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陳大姑與臺灣一貫道發一崇德發展之研究
作者:陳祈蓁
作者(外文):Chen,Chi-Chen
校院名稱:輔仁大學
系所名稱:宗教學系
指導教授:莊宏誼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1
主題關鍵詞:陳大姑一貫道發一崇德集體領導組織架構Chen Da GuI-Kuan Tao,Fa-Yi Chong-Decollective leadership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3
摘 要
一貫道源自中國,1945年來到臺灣傳道,從戒嚴到解嚴,沒有停滯一路前進,在持續的發展中,也將一貫道由臺灣傳至世界80多個國家。順應整體社會的變化,保有宗教的神聖超越、聖凡兼修的入世情懷,以其得以在傳統觀念逐漸沒落、科技網路飛速的訊息傳遞中,不被淘汰,凸顯出一貫道與時俱進的開創力。而崇德道場無論是在道務量約占全球一貫道的一半以上,是學術界值得探究的對象。
本研究以宗教的組織結構性、信仰團體之動能性、在當代社會的適應性等,是本文所關注的主要面向。第一章︰說明研究動機、文獻回顧與分析評述、問題意識、研究目的與本文之分析框架。第二章︰考察發一崇德道場的歷史源流,崇德領導人陳大姑修辦歷程、發一崇德名稱命名由來、崇德之修辦理念與實踐。第三章︰論述發一崇德之組織架構,在組織重構過程中,歷經四個關鍵事件︰1980年的重挫與再造;2011年陳大姑召開《三爐三會》解決崇德具有爭議的問題;崇德負責群之磨合;「百代薪傳」重振崇德對組織領導的向心力。第四章︰分析以聖凡兼顧的道場事業︰崇德發事業之經營;文化事業部需改變策略才能因應未來立於不敗之地。第五章,以崇德傳承發展所面臨的困境與前景。如何讓年輕代投入道場、三才的培養、天命金線傳承等問題尋找解決之道。第六章︰結論。以本文的研究總結發現崇德的發展轉向,崇德的集體領導,亦是華人宗教之中一個值得參考的範型。唯有永續傳承發展,促使一貫道各組線團結的道務發展,並與各宗教攜手共為人類謀福的理想實現,才是宗教傳播的終極目標。
ABSTRACT
I-Kuan Tao originated from China and spread to Taiwan in 1945. Since then, it has been developing continuously from the imposition and the lifting of martial law to the present day, propagated at the meantime from Taiwan to more than eighty countries. I-Kuan Tao’s smooth adaptation to societal changes, its divine transcendence as a religion and its cultivation of a holy and mundane life are the reasons why it is not perishing. While traditional views are dying out gradually due to the rapid rise of information across the internet, I-Kuan Tao’s pioneering power is magnified by its ability to advance with the times. Furthermore, the Chong-De Tao Society accounts for more than half of I-Kuan Tao’s global growth, making it a worthy research topic in the academic study of religion.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ong-De Tao Society, along with its religious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its faith group’s agency, and its adaptability to modern society. Chapter 1 presents the motivation, the literature review, the problem statement, purpose, and the analytical framework of this research. Chapter 2 investigates the historical origin of Fa-Yi Chong-De Tao Society, including the cultivation and propagation journey of its leader Senior Elder Chen, the origin of the name “Fa-Yi Chong-De” and Chong-De’s philosophy and practices. Chapter 3 narrates the process of Fa-Yi Chong-De’s organizational reconstruction, during which there were four critical events: the great setback and reconstruction of 1980; the Three Holy Assemblies held by Senior Elder Chen in 2011 in an effort to resolve many controversies within Chong-De; the Chong-De Committee-in-charge’s frictional adjustment period; the “Continuation of the Tao Lineage Event”, which revived Chong-De’s cohesiveness toward organizational leadership. Chapter 4 analyzes the management of both sacred and mundane affairs by the Tao Society’s company, the CDF Virtues enterprise (Chong-De Fa Business), and argues that the cultural division of this business needs to make strategic changes in order to adapt to future changes and remain dominant. Chapter 5 approaches the predicaments and prospects of Chong-De’s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aiming to find solutions to problems such as how to increase the younger generations’ involvement in the Tao society, how to train holy mediums, and how to preserve the Tao lineage. Chapter 6 is the conclusion. This paper proposes new direc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al change of Chong-De. Chong-De’s collective leadership serves as a paradigm among Chinese religions. Only continuous succession and development would bring about the expansion of all I-Kuan Tao branches’ Tao propagation and the actualization of cooperation among different religions for the good of mankind. This is the goal of religious dissemination.
