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西學東漸」與晚清詩之新變
作者:江曉輝
作者(外文):Kong, Hiu-Fai.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林香伶
劉人鵬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0
主題關鍵詞:「西學東漸」晚清詩啟蒙詩界革命現代性新變“The Eastward Dissemination of Western Learning”Late Qing PoetryEnlightenmentPoetic RevolutionModernityInnovation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3
近代中國因晚清時的西力東侵而發生數千年未有之巨變,進入了由古代社會過渡到現代社會的「轉型時期」;反映時代的傳統詩歌也因「西學東漸」而出現了「古今之變」。「西學」這個新因素的加入,使詩歌發展產生了很多有別於過去的詩學現象,正是晚清詩歌複雜和耐人尋味之處。要瞭解晚清詩歌在整部詩歌史中的特殊性和時代性,就不能不研究它與「西學東漸」的關係。
  本文擺脫一般以詩人或詩派為主軸的論述方式,轉而以西學對詩與詩人不同範疇的影響為研究的切入點。主要集中在科學(科技)、進化論、民主自由思潮及西方哲學、美學的輸入與詩歌新變的關係。科學(科技)的輸入影響到詩人用新詞彙、詩序和詩注等不同策略來表達新事物;科學帶來的新認知方式改變了詩人的世界觀;現代科技入詩又使舊的詩歌題材得以翻新。進化論確立新的時間觀影響詩人對古史的想像;「海外詩」展現了進化思想的空間向度;時間和空間尺度的拓展又催生了時人的「博物」書寫。進化論也被援引到文學史觀,使通俗的觀念和詩歌體裁成為改革重點。「詩教」的傳統在新的政治和人文精神下面對著不同的遭遇;女權詩歌在民族危機下唱出時代的強音;此外,一些詩人既站在民族立場,又運用西方的哲學、美學理論,來批判西方的「啟蒙現代性」。這些問題看似各不相干,其實都受著西學這個共同因素的影響,在本文中將逐一探討。
  這些詩學現象體現了詩人對西學的不同態度和回應方式:或迎、或拒、或喜、或疑、或以之作改革的根據、或以傳統來消化西學,說明了詩、詩人與西學的關係有著複雜的面相,互涉互動。因而,本文在論述西學影響的同時,也展示傳統中的相關因素,詩人並非被動地接受影響,而是運用傳統資源去融會變化,改革創新。
In modern times, China went through the great changes that had not been happened for thousands of years because of the invasion by the western world and entered into a “transfer period” from the ancient society to the modern society. Moreover, the traditional poetries which reflect the times also went through “the changes from ancient to modern” due to “The Eastward Dissemination of Western Learning”. The participation of the new factor of “Western Learning” made the poetries have many different poetic phenomena, which is exactly the complexity and intriguing things of poetries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etries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Eastward Dissemination of Western Learning” must be studied if we want to learn about the particularity and contemporaneity of poetries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in the whole history of poetry.
  In this paper, the general statement method of leading by poets or schools of poetry is dispensed, while the influences of western learning on poetries and poets become the pointcut of the study. It mainly focuse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cience (technology), theory of evolution, democratic freedom of though and introductions of western philosophy and aesthetics and the new changes of poetries. The introduction of science (technology) influenced poets to express new things with different strategies such as new vocabulary, preface and notes; the new knowledge methods brought by the science changed the world view of poets; incorporating the modern technology in the poetries made the poetic subject matters renovated. The new time view established by theory of evolution influenced poets’ imagination on the ancient history; “overseas poetries” showed the spatial dimension of the through of evolution; while the expansion of both time and space scales spawned the “natural science” works by poets. The theory of evolution was also cited as a literary historical perspective, which made the popular ideas and genres of poetry become the reform emphasis. The traditional “educating by poetry” had different encounters under the new politics and humanity; the feminist poetries sang their own strong voice of the times under the national crisis; in addition, some poets not only stood on the national position, but also applied western philosophies and aesthetic theories to criticize the “enlightenment modernity” of western world. Although these issues seem to be irrelevant, they are influenced by the common factor of western learning. They will be discussed one by one in this paper.
  These poetic phenomena showed poets’ different attitudes and responses on western learning, namely, welcoming, refusing, delighting, doubting, regarding it as the reform basis, or digesting western learning by tradition, which explains that there is complex relationship between poetries, poets and western learning, and they are mutually involved and interacted. Therefore, when stating the influences of western learning, the related traditional factors are also shown in this paper. The poets did not accept the influences passively, but applied the traditional resources to integrate, reform and innovate.
