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孟、荀倫理思想之探源與比較
作者:殷正淯
校院名稱:輔仁大學
系所名稱:哲學系
指導教授:汪惠娟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6
主題關鍵詞:早期儒家德之行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0
論文摘要
由於西元1993年湖北省荊門市的考古重大發現,發掘出大量戰國時期楚國的文獻資料,這些資料包含著儒家與道家的重要文本。本論文研究的重點,在透過對於此次考古發掘所獲之儒家典籍作為比較的對象,重新對早期儒家的思想脈絡整理,目的在於透過這種比較整理,可以分析早期儒家理論的系統。而對早期儒家理論系統的歸納,另有一目的,即是透過早期儒家思想系統的整理,探究早期儒家中,《孟子》與《荀子》思想的差異。尤其是對於「性」的論述上,究竟是基於何緣故,使得《孟子》提出「性善」,而《荀子》有〈性惡〉一篇。
本論文第一章的研究內容為早期儒家「天」概念的發展。筆者認為,對「天」的界定,直接影響到形而上思想的定位。而早期儒家對「天」概念釋義的發展過程,經歷殷商到西周時期,政權交替的過程中,西周政權如何透過改「禘」為「天」,以及對「天」的重新詮釋,確立「周」政權的合法性。從「禘」轉變為「天」的過程中,怎麼重新定位「天」與「客觀世界」的關係。西周至孔子所生活的春秋時代,「天」概念的釋義又有新的發展,孔子如何透過「知天命」與「畏天命」,奠定早期儒家思想的形而上基礎。
第二章研究的對象為楚簡〈性自命出〉。此篇著作主要闡述內容在於「性」,但在開篇的論述中提到「性自命出,命自天降」。雖然僅兩句八個字,確可從中分析出進入戰國時期後,早期儒家思想中,「天」、「命」、「性」三者間的關係。這三概念的關係,也確立了「性」最為人的核心內涵,且為人行為的根據,人的行為,如何因「性」而產生?行為的產生又怎麼能因為「性」與「命」、「天」的關係,而能滿足「道德」?以及因為「性」、「命」、「天」的關係,「道德」行為又怎麼能夠成立?在第二章中,都會有詳細的論述。
第三章研究對象為楚簡〈五行〉。楚簡〈五行〉一文,重點在於如何實踐「德」。若以內外作為判準,對人而言,「思想」為「內」;「行為」為「外」。「行為」不僅僅是對「行為實踐」的形式分析,更為要者,在於「行為」背後的「概念」理解與認同。「行為」具備某種精神價值、人文意義、倫理規範,是因為「行為概念」使得「行為」達到上述三者。而楚簡〈五行〉的內容,便是論說如何使人的「行為」具備「道德」意義,而實踐「德」。故「德」概念為何?什麼行為與「德」配?是楚簡〈五行〉討論的重點。
一到三章著重在早期儒家思想中,《孟子》、《荀子》以前的文獻以及文獻內容中的理論系統分析。透過這樣的整理,可以歸納出《孟子》與《荀子》以前,早期儒家思想的理論走向,以及理論的共通處。經過這樣的分析整理,可以作為之後《孟子》、《荀子》理論分析時,比較的對象。與之相近者,更貼近早期儒家思想,反之則與早期儒家思想更為疏遠。
第四章研究對象為《孟子》。《孟子》作為早期儒家重要學者,提出「性善」理論。自中唐開始,《孟子》思想對中國文化、中國哲學的影響力極大。至北宋,不論在文學或思想上,《孟子》思想成為主流思潮。以《孟子》思想做為基礎,對其他早期儒家思想的詮釋,也成為北宋以後,理學家與心學家的立論基礎,尤其「性善」的立場。然反觀春秋戰國時代諸子百家思想,僅《孟子》主張「性善」。不禁令人好奇,適合緣故使《孟子》有此創見。故第四章內容,從《孟子》中,關於「天」、「命」、「性」三概念的論述分析,筆者歸納出各自的重點,並且藉此整理《孟子》思想的系統脈絡,以及《孟子》思想的特點所在。
第五章研究對象為《荀子》。《荀子》是進入兩漢前,早期儒家思想於春秋戰國時代的最後一位,最重要的思想家。《荀子》思想中,最為人熟知,也最為人詬病者,即是〈性惡〉一篇。兩漢時期以有董仲舒、王充討論「性」之「善惡」問題。董仲舒更接近《荀子》思想,王充相比之下,較為不同。兩宋之後,學者直接嚴厲批判《荀子》之〈性惡〉,甚至將其逐出「儒家」之列。然《荀子》之〈性惡〉的理論建構為何?《荀子》如何看待「性」以及相關其他概念?這是筆者在第五章研究的內容。透過研究《荀子》對「性」的釋義,以及建構〈性惡〉一篇的理論系統整理,也可以更清楚的了解,《荀子》的思想脈絡為何?再將此與《孟子》,以及《孟子》、《荀子》之前的早期儒家理論系統比較,更可以整理出整體的理論脈絡的走向,也更能知道,究竟適合緣故,使得《孟子》提出「性善」,而《荀子》撰述〈性惡〉一篇。
第六章即是對《孟子》、《荀子》的思想比較。透過一至五章的研究,大抵可以整理出《孟子》、《荀子》之前的理論系統脈絡,以及《孟子》的理論脈絡,與《荀子》的理論脈絡。筆者以《孟子》、《荀子》之前早期儒家理論系統作為基準,再與《孟子》、《荀子》比較。透過這種比較的方式,就可以歸納出,誰更接近早期儒家思想的一貫脈絡,而誰又較為疏遠。除此之外,亦可透過比較的方式,歸納出《孟子》、《荀子》可能受到在此二者之前,哪些理論系統,哪些思想論述的影響,而此二者,又各自從哪些理論中,擷取養分建構起自己的獨特見解。
經過上述六章的研究,筆者的目的在於透過比較,研究《孟子》、《荀子》的差異,以及思想的探源。
關鍵字:「早期儒家」、「天」、「命」、「性」、「德」
參考書目:(依作者姓名筆劃排序)
研究專書:
