。略述經部學。現代佛學,1955(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王邦雄(19921000)。徐復觀詮釋老子理路的研討。鵝湖,18(4)=208,1-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李淑珍(20040200)。徐復觀在臺灣--兼論外省知識分子在臺灣思想史上的意義。當代,80=198,66-80+83-8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3.呂銘崴(20090200)。由「節文」談先秦儒家道德與藝術的溝通。問學集,16,頁48-5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4.吳慧貞(20080600)。《孟子》知言養氣章的多元詮釋--以徐復觀、黃俊傑、李明輝為討論核心。人文研究期刊,4,55-7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5.余金龍(20041200)。有關徐復觀〈環繞李義山錦瑟詩的諸問題〉之探討。通識研究集刊,6,115-17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6.左松超(19971200)。關於「說苑」成書的一些考察。淡江大學中文學報,4,25-3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7.林安梧(19940900)。邁向儒家型社會批判學之建立--以徐復觀先生的思想為核心的基礎性理解。鵝湖,20(3)=231,49-5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8.林朝成(19930800)。自然,形象與性情--通過現代畫論戰重看徐復觀的美學思想。炎黃藝術,48,36-4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9.周桂鈿(19900700)。王充生平考辨--兼評徐復觀「王充論考」。中國文化月刊,129,29-5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0.杜維明(19930600)。徐復觀先生的道德與文章。當代,86,106-11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李淑珍(20040300)。徐復觀在臺灣--兼論外省知識分子在臺灣思想史上的意義。當代,81=199,88-10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2.徐水生(20040300)。略論徐復觀的日本觀。鵝湖,29(9)=345,14-1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3.孫中峰(20020600)。莊子之「道」與「藝術精神」的關係--對徐復觀、顏崑陽先生論點的評述與商討。東華中國文學研究,1,57-8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4.夏明釗(20060800)。「為人生的藝術」--簡評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中國文化月刊,308,34-4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5.林顯庭、張展源(19941200)。莊學、禪、與藝術精神之關係--由徐復觀「禪開不出藝術」之說談起。中國文化月刊,182,111-11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6.陳在俊(19960400)。徐復觀的政治生涯。孔學與人生,3,84-8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7.郭梨華(20030900)。書評:徐復觀《兩漢思想史》。哲學與文化,30(9)=352,133-13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8.翁志宗(20020600)。自由主義者與當代新儒家的人性論述。中學教育學報,9,181-21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9.黃克劍(19930300)。心靈真切處的憂患--徐復觀先生文化思想論要。哲學與文化,20(3)=226,282-29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0.黃文興(19921200)。徐復觀論著繫年目錄。中國書目季刊,26(3),57-8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1.黃文興(19930300)。徐復觀論著繫年目錄。中國書目季刊,26(4),56-9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2.曾春海(20070700)。徐復觀論人權與民主。哲學與文化,34(7)=398,63-7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3.傅佩榮(19910700)。徐復觀筆下的孔子。國魂,548,74-7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4.熊自健(19930600)。徐復觀論民主政治。鵝湖學誌,10,29-5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5.黃漢光(19940700)。徐復觀的呂氏春秋學。鵝湖,20(1)=229,29-3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6.黃俊傑(19970600)。Existential Character of Chinese Culture: Hsu Fu-kuan's Postwar Taiwan Experience。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46,131-14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7.黃克劍(19930200)。心靈真切處的憂患--徐復觀先生文化思想論要。哲學與文化,20(2)=225,193-20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8.劉謹銘(20060900)。王充重知識輕人倫道德嗎?--徐復觀論點之商榷。中華人文社會學報,5,166-18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9.劉建平(20080400)。徐復觀論中國畫的現代意義。鵝湖,33(10)=394,11-1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0.翟志成(19961200)。新儒學思想家徐復觀先生。湖北文獻,122,79-8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1.翟志成(19960400)。新儒學思想家徐復觀先生。孔學與人生,3,77-8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2.黎漢基(19950300)。徐復觀教授出版著述繫年。中國文哲研究通訊,5(1)=17,55-7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3.黎漢基(19960600)。徐復觀致屈萬里佚書十九封。中國文哲研究通訊,6(2)=22,103-11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4.歐崇敬(20061200)。當代六位原創性哲學家的方法論反省--六種當代中國哲學創造轉化代表性型態的分析。當代中國哲學學報,6,91-12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5.賴炎元、李偉泰、吳福助(19920300)。秦漢思想史要籍(徐復觀著《兩漢思想史》;〈秦代思想論著目錄〉)評介。中國文哲研究通訊,2(1)=5,88-10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6.黎漢基(19951200)。徐復觀現刊著述中排印漏誤的問題及補正。中國文哲研究通訊,5(4)=20,45-7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7.黎漢基(19941200)。徐復觀教授出版著述繫年。中國文哲研究通訊,4(4)=16,49-7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8.王守雪(2003)。"打造"與"解構"--徐復觀與錢鐘書對中國古代論研究的不同範式。河南師範大學學報,30(2),84-8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9.丁四新(1996)。方法.態度.心的文化--徐復觀論治中國思史的解釋學架構。學術月刊,1996(5),31-3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0.龔鵬程(20020600)。臺灣美學與人文。思與言,40(2),1-2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1.