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髙雄市銀髮族參與社區關懷據點動機、滿意度、對生活品質、主觀幸福感 及再參與意願之結構模式分析
作者:蘇福龍
作者(外文):Fu-Long Su
校院名稱:東方設計大學
系所名稱:文化創意設計研究所
指導教授:薛淞林
黃崑明
吳信賢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8
主題關鍵詞:銀髮族社區關懷據點參與動機滿意度生活品質主觀幸福感再參與意願Senior CitizensCommunity care centersParticipation MotiveDegree of SatiLife QualitySense Of HappinessWillingness of re-participationLife Qualit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5
本研究旨在探討銀髮族參與社區關懷據點動機、滿意度、對生活品質、主觀幸福感及再參與意願之現況、差異性及因果關係。以自編之「高雄市銀髮族參與社區關懷據點動機、滿意度、對生活品質、主觀幸福感及再參與意願之結構模式」為研究工具,採立意抽樣,以高雄市12個行政區17個社區關懷據點328位銀髮族為受試對象,所獲資料以描述統計、t考驗、F考驗、薛費法事後比較,以結構方程模式對本研究所假設之影響模式進行驗證,所獲得結果如下:
一、受試者在參與動機量表及各因素、滿意度量表及各因素、生活品質量表及各因素、主觀幸福感量表及各因素、再參與滿意願因素之認知與感受具有正向且屬上等程度。
二、不同性別受試者對參與動機量表的差異性,全部因素及整體性差異未達顯著水準。在滿意度量表的差異性,「生理方面」、「心理方面」差異達顯著水準,男性高於女性。在生活品質量表的差異性,「生理方面」、「心理方面」及整體性差異達顯著水準,男性高於女性。在主觀幸福感量表的差異性,「自我成就」、「身心健康」、「情緒反應」、「人際關係」差異達顯著水準,「情緒反應」女性高於男性,其餘男性高於女性。在再參與意願量表的差異性,未達顯著水準。
三、不同婚姻狀況受試者對參與動機量表的差異性,「自我成長」、「他人影響」差異達顯著水準,「自我成長」已婚高於未婚,「他人影響」未婚高於已婚。在滿意度量表的差異性,「心理方面」差異達顯著水準,已婚高於未婚。在生活品質量表的差異性,「心理方面」、「社會方面」差異達顯著水準,已婚高於未婚。在主觀幸福感量表的差異性,「生活滿意」、「自我成就」、「身心健康」、「情緒反應」及整體性差異達顯著水準,已婚高於未婚。在再參與意願量表的差異性,未達顯著水準。
四、不同年齡受試者對參與動機量表的差異性,「自我成長」、「求知識技能」
、「社會接觸」及整體性差異達顯著水準,70歲以下高於71歲以上,「人際關係」差異達顯著水準,67歲以下高於71歲以上,「個人利益」差異達顯著水準,68歲以上高於67歲以下。在滿意度量表的差異性,「生理方面」、「心理方面」差異達顯著水準, 68歲以上高於67歲以下,「教育方面」差異達顯著水準, 70歲以下高於71歲以上。在生活品質量表的差異性,「生理方面」、「心理方面」差異達顯著水準,68歲以上高於67歲以下。在主觀幸福感量表的差異性,「人際關係」差異達顯著水準,70歲以下高於 71歲以上,「情緒反應」差異達顯著水準,68歲以上高於67歲以下。在再參與意願量表的差異性,未達顯著水準。
五、不同教育程度受試者對參與動機量表的差異性,「自我成長」、「人際關係」、「他人影響」、「社會接觸」及整體性差異達顯著水準,初高中職以下高於大專以上,「求知識技能」差異達顯著水準,國小以下高於大專以上。在滿意度量表的差異性,「社會方面」差異達顯著水準,初高中職以上高於國小以下,「教育方面」差異達顯著水準,國小以下高於大專以上。在生活品質量表的差異性,「社會方面」差異達顯著水準,初高中職以上高於國小以下、「環境方面」差異達顯著水準,大專以上高於國小以下。在主觀幸福感量表的差異性,「生活滿意」、「自我成就」、「情緒反應」及整體性差異達顯著水準,初高中職以上高於國小以下。在再參與意願量表的差異性,未達顯著水準。
六、不同經濟狀況受試者對參與動機量表的差異性,「自我成長」、「求知識技能」、「人際關係」、「社會接觸」、「個人利益」及整體性差異達顯著水準,子女供養及退休金、利息高於社會補助。在滿意度量表的差異性,「生理方面」、「心理方面」及整體性差異達顯著水準,子女供養及退休金、利息高於社會補助。在生活品質量表的差異性,「生理方面」、「心理方面」、「社會方面」及整體性差異達顯著水準,子女供養高於社會補助。在主觀幸福感量表的差異性,「生活滿意」、「自我成就」、「人際關係」、「情緒反應」及整體性差異達顯著水準,「人際關係」退休金、利息高於社會補助,其餘均為子女供養及退休金、利息高於社會補助。在再參與意願量表的差異性,未達顯著水準。
七、不同居住狀況受試者對參與動機量表的差異性,「自我成長」、「求知識技能」、「他人影響」差異達顯著水準,與家人同住、夫妻同住高於獨居,「人際關係」差異達顯著水準,獨居高於與家人同住,在整體性差異達顯著水準,夫妻同住高於獨居。在滿意度量表的差異性,「生理方面」、「心理方面」、「社會方面」及整體性差異達顯著水準,「社會方面」與家人同住、獨居高於夫妻同住,「生理方面」、「心理方面」與家人同住、夫妻同住高於獨居,整體性與家人同住高於獨居。在生活品質量表的差異性,「生理方面」、「心理方面」、「社會方面」及整體性差異達顯著水準,與家人同住、夫妻同住高於獨居。在主觀幸福感量表的差異性,「生活滿意」、「自我成就」、「人際關係」、「情緒反應」及整體性差異達顯著水準,「人際關係」獨居高於與家人同住,其餘與家人同住、夫妻同住高於獨居。在再參與意願量表的差異性,未達顯著水準。
八、不同參與年資受試者對參與動機量表的差異性,全部因素及整體性差異達顯著水準,2年以上高於1年以下。在滿意度量表的差異性,全部因素及整體性差異達顯著水準,2年以上高於1年以下。在生活品質量表的差異性,全部因素及整體性差異達顯著水準,2年以上高於1年以下。在主觀幸福感量表的差異性,全部因素及整體性差異達顯著水準,2年以上高於1年以下。在再參與意願量表的差異性,未達顯著水準。
九、參與動機對參與滿意度、生活品質、主觀幸福感及再參與意願有直接且正向之影響,透過生活品質對再參與意願更具解釋力。滿意度對生活品質、主觀幸福感、再參與意願有直接且正向之影響,透過主觀幸福感對再參與意願更具解釋力,生活品質對主觀幸福感、再參與意願有直接且正向之影響,主觀幸福感對再參與意願有直接且正向的影響。
十、參與動機、滿意度對生活品質、主觀幸福感及再參與意願之影響模式,為一個適配度良好之模式,理論模式受到實證資料的支持而成立。
This research aims to examine the status、differences and causal relationship of senior citizen involvement in community care centers’ participation motive、degree of satisfaction、quality of life、sense of happiness and willingness of re-participation. The research was conducted by the self-made questionnaire「Structural analysis of Kaohsiung City’s senior citizen involvement in community care centers’ participation motive、degree of satisfaction、quality of life、sense of happiness and willingness of re-participation」and deployed purposive sampling method. Participants included 328 senior citizen surveyed from the seventeen community care centers within Kaohsiung City’s twelve administrative districts. Surveyed results were compared through descriptive statistical analysis, t-test, f-test and Scheffe’s method to examine the hypothesis made using the structural analysis, and the findings are as of the following:
1. Surveyor’s participation motivation rating and other factors、degree of satisfaction rating and other factors、quality of life rating and other factors、sense of happiness and other factors、all contribute to positive and prominent level in the willingness of re-participation.
