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大陸地區專科畢業生來臺就讀科技校院二年制學士班政策分析之研究
作者:張惠雯
作者(外文):Hui-Wen Chang
校院名稱: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系所名稱: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
指導教授:林俊彥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4
主題關鍵詞:陸生來臺就讀二技政策政策分析政策評估policy analysispolicy assessment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0
面臨少子女化與高等教育國際化時代的來臨,招收境外生,特別是大陸地區學生已成為世界各國高等教育發展趨勢。教育部為解決科技校院少子女化問題,於2013年提出陸生來臺就讀二技政策,為瞭解該政策之運作過程與實施成效,本研究訪談7名學者專家,並針對75名來臺就讀二技之大陸專科生與76所科技校院之行政人員進行問卷調查,總計發出227份問卷,回收152份,回收有效率為66.96%。
研究結論如下:(一)政策產生背景與臺灣高等技職教育發展面臨少子女化生源減少的危機有關;而技職體系二技學制完備極具特色,醞釀政策形成。(二)政策目標主要是促進兩岸教育交流合作,縮短兩岸文化鴻溝等。(三)招生規劃的備選方案,主要有「企業專班」、「申請制」、「報考制」三種;學歷採認備選方案主要有「同力學歷」與「直接採認」兩種,參與決策者有教育部,其他政府部會、陸生聯招會;而大陸主管當局與大陸海峽兩岸招生服務中心也扮演關鍵角色。(四)政策合法化過程包括修正《大陸地區人民來臺就讀專科以上學校辦法》、《大陸地區學歷採認辦法》。(五)政策評估部分,受訪者認為初期政策目標已經達成。問卷調查發現,行政人員與陸生均認為這個政策是有效、公平,並滿意此政策。(六)行政人員對此政策整體評價低於陸生。(七)行政人員認為此政策對臺灣科技校院與臺灣學生有正面助益。(八)陸生認為此政策「能讓我認識臺灣朋友、擴展人脈」、「能讓我體驗兩岸多元文化」。(九)陸生對「學校的學習資源」、「教師輔導」、「教師教學」、「行政服務」等感到滿意。(十)行政人員與陸生均認為政策最需改進之處為「加強向外界溝通及說明」。
Challenged by the decreasing birth rate and to meet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needs of higher education, recruiting international students, especially those from Mainland China, has become a trend amongst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worldwide; in 2013,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thus introduced the policy of recruitment Mainland China junior college students into bachelor''s degree programs. In order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operation process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policy, this research was conducted both qualitatively by interviewing seven educators and quantitatively by sending out questionnaires to seventy-five Mainland China junior college students who were enrolled in two-year college in Taiwan and to the administrative staff from seventy-six technological colleges and above. In total, 227 questionnaires were sent out and 152 returned; the valid recovery rate was 66.96%.
Results of the analyses showed that (A)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is policy was resulted from factors such as the low recruitment rate of Mainland China students in technological universities, the decreasing birth rate, and the more mature, systemized two-year college in Taiwan; (B) the purpose of this policy was to promote cross-strait educational cooperation and to increase the number of students from Mainland China; (C) in terms of recruitment, Mainland China students could be recruited by attending programs exclusively opened for them, by applying for admission, or by taking the entrance examinations. The credentials were recognized either directly or based on equivalency. Decision makers came from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University Entrance Committee for Mainland China Students, and other government organizations. The authorities from Mainland China and the Cross-strait Student Recruitment Center also played crucial roles; (D) the legalization of the policy required amendments of regulations governing the recruitment of students from Mainland China for colleges and above and regulations governing the recognition of credentials for institutions of Mainland China; (E) in policy assessment terms, the interviewees believed that the primary purpose of this policy had been fulfilled; the recruitment of students, however, was not satisfying. From the results of the returned questionnaires, the administrative staff and Mainland China students thought that this policy was of effectiveness, fairness, and satisfaction; (F) the overall evaluation of this policy from the administrative staff was lower than that from Mainland China students; (G) the administrative staff believed that this policy had positive effect and was beneficial to technologi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the students in Taiwan; (H) Mainland China students believed that this policy could help make friends with Taiwanese people and experience Taiwanese cultures; (I) Mainland China students were satisfied with learning resources, teacher’s mentoring and teaching, administrative service, and campus environment; and (J) both the administrative staff and the Mainland China students thought that this policy could have been more advertised.