蘇瑞鏘(20070100)。民主與傳統的辯證--1950年代後期臺港自由主義者與新儒家的論戰以及研究方向初探。彰中學報,24,109-12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2.李維武(19900800)。價值世界與人文精神的探索--徐復觀文化哲學的基本路向。中國文化月刊,130,19-3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3.李維武(19950600)。徐復觀對道家思想的現代疏釋。中國文化月刊,188,32-4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4.李維武(2001)。徐復觀對中國藝術精神的闡釋。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3),35-4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5.李維武(2002)。徐復觀對中國道德精神的闡釋。江海學刊,2002(3),29-36+20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6.朱洪舉(2005)。追體驗、解碼、暗道之尋找--對徐復觀《環繞李義山(商隱)〈錦瑟〉詩的諸問題》一文之發微。名作欣賞,2005(15),8-1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7.肖濱(1997)。評徐復觀對儒家道德政治理想的現代轉進。學術研究,1997(9),49-5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8.侯敏(2004)。徐復觀心性美學思想探論。學術探索,2004(9),15-1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9.洪曉楠(2001)。中國文化的現代疏釋--論徐復觀的文化哲學思想。大連理工大學學報,22(3),41-4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0.若水(1999)。當代新儒家徐復觀"憂患意識"探微。社會科學輯刊,1999(3)=122,18-2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1.孫琪(2004)。中國藝術精神研究的"偏"和"全"--評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主體研究的失誤。廣東教育學院學報,24(4),115-11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2.梅珍生(2002)。消解形而上學何以可能?--讀《徐復觀學術思想評傳》。湖南大學學報,2002(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3.張節末(2004)。徐復觀對莊子美學的發明及其誤讀。浙江社會科學,2004(5),152-15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4.張晚林(2004)。大地的兒子與上帝的選民--徐復觀、牟宗三對杜詩的不同評價的成因探析及其啓示。湖南科技大學學報,7(3),84-8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5.張志偉(2005)。讀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博覽群書,2005(4),110-11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6.孫邦金(2002)。儒家樂教與中國藝術精神--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讀後。武漢大學學報,55(1),75-7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7.章啓群(2000)。怎樣探討中國藝術精神?--評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的幾個觀點。北京大學學報,2000(2)=198,21-2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8.黃熹(2002)。略論徐復觀"心的文化"。武漢大學學報,55(1),70-7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9.劉建偉(2003)。徐復觀的中西文化觀。安徽大學學報,27(1),15-2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0.劉洪生(2006)。走出中國文學研究的困境--《人心與文學--徐復觀文學思想研究》讀後。商丘職業技術學院學報,5(4),54-5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1.劉桂榮、宋薇(2007)。"追體驗"的解讀--徐復觀美學思想的思維理路探索。晉陽學刊,2007(1),72-7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2.顏炳罡(1997)。評徐復觀的學術態度與學術方法。孔子研究,1997(3),49-6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3.閻月珍(2005)。現象學與中國文藝理論溝通的可能性--以劉若愚、徐復觀、葉維廉的理論探索為例。文藝理論研究,2005(2),97-10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4.劉鴻鶴(2001)。學術與政治之間--新儒學大家徐復觀的學思與生平。大連理工大學學報,22(3),49-5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5.劉桂榮(2007)。生命境界的會通--徐復觀文學精神的美學闡釋。名作欣賞,2007(6),135-13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6.曹順慶(1996)。文論失語癥與文化病態。文藝爭鳴,1996(2),50-5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7.高小康(2002)。"失語症"與文化研究中的問題。文藝爭鳴,2002(4),70-7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8.陳昭瑛(19890400)。一個時代的開始--激進的儒家徐復觀先生。歷史月刊,15,20-2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9.文潔華(2007)。美感經驗的完結?--當代英美美學的基源問題與儒學的證釋。清華大學學報,22(6),89-9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0.王隆升(20060600)。文化人的情意與詞心--論韋齋詞的生命情境與懷抱。國文學誌,12,347-37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1.林碧玲(20050700)。「思光詩研究」的價值與文獻之考察。華梵人文學報,5,1-6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2.林碧玲(20060100)。「韋齋詩研究」的對象之考察--從勞思光先生之《思光詩選》到《韋齋詩存述解新編》擬議。華梵人文學報,6,185-22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3.陳世驤、古添宏(19770300)。論時:屈賦發微。幼獅月刊,45(3),13-2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4.陳世驤、古添宏(19770200)。論時:屈賦發微。幼獅月刊,45(2),51-6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5.吳淑鈿(1996)。近代宋詩派的詩體論。華東師範大學學報,1996(2),8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6.彭雅玲(20010700)。皎然意境論的內涵與意義--從唯識學的觀點分析。佛學研究中心學報,6,181-21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7.鄭毓瑜(20061200)。抒情、身體與空間--中國古典文學研究的一個反思。淡江中文學報,15,257-27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8.鄭毓瑜(20030900)。詮釋的界域--從〈詩大序〉再探「抒情傳統」的建構。中國文哲研究集刊,23,1-3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9.黃俊傑(19950300)。Three Contemporary Interpretations of Mencius: T'ang Chun-i, Hsu Fu-kuan, and Mou Tsung-san。中國文哲研究集刊,6,221-258。new window  new window
