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韓譯本《史記‧列傳》中的虛詞研究
作者:韓貞善
作者(外文):ZHEN-SHAN HAN
校院名稱:銘傳大學
系所名稱:應用中國文學系博士班
指導教授:陳德昭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5
主題關鍵詞:史記史記列傳司馬遷虛詞翻譯Records of the Grand HistorianexpletivesRecords of the Grand Historian - BiographiesSima Qiantranslation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
論文摘要
本論文以《史記•列傳》中的虛詞的韓文翻譯為研究對象。《史記•列傳》裡面的虛詞超過四百個,不僅數量龐大,其意義更是多樣而繁雜。虛詞與意義比較明確的實詞相比,在翻譯上增加更高的難度。翻譯虛詞時,是否會有錯翻的規則,是筆者欲探究的論題。本論文挑選了三種韓文翻譯本,企圖從中尋找容易錯翻的規則。本研究的目的,是希冀將此次得出的結果,擴大應用到其他的中國古籍,進而尋找在一般中國古籍的中韓翻譯的良策。
本論文共分五章,文末另有附錄和參考書目。各章內容如下:
第一章為緒論,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文獻探討、研究範圍與限制。
第二章探索《史記》在韓國的流傳途徑,先大略介紹司馬遷和其書《史記》,之後透過中國與韓國的史書的記載,瞭解《史記》在韓國的影響力。所援引的中韓史書分別為《周書》、《北史》、《舊唐書》、《新唐書》,《三國史記》、《三國遺事》、《海東高僧傳》、《高麗史》、《朝鮮王朝實錄》等書。此外,概括《史記列傳》在韓國的翻譯情況,詳細介紹所挑選的三種翻譯本,即朴一峰版本、林東錫版本、金元中版本。
第三章和第四章是分析《史記列傳》中的317個虛詞。由於數目龐大,將虛詞分兩章說明,每個虛詞皆列舉說明該虛詞在《史記•列傳》中的作用。
第五章透過分析、對比之後,找出這三種譯本對《史記•列傳》翻譯上有所歧異的詞彙,進行優劣評比,尋求較為恰當的翻譯方式,並提出筆者個人建議的譯法。
第六章即對本論文作出結論,總結《史記•列傳》虛詞翻譯時的弊病,並提出對策。
關鍵字:史記、史記列傳、虛詞、司馬遷、翻譯
This is the study of expletive in Korean translation of the Biographies in the Records of the Grand Historian. There are more than 400 expletives used in those Biographies. The usage of expletive is more different and complicated than the number of expletives. It is difficult to translate expletives because expletives don’t have exact meanings like content words. Can we find any rules such as continuing lots of translation errors of these specific expletives? Three Korean translations were chosen for this research. The problems in the expletive translations were found through analytical researches. I expect that this research result applies to other classical literatures.
Keywords: Records of the Grand Historian, Records of the Grand Historian – Biographies, expletives, Sima Qian, translation
參考書目

【說明:古籍依作者時代先後排列,其餘書目依作者姓名筆劃排列。】
一、中文部分
(一)古籍專書
[漢]司馬遷撰;[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新校本史記三家注並附編二種》(臺北:鼎文書局,1981)。
[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圈點說文解字》(臺北:萬卷樓,2002)。
[漢]司馬遷著;瀧川龜太郎考證:《史記會注考證》(臺北:萬卷樓,1993)。
[漢]司馬遷著;郝志達、樣鐘先譯著:《文白對照史記》(臺北:建宏,1995)。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漢書集注並附編2種》(臺北:鼎文書局,1986)。
[唐]李延壽撰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北史并附編3種》(臺北:鼎文書局,1980)。
