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大戴禮記》「孔子三朝記」研究
作者:莊易耕
作者(外文):Chuang, Yi-Keng
校院名稱: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林素英
黃忠慎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0
主題關鍵詞:大戴禮記孔子魯哀公孔子三朝記子張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
孔子(551-479B.C.)去魯後周遊列國十四年之間,曾經遍覽各國之政治百態,對於當時的治政之道應洞然於胸次。孔子終在魯哀公十一年歸魯。魯哀公於孔子歸魯後,曾經召請孔子擔任「國老」一職,以垂詢為政治國之道。詳觀孔子晚年歸魯後與魯哀公所談論之記載,應可視為孔子晚年最為成熟的政治理論,而此重要論述,厥在《大戴禮記》〈千乘〉、〈四代〉、〈虞戴德〉、〈誥志〉、〈小辨〉、〈用兵〉、〈少閒〉等七篇之中,此七篇稱為「孔子三朝記」。
本論文旨在探討「孔子三朝記」之內容,針對流傳纂輯著錄問題進行考述、對於成篇時代進行考論,探究歷史觀,闡論治國要旨,論述政刑觀及戰爭觀,闡發孔子晚年對於魯國之為政思想,最後認為「孔子三朝記」實由子張學派進行傳述。
一、古籍(依朝代順序排列)
﹝周﹞李耳:《老子道德經》,《四部叢刊初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年。
﹝周﹞左丘明傳,﹝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等正義:《春秋左傳正義》,《十三經注疏‧附﹝清﹞阮元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影印清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本,1981年1月。
﹝周﹞左丘明,﹝三國吳﹞韋昭注:《國語》,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984年12月。
﹝周﹞晏嬰,殷義祥譯注:《晏子春秋譯注》,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6年6月。
﹝周﹞管仲,黎翔鳳校注:《管子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4月。
﹝周﹞商鞅:《商子》,《四部叢刊初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年。
﹝周﹞呂不韋,陳奇猷校釋:《呂氏春秋新校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4月。
﹝周﹞尸佼,﹝清﹞汪繼培輯,朱海雷譯注:《尸子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漢﹞伏生:《尚書大傳》,《四部叢刊初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年。
﹝漢﹞公羊高傳,何休解詁,﹝唐﹞徐彥疏:《春秋公羊注疏》,《十三經注疏‧附﹝清﹞阮元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影印清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本,1981年1月。
﹝漢﹞穀梁赤傳,﹝晉﹞范寧注,﹝唐﹞楊士勛疏:《春秋榖梁傳注疏》,《十三經注疏‧附﹝清﹞阮元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影印清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本,1981年1月。
﹝漢﹞孔鮒:《孔叢子》,《四部叢刊初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年。
﹝漢﹞孔鮒:《孔叢子》,《四部叢刊初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年。
﹝漢﹞孔鮒,傅亞庶校釋:《孔叢子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6月。
﹝漢﹞韓嬰,屈守元箋疏:《韓詩外傳箋疏》,成都:巴蜀書社,2011年12月。
﹝漢﹞韓嬰,許維遹校釋:《韓詩外傳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6月。
﹝漢﹞毛亨傳,鄭玄箋,﹝唐﹞孔穎達等正義:《毛詩正義》,《十三經注疏‧附
﹝清﹞阮元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影印清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本,
1981年1月。
﹝漢﹞賈誼,閻振益,鍾夏校注:《新書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4月。
﹝漢﹞孔安國,﹝魏﹞王肅注:《影宋蜀本孔子家語》,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8年3月。
﹝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等正義:《尚書正義》,《十三經注疏‧附﹝清﹞阮元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影印清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本,1981年1月。
﹝漢﹞劉安,﹝清﹞劉文典集解:《淮南鴻烈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3月。
﹝漢﹞戴德:《大戴禮記》,《四部叢刊初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年。
﹝漢﹞司馬遷,﹝日﹞瀧川龜太郎考證:《史記會注考證》,臺北:宏業書局,1980年10月。
﹝漢﹞劉向:《戰國策》,臺北:里仁書局,1982年1月。
﹝漢﹞劉向,向宗魯校證:《說苑校證》,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7月。
﹝漢﹞劉向,石光瑛校釋:《新序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4月。
﹝漢﹞班固,﹝唐﹞顏師古注:《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74年10月。
﹝漢﹞桑弘羊,王利器校注:《鹽鐵論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2月。
[漢]吳平,劉曉東等校:《越絕書》,濟南:齊魯書社,2000年。
﹝漢﹞王充,黃暉校釋:《論衡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2月。
