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從衰退到回春,歷史老街振興之觀光策略探討
作者:喻琬真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Yu, Wan-Chen
校院名稱:國立嘉義大學
系所名稱:企業管理學系
指導教授:吳宗瓊
林若慧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7
主題關鍵詞:老街觀光吸引力顧客價值價值創新價值鏈基礎資源理論Historical StreetAttractionCustomer ValueValue InnovationValue ChainResource-based theor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3
地方鄉鎮尋求發展,創造觀光亮點通常是重要的選項,各鄉鎮積極打造具特色的觀光景點,試圖找出當地最具吸引力的賣點,老街往往是地方上最具代表性的亮點。此外,受到全球在地化的影響,從中央到地方逐漸開始重視地方文化資源的重要性,地方政府利用當地的文化特色推廣觀光活動,作為提升地方產業發展的軟經濟潛力。
雖然大多數老街走過歷史已經不復當年的風華,然而部分老街卻因為觀光的推波助瀾,加上人們對歷史的懷舊情感發酵,再度點燃觀光客對老街的關懷,老街的價值再度被看見。衰退中的老街再度興起,地方的經濟也因老街的觀光而繁華再現。本研究的主要課題即在分析探討歷史老街如何從衰退中復甦,轉型成為觀光景點的關鍵契機,其觀光吸引力及其所運用的觀光策略。此外,深入探討老街的觀光價值,檢視歷史老街的價值如何創新? 深究老街的資源特色及創新條件。
本研究以觀光吸引力、價值鏈、創新價值、基礎資源觀點等相關理論為基礎,以大溪及湖口兩條老街作為研究個案,透過大量的文件收集與資料分析、田野調查、深度訪談及遊客焦點團體訪談等方法,深入檢視歷史老街價值創新的進程與策略;分析歷史老街的特色資源及創新條件;深究當地資源特色如何轉化成為觀光創新策略的基礎,最後提出歷史老街振興之觀光策略。研究發現觀光是歷史老街振興的重要策略,老街發展觀光,其文化特色不可忽視,「歷史文化」是老街最重要的價值,是老街觀光吸引力的主要來源,也是遊客老街觀光的核心價值,奠基了老街的觀光市場拉力,本研究提出了以歷史文化為基底的「老街觀光吸引力階層組合模式」。「創新」是提升顧客價值的重要工具,在地特色資源即是「創新」最好的基礎。發掘及善用有形無形的在地資源特色,打造老街的創新價值,是振興歷史老街的不二觀光策略。本研究修正波特的產業價值鏈模式,提出「觀光產業價值鏈」,用以檢視老街主要活動的組成與有形無形的支援條件,作為剖析老街觀光創新價值的策略工具。研究總結歷史老街的觀光振興,是具有文化精神與創新價值的「文化創意觀光」。
Establishing or creating spot-light tourist attractions are critical, while local town or village seeking rejuvenation opportunities. Historical streets are often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and presentable choices. Besides, under the concerns of globalization, the importance of the local cultural resources are gradually emphasized from various levels of governments. Many local government is now incorporating the elements of local cultures to develop local tourism and consider it as a soft power to enhance local economics.
Most historical streets lost their grace in the passage of time. However, due to the newly tourism demands and people’s nostalgia seeking, some historical streets regain the attentions and the old-time resources are reinvented and given new valu in up today development. Tourism is often considered for rejuvenating the historical streets, and make local economy booming again. This study aims to understand how historical streets revive from recession; what critical events happened for historical streets while transforming from a traditional old street to a new tourism attraction; and what attraction building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strategies employed. The value and innovation of local resources through creative strategies for tourism will be closely examined in the case of historical street rejuvenation.
Tourism attraction, value chain, value innovation, and resource-based development theories are based to form theoretical foundation. Two comparative historical streets, Daxi and Hukou, are selected as study sties. In addition to documentary reviews, this study also employs in depth interviews, field observations and focus groups to reveal the innovation process and strategies, to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potentials of resources for historical streets, to explore the creative strategies employed to transform local resources into appeals of tourism destination, and finally to propose the framework of tourism revitalization strategies for historical streets.
The study finds that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is the main strategies for historical streets revitalization and cultural characteristic must not be ignored. "Historical Culture" is the essence of historical streets - the most appealing attraction for tourists, and the core value for developing tourism programs. Historical culture serves as the most distinct pulling power and are demanded by visitors for their satisfaction and loyalty. A hierarchical attraction model of tourism attraction is proposed for historical streets which is based on historical culture and demonstrate relative weights by various attraction factors. Moreover, “innovation” is necessary for revitalization and would be more effective if it is based on local resources. Thus, discovering and making good use of the tangible and intangible local resources create the brilliant tourism strategies to innovate the resource values of historical street. To understand the value transformation, this study revised a model of "Tourism Business Value Chain", which can investigate the major activities, tangible and intangible supporting actions, and ultimate development goals throughout tourism revitalization. In sum, the tourism revitalization of historical street is a process of creative tourism which presents innovative approaches on valuing culture resources.