參考書目
一、一貫道內部資料
一貫道發一宗教發展基金會,《永續聖業 薪火相傳―白水老人成道20週年感恩紀念專刊》,南投︰一貫道發一宗教發展基金會,2016。
天元佛院,《永續聖業 薪火相傳―白水聖帝成道二十週年感恩紀念專刊》,埔裡︰天元佛院,2016。
天元佛院,《源遠流長―白水老人美國開道三十週年紀念》,埔裡︰天元佛院,2013。
天元佛院,《一代儒宗―白水老人成道十週年紀念》,埔裡︰天元佛院,2005。
北林,《白陽道脈薪傳錄》,臺北市︰明德編輯室,2008。
印尼一貫道總會,《印尼一貫道總會成立20週年感大會專刊》,雅加達︰印尼一貫道總會,2019。
仙佛合著,《不朽聖業》增訂8版,臺中市︰光慧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6。
仙佛合著,《天運樞機》,新竹市︰正德雜誌社,1984。
朱伯昌編,《薪傳四十 宏觀九州―臺南道場開道四十週年紀念專刊》,臺南︰發一崇德臺南道場濟德佛院,2011。
南屏道濟,《一貫道疑問解答》,新北市︰正一善書出版,2007。
美國一貫道總會洛杉磯崇德文教基金會編印,《情繫中華 四海一家―發一崇德在美國對中華道統文化的弘揚與創新》中國北京社科院專家學術考察團、北美洛杉磯調研活動專刊,2018。
財團法人光慧文教基會,《陳前人大姑―慈悲喜捨的一生》,南投︰發一崇德道務中心,2008。
財團法人崇德文化教育基金會,〈立志.發心.了願〉《崇德》雙月刊,收錄《崇德》1-10期合訂本,1989年11月,頁40-47。
財團法人崇德文化教育基金會,〈信心 誠心 堅心 恆心 求道 修道 辦道 證道―陳大姑慈悲〉,《崇德》雙月刊,1989年11月,頁54-58。
財團法人崇德文化教育基金會,〈修辦歷程—前人慈悲〉,《崇德》雙月刊,1989年11月,頁31-34。
財團法人崇德文化教育基金會,〈艱苦卓絕四十年―忍辱負重續道脈〉,《崇德》雙月刊,1989年11月,頁73-76。
財團法人崇德文化教育基金會,《崇德之愛》,臺北市︰財團法人崇德文化教育基金會,1995。
財團法人光慧文教基金會,《活佛師尊及仙佛慈示妙訓》,南投︰發一崇德道務中心,2005。
財團法人光慧文教基金會,《活佛師尊及仙佛慈訓》,臺中市︰財團法人光慧文教基金會,2003。
發一同義,《萬試如意》,臺南縣︰發一同義毓佛宮,2006。
發一崇德苗栗道場,《發一崇德苗栗道場達標準感恩紀念專刊頁》,苗栗︰發一崇德苗栗道場,2003。
發一崇德高雄道場,《發一崇德高雄道場達標準感恩紀念專刊》,高雄︰發一崇德高雄道場,2003。
發一崇德雲林道場,《大仙傳》,雲林︰發一崇德雲林道場,2003。
發一崇德雲林道場,《深耕一甲子 同心化萬邦―發一崇德雲林道場六十週年紀念專刊》,雲林︰發一崇德雲林道場,2014
發一崇德雲林道場,《發一崇德雲林道場「白水老人成道十週年紀念專刊」》,(雲林︰發一崇德雲林道場,2005。
發一崇德道務中心,〈三界一元化〉《不休息菩薩慈訓》三版,南投︰發一崇德道務中心,2009。
發一崇德道務中心,〈陳大姑遺囑〉《壇主班手冊》,南投︰發一崇德道務中心,2008。
發一崇德道務中心,〈發一崇德貫徹三界一元化基本做法、說明〉《發一崇德道務發展歷程》,南投︰發一崇德道務中心,2001。
發一崇德道務中心,〈發一崇德雜誌〉,第143期,2016年4月。
發一崇德道務中心,《2014年壇主班手冊》,南投︰發一崇德道務中心,2014。
發一崇德道務中心,《2015年壇主班手冊》,南投︰發一崇德,2015。