壹、中文部份
大學法(2011年1月26 日)。
大學校院招收大陸地區學生聯合招生委員會(2013)。2013年試辦科技校院二年制學士班聯合招收大陸地區學生簡章。取自http://rusen.stust.edu.tw/cpx/ index-2013.html
大學校院招收大陸地區學生聯合招生委員會(2014a)。2011-2013年招生數據統計。取自http://rusen.stust.edu.tw/cpx/index.html
大學校院招收大陸地區學生聯合招生委員會(2014b)。2014年科技校院二年制學士班聯合招收大陸地區學生招生學校及名額。取自http://rusen.stust.edu.tw/cpx/index-2014.html
大學校院招收大陸地區學生聯合招生委員會(2014c)。2014年科技校院二年制學士班聯合招收大陸地區學生簡章。取自 http://rusen.stust.edu.tw/cpx/index-2014.html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04)。中國教育發展概況。取自 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63/index.html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07a)。2004年教育統計數據普通本、專科分性質類別學生數。取自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 business/ htmlfiles /moe/moe_1394/index.html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07b)。2005年教育統計數據普通本、專科分性質類別學生數。取自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 moe/moe_1653/index.html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07c)。2006年教育統計數據普通本、專科分性質類別學生數。取自 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 htmlfiles /moe/moe_1661/index.html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09a)。2007年教育統計數據普通本、專科分性質類別學生數。取自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 /moe/moe_2904/index.html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09b)。2008年教育統計數據普通本、專科分性質類別學生數。取自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 moe/s4633/index.html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10a)。2009年教育統計數據普通本、專科分性質類別學生數。取自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 moe/s4960/201012/113594.html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10b)。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取自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 htmlfiles/moe/moe_177/201008/93785.html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12)。2010年教育統計數據普通本、專科分性質類別學生數。取自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 htmlfiles/ moe/s6200/index.html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13a)。2011年教育統計數據各级各類學校校數。取自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382/ index.html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13b)。2011年教育統計數據普通本、專科分性質類別學生數。取自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 moe/s7382/index.html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13c)。2012年教育統計數據各级各類學校校數。取自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 moe/s7567/201309/156899.html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13d)。2012年教育統計數據普通本、專科分性質類別學生數。取自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 moe/s7567/index.html
大陸地區人民來臺就讀專科以上學校辦法(2013年4月30日)。
大陸地區學歷採認辦法(2013年 4月30日)。
中央社(2014年2月11日)。學者籲 放寬陸生三限六不。台灣立報。取自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37588
王秋淑(2010)。開放陸生來臺政策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王敘紅(2009)。改進高職“專升本”教育模式的探索。繼續教育研究,( 1),35-36。
王嘉州(2011)。來臺陸生的政治態度與臺灣主權接受程度。臺灣政治學刊 ,15 ( 2),
丘昌泰(2008)。公共政策:基礎篇(第三版)。高雄市: 巨流出版社。