2.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identified due to gender difference of surveyor in the participation motive differences, all factors and overall differences. In the degree of satisfaction rating differences, ‘physical’ and ’mental’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 male participants had higher rating than female participants. In the quality of life rating difference, ‘physical’、’mental’ and overall differences was significant, male participants had higher rating than female participants. Sense of happiness rating difference, ‘self-development’、 ‘physical and mental wellbeing’、 ‘emotional reaction’、 ‘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difference was observed, except for ‘emotional reaction’ factor, female participants had higher rating than male participants, all other factors, male participants had higher rating than female participant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identified for willingness of re-participation.
3.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identified for ‘self-development’ and ‘other influence’ factors due to marital status differences. For ‘self-development’ factor, married participants had higher rating than non-married participants did. As for ‘other influence’ factor, non-married participants had higher rating than married participants did. In the degree of satisfaction rating differences, ‘mental’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 married participants had higher rating than non-married participants did. In the quality of life rating differences, both ‘mental’ and ‘social’ difference were significant, married participants had higher rating than non-married participants did. In the sense of happiness rating differences, ‘life satisfaction’、 ‘self-development’、 ‘emotional reaction’ and overall difference were significant, married participants had higher rating than non-married participants di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identified for willingness of re-participation.
4.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identified due to age differences, for participation motivation factors such as ‘self-development’、 ‘seek knowledge skill’ 、 ‘society contact’ and overall difference factors participants had higher rating for age group lower than 70 years old compared to those of age 71 and above, showed greater significance. Participants with age lower than 67 years old compared to those of age 71 and above showed greater significance with higher rating for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factor. Participants with age higher than 68 years old compared to those of age 67 and below, showed greater significance with higher rating for ‘personal interest’ factor.
For degree of satisfaction, participants with age higher than 68 years old compared to those of age 67 and below showed greater significance with higher rating for ‘mental’ and ‘physical’ factors. Participants with age lower than 70 years old compared to those of age 71 and above showed greater significance with higher rating for ‘education level’ factor. For quality of life, participants with age higher than 68 years old compared to those of age 67 and below showed greater significance with higher rating for ‘mental’ and ‘physical’ factors.
For sense of happiness, participants with age lower than 70 years old compared to those of age 71 and above showed greater significance with higher rating for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factor. Participants with age higher than 68 years old compared to those of age 67 and below showed greater significance with higher rating for ‘emotional reaction’ factor.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identified for willingness of re-participation.
5.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identified due to differences in education level, for participation motivation factors such as ‘self-development’、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other influence’ 、 ‘society contact’ and overall difference factors, participants had higher rating for education level of high school and below compared to those of College/Bachelor and above education level. Participants with education level of primary school and below compared to those of College/Bachelor and above education level showed greater significance with higher rating for ‘seek knowledge skill’ factor.