一、中文部份
David Throsby(2000)。Economics and Culture。張維倫等譯(2003)。《文化經濟學》, 臺北市,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
Krueger, Richard A.著,洪志成、廖梅花譯(2003)。《焦點團體訪談》。嘉義市: 濤石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W. Chan Kim & Mauborgne (2005)。Blue Ocean Strategy。黃秀媛,周曉琪譯 (2015),《藍海策略:再創無人競爭的全新市場》,臺北市: 遠見天下文化出 版股份有限公司。
丁玲琍(2009)。民俗活動與文化觀光吸引力的創造-以雲嘉南王爺信仰活動為例 。 國立嘉義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縣。
今周刊(編)(2015,06/29)。老城新經濟。今周刊,966期,62-81。
王文科、王智弘(2008)。教育研究法,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new window
王敏順(1995)。超高層建築外部風環境對使用者心理行為之影響。國立中興大學 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臺中市。new window
王凱民(2012)。八家將宗教節慶表演觀光吸引力、實際體驗與遊客滿意度之相關 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王舜皇(2002)。三項元宵節活動吸引力與舉辦地特性之比較研究。朝陽科技大學 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臺中市。
王鉦琪(2013)。遊憩資源及觀光吸引力對旅遊意願之影響-以新北投溫泉區為例 。 龍華科技大學商學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新北市。
王齊郁(2012)。斗六太平老街「騎樓」之生活空間使用。南華大學建築與景觀學 系環境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縣。
王襄茹(2010)。以資源基礎觀點論七股地區之遊程設計。真理大學休閒遊憩事業研 究所,碩士論文,新北市。
朱志傑(2009)。眷村文化觀光吸引力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休閒事業管理研 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朱博湧(2006)。藍海策略台灣版:15個開創新市場的成功故事。臺北市:天下文 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朱慈恩(2015)。老街觀光吸引力、顧客滿意度與觀光意象之相關研究-以台南市安 平老街為例。台南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南市。
江立鐘(2014)。宜蘭地區觀光工廠觀光吸引力、服務品質、休閒效益與重遊意願 之關聯性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江重宜(2015)。老街平面與牌樓式立面形式組成與街區保存原則之研究-以北斗老 街為例。逢甲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臺中市。
何妍璘(2000)。陽明山國家公園登山步道吸引力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園 藝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余文雄(2006)。新化老街再利用之經營策略管理研究。國立臺南大學社會科教育 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南市。
吳子鈴(2010)。地區活化再生方案評選之研究-以九份為例。中華大學建築與都 市規劃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市。
吳正旺(2002)。淺談價值觀與社會風氣,存盧紀念圖書資訊館館訊,秋季刊,第 二期。
吳立萍(2002)。野柳金山步道。臺北市:貓頭鷹出版社。
吳存和(2001)。休閒農場核心資源與競爭優勢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農業推廣教育 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市。
吳芝儀、廖梅花(2002)。質性研究入門:紮根理論研究方法。雲林縣:濤石文化 事業出版社。
吳建祥(2016)。文創觀光對遊客之吸引力、滿意度與重遊意願之研究-以北門遊客 中心為例。南華大學文化創意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縣。
吳美燕(2005)。梨山鳥類資源觀光吸引力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 所,碩士論文,臺中市。
吳韶芬(2012)。2009高雄世運觀光吸引力分析-以臺灣地區部落格文章為例。國 立東華大學觀光暨休閒遊憩研究所,碩士論文,花蓮縣。
宋慶財(2008)。屏東縣六堆客家地區觀光休閒產業競爭優勢與發展策略之研究-基 礎資源理論的觀點。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客家文化產業研究所,碩士論文,屏 東縣。
李君如、陳俞伶(2009)。觀光吸引力、服務品質、知覺價值、顧客滿意度及忠誠 度之研究-以白蘭氏觀光工廠為例。顧客滿意學刊,第五卷,第一期,2009, 93-120。new window
李京容(2008)。遊客之遊憩動機與府城文化觀光吸引力關係之研究。朝陽科技大 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臺中市。
李明軒、邱如美譯(1985)。競爭優勢(上)(原作者:Michael E. Porter,書名: Competitive Advantage)。臺北市,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5)。
李浩羽(2007)。文化創意商品對顧客價值及消費者態度之研究-以日本良品計劃株 式會社之台灣「無印良品」商品為例。中華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新竹市。
李海清(2014)。臺灣遊艇運動觀光吸引力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 博士論文,嘉義縣。new window
李瑩怡(2007)。台灣老街建築立面樣式分析與虛擬實境導覽運用-以旗山老街為 例。樹德科技大學應用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
沈文台(2002)。台灣老街地圖。臺北市:貓頭鷹出版社。
言宥翔(2014)。臺灣澎湖海洋遊憩參與者對觀光吸引力、遊客滿意度和重遊意願之 研究。國立澎湖科技大學觀光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澎湖縣。