1. 丁原植主編,王博著《簡帛思想文獻論集》(台北:台灣古籍出版社有限公司,2001年)
2. 丁原植主編,楊朝明等著《新出簡帛文獻注釋論說》(台北:台灣書房出版有限公司,2007年)
3. 丁原植主編,楊朝明等著《出土文獻與儒家學術研究》(台北:台灣書房出版有限公司,2008年)
4. 丁原植,《楚簡儒家性情說研究》(台北:萬卷第樓,2002年5月)
5. 丁四新,《郭店楚墓竹簡思想研究》(北京:東方,2000年10月)
6. 丁冠之,《孟子研究論文集》(濟南:山東大學,1997年)
7. 王穎,《荀子倫理思想研究》(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6)
8. 朱心怡,《天之道與人之道郭店楚簡儒道思想研究》(台北:文津,2004年5月)
9. 宋‧朱熹,《朱子全書‧第六冊‧孟子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10. 江文思;安樂哲編,《孟子心性之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
11. 何淑靜,《孟荀道德實踐理論之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88年1月)
12. 李零,《上博楚簡三篇校讀記》(台北:萬卷第樓,2002年3月)
13. 李零,《郭店楚簡校讀記》(北京:北京大學,2002年9月)
14. 李天虹,《郭店竹簡〈性自命出〉研究》(武漢:湖北教育,2003年9月)
15. 李明輝,《孟子知言養氣章的義理結構》(台北:中研院文哲所,1995年)
16. 李明輝,《孟子重探》(台北:聯經出版社,2001年)
17. 李凱,《孟子詮釋思想研究》(台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12月)
18. 吳康,《孔孟荀哲學》(台北:商務,1987年10月)
19. 竺家寧《聲韻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2年)
20. 林尹《訓詁學概要》(正中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
21. 周群振,《荀子思想硏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87)
22. 周德良,《荀子思想理論與實踐》(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1)
23. 韋政通,《荀子與古代哲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
24. 涂宗流,劉祖信,《郭店楚簡早期儒家佚書校譯》(台北:萬卷第樓圖書有限公司,2001年2月初版)
25.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上海:上海三聯書局,2001)
26. 馬國瑤,《荀子政治理論與實踐》(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
27. 翁惠美,《荀子論人研究》(台北:正中,1988年7月)
28. 郭在貽《訓詁學》(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29. 陳福濱主編,《新出楚簡與儒家思想論文集》(台北:輔仁大學文學院,2002年7月)
30. 陳大齊,《荀子學說》(台北:華岡出版社,1971年)
31. 陳立驤,《孟子「性善說」研究》(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0年)
32. 陳新雄《古音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9年)
33. 東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段注說文解字》(台北:天工書局,1996年)
34. 魏‧張揖撰;清‧王念孫疏證《廣雅疏證》(台北:廣文書局,2005年)
35. 張玉書編纂,王雲五主編《康熙字典》(台北:台灣商務,1968年)
36. 黃信二,《孟子與象山心性學之詮釋意涵》(台北:里仁書局,2014)
37. 傅佩榮,《儒家哲學新論》(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10月)
38. 曾春海,《中國哲學史綱》(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12)
39. 曾春海,《先秦哲學史》(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10)
40. 葉海煙,《中國哲學的倫理觀》(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2)
41. 董洪利,《孟子研究》(南京:江蘇古籍,1997年)
42. 楊澤波,《孟子性善論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
