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唐代交通圖與唐帝國的空間運作——邊防、軍政佈局及歷史意義
作者:朱開宇
作者(外文):Kai-Yu Chu
校院名稱: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梁庚堯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4
主題關鍵詞:嚴耕望唐代交通圖考邊防軍政佈局空間運作Frontier DefenseDisposition of Military Administration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42
本論文以嚴耕望先生的宏偉鉅著《唐代交通圖考》作為研究對象,主旨在筆者如何嘗試「讀懂」與「理解」該書,且對其內容中可以引申與發揮的歷史意義加以解釋,尤其是對筆者長期在中央研究院 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運用GIS數位化之〈唐代交通地理資訊系統〉作詮釋,在該網頁系統中,對於嚴耕望先生於《圖考》中所強調的唐代的空間運作、軍政佈局可以有清楚地展現,使讀者閱覽後能有較為深切地體會,此乃因運用GIS而得以將空間的意涵較為充分地突顯出來。可以說,解釋此網頁的空間意涵及其中的軍政佈置,實與筆者所嘗試「讀懂」與「理解」的《圖考》一書的作書意旨、歷史背景與歷史意義密切相關。蓋《圖考》一書以唐代的政治發展為主,亦即唐代的國家機制如何藉由交通網絡的拓展,滲透、控制與支撐其統治領域,軍事、經濟、文化的發展,亦莫不是伴隨與圍繞此統治領域而得伸展與相互影響。該書以空間領域的衍伸形成唐代歷史,唐帝國的整體架構、邊防、軍事、決策、民生經濟,得以藉交通網絡的考證而顯現於讀者眼前,尤其是於邊防區作成精密地軍政佈局,用以鎮戍邊疆並對抗強大的敵人。
筆者於論文中將《圖考》書中所內含的唐代歷史發展,試圖「轉寫」成一有主題的歷史「圖像」,「圖像」中涵蓋了這些考證中較為重要之處。「圖像」既能說明嚴先生所欲闡述的撰述宗旨,且能將唐代「時空脈絡」下的交通、邊防與國際關係展現清楚,尤其著重於唐帝國的空間運作與軍政發展。自高宗晚期以後,唐朝的軍政佈置由初期的都護府制轉向中期的節度使制,邊防上的鎮戍體系愈益嚴密,這主要的關鍵乃在於東突厥復興、奚與契丹兩蕃叛亂、吐蕃的狂飆一時,嚴重威脅到唐朝的邊防安全,唐朝面對挑戰,乃逐步於交通要道上設置綿密的鎮戍體系。自安 史之亂後,唐朝統治轄境大為萎縮,時安西四鎮與北庭節度之軍東調平亂,雖留有孤軍堅守異域據點,實已非前此之節鎮。而河西、隴右均落於吐蕃之手,范陽、平盧淪落藩鎮之手,由於吐蕃對唐之嚴峻威脅,當時於邊防發揮作用者乃朔方、劍南,而由於朝廷對節鎮擁兵的提防,朔方被分為邠寧、涇原、鳳翔等節度,劍南亦分東、西川節度,原邊防區的節度被分割多塊,就以節度使區的軍政建置為對比,前後期態勢亦頗為不同。
在論述了嚴耕望先生《圖考》一書內容討論唐代盛時如何運用交通對帝國作控制,尤其是於邊防作成精密地軍政佈局,以及中葉以後邊防情勢的轉變後,當可使讀者對《圖考》一書的精義所在有所體會,對於筆者所數位化的〈唐代交通地理資訊系統〉所顯示的歷史意義與價值,當更能有所體會。如何運用GIS(地理資訊系統)的有力工具,以空間作為理解歷史的視角,而不僅止於作為一種示意的圖,《圖考》可以成為一項有力的運作與示範。蓋《圖考》考證精詳,且涉及唐帝國的整體軍政佈局,可以說唐帝國正是以空間的思維來運作、擴展與維持其帝國的發展。由於唐朝重視交通與空間作為帝國發展之憑藉,正可使空間作為一種理解唐帝國歷史的思維與憑藉,成為有意義的學術課題。因此,筆者對交通路徑、地理行政點、河川湖泊與山脈的精確性、整體關聯、相對位置等的每一環節都細心注意,仔細查對嚴耕望先生《唐代交通圖考》與譚其驤先生《中國歷史地圖集》第五冊之相關資訊,將這些資訊嚴謹地落實於申報館《中華民國新地圖》中,盡可能無所遺漏疏忽地找出可能錯誤,將相關空間標的之定位精準化,期許能真正顯示多方意義的唐代交通圖,一個不僅止於示意的交通圖,而是能呈現出真正空間意義的交通路線圖。筆者將《圖考》的精密考證與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的周全相結合,以中國地圖學上具有里程碑地位的申報館《中華民國新地圖》為底圖,運用GIS的新技術,作成精密的數位化與繪圖,這樣的結合使得更為全面的唐代空間運作、軍政佈置與交通路徑得以呈現,且能將這些地理行政點在交通與地理條件上的優點突顯出來。可以說,這樣更為周全的唐代交通圖,更能將嚴耕望先生《圖考》一書所著重的軍政佈置更為清楚地呈現,也更為彰顯。運用GIS將三者結合,在系統中統合了三者的訊息後,更可發現空間上的特殊意義,並由此引發問題意識,切入討論。就筆者本論文之研究而言,第五章〈唐代交通圖與GIS的運用〉可謂是本研究之重心與精華之所在,亦即採用GIS之新工具、新方法,試圖得到觀察《圖考》與唐代空間運作、軍政佈置乃至對當代的中國歷史地理學的一種新的視野。
(一)史料
【一律按姓氏筆劃排列】