發一崇德道務中心,《2016年壇主班手冊》,南投︰發一崇德,2016。
發一崇德道務中心,《2018年發一崇德各國壇主班聖訓彚編》,南投︰發一崇德道務中心,2019。
發一崇德道務中心,《2019年發一崇德各國壇主班聖訓彚編》,南投︰發一崇德道務中心,2020。
發一崇德道務中心,《三爐三會》,南投︰發一崇德道務中心,2012。
發一崇德道務中心,《不休息菩薩慈示訓(四)》,南投︰發一崇德道務中心,2020。
發一崇德道務中心,《仙佛聖訓︰萬世金鐘》,南投︰發一崇德道務中心,2019。
發一崇德道務中心,《佛規禮節班手冊》,南投︰發一崇德道務中心,2010。
發一崇德道務中心,《忠字班講師研習手冊》,南投︰發一崇德道務中心,2013。
發一崇德道務中心,《活佛師尊及仙佛慈示妙訓》,南投︰發一崇德道務中心,2000。
發一崇德道務中心,《培德班社會界教材》,南投︰光慧文教基金會,2017。
發一崇德道務中心,《崇德大格局-不休息菩薩慈訓》,南投︰發一崇德道務中心,2018。
發一崇德道務中心,《崇德之光》,臺北市︰發一崇德出版社,1994。
發一崇德道務中心,《教務更新與班務促進道務發展研習》,南投︰發一崇德道務中心,2015。
發一崇德道務中心,《發一崇德道務成長歷程》,南投︰發一崇德道務中心,2001。
發一崇德道務中心,《發一崇德雜誌》,第138期,2015年6月。
發一崇德道務中心,《發一崇德雜誌》,第143期,2016年4月。
發一崇德道務中心,《發一崇德雜誌》,第153期,2017年12月。
發一崇德道務中心,《發一崇德雜誌》,第168期,2020年6月。
發一崇德道務中心,《壇主班手冊》,南投︰發一崇德,2014。
發一崇德道務中心,《點傳師班手冊》,南投︰發一崇德,2019。
發一崇德道務中心,《點傳師班手冊》,南投︰發一崇德道務中心,2014。
發一崇德道務中心,《點傳師班手冊》,南投︰發一崇德道務中心,2017。
發一崇德道務中心,《點傳師班手冊》,南投︰發一崇德道務中心,2019。
發一崇德道務中心,年中檢討單張訓文《臺灣地圖》訓中訓之濟公活佛〈奠基〉訓中訓〉,2018。
發一崇德道務中心《不休息菩薩慈示訓》四版,南投︰發一崇德道務中心,2011。
發一崇德臺中道場,《永續崇德精神―臺中道場四十週年感恩紀念專刊》,臺中︰發一崇德臺中道場,2011。
發一崇德臺北道場,《負責講師研習手冊》,臺北︰崇德臺北道場,2016。
發一崇德雜誌社,〈回顧與展望︰發一崇德雜誌發行十週年紀念〉,《發一崇德雜誌》,第60期,2002年6月。
發一崇德雜誌社,〈學界講師聯誼―前人慈悲〉《發一崇德雜誌》,第1卷第4期,1994年2月。
發一崇德雜誌社,《發一崇德雜誌》,第1卷第2期,1993年10月。
發一崇德雜誌社,《發一崇德雜誌》,第32期,1997年10月。
發一崇德雜誌社,《發一崇德雜誌12月號》,第1卷第3期,1993年12月。
慕禹,《一貫道概要》,臺南市︰靝巨書局,2002。
謝寶銅主編,〈誠化大仙典範〉,《彰化道場開道50週年慶感恩大會專刊》,彰化縣︰發一崇德彰化道場,2009。
二、專書
丁仁傑,〈民間教派中的經典閱讀與文化實踐〉,載於《當代漢人民眾宗教研究︰論述、認同與社會再生產》,臺北市︰聯經出版社,2009。
丁仁傑,《民眾宗教中的權威鑲嵌―場域變遷下的象徵資本與靈性資本》,新北市︰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20。
大前研一著,駱香雅譯,《低欲望社會》,臺北市︰天下文化,2016。