130.吳有能(20070600)。從實存現象學談儒家人學精神--以唐君毅先生為中心。鵝湖學誌,38,173-19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1.林維杰(20040700)。牟宗三先生論儒教。揭諦學刊,7,77-10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2.劉謹銘(20040300)。從儒家義理層次回應王充的〈問孔〉與〈刺孟〉。東方人文學誌,3(1),21-3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3.錢永祥(20080100)。如何理解儒家的「道德內在說:以泰勒為對比」。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19,1-3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張善穎(2002)。情意我與心靈境界--從《思光詩選》--探勞思光先生的哲學生命。「勞思光思想與中國哲學世界化」學術研討會,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華梵大學、台灣大學、東吳大學 (會議日期: 2002/11/23-2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東海中文系(2007)。緬懷與傳承:東海中文系五十年學術傳承研討會論文集。緬懷與傳承:東海中文系五十年學術傳承研討會。台北:文津。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彭雅玲(1999)。唐代詩僧的創作論研究--詩歌與佛教的綜合分析(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李澤厚、劉綱紀(1999)。中國美學史(-),合肥。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翁志宗(2001)。自由主義者與當代新儒家政治論述之比較--以殷海光、張佛泉、牟宗三、唐君毅、徐復觀的論述為核心(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洪進隆(2004)。徐復觀與高達美--一個詮釋學的比較(碩士論文)。南華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林敬智(2003)。1950年代台灣知識社群關於「個人自由」與「國家自由」的辯論之分析(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法教分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田一成(1993)。徐復觀思想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鄭慧娟(1992)。傳統的斷裂與延續--以徐復觀與殷海光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的論辯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詹曜齊(2006)。台灣的現代化論戰與現代主義運動(碩士論文)。世新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楊玲惇(2003)。徐復觀先秦儒家人性論研究--以孔孟思想為中心(碩士論文)。靜宜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陳貞蓁(2008)。徐復觀內聖與外王思想研究(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鄭雪花(1995)。徐復觀美學思想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關亮清(1988)。孟子人性論中的善惡問題(碩士論文)。東海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賴理生(1988)。徐復觀思想之研究--西化與傳統之反省(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賴威良(1995)。儒家傳統與民主政治--以徐復觀思想的詮釋為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馮曉馨(1998)。徐復觀先生<王充論考>評析(碩士論文)。文化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毛峰(1997)。神秘詩學。臺北:揚智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朱光潛(1983)。詩論。臺北:漢京文化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狄兆俊(1992)。中英比較詩學。上海:上海外語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沈清松(1995)。詮釋與創造:傳統中華文化及其未來發展。臺北:聯合報文化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沈清松(1985)。現代哲學論。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孫康宜、孟華(2007)。比較視野中的傳統與現代。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胡金望(2004)。走向文化詩學•第二輯•文化詩學的理論與實踐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林淑貞(1949)。近五十年臺灣地區古典詩學研究概況--以1949-2006年碩博士論文為觀察範疇。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張京媛(1993)。新歷史主義的文學批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陳旭光(1996)。詩學:理論與批評1996年卷.理論。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盛寧(1995)。新歷史主義。臺北:揚智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黃節(1922)。詩學。北京:國立北京大學出版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赫施、王才勇(1991)。解釋的有效性。北京:三聯書唐。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蔣寅(2001)。中國詩學的思路與實踐。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劉若愚、杜國清(1977)。中國詩學。臺北:幼獅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蔣述卓(1997)。在文化的觀照下。湛江:廣東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譚帆(1995)。傳統文藝思想的現代詮釋。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王曉路(2003)。西方漢學界的中國文論研究。成都:巴蜀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曹順慶(2008)。中西比較詩學史。成都:巴蜀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辜正坤(2003)。中西詩比較鑒賞與翻譯理論。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黃維樑(1977)。中國詩學縱橫論。臺北:洪範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葉潮(1997)。文化視野中的詩歌。成都:巴蜀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楊乃喬(2002)。比較文學概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楊乃喬、伍曉明(2005)。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蘇其康(2005)。文學、宗教、性別和民族--中古時代的英國、中東、中國。臺北:聯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嚴紹璗、陳思和(2007)。跨文化研究:什麼是比較文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鄧時忠(2006)。大陸臺港比較文學理論研究。成都:巴蜀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鄭樹森(1982)。文學理論與比較文學。臺北:時版文化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柏拉圖、郭斌和、張竹明(1995)。理想國。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亞裡斯多德、陳中梅(1996)。詩學。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皎然、周維德(1993)。詩式校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范瞱(1979)。後漢書。臺北: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Gadamer, Hans-Georg(1975)。Truth and Method。New York:Seabur Press。  new window