43. 楊伯峻,《孟子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44. 廖名春,《荀子新探》(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2月初版)
45. 漢‧劉熙;清‧畢沅《釋名疏證》(台北:廣文書局,1971年)
46. 蔡夢麒《廣韻校釋》(長沙市:岳麓書社,2007年)
47. 鄧伯球,《孟子通說》(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
48. 鄧秉元,《孟子章句講疏》(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11年)
49. 傅斯年,《傅斯年全書‧性命古訓辯證》(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
50. 劉釗,《郭店楚簡校釋》(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
51. 劉執中,《孟子思想體系:《孟子》精義選粹》(台北:秀威資訊科技,2005年)
52. 鄭宗義,《明清儒學轉型探析—從劉蕺山到戴東原,2009》
53. 清‧錢大昕《潛研堂文集‧跋荀子》(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54. 清‧戴震,《戴震集》(台北:里仁書局,1980)
55. 清‧戴震,《孟子字義疏證》(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8)
56. 譚宇權,《孟子哲學新論》(台北:文津出版社,2011年)
57. 龐樸等著《古墓新知》(台北:台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
58. 龐樸等著《郭店楚簡與早期儒學》(台北:台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
原典:
1. 中華書局編,歐陽修著,《四書備要‧第七十四冊‧歐陽文忠公集‧卷六十五》〈傳易圖序〉(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三月)
2. 曹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疏,清‧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周易正義》(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3. 王利器撰,唐徐靈府《文子疏義》(北京:中華書局,2000)
4. 清‧王先謙《荀子集解》(台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1993年)
5. 清‧王先慎《韓非子集解》(台北:藝文印書館,1974年3月)
6. 王忠林 《新譯荀子讀本》(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11月)
7. 漢‧毛亨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疏;清‧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毛詩正義》(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8. 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正義;清‧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尚書正義》(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9. 周‧左丘明傳;晉‧杜預注;唐‧孔穎達正義;清‧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春秋左傳正義》(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10. 宋‧朱熹集注;蔣伯潛廣解《語譯廣解四書讀本‧學庸》(台北:啟明書局)
11. 台灣商務印書館編輯,《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1986)
12. 清‧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孟子注疏》(北京:中華書局,2009)
13. 清‧陳立,《白虎通疏證》(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14. 程顥,程頤著,《二程集》(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7月)
15. 清‧焦循,《孟子正義》(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16. 熊公哲:《荀子今註今譯》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984年)