﹝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孟子注疏》,《十三經注疏‧附﹝清﹞阮元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影印清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本,1981年1月。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等正義:《禮記正義》,《十三經注疏‧附﹝清﹞阮元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影印清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本,1981年1月。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十三經注疏‧附﹝清﹞阮元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影印清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本,1981年1月。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儀禮注疏》,《十三經注疏‧附﹝清﹞阮元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影印清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本,1981年1月。
[魏]徐 幹,孫啟治解詁:《中論解詁》,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5月。
﹝魏﹞何晏注,﹝宋﹞邢昺疏:《論語注疏》,《十三經注疏‧附﹝清﹞阮元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影印清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本,1981年1月。
﹝魏﹞王 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等正義:《周易正義》,《十三經注疏‧附﹝清﹞阮元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影印清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本,1981年1月。
﹝魏﹞張揖,﹝清﹞王念孫疏證:《廣雅疏證》,臺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1991年1月。
﹝晉﹞皇甫謐:《帝王世紀》,濟南:齊魯書社,2011年10月。
﹝晉﹞陳 壽,﹝宋﹞裴松之注:《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7月。
﹝晉﹞郭璞注:《山海經》,《歷代《山海經》文獻集成》,西安:西安地圖出版社影印宋淳熙七年池陽郡齋刻本,2006年4月。
﹝晉﹞郭璞注,﹝宋﹞邢昺疏:《爾雅注疏》,《十三經注疏‧附﹝清﹞阮元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影印清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本,1981年1月。
﹝南朝宋﹞范曄,﹝唐﹞李賢等注:《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3月。
﹝梁﹞蕭統,﹝唐﹞李善注:《文選》,臺北:藝文印書館影印宋淳熙本重雕鄱陽湖氏藏版,1972年9月。
﹝北魏﹞酈道元注,陳橋驛校證:《水經注校證》,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7月。
﹝唐﹞李隆基注,﹝宋﹞邢昺疏:《孝經注疏》,《十三經注疏‧附﹝清﹞阮元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影印清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本,1981年1月。
﹝唐﹞魏 徵:《隋書》,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2月。
﹝唐﹞陸德明,吳承仕疏證:《經典釋文序錄疏證》,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6月。
﹝唐﹞歐陽詢:《藝文類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8月。
﹝唐﹞杜 佑:《通典》,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12月。
﹝唐﹞釋道宣:《廣弘明集》,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11月。
﹝後晉﹞劉昫:《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2月。
﹝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2月。
﹝宋﹞史繩祖:《學齋占畢》,《筆記小說大觀第九編》,臺北:新興書局,1975年11月。
﹝宋﹞朱熹著,朱傑人等編:《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
﹝宋﹞朱 熹:《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10月。
﹝宋﹞李 昉:《太平御覽》,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68年1
月。
﹝宋﹞王應麟:《漢書藝文志考證》,《玉海》,臺北:大化書局,1977年12月。
(宋)王應麟:《困學紀聞》,《四部叢刊子部三編》,上海:上海書店,1985年10月。
﹝宋﹞韓元吉《大戴禮記》,《四部叢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涵芬樓借無錫孫氏小綠天藏明袁氏嘉趣堂刊本之景印本,1975年。
﹝宋﹞楊 簡:《先聖大訓》,《續百子全書》,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8年8月。
﹝元﹞吳 澄:《儀禮逸經》,《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明﹞顧炎武,(清)黃汝成集釋:《日知錄集釋》,臺北:國泰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0年1月。
﹝明﹞陳士元:《孟子雜記》,《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清﹞丁 晏:《佚禮扶微》,古風主編:《經學輯佚文獻彙編》,北京:國家圖書
館出版社,2010年7月。
﹝清﹞于 鬯:《香草校書》,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7月。
﹝清﹞廖 平:《今古學考》,臺北:學海出版社,1985年9月。
﹝清﹞翟 灝:《四書考異》,《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年。
﹝清﹞阮 元:《揅經室集》,臺北:世界書局,1964年2月。
﹝清﹞王樹枏:《校正孔氏大戴禮記補注》,《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清光緒九年王氏刻陶廬叢刻本,1995年。
﹝清﹞王先慎:《韓非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7月。
﹝清﹞王先謙:《荀子集解》,臺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1994年9月。
﹝清﹞王先謙:《漢書補注》,《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清﹞王先謙,上海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整理:《漢書補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12月。