周何,邱德修(2001)。國語活用辭典。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周宜信(2016)。危機就是轉機:甲種旅行業價值創新之研究。靜宜大學觀光事業 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臺中市。
周欣怡(2014)。探討臺東熱氣球觀光產業發展之研究。南華大學旅遊管理學系研 究所,碩士論文,嘉義縣。
林妤璞(2013)。觀光工廠參觀動機、觀光吸引力、知覺價值與重遊意願關係之研 究-以台灣玻璃館為例。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臺中 市。
林志成(2011)。滑雪旅遊吸引力、參與動機和持續參與意願之研究。國立台東大 學建康促進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臺東縣。
林秀玉(2003)。原住民意識資源觀光吸引力之研究-以邵族為例。朝陽科技大學休 閒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臺中市。
林佩璇(2000)。個案研究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載於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 (編),質的研究方法,239-263。高雄:麗文文化公司。
林怡君(2005)。觀光節慶活動對遊客之吸引力、服務品質與遊客滿意度及忠誠度關 係之研究-以三義木雕國際藝術節為例。南華大學旅遊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 論文,嘉義縣。
林信利(2009)。透過資源基礎發展營運策略與價值活動-以國際觀光旅館為例。靜 宜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市。
林炳鴻(1984)。澎湖縣觀光資源開發策略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碩 士論文,臺北市。
林晏州(1986)。遊憩活動特性與需求之分析。都市與計劃,13,107-140。new window
林崇熙(2010)。文化資產的價值經營。文化資產保存學刊,13,41-56。
林隆儀、林彥弘(2007)。觀光吸引力及觀光形象認知對顧客滿意與重遊意願的影 響-免簽證後日本旅遊市場之實證研究。管理與資訊學報,12,1-36。new window
林瑋琤(2015)。媒體行銷對觀光滿意度之關聯性研究-以來臺旅客為例。國立宜蘭 大學應用經濟與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宜蘭縣。
林曉嵐(2015)。大陸旅客對桃園縣大溪觀光吸引力認知與遊憩滿意度、忠誠度關 係之研究。國立體育大學休閒產業經營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市。
洪美嘉(2012)。雪霸國家公園永續經營管理之藍海策略。環球科技大學環境資源 管理所,碩士論文,雲林縣。
胡述兆主編 (1995)。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台北市:漢美圖書公司
胡曉玄(2008)。八里左岸遊憩資源觀光吸引力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 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范姜群澔(2003)。都市觀光吸引力與媒體行銷關係之研究-以臺中市都會區為例。 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臺中市。
唐園荷(2010)。湖口老街作為景點符號-社會選擇的過程。輔仁大學社會學研究 所,碩士論文,新北市。
孫尹宸(2013)。台南市府中街文化觀光吸引力與遊客遊憩動機之研究,銘傳大學觀 光事業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徐宗國譯(1997)。質性研究概論。(原作者:Strauss, A., and Cobin, J.,原書 名:Basic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臺北市:巨流出版社。
徐翠霞(2013)。觀光吸引力、休閒效益與重遊意願關係之研究-以桃園觀光工廠為 例。銘傳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翁懿涵、許瀛方、黃藜葳(2000)。紮根理論,22-106。
高玉娟(1995)。墾丁國家公園觀光遊憩資源對遊客的吸引力研究。東海大學景觀學研 究所,碩士論文,臺中市。
高式玲(2013) 。探討島嶼觀光吸引力、體驗價值和重遊意願-以蘭嶼、綠島為例。 輔仁大學餐旅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新北市。
高紹源、胡俊傑、張良漢、楊宜樺(2012)。女性觀光客對澎湖海域遊憩吸引力、 休閒體驗、知覺價值及再遊意願之影響。休閒事業研究,10(3),76-90。
屠如驥、葉伯平、趙伯平、王炳炎(編)(1999)。觀光心理學概論。新北市:百通圖 書股份有限公司。
張孝銘、林樹旺(2003)。台灣中部地區運動觀光吸引力之評估。九十二年度運動 觀光及休閒產業管理學術研討會,屏東縣,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張杰豪(2013)。澳門葡國菜美食作為觀光吸引力之研究。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 觀光與餐旅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
張欣玲(1990)。臺灣有線電視產業垂直整合發展影響面之研究-從價值鏈觀點分 析。元智大學資訊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市。
張美玉(2012)。旅遊參與動機、觀光吸引力、服務品質、滿意度與重遊意願之研 究-以中國大陸來臺灣觀光旅客為例。南華大學旅遊管理研究所,碩士 論文,嘉義縣。
張家銘、黃秀卿、黃俊彥(2007)。花果夢幻樂園屏東熱帶農業博覽會對遊客之吸 引力與滿意度研究。運動知識學報,4,88-99。new window
張恩凱(2004)。歷史街區景觀管制與保存計畫之研究。輔仁大學景觀設計學系研究 所,碩士論文,新北市。
張耿輔(2000)。影響淡水鎮各類型觀光遊憩資源對遊客吸引力的因素研究。中國 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張博超(2015)。服務品牌價值創新之探討-以薰衣草森林多品牌經營為例。逢甲大 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臺中市。
張紫韻(2014)。產業文化資產之觀光吸引力與滿意度對遊客重遊意願之研究-以溪 湖糖廠為例。逢甲大學景觀與遊憩研究所,碩士論文,臺中市。
張雅翠(2013)。宗教觀光吸引力、旅遊動機、旅遊意象與滿意度關係之研究-以佛 陀紀念館為例。南華大學旅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縣。