仇德哉主修,《雲林縣志稿、卷二、人民志、宗教篇》,臺北市︰成文出版,1983。
王見川,〈一貫道的內涵與淵源︰以《一貫道疑問解答》為討論中心》。收錄於楊蓮福主編,《歷史.藝術與臺灣人文論叢(5)︰「台南文創、一貫道」專輯》,臺北市︰博揚文化,2014。
王見川,《臺灣的齋教與鸞堂》,臺北市︰南天書局,1983。
王雲五主編修訂初版,《禮記今註今譯下冊.儒行篇》,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4。
甘易逢(Yves Raguin, S.J.),薑其蘭譯,《靜觀與默坐之一》,臺北市︰光啟出版社,1999。
伊.凡.亞布洛柯夫著,王孝雲、王學富譯,《宗教社會學》,臺北市︰水牛圖書出版,2003。
伊利亞德著,楊素娥譯,《聖與俗―宗教的本質》,臺北縣︰桂冠圖書,2000。
休斯頓.史密士(Huston Smith)著,劉述先校訂、劉安雲譯,《人的宗教》,新北市︰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3。
吉岡義豐,《中國民間宗教概論》,臺北︰華宇出版社,1985。
佐藤公彥,〈清代白蓮教の史的展開――八卦教と諸反亂〉《續中國民衆反亂の世界》,東京︰汲古書院,1983。
何鳯嬌編,《臺灣省警務檔案彙編.民俗教篇》,臺北︰國史館;臺灣省政府檔案資料檔,1996。
余德慧,《生命轉化的技藝學》,臺北市︰心靈工坊,2018。
吳進雄,《道化十方》,臺中市︰光慧文化。,2012。
孚中編,〈1940年代「天道普渡」的情形〉〉《一貫道歷史》,新北市︰三揚印刷,2009。
宋光宇,《一貫真傳(一)―張培成傳》,臺北︰三陽印刷,1998。
宋光宇,《一貫真傳―基礎傳承》,臺北︰三陽印刷,1999。
宋光宇,《天道鈎沉―一貫道調查報告》,臺北︰元祐出版社,1984。
宋光宇,《天道鈎沉―一貫道調查報告》,臺北市︰萬卷樓圖書,2011再版。
宋光宇,《天道傳燈―一貫道與現代社會》,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6。
李亦園,〈宗教問題的再剖析〉,收錄楊國樞、葉啟政主編《臺灣的社會問題》,臺北市︰巨流圖書公司,1984。
李世偉、王見川,〈民間何在?―評述曹新宇新著《祖師的族譜︰明清白蓮教社會歷史調查之一》〉,收錄於范純武主編,《歷史、藝術與台灣人文論叢》(十六),新北市︰博揚文化,2019。
李世偉主編︰《近代華人宗教活動與民間文化:宋光宇教授紀念文集》,新北市︰博揚文化,2019。
李世瑜,《現在華北秘密宗教(增訂版)》,臺北市:蘭臺網路出版社,2007。
李世瑜,《現在華北秘密宗教》,臺北︰古亭書屋,1975。
林萬傳,《先天道系統研究》,臺南︰靝巨書局,1986。
林榮澤,《一貫道藏 史傳之部四》(新北市︰一貫道義理編輯苑出版 一貫道學研究文獻館),2016。
林榮澤,(發一探源―天津一貫道「同興壇」研究),《一貫道研究》,第4期,2015年8月,頁44-74。
林榮澤,《一貫道學研究―首卷︰歷史與經典詮釋》,臺北市︰一貫義理編輯苑,2013。
林榮澤,《一貫道藏─聖典之部》,新北市︰一貫道義理編輯苑,2010。
林榮澤,《臺灣民間宗教的持齋戒殺》,臺北市︰蘭臺出版社,2009。
杰拉爾德.格林伯格(Jerald Greenberg)著,張善智譯,《組織行為》,臺北市︰學富出版社,2006。