For degree of satisfaction, participants with education level of high school and above compared to those primary school and below, showed greater significance with higher rating for ‘social’ factor. Participants with education level of primary school and below compared to those College/Bachelor and above, showed greater significance with higher rating for ‘educational’ factor. For quality of life, participants with education level of high school and above compared to those primary school and below, showed greater significance with higher rating for ‘social’ factor. Participants with education level of College/Bachelor and above compared to those primary school and below, showed greater significance with higher rating for ‘environmental’ factor.
For sense of happiness, participants with education level of high school and above compared to those primary school and below, showed greater significance with higher rating for ‘life satisfaction’、 ‘self-development’ 、 ‘emotional reaction’ and overall difference factor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identified for willingness of re-participation.
6.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identified due to differences in economic status level, for participation motivation factors such as ‘self-development’、 ‘seek knowledge skill’、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society contact’、 ‘personal interest’ and overall difference factors, participants had higher rating for those with child support plus superannuation/bank interest compared to those supported by society welfare assistance. For degree of satisfaction, participants with child support plus superannuation/bank interest compared to those supported by society welfare assistance, showed greater significance with higher rating for ‘physical’、 ‘mental’ and overall difference factors.
For quality of life, participants with child support compared to those supported by society welfare assistance, showed greater significance with higher rating for ‘physical’、 ‘mental’、 ‘social’ and overall difference factors. For sense of happiness, participants with child support plus superannuation/bank interest compared to those supported by society welfare assistance, showed greater significance with higher rating for ‘life satisfaction’、 ‘self-development’、 ‘emotional reaction and overall difference factors. Participants with superannuation/bank interest compared to those supported by society welfare assistance, showed greater significance with higher rating for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factor.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identified for willingness of re-participation.
7.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identified due to differences in living habit, for participation motive factors, including ‘self-development’、 ‘seek knowledge skill’、 ‘other influence’ factors, participants living with families、couple living together had higher rating than those lived alone. Participants that lived alone compared to those living with families、couple living together, showed greater significance with higher rating for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factor. For degree of satisfaction, participants that are living with families、living alone compared to couple living together, showed greater significance with higher rating for ‘social’ factor. Participants that are living with families、 couple living together compared to those living alone, showed greater significance with higher rating for ‘physical’ and ‘mental’ factors.
For quality of life, participants that are living with families、couple living together compared to those living alone, showed greater significance with higher rating for ‘physical’ 、 ‘mental’ and ‘social’ factors. For sense of happiness, participants that live alone compared to those living with families, showed greater significance with higher rating for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factor. Participants that are living with families、 couple living together compared to those living alone, showed greater significance with higher rating for ‘life satisfaction’ 、 ‘self-development’ and ‘emotional reaction’ factor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identified for willingness of re-participation.
8.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identified due to participants’ year of engagement for participation motive differences, all factors and overall differences, 2 years and above participants had higher rating than one year or below participants did. For degree of satisfaction, all factors and overall differences, 2 years and above participants had higher rating than one year or below participants did. For quality of life, all factors and overall differences 2 years and above participants had higher rating than one year or below participants did. With regards to sense of happiness, all factors and overall differences, 2 years and above participants had higher rating than one year or below participants di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identified for willingness of re-participation.