[後晉]劉昫,宋祈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舊唐書附索引》(臺北:鼎文書局,1981)。
[宋]歐陽修,宋祈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新唐書附索引》,臺北:鼎文書局,1981)。
[清]章學誠:《文史通義校注》(臺北:頂淵,2002)。
[清]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臺北:世界書局,1963)。
[清]馬建忠:《馬氏文通‧正名卷之一》(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
(二)現代專書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古代漢語研究室 編:《古代漢語虛詞詞典》(北京:商務印書館 2009)。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古代漢語研究室編:《古代漢語虛詞詞典》(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王力:《古代漢語》(北京:中華書局,1999)。
王叔岷:《古籍虛字廣義(王叔岷著作集)》(北京:中華書局,2007)。
左松超:《文言語法綱要》(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3)。
白玉林:《古漢語虛詞詞典》(北京:遲鋒主編中華書局 2004)。
朱翔新:《文言虛字用法》(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
吳慶峰主編:《史記》虛詞通釋(濟南:齊魯書社,2006)。
呂叔湘:《文言虛字》(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
呂叔湘 朱德熙 著:《語法修辭講話》(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
俞樾等:《古書疑義舉例5種》(北京:中華書局,2005)。
唐子恒:《馬氏文通研究(修訂本)》(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5)。
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臺北:藍燈出版社,1993)。
楊伯峻 何樂士 著:《古漢語語法及其發展》(北京:語言出版社,1992)。
楊樹達:《詞詮(楊樹達文集)》(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裴學海:《古書虛字集釋》(臺北:仙華出版社,1973)。
蕭旭:《古書虛詞旁釋》(臺北:廣陵書社,2007)。
(三)學位論文
王越:《《史記.刺客列傳》研究》,(新竹: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
李寅浩:《司馬遷與儒道法三家關係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
李敏詩:《《史記》列傳之附傳研究》,(桃園: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
李貴生:《《史記》「所」字研究》,(蘭州:西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5)。
李鍑倫:《司馬遷《史記》及其譯本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東亞學系,2013)。
周淑真:《司馬遷「發憤著書」論》,(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習碩士論文,2007)。
金利湜:《《史記》及其傳記文學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金苑:《《史記.列傳》義法研究》,(臺北:灣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89)。
洪成一:《翻譯史起始時期吏讀訓民正音諺解》,(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碩士論文,2006)。
胡秋碧:《明清時期的4夷館》,(廈門:廈門大學 碩士論文,2008)。
唐文斌:《《史記》位移動詞研究》,(新疆:新疆大學碩士論文,2008)。
徐萱春:《《史記》「者」字研究》,(杭州:浙江大學碩士論文,2008)。
莊秀蘭:《《史記.酷吏列傳》研究》,(新竹: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9)。
許嘉玶:《論《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中的悲劇思想》,(新北: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許璧:《史記稱代詞與虛詞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75)。