﹝清﹞王聘珍:《大戴禮記解詁》,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5月。
﹝清﹞王 昶:《春融堂集》,《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年。
﹝清﹞王引之:《經義述聞》,臺北:廣文書局,1964年4月。
﹝清﹞王朝榘:《十三經拾遺》,古風主編:《經學輯佚文獻彙編》,北京:國家圖
書館出版社,2010年7月。
﹝清﹞王國維:《古史新證─王國維最後的講義》,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4年12月。
﹝清﹞王國維:《觀堂集林》,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6月。
﹝清﹞王國維:《經學概論》,《王國維全集》,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廣東教育出版社,2010年9月。
﹝清﹞王國維:《今本竹書紀年疏證》,濟南:齊魯書社,2011年10月。
﹝清﹞毛奇齡:《經問》,《皇清經解諸經總義類彙編》,臺北:藝文印書館,1992年9月。
﹝清﹞孔廣森:《大戴禮記補注》,《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清﹞皮錫瑞:《經學歷史》,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4年9月。
﹝清﹞皮錫瑞:《經學通論》,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11月。
﹝清﹞朱駿聲:《傳經室文集》,《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清﹞朱彝尊著,侯美珍,黃智信,汪嘉玲,張惠淑點校:《點校補正版經義考》,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9年8月。
﹝清﹞朱彝尊著,翁方綱補正,羅振玉校記:《經義考‧補正‧校記》,北京:中國書店,2009年1月。
﹝清﹞沈欽韓:《漢書疏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4月。
﹝清﹞沈 濤:《十經齋文集》,《清代詩文集彙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12月。
﹝清﹞汪 中:《述學》,臺北:世界書局,1972年6月。
﹝清﹞汪 中:《大戴禮記正誤》,《皇清經解三禮類彙編》,臺北:藝文印書館,1988年1月。
﹝清﹞汪 照:《大戴禮記注補》,《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清嘉慶九年金元鈺等刻本。
﹝清﹞邵懿辰:《禮經通論》,《續經解三禮類彙編一》,臺北:藝文印書館,1986年9月。
﹝清﹞周壽昌:《漢書注校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4月。
﹝清﹞洪頤煊:《孔子三朝記》,《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北京圖書館藏清刻本。
﹝清﹞俞 樾:《群經平議》,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年5月。
﹝清﹞段玉裁:《經韻樓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4月。
﹝清﹞紀 昀:《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3月。
﹝清﹞馬國翰輯:《玉函山房輯佚書》,揚州:廣陵書社,2008年5月。
﹝清﹞孫星衍:《尚書今古文注疏》,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6月。
﹝清﹞孫希旦:《禮記集解》,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8月。
﹝清﹞孫詒讓:《大戴禮記斠補》,濟南:齊魯書社,1988年1月。
﹝清﹞孫詒讓:《墨子閒詁》,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4月。
﹝清﹞陳 澧:《東塾讀書記》,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6月。
﹝清﹞陳壽棋:《左海經辨》,《皇清經解諸經總義類彙編》,臺北:藝文印書館,1992年9月。
﹝清﹞陳 立:《白虎通疏證》,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0月。
﹝清﹞陳士珂:《孔子家語疏證》,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1年7月。
﹝清﹞張之洞:《書目答問 二種》,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8年
6月。
﹝清﹞康有為:《康南海先生未刊遺稿》,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9年10月。
﹝清﹞康有為:《新學偽經考》,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3月。
﹝清﹞梁啟超:《要籍解題及其讀法》,臺北 :華正書局有限公司,1989年10月。
﹝清﹞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1月。new window
﹝清﹞郭慶藩:《莊子集釋》,臺北:貫雅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1年9月。
﹝清﹞黃以周:《禮書通故》,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4月。
﹝清﹞焦 循:《孟子正義》,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2月。
﹝清﹞鄭中孚:《鄭堂讀書記》,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9年1月。
﹝清﹞錢大昕:《潛研堂文集》,《四部叢刊初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75年。
﹝清﹞錢大昕:《廿二史考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4月。
﹝清﹞錢保塘:《帝王世紀續補》,濟南:齊魯書社,2011年10月。
﹝清﹞戴 震:《戴震文集》,臺北:華正書局,1974年10月。
﹝清﹞盧文弨:《抱經堂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6月。
﹝清﹞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6月。

二、民國論著(依筆劃順序排列)
大陸雜誌編輯委員會編:《大陸雜誌語文叢書 目錄學考訂》,臺北:大陸雜誌社,1970年9月。
上海大學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清華大學思想文化研究所編:《上博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續編》,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年7月。
上海社會科學院《傳統中國研究集刊》編輯委員會編:《傳統中國研究集刊第八輯》,上海:上海人民岀版社,2011年4月。
