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臺灣教育投資之經濟分析(1980)--兼論擴張性教育政策之妥適性
作者:吳建德
作者(外文):Wu Jiann-Der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政治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吳忠吉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6
主題關鍵詞:知識經濟人力資本成本效益分析教育改革Knowledge-based EconomyHuman CapitalCost-Benefit AnalysisEducational Reform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30
人力資本的觀念早在古典經濟學發展時期即被承認,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人」在生產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則更形重要。本研究主要在探討教育對經濟活動的重要性,並以臺灣地區為例,設定1980年代以後迄2003年間教育對經濟成長的貢獻,闡釋教育對經濟活動的影響,再進一步探討臺灣地區各級教育投資報酬結果,以及在教育改革下的教育策略應該為何。根據本研究發現,教育確實對經濟發展具有影響;以丹尼森勞動人數估量法設算1980年迄2003年間教育對臺灣地區國民所得增長貢獻結果,約當5.07﹪。至於臺灣地區教育投資報酬率方面,平均投資報酬率中、高等教育高於初等教育,邊際投資報酬率在非技職體系方面以大學最高、國民教育次之、高中最低,在技職體系方面則以專科最高、高職次之、國民教育最低。就以「投資」的角度思索教育改革方向應朝「發展優質的國民教育」、「建立合流延伸的高中教育」與「推動專業的高等教育」三方面努力。
The notion of human capital had been admitted while the classical economics developed. Accompanying the coming of knowledge economy, “Human Being” had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on the productive process.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importance of education for economical activity, and takes Taiwan as an example, sets up what contribution education had made to economical development since 1980, elucidates what influences education had made to economical activity. Furthermore, the study discusses the results of every level’s educational return on investment, and what educational strategy we should make. According to my research find that education has influenced economical development indeed, besides, the research finds that in the aspect of educational return on investment in Taiwan, the average return of higher and secondary education is higher than primary education; the highest of marginal return on investment of non-technological system is university, then is compulsory education, and senior high school education is lowest. The highest of technological system is college, and then is vocational high school, and senior high school is lowest. The orientation of educational reform which bases on the notion of investment should work hard towards “develops good quality’s compulsory education”, “establishes confluent and elongating senior high school education” and “promotes professional high education”.
壹、中文文獻

中央銀行經濟研究處(1987),《中華民國台灣地區金融統計月報》,臺北:中央銀行經濟研究處。
中央銀行經濟研究處(1988),《中華民國台灣地區金融統計月報》,臺北:中央銀行經濟研究處。
中央銀行經濟研究處(1989),《中華民國台灣地區金融統計月報》,臺北:中央銀行經濟研究處。
中央銀行經濟研究處(1990),《中華民國台灣地區金融統計月報》,臺北:中央銀行經濟研究處。
中央銀行經濟研究處(1991),《中華民國台灣地區金融統計月報》,臺北:中央銀行經濟研究處。
中央銀行經濟研究處(1992),《中華民國台灣地區金融統計月報》,臺北:中央銀行經濟研究處。
中央銀行經濟研究處(1993),《中華民國台灣地區金融統計月報》,臺北:中央銀行經濟研究處。