郭慧如:《《史記》、《漢書》合傳比較研究》,(桃園: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
陳玲華:《司馬遷「究天人之際」探究》,(臺北:國立清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陳海生:《《史記》中的人稱代詞—兼析謙敬詞》,(安慶:安徽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6)。
陳經衛:《《史記》謂語動詞的體詞性後續成分究》,(重慶:西南大學碩士論文,2010)。
黃瑞芳:《史記類傳人物研究》,(台南:國立臺南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黃嘉蘭:《論司馬遷的「通古今之變」》,(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
黃瓊如:《司馬遷的經濟思想與貨殖任務書寫》,(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2011)。
塗加勝:《《史記》李將軍列傳研究》,(安慶:安徽大學碩士論文,2010)。
葉淳媛:《司馬遷之諸子學》,(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
劉本棟:《《史記》老莊申韓列傳疏證》(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65)。
劉德漢:《《史記》虛字集釋(1)》(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1968)。
盧海:《《史記》單音節動詞研究》,(武漢:華中科技大學碩士論文,2006)。
(四)期刊論文
孔祥哲:〈中國翻譯學的諸多問題(2)〉,《中國語文論譯叢刊》第9輯,2002年。
尹有貞:〈虛化與語法化的概念及過程〉,《中國語文學論集》第29號 ,2004年。
王建軍:〈《馬氏文通》之前的清代虛詞研究〉,《古漢語研究》2001年第1期,2001年。
呂炳昌:〈《荀子》「以」字用法研究〉,《中國語文學論集》第25號,2003年。
宋寅聖:〈敦博本《六祖壇經》中的幾個虛詞(1)〉,《中國語文學論集》第27號,2004年。
李成圭:〈《史記》與易學〉,《西江人文論叢》第14輯,2001年。
李春普:〈《史記》「且」字虛詞用法統計分析〉,《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6年4期,1996年。
李寅浩:〈對《史記》本質的考察〉,《中語中文學》第22輯,1998年。
李楨:〈虛詞實化現象初探〉,《現代語文(語言研究版)》,2008年2期,2008年。
李麗:〈論《虛字說》對虛詞的研究〉,《廣播電視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1期,2009年。
東英壽:〈從虛詞的使用看歐陽修《五代史記》的文體特色〉,《江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4期,2008年。
林東錫:〈中國古典譯註的情況以及處理連綿語的問題〉,《中國語文論譯叢刊》第25輯,2009年。
邰迪:〈淺談虛詞的釋義問題〉,《辭書研究》,2007年2期,而007年。
金元中:〈有關中國古典翻譯的方法論的時論〉,《春季學術發表會論文集》,2003年。
金春姬:〈從今日的觀點看《史記》的價值以及對司馬遷的研究〉,《中國人文學會新春學術大會》,2008年。
金珍我:〈在韓中口筆譯中運用復合文時發生的錯誤分析〉,《中國語文學論集》第23號,2003年。
金苑:〈史記句法研究〉,《亞細亞文化研究》第5集,2001年。
金榮九:〈虛詞其概念上的性格以及範圍〉,《中語中文學》第8輯 ,1986年。
金騌鎬:〈中國語的副詞是虛詞還是實詞?〉,《中國語文論集》第4號,1992年。
施丁:〈20世紀《史記》研究新進展〉,《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6期,200年。
洪承直:〈試談如何鼓勵中國古籍韓文翻譯〉,《中國語文論譯叢刊》第23輯,2008年。
徐元南:〈清代學者對《史記》的考證〉,《論文集》第18輯第1卷,2005年。
徐元南:〈清代學者對史記體例的研究〉,《中國語文論譯叢刊》第11輯,2003年。
高慧林:〈片鱗只瓜文采畢現—列談《史記》虛詞的運用特色〉,《閱讀與鑒賞(教研版)》,2007年8期,2008年。
崔永准;金春姬:〈尋找漢文古典翻譯的方向〉,《中國人文科學》第37輯,2007年。
崔基哲:〈在處理虛詞時要注意的問題〉,《中國朝鮮語文》第1號 pp‧43—46,吉林省延吉市,中國朝鮮語文雜誌社,1986年。
郭錫良:〈古漢語虛詞研究評議〉,《語言科學》,2003年1期,2003年。
彭旭軍:〈《史記》中的「何」字復合虛詞〉,《懷化學院學報》,2007年3期,2007年。
