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民主評論》的新儒家與《自由中國》的自由主義者關係變化初探:以徐復觀與殷海光為中心的討論
書刊名:思與言
作者:蘇瑞鏘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Su, Jui-chiang
出版日期:2011
卷期:49:1
頁次:頁7-44
主題關鍵詞:民主評論自由中國徐復觀殷海光The Democratic ReviewFree ChinaHsu fu-kuanYin Hai-guang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3)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3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94
  • 點閱點閱:68
《民主評論》與《自由中國》創刊的背景相當類似,其民主與反共的目標也相同,早年主要成員的私交也不錯,然後來何以關係惡化?本文從雙方內在哲學與文化立場的差異、外在政治形勢的變動,乃至個人的恩怨等面向,分析彼此關係的變化。其中,外在政治形勢變動的視角,乃前人較少分析的面向。本文以為,《民主評論》與《自由中國》原本的哲學與文化立場早已隱含矛盾。但在一九四九年創刊之初,中共政權是兩個刊物共同的「主要矛盾」,哲學與文化立場的差異只是兩個刊物間的「次要矛盾」。然到了一九五○年代中期以後,臺灣來自中共政權的威脅明顯減低,原本《自由中國》與《民主評論》已存在哲學與文化立場的「次要矛盾」遂躍升為「主要矛盾」,雙方關係於是逐漸惡化。再加上兩個刊物的成員間存在一些個人恩怨等因素,到了一九五○年代後期,終因爆發激烈的民主與傳統論戰,導致雙方正式的決裂。
"The Democratic Review" and "Free China's" background of beginning publication was similar, their goals of democracy and anti-communism were the same, and the personal friendship among the main members in their early years was good, but why did the relation deteriorate later? The thesis analyzed the change of mutual relationship from the dimensions of internal differences of philosophic and cultural standpoints, external change of political situation, and personal conflict. Among them, the visual angle of external change of political situation was the dimension that previous researchers' did little analysis. The thesis believed that the original philosophic and cultural standpoints of "The Democratic Review" and "Free China" already had contradiction. However, in the beginning of 1949 when they began publication, Chinese Communist Regime was the two periodicals' common "major contradiction, "and the differences of philosophic and cultural standpoints were only "minor contradiction. " Yet after mid 1950s, in Taiwan the thread from Chinese Communist Regime obviously lessened, and the "minor contradiction" of philosophic and cultural standpoints originally existed between "The Demoratic Review" and "Free China" thus leaped to be the "major contradiction," and therefore, both parties' relationship gradually deteriorated. Moreover, owing to personal conflict among the members of two periodicals, the intense controversy of democracy and tradition exploded finally in late 1950s, resulting in both parties’ formal breakup.
期刊論文
1.徐復觀(1954)。給張佛泉先生的一封公開信--環繞著自由與人權的諸問題。民主評論,5(15),484-49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殷海光(19580501)。跟著五四的腳步前進。自由中國,18(9),3-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黎漢基(19990500)。難為知己難為敵--略論徐復觀與殷海光的關係。當代,23=141,46-5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殷海光(1959)。展開啟蒙運動。自由中國,20(9),271-27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牟宗三、徐復觀、張君勱、唐君毅(1958)。為中國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我們對中國學術研究及中國文化與世界文化前途之共同認識。民主評論,9(1),2-2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張佛泉(19540716)。亞洲人民反共的最終目的。自由中國,11(2),5-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張淑雅(19891200)。杜魯門與臺灣。歷史月刊,23,75-8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張淑雅(19900600)。美國對臺政策轉變的考察 (1950年12月~1951年 5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9,469-48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張天增(19591116)。民主與自由的來源。自由中國,21(10),29-3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殷海光(1954)。獨裁怕自由。自由中國,10(7),227-22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蘇瑞鏘(2007)。民主與傳統的辯證--1950年代後期臺港自由主義者與新儒家的論戰以及研究方向初探。彰中學報,24,109-12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李明輝(1989)。儒學如何開出民主與科學--與林毓生先生商榷。當代,34,114-12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李淑珍(2004)。徐復觀在臺灣--兼論外省知識份子在臺灣思想史上的意義(上)。當代,198,66-8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李淑珍(2004)。徐復觀在臺灣--兼論外省知識份子在臺灣思想史上的意義(下)。當代,199,88-10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李實(1957)。歷史文化與自由民主--對於辱罵我們者的答復。民主評論,8(10),242-24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張忠棟(1989)。民主評論與自由中國。歷史月刊,23,126-13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雷震、殷海光、張佛泉、徐復觀(1954)。自由的討論。民主評論,5(6),180-18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1960)。「五四」是我們的燈塔!。自由中國,22(9),271-27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1959)。中國文化發展的新取向。自由中國,21(2),38-4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1952)。堵防時代思潮中的一股逆流。自由中國,6(10),30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1954)。自由日談真自由。自由中國,10(3),88-8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1955)。我們要貫徹「五四」精神。自由中國。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1957)。重整五四精神!。自由中國,16(9),283-28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1949)。創刊辭。民主評論,1(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梅蘊理(19520116)。我所認識之「真正的自由人」。