9. Participation motivation have a direct and positive influence upon degree of satisfaction、quality of life、sense of happiness and willingness of re-participation,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quality of life towards willingness of re-participation is supported. Degree of satisfaction upon quality of life、sense of happiness and willingness of re-participation have a positive influenc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sense of happiness towards willingness of re-participation is supported. Degree of quality of life and sense of happiness、willingness of re-participation have a positive influence,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sense of happiness towards willingness of re-participation.
10. Participation motivation、degree of satisfaction upon quality of life、sense of happiness and willingness of re-participation influential model is a model of goodness fit and this theoretical model can be supported by data evidences.
一、中文部分
內政部(2005)。中華民國94 年老人狀況調查結果摘要分析。
內政部(2005)。建立社區照顧關懷據點實施計畫,台北:內政部。
內政部(2010)。社區照顧關懷據點總表。
取自http://sowf.moi.gov.tw/care/index.asp
內政部社會司(2005)。社區照顧關懷據點計畫。台北市:內政部。
內政部統計處(2012)。民國102年簡易生命表提要分析【報告】。台北市:內政部。取自:http://sowf.moi.gov.tw/stat/Life/T05-lt-quary.html
尤逸歆(2004)。國小教師休閒運動參與、工作倦怠與生活滿意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方怡潔(2011)。運動觀光參與者之賽會形象、目的地意象、賽會滿意度與行為意圖之關係研究-以2012高雄國際馬拉松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體育大學,台中市。
王仕圖(2013)。非營利組織在社區照顧服務的協調合作:以社區照顧關懷據點為例。 台大社會工作學刊,(27),185-228。
王金敦(2004)。中輟生輔導服務志願人員自我效能、工作壓力與持續服務承諾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台中。
王真敏(2002)。社區老人健康體能與生活品質相關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護理學院,台北市。
王慧伶(2008)。社區照顧關懷據點服務與老人生活品質之相關性研究-以高雄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暨南大學,南投縣。
王曉菡(2008)。華人工作動機與工作滿意度及組織承諾之關聯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桃園市。
石泱(2009)。不同居住型態老人社會支持與生活適應影響因素之研究。東吳社會工作學報,(21),27-53。
石乾錦(2014)。影響社區關懷據點活動參與者的生活滿意度及自覺健康情形之因素的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朱妙芳(2009)。台北縣三鶯區高齡者人際關係與幸福感關聯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朱秀珠(2004)。裝置緊急救援系統個案之健康相關生活品質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陽明大學,台北市。
朱泳家(2002)。社區老人及其家屬健康生活品質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防醫學院,台北。
朱夏萍(2003)。中部四縣市環保義工參與動機、工作滿意度與持續服務意願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中師範學院,台中市。
江愚(2007)。社教志工參與動機與組織承諾之研究-以國立台東社教館所屬社教站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台東縣。
江慧珣(2013)。幸福感及其對健康的可能影響-以廣建理論層面而言(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行政院(2005)。行政院健康社區六星計畫。
https://tw.search.yahoo.com/search?fr=yfp-search-sb&p。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06)。照顧服務福利及產業發展方案第二期計畫:94年度執行檢討報告,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吳明隆(2007)。SPSS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台北:五南書局。
吳明儒(2005)。社區發展與組織再造-台灣高齡社區照顧模式之比較分析,發表於「社會暨健康政策的變動與創新趨勢:邁向多元、整合的福利體制」國際學術研討會(5月6、7日),高雄:醫學大學。
吳松齡(2003)。休閒產業經營管理。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吳炙豪(2017)。高齡者志工對社區服務涉入程度、參與動機及生活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方設計大學,高雄市。
吳俊德(2017)。領導風格、工作滿意與組織承諾對海巡署志願役士兵留任意願影響之研究-以高雄地區為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高雄市。
吳珩潔(2002)。大台北地區民眾休閒滿意度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吳珮雯(2003)。高雄市居民社區意識、社區參與及對社區發展協會滿意度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高雄醫學大學,高雄市。
吳健宇(2010)。主觀幸福感量表測量恆等性議題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台南市。
吳淑瓊、莊坤洋(2001)。在地老化:台灣21世紀長期照護的政策方向。台灣衛誌,20,3,192-201。
吳許暄(2007)。台灣自然中心退休志工參與動機、工作滿足與持續服務意願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台中市。
吳雪玉(2004)老人接受社區型日間照護計畫之成效評估(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醫學大學,台北市。
吳鄭善明(2015)。社區照顧關懷據點老年人社會支持與生活品質之關係研究。靜宜人文社會學報,9(2),1-40。
吳翰衛(2011)。高齡學習者學習滿意度與幸福感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吳靜誼(2008)。高雄市老年人生命態度與其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吳瓊(2010)。台灣地區退休老人生活滿意度影響因素(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亞洲大學,台中。
呂雅惠(2010)。台灣地區中老年人長期生活滿意度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大學,台北市。
李人杰(2008)。台灣社區式老人照顧的解構與再建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醫學大學,高雄市。
李文裕(2012)。台中市中老年人休閒參與、自我價值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台中市。
李守翊(2009)。探討工作壓力對觀光領隊人員休閒參與、休閒滿意以及休閒阻礙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體育學院,台北市。
李百麟(2009)。高齡者之生活滿意度與成功老化各因素關係之探討。危機管理學刊,6(2),25-38。
李法琳(2003)。大台北地區大學服務性社團學生參與志願服務之動機與滿意度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台北。