〔唐〕
1. 杜佑撰,《通典》,北京:中華書局,1996。
2. 李德裕著,傅璇琮、周建國校箋,《李德裕文集校箋》,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3. 李吉甫撰,賀次君點校,《元和郡縣圖志》,北京:中華書局,1983。
4. 沈亞之撰,《沈下賢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5。
5. 吳兢撰,謝保成集校,《貞觀政要集校》(北京︰中華書局,2003。
6. 張九齡等撰,《唐六典》,文淵閣四庫全書本595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7. 張鷟,趙守儼點校,《朝野僉載》,北京:中華書局,1997。
8. 魏徵等撰,《隋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

〔後晉〕
1.劉昫等撰,《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1995。

〔宋〕
1.王溥撰,《唐會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2.王欽若等編,《冊府元龜》,北京:中華書局,1982。
3.司馬光撰,《資治通鑑》,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1976。
4.李昉等編,《文苑英華》,北京:中華書局,1990。
5.李昉等編,《太平廣記》,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1986。
6.李昉等編,《太平御覽》,北京:中華書局,1985。
7.樂史撰,《太平寰宇記》,金陵書局刻本,清光緒八年。
8.歐陽修、宋祁撰,《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86。

〔清〕
1.顧炎武撰,譚其驤、王文楚、朱惠榮等校點,《肇域志》,收入《顧炎武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冊12-17。
2.顧炎武撰,譚其驤、王文楚、朱惠榮等校點,《天下郡國利病書》,收入《顧炎武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冊18。
3.顧祖禹,《歷代州域形勢》,台北:樂天書局,1973。
4.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台北:樂天書局,1973。
5.董誥等編,《全唐文》,北京:中華書局,1983。

〔民國〕

1.毛漢光撰,耿慧玲、郭長城助理,《唐代墓誌銘彙編附考》,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4,第15冊。
2.吳玉貴,《突厥第二汗國漢文史料編年輯考》,北京:中華書局,2009,上冊,中冊,下冊。
3.陳尚君輯校,《全唐文補遺》,北京:中華書局,2005。
4.張沛編著,《昭陵碑石》,西安:三秦出版社,1993。