朱俊彰(2009)。大陸學歷採認政策議題之探討。取自http://www.fichet.org.tw/wp-content/uploads/2012/11/%E5%8D%97%E5%8D%80%E5%9C%8B%E9%9A%9B%E4%BA%8B%E5%8B%99%E4%B8%BB%E7%AE%A1%E4%BA%A4%E6%B5%81%E6%9C%83-%E9%AB%98%E6%95%99%E5%8F%B8%E6%9C%B1%E4%BF%8A%E5%BD%B0.pdf
江行全(2002)。建構顧客導向服務文化的觀念與作法。研考雙月刊,26(5),93-101。
江清錦(2010)。 開放陸生來臺就學政策─立法院之政策論證(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百度百科(2012a)。專升本。取自http://baike.baidu.com/view/3457.htm
百度百科(2012b)。普高專升本。取自http://baike.baidu.com/view/2610416.htm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1997)。中華民國政府對「九七」香港情勢的立場與政策說帖 (1997-06) 。取自http://www.mac.gov.tw/ ct.asp?xItem=45567&CtNode=6076&mp=1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2012a)。陸生納保符合公平對待原則,不致造成健保財務負擔。取自http://www.mac.gov.tw/ct.asp? xItem=103497&ctNode =5649&mp=1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2012b)。陸生納入健保之進度尊重立法院修法程序。取自http://www.mac.gov.tw/ct.asp?xItem=103492&ctNode=6409&mp=1
余致力、毛壽龍、陳敦源、郭昱瑩(2008)。公共政策。臺北市:智勝文化。
吳定(2005)。公共政策辭典。臺北市:五南出版社。
吳政達(2008)。教育政策分析:概念、方法與應用。臺北市:高等教育。
吳啟迪(2008)。深入貫徹實施《職業教育法》加強依法治教推進職業教育持續健康發展。取自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76/201001/77497.html
吳清山(2013)。教育發展議題研究。臺北市:高等教育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李允傑(2007)。公部門績效評估技術與指標。研考雙月刊, 31(2),26-39。
李允傑、丘昌泰(2009)。政策執行與評估。臺北市:元照出版有限公司。
李文瑜(2009)。大陸學生來台學習參與影響調查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李建興(2012)。放寬陸生來臺就學辦法。取自http://www.npf.org.tw/post/3/10529
李逸雲(2011)。大陸學生來臺就學動機、生活適應及對相關政策看法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李曉萍(2012)。開放陸生來臺就學政策與機制(2008-2012)(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李懿芳、江芳盛(2011)。美國高等教育管理。載於 鍾宜興 (主編),各國高等教育經營管理之比較 (75-100頁)。高雄市: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杜小紅(2010)。對我國“普通專升本”教育20年的回顧與思考。 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10),116-117。
沈育如(2013年6月20日)。二技開放…955名額 僅招到93陸生。聯合新聞網。取自 http://mag.udn.com/mag/edu/storypage.jsp?f_ART_ID=461860
孟衛青(2008)。教育政策分析:價值、內容與過程。現代教育論叢,(5),38-49。
林大森(2003)。高等技職教欲轉型的社會學分析-以專科改制技術學院為例。嘉義縣: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
林小芳(2009)。專升本專業設置規劃與招生計劃預測模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福建師範大學,福建省。
林水波、張世賢(2006)。公共政策。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林家正(2011)。大陸學生來臺交換就讀滿意度之研究:以臺灣大學與義守大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林淑馨(2012)。公共管理。高雄市:巨流出版社。
林嘉誠(2004)。行政機關績效評估制度的建置與回顧。載於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主編),政府績效評估 (3-20頁)。臺北市: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林曉雲、胡健森、陳璟民、陳慧萍(2013年1月15日)。中國學歷採認增至百所學校 教部擬讓中生在校工作。自由時報。取自http://news.ltn.com.tw/news/focus/paper/646594
林鍾沂(1993)。政策評估理論之分析及方法論的重建。中國行政評論,2(2),27-96。
邱吉鶴(2004)。 英美兩國績效評估制度之比較。載於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主編),政府績效評估 (61-75頁)。臺北市: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邱吉鶴(2008)。行政機關績效管理。臺北市:秀威資訊科技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邱澤奇、王旭輝、劉月(譯)(2012)。評估:方法與技術 (原作者:Rossi,P.H.,Lispey.M.W. & Freeman, H.E.)。重慶市:重慶大學出版社(原著作出版年:2004).