李俊杰等(2009)。運動觀光(Sport Tourism)。台北:五南文化事業出版社。
李純華(2005)。社區老人健康行為與生活品質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美和技術學院,屏東縣。
李素馨、侯錦雄(2004)。台灣休閒農業之體驗付費與觀光商品化現象、觀光研究學報,10(1),133-145。
李貽鴻、甘唐沖、陳宏斌(2010)。北縣鶯歌陶瓷博物館觀光動機與滿意度之研究。運動與遊憩研究,4(4),63-80。
李嵩義(2003)。主觀幸福感理論初探及其對高齡者之啟示。成人教育,74,42-51。
李瑞興(2007)。遊客對國家公園遊憩資訊、滿意度、場所依戀與重遊意願之研究:以墾丁國家公園為例。2007國家公園中長程政策與經營管理研討會論文集。
李維靈、施建彬、邱翔蘭(2007)。退休老人休閒活動參與及其幸福感之相關研究。人文暨社會科學期刊,3(2),27-35。
李銘輝(2008)。觀光心理學。台北:揚智文化。
杜玉卿(2002)。護理之家老人的激能感受與其生活品質之相關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醫學大學,高雄市。
沈進成、曾慈慧、蕭丹瑋(2009)。高峰型與維生型遊客的飲食觀光動機、吸引力、阻礙、滿意度與忠誠度影響關係之研究。運動休閒餐旅研究,4(1), 63-95。
沈順福(2016)。銀髮族參與社區活動之休閒動機、休閒參與集滿意度之研究-萬丹社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美和科技大學,屏東。
沈慶盈(2005)。因應高齡化社會之福利政策方向。社區發展季刊,110,142-157。
谷世賢(2013)。運動選手之賽會形象與賽會滿意度對其目的地意象與重遊意願之影響關係-以2013年台灣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邢占軍(2005)。對主觀幸福感測量的反思。本土心理學研究,24,301-323 。
卓春英(2017)。社會福利民營化之實踐與省思-以社區照顧關懷據點之實施為例。社會發展研究學刊,(19),112-140。
卓春英、鄭淑琪(2010)。高雄市社區照顧關懷據點老人參與服務現況-以社會品質觀點。社會發展研究學刊,(7),29-57。
周文樹(2003)。台南縣尖山埤水庫風景區遊客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逢甲大學,台中市。
周志冠(2010)。台南市遊客觀光意象、滿意度與重遊意願關係研究-以國定古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立德大學,台南市。
周哲安(2017)。軍事院校軍職教官休閒參與、工作壓力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以空軍航空技術學院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高雄市。
周學雯(2002)。大學生參與運動志工之動機與意願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尚祺(1989)。銀髮族位旅遊市場創新機,突破雜誌,42(5),204-206。
林子雯(1996)。成人學生多重角色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林正祥(2011)。志工參與動機、參與滿意度與持續參與意願之研究-以雲林縣義勇消防隊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林正祥、林惠生(2006)。台灣地區高齡人口存活之相關因素探討。台灣公共衛生雜誌,25(5),351-362。
林永森、黃小玲、連佳振(2006)。運動觀光遊客認知服務品質、滿意度與重遊意願相關之研究-以2005年台中縣兩馬觀光季活動為例。真理運動知識學報。(3-1),194-207。
林志哲(2014)。感恩、社會支持及幸福感之研究:中介效果模式之驗證。中華心理衛生學刊,27(3),453-482。
林育瑩(2010)。新竹縣社區照顧關懷據點服務的供需差異與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實踐大學,台北市。
林宜蔓(2004)。游泳持續參與在休閒效益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林芝怡(2005)。國中生人格特質、休閒活動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林柳吟(2002)。社區老人生命意義、死亡態度與生活品質之相關性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長庚大學,桃園縣。
林茂榮、姚開屏、黃景祥、王榮德(1999)。台灣版世界衛生組織生活品質問卷量尺語詞的選擇。中華公共衛生雜誌,18(4),262-270。
林陽助(2003)。服務行銷。台北縣:精湛行銷企劃工作室。
林義盛(2013)。凝聚與培力:談保社社區關懷據點發展之經驗。
林麗惠(2002)。高齡者參與學習活動與生活滿意度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中正大學,嘉義縣。
邱奕媞(2003)。體驗行銷模式與其遊客行為之實證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台北。
邱麗娟、雷文谷、李宜娟(2012)。大溪老街遊客遊憩體驗、旅遊滿意度與再遊意願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
金慶儒(2016)。2015廈門沙灘排球邀請賽之賽會滿意度、目的地意象與再遊意願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遠東科技大學,台南市。
侯冬芬(2003)。雲嘉地區資深榮民生命意義、死亡態度與生活品質之相關性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
姚開屏(2002)。 健康相關生活品質概念與測量原理之簡介。台灣醫學會,6,183-192。
姜德珍(2000)。當個快樂的老人:我就是這麼生活著。台北:正中書局。
施清發、范麗娟、陳武宗(2000)。高雄市老人休閒體驗與休閒參與程度之研究,社區發展刊,92,346-353。
洪千巧、李再立(2015)。集集盃綠色隧道馬拉松之賽會形象與參賽動機。身體文化學報,(21),1-21。
洪長青(2008)。澎湖縣民眾休閒活動參與動機及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
洪嘉隆(2017)。台中市沙鹿區社區照顧關懷據點志工參與動機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台中。
范欣宜(2008)。台北市立動物園遊憩吸引力與遊客滿意度、忠誠度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
徐惠君(2012)。老人社區照顧滿意度之研究-以苗栗縣頭份鎮社區照顧關懷據點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聯合大學,苗栗。
翁千惠(2010)。高雄區慈濟志工參與動機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高家常、林沛綺、黃惠滿、林祐樺(2013)。參與社區關懷據點之長者身體活動與生活品質關係之探討。護理暨健康照護研究,9(2),157-167。
高雄市市政府施政報告(2015)。
https://www.kcg.gov.tw/News.aspx?n=6EA5CDFDA3C567CF&sms=B90D4DA819F4A73A
高雄市政府社會局(2006)。
http://socbu.kcg.gov.tw/index.php?prog=1&b_id=17
高藝玲(2012)。社區老人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主觀幸福感相關因素-以台南佳里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台科技大學,台中市。
張孟卿、邱文達、林茂榮(2008)。腦部傷害病患生活品質問卷中文版信度,效度與感應度之評估。台灣公共衛生雜誌,27(4),320-329。
張春興(2003)。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
張春興(2006)。張氏心理學辭典 (重訂版)。台北市:東華。
張慈惠、黃秀梨(2000)。生活品質評量之臨床應用。台灣醫學, 4(1),86-90。
張靖姿(2008)。退休生活型態與退休者幸福感理論建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
張蕙麟(2007)。高雄市退休高齡者休閒參與、休閒滿意度及生活滿意度關聯模式之建立與分析。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6(2),102-109。
曹校章(2011)。運動觀光滿意指標模式之研究-以日月潭國際萬人泳渡嘉年華運動觀光客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曹勝雄(2001)。觀光行銷學。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梁金麗(2001)。社區老人生活品質及相關因素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護理學院,台北。
梁慧娟(2013)。參與志工對老年群體的福祉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大學,台北市。
梁麗金(2001)。社區老人生活品質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護理學院,台北。
莊俐昕、黃源協(2013)。社區照顧關懷據點成效評估:服務提供者觀點之分析,社區發展季刊,141,230-246。
連雅棻、黃惠滿、蘇貞英(2008)。社區獨居老人人格韌性、社會支持與生活滿意度相關性研究。長期照護雜誌,12(1),161-177。
郭小燕(2008)。社區照顧關懷據點形成過程分析:以桃園縣蘆竹鄉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元智大學,桃園市。