(二)近人著作
(1)專著

1.丁文江、曾世英、翁文灝等同編繪,上海:上海申報館,1934。
2.王瑞平主編,中國地圖出版社編制,《甘肅省地圖》,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2005。
3.王永興,《唐代經營西北研究》,蘭州市:蘭州大學出版社,2010。
4.王恢,《中國歷史地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4。
5.王恢,《中國歷史地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4。
6.王煒民等著,《陰山文化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7.王天順,《河套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8.王北辰,《王北辰西北歷史地理論文集》,北京:學苑出版社,2000。
9.白壽彝,《中國交通史》,北京:團結出版社,2006。
10.史念海,《黃土高原歷史地理研究》,鄭州市:黃河水利出版社,2001。
11.全漢昇,《唐宋帝國與運河》,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1946。
12.岑仲勉,《突厥集史》,北京:中華書局,1958。
13.岑仲勉,《黃河變遷史》,北京:中華書局,2004。
14.何彤慧、王乃昂著《毛烏素沙地歷史時期環境變化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15.李開元,《楚亡:從項羽到韓信》,台北:聯經出版社,2013。
16.孟凡人,《北庭史地研究》,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85。
17.侯仁之,《歷史地理學的視野》,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9。
18.高榮主編,《河西通史》,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1。
19.陳守忠,《河隴史地考述》,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6。
20.程志、韓濱娜著,《唐代的州和道》,西安:三秦出版社,1987。
21.藍文徵,《隋唐五代史》,收入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主編,《藍文徵文存》,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2。
22.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台北:曉園出版社,1992,繁體版,第5冊。
23.嚴耕望,《唐代交通圖考》,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5。
24.嚴耕望,《治史經驗談》,收入《怎樣學歷史——嚴耕望的治史三書》,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6。
25.嚴耕望,《治史答問》,收入《怎樣學歷史——嚴耕望的治史三書》,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6。
26.嚴耕望,《錢穆賓四先生與我》,收入《怎樣學歷史——嚴耕望的治史三書》,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6。【說明】:以上《治史經驗談》、《治史答問》、《錢穆賓四先生與我》都是嚴先生議論其史學理念與史學方法的專著,原由台灣商務出版社分別以專冊刊行,本文所用為遼寧出版社將之合刊的版本,但此三冊分類上仍屬專書。

(2)論文與期刊論文
1. 杜海斌,〈居延二千年歷史環境的變遷〉,《中國歷史地理論叢》,第18卷第1期,2003年3月。
2. 孔祥軍,〈嚴耕望先生史學平議&;#8213;&;#8213;兼評《嚴耕望史學論文選集》〉,收入氏著《漢唐地理志考校》,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1。
3. 史念海,〈陝西省在我國歷史上的戰略地位〉,收入《河山集》四集,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1。
4. 史念海,〈河西與敦煌〉,收入《河山集》五集,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
5. 史念海,〈唐代前期隴右道的東部地區〉,收入《唐代歷史地理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6. 史念海,〈唐代通西域道路的淵源及其途中的都會〉,收入《唐代歷史地理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7. 史念海,〈隋唐時期農牧地區的變遷及其對王朝盛衰的影響〉,收入《唐代歷史地理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8. 林冠群,〈唐代前期唐蕃競逐青海地區之研究〉,《西藏與中原關係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1993年版。
9.〔日〕荒川正晴,〈道路、國家與商人〉,《讀書》,北京:三聯書店,2004年07期。
10. 陳國&;#28799;,〈唐五代代敦煌四出道路考〉,收入氏著,《陳國&;#28799;吐魯番敦煌出土文獻史事論集》,(當代敦煌學者自選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11. 楊銘,〈唐代中西交通吐蕃&;#8213;勃律道考〉,《西域研究》2007年第2期,頁76-77。
12. 譚其驤,〈歷史上的中國和中國歷代疆域〉,收入氏著《長水粹編》,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13. 譚其驤,〈中國歷代政區概述〉,收入氏著《長水粹編》,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14. 譚其驤,〈唐代羈縻州述論〉,收入氏著《長水粹編》,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15. 嚴耕望,〈景雲十三道與開元十六道〉,收入《嚴耕望史學論文集》,中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new window
16. 嚴耕望,〈唐代盛時與西南鄰國之疆界〉,收入《嚴耕望史學論文集》,中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new window
17. 嚴耕望,〈唐代北疆直接領轄之境界〉,收入《嚴耕望史學論文集》,中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new window
18. 嚴耕望,〈唐五代時期之成都〉,收入《嚴耕望史學論文集》,中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new window
19. 嚴耕望,〈資治通鑑的史料價值〉,收入《嚴耕望史學論文集》,下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new window
20. 嚴耕望,〈隋唐時期戰史〉,收入《嚴耕望史學論文集》,下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new window
21. 嚴耕望,〈唐代人文地理〉,收入《嚴耕望史學論文集》,下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new window
22. 嚴耕望,〈我撰唐代交通圖考之動機與經驗〉,收入《嚴耕望史學論文集》,下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new window
23. 嚴耕望,〈中國史上經濟文化之地理的發展〉,收入《嚴耕望史學論文集》,下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new window
24. 嚴耕望,〈讀史方輿紀要與嘉慶一統志〉,收入《嚴耕望史學論文集》,下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new window
25. 嚴耕望,〈中古時代幾部重要地理書——水經注、元和郡縣圖志與太平寰宇記〉,收入《嚴耕望史學論文集》,下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