程小春:〈解文言虛詞必須關照全句〉,《廣東教育(高中版)》,2010年12期,2010年。
程維:〈《史記》重言虛詞研究〉,《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0年3期,2010年。
閔寬東:〈韓國的中國小說翻譯樣相〉,《中國語文論譯叢刊》第24輯,2009年。
楊繼春:〈現代漢語的虛詞也不「虛」〉,《才智》,2010年36期,2010年。
二、韓文部分
(一)古籍
[高麗]金富軾:《三國史記》(正德本,1512)。
[高麗]一然:《三國逸事》(奎章閣本,1512)。
[高麗]覺訓:《海東高僧傳》(淺見倫太郎筆寫本,1914)。
[朝鮮]金宗瑞、鄭麟趾等:《高麗史》(木刻本,1613)。
[朝鮮]《朝鮮王朝實錄》(太白山史庫本)。
[朝鮮]趙鬥淳等:《大典會通》(木刻本,1865)。
(二)現代專書
朴一峰:《史記》(列傳I)、(列傳II),(首爾:育文社,2003)。
辻由美著;李熙載Lee Heejea譯:《飜譯史—》,(首爾:KungRee出版,2001)。
李寅浩:《史記故事:歷史的時代,人類的時代,活生生的人物故事》,(首爾:天地人,2007)。
李梨花:《李梨花的學漢文》(首爾:歷史批評社,2009)。
林東錫:《史記列傳》1/4、2/4、3/4、4/4(首爾:東西文化社,2009)。
金元中:《史記列傳》1、2(首爾:民音社,2007)。
金元中:《洞察力辭典:司馬遷的思考手冊》(坡州:GulHangARi,2009)。
韓兆琦著;李寅浩譯:《史記新讀》(坡州:Dolbegae,2009)。
(三)學位論文
鄭孝 :《《史記》的文學性研究》(首爾:成均館大學中國語教育系碩士論文,2006)。
金愉蘭Kim Yulan:《高麗私學12公徒與其教育課程特徵》(首爾:東國大學教育系碩士論文,2010)。
李賢鎬:《朝鮮後期《史記》批評研究》(釜山:釜山大學漢文系博士論文,2011)。
李承信:《《史記∙列傳》人物形象研究》(首爾:梨花女子大學中語中文系碩士論文,1994)。
朴廷鎮:《司馬遷《史記》的史論研究》(全州:全北大學史學系碩士論文,1994)。
李忠九:《經書彥解研究》(首爾:成均館大學碩士論文,1990)。
柳信:《《史記》所載戰國時代策士遊說文研究》(首爾:外國語大學中語中文系博士論文,2013)。
許盛茂:《《史記》與《3國史記》的量詞比較研究》(首爾:延世大學中語中文系碩士論文,2000)。
樸相領:《《史記》狀語的詞類研究》(光州:全南大學中語中文系博士論文,2006)。
薑恩教:《朝鮮初期教育改革論議及成均館的角色》(首爾:梨花女子大學教育系碩士論文,2001)。
(四)期刊論文
蔣賢周:〈中韓翻譯時翻譯體和資訊配列問題初探〉,《中國學研究》第37輯,2006年。
鄭炳三:〈對《三國遺事》神咒篇與感通篇的理解〉,《新羅文化祭學術發表論文集》第32輯,2011年6月。
鄭聖植:〈金宗直的經典講學和社會實踐論〉,《溫知論叢》第27輯,2011年。
金相鉉:〈《三國遺事》義解篇的內容與性質〉,《新羅文化祭學術發表論文集》第34輯,2013年4月。
李東根:〈三國遺事的編撰背景與過程〉,《人文科學藝術文化研究》第16輯,1997年12月。233

李章佑:〈中國古典翻譯的諸多問題〉,《人文科學研究》第18輯,1999年。
李瑾嬉:〈從翻譯色彩文章的角度看翻譯本的品質加強方案———科學領域翻譯〉,《翻譯學研究》第9卷4號,2008年。
李相夏:〈漢文古典文集翻譯的特徵和問題〉,《民族文化》第31輯,2008年。
李誠一:〈韓國古典翻譯的必要性〉,民族文化研究所,《民族文化研究》第31號,1998年。
朴仁熙:〈《三國遺事》塔像篇研究〉,《韓國學研究》第28輯,2008年6月。
徐榮洙:〈對《史記》古朝鮮史料構成的分析以及新的解釋(1)〉,《高朝鮮璮君學〉第18號,2008年。
沈慶昊:〈原典研究和古典的現代面貌〉,《東洋漢文學硏究》第20輯,2004年。
林明花:〈在虛詞詞典上個別字的詞類異同研究〉,《中國人文科學》第38輯,2008年。
柳熙星:〈古典翻譯的現況《荀子》等待青出於藍的古典翻譯〉,《今天的東洋思想》,通券8號,2003年。
柳明佑:〈韓國的翻譯學;現況以及展望〉,《冬季學術發表會》,2003年。
李基白:〈《三國遺事》興法篇的宗旨/趨旨〉,《震檀學報》第89輯,2000年6月。
李基白:〈對《三國遺事》紀異篇的考察〉,《新羅文化祭學術發表論文集》第1輯,1984年12月。
金相鉉:〈覺訓〉,《韓國史市民講座》第13輯,1993年8月。
三、 網路資料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
http://hanchi‧ihp‧sinica‧edu‧tw/ihp/hanji‧htm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畫http://ctext‧org/zh
漢典http://www‧zdic‧net/
韓國史資料庫http://db‧history‧go‧kr/
韓國民族文化大百科辭典http://encykorea‧aks‧ac‧kr/
韓國國立中央圖書館http://www‧dibrary‧net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