中國古文字研究會、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古文字研究第25輯》,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10月。
中國古文字研究會、中山大學古文字研究所編:《古文字研究第30輯》,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9月。
王文錦:《禮記譯解》,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9月。
王元化主編:《學術集林》,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5年4月
王夢鷗:《禮記校證》,臺北:藝文印書館,1976年12月。
王錦民:《古學經子:十一朝學術史述林》,北京:華夏出版社,2008年2月。
王熙元:《論語通釋》,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1年2月。
王 諤:《三禮研究論著提要》,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2001年12月。
王 鍔:《禮記成書考》,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3月。
王玉哲:《中華遠古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4月。
方向東:《大戴禮記匯校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7月。
四川大學漢語史研究所編:《漢語史研究集刊第七輯》,成都:巴蜀書社,2005年1月。
古籍整理與研究編輯部編:《古籍整理與研究第六期》,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6月。
左松超:《說苑集證》臺北:國立編譯館,2001年6月。new window
江俠菴:《先秦經籍考》,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年5月。
任銘善:《禮記目錄後案》,濟南:齊魯書社,1982年8月。
朱維錚編:《周予同經學史論著選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1月。
朱東潤等編:《中華文史論叢第三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3月。
朱守亮:《論語中之四科十子》,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1月。
余英時:《史學與傳統》,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82年1月。new window
余嘉錫:《余嘉錫說文獻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3月。
余嘉錫:《古書通例》,臺北: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5月。
余冠英、周振甫等編:《唐宋八大家全集》,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7年12月。
李學勤:《古文獻叢論》,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6年11月。
李學勤:《失落的文明》,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7年12月。
李學勤:《重寫學術史》,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10月。
李學勤:《簡帛佚籍與學術史》,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5月。
李 零:《李零自選集》,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2月。
李 零:《郭店楚簡校讀記》,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8月。
李 零:《待兔軒文存─讀史卷》,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4月。
李雲光:《三禮鄭氏學發凡》,臺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1966年12月。new window
李威熊:《中國經學發展史論》,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12月。new window
李曰剛主編:《三禮研究論集》,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1年1月。
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年5月。
李均明:《孫臏兵法譯注》,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5年。
呂思勉:《呂思勉讀史札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8月。
呂思勉:《經子解題》,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83年10月。
呂友仁:《《禮記》研究四題》,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6月。
何志華,朱國藩,樊善標:《《大戴禮記》與先秦兩漢典籍重見資料彙編》,香港沙田:香港中文大學,2004年。
沈文倬:《宗周禮樂文明考論》,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6年7月。
阮廷卓:《孔子三朝記解詁纂疏》,臺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1964年11月。
金景芳,呂紹綱,呂文郁等著:《孔子新傳》,長春:長春出版社,2006年1月。
周 何:《儒家的理想國─禮記》,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81年1月。
周 何:《禮學概論》,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1月。
周 何:《說禮》,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9月。
周桂鈿:《中國歷代思想史‧秦漢卷》,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12月。
周渭卿點校:《世本》,濟南:齊魯書社,2010年1月。
季旭昇主編,陳嘉陵,陳美蘭,蘇建洲等合撰:《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讀本》,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7月。
季旭昇,袁國華,陳思婷:《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讀本》,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3月。
季旭昇,高佑仁:《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九)讀本》,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7年5月。