一、傳統文獻
﹝春秋﹞孔子著,周秉鈞注譯,《尚書》,長沙:岳麓書社,2001。
﹝戰國﹞列子著,〔晉〕張湛注,《列子》,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86。
〔戰國〕左丘明撰,〔晉〕杜預集解,《左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漢〕毛亨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疏,〔唐〕陸德明音釋,朱傑人整理,《毛詩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漢]戴德輯,《大戴禮記》,濟南:山東友誼出版社,1991。
[漢]鄭玄,《禮記正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漢﹞何休,《春秋公羊經傳解詁》,北京:中華書局,1988。
﹝晉﹞郭璞,《爾雅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
[晉]楊泉撰,[清]孫星衍輯,翟江月點校、[漢]馬融撰,[漢]鄭玄注,鄧駿捷集校、[漢]班昭撰,[清]王相箋注,胡長青點校,《物理論 忠經集校 女誡》,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18。
〔南朝梁〕鍾嶸,《詩品》,北京:中華書局,1991。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南朝梁]蕭統選,[唐]李善注,《昭明文選》,北京:京華出版社,2000。
〔南朝梁〕蕭子顯撰,陳蘇鎮等標點,《南齊書》,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
〔唐〕韓愈著,錢仲聯、馬茂元校點,《韓愈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唐]孟郊著,韓泉欣校注,《孟郊集校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
〔五代〕譚峭著,丁禎彥、李似珍點校,《化書》,北京:中華書局,1996。
﹝宋﹞朱弁著,賈文昭主編,《皖人詩話八種》,合肥:黃山書社,1995。
﹝宋﹞呂祖謙詮次,《宋文鑒》,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
﹝宋﹞朱熹編著,《四書章句集注》,中和:鵝湖月刊社,2010。
〔宋〕鄭樵,《通志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明〕湯顯祖,《湯顯祖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
〔明〕馮夢龍著,高洪鈞編著,《馮夢龍集箋注》,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
[明]李贄著,張建業主編,《李贄文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
___著,李競豔注說,《焚書》,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16。
﹝清﹞臧懋循編,《元曲選》,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
〔清〕清聖祖編,《新校標點全唐詩》,臺北:宏業書局,1982。
〔清〕袁枚著,王英志編纂校點,《袁枚全集新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5。
[清]焦循輯,劉建臻整理,《焦循雜著九種》,揚州:廣陵書社,2016。
〔清〕拓子庸著,陳寂評注,《粵謳》,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86。
﹝清﹞龔自珍,《龔自珍全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
﹝清﹞何紹基,《東洲草堂詩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清﹞魏源,《魏源全集》,長沙:岳麓書社,2004。
﹝清﹞魏源,《魏源集》,北京:中華書局,1976。
〔清〕林昌彝著,王鎮遠、林虞生標點,《射鷹樓詩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清〕李鍾玨著,許雲樵校注,《新加坡風土記》,吉隆坡:南洋書局有限公司,1947。
﹝清﹞李鴻章著,顧廷龍、戴逸主編,《李鴻章全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
﹝清﹞林鍼、﹝清﹞斌椿、﹝清﹞志剛等,《西海紀遊草 乘槎筆記 詩二種 初使泰西記 航海述奇 歐美環遊記》,長沙:岳麓書社,1985。
﹝清﹞斌椿,《海國勝游草 天外歸帆草》,清同治七年刻本。
[清]經元善著,朱滸編,《經元善卷》,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
﹝清﹞王韜著,李天綱編校,《弢園文新編》,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8。
〔清〕梁紹壬撰,莊葳校點,《兩般秋雨盦隨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清﹞薛福成,《出使英法義比四國日記》,長沙:岳麓書社,1985。
﹝清﹞潘衍桐輯,《兩浙輶軒續錄補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清〕袁昶,《漸西村人初集》,北京:中華書局,1985。
〔清〕樊增祥著,涂曉馬、陳宇俊校點,《樊樊山詩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清〕易順鼎著,王飇校點,《琴志樓詩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清〕黃遵憲著,錢仲聯箋注,《人境廬詩草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___,陳錚編,《黃遵憲全集》,北京:中華書局,2005。
___,《日本國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清〕徐珂編撰,《清稗類鈔》,北京:商務印書館,1918。
〔清〕陳季同著,沈岩校注,《清代陳季同《學賈吟》手稿校注》,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1。
〔清〕陳三立著,李開軍校點,《散原精舍詩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清〕陳衍撰,陳步編,《陳石遺集》,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
___,《石遺室詩話》,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
〔清〕嚴復著,王栻主編,《嚴復集》,北京:中華書局,1986。
___,《瘉壄堂詩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7。
﹝清﹞康有為著,姜義華、張榮華編校,《康有為全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清〕夏曾佑著,夏麗蓮整理,《夏曾佑穗卿先生詩集》,臺北:文景書局,1997。
〔清〕丘逢甲著,丘鑄昌校點,《嶺雲海日樓詩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清〕譚嗣同著,蔡尚思、方行編,《譚嗣同全集(增訂本)》,北京:中華書局,1998。
〔清〕章太炎著,上海人民出版社編,馬勇編訂,《章太炎全集・譯文集》,上海:上海人文出版社,2015。
〔清〕雷瑨輯,《近人詩錄續編》,上海:掃葉山房,1921。
〔清〕周祥駿,《更生齋全集》,石印本,1944。
〔清〕梁啟超著,張品興主編,《梁啟超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___,舒蕪校點,《飲冰室詩話》,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___,《清代學術概論》,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
〔清〕許承堯撰,汪聰、徐步雲點注,《疑庵詩》,合肥:黃山書社,1990。
〔清〕金天翮著,陳雁編校,《女界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清〕金天羽著,周錄祥校點,《天放樓詩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清﹞秋瑾著,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編,《秋瑾集》,北京:中華書局,1960。
〔清〕王國維著,謝維揚、房鑫亮主編,《王國維全集》,杭州:淅江教育出版社,2010。
___,陳永正箋注,《王國維詩詞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___,佛雛校輯,《王國維哲學美學論文輯佚》,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
〔清〕高旭著,郭長海、金菊貞編,《高旭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
〔清〕馬君武著,熊柱、李高南校注,《馬君武詩稿校注》,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6。