姜齡媖(2010)。大陸地區交換學生來台現況暨開放陸生來台政策評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柯怡如(2012)。大陸來台交換學生求學經驗之心路歷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范國睿、杜成憲(2011)。教育政策的理論與實踐。上海市:上海教育出版社。
茍順明(2012)。 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專升本”考試的現狀及其改革。職業技術教育,(25),29-33。
姬慧、周璠(2009)。高職“專升本”存在的問題與對策分析。教育理論與實踐(18),26-27。
孫本初(2013)。新公共管理。臺北市: 新保成出版社。
孫江(2010)。我國專升本問題研究綜述。黑龍江高教研究,(9),25-28。
孫志麟(2014)。誰受益?誰受損?-教育資源配置的公平性。師友月刊,(559),9-14。
孫綿濤(2002)。關于教育政策分析若干理論問題的探討。教育研究與實驗,2,1-6。
袁振國(2010)。教育政策學。臺北市:高等教育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袁實(2010)。普通高校“專升本”教育面臨的問題與改革建議。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 (4),6-8。
郝雅梅(2008)。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繼續實施技能緊缺人才培養培訓計畫。 中國教育年鑒2008。取自 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 business/htmlfiles/moe/moe_2743/200905/47568.html
馬國賢、任曉輝(2012)。公共政策分析與評估。上海市:復旦大學出版社。
高長(2009)。大陸經改與兩岸經貿。臺北市: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專科學校法(2013年7月10日)。
張愛聞、聶慧(2012)。高職專升本教育與應用型本科教育銜接論略-以廣西壯族自治區為例,繼續教育研究(10),47-49。
張瑞雄(2010)。陸生來臺平議。師友月刊,(512),41-45。
張錦弘(2014年2月13日)。三限六不 陸生政策再鬆綁。聯合報。取自http://www.coolloud.org.tw/node/77475
教育部(2009)。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第七屆第四會期報告(2009年9月30日)。取自 http://www.edu.tw/pages/list.aspx?Node=2052 &Index=16&wid=45a6f039-fcaf-44fe-830e-50882aab1121.
教育部(2011)。高等教育輸出─擴大招收境外學生行動計畫。取自http://www.ey.gov.tw/News_Content.aspx?n=7084F4E88F1E9A4F&s=75D58F8EF1B493F8.
教育部技術及職業教育司(2013)。開放大陸專科學歷採認與招收專科畢業生來臺就讀二年制學士班說帖。未出版之原始資料。
教育部技術及職業教育司(2013年4月25日)。教育部試辦招收大陸專科生來臺就讀二年制學士班。教育部新聞稿。取自 http://www.edu.tw/ pages/detail.aspx?Node=1088&Page=19167&wid=560d2ade-378e-4cb6-8cb4-c2ce2b227759&Index=1.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8)。陸生來臺就學與大陸學歷採認政策規劃報告。未出版之原始資料。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11年2月9日)。教育部核定100學年度大學招收陸生名額。教育部新聞稿。取自http://www.mac.gov.tw/ ct.asp?xItem=92822&ctNode=5630&mp=1.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13年3月12日)。教育部擴大採認大陸地區111所大學學歷。教育部新聞稿。取自http://www.edu.tw/pages/ detail.aspx?Node=1088&Page=18494&wid=c0746986-1231-4472-abce-5c5396450ba9&Index=1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14年4月18日)。教育部擴大採認大陸地區大學及高等教育機構學歷以利攬才。教育部新聞稿。取自http://www.edu.tw/news1/detail.aspx?Node=1088&Page=23246&Index=&WID=c0746986-1231-4472-abce-5c5396450ba9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13年3月12日)。教育部擴大採認大陸地區111所大學學歷。教育部新聞稿。取自e=1088&Page=18494&wid=c0746986-1231-4472-abce-5c5396450ba9&Index=1
教育部國際及兩岸教育司(2013)。陸生來臺研修業務推動情形。未出版之原始資料。
教育部國際及兩岸教育司(2014年1月23日)。102學年度在臺就讀境外學生已近8萬人。教育部電子報。取自 http://epaper.edu.tw/ news.aspx?news_sn=22394
教育部統計處(2013)。101學年大專校院新生註冊率變動分析。取自http://www.edu.tw/pages/list.aspx?Node=4105&Type=1&Index=9&wid=31d75a44-efff-4c44-a075-15a9eb7aecdf.
教育部統計處(2014a)。95~102 年度大專校院境外學生在臺留學/研習人數。取自http://www.edu.tw/pages/ detail.aspx? Node=4075&Page=20046&Index=5&WID=31d75a44-efff-4c44-a075-15a9eb7aecdf.
教育部統計處(2014b)。重要教育統計資訊-大專校院校數統計。取自http://www.edu.tw/pages/detail.aspx?Node=4076&Page=20047&Index=5&WID=31d75a44-efff-4c44-a075-15a9eb7aecdf.