34.空海、王利器(1983)。文鏡秘府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胡震亨(1982)。唐音癸簽。臺北:木釋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贊寧(1991)。宋高僧傳•道標傳。臺北: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惠洪(1989)。冷齋夜話。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蔡源煌(1998)。從浪漫主義到後現代主義--文學術語新詮。臺北:雅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1983)。四分律。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全唐詩。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全唐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徐復觀(1981)。中國文學論集續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賈晉華(1992)。皎然年譜。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昆提利阿努斯(2000)。詩學詩藝。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葉嘉瑩(1991)。迦陵談詩。臺北: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惠洪(1978)。林間錄。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釋昭慧(1989)。如是我思。臺北:東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曹仕邦(1995)。中國沙門外學的研究--漢末至五代。臺北:東初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郭紹虞。中國歷代文論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張伯偉(1993)。禪與詩學。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惠洪。石門文字禪。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惠洪。石門文字禪。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3.惠洪(2002)。冷齋夜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4.惠能、郭朋(1983)。壇經校釋。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5.淨覺(1983)。楞伽師資記。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6.惠洪(1921)。石門文字禪。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7.曉瑩(1925)。羅湖野錄。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8.劉克莊。後村先生大全集。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9.道謙(1983)。大慧普覺禪師宗門武庫。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0.普濟(1992)。五燈會元。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陳衍、曹中孚(1992)。宋詩菁華錄。成都:巴蜀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2.厲鶚(1983)。宋詩記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3.脫脫(1977)。宋史。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4.念常(1983)。佛祖歷代通載。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5.索緒爾(1980)。普通語言學教程。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6.周裕鍇(1992)。中國禪宗與詩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7.歐陽炯(1992)。呂本中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8.阿部肇一、關世謙(1988)。中國禪宗史--南宗禪成立以後的政治社會史的考證。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9.林湘華(2002)。禪宗與宋代詩學理論。臺北:文津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0.皎然、李壯鷹(1987)。詩式校注。濟南:齊魯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1.玄奘(1983)。成唯識論。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2.龍樹、鳩摩羅什。中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3.皎然、周維德(1993)。詩式校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4.南開大學中文系古典文學教研室(1986)。意境縱橫探。天津:南開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5.朱立元(1997)。當代西方文藝理論。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6.英伽登、陳燕穀(1991)。文學的藝術作品。臺北:商鼎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7.夏炎昭(2003)。意境概說。北京:傳播學院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8.羅宗強(1986)。隋唐五代文學思想史。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9.孫昌武(1985)。唐代文學與佛教。陝西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0.王文宏(1994)。現代心理學與文學。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1.羅根澤(1980)。中國文學批評史。臺北:學海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2.莊耀嘉(1990)。馬斯洛:人本心理學之父。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3.趙杏銀(2004)。佛教與文學的交會。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4.劉楚華(2004)。唐代文學與佛教。香港: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5.呂澂(1982)。印度佛學源流略講。臺北:彌勒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6.呂澂(1985)。中國佛學源流略講。臺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7.印順(1987)。唯識學探源。臺北:正聞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8.王夫之(1988)。思問錄。嶽麓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9.王夫之(1988)。詩廣傳。嶽麓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0.王夫之(1988)。周易外傳。長沙:嶽麓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1.熊十力(1996)。佛家名相通釋。