___,莫世祥編,《馬君武集》,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
〔清〕劉師培著,萬仕國點校,《中國文學講義》,揚州:廣陵書社,2016。
〔清〕蘇曼殊著,劉斯奮箋注,《蘇曼殊詩箋注》,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82。
〔清〕柳亞子著,中國革命博物館、上海人民出版社編,《磨劍室文錄》,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___,《柳亞子自述》,北京:群言出版社,2014。
逯欽立輯校,《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北京:中華書局,1983。
柳無忌編,《蘇曼殊全集 4》,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07。
黃壽祺,張善文著,《周易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
朱少璋,《粵謳采輯》,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6。
[日]安居香山、中村璋八編,《重修緯書集成》,東京:明德出版社,1978。

二、報刊詩文
﹝清﹞海上忘機客,〈上海小樂府〉,《申報》,第80號(1872年8月1日)。
﹝清﹞龍秋日隱,〈洋場詠物詩〉,《申報》,第89號(1872年8月12日)。
﹝清﹞鶴槎山農,〈詠舊物作四首〉,《申報》,第256號(1873年3月1日)。
﹝清﹞苕溪洛如花館主人,〈續春申浦竹枝詞〉,《申報》,第797號(1874年12月1日)。
[清]慕蓮女史,〈衛足詩〉,《湘報》,第66期(1898年)。
﹝清﹞譚嗣同,〈贈梁任公〉,《清議報》,第18期(1899年6月18日)。
﹝清﹞因明子(蔣智由),〈時運〉,《清議報》,第35期(1900年2月10日)。
〔清〕亞洲詩三郎,〈贈清池女史〉《清議報》,第81期(1901年6月7日)。
﹝清﹞因明子(蔣智由),〈奴才好〉,《清議報》,第86期(1901年7月26日)。
﹝清﹞因明子(將智由),〈風暴〉,《清議報》,第91期(1901年9月13日)。
﹝清﹞因明子(蔣智由),〈聞蟋蟀有感〉,《清議報》,第96期(1901年11月1日)。
﹝清﹞碎佛(夏曾佑),〈贈任公二首〉,《清議報》,第100期(1901年12月21日)。
﹝清﹞因明子(將智由),〈嗚嗚嗚嗚歌〉,《清議報》,第100期(1901年12月21日)。
﹝清﹞梁啟超,〈二十世紀太平洋歌〉,《新民叢報》,第1期(1902年2月8日)。
﹝清﹞觀雲(蔣智由),〈盧騷〉,《新民叢報》,第3期(1902年3月10日)。
〈史界兔塵錄〉,《新民叢報》,第7期(1902年5月8日)。
〈本社徵文啟〉,《新小說》,第1期(1902年11月14日)。
〔清〕嶺東故將軍(黃遵憲),〈出軍歌四章〉,《新小說》,第1期(1902年)。
〔清〕黄纯熙(黃節),〈國粹保存主義〉,《政藝通報》,第2卷第22期(1902年)。
﹝清﹞慧雲(高旭),〈不肖〉,《政藝通報》,第2卷第9期(1903年)。
﹝清﹞劍公(高旭),〈爭存〉,《新民叢報》,第35期(1903年8月6日)。
﹝清﹞飲冰(梁啟超),〈小說叢話〉,《新小說》,第7期(1903年)。
﹝清﹞飲冰室主人(梁啟超),《新中國未來記(第四回)》,《新小說》,第3期(1903年)。
〈粵謳新解心六章.自由鐘〉,《新小說》,第7期(1903年9月6日)。
〈粵謳新解心六章.自由車〉,《新小說》,第7期(1903年9月6日)。
﹝清﹞梁啟勳,〈論太洋海權及中國前途〉,《新民叢報》,第26期(1903年2月26日)。
﹝清﹞時若(高燮),〈新遊仙詩〉,《新民叢報》,第35期(1903年8月6日)。
﹝清﹞珠海夢餘生(廖恩燾),〈粵謳新解心四章.復民權〉,《新小說》,第10期(1904年8月6日)。
﹝清﹞漢劍(高旭),〈中國八大奴隸歌〉,《中國白話報》,第21-24合期(1904年)。
﹝清﹞劍公(高旭),〈海上大風潮起放歌〉,《國民日日報彙編》,第1期(1904年)。
﹝清﹞亞俠(曹昌麟),〈今別離〉,《國民日日報彙編》,第4期(1904年)。
﹝清﹞劍豪,〈今別離〉(電話),《國民日日報彙編》,第4期(1904年)。
[清]亞盧(柳亞子),〈讀史界兔塵錄感賦〉,《江蘇》,第8期(1904年)。
[清]一塵,〈理想的女豪傑〉,《女子世界》,第11期(1904年)。
[清]吹萬(高旭),〈女子唱歌〉,《女子世界》,第3期(1904年)。
[清]天梅(高旭),〈桃溪雪題詞〉,《女子世界》,第5期(1904年)。
〔清〕勇人,〈和筠清女士題女界鐘〉,《女子世界》,第9期(1904年)。
〔清〕陳擷芬,〈題美人倚劍圖〉,《女子世界》,第10期(1904年)。
〔清〕東歐女子鑄任,〈書憤〉,《女子世界》,第10期(1904年)。
﹝清﹞天梅(高旭),〈讀俄羅斯大風潮〉,《國民日日報彙編》,第4期(1905年)。
[清]煉石(燕斌),〈女權平議〉,《中國新女界雜誌》,第1期(1907年)。
[清]珮公,〈男女平等的真理〉,《中國新女界雜誌》,第1期(1907年)。
[清]巾俠,〈女德論〉,《中國新女界雜誌》,第1期(1907年)。
〈錄杜清池女士贈吳莊周三女士詩四首〉,《中國新女界雜誌》,第1期(1907年)。
[清]君武(馬君武),〈祝高劍公與何亞希之結婚〉,《復報》,第8期(1907年1月30日)。
﹝清﹞君武(馬君武),〈祖國歌〉,《復報》,第9期(1907年3月30日)。
﹝清﹞何殷震(何震),〈女子復仇論〉,《天義報》,第3卷(1907年7月)。
[清]佛哉,〈女國民歌〉,《女子世界》,第2年第6期(1907年7月)。
〔清〕燃(吳稚暉),〈新語問題之雜答〉,《新世紀》,第44期(1908年)。
[清]愁予,〈女界感言〉,《女報》,第1期(1909年)。
(部分報刊出版日期未能查明,只標明年分)

三、近人專書論著
(一)
毛澤東,《新民主主義論》,北京:新華書店,1949。
王 力,《漢語史稿》,北京:中華書局,2004。
______,《王力文集》,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0。
朱自清,《朱自清全集》,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2000。
___,《朱自清說詩》,北京:東方出版社,2007。
___,《詩言志辨》,安徽:安徽師範大學出版社,2016。
朱謙之,《中國哲學對歐洲哲學的影響》,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何幹之,《近代中國啟蒙運動史》,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2。
汪辟疆,《汪辟疆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杜亞泉、杜就田編,《博物學初步講義》,北京:商務印書館,1911。
吳宓著,吳學昭整理,《吳宓詩話》,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
吳芳吉,《吳白屋先生遺書》,臺北:成文書局,1968。
林庚白著,周永珍編,《麗白樓遺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7。
胡 適,《胡適文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___,《白話文學史》,北京:中國和平出版社,2014。
胡先驌著,熊盛元、胡啟鵬編校,《胡先驌詩文集》,合肥:黃山書社,2013。
徐復觀,《中國文學精神》,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5。
___,《中國人性史論》,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1。
___,《兩漢思想史》,北京:九州出版社,2014。
梁漱溟,《東西文化及其哲學 中國文化要義 印度哲學概論》,上海:上海書店,1989。
陳子展,《中國近代文學之變遷・最近三十年中國文學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陳敬之,《中國新文學運動的前驅》,臺北:成文出版社,1980。
楊世驥,《文苑談往》,臺北:廣文出版社,1981。
魯 迅,《魯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
___,《集外集拾遺補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8。
聞一多著,孔黨伯,袁謇正主編,《聞一多全集》,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4。
羅家倫著,羅家倫先生文存編輯委員會編,《羅家倫先生文存》,臺北:國史館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76。
錢 穆,《中國文化史導論》,臺北:正中書局,1972。
錢基博,《現代中國文學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錢鍾書,《談藝錄》,臺北:書林出版社,1988。
___,《錢鍾書作品集》,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97。
___,《管錐編》,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7。
錢仲聯著,周秦、劉夢芙編校,《夢苕盦詩文集》,合肥:黃山書社,2008。
___,《夢苕盦詩話》,濟南:齊魯書社,1986。

(二)
丁亞傑,《清末民初公羊學研究:皮錫瑞、廖平、康有為》,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2。
于民編,《中國美學思想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