姚玉霜,〈回歸神聖︰解析Hizmet(奉獻與服務)運動之訴求與成功〉,收錄於林長寛主編《服務奉獻促和平Hizmet運動之貢獻》,臺北市︰希泉出版社,2016。
威廉•勞倫斯•紐曼著,朱柔若譯,《社會研究方法:定性和定量的取向》,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7。
約根生(Danny L. Jorgensen)著,王昭正、朱瑞淵譯,《參與觀察法》,臺北市︰弘智文化,1999。
約翰.希克著,鄧元尉譯,《第五向度-靈性世界的探索》,臺北市︰商周出版-城邦文化發行,2001。
師誠編,《懺悔奇緣》,臺中市︰光慧文化,2006。
師誠編著,《感應三千》,臺中市︰光慧文化,2018。
席拉.邁可納米(Sheila McNamee)、肯尼斯.格根(Kenneth J.Gergen)編著,吳菲菲譯,《關係的責任︰永續對話的資源》,臺北市︰心靈工坊,2019。
格林柏格(Jerald Greenberg )著,張善智譯,《組織行為》,臺北市︰學富出版社,2006。
馬西沙、韓秉方,〈一貫道的源流與變遷》《中國民間宗教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高政一譯註,,《四書讀本》,臺南市︰利大出版社,1985。
淺井紀,《明清時代民間宗教結社研究》,東京︰研文出版,1990。
陳榮捷,《現代中國的宗教與趨勢》,臺北市︰文殊出版社,1987。
傅佩榮,《宗教哲學十四講》,新北市︰立緒文化事業出版,2018。
傅佩榮,《拓展生命的深度與廣度》,臺北市︰天下文化書坊,2006。
斯拉沃熱.齊澤克著,季廣茂譯,《意識形態的崇高客體The Sublime Object of Ideology》,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2。
斯拉沃熱•齊澤克(Slavoj Žižek)著,蔣桂琴、胡大平譯,《易碎的絕對―基督教遺產為何值得奮鬥 The Fragile Absolut-or, why is the Christian legacy worth fighting for ?》,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4。
湯淺泰雄(,《身體論:東方的心身論與現代》,新竹市︰清華大學,2018。
費爾巴哈全集》柏林版,第4卷。引自李毓章、陳宇清編,《人.自然.宗教―中國學者論費爾巴哈》,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雅克.德里達、基阿尼.瓦蒂莫主編,杜小真譯,《宗教》,香港︰道風書社,2005。
黑爾米克(Raymond G. Helmick)、彼得生(Rodney L. Petersen)合著,紀榮神譯,《寬恕與和解》,新北市︰中華福音學院,2008。
楊弘任,〈綜攝與轉譯︰一貫道英國道場的行動者網絡分析〉收錄於黃應貴主編之《日常生活中的當代宗教︰宗教的個人化與關係性存有》新北市︰群學出版有限公司,2015。
楊流昌,《天道傳奇―一貫道在臺灣的傳播與影響》,香港︰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2011。
葉至誠、葉立誠《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法》,臺北市︰商鼎文化出版社,2002。
鄒川雄,《中國社會學理論》,臺北市︰洪葉文化,2011。