張檠翊(2008)。老街景觀之研究-以新化老街為例。國立台南大學社會科教育 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南市。
曹忠猷(2013)。台中市中部橫貫公路觀光吸引力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行銷 研究所,碩士論文,臺中市。
曹勝雄(2001)。觀光行銷學。臺北市: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莊展鵬(1991)。臺北歷史散步。臺北市: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許文志(2009)。地方產業創新策略。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許芳瑜(2014)。以體驗行銷來探討遊客體驗價值對老街的重遊意願之因素-以鹿港 老街為例。逢甲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市。
許瓊丹(2009)。老街文化之再發展課題研究-以三峽老街為例。國立台北大學民俗 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新北市。
郭進財、謝凱雯、黃文成(2010)。觀光吸引力、遊憩體驗、滿意度、與重遊意願 之研究-以嘉義縣布袋好美里風景區為例。海峽兩岸體育研究學報,4(2), 01-19。
陳立興(2010)。以資源基礎理論探討高爾夫球場之經營管理特性-以台灣中部地區 球場為例。靜宜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市。
陳岳廷(2013)。眷村文化資源文創觀光轉型研究-以光復新村為例。南華大學文化 創意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縣。
陳明德(2005)。以資源基礎觀點探討農家與非農家經營之休閒農場,南華大學旅遊 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縣。
陳俊宏(2012)。愛河連接蓮池潭自行車道使用者對運動觀光吸引力、自行車道形 象與重遊意願之研究。大仁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 縣。
陳俞伶(2008)。觀光吸引力、服務品質、知覺價值、顧客滿意度及忠誠度之研究- 以白蘭氏、大黑松小倆口觀光工廠為例。靜宜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碩士論文, 臺中市。
陳冠羽(2014)。以資源基礎及實質選擇權觀點探討異業投資行為。國立台灣大學 國際企業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陳冠閔(2014)。社區觀光永續之價值創新-以桃米生態村為例。亞洲大學休閒與遊 憩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臺中市。
陳建明(2006)。台北市宗教據點觀光吸引力之研究-以龍山寺與行天宮為例。國立 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陳昭明(1981)。台灣森林遊樂需求、資源、經營之調查與分析。國立台灣大學森林研 究室研究報告,臺北市。
陳美美(2014)。台南市運河文化觀光價值之研究。南台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 究所,碩士論文,台南市。
陳美娟(2011)。觀光吸引力與旅遊滿意度關係之研究-以鹿港天后宮商圈為例。大 葉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彰化縣。
陳惠民(2012)。社區資源資料區建立與應用。101年度嘉義市社區環境改造計畫簡 報。
陳詩文(2010)。地方節慶的觀光吸引力、遊客滿意度與重遊意願之研究。中華大學 營建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市。
陳嘉雯(2007)。遊客旅遊動機與觀光吸引力對旅遊目的地選擇決策影響之研究-以 三峽老街及鶯歌老街為例。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景觀暨遊憩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屏東縣。
陳瑩育(2007)。舞台化真實性理論應用於觀光意象之研究-以台南安平老街為例。 逢甲大學景觀與遊憩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市。
傅朝卿(2012)。遺產是為發展的動力記錄ICOMOS第17屆大會暨科學研討會與巴 黎宣言。世界遺產World Heritage,卷17,12-19,臺北市:中華世界遺產協 會。
彭翰君(2006)。遊客對內灣老街景觀整建之老街感覺與偏好研究。東海大學景觀 研究所,碩士論文,臺中市。
曾麗燕(2009)。休閒旅舘從業人員工作壓力與工作滿意度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 應用科技大學觀光與餐旅館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
游英妙(1999)。節慶活動的吸引力與參觀者對活動品質的滿意度分析-以第十一屆 中華民藝華會為例。臺中市:台灣省政府交通處旅遊局。
湯明哲(2001)。策略精論:基礎篇。台北市:遠見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黃汀銘(2014)。老街自明性之研究-以大溪及三峽老街為例。國立勤益科技大學景 觀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臺中市。
黃志佳(2014)。企業形象、服務品質、顧客價值與顧客滿意度關係之研究-以南科 健康生活館為例。南台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南市。
黃沼元(2010)。台灣地理百科-台灣的老街。臺北市: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黃沼元(2015)。台灣老街歷史漫步。臺北市: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黃宣徨(2015)。觀光工廠體驗價值、品牌形象、觀光吸引力對重遊意願之影響研 究。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彰化縣。
黃盈裕(2015)。南州觀光糖廠懷舊情感、觀光吸引力與觀光滿意度關係之研究。 正修科技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
黃彩茹(2011)。社區居民對老街再利用之態度探討-以金瓜石祈堂老街為例。國立 台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黃莉卉(2005)休閒農場外部線索影響不同熟悉程度消費者的知覺價值與旅遊意願 分析。國立屏東商業技術學院,行銷與流通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縣。
黃雪紅(2009)。歷史街區的保存與活化-以北港中山老街為例。南華大學美學與視 覺藝術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縣。