教育部統計處(2014c)。重要教育統計資訊-臺閩地區出生人口數。 取自http://www.edu.tw/pages/detail.aspx?Node=4076&Page=20047&Index=5&WID=31d75a44-efff-4c44-a075-15a9eb7aecdf.
郭昱瑩(2004)。政府機關績效評估探討。載於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主編),政府績效評估 (161-174頁)。臺北市: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曹佳榮(2013年2月25日)。龍華科大葛自祥:陸生來台「專升本」應私立技職先行。聯合報系經濟日報。取自http://edn.udn.com/news/view.jsp?aid=599085&cid=15#
郭昱瑩(2007)。成本效益分析。臺北市:華泰文化事業股份有效公司。
郭昱瑩(2009)。政府績效管理與執行力建構。研考雙月刊,33(3),30-47。
郭淑芳(2013)。我國師資培育數量規劃政策實施之效能分析。測驗統計年刊( 21),61-86。
郭添財(2012)。我國當代教育政策之歷史性分析。教育學術彙刊, 4(1),29-53。
陳伯璋、王如哲、魯先華(2014)。教育公平理論架構模式與指標建構。載於陳伯璋、王如哲 (主編),教育公平 (11-35頁)。臺北市:高等教育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陳君強(2013)。大陸地區學生來臺就學政策與法規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陳來添(2011)。大陸學生來金就讀高校意願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金門大學,金門縣。
陳怡如(2011)。英國高等教育管理。載於鍾宜興 (主編),各國高等教育經營管理之比較 (103-142頁)。高雄市: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陳怡慧(2013)。陸生來臺學習滿意度及相關問題之研究-以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
陳怡樺(2004)。大陸學歷採認政策的環境與延宕因素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臺北市。
陳明健(2002)。災后重建的經濟評估:以九二一震災為例。農業經濟叢刊 8(1),1-22。
陳恆鈞、蔣麗君、韓家瑩、侯淑嫣、周紹彥(譯) (2004)。最新政策分析:概念與實踐 (原作者:David L. Weimer & Aidan R. Vining)。臺北市: 韋伯文化(原著作出版年:2004)。
陳智華(2014年2月20日)。再鬆綁!國立大學 8月起可招陸生。聯合新聞網。取自 http://mag.udn.com/mag/edu/storypage.jsp?f_ART_ID=500056
彭彧華(2006)。對高等職業教育政策的分析。北京教育(高教版)(1),59-61。
黃國敏(2009)。地方政府施政滿意度之探討:苗栗縣政府九十七年個案研究。中華行政學報(6),35-59。
黃萬傳(2013)。開放陸生來臺就學之省思。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1),32-39。
楊玉惠、宋雯倩(2011)。大陸地區學歷採認辦法立法沿革及相關配套。國家菁英,7(3),87-103。
楊深坑(2008)。 社會公義、差異政治與教育機會均等的新視野。當代教育研究季刊,16(4),1-37。
楊瑩(2010)。中國大陸職業技術教育制度與政策的改革。教育資料集刊,47,77-106。
楊瑩、楊國賜、劉秀曦(2014)。高等教育公平指標。載於陳伯璋、王如哲 (主編),教育公平 (150-173頁)。臺北市:高等教育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義守大學(2013)。102學年度大學校院陸生輔導人員參考手冊。未出版之原始資料。
葉維輝(2008)。顧客導向與公共服務。研習論壇,85,24-34。
詹建富(2014年1月13日)。健保署:陸生納健保 不會拖垮財務。聯合報。取自http://udn.com/NEWS/HEALTH/HEA1/8421648.shtml
靳浩(2010)。我國高等職業院校學生專升本供需問題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河南大學,河南省。
廖錫聰(2011)。大陸學生對台灣高等教育的服務品質、學習環境之知覺價值與滿意度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福建省教育考試院(2013a)。福建省教育考試院關於做好2014年專升本招生考試報名工作的通知。取自 http://www.eeafj.cn/zsbgsgs/ 20131231/ 3705.html
福建省教育考試院(2013b)。福建省教育廳關於做好2014年專升本招生考試工作的通知。 取自http://www.eeafj.cn/zsbgsgs/20131230/3702.html
福建省教育考試院(2014)。福建省2014年專升本各類別最低錄取控制分數線。取自http://www.eeafj.cn/zsbgsgs/20140421/3994.html
福建省教育廳辦公室(2012)。福建省教育廳關於做好2013年普通高職(專科)畢業生升入本科階段學習招生考試工作的通知。取自 http://www.eeafj.cn/gkgsgg/20121224/2826.html.