于閩梅,《異向共建——梁啟超、王國維與中國文論的現代轉型》,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10。
中國史學會主編,《鴉片戰爭》,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王 成,《今文學與晚清詩學的演變——以晚清「今文學」家詩學理論為中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5。
王 緋,《空前之迹——1851-1930:中國婦女思想與文學發展史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王汎森,《近代中國的史家與史學》,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2008。
___,《中國近代思想與學術的系譜》,臺北:聯經出版社,2003。
___,〈時間感、歷史觀、思想與社會:進化思想在近代中國〉,收入陳永發主編,《明清帝國及其近現代轉型》,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頁369-393。
王中江,《進化主義在中國》,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
王巨川,《中國現代時期新舊詩學互訓》,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15。
王 韜,《西方思潮與中國近代文學》,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5。
王文仁,《啟蒙與迷魅——近代視野下的中國文學進化史觀》,臺北:博陽文化出版社,2011。
王見德,《西方哲學東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幼獅文化事業公司編輯部主編,《觀念史大辭典》卷4《自然與歷史卷》,臺北:幼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7。
丘為君,《啟蒙、理性與現代性:近代中國啟蒙運動,1895-1925》,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8。
朱星元,《中國近代詩學之過渡時代論略》,無錫:鍚成印刷公司,1930。
朱則傑,《清詩史》,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
任訪秋主編,《中國近代文學史》,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88。
江弱水,《古典詩的現代性》,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7。
汪林茂,《晚清文化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汪 暉,《現代中國思想的興起》,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4。
汪衛東,《魯迅——現代轉型的精神維度》,臺北:威秀資訊科技,2015。
余英時,《中國思想傳統及其現代變遷》,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
李歐梵,《未完成的現代性》,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李佩珊、許良英主編,《20世紀科學技術簡史》,北京:科學出版社,1999。
李奇志,《清末民初思想和文學中的「英雌」話語》,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
李澤厚,《中國近代思想史》,臺北:風雲時代出版公司,1991。
___,《中國現代思想史》,臺北:風雲時代出版公司,1991。
李繼凱、史志謹,《中國近代詩歌史論》,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2。
李瑞騰,《晚清文學思想論》,臺北:漢光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2。
李豐楙,《憂與遊:六朝隋唐遊仙詩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6。
呂美頤、鄭永福,《中國婦女運動(1840-1921)》,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
邱若宏,《傳播與啟蒙:中國近代科學思潮研究》,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
邱偉雲,《中國近代平等觀念的形成(1895-1915)》,臺北:新文豐,2015。
吳天任編,《民國梁任公先生啟超年譜》,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
吳盛國,《時間的觀念》,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吳雁南、馮祖貽、蘇中立、郭漢民主編,《中國近代社思潮》,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吳燦新,《中國倫理精神》,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7。
林香伶,《南社詩話考述》,臺北:里仁書局,2013。
___,《反思、追索與新脈:南社研究外編》,臺北:里仁書局,2013。
金耀基,《從傳統到現代》,臺北:時報出版公司,1991。
金觀濤、劉青峰,《興盛與危機——論中國封建社會的超穩定結構》,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
孟 澤,《王國維、魯迅詩學互訓》,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
季桂起,《中國文學現代轉型的歷史源流——明代中葉到清末民初中國文學的變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季岸先,《中國古代海洋意象史輯》,青島: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10。
周作人著,楊揚編,《周作人批評文集》,珠海:珠海出版社,1998。
尚靜宏、楊亮,《從古典到現代——中國文學演變主潮1840-1916》,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2011。
修圓慧著,《中國近代科學觀研究》,哈爾賓:黑龍江大學出版社,2012。
胡 淼,《《詩經》的科學解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___,《唐詩的博物學解讀》,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16。
胡全章,《近代報刊與詩界革命的淵源流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
胡偉希、高瑞泉、張利民,《十字街頭與塔:中國近代自由主義思潮硏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胡迎建,《民國舊體詩史稿》,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5。
侯樣祥編,《傳統與超越——科學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對話》,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0。
馬春林,《中國晚清文學革命史》,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2000。
馬亞中,《中國近代詩歌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
高嘉謙,《遺民、疆界與現代性:漢詩的南方離散與抒情(1895-1945)》,臺北:聯經出版社,2016。
高 平,《南社詩學研究》,鄭州:河南文藝出版社,2016。
袁 進,〈中國現代文學中的舊體文學亟待研究〉,收入章培恒、梅新林主编,《中國文學古今演變研究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頁852-862。
韋政通,《現代化與中國的適應》,臺北:牧童出版社,1977。
陳世驤,《陳世驤文存》,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
陳 燕,《清末民初的文學思潮》,臺北:華正出版社,1993。
陳水逢編著,《日本文明開化史略》,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3。
陳伯海,《陳伯海文集》,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5。
___,《中國詩學之現代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陳春香,《南社文人與日本》,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
陳慧樺,《文學創作與神思》,臺北:國家出版社,1971。
郭延禮,《中國近代文學發展史》,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1。
___,《中國文學的變革:由古典走向現代》,濟南:齊魯書社,2007。
___,《近代西學與中國文學》,南昌:百花文藝出版社,2000。
___,《秋瑾年譜》,濟南:齊魯書社,1983。
___,《解讀秋瑾》,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13。
張永芳,《晚清詩界革命論》,桂林:灕江出版社,1991。