上海:東方出版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2.陶水準(2001)。船山詩學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3.吳立民、徐蓀銘(1992)。船山佛道思想研究。湖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4.王夫之(1988)。相宗絡索。嶽麓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5.譚承耕(1992)。船山詩論及創作研究。長沙:湖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6.蕭馳(1999)。抒倩傳統與中國思想--王夫之詩學發微。臺北:允晨文化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7.蕭馳(2003)。中國抒情傳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8.沈劍英(1985)。因明學研究。上海: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9.杜松柏(19801020)。禪學與唐宋詩學。臺北:黎明文化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0.李世英、陳永雲(2000)。清代詩學。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1.吳汝鈞(2002)。唯識現象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2.橫山紘一、許洋主(2002)。唯識思想入門。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3.陳那(1983)。因明正理門論。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4.張伯偉(1996)。禪與詩學。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5.釋印順(2000)。唯識學探源。正聞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6.釋昭慧(2001)。唯識初期思想--瑜伽行派形成之脈絡。臺北:法界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7.朱光潛(1988)。文藝心理學。臺北:臺灣開明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8.朱光潛(1984)。西方美學家論美與美感。臺北:漢京文化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9.易中天(2005)。破門而入--美學的問題與歷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0.樊美筠(1997)。中國傳統美學的當代闡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1.徐復觀(1963)。中國人性論史。臺北: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2.徐復觀(1989)。詩的原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3.徐復觀(1971)。徐復觀文錄。臺北:環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4.徐復觀(1980)。徐復觀雜文集。臺北:時報文化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5.徐復觀、蕭欣義(1980)。徐復觀文錄選粹。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6.徐復觀(1981)。中國文學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7.徐復觀(1984)。中國文學論集續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8.徐復觀(1984)。徐復觀最後雜文集。臺北:時報文化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9.徐復觀、翟志成、馮耀明(1987)。無慚尺布裏頭歸:徐復觀最後日記。臺北:允晨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0.徐復觀、黎漢基、李明輝(2001)。徐復觀雜文補編。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1.王守雪(2005)。人心與文學--徐復觀文學思想研究。鄭州:鄭州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2.李維武(1997)。徐復觀與中國文化。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3.侯敏(2003)。有根的詩學--現代新儒家文化詩學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4.耿波(2007)。徐復觀心性與藝術思想研究。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5.張晚林(2007)。徐復觀藝術詮釋體系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6.王志清(2007)。中國詩學的德本精神研究。濟南:齊魯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7.黃俊傑。儒學與現代臺灣。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8.林安梧(1996)。當代新儒家哲學史論。臺北:文海基金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9.蔡仁厚(1981)。新儒家的精神方向。臺北:臺灣學生。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0.勞思光(1996)。思辯錄--思光近集•序。臺北:東大圖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1.勞思光(1992)。思光詩選。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2.勞思光(1998)。中國文化要義。香港:中文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3.陳昭瑛。臺灣儒學的當代課題:本土性與現代性。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4.蔡英俊(1981)。中國文化新論文學篇一:抒情的境界。臺北:聯經文化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5.高友工(2004)。中國美典與文學研究。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6.龔鵬程(1991)。文化符號學。臺北:學生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7.孫康宜、鍾振振(2001)。抒情與描寫:六朝詩歌概論。臺北:允晨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8.蕭馳(1999)。中國抒情傳統。臺北:允晨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9.陳衍、鄭朝宗、石文英(2004)。石遺室詩話。北京:人民文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0.高友工(2004)。中國美典與文學研究。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1.鄧尼斯•朗、高湘澤、高全餘(1944)。權力:它的形式、基礎和作用。臺北:桂冠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2.狄百瑞、黃水嬰(2009)。儒家的困境。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3.艾德華•薩伊德、單德興(2004)。知識分子論。臺北:麥田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4.鄧尼斯•朗、高湘澤、高全餘(2003)。權力:它的形式、基礎和作用。臺北:桂冠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5.葉朗(1986)。中國美學史大綱。臺北:滄浪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6.吳有能(2001)。對比的視野--當代港臺哲學論衡。臺北:駱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7.王夢鷗(1984)。古典文學論探索。臺北:正中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8.