屈萬里:《書傭論學集》,臺灣:開明書店,1969年3月。
屈萬里:《尚書集釋》,臺北: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2月。new window
屈萬里:《屈萬里先生全集》,臺北:聯經出版有限公司,1985年2月。
屈萬里:《古籍導讀》,臺北:臺灣開明書店,1991年11月。
胡 適:《中國古代哲學史》,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8月。
邱德修:《上博楚簡(一)(二)字詞解詁》,臺北: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10月。
邱衍文:《中國上古禮制考辨》,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4月。
林慶彰編:《經學研究論叢第一輯》,臺北:聖環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4月。
林慶彰主編,李光筠、張廣慶等編輯:《經學研究論著目錄1912─1987》,臺北:漢學研究中心,1994年4月。
林慶彰主編,汪嘉玲,侯美珍等編輯:《經學研究論著目錄1988─1992》,臺北:漢學研究中心,1999年5月。
林慶彰,陳恆嵩主編,何淑蘋等編輯:《經學研究論著目錄1993─1997》,臺北:漢學研究中心,2002年5月。new window
林慶彰主編:《五十年來的經學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3年5月。
林慶彰,蔣秋華主編:《李源澄著作集》,臺北:中研院文哲所,2008年11月。
林慶彰,蘇費翔主編:《正統與流派:歷代儒家經典之轉變》,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1月。
林慶彰,蔣秋華主編,吳怡青等編輯:《經學研究論著目錄1998─2002》,臺北:漢學研究中心,2013年11月。new window
林素英:《古代生命禮儀中的生死觀─以《禮記》為主的現代詮釋》,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9月。new window
林素英:《《禮記》之先秦儒學思想:〈經解〉連續八篇結合相關傳世與出土文獻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出版中心,2017年8月。new window
河北省研究所定州漢墓竹簡整理小組:《定州漢墓竹簡‧論語》,北京:文物出版
社,1997年7月。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主編:《簡帛第一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0月。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主編:《簡帛第二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11月。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主編:《簡帛第五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10月。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主編:《簡帛第七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10月)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主編:《簡帛第九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10月。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主編:《簡帛第十三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11月。
南昌大學國學研究院主辦、程水金主編:《正學 第六輯》,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19年8月。
徐世昌:《清儒學案》,臺北:世界書局,1966年7月。
徐復觀:《中國經學史的基礎》,臺灣:臺灣學生書局,1982年5月。new window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3年10月。
徐復觀:《徐復觀論經學史二種》,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6年7月。
徐中舒:《徐中舒歷史論文選輯》,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9月。
徐 剛:《孔子之道與《論語》其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1月。
徐芹庭,徐耀環:《細說大戴禮記》,新北市:聖環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6年8月。
徐旭生:《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10月。
韋政通編:《中國思想史方法論文選集》,臺北:大林出版社,1981年10月。
梁啟超:《圖書大辭典簿錄之部》,臺北:中華書局,1958年6月。
高 明:《大戴禮記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4年3月。
高 明:《禮學新探》,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 年11月。
高 明:《群經述要》,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2月。
高佑仁:《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 (四)‧曹沫之陣研究》,新北市: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8年3月。
袁 珂:《山海經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徐富昌:《簡帛典籍佚文側探》,臺北:國家出版社,2006年3月。
荊門市博物館編,裘錫圭審定:《郭店楚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5月。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2月。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12月。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 (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2月。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2月。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7月。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12月。
孫飛燕:《上博簡〈容成氏〉文本整理與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年6月。