黃瑞琴(1994)。質的教育研究法,第四章分析資料,169-220。
黃靖雅(2001)。鹿港龍山寺對遊客文化觀光吸引力之研究。東海大學景觀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臺中市。
黃爾晧(2012)。鏡中桃花源-北投溫泉博物館觀光吸引力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建 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楊正寬(2010)。文化觀光:原理與應用,新北市:揚智文化。
楊崑霖(2001)。鄉鎮舉辦農特產節慶的效益與環境衝擊分析之研究-以2000年台南 縣白河蓮花節為例。逢甲大學土地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臺中市。
楊敏芝(2002)。地方文化產業與地域活化互動模式研究-以埔里酒文化產業為例。 國立台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新北市。new window
楊慶晟(2015)。國人至沖繩旅遊觀光吸引力、滿意度及重遊意願之研究。國立雲 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碩士論文,雲林縣。
溫明桂(2015)。觀光吸引力對重遊意願之影響: 遊客滿意度之中介效果。中華科 技大學航空運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鈴木成文(2002)。現代日本住居論。台南市:亞當斯數位影像印刷有限公司。
廖于涵(2015)。大甲地區觀光吸引力、遊客滿意度、知覺價值與行為意向關係之 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臺中市。
廖明豊(2003)。東豐自行車綠廊之遊憩吸引力,服務品質與遊客滿意度及忠誠度之研 究。南華大學旅遊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縣。
廖冠竣(2010)。走出衰退的地方治理經驗-以後壁老街的文化觀光推展為例。南華 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縣。
廖耕莘(2010)。以資源基礎理論探討高爾夫練習場經營關鍵成功因素,亞洲大學經 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市。
劉泳倫、蕭怡靜(2012)。王功漁火碼頭觀光吸引力、旅遊滿意度與重遊意願之相 關研究。休閒產業管理學刊,5(1),1-20。new window
劉泳倫、賴雯玲(2011)。鹿港小鎮觀光吸引力與遊客體驗價值、行為意向之研究。 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10(3),1-12。new window
劉嘉皓(2005)。從有線電視到數位寬頻-台灣有線電視數位化的競爭力分析。國立 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劉燕楓(2011)。芹壁村民宿之觀光吸引力、服務品質與顧客滿意度及忠誠度研究。 銘傳大學觀光事業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歐聖榮(2007)。休閒遊憩:理論與實務。新北市:前程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潘宜鳳(2009)。遊客對老街形象認知與形為意圖,亞州大學休閒與遊憩管理研究 所,碩士論文,台中市。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 : 理論與應用,新北市,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蔡妙琪(2009)。運用傳統產業資源創造觀光吸引力之研究-以雲嘉南鹽業為例。國 立嘉義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縣。
蔡振蒼(2010)。美食觀光策略模式之建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研究 所,博士論文,台北市。new window
蔡惠慈(2014)。遊客對觀光吸引力、懷舊情感與觀光衝擊之研究-以高雄美濃地區 為例。國立屏東大學,休閒遊憩與創意產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縣。
蔣玉嬋(2001)。學習型組織理論應用於社區總體營造之研究-以大溪和平老街為 例。國立政治大學行政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鄧守敦(2011)。大溪老街商圈經營探討。中華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新 竹市。
鄭文乾(2011)。農企業價值創新與藍海策略之研究-以豐年農場為例。國立暨南國 際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南投縣。
鄭郁瑩(2006)高雄市觀光地意象認知與旅遊意願之研究以高雄國際觀光旅館住客 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
鄭健雄(2006)。休閒農業管理-企業經營觀點。臺北市:雙葉書廊有限公司。new window
鄭雅芳(2015)。淡水漁人碼頭的觀光吸引力、遊客滿意度及重遊意願之相關研究。 中華科技大學航空運輸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市。
蕭莨錡(2013)。觀光工廠之觀光吸引力、體驗行銷、服務品質、重遊意願研究-以 休閒涉入為干擾變項。南華大學企業管理系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俊呈(1999)。都市景觀道路電腦視覺模擬之研究-以台南市中正路及大學路為例。 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市。
賴碩敏(2011)。臺北地區文化觀光吸引力對中國旅客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文化創意產業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薛月蓮(2015)。澎湖生態觀光吸引力、體驗價值與重遊意願關係之研究。國立澎 湖科技大學觀光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澎湖縣。
薛彥清(2008)。澎湖海上花火節之觀光效益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 碩士論文,臺北市。
謝依錦(2015)。鳳山文化觀光發展策略之研究。大仁科技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研究 所,碩士論文,屏東縣。
謝金燕(2003)。宗教觀光吸引力、滿意度與忠誠度關係之研究-以高雄佛光山為例。 南華大學旅遊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縣。new window