張堂錡,《黃遵憲及其詩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
張寅彭主編,《民國詩話叢編》,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
張 暉,《中國「詩史」傳統(修訂版)》,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6。
張玉法,〈現代中國史的分期問題〉,收入張玉法主編,《中國現代史論集(第一輯)》,臺北:聯經出版社,1980年,頁3-22。
章培恒,〈關於中國現代文學的開端——兼及「近代文學」問題〉,收入章培恒、陳思和主編,《開端與終結——現代文學史分期論集》,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年,頁1-36。
梅新林、潘德寶,《中國文學古今演變研究通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
夏曉虹,《晚清社會與文化》,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___,《詩界十記》,杭州:浙江文學出版社,1994。
___,《詩騷傳統與文學改良》,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98。
___,《晚清文人婦女觀》,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
曹順慶、李天道,《雅論與雅俗之辨》,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9。
曹辛華、鍾振振主編,《民國詩詞學文獻珍本整理與研究》,鄭州:河南文藝出版社,2016。
鄒小站,《西學東漸:迎拒與選擇》,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
黃美娥,《重層現代性鏡像——日治時代臺灣傳統文人的文化視域與文學想像》,臺北:麥田出版,2004。
黃開發,《文學之用——從啟蒙到革命》,臺北:威秀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7。
黃興濤,〈近代中國新名詞的研究與辭彙傳統的變革問題——以輸入日本新名詞為中心的討論〉,收入北京日本學研究中心編,《日本學研究》,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年,頁11-17。
鄒然主編,《中國文學批評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葉曉青,《西學輸入與近代城市》,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葉太平,《中國文學的精神世界》,臺北:正中書局,1993。
彭小媛,《唯情與理性的辯證:五四的反啟蒙》,臺北:聯經出版社,2019。
彭繼媛,《西學東漸與中國新舊體詩話的分野》,廣州:羊城晚報出版社,2015。
董乃斌,陳伯海,劉揚忠主編,《中國文學史學史》,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
楊家駱主編,《太平天國文獻彙編(第一、二冊)》,臺北:鼎文書局,1973。
楊春時,《現代性與中國文學思潮》,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9。
楊聯芬,《晚清至五四:中國文學現代性的發生》,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___,《邊緣與前沿 楊聯芬學術論集》,北京:新星出版社,2018。
楊國榮,《科學主義:演進與超越——中國近代的科學進義思潮》,臺北:洪業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
楊聯陞,《國史探微》,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
楊劍鋒,《現代性視野中的陳三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
楊儒賓,《五行原論:先秦思想的太初存有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18。
葛兆光,《中國思想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3。
熊月之,《西學東漸與晚清社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潘重規,〈蘄春黃季剛先生譯拜倫詩稿讀後記〉,收入武漢老齡科學研究院、武漢成才大學主編,《黃侃紀念文集》,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頁142-151。
鄭匡民,《梁啟超啟蒙思想的東學背景》,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9。
鄭師渠,《晚清國粹派——文化思想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
鄭毓瑜,《引譬連類——文學研究的關鍵詞》,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7。
___,《姿與言——詩國革命新論》,臺北:麥田出版社,2017。
榮光啟,《「現代漢詩」的發生:晚清至五四》,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
鄧曉芒,《啟蒙的進化》,重慶:重慶出版社,2013。
鄧菀莛撰述,施議對審訂,《百家點評人間詞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
樂黛雲、王寧主編,《超學科比較文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
劉人鵬,《近代中國女權論述——國族、翻譯與性別政治》,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0。
劉世南,《清詩流派史》,北京:文津出版社,1995。
劉增傑主編,《中國近代文學思潮》,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
劉文忠,《正變・通變・新變》,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5。
劉華杰,《博物人生》,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劉聖宜編,《嶺南歷史名人研究》,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2。
劉夢芙,《近百年名家舊體詩詞及其流變研究》,北京:學苑出版社,2013。
劉學鍇,《溫庭筠全集校注》,太原:三晉出版社,2016。
潘靜如,《民國詩學》,北京:北京聯合出版社,2017。
鍾叔河、曾德明、楊雲輝主編,穆易校注,《張祖翼:倫敦竹枝詞 王以宣:法京紀事詩 潘飛聲:西海紀行卷 潘飛聲:柏林竹枝詞 潘飛聲:天外歸槎錄》,長沙:岳麓書社,2016。
謝 軍、鍾楚楚編輯,《胡適留學日記》,海口:海南出版社,1994。
魏仲佑,《晚清詩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
___,《黃遵憲與清末「詩界革命」》,臺北:國立編譯館,1996。
顧炳權編,《上海洋場竹枝詞》,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6。
嚴迪昌,《清詩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
﹝日﹞狹間直樹編,《梁啟超・明治日本・西方: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共同研究報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
〔美〕王德威(David Der-Wei Wang),《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臺北:麥田出版,2007。
〔美〕高彥頤(Dorothy Y. Ko)著,苗延威譯,《纏足:「金蓮崇拜」盛極而衰的演變》,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9。
〔美〕周策縱(Tse-Tsung, Chow),《周策縱自選集》,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4。
〔美〕周啟榮(Kai-wing Chow),《清代儒家禮教主義的興起——以倫理道德、儒學經典和宗族為切入點的考察》,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7。
〔美〕張灝(Zhang Hao),《幽暗意識與時代探索》,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6。

四、外文著作
(一)原文著作
Joan Judge,“Mediated Imaginings:Biographies of Women and Their Japanese Source in Late Qing China,”in Different Worlds of Discourse:Transformations of Gender and Genre in Late Qing and Early Republican China eds Nanxiu Qian,Grace S.Fong,and Richard J.Smith,Leiden:Brill,2008,pp.147-166.