郭淑卿(2006)。文化志工參與動機、工作滿足與持續服務意願關係之研究-以高雄市立圖書館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郭雅惠(2007)。台北縣國民小學圖書館志工參與動機與工作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郭燕珊(2016)。高雄市社區照顧關懷據點之現況評估(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山大學,高雄市。
陳文英(2006)。2006 澎湖海上花火音樂季遊客的旅遊動機、滿意度與重遊意願關係之研究。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5,117-127。
陳志遠(2006)。從鹿港天后宮來探討旅遊滿意度與重遊意願(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玄奘大學,新竹。
陳怡君(2015)兒童博物館遊客的體驗價值、滿意度與重遊意願關係之研究-以斗六官邸兒童館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
陳勁甫、閻淑慧(2006)。鐵道藝術村遊客旅遊行為關係模式之研究。真理觀光學報,(4),57-77。
陳姵璇(2008)。高齡者社區照顧關懷據點參與態度與生活滿意度關係之研究-以高雄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陳柏青(2008)。國小教師休閒參與、工作壓力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陳玲婉(2005)。國小學童母親人格特質與親職壓力、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陳盈位、黃瑞榮(2009)。深度休閒之參與動機、持續參與因素之探討-以南部地區獨木舟協會的成員為例。崇仁學報,(3),21-34。
陳秋蘭(2010)。屏東縣高齡者學習動機對幸福感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美和技術學院,屏東縣。
陳英仁(2005)。老人休閒動機、休閒參與及休閒環境偏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台中市。
陳清美(2007)。高中職學生家庭氣氛與幸福感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陳祥慈(2012)。老年人參與休閒活動對休閒活動參與效益、生活品質與幸福感之影響探討-以台中縣長青學苑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台中市。
陳祥慈(2012)。老年人參與休閒活動對休閒活動參與效益、生活品質與幸福感之影響探討-以台中縣長青學苑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台中市。
陳莉菁(2008)。台北市實施長者社區照顧現況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大學,台北市。
陳嫣芬(2005)。社區老人自覺健康狀況、身體活動和生活品質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
陳嫣芬、林晉榮(2006)。社區老人身體活動與生活品質相關之研究。體育學報,39(1),87-99。
陳榮基(2008)。提升老人生活品質維護善終人權、健康世界,275,3-3。
陳慧芳(2006)。女性軍訓教官工作壓力, 社會支持與生活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陳慧姿(2007)。高中教師靈性健康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以高雄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陳璋玲、林懷宗(2006)。旅遊動機和阻礙因素對職業軍人海外旅遊參與意願影響之研究-以航特部為例。旅遊管理研究,6(1),163-184。
陳燕禎(2011)。老人服務與社區照顧:多元服務觀點。新北市:威仕曼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彭心妮(2009)。整合行銷傳播、旅遊體驗、旅遊意象與重遊意願關係之研究-以古坑柳丁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
曾淑汝(1999)。護理之家老年住民的生活品質及相關因素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醫學大學,高雄市。
曾孆瑾(2004)。由家庭結構與功能變遷之影響論老年社區照顧問題。社區發展季刊,106,150-159。
游正民(2009)。社區志工參與動機與社區意識對持續服務影響之研究-以霧峰鄉社區志工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朝陽科技大學,台中市。
馮文彬(2010)。台北縣國民小學志工參與動機及工作滿意度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黃志弘(2004)。成人參與志願服務工作其人格特質、參與動機與工作滿意度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黃秀雯(2013)。個別心理諮商對具心理困擾民眾之心理健康狀態及幸福感之成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黃明蕙譯(2006)。消費者行為:策略性觀點。台北市:雙葉公司。
黃松林(2006)。社區照顧關懷據點模式之研究-以高雄市為例。高雄市政府社會局95年度專題委託研究報告。高雄:高雄市政府社會局。
黃松林、汪中華、楊秋燕(2012)。社區照顧據點服務與社區生活滿意度之探討-以彰化縣據點為例。社區發展研究學刊,11,86-110。
黃春太(2010)。台灣南部地區國中生的社經地位、社會資本、生活型態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
黃郁婷(2008)。日間照顧服務對老人自覺健康狀況及健康相關生活品質之研究-以財團法人愚人之友基金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暨南大學,南投。
黃郁婷、楊雅筠(2006)。老年人友誼支持與幸福感之研究-以台北市老人服務中心為例,社區發展季刊,113,208-224。
黃素微(2005)。台灣簡明版世界衛生組織生活品質問卷之效度再探(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台北市。
黃偉誌(2007)。慢速壘球參與者的目標取向和完美主義對休閒參與動機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
黃崑明(2012)。國內舉重選手休閒態度、休閒滿意度對自覺訓練效果及比賽整體表現之結構模式分析。台南市:靝具書局。
黃淑貞(2011)。高雄市大樹區老人休閒參與其對生活滿意度調查。休閒保健期刊,(6),13-21。
黃富順(1995)。成功的老化。載於成人教育辭典。台北: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
黃景楊(2010)。社區民眾自覺健康、健康行為自我效能、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幸福感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台科技大學,台中。
黃琦茹(2010)。紅十字會水上安全工作大隊志工參與動機、工作滿意度對持續服務意願之研究-以台北縣分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台北。
黃舜農(2009)。幸福感與生活環境知覺之關係-以巴克禮公園使用者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南大學,台南市。
黃源協、蕭文高(2006)。社會服務契約管理:台灣中部四縣市社會行政人員觀點之分析。台大社會工作學刊,(13),173-217。
黃碧月(2011)。台中市國民小學學校志工參與動機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台科技大學,台中市。
黃麗學(2014)。文化認同對旅遊滿意度和重遊意願相關分析-以三義雲火龍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育達科技大學,苗栗縣。
黃耀貞(2009)。彰化地區鄉村老人生活滿意度與生命態度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開科技大學,彰化縣。
楊心怡(2016)。社區關懷據點志工參與動機、生活品質與主觀幸福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方設計學院,高雄市。
楊怡寧(2006)。休閒參與、休閒滿意度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探索休閒多樣性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楊建夫(2007)。休閒遊憩概論。台北:華都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楊胤甲(2006)。愛好自行車休閒運動者之流暢體驗、休閒效益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靜宜大學,台中縣。
楊琬琪(2009)。自行車活動者之休閒動機、休閒涉入與休閒效率關係之研究。休閒暨觀光產業研究,4(2),84-95。
楊慎絢、黃芬芬、莊美幸、李志清(2006)。老人之健康相關生活品質評估。北市醫學雜誌,3(7),693-701。
楊錦洲(2001)。顧客需求與滿意度調查。台灣檢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台北。
經建會(2010)。中華民國台灣 2010 年至 2060 年人口推計簡報. 取自
http://www. cepd. gov. tw/dn. aspx.