17.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清‧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周禮注疏》(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18.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清‧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禮記正義》(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19. 謝維揚,房鑫亮主編,王國維著《王國維全集‧靜安文集》〈論性〉(杭州:杭州教育出版社,2009年12月)
學位論文:
1. 王慶光,《《荀子》禮樂教化論研究》(台中:東海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0)
2. 王劍,《先秦儒家義德思想研究》(武漢:武漢大學中國哲學博士論文,2011)
3. 王楷,《荀子倫理思想研究》(北京:北京大學中國哲學博士論文,2008)
4. 米繼軍,《先秦儒家中庸之道研究》(長春:東北師範大學中國古代史博士論文,2004)
5. 伍振勳,《荀子「天生人成」思想的意義新探》(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
6. 朱敏伶,《從荀子性惡論看「善」的實現》(台北: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
7. 李嘉惠,《戰國儒家心性情說研究-以《禮記》三篇、〈性自命出〉為中心的考察》(台北;東吳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8. 李銳,《孔孟之間「性」論研究》(北京:清華大學專門史博士論文,2005)
9. 李世平,《孟子良心思想研究》(上海:復旦大學中國哲學博士論文,2012)
10. 林勝彩,《郭店楚簡與先秦學派問題》(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
11. 周芳如,《中庸「誠」的研究》(台北: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12. 洪巳軒,《《荀子》知識理論之建構與分析》(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1)
13. 殷正淯,《從新出楚簡〈性自命出〉論荀子人性論》(台北: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14. 晁樂紅,《中庸與中道》(長沙:湖南師範大學倫理學博士論文,2008)
15. 孫德華,《子思學派考論》(長春:吉林大學中國古代史博士論文,2010)
16. 孫希國,《簡帛文獻《五行》篇與思孟學派》(長春:吉林大學中國古代史博士論文,2012)
17. 夏春梅,《內聖與外王—荀子的人文化成之道》(台北: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4)
18. 張怡琦,《孟子心性義理之探究》(台北: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19. 張杰,《先秦儒家性情思想研究》(武漢:武漢大學中國哲學博士論文,2005)
20. 郭振香,《先秦儒家情論研究》(濟南:山東大學中國哲學博士論文,2005)
21. 梁振杰,《走近原始儒家—戰國楚簡儒家思想研究》(開封:河南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博士論文,2007)
22. 陳禮彰,《荀子人性論及其實踐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9)
23. 陳玉燕,《荀子「學」思想之探究》(台北: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
24. 許宗興,《孟子義理思想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7)
25. 馮曉馨,《王充天論思想之研究—與荀子天論思想之比較》(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7)
26. 曾瀚儀,《理氣之爭?朱熹與戴震對孟子重要觀念解法之比較》(台中:東海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3)
27. 喬安水,《荀子禮論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中國哲學博士,2004)