袁行霈、孟二冬、丁放(1994)。中國詩學通論。安徽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9.陳自力(2005)。釋惠洪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0.黃景進(20040000)。意境論的形成:唐代意境論研究。臺北:臺灣學生。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1.劉若愚、杜國清(1977)。中國詩學。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2.張京媛(1997)。新歷史主義與文學批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3.高崎直道、李世傑(1985)。唯識思想。臺北:華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4.楊松年(1986)。王夫之詩論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5.吳汝鈞(19940000)。印度佛學的現代詮釋。臺北:文津。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6.顏崑陽(1993)。六朝文學觀念論叢。臺北:正中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7.龔鵬程(1993)。詩史本色與妙悟。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8.徐復觀(1991)。徐復觀文存。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9.王岳川(1999)。後殖民主義與新歷史主義文論。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0.徐復觀(1966)。中國藝術精神。臺灣學生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1.劉若愚、杜國清(1981)。中國文學理論。臺北市:聯經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2.蕭馳(2003)。抒情傳統與中國思想--王夫之詩學發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3.嚴平(1997)。高達美。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4.胡曉明(1990)。中國詩學之精神。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5.黃啟江(19970000)。北宋佛教史論稿。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6.柯慶明(2000)。中國文學的美感。臺北:麥田。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7.韓廷傑(1993)。唯識學概論。臺北: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8.呂正惠(1989)。抒情傳統與政治現實。臺北:大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9.周裕鍇(1998)。文字禪與宋代詩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0.周裕鍇(1999)。禪宗語言。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1.蕭華榮(1996)。中國詩學思想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2.葉維廉(1983)。比較詩學--理論架構的探討。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3.胡經之(1989)。西方文藝理論名著教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4.蔡英俊(20010000)。中國古典詩論中「語言」與「意義」的論題:「意在言外」的用言方式與「含蓄」的美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5.Kuhn, Thomas S.、程樹德、傅大為、王道還、錢永祥(1994)。科學革命的結構。臺北市:遠流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6.惠洪、陳新(1988)。冷齋夜話。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7.龔鵬程(1986)。詩史本色與妙悟。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8.童慶炳(1994)。中國古代心理詩學與美學。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9.鄭樹森(1994)。從現代到當代。臺北: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0.張伯偉(1996)。全唐五代詩格校考。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1.敏澤(1989)。中國美學思想史。齊魯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2.李醒塵(1996)。西方美學史教程。淑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3.蔡英俊(1986)。比興、物色與情景交融。大安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4.孫昌武(1988)。佛教與中國文學。上海:人民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5.葉朗(1996)。中國美學史。臺北:文津。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6.張進(2004)。新歷史主義與歷史詩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7.義淨(1983)。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台北:新文豐。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8.龔鵬程(1983)。江西詩社宗派研究。文史哲。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9.龔鵬程(1990)。文學批評的視野。大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0.張淑香(1992)。抒情傳統的省思與探索。大安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1.劉禹錫、《劉禹錫集》整理組、卞孝萱(1990)。劉禹錫集。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2.陳世驤、楊牧(1972)。陳世驤文存。志文。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3.蔡英俊、劉岱(1982)。意象的流變。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單篇論文
1.勞思光,林碧玲。韋齋書存目錄與文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錢志熙(2002)。「詩學」一詞的傳統涵義、成因及其在歷史上的使用情況。中國詩歌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袁行霈(1988)。詩與禪。佛教與中國文化。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興膳宏(1990)。王昌齡的創作論。日本學者中國文學研究譯叢。長春:吉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黃景進(1995)。王昌齡的意境論。中國文學理論與批評論文集。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黃景進。唐代意境論初探--以王昌齡、皎然、司空圖為主。美學與文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劉衛林(2007)。王夫之詩學現量說與中唐詩境學說的關涉。文學與宗教--孫昌武教授七十華誕紀念文集。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陳昭瑛(1991)。一個時代的開始:激進的儒家徐復觀先生。徐復觀文存。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陳耀南(2003)。詩藝哲懷兩妙奇--讀勞師《思光詩選》。無涯理境--勞思光先生的學問與思想。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