自由中國,6(2),10-1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胡適(1949)。「自由中國」的宗旨。自由中國,1(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韋政通(1986)。臺灣三十年來思想性雜誌的回顧與前瞻:民主評論與文星雜誌。哲學與文化,13(6),362-36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徐復觀(1955)。如何復活「切中時弊的討論精神」--感謝凌空君的期待。民主評論,6(9),239-24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徐復觀(19591216)。這是「中國人要堂堂正正地作為一個中國人而存在」的象徵--民主評論出刊十周年的感念。民主評論,10(24),646-647+65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謝文孫(1960)。斲害「五四精神」的幽靈--現代中國社會心理的分析。自由中國,22(9),278-28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薛化元、楊秀菁(2004)。強人威權體制的建構與轉變(1949-1992)。「人權理論與歷史」國際學術研討會。國史館。268-31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李明輝(1992)。徐復觀與殷海光當代新儒家與中國自由主義的爭辯之一個剖面。臺中:東海大學。491-52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林敬智(2001)。學術與政治之間:「民主評論」半月刊的時代意義與知識份子的社會責任初探。臺中。39-6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簡明海(2010)。新儒家在臺灣的反五四觀。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蘇瑞鏘(2009)。擺盪在「啟蒙」與「救亡」之間--雷震與蔣介石當局關係演變的思想史考察。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蘇瑞鏘(2010)。《自由中國》與《民主評論》關係變化之分析--兼論1950年代後期民主與傳統之論戰。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陳正然(1985)。台灣五○年代知識份子的文化運動--以「文星」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蘇瑞鏘(2010)。臺灣政治案件之處置(1949-1992)(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林敬智(2003)。1950年代台灣知識社群關於「個人自由」與「國家自由」的辯論之分析(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法教分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翁志宗(2001)。自由主義者與當代新儒家的政治論述之比較--以殷海光、張佛泉、牟宗三、唐君毅、徐復觀的論述為核心。國立政治大學,臺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許順昇(2009)。流亡世代的政治構思:《民主評論》的國家論述(1949-1966)。私立東海大學,臺中。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簡明海(2009)。五四意識在臺灣。國立政治大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高焜源(2009)。徐復觀思想研究:一個臺灣戰後思想史的考察。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鄭慧娟(1992)。傳統的斷裂與延續--以徐復觀與殷海光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的論辯為例。國立臺灣大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黎漢基(1998)。論徐復觀與殷海光--現代臺灣知識份子與意識型態(1949-1969)。香港中文大學,香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Lee, Su-san(1998)。Xu Fuguan and New Confucianism in Taiwan (1949-1969): A Cultural History of the Exile Generation(博士論文)。Brown University,Providence, R.I.。  new window
圖書
1.彭懷恩(1992)。台灣政治變遷40年。臺北市:自立早報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馬之驌(1993)。雷震與蔣介石。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王中江(1997)。萬山不許一溪奔--殷海光評傳。臺北:水牛。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若林正丈、洪金珠、許佩賢(1994)。臺灣--分裂國家與民主化。臺北:新自然主義。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何卓恩(2008)。《自由中國》與臺灣自由主義思潮:威權體制下的民主考驗。臺北市:水牛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張玉法(2001)。中華民國史稿。臺北:聯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章清(1996)。殷海光。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薛化元(19960000)。自由中國與民主憲政:1950年代臺灣思想史的一個考察。臺北:稻鄉。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Wright, Mary Clabaugh(1957)。The Last Stand of Chinese Conservatism: The T'ung-Chih Restoration, 1862-1874。Stanford, C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10.何卓恩(2004)。殷海光與近代中國自由主義。上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傅正(1990)。雷震全集(38)--雷震日記(1955年-1956年):第一個10年。臺北:桂冠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謝曉東(2008)。現代新儒學與自由主義--徐復觀殷海光政治哲學比較研究。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黎漢基(2000)。殷海光思想研究:由五四到戰後臺灣,一九一九--一九六九。臺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徐復觀(1982)。痛悼吾敵 痛悼吾友。徐復觀雜文--憶往事。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徐復觀(1982)。對殷海光先生的憶念。徐復觀雜文--憶往事。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徐復觀(1987)。在非常變局下中國知識份子的悲劇命運。知識份子與中國。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徐復觀(1989)。「死而後已」的民主鬪士--敬悼雷儆寰(震)先生。雷震全集(2)--雷震與我(2)。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黃俊傑(1987)。思想史方法論的兩個側面。史學方法論文選集。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邵玉銘(1980)。中美共同防禦條約之簽訂、終止與後果。中美關係研究論文集。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胡適(2001)。胡適致雷震(1957年8月29日)。萬山不許一溪奔--胡適雷震來往書信選集。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韋政通(1984)。兩種心態‧一個目標--新儒家與自由主義觀念衝突的檢討。儒家與現代中國。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賴澤涵(1982)。我國社會科學研究的未來趨勢:以儒家思想與現代化為例。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的中國化。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牟宗三(1952)。一個真正的自由人。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蘇瑞鏘(2010)。自由中國,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3875, 20101104。  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蔣中正(1984)。關於實施本黨改造之說明。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黨史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