28. 湯靖雯,《從荀子之性惡看道德的潛能與實踐》(台北: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
29. 楊晨輝,《孔子心性概念分析》(台中:東海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4)
30. 解頡理,《《中庸》詮釋史研究》(山東:山東大學專門史博士論文,2010)
31. 趙玲玲,《先秦儒道兩家形而上思想的研究》(台北: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1974年)
32. 劉騰昇,《荀子思想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8)
33. 蔡俊良,《《荀子》中「誠」思想探究》(台北: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34. 鄭仁在,《孟子心學之研究》(台北:文化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博士論文,1977)
35. 潘小慧,《從解蔽心看荀子的知識論與方法學》(台北: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
36. 韓云忠,《先秦儒家禮樂文化的德育價值研究》(濟南:山東師範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博士論文,2015)
37. 戴立仁,《荀子「天」論思想研究》(台北: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38. 謝君直,《郭店楚簡的天道思想》(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
39. 謝耀亭,《從出土簡帛看思孟學派的「內聖外王」思想》(西安:陝西師範大學中國古典文明博士論文,2010)
40. 薛曉萍,《先秦儒家道德價值思想及其現代啟示研究》(石家莊:河北師範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博士論文,2010)
41. 魏元珪,《孟荀道德哲學之比較》(台北: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0)
42. 魏衍華,《原始儒學:早期中國的大成智慧》(濟寧:曲阜師範大學專門史博士論文,2010)
43. 關亮清,《孟子人性論中的善惡問題》(台中:東海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
期刊論文:
1. 丁為祥,〈從〈性自命出〉看儒家性善論的形成理路〉(北京:孔子研究,2001年3期)
2. 丁原明,〈郭店儒簡「性」、「情」說探微〉(山東:齊魯學刊,2002年1期)。
3. 丁四新,〈論孔子与郭店儒簡的天命、天道觀〉(湖南:湘潭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5期)。
4. 方旭東,〈可以而不能──荀子論為善過程中的意志自由問題〉(台北:《哲學與文化》,第34卷第12期,2007年12月)
5. 王楷,〈性惡德性:荀子道德基礎之建立──一種德性倫理學的視角〉(台北:《哲學與文化》,第34卷第12期,2007年12月。)
6. 王易,〈論荀子的「性惡」倫理思想〉(石家莊:河北學刊,1997年6月)。
7. 伍振勳,〈從語言、社會面向解讀荀子的「化性起偽」說〉(台北:《漢學研究》,第26卷第1期,2008年3月)。
8. 伍振勳,〈荀子的「身、禮一體」觀──從「自然的身體」到「禮義的身體」〉(台北:《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19期,2001年9月。)
9. 安光洲,〈荀子“制天命而用之”思想的兩重性〉(江西:撫洲師專學報,1994年12月)。
10. 向世陵,〈郭店竹簡「性」、「情」說〉(北京:孔子研究,1999年01期)。
11. 吳德義,〈孔子的仁與孟子的仁政〉(歷史教學,2001年08期)。
12. 何曉明,〈孟子「天」論剖析〉(齊魯學刊,1995年01期)。
13. 沈順福,〈義的道德形而上學研究〉(山東大學學報,2005年04期)。
14. 李有兵,盧春紅,方哲,〈心性本不二——從《郭店竹簡‧性自命出》篇論儒家「性」論之特征〉(上海:復旦學報,2002年4期)。
15. 李學勤,〈郭店楚簡與儒家經籍〉(瀋陽:中國哲學,1998年10月第二十輯)。
16. 李學勸,〈從簡帛佚籍〈五行〉談到〈大學〉〉(山東:孔子研究,1998第三期)
17. 李學勤,〈郭店簡與〈禮記〉〉(北京:中國哲學史,1998第四期)
18. 李景林,〈從郭店簡看思孟學派的性與天道論─兼談郭店簡儒家著作的學派歸屬問題〉(武漢: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第一冊,1999第一冊)
19. 杜維明,〈郭店楚簡與先秦儒道思想的重新定位〉(瀋陽:中國哲學,1999第二十輯)
20. 杜保瑞,〈荀子的性論與天論〉(台北:哲學與文化,2007年十月)
21. 杜保瑞,〈朱熹形上思想的創造意義與當代爭議的解消〉(台北:哲學與文化,2007年十月)