中央銀行經濟研究處(1994),《中華民國台灣地區金融統計月報》,臺北:中央銀行經濟研究處。
中央銀行經濟研究處(1995),《中華民國台灣地區金融統計月報》,臺北:中央銀行經濟研究處。
中央銀行經濟研究處(1996),《中華民國台灣地區金融統計月報》,臺北:中央銀行經濟研究處。
中央銀行經濟研究處(1997),《中華民國台灣地區金融統計月報》,臺北:中央銀行經濟研究處。
中央銀行經濟研究處(1998),《中華民國台灣地區金融統計月報》,臺北:中央銀行經濟研究處。
中央銀行經濟研究處(1999),《中華民國台灣地區金融統計月報》,臺北:中央銀行經濟研究處。
中央銀行經濟研究處(2000),《中華民國台灣地區金融統計月報》,臺北:中央銀行經濟研究處。
中央銀行經濟研究處(2001),《中華民國台灣地區金融統計月報》,臺北:中央銀行經濟研究處。
中央銀行經濟研究處(2002),《中華民國台灣地區金融統計月報》,臺北:中央銀行經濟研究處。
中央銀行經濟研究處(2003),《中華民國台灣地區金融統計月報》,臺北:中央銀行經濟研究處。
中央銀行經濟研究處(2004),《中華民國台灣地區金融統計月報》,臺北:中央銀行經濟研究處。
王承彬(1967),〈開發人力資源與工業職業訓練〉,《臺灣經濟金融月刊》,第三卷第十二期,頁10-14。
王貳瑞、洪明洲(2002),《知識管理》,臺北:華泰。
王鳳生(1973),〈論教育投資支出報酬率之估算方法〉,《台北市銀月刊》,第四卷第八期,頁16-19。
伍忠賢(2001),《知識管理—策略與實務》,臺北:華泰。
行政院主計處(1981),《中華民國勞工統計月報》,臺北:行政院主計處。
行政院主計處(1982a),《中華民國勞工統計月報》,臺北:行政院主計處。
行政院主計處(1982b),《中華民國勞工統計月報》,臺北:行政院主計處。
行政院主計處(1996),《中華民國臺灣地區人力運用調查報告》,臺北:行政院主計處。
行政院主計處(1997a),《中華民國臺灣地區人力運用調查報告》,臺北:行政院主計處。
行政院主計處(1997b),《中華民國臺灣地區國民所得—中華民國八十六年》,臺北:行政院主計處。
行政院主計處(1998),《中華民國臺灣地區人力運用調查報告》,臺北:行政院主計處。
行政院主計處(1999),《中華民國臺灣地區人力運用調查報告》,臺北:行政院主計處。
行政院主計處(2000),《中華民國臺灣地區人力運用調查報告》,臺北:行政院主計處。
行政院主計處(2001),《中華民國臺灣地區人力運用調查報告》,臺北:行政院主計處。
行政院主計處(2002),《中華民國臺灣地區人力運用調查報告》,臺北:行政院主計處。
行政院主計處(2003),《中華民國臺灣地區人力運用調查報告》,臺北:行政院主計處。
行政院主計處(2004a),《中華民國臺灣地區九十二年家庭收支調查報告》,臺北:行政院主計處。
行政院主計處(2004b),《中華民國九十二年臺灣地區人力資源調查統計年報》,臺北:行政院主計處。
行政院主計處(2004c),《中華民國臺灣地區國民所得—中華民國九十三年》,臺北:行政院主計處。
行政院主計處、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1984),《中華民國七十二年臺灣地區人力運用調查報告》,臺北:行政院主計處。
行政院主計處、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1985),《中華民國七十三年臺灣地區人力運用調查報告》,臺北:行政院主計處。
行政院主計處、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1986),《中華民國七十四年臺灣地區人力運用調查報告》,臺北:行政院主計處。
行政院主計處、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1987),《中華民國七十五年臺灣地區人力運用調查報告》,臺北:行政院主計處。
行政院主計處、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1988),《中華民國七十六年臺灣地區人力運用調查報告》,臺北:行政院主計處。
行政院主計處、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1989),《中華民國七十七年臺灣地區人力運用調查報告》,臺北:行政院主計處。
行政院主計處、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1990),《中華民國七十八年臺灣地區人力運用調查報告》,臺北:行政院主計處。
行政院主計處、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1991),《中華民國臺灣地區人力運用調查報告》,臺北:行政院主計處。
行政院主計處、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1992),《中華民國臺灣地區人力運用調查報告》,臺北:行政院主計處。
行政院主計處、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1993),《中華民國臺灣地區人力運用調查報告》,臺北:行政院主計處。
行政院主計處、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1994),《中華民國臺灣地區人力運用調查報告》,臺北:行政院主計處。
行政院主計處、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1995),《中華民國臺灣地區人力運用調查報告》,臺北:行政院主計處。
行政院主計處、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1996),《中華民國臺灣地區人力運用調查報告》,臺北:行政院主計處。
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人力發展工作小組(1973),《臺灣教育投資收益率之分析》,臺北: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人力發展工作小組。