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2011年12月21日)。
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部分條文修正草案二讀【院會紀錄】,立法院內政、教育及文化委員會(2010年8月19日)。
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部分條文修正草案三讀【院會紀錄】,立法院內政、教育及文化委員會(2010年8月19日)。
蓋浙生、鈕方頤(2012)。高等教育經濟學。臺北市: 高等教育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劉世敏(2005)。社會變遷與教育政策。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劉建同(2002)。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職業教育法》頒佈實施五周年。中國教育年鑒2002。取自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 business/htmlfiles/moe/moe_374/200411/4482.html
劉偉(譯) (2013)。公共政策分析:理論與實踐(第四版)( 原作者:David L.Weimer &Aidan R. Vining )。北京市: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原著作出版年:2005)。
劉瑞芹(2012)。 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培養目標的演變。當代職業教育,(11),8-11。
廣東省招生委員會(2013a)。廣東省2014年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插班生招生工作規定。取自http://www.eeagd.edu.cn/portal/bizdesk/ ArticleAction.do?dispatch=view&ID=8a8048b341b4e3750142932129f80010&CHANNELNAME=%BF%BC%CA%D4%D4%BA%B9%AB%B8%E6
廣東省招生委員會(2013b)。關於公佈廣東省2013年普通高等學校招收本科插班生最低錄取控制分數線的通知。取自http://www.eeagd.edu.cn/ portal/bizdesk/ArticleAction.do?dispatch=view&ID=8a8048b33dc90506013dedca92110001&CHANNELNAME=考试院公告
廣東省招生辦公室(2013)。關於做好廣東省2013年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插班生招生錄取工作的通知。取自http://www.eeagd.edu.cn/portal/bizdesk/ ArticleAction.do?dispatch=view&ID=8a8048b33d7ad8aa013d85847fac0001&CHANNELNAME=考试院公告#
蔡金田(2013)。國民中學教育公平實施現況探究。 教育理論與實踐學刊,(27),173-218。
鄭語謙(2014年7月8日)。大學校長心聲:盼開放陸生人數、宣傳。聯合新聞網。取自http://mag.udn.com/mag/edu/storypage.jsp?f_ART_ID=523227
鄭曉紅、杜芬娥、韓冰(2010)。大專生專升本情況調查。教育與職業,(31),42-44。
謝美慧(2002)。教育政策評估理論之研究-以北高兩市幼兒教育券政策為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謝添實(2012)。2012年福建專升本計畫招生10370人涉及48個專業。取自http://www.3773.com.cn/zsb/fj/592399.shtml
謝雅茹(1984)。談教育機會公平。師友月刊,(203),5-6。
簡立欣(2014年5月6日)。 二技招陸生 要千人僅錄取81人。旺報。取自https://tw.news.yahoo.com/%E4%BA%8C%E6%8A%80%E6%8B%9B%E9%99%B8%E7%94%9F-%E8%A6%81%E5%8D%83%E4%BA%BA%E5%83%85%E9%8C%84%E5%8F%9681%E4%BA%BA-220145616--finance.html
簡沛娟(2008)。大專生對開放兩岸高教市場看法之調查(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
簡瑞榮(2010)。影響陸生來臺就學意願因素之研究-以廈門地區中學學生為例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大學,高雄市。
藍方、常紅曉(2014年3月22日)。魯昕:600多所本科院校轉做職業教育。財新網。取自http://china.caixin.com/2014-03-22/100655181.html
龐麗(2008)。 我國高等職業教育政策的演變及其價值取向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廣西師范大學,廣西省。
蘇偉業(2009)。公共部門事前定向績效管理:反思與回應。公共行政學報 (30),105-130。
蘇黃亮(2011)。開放陸生來臺就學政策之研究—以政策論證為基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貳、英文部份
Afdal, Hilde. (2013). Policy making processes with respect to teacher education in Finland and Norway. Higher Education, 65(2), 167-180.