22. 杜保瑞,〈朱熹經典詮釋中的工夫理論〉(嘉義:揭諦,2006年六月)
23. 邢靖懿;劉建如,〈淺談孟子的道德絕對主義〉(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年)
24. 邢文,〈郭店楚簡《五行》試論〉,(北京:文物,1998年第十期)
25. 邢文,〈《孟子‧萬章》與楚簡《五行》〉(瀋陽:中國哲學,1999第二十輯)
26. 周熾成,〈荀子乃性樸論者,非性惡論者〉(邯鄲:邯鄲學院學報第四期,2012年12月),頁24~31
27. 周淑萍,〈宋代孟子升格運動與宋代儒學轉型〉(河南:史學月刊,2007年)
28. 姜廣輝,〈中國新近出土戰國楚竹書的思想史意義——以《郭店楚墓竹簡》為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
29. 姜廣輝,〈郭店楚簡與原典儒學〉(瀋陽:中國哲學,2000年第二十一輯)
30. 姜廣輝,〈郭店一號墓墓主是誰〉(瀋陽:中國哲學,1999第二十輯)
31. 南相鎬,〈論荀子「化性起偽」之哲學基礎〉(台北:輔仁大學出版社,1985)
32. 高立梅,〈孟子「仁義內在」說淺析〉(華中科技大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2期)
33. 徐克謙,〈孟子「義內」說發微〉(北京:孔子研究,1998年04期)
34. 郝明朝,〈論荀子的「知能」之性〉(山東:文史哲,2000年6期)
35. 孫邦金,(2004年1期)。〈郭店楚簡〈性自命出〉的天命觀与心性論〉湖北: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36. 晁福林,〈論荀子的「天人之分」說〉(淄博:管子學刊,2000年2期)
37. 郭齊勇,〈郭店儒家簡與孟子心性論〉(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05期)
38. 郭齊勇,〈郭店儒家簡的意義與價值〉(武漢:湖北大學學報,1999第二期)
39. 郭齊勇。(2000年5期)。〈郭店楚簡〈性自命出〉的心術觀〉。安徽: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40. 郭齊勇,〈再論「五行」與「聖智」〉(北京:中國哲學史,2001第三期)
41. 郭梨華,〈簡帛〈五行〉的禮樂考述〉(台北:哲學與文化,1999第二十六卷第五期)
42. 郭梨華,〈早期儒家的道德倫理哲學探析—以郭店儒簡為中心的討論〉(台北:政大中文學報,2012年六月)
43. 郭梨華,〈孔子哲學思想探源—以「天」、「德」、「中」三概念為主〉(台北:哲學與文化,2012年四月)
44. 郭梨華,〈《孟》、《荀》中孔子圖像之延異〉(台北:哲學與文化,2010年十月)
45. 郭梨華,〈出土文獻中儒、道「天-人」關係論的異同〉(台北:哲學與文化,2009年十二月)
46. 郭梨華,〈儒家佚籍、《孟子》及《管子》四篇心性學之系譜〉(台北:哲學與文化,2007年三月)
47. 郭梨華,〈曾子與郭店儒簡的身體哲學探究〉(台北:政大中文學報,2005年六月)
48. 郭梨華,〈簡、帛《五行》的禮樂考述〉(台北:哲學與文化,1999年五月)
49. 連劭名。(2000年4期)。〈論郭店楚簡〈性自命出〉中的“道” 〉。北京:中國哲學史
50. 陳福濱,〈荀子的禮論思想及其價值〉(台北:《哲學與文化》,第35卷第10期,2008年10月)
51. 陳福濱,〈「禮」的反思:以荀子「禮」、「樂」、「法」為論〉(福州:禮樂文明與中國社會國際學術研討會,2013年12月)
52. 陳福濱,〈儒家傳統倫理思想中的禮樂教化〉(台北:哲學與文化,1995年10月)
53. 陳福濱,〈先秦兩漢儒家思想內在轉化之研究〉(台北:哲學與文化,1994年9月)
54. 陳福濱,〈《孟子》的「誠」—從「善」、「動」、「覺」之義理論起〉(台北:哲學與文化,2009年11月)
55. 陳福濱,〈荀子的教育思想及其價值〉(台北:哲學與文化,2007年10月)
56. 陳德和,〈荀子性惡論之意義及其價值〉(台北:《鵝湖月刊》,第231期,1994)
57. 陳來,〈郭店楚簡之〈性自命出〉篇初探〉。(北京:孔子研究,1998年3期)
58. 陳來,〈儒家系譜之重見與史料困境之突破─郭店楚簡儒書與先秦儒學之研究〉(武漢:《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1999年10月第一冊)
59. 陳來,〈〈性自命出〉:沈睡了兩千餘年的文獻〉(北京:文史知識,1999第九期)
60. 陳代波,〈郭店楚簡〈性自命出〉篇的人性論簡析〉(山東:東疆學刊,2000年10月第4期)
61. 陳寧,〈《郭店楚墓竹簡》中的儒家人性言論初探〉(北京:中國哲學史,1998年第四期)
62. 陳鼓應,〈郭店楚墓竹簡中儒道有關問題〉(台北:先秦儒家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1年四月)
63. 張景賢,〈略論孔子與孟子的義利觀〉(歷史教學,2003年03期)。
64. 張小穩,〈孟荀學風比較〉(北京:孔子研究,2002年01期)。
65. 張鵬偉;郭齊勇,〈孟子性善論新探〉(山東:齊魯學刊,2006年04期)。