葉日武(1997)。行銷學: 理論與實務,台北市:前程企業管理公司。
葉怡矜、吳崇旗、王偉琴、顏伽如、林禹良等譯(2005)。休閒遊憩概論:探索生命中的休閒。台北市:品度。
葉芝欣(2015)。大陸來台遊客目的地意象、地方認同、旅遊滿意度對重遊意願之影響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
葉茂生(2001)。澎湖吉貝島對海域遊憩活動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台北。
葉肅科(2000)。社會老年學理論與福利政策應用,東吳社會學報,(9),
77-122。
葉肅科(2011)。青春‧樂活 從青少年生命教育談起。 師友月刊,(532),9-13。
廖博元(2010)。銀髮族休閒參與動機與滿意度之研究-以彰化縣老人大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台中。
趙安娜(2002)。鄉村社區老年人生命意義、健康狀況與生活品質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護理學院,台北市。
劉文良(2005)。顧客關係管理思維與技術。碁峰資訊股份有限公司。52-54,257-271,309-310。
劉敏珍(2000)。老年人之人際親密、依附風格與幸福感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劉劍華(2002)。社區健康營造之老年人社區參與程度及健康促進生活方式對生活品質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護理學院,台北縣。
劉慧俐、楊明仁、張漢弘(2007)。社會資本與地區剝奪對老人存活狀況的影響。台灣社會福利學會學刊。
潘玟諺(2005)。博物館義工參與動機與工作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
蔡士傑(2004)。運動健身俱樂部服務品質、消費者滿意度與再購意願之研究-以桑富士運動俱樂部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蔡盈盈、張巍鐘、陸汝斌、曹朝榮(2007)。乳癌患者主要照顧者之因應、社會支持與生活品質。台灣精神醫學,21(1),43-52。
蔡啟源(2010)。我國長期照顧服務之檢視。社區發展季刊,129,410-425。
蔡添元(2006)。國小學童休閒運動滿意度對親子關係與幸福感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蔡詠琪(2005)。成功老化:老年人之生活品質相關因子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陽明大學,台北。
衛福部(2016)。https://ccare.sfaa.gov.tw/
衛福部社會及家庭署社政年報(2014)。
https://www.sfaa.gov.tw/SFAA/Pages/List.aspx?nodeid=285
鄭夙芬、林雅琪、鄭期緯、謝文中(2008)。基層衛生、社福單位在社區照護服務整合之研究:以高雄市前金區之社區關懷據點為例。台灣社會福利學會2008年年會暨「新世紀社會保障制度的建構與創新:跨時變遷與跨國比較」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鄭夙芬、陳武宗(2009)。高雄市社區照顧關懷據點永續經營發展可能性之研究。高雄市:老人研究發展中心委託研究。
鄭夙芬、鄭期緯、紀孟君、林思汝、侯媁鈞(2016)。我國社區照顧關懷據點高齡服務使用者之分析研究。福祉科技與服務管理學刊,4(2),315-316。
鄭青青(2004)。探討都會型社區獨居老人接受社區服務對其自覺健康狀況與 生活品質(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護理學院,台北市。
鄭順德譯(2001)。福爾摩沙考察報告。台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黎天生、林韋儒、羅玉枝(2009)。桌球選手生涯發展與運動參與動機之相關性。 北體學報,(18),60-72。
盧筱筠(2007)。旅遊動機、滿意度與重遊意願之研究-以瑞士團體套裝旅遊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台北市。
蕭雅華(2002)。成人教育參與態度自我概念與教育消費決策型態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蕭瑞亞(2012)。 台北市國小學童學校運動社團參與動機與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台北巿。
賴貞嬌(2006)。台北市國民小學教師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幸福感之關係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賴淑芬(2005)。桃園縣社區大學學員學習動機及其學習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薛文惠(2007)。基督長老教會松年大學老年人休閒參與、休閒滿意與幸福感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
薛任富(2014)。學校運動會功能認知及參與滿意度之研究-以台南市新興國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遠東科技大學,台南。
謝沛儒(2012)。非營利組織專職人員參與動機、組織承諾及工作滿足之研究-台灣儲蓄互助社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逢甲大學,台中市。
謝侑達(2011)。參與動機、工作滿足與組織承諾相關之研究-以中部地區儲蓄互助社志願服務者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逢甲大學,台中市。
謝玫芸(2008)。高雄市國小教師外向性人格、角色壓力與幸福感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謝秉育(2001)。玉山國家公園解說志工參與動機、制控信念與工作滿足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台中市。
謝美娥(2004)。失能老人的資源、居住安排、居住決定的掌控力與生活品質:一個量化的初探。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8(1),1-49。
謝國榮(2007)。減緩高齡學習者溝通恐懼之可行作法。社區發展期刊,120,284-295。
謝瓊慧(2004)。社區老年婦女的健康狀況、家庭功能、與生活品質之相關性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長庚大學,桃園縣。
鍾立君(2009)。義工參與動機與工作滿意度之研究-以花蓮縣與台東縣生活美學協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東大學,台東市。
鍾秀琴(2010)。樂齡者學習成效及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簡素枝(2004)。嘉義縣市高齡學習參與者與非參與者在人際關係、生活滿意度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顏妙桂譯(2002)。休閒活動規劃與管理。台北市:桂魯。
顏建賢、黃有傑、張雅媜(2010)。南鯤鯓代天府遊客旅遊動機、目的地吸引力與滿意度之研究。鄉村旅遊研究,4(2),29-44。
羅明葵(2003)。社區婦女休閒滿意與社區意識之關係探討。體育學報,(35),257-266。
蘇美文(2004)。影響老年人生活品質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台北。
蘇麗瓊、黃雅玲(2005)。老人福利政策再出發-推動在地老化政策,社區發展季刊,110,5-13。

二、英文部分
Argyle, M. (2013). The psychology of happiness. Routledge.