American Competitiveness Through International Openness Now Act of 2008 (2008).
Anderies, John M., & Janssen, Marco A. (2013). Robustness of Social-Ecological Systems: Implications for Public Policy. Policy Studies Journal, 41(3), 513-536.
Anderson, J. E. (2000). Public policymaking: An introduction (4th ed.). Boston, MA: Houghton Mifflin.
Bell, Les, & Stevenson, Howard. (2006). Education Policy - Process, Themes and Impact. New York: Routledge.
Carter, Neil, Rudolf, Klein, & Patricia, Day. (1995). How Organizations Measure Success:The Use of Performance Indicators in Government. New York: Routledge.
David, Osborne, & Ted, Gaebler. (1993). Reinventing Government :How the Entrepreneurial Spirit Is Transforming the Public Sector. New York: Penguin Books.
Dunn ,William N.(2003). Public Policy Analysis: An Introduction(3rd ed). Pearson.
Government Performance and Results Act (GPRA) (1993). Retrieved from http://www.whitehouse.gov/omb/mgmt-gpra/gplaw2m
Haddad, Wadi Dahir. (1995). Education policy-planning process: an applied framework. Paris: UNESCO: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Education Planning.
Harty, Harry P. (2002).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 Fashion and Fallacies. Public Performance and Management Review, 25(4), 258-352.
Hogwood, Brian W., & Gunn, Lewis A. (1984). Policy Analysis for the Real World.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unter, David E. K., & Nielsen, Steffen Bohni. (2013). Performance Management and Evaluation: Exploring Complementarities. New Directions for Evaluation, 2013(137), 7-17.
Jennings, Robert E. (1977). Educationa and politics:policy-making in local educaiton authorities. Lodon: Batsford.
Joo, Young Hyeo, & Reyes, Pedro. (2010). A political analysis of the policy process of the Open Recruitment System of Principals in Korea. KEDI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olicy, 7(2), 233-255.
Lewin, Lawrence S., & Lewin, Marion Ein. (2003). Presenting Information to Decisionmakers: A Guide For Policy Analysts. Retrieved from http://archive.ahrq.gov/data/safetynet/lewfig1.htm
Michael Scriven.(1991).Evaluation Thesaurus(4th ed). CA : Sage..
Nickerson, JA, & Zenger, TR. (2004). A Knowledge-Based Theory of the Firm : The Problem-Solving Perspective. Organization Science, 15(6), 617-632.
OECD ( 2012 ). Education at a Glance 2012. Retrieved from http://www.oecd-ilibrary.org/ education/education-at-a-glance-2012/ how-many-students-study-abroad- and-where-do-they-go_eag_highlights-2012-9-en.
OECD ( 2013). Education Indicators in Focus 14 - How is international student mobility shaping up? Retrieved from http://www.oecd.org/education/ skills-beyond-school/EDIF%202013--N%C2%B014%20(eng)-Final.pdf
Peter H. Rossi , Mark W. Lipsey , Howard E. Freeman (2004).Evaluation: A Systematic Approach(7th ed). CA : Sage.

Smit, Thomas B.(1973). The Policy Implementation Process. Policy Sciences, 4(2),197-209.
Smith, Janet. (1997). Government Reform in Canada. 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Development, 17(1), 33-39.
UNESCO. (2013). UNESCO Handbook on Education Policy Analysis and Programming Vol. 1. , 38. Retrieved from http://www.unescobkk.org/resources/e-library/publications/article/unesco-handbook-on-education-policy-analysis-and-programming/
UNESCOPRESS. (2013). New UNESCO data proves education transforms development(19.09.2013 ).
Van Meter,Donald S & Van Horn, Carl E.(1975).The Policy Implementation Process: A Conceptual Framework. Administration and Society, 6(4),445-488.
Weimer, D.L., & Vining, A.R. (2010). Policy Analysis:Concepts and Practice. (5th ed). Longman.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