謝家維(2013)。觀光吸引力、遊憩資源對旅遊意願之影響-以桃園大溪鎮為例。 龍 華科技大學商學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新北市。
謝素卿(2011)。老街旅遊體驗價值、滿意度與忠誠度之研究-以新北市老街為例。 東海大學景觀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臺中市。
謝凱雯(2010)。觀光吸引力、遊憩體驗、滿意度、與重遊意願之研究-以嘉義縣布 袋好美里風景區為例。南華大學旅遊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縣。
韓宗衡(2010)。以資源基礎理論建構民宿業者行銷策略研究-以澎湖地區為例。國 立台北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新北市。
魏文彬(2010)。北埔老街觀光發展興起與變遷-歷史人文、古蹟建築、產業經濟之 分析。國立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族群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市。
魏伊君(2014)。高雄馬拉松賽事參與者的觀光吸引力、參與動機、知覺價值與行 為意向之研究。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觀光與餐旅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高雄市。
羅敏儀(2003)。台灣老街發展之社會經濟分析-以北台灣為例。台北大學都市計劃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新北市。
顧碧琪(2006)。從資源基礎理論探討休閒農業經營關鍵成功因素之研究。國立彰化 師範大學會計研究所,碩士論文,彰化縣。

二、英文部份
Alain Decrop (1999). Triangulation in qualitative tourism research. Tourism Management. 20 (1), 157-161.new window
Anderson, B. (2009). Yester-Morrow: Using a region’s heritage and culture for its economic future. In R. Wurzburger, T. Aegeson, A. Pattakos, & S. Pratt (Eds.), Creative tourism A global conversation (pp. 197–204). Santa Fe: Sunstone Press.
Barney, J.B.,(1991).Firm resource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 Journal of Management, 15, 175-190.
Betz (1993). Strategy Technology Management, New York: McGraw-Hill.
Binkhorst (2007) Creativity in tourism experiences: The case of Sitges. In G.Richards & J. Wilson (Eds.), Tourism, creativity and development (pp. 125–144).London: Routledge.
Bishop (1984).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Progressive Grocer, 19-20.
Bolton & Drew (1991). A Multistage Model of Consumers’ Assessments of Service Quality and Value.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17, 375-384.
Burns, L. H.(1987).Infertility and the sexual health of the family.Journal of Sex Educationand Therapy. 13: 30-34.
Carruthers, C. P. & Busser, J. A. (2000). A qualitative outcome study of Boys and Girls club program leaders, club members, and parents. Journal of Park and Recreation Administration, 18(1), 50-67.new window
Chacke, G. K. (1988). Technology Management: Application to Corporate Marketed and MilitaryMissions. New York: Praeger.
Creswell, J. W. (1998) Qualitative inquiry and research design: Choosing among five traditions. London: Sage.
Das, D., Mohapatra, P. K. J., Sharma, S. K & Sarkar, A.(2007), Factorsinfluencing the attractiveness of a tourist Destination: A case study. Journal of Service Research, Vol.7, No.1, pp.103-134.new window
Dodds, W. B. & Monroe, K. B.(1985).The Effects of Price, Brand, and Store Information on Buyer’s Product Evaluations.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28(3),307-319.
Drucker, P. (1986).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Practices. New York: Harper & Row.

Engel, J. F., Blackwell, R. D., & Miniard, P. W. (2005) Consumer Behavior, (10th ed). New York: Dryden Press.
Evans, G. (2003). Hard-branding the cultural city - from Prado to Prad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 27(2), 417-440.
Fern (2001).Engel, J. F., Blackwell, R. D., & Miniard, P. W. (2005) Consumer Behavior, (10th ed). New York: Dryden Press.
Florida, R. (2002). The rise of the creative class. New York: Basic Books.