唐君毅:《哲學概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5年9月。
唐書文:《六韜‧三略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6月。
郭沫若著作編輯出版委員會編:《郭沫若全集考古編金文叢考》,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年。
章太炎:《檢論》,臺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1970年12月。
章太炎:《國學略說》,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5月。
章太炎:《國學演講錄》,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5年12月。
章太炎:《國學講義》,瀋陽:萬卷出版公司,2015年7月。
張岱年主編:《孔子大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3年12月。
張舜徽:《舊學輯存》,濟南:齊魯書社,1988年10月。
張舜徽:《漢書藝文志通釋》,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1月。
張舜徽:《愛晚廬隨筆》,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5月。
張舜徽,周國林選編:《張舜徽儒學論集》,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0年3月。
張善文,馬重奇主編:《左傳漫談》,臺北:頂淵出版社,1997年8月。
晁岳佩編:《三禮研究》,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9年5月。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經學研究所編:《經學研究集刊》,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經
學研究所,2005年10月。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經學研究所編:《經學研究集刊第五期》,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經學研究所,2008年11月。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編印:《中國戰史大辭典─戰役之部》,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89年6月。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編,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壹)》,上海:中西書局,2010年12月。
曹元弼:《禮經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9月。
曹 峰:《上博楚簡思想研究》,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12月。
陳戍國:《先秦禮制史 先秦卷》,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年2月。
陳 偉:《郭店竹書別釋》,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1月。
陳 偉:《新出楚簡研讀》,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年3月。
陳文和:《嘉定錢大昕全集》,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年。
陳其泰等編:《二十世紀中國禮學研究論集》,北京:學苑出版社,1998年。
童書業:《童書業史籍考證論集》,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10月。
童書業:《春秋左傳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8月。
黃 侃:《黃季剛先生論學名著》,臺北:九思出版社,1977年9月。
黃俊郎編:《禮記論著目錄》,周何主編:《十三經論著目錄》,臺北:洪葉文化事
業公司,2000 年6月。
黃俊郎編:《禮記著述考》,《十三經著述考》,臺北:國立編譯館,2003 年1月。
黃彰健:《經今古文學問題新論》,臺北: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2年11月。new window
黃懷信,孔德立,周海生:《大戴禮記匯校集注》,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年1月。
黃懷信等:《逸周書彙校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3月。
喬秀岩:《義疏學衰亡史論》,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8年1月。彭林主編:《中國經學 第二輯》,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5月。
彭 林:《三禮研究入門》,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年1月。
彭 林,單周堯,張頌仁主編:《禮樂中國》,上海:上海書店 ,2013年8月。
彭林主編:《中國經學第18輯》,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6年6月。
程發軔主編:《六十年之國學(一)》,臺北:正中書局,1972年5月。
楊向奎:《宗周社會與禮樂文明》,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11月。
楊天宇:《禮記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4月。
楊天宇:《經學探研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1月。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7年1月。
楊伯峻:《論語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11月。
楊 寬:《古史新探》,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
楊 寬:《戰國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3月。
楊朝明,修建軍主編:《孔子與孔門弟子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4年12月。
楊朝明:《孔子家語通解─附出土資料與相關研究》,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3月。
楊朝明:《孔子家語通解》,濟南:齊魯書社,2009年4月。
葉國良:《經學側論》,新竹市: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年11月。
葉國良:《禮學研究的諸面向》,新竹市: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年12月。new window