Jon Eugene von Kowallis, The Subtle Revolution:Poet of the‘Old Schools’during Late Qing and Early Republican China,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East Asian Studies,2006.
Ropp S. Paul, "Love, literacy, and laments: themes of women writers in late imperial China "in Women's History Review 2.1,pp.107-141.
Shengqing Wu, Modern Archaics: Continuity and Innovation in the Chinese Lyric Tradition, 1900-1937.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2014.
Harriet T. Zurndorfer, "Wang Zhaoyuan (1763-1851) and the erasure of "talented women" by Liang Qichao " in Different Worlds of Discourse:Transformations of Gender and Genre in Late Qing and Early Republican China,eds Nanxiu Qian,Grace S.Fong,and Richard J.Smith,Leiden:Brill,2008,pp.29-56.
Wong Young-Tsu , “The Search for Material Civilization: Kang Youwei's Journey to the West”, Taiwan Journal of East Asian Studies, 5:1, pp.33-59.
﹝日﹞倉田貞美,《清末民初を中心とした中国近代詩の研究》,東京:大修館書店,1969。

(二)翻譯著作
〔日〕大木康,〈庶民文化〉,收入〔日〕森正夫等編,周紹泉等譯,《明清時代史的基本問題》,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年,頁496-513。
〔日〕竹內好著,李冬木等譯,《近代的超克》,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5。
〔日〕合山究著,蕭燕婉譯,《明清時代的女性與文學》,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17。
﹝羅馬尼亞﹞米亞恰・伊利亞德(Mircea Eliade)著,楊儒賓譯,《宇宙與歷史:永恆回歸的神話》,臺北:聯經出版社,2000。
[德]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著,劉大悲譯,《意志與表象的世界》,臺北:志文出版社,2011。
〔德〕席勒(Friedrich Schiller)著,徐恆醇譯,《美育書簡》,臺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1987。
〔德〕漢斯・羅伯特・堯斯(Hans Robert Jauss),吳志杰譯,〈現代性與文學傳統〉,周憲主編,《文化現代性精粹讀本》,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頁149-162。
﹝德﹞康德(Immanuel Kant)著,何兆武譯,《歷史理性批判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1990。
___,鄧曉芒譯,《判斷力批判》,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德〕于爾根・哈貝馬斯(Jürgen Habermas),曹衛東譯,〈現代性的概念——兩條傳統的回顧〉,汪民安、陳永國、張雲鵬主編,《現代性基本讀本(上)》,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5年,頁120-137。
___,陳維綱譯,〈禁欲主義與資本主義精神〉,汪民安、陳永國、張雲鵬主編,《現代性基本讀本(上)》,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5年,頁90-106。
〔德〕馬克斯・霍克海默(Max Horkheimer)、〔德〕西奧多・阿道爾諾(Theodor W. Adorno)著,渠敬東、曹衛東譯,《啟蒙辯證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意〕維柯(Giambattista Vico)著,朱光潛譯,《新科學》,北京:商務印書館,1989。
〔法〕安托瓦納‧貢巴尼翁(Antoine Compagnon),許鈞譯,〈現代性的悖論〉,收入周憲主編,《文化現代性精粹讀本》,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頁229-249。
〔法〕波德萊爾(Charles Pierre Baudelaire)著,郭宏安譯,《1846年的沙龍 波德萊爾美學論文選》,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
〔法〕費爾南・布勞岱爾(Fernand Braudel)著,施康強、顧良譯,《15-18世紀物質文明、經濟和資本主義 卷一 日常生活的結構:可能與不可能》,新北:廣場出版社,2012。
〔法〕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著,何兆武譯,《論科學與藝術》,北京:商務印書館,1963。
〔法〕列維・布留爾(Lucien Lévy-Bruhl)著,丁由譯,《原始思維》,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
〔法〕米歇爾・福柯(Michel Foucault)著,顧嘉琛譯,〈何謂啟蒙〉,收入〔法〕米歇爾・福柯(Michel Foucault)著,杜小真編選,《福柯集》,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03,頁528-543。
___著,莫偉民譯,《詞與物——人文知識的考古學》,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6。
〔法〕西蒙・德・波娃(Simone de Beauvoir)著,邱瑞鑾譯,《第二性》,臺北:貓頭鷹出版,2013。
﹝英﹞懷特海(Alfred North Whitehead)著,何欽譯,《科學與近代世界》北京:商務印書館,1989。