Gale, B. T. (2010). Managing Customer Value: Creating Quality and Service That Customers Can See.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Geoffrey More(2004),“Darwin and the Demon:Innovating Within Established Enterprises”,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August 2004
Getz, D.(1991). Festivals, Special events, and Tourism.New York: Van Nostrand Reinhold.
Goeldner, R., & Ritchie, J.R.B. (2006). Tourism: Principles, Practices, Philosophies, 10th edition. John Wiley and Sons, Inc. Hoboken, N.J.
Gunn, C. A. (1988). Tourism Planning: Basics, Concepts, Cases. Taylor & francis, Van Nostrand, Washington, D.C.
Gunn, C. A. (1994). Tourism planning: basics, concepts, cases (3rd ed) . Taylor & Frances, Washington, D.C.
Gunn, C. A., & Var, T. (2002). Tourism planning: basics, concept, cases. (4th ed). New York: Routledge.
Gunn.L.A. (1993). Tourism Planning: Basics, Concepts, Cases, (3thed.). New York: Taylor & Feancis.
Hannigan, J. (1998). From fantasy city to creative city. In G. Richards & J. Wilson(Eds), Tourism, creativity, development(pp.48-56). London: Routledge.
Hill & Jones(1998). Strategic management theory, south-western pub.
Hoffman Gene D. (1984), "Our Competitor Is Our Environment", Progressive Grocer-Value, Executive Report, 28-30.
Holbrook, M. B. & Hirschman, E. C. (1982). Hedonic consumption: Emerging concepts, methods and propositions, Journal of Marketing, Vol. 46(Summer), pp.92-101.
Hu, Y. & Ritchie, J. R. B. (1993). Measuring destination attractiveness: A Contextual Approach.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32(2), 2-34.
Hughes, A. M. (2011). 4e: The Masterplan for Starting and Managing a Profitable, Customer-Based Marketing Program. Chicago Probus Publishing.
Inskeep, E.(1991). Tourism Planning: An Integrated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pproach, New York, NY: Van Nostrand Reinhold.
Kamakura, W. A., & Russell ,G. J. (1993). Measuring Brand Value with Scanner Dat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search in Marketing, 10, 9-21.
Kaufman and Baer (2012) Kaufman, J. C., & Baer, J. (2012). Beyond new and appropriate: Who decides what is creative?. 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 24, 83–91.
Kotler, P. (1999). Marketing Management: Analysis, Planning, Implementation and Control (9th ed). Prentice-Hall, Englewood Cliffs, NJ, 246-249.
Kotler, P.(1996)Marketing Management : Analysis, Planning, Implementation and Control, 9thed, Englewood Cliffs : Prentice-Hall Inc.
Kuzel(1992), Sampling in Qualitative Inquiry. P38
Latham GP, Saari LM (1984). Do people do what they say? Further studies on the situational interview.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69, 569-573.
Leiper, N.(1990).Tourist attraction system.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7, 367-384.
Levitt(1960). Marketing Myopia,Harvard Review,38, 24-47.
Lew, A.(1987).A Framework of tourist attraction research.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4:533-575.
M.E. Porter (1985),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Creating and Sustaining Superior Performance.
Maisel, E. (2009). Bridging the artist-tourist gap. In R. Wurzburger, T. Aegeson, A.Pattakos, & S. Pratt (Eds.), Creative Tourism. A global conversation (pp. 171–182).Santa Fe: Sunstone Press.
Maitland, R. (2007). Tourists, the creative class and distinctive areas in major cities.In G. Richards & J. Wilson (Eds.), Tourism, creativity and development (pp. 73–86). London: Routledge.
Marshall & Rossman(1989), Design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pp.45-79
Mayo and Jarvis(1981) The Psychology of Leisure Travel. CBI Publishing Co, Boston.
Mayo, E. J. and Jarvis, L. P. (1981).Psychology of Leisure Travel, Effective Marketing andSelling of Travel Services. Boston: CBI Publishing Co., Inc.
Minichiello, V., Aroni, R., Timewell, E., & Alexander, L. (1995). In-depth interviewing, Second edition. Sydney: Longman.
Morgan, David L. (1997). Focus Groups as Qualitative Research. Thousand Oaks: Sage Publishing.
Mulhern, F. J. (1999). Customer Profitability Analysis: Measurement, Concentration, and Research Direction. Journal of Interactive Marketing 13, 25-40.
Naresh K. Malhotra. (1993). Marteting Research. New Jersey:Prentice-Hall, Inc.
Pankaj Ghemawat, (1999), Strategy and The Business Landscape,Addison– Wesley.
Patterson & Spreng(1997). Performance through customer-satisfaction. New York: National Productivity Review.
Peters, M., Frehse, J., & Buhalis, D. (2009). The importance of lifestyle ntrepreneurship: A conceptual study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Pasos, 7,393–405.