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人力資源小組(1966),《人力資源規劃》,臺北: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人力資源小組。
吳永猛(1993),〈台灣經濟經驗與未來發展〉,《商學學報》,第一期,頁1-17。new window
吳忠吉(1975),〈教育投資的衡量方法〉,《臺大社會科學論叢》,第廿三輯,頁103-121。
吳忠吉(1976a),〈台灣教育對經濟成長之貢獻的估算(上)〉,《台北市銀月刊》,第七卷第九期,頁52-60。
吳忠吉(1976b),〈台灣教育對經濟成長之貢獻的估算(下)〉,《台北市銀月刊》,第七卷第十期,頁58-67。
吳忠吉(1998),《產業政策的回顧與前瞻》,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政策研究工作會。
吳建德(2005),〈論人力資源與教育發展之關係〉,《師大政治論叢》,第四期,頁45-68。
李永容(1975),〈人口、教育與經濟成長〉,《臺灣經濟金融月刊》,第十一卷第四期,頁51-60。
李洪鰲(1970),〈臺灣經濟建設計劃與人力〉,《臺灣銀行季刊》,第廿一卷第一期,頁57-83。new window
谷家恆(1995),〈技術學院之定位與未來走向〉,收錄於國立臺灣工業技術學院二十週年校慶紀念專文集編輯委員會編輯之《高等技職教育之回顧與前瞻》,臺北:國立臺灣工業技術學院二十週年校慶紀念專文集編輯委員會。
周佩萱(1991),〈正規教育對中小企業發展的影響〉,《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第十四卷第九期,頁56-59。new window
周添城(1977),〈人力資本、教育投資與經濟發展〉,《台北市銀月刊》,第八卷第十二期,頁43-50。
林文達(1977),《教育經濟與計劃》,臺北:幼獅。
林文達(1984),《教育經濟學》,臺北:三民。
林本炫(1995),〈教育資源分配與社會正義〉,發表於民間教育改革建議書研討會,臺北:國家政策研究中心。new window
林東清(2003),《知識管理》,臺北:智勝。
林富松(1983),〈人力投資文獻評述〉,《台北市銀月刊》,第十四卷第七期,頁57-70。
邱哲修、李命志、邱建良(1997),〈人力資源與臺灣之經濟成長〉,《臺灣經濟金融月刊》,第卅三卷第十二期,頁29-37。
邱維誠(1998),〈臺灣學校教育與企業用人供需關係之探討〉,《臺灣經濟金融月刊》,第卅四卷第十一期,頁88-93。
邱顯鴻(1999),〈高等教育改革與人力資源競爭力的提昇〉,《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第廿二卷第五期,頁50-54。new window
金 柏著(Ginzberg, Eli)(1958),蕭琴武譯(1970),《人資源—富國論》(Human Resource: The Wealth of A Nation, 1st ed.),臺北:協志工業叢書。
侯繼明(1979),〈教育、人力與公平的經濟發展:台灣的實例〉,發表於臺灣人力資源會議,臺北: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
施建生(1998),〈教育與人力資源的培養〉,《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第廿一卷第十期,頁8-11。
夏子貴(1989),《人才學原理》,重慶:西南師範大學。
袁穎生(1964),〈臺灣之人口年齡與人力供需〉,《臺灣銀行季刊》,第十五卷第四期,頁1-35。new window
馬 洪、孫尚清(1995),《現代管理百科全集(下)》,北京:中國發展。
高希均、林祖嘉(1997),《經濟學的世界:上篇—經濟觀念與現實問題》,臺北:天下文化。
康國瑞(1982),《人力資源發展及運用與退休》,臺北:國立編譯館。
張 德(1997),《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北京:清華大學。
張守鈞(1992),《個體經濟理論與應用(第一冊)》,臺北:全英。
張紹勳(2001),《研究方法》,臺中:滄海。
教育部統計處(2001),《中華民國教育統計民國九十年版》,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統計處(2002),《中華民國教育統計民國九十一年版》,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統計處(2003),《中華民國教育統計民國九十二年版》,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統計處(2004),《中華民國教育統計民國九十三年版》,臺北:教育部。
曹添旺(1994),《貧富差距問題—社會及經濟層面探討》,臺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淡江大學教育品質管制委員會(1992),《研究報告之寫作方法與格式》,臺北:淡江大學教育品質管制委員會。
莊懷義(1986),《教育成本效益分析之理論與實際》,臺北:建華。
莊懷義、謝文全、吳清基、陳伯璋(1987),《教育問題研究》,臺北:國立空中大學。
荷 索著(Herzog, Thomas)(1996),朱柔若譯(1996),《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Research Methods and Data Analysis in The Social Sciences, 1st ed.),臺北:揚智。
章英華、薛承泰、黃毅志(1996),《教育分流與社會經濟地位—兼論:對技職教育改革的政策意涵》,臺北: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傅和彥(2003),《生產與作業管理》,臺北:前程企管。