66. 張衛紅,〈論楚簡《五行》成德進路的「體知」維度〉(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科版),2006年第二期第20輯)
67. 張斌峰,〈荀子的「類推思維」論〉(北京:中國哲學史,2003年2期)
68. 梁濤,〈荀子對思孟「五行」說的批判〉(北京:中國文化研究,夏之卷)
69. 梁濤,〈《大學》早出新證〉(北京:中國哲學史,2000第三期)
70. 梁韋弦,〈《中庸》與郭店簡《性自命出》篇的人性論〉(山東: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2期)
71. 喬健,〈論荀子對孔子的修正〉(淄博:管子學刊,1998年4期)
72. 黃熹,〈儒學形而上系統的最初建構—《五行》所展示的儒學形而上體系〉(中國哲學,2001年第3期)
73. 寧登國,〈孟子道德情感的心裡透析〉(淄博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03期)。
74. 楊海文,〈孟子心性論的邏輯架構〉(南昌大學學報‧人社版,2002年03期)。
75. 葉海煙,〈儒學與當代倫理教育〉(台北:哲學與文化,2000年)
76. 葉海煙,〈當代儒學思維與主體意識的交通〉(台北:哲學與文化,2008年)
77. 葉海煙,〈孟子人權觀的哲學意涵〉(台北:哲學與文化,2007年)
78. 路德斌,〈荀子人性論之形上義蘊—荀、孟人性論關係之我見〉(北京:中國哲學史,2003年第4期)。
79. 路德斌,〈荀子「性惡」論原義〉(山東:東岳論叢,2004年1月25卷第1期)。
80. 路德斌,〈性樸與性惡:荀子言『性』之維度與理路—由『性樸』與『性惡』爭論的反思說起〉(濟南:孔子研究,2014第一期)
81. 虞聖強,〈荀子「性惡」論新解〉(上海: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年4期)。
82. 趙源一,〈荀子人性論的詮釋〉(北京:學術研究,2000年)。
83. 趙馥洁,〈郭店楚簡〈性自命出〉篇的价值意識〉(陝西:西安聯合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7月)
84. 熊凱,〈早期儒家道德形而上的轉進〉(陝西: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八期)。
85. 廖名春,〈郭店楚簡儒家著作考〉(山東:孔子研究,1998年第三期)
86. 廖名春,〈荊門郭店楚簡與先秦儒學〉(瀋陽:中國哲學,1998第二十輯)
87. 廖名春,〈從郭店楚簡論先秦儒家與《周易》的關係〉(西安:第二屆易學與當代文明研討會,1997年十月)
88. 潘小慧,〈荀子言性惡,善如何可能?〉(台北:哲學與文化,2012第三十九卷第十期)
89. 潘小慧,〈荀子的解蔽心──荀學作為道德實踐論的人之哲學理解〉(台北:哲學與文化,1998年第二十五卷第六期)
90. 潘小慧,〈荀子中的智德思想〉(台北:哲學與文化,2003年第三卷第八期)
91. 潘小慧,〈〈五行篇〉的人學初探〉(台北:哲學與文化,1999第二十六卷第五期)
92. 劉仲華,〈清代荀學的復活〉(蘭州: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
93. 鄭少珍,〈孟子「性善論」與荀子「性惡論」之比較〉(廣東:韓山師範學院學報,1998年12月)
94. 劉聰,〈郭店楚簡與孟子天道觀的轉型〉(內蒙古:內蒙古社會科學院(漢文版),2007年第三期)
95. 劉信芳,〈簡帛五行述略〉,(武漢:江漢考古,2001年第一期)
96. 劉信芳,〈釋《五行》與《繫辭》之型〉(濟南:周易研究,2000年第四期)
97. 蒙培元,〈《性自命出》的思想特徵及其與思孟學派的關係〉(甘肅:甘肅社會科學,2008年2月)
98. 韓鵬舉,萬遠新,〈孟子與告子之爭看早期儒學的倫理抉擇〉(甘肅省:蘭州工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4年12月)。
99. 韓德民,〈論荀子的天人觀〉(北京:孔子研究,1999年4期)。
100. 韓星,〈郭店楚簡儒家天道觀述略〉(西安: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2期)
101. 韓旭暉,〈《郭店楚墓》與早期儒家思想研究的新拓展〉(山東:孔子研究,2000第五期)
102. 龐樸,〈竹帛《五行》篇比較〉,(瀋陽:中國哲學,1998第二十輯)
103. 龐樸,〈孔孟之間─郭店楚簡的思想史地位〉(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98第五期)
104. 龐樸,〈初讀郭店楚簡〉(北京:歷史研究,1998第四期)
105. 龐樸,〈竹帛〈五行〉篇與思孟五行說〉(台北:哲學與文化,1999第二十六卷第五期)
106. 龐樸,〈五行補注〉,《簡帛研究網》2001/06/26~07/02
107. 羅新慧,〈從郭店楚簡看孔、孟之間的儒學變遷〉(北京:中國哲學史,2000年第二期)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