趙建偉:《出土簡帛《周易》疏證》,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0年1月。new window
趙生群、方向東主編:《古文獻研究集刊第五輯》,南京:鳳凰出版社,2012年8月。
熊十力:《讀經示要》,臺北:明文書局,1984年7月。
蔣伯潛:《諸子通考》,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2月。
劉師培:《國學發微》,臺北:廣文書局,1970年10月。
劉兆祐:《中國目錄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3月。new window
劉兆祐編:《周禮論著目錄》,周何主編:《十三經論著目錄》,臺北:洪葉文化事
業公司,2000 年6月。
劉兆祐編:《儀禮論著目錄》,周何主編:《十三經論著目錄》,臺北:洪葉文化事
業公司,2000 年6月。
劉兆祐編:《周禮著述考》,《十三經著述考》,臺北:國立編譯館,2003 年1月。
劉兆祐編:《儀禮著述考》,《十三經著述考》,臺北:國立編譯館,2003 年1月。
劉澤華:《中國傳統政治思維》,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年10月。
劉起釪:《古史續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年8月。
劉正浩:《周秦諸子述《左傳》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6月。
劉正浩:《左海鉤沉》,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11月。
劉正浩:《春秋左傳通考》,臺北:致知學術出版社,2014年6月。new window
劉信芳:《楚簡帛通假彙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2月。
劉光勝:《出土文獻與《曾子》十篇比較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6月。
劉笑敢:《詮釋與定向:中國哲學研究方法之探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年3月。
劉夢溪編:《中國現代學術經典顧頡剛卷》,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8月。
劉 雨:《燕京學報 新三期》,北京 : 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
歐陽禎人:《從簡帛中挖掘出來政治哲學》,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年8月。
龍宇純:《荀子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7年4月。
賴貴三主編:《中孚大有集:黃慶萱教授八豑嵩壽論文集》,臺北:里仁書局,2011年3月。
錢 穆:《兩漢經學今古文平議》,臺北:東大圖書有限股份公司,1989年11月。
錢 穆:《孔子傳》,《錢賓四先生全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98年5月。
錢 穆:《論語新解》,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7月。
錢宗武:《尚書新箋與上古文明》,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7月。
蔡仁厚:《孔門弟子志行考述》,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0年1月。new window
戴君仁:《梅園論學續集》,臺北:藝文印書館,1974年11月。
張 潔,戴和冰點校:《古本竹書紀年》,濟南:齊魯書社,2011年10月。
韓永賢:《大戴禮探源》,北京:中國人民出版社,2003年2月。
謝淑熙:《禮學思想的新探索》,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7年2月。new window
謝貴安:《太玄大戴禮記研究》,武漢:武漢岀版社,1991年1月。
鍾柏生:《鍾柏生古文字論文自選集》,臺北:藝文印書館,2008年3月。
簡博賢:《今存南北朝經學遺籍考》,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75年2月。
羅家湘:《逸周書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蘇建洲:《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校釋》,新北市:花木蘭文化出版社,new window
2006年9月。
顧 實:《漢書藝文志講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2月。
顧頡剛:《純熙堂筆記》,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0年1月。
顧頡剛主編:《古史辨》,臺北:蘭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8月。

三、期刊論文(依作者筆劃順序排列)
王夢鷗:〈小戴禮記考源〉,《國立政治大學學報》第3期,1961年5月。
黃懷信:〈關於《大戴禮記》源流的幾個問題〉,《齊魯學刊》第1期,2005年。
方向東:〈《大戴禮記》詁正〉,《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期,2007年3月。
末永高康:〈《孔子三朝記》初探〉,《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第1期,2011年3月。
朱贊贊,楊朝明:〈《大戴禮記‧用兵》與孔子禁殘止暴思想探析〉,《理論學刊》
第4期,總第254期,2015年4月。
李 零:〈重見七十子〉,《讀書》第4期,2002年。
李學勤:〈論遂公盨及其重要意義〉,《中國歷史文物》第6期,2002年。
李學勤:〈論遂公盨與大禹治水傳說〉,《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3年1月。
李學勤:〈孔子之言性與天道〉,《儒教文化研究》第17期,2012年2月。
江乾益:〈后倉與兩漢之禮文化〉,《興大中文學報》第19期,2006年6月。new window
余嘉錫:〈目錄要籍提要:《七略別錄》一卷〉,《國立北平圖書館館刊》第4卷第2號,1930年3-4月。
阮廷卓:〈大戴禮記書錄〉,《國立編譯館館刊》第3卷第1期,1974年3月。
定縣漢墓整理小組:〈定縣40號漢墓出土竹簡簡介〉《文物》第8期總第303期,1981年。
林素英:〈從《禮記》探究〈中庸〉之義旨─兼論〈中庸〉在朱熹以前儒學思想中的地位〉,《國文學報》第35期,2004年6月。
林素英:〈論〈三德〉之陰陽思想〉,《哲學與文化》第42卷第10期,2015年10月。new window
林素英:〈荀子兵學理論之齊魯學基礎〉,《政大中文學報》第27期,2017年6月。new window
季旭昇:〈《上博二‧昔者君老》簡文探究及其與《尚書•顧命》的相關問題〉,《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4期 ,2004 年3 月。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河北定縣40號漢墓發掘簡報〉,《文物》第8期總第303期,1981年。
徐海東,李明曉:〈上博七〈武王踐阼〉及《大戴禮記》〉,《古籍整理研究學刊》第6期,2012年11月。
楊晉龍:〈子貢經學蠡測〉,《中國文學研究》第4期,1990年5月。new window
楊朝明:〈從〈武王踐阼〉說到早期兵文化〉,《管子學刊》第3期,2005年。