﹝英﹞彼得・柯文尼(Peter Coveney)、﹝英﹞羅傑‧海菲爾德(Roger Highfield)著,江濤、向守平譯,《時間之箭》,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8。
〔英〕傑弗里・帕克(Noel Geoffrey Parke)著,劉從德譯,《地緣政治學:過去、現在和未來》,北京:新華出版社,2003。
〔英〕弗雷澤(James George Frazer)著,李蘭蘭譯,《金枝》,北京:煤炭工業出版社,2016。
〔英〕李約瑟(Joseph Needham)著,張卜天譯,《文明的滴定》,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
〔英〕約翰・穆勒(John Stuart Mill)著,﹝清﹞嚴復譯,《穆勒名學》,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
[英]傅蘭雅(John Fryer)譯著,《佐治芻言》,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
〔美〕諾夫喬伊(Arthur Oncken Lovejoy)著,張傳有、高秉江譯,《存在巨鏈:對一個觀念的歷史的研究》,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2。
〔美〕葉凱蒂(Catherine Yeh)著,楊可譯,《上海・愛 名妓、洋場才子和娛樂文化1850-1910》,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2013。
〔美〕包華石(Martin.J.Powers)主講,《西中有東:前工業化時代的中英政治與視角》,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
〔美〕孫康宜(Kang-i Sun Chang)、〔美〕宇文所安(Stephen Owen)主編,劉倩等譯,《劍橋中國文學史》,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3。
〔美〕利奧・斯特勞斯(Leo Strauss)著,丁耘譯,〈現代化的三次浪潮〉,汪民安、陳永國、張雲鵬主編,《現代性基本讀本(上)》,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5年,頁157-167。
﹝美﹞羅蘭・斯特龍伯格(Roland N. Stromberg)著,劉北成、趙國新譯,《西方現代思想史》,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5。
[美]雷納・韋勒克(René Wellek)著,楊自伍譯,《近代文學批評史(第4卷)》,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9。
〔美〕馬泰・卡林內斯庫(Matei Calinescu)著,顧愛彬、李瑞華譯,《現代性的五副面孔》,南京:譯林出版社,2015。
﹝美﹞彼得・蓋伊(Peter Gay),劉北成譯,《啟蒙時代》,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
[美]宇文所安(Stephen Owen)著,胡秋蕾、王宇根、田曉菲譯,《中國早期古典詩歌的生成》,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局,2012。
〔加〕方秀潔(Grace S. Fong)著,石旻譯,〈激進化的詩學觀——《女子世界》(1904-1907)的性別與詩歌實踐〉,吳盛青、高嘉謙主編,《抒情傳統與維新時代》,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12年,頁285-305。

五、期刊論文
于翠玲,〈從「博物」觀念到「博物」學科〉,《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3期,頁107-112。
王 瑤,〈中國現代文學史的起訖時間問題〉,《中國社會科學》1986年第5期,頁175-186。
王汎森,〈時間感、歷史觀、思想與社會-—進化思想在近代中國〉,《數理人民》第6期(2015年),頁80-92。
朱 琳,〈梁啟超的「革命」論〉,《東アジア文化交渉研究》2012年2月第5號,頁115-129。
任鴻雋,〈科學與近世文化〉,《科學》1922年4月第7卷第7期,頁629-640。
江曉輝,〈魯迅〈摩羅詩力說〉對傳統詩學觀的改造及意義〉,《興大人文學報》第57期(2016年9月),頁77-110。
李 軍,〈中國早期博物館知識的傳播──以19世紀基督教新教傳教士中文報刊為例〉,《博物館學季刊》第29卷第2期(2015年4月),頁5-21。
李金濤,〈試論龔自珍詩歌的藝術新質〉,《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4月第2期,頁52-57。
李歐梵,〈西學東漸:晚清文學中的烏托邦想像〉,《關東學刊》2018年2月總第26期,頁51-70。
宋益喬,〈佛教文化與改革者的情懷——論佛教文化對清末維新派、革命派思想與創作的影響〉,《文學遺產》1993年第2期,頁14-22。
沈國威,〈近代關鍵詞考源:傳統、近代、現代〉,《東亞觀念史集刊》第4期(2013年6月),頁414-437。
沙紅兵,〈晚清海外詩:「從周邊看中國」〉,《文化評論》2018年第1期,頁111-122。
林 崗,〈海外經驗與新詩的興起〉,《文學評論》2004年第4期,頁21-29。
周益鋒,〈「海權論」東漸及其影響〉,《史學月刊》2006年第4期,頁38-44。
周質平,〈晚清改革中的語言烏托邦:從提倡世界語到廢滅漢字〉,《二十一世紀》,總第137期(2013年6月),頁28-43。
冼玉清,〈粵謳與晚清政治(上)〉,《嶺南文史》1983年第1期,頁26-34。
___,〈粵謳與晚清政治(中)〉,《嶺南文史》1983年第2期,頁56-71。
___,〈粵謳與晚清政治(下)〉,《嶺南文史》1984年第1期,頁129-139。
胡全章,〈廖恩燾:詩界革命一驍將〉,《嶺南學報》2017年第7輯,頁243-254。
姚達兌,〈《粵謳》的英譯、接受和敘事〉,《文化遺產》2011年03期,頁66-73。
___,〈離散、方言與啟蒙:《新小說》雜誌上廖恩燾的新粵謳〉,《中國現代文學》第31期(2017年6月),頁59-74。
馬衛中,〈從革命詩歌到詩界革命——試論詩人譚嗣同〉,《蘇州大學學報》1984年第3期,頁38-42。
___,〈「詩界革命」新論〉《蘇州大學學報》1994年第2期,頁51-56。
___,〈戊戌變法的思想基礎與詩界革命的關係〉,《文史哲》1998年第6期,頁17-18。
徐水生,〈日譯西學與中國哲學的近代轉型──以居日期間的梁啟超為中心〉,《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10年11月第6期,頁671-676。