Atchley, R. C. (1994). Social forces and aging (7th ed.). Belmont, CA: Wadsworth. Google Scholar.
Baker, D. A., & Crompton, J. L. (2000). Quality, satisfaction and behavioral intentions.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7(3), 785-804.
Blackwell, R. D., Miniard, P. W., & Engel, J. F. (2001). Consumer Behavior: Harcourt College Publishers.
Boulding, W., Kalra, A., Staelin, R., & Zeithaml, V. A. (1993). A dynamic process model of sevice quality: from expectations to behavioral intentions.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30(1), 7-27.
Cha, S., McCleary, K. W., & Uysal, M. (1995). Travel motivations of Japanese overseas travelers: A factor-cluster segmentation approach.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34(1), 33-39.
Dempster, M., & Donnelly, M. (2000). How well do elderly people complete individualised quality of life measures: an exploratory study. Quality of Life Research, 9(4), 369-375.
Diener, E. (2000). Subjective well-being: The science of happiness and a proposal for a national index. American psychologist, 55(1), 34.
Diener, E., Suh, E. M., Lucas, R. E., & Smith, H. L. (1999). Subjective well-being: Three decades of progres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25(2), 276.
Eid, M., & Larsen, R. J. (Eds.). (2008). The science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Guilford Press.
Ferrans, C. E., & Powers, M. J. (1992). Psychometric assessment of the Quality of Life Index. Research in nursing & health, 15(1), 29-38.
Gilbert, D., & Abdullah, J. (2004). Holidaytaking and the sense of well-being.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31(1), 103-121.
Goeldner, C. R., & Ritchie, J. R. B. (2003). Tourism: Principles, practices, philosophies . Hoboken, NJ: JohnWiley&Sons.
Grinde, B. (2012). The biology of happiness. Springer Science & Business Media.
Hui, T. K., Wan, D., & Ho, A. (2007). Tourists’ satisfaction, recommendation and revisiting Singapore. Tourism management, 28(4), 965-975.
Jang, S. S., & Wu, C. M. E. (2006). Seniors’ travel motivation and the influential factors: An examination of Taiwanese seniors. Tourism management, 27(2), 306-316.
Kotler, P. (2003). Marketing management (11th ed.).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Loker, L. E., & Perdue, R. R. (1992). A benefit-based segmentation of a nonresident summer travel market.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31(1), 30-35.
Meeberg, G. A. (1993). Quality of life: a concept analysis.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 18(1), 32-38.
Muzaffer, U., & Yooshik, Y. (2005). An examination of the effects of motivation and satisfaction on destination loyalty: A structural model. Tourism Management, 26, 45-56.
Park, D. B., & Yoon, Y. S. (2009). Segmentation by motivation in rural tourism: A Korean case study. Tourism management, 30(1), 99-108.
Pearce, P. L., & Lee, U. I. (2005). Developing the travel career approach to tourist motivation.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43(3), 226-237.
Ryff, C. D., & Keyes, C. L. M. (1995). The structure of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revisited.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9(4), 719.
Sarvimäki, A., & Stenbock‐Hult, B. (2000). Quality of life in old age described as a sense of well‐being, meaning and value.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 32(4), 1025-1033.
Shaw, D. F., Gorely, T., & Corban, R. M. (2005). Instant notes: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 New York, NY, US: BIOS Scientific Publishers
Tov, W., & Diener, E. (2009). Culture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In Culture and well-being (pp. 9-41). Springer, Dordrecht.
Whitford M. (1998). Market in Motion. Hotel and Motel Management.
Yoon, Y., & Uysal, M. (2005). An examination of the effects of motivation and satisfaction on destination loyalty: a structural model. Tourism management, 26(1), 45-56.
Zeithaml, B., & Bitner, M. J. Gremler.(2009). Services marketing: Integrating customer focus across the firm. The McGraw-Hill Companies Inc. New York. S, 529, 532.
Zeithaml, V. A., Bitner, M. J., & Gremler, D. (2003). Customer perceptions of service. Services Marketing: Integrating Customer Focus across the Firm.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