游鴻裕(2002),〈教育在經濟活動角色之探討〉,《師大三民主義學報》,第廿四期,頁133-152。
馮滬生(1991),〈技術進步與人力資源開發〉,收錄於潘金云主編之《中國第一資源—人力資源開發利用理論與實踐》,北京:機械工業。
黃俊英(1994),《企業研究方法》,臺北:臺灣東華。
黃建森(1985),〈教育與人力發展之經濟分析〉,《台北市銀月刊》,第十六卷第二期,頁46-53。
黃英忠(1995),《現代人力資源管理》,臺北:華泰。
葉乃嘉(2004),《知識管理》,臺北:全華。
葉至誠、葉立誠(1999),《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商鼎文化。
雷國鼎、歐陽教、路君約、賈 銳、徐宗林、瞿立鶴、余書麟、方炳林、方炎明(1974),《教育學》,臺北:華岡。
蓋浙生(1969),《臺灣人力資源與教育發展之關係研究》,臺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
蓋浙生(1979),《教育經濟學研究》,臺北:教育部教育計畫小組。
蓋浙生(1993),《教育經濟與計畫》,臺北:五南。
趙弘靜(1995),〈台灣地區高學歷勞動力失業情形變遷之研究〉,《臺灣經濟金融月刊》,第卅一卷第九期,頁74-96。
鄧 超(1981),《論我國經濟發展與工業升級》,臺北:華欣文化。
蕭行易(1996),《民生主義研究—「台灣經驗」理論與歷程之探討》,臺北:國防部總政治作戰部。
戴肇洋(1995),〈未來經濟發展的關鍵—人力素質〉,《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第十八卷第三期,頁60-62。new window
謝安田(1979),《企業研究方法》,臺北:水牛。
鍾清漢(1988),《教育與經濟發展之研究》,臺北:幼獅。
薩孟武(1966),《中國社會政治史(第一冊)》,臺北:三民。
羅正忠(1992),〈人力資本與教育投資之策略〉,《臺灣經濟金融月刊》,第廿八卷第十二期,頁54-65。
羅正忠(1993),〈教育投資報酬率及其應用之研究〉,《台北銀行月刊》,第廿四卷第九期,頁59-76。
羅貴權(1991),《教育經濟學論稿》,哈爾濱:黑龍江教育。

貳、西文文獻

Alexander, Gordon J., William F. Sharpe and Jeffery V. Bailey(1993), Fundamentals of Investments. New Jersey: Prentice-Hill.
Blaug, Mark(1972), An Introduction to the Economics of Education. Middlesex: Penguin Books.
Council for Economic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2003), Taiwan Statistical Data Book, 2003. Taipei: Council for Economic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Harbison, Frederick and Charles A. Myers(1964), Education, Manpower, and Economic Growth: Strategies of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New York: McGraw-Hill.
Layder, Derek(1998), Sociological Practice: Linking Theory and Social Research. London: Sage.
Machlup, Fritz(1970), Educ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Lincoln: 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
Meier, Gerald M.(1976), Leading Issues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sacharopoulos, George(1973), Returns to Education: A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Psacharopoulos, George(1981), “Returns to Education: an updated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 Comparative Education, 17(3):321-342.
Psacharopoulos, George and Maureen Woodhall(1985), Education for Development: An Analysis of Investment Choice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Rostow, Walt Whitman(1990), The Stages of Economic Growth: A Non-Communist Manifesto.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Schultz, Theodore William(1971), 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 The Role of Education and of Research.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