楊 華:〈《上博簡‧武王踐阼》集釋上〉,《井岡山大學學報》第31卷,第1期,2010年1月。
楊 華:〈《上博簡‧武王踐阼》集釋下〉,《井岡山大學學報》第31卷,第2期,2010年3月。
莊雅州:〈經學的新生地─大戴禮記〉,《國文天地》第14卷第9期,1999年2月。new window
陳玉臺:《白虎通引禮考述》,《國立臺灣師大國文研究所集刊》第19期,1975 年。
陳金木:〈經學家傳記的文化意涵:《後漢書‧鄭玄傳》析論〉,《興大中文學報》第19 期,2006年9月。new window
陳連慶:〈先秦儒家流派的演變及有關問題〉《史學集刊》第3期,1987年。
張伯偉:〈環繞今本《論語》的諸問題─兼及朱維錚先生商榷〉,《孔子研究》第3期, 1987年。
張壽安:〈從六經到二十一經─十九世紀經學的知識擴張與典範轉移〉,《中國文化》第38期秋季號 ,2013年10月。
張玉金:〈上海博物館藏竹書〈內豊〉與《大戴禮記》曾子十篇〉,《管子學刊》第1期,2007年。
張玉金:〈《大戴禮記‧武王踐阼》新證〉,《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第2期,2012年4月,頁114-120。
張 磊:〈《曾子》源流與《大戴禮記》曾子十篇〉,《古籍整理研究學刊》第3期,2009年5月。
曾聖益:〈漢書‧藝文志成書淵源論疑〉,《亞東學報》第28期,2008年6月。
黃武智:〈上博楚簡〈武王踐阼〉及傳世本《大戴禮記.武王踐阼》對讀〉,《先
秦兩漢學術》第17期,2012年3月。
湖北省荊門市博物館:〈荊門郭店一號楚墓〉,《文物》第7期,1997年。
劉光勝:〈由《曾子》十篇看〈性自命出〉的成書及理路─兼談宋儒對先秦儒學的誤讀〉,《史林》第2期,2009年。
劉光勝:〈《大戴禮記‧曾子立事》篇題考〉,《殷都學刊》第1期,2010年1月。
劉光勝:〈《大戴禮記‧曾子》分篇問題新探〉,《深圳大學學報》第28卷,第1期,2011年1月。
謝淑熙:〈王諤《三禮研究論著提要》探析〉,《中國學術年刊》第37期秋季號 ,2015 年 9 月。new window
鍾肇鵬:〈校讐通義評誤〉,《學原》第1卷第12期,1948年。
羅新慧:〈上博楚簡〈內豊〉與《曾子》十篇〉,《齊魯學刊》第4期(2009年。

四、論文集論文(依筆劃順序排列)
林慶彰,盧鳴東主編:《中日韓經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4月。
姜廣輝主編:《中國哲學20輯 郭店楚簡研究》,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9年1月。
姜廣輝主編:《中國哲學21輯 郭店簡與儒學研究》,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0年1月。
武漢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編:《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5月。
香港中文大學語言及文學系、中國文化研究所中國古籍研究中心主編,何志華等編:《先秦兩漢古籍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年1月。
浙江大學古籍研究所編:《禮學與中國傳統文化:慶祝沈文倬先生九十華誕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12月。
國家圖書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主辦:《屈萬里先生百歲誕辰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2006年12月。
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編:《第五屆中國經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2009年5月。
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主編:《第七屆中國經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2011年8月。
新亞論叢編輯委員會:《新亞論叢第十八期》,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7年12月。
臺灣大學中文系編:《2007中國簡帛學國際論壇論文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系,2007年11月。

五、學位論文(依撰寫年代順序排序)
李威熊:《馬融之經學》,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5年。new window
李明慈:《大戴禮記盧辯注研究》,臺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6月。
張 磊:《《大戴禮記》曾子十篇研究》,濟南:曲阜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4
年。
王晨曦:《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德研究》,上海:復旦大學碩士論文,
2008年5月。
陳雅雯:《《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五)‧三德》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1月。
朱贊贊:《孔子三朝記考述》,濟南:曲阜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1年。
劉 霞:《從《大戴禮記‧保傅》看周代保傅制度》,濟南:曲阜師範大學碩士
論文,2012年。
甘良勇:《《大戴禮記》研究》,杭州:浙江大學博士論文,2012年11月。
劉 珉:《孔子三朝記思想與文學研究》,南京:南京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7
年。

六、網路資料(依發表日期順序排列)
廖名春:〈讀上博簡〈容成氏〉劄記(一)〉,簡帛研究網,上刊日期:2002年12月27日。
顏世炫〈上博楚竹書散論四〉,簡帛網,上刊日期:2003年2月20日。
季旭昇:〈上博二小議(三):魯邦大旱、發命不夜〉,簡帛網,上刊日期:2003年5月21日。new window
季旭昇:〈上博二小議(四):〈昔者君老〉中的「母弟送退」及君老禮〉,簡帛網,上刊日期:2003年6月16日。
陳 劍:〈談談上博五的竹簡分篇、拼合與編聯問題〉,簡帛網 ,上刊日期:2006年2月19日。
何有祖:〈上博五〈三德〉試讀〉,簡帛網,上刊日期:2006年2月20日。
陳 劍:〈上博(五)零劄兩則〉,簡帛網,上刊日期:2006年2月21日。
范常喜:〈《上博五‧三德》札記三則〉,簡帛網,上刊日期:2006年2月24日。
李天虹:〈《上博(五)》零識三則〉,簡帛網,上刊日期:2006年2月26日。
侯乃峰:〈讀上博(五)〈三德〉札記四則〉,簡帛網,上刊日期:2006年2月。
張富海:〈上博簡五釋詞兩則〉,簡帛網,上刊日期: 2006年5月10日。
范常喜:〈《上博五‧三德》札記六則〉,簡帛網,上刊日期:2006年5月
18 日。
林志鵬:〈楚竹書〈鮑叔牙與隰朋之諫〉補釋〉,簡帛網,上刊日期:2007年7月11日。
劉洪濤:〈讀上博竹書〈天子建州〉劄記〉,簡帛網,上刊日期:2007年7月12日。
何有祖:〈楚簡散劄六則〉,簡帛網,上刊日期:2007年7月21日。
蘇建洲:〈楚簡文字考釋四則〉,簡帛網,上刊日期:2008年10月11日。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