Plaza, B. (2000). Evaluating the influence of a large cultural artifact in the attraction of tourism: The Guggenheim Museum Bilbao Case. Urban Affairs Review, 36(2), 264-274.
Prentice, R., & Andersen, V. (2007). Creative tourism supply: Creating culturally empathetic destinations. In G. Richards & J. Wilson (Eds.), Tourism, creativity and development (pp. 89–106). London: Routledge.
Prentice, R., &Anderson, V. (2003). Festival as creative destination.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30 (1), 7- 30.new window
Pyo, S., Mihalik, B. J., & Uysal, M. (1989). Attraction attributes and motivations: A canonical correlation analysis.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 16, 277-282.
Ray, P. H., & Anderson, S. R. (2000). The cultural creatives. New York: Three Rivers Press.
Raymond, C. (2007). Creative tourism New Zealand. In G. Richards & J. Wilson(Eds.), Tourism, Creativity and Development (pp. 145–158). London: Routledge.
Raymond, C. (2009). The practical challenges of developing creative tourism. In R.Wurzburger, T. Aegeson, A. Pattakos, & S. Pratt (Eds.), Creative tourism. A global conversation (pp. 63–69). Santa Fe: Sunstone Press.
Richard .Daft(1982)《Organization Theory and Design》, seventh edition, p64-70.
Richards, G. (2010). Leisure in the network society: From pseudo events to hyperfestivity? Tilburg: Tilburg University . Retrieved from http://www.academia.edu/1271795/Leisure_in_the_Network _ Society.
Richards, G., & Wilson, J. (2006). Developing creativity in tourist experiences: A solution to the serial reproduction of culture?. Tourism Management, 27,1209–1223.
Richards, G., (2011). Creativity and tourism: The state of the art.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38. 1225-1258.
Saleh, F., & Ryah, C.(1993).Jazz and knitwear:Factors that attracts to festivals. Tourism Management.14(4), 289-297.
Schechter(1984),Measuring Perceived Value: Findings from Preliminary Research
Schumpeter, Joseph A. (1982). “The ‘Crisis’ in Economics -- Fifty Years Ago,”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20(2): 1049-59. (Manuscript thought to have been written in 1931.)
Singh, J. & D. Sirdeshmukh (2002). Agency & trust mechanisms in consumer satisfaction & loyalty judgments, 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28(1), pp.150-167.new window
Smith(2007) Smith, J. B., and Colgate, M., “Customer Value Creation: A Practical Framework,” The journal of marketing theory and practice, Vol. 15, No. 1, 2007, pp. 7-23.new window
Smith, S.(1996).Recreation geography. London and New York: Longman.
Stone, B., & Jacobs, R. (2008). Successful Direct Marketing Methods(8thed). Lincolnwood, IL: NTC Business Books, 37-59.
Strauss, A., & Corbin, J. (1990). Basic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Techniques and procedures for developing grounded theory. Newbury Park, CA: Sage
Strauss, A., & Corbin, J. (1997). Grounded theory in practice. Thousand Oaks, CA: Sage.
Swarbrooke, J. (2002) .The Development & Management of Visitor Attractions, 2nd Butterworth Heinemann, Oxford, UK.
Swarbrooke, J.(2000). The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of visitor Attraction. Oxford: Butterworth-Heinemann, 4 (3), 45-65.
Sweeney, J. C., & Soutar, G. N. (2001). Consumer perceived value: The development of a multiple item scale. Journal of Retailing, 77, 203-220.
Tan,S.K.,Kung S.F.,and Luh D.B.,(2012).A model of creative experience'in creative tourism.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41 (2013) 153–174.
Turco, D. M., Riley, R., & Swart, K. (2002). Sport tourism, Morgantwon. WV: Fitness InfoRM ation Technology.
Uwe Flick (2006), an Introduction to qualitative research, Sage publications Ltd
Van Aalst, l., & van Melik, R. (2012). City festivals and urban development: Does place matter? European Urban and Regional Studies, 19(2), 195-206. doi:10.1177/0969776411428746.
Vanolo, A. (2008). The image of the creative city: Some reflections of urban branding in Turin, Cities, 25(6), 370-382.
Veal, A. J. (1993). The concept of lifestyle: A review. Leisure Studies, 12, 233-252.
Victor, T. C.(1989).Marketing implications for attractions.Tourism Management. 3: 229-232.
W. Lawrence Neuman (2003).Social Research Methods: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pproaches, Fifth edition. Boston : Allyn and Bacon.
William, F. T.(1997).Global Tourism: The Next Decade, London: Butterworth -Heinemann.
Woodruff, R. B. (1997). Customer value: The nest source for competitive advantage. 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25(2), 139-153.
Zeithaml, V. A. (1988). Consumer Perceptions of Price, Quality and Value: A Means-End Model and Synthesis of Evidence. Journal of Marketing, 52(3), 2-22.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