孫 虎,〈家國舊情迷紙上,與亡遺恨照燈前——陳三立「崝廬詩」主題思想研究〉,《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1期,頁87-93。
張 煜,〈陳三立詩歌中的新名詞與新意境〉,《中國比較文學》2014年第4期,頁154-164。
陳 方,〈論「新粵謳」〉,《周口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2年第1期,頁35-39。
陳國球,〈Jon Eugene von Kowallis,The Subtle Revolution:Poet of the〝Old Schools〞during Late Qing and Early Republican China〉,《漢學研究》第27卷第1期(2009年3月),頁351-356。
陳 拱,〈《文心雕龍・神思》篇疏解〉,《東海中文學報》第10期(1992年),頁9-24。
陳素貞,〈性別、變裝與英雄夢-—從明清女詩人的寫作傳統看秋瑾詩詞中的自我表述〉,《東海中文學報》第14期(2002年),頁129-163。
陳建守,〈近代中國概念詞彙之研究與展望:以「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為例〉,《東亞觀念史集刊》第6期(2014年6月),頁195-251。
張廣達,〈王國維的西學和國學〉,《中國學術》2003年第4期,頁100-139。
夏曉虹,〈「今別離」與「新相思」——近代情歌的新變〉,《讀書》1989年第3期,頁145-149。
___,〈奇思妙想「新遊仙」──漫話近代遊仙詩〉,《讀書》1989年第12期,頁125-130。
___,〈晚清女權思想溯源〉,《文史知識》2011年第3期,頁14-25。
___,〈「英雌女傑勤揣摩」—晚清女性的人格理想〉,《文藝研究》,1995年第6期,頁87-95。
郭延禮,〈黃遵憲的「民歌情結」及其與詩歌創作的關係〉,《文史哲》2006年第2期,頁102-108。
黃克武,〈何謂天演?嚴復「天演之學」的內涵與意義〉,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刋編輯委員會編輯,《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85期(2014年),頁129-187。
曾守仁,〈天眼所觀迄於悲歡零星──論王國維的現代斷零體驗〉,《中正漢學研究》2016年第1期總第27期(2016年06月),頁55-90。
葉 崗,〈文體意識與文學史體例〉,《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17期(2000年9月),頁217-235。
董 健、王彬彬、張光芒,〈啟蒙在中國的百年遭遇〉,《炎黃春秋》2008年第9期,頁13-16。
楊玉成,〈發明「新詩」:近代詩論與抒情傳統〉,《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29卷第3期(2019年9月),頁79-115。
路海洋,〈詩意光照下的「一代有一代之文學」觀〉,《南陽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7月第3卷第7期,頁24-28。
蔡英俊,〈傳統詩學「詩言志」的精神〉,《鵝湖月刊》第10期(1976年),頁43-46。
鄭雲山、陳德和,〈1949年以來大陸學術界的秋瑾研究綜述〉,《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1期(1993年6月),頁261-272。
鄭雅尹,〈論同光體詩人的鬼魅氛圍-以陳三立、沈曾植、鄭孝胥為探討對象〉,《中極學刊》第4期(2004年12月),頁99-119。
鄧桂英,〈論清代女性詩學主體性話語表達的矛盾與困境〉,《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4期,頁135-138。
潘舜怡,〈晚清詩界革命詩語、詩體重探〉,《中國文學研究》第43期(2017年2月),頁83-116。
蔣英豪,〈梁啟超的「史詩」——〈二十世紀太平洋歌〉析論〉,《求是學刊》1997年第4期,頁68-73。
劉正忠,〈摩羅,志怪,民俗:魯迅詩學的非理性視域〉,《清華學報》第39卷第3期(2009年9月),頁429-472。
鍾 翔、蘇 暉,〈讀黃侃文《????秋華室說詩》——關於拜倫〈贊大海〉等三譯詩的辨析〉,《外國文學研究》1994年第03期,頁27-31
蘆 笛,〈「西學東漸」一詞始於清末而非民初〉,《中國科技術語》2017年第19卷第1期,頁66-70。
〔加〕查爾斯・泰勒(Charles Margrave Taylor)文,陳通造譯,〈兩種現代性理論〉,《哲學分析》2016年8月第7卷第4期,頁46-64。

六、學位論文
李開軍,《梁啟超與中國文學的轉變》,濟南:山東大學古代文學博士學位論文,2001。
胡 峰,《詩界革命:中國現代新詩的發生──詩歌本體的現代轉型研究》,濟南:山東師範大學中國當代文學博士學位論文,2010。
焦 寶,《晚清民國報刊詩詞研究》,長春:吉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博士論文,2014。
陳婉儀,《漢賦中的「中心」與「四方」書寫及其文化意涵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七、會議論文及網路資源
蔡 毅,〈黃遵憲與明治「文明開化新詩」〉,收入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 中國史學會編,《黃遵憲研究新論:紀念黃遵憲逝世一百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年,頁473-481。

《晚清期刊全文數據庫》(1833—1911):
https://www.cnbksy.com/product/productDescription?id=11&isProduct=false
《中國近代報刊庫—要刊編》(一、二、三輯):
http://er07.com/home/pro_89.html
申報數據庫:
http://www.sbsjk.com/
明清婦女著作數據庫:
http://digital.library.mcgill.ca/mingqing/chinese/index.php
近代婦女期刊資料庫:
http://mhdb.mh.sinica.edu.tw/magazine/base.php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https://ctext.org/zh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