趙中偉,〈《易傳》「創新」視域剖析-〈晉〉、〈升〉、〈漸〉三卦為例〉,收錄於林慶彰主編《第十、十一屆中國經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選集》,臺北市︰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20。
齊澤克著,季廣茂譯,《意識形態的崇高客體(修訂版)The Sublime Object of Ideology》,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4。
榮格著,馮川譯,《榮格文集》,北京︰改革出版社,1997。
鍾雲鶯,《清末民初民間儒教對主流儒學的吸收與轉化》,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8。
濮文起,《中國民間密秘宗教》,臺北市︰南天書局,1996。
瞿海源,〈臺灣新興宗教現象〉,收錄於徐正光、宋文里主合編《臺灣新興社會運動》,臺北市︰巨流圖書公司,1990。
瞿海源,《社會心理學新論》,臺北市︰巨流圖書公司,1989。
羅伯特.霍普克(Robert H. Hopcker)著,莊韜譯,《導讀榮格》,新北市︰立緒文化,1997。

三、期刊
丁仁傑,〈在啟示中看見經典:以一貫道的經典運用為例與原教旨主義概念相對話〉,《台灣社會學》,第14 期,2007 年12 月,頁1-49。
丁仁傑,〈當天道遭逢宗教市場︰評盧雲峰︰The Transformation of Yiguan Dao Taiwan: Adapting to a Changing Religious Economy〉,第43期,2009年12月,頁221-230。
丁仁傑,〈當代台灣新興宗教的信仰體系及其「可信性」:五個新興宗教團體的考察〉《新世紀宗教研究》,第12卷第3期,2014年3月,頁1-36。
王見川,〈臺灣一貫道研究的回顧與展望〉,《思與言》,第37卷第2期,1999年6月,頁103-129。
王經仁,〈新媒體對宗教傳播的影響︰以埃及為例〉,《外國語文研究》第二十七期,抽印本 2017 年十二月,頁1-21。
宋文裡,〈負顯化:觀看借竅儀式的一種方法〉,《台灣社會研究季刊》35期,1999年9月1日,頁163 - 201
李欣霖,〈一貫道初期在雲彰地區的人文考察―以鬥六崇修堂為核心的探索〉,《興大人文學報》,第53期,2014年9月1日,頁193–234。
李豐楙,〈妥協與合作:一貫道老前人張培成參與道教總會的經驗-以道總1966-1983年間理監事會議紀錄為主的考察〉,《華人宗教研究》第2期,2013年11月,頁135-172
周育民,〈一貫道前期歷史初探―兼論一貫道與義和團的關係〉,《近代史研究》第3期,1991年,頁83-97。
林本炫,〈解讀臺灣的宗教復興現象 一貫道︰一貫道在臺灣的發展解讀〉,《新使者》,第27期,1995年4月10日,頁14 - 17。
林榮澤,〈一貫道「飛鸞釋經」模式之探討:以《百孝經聖訓》為例〉《臺灣宗教研究》,第7卷第2期,2008年12月,頁1-35
林榮澤,〈一貫道對儒家思想的推廣〉,《新世紀宗教研究》,第9卷第期1期,2010年9月,頁37-75。
林榮澤,〈發一探源―天津一貫道「同興壇」研究〉,《一貫道研究》,第4期,2015年8月,頁123-156。
林榮澤〈戰後大陸來臺宗教的在地化與全球化-以一貫道為例〉,《新世紀宗教研究〉,第7卷第3期,2009年3月,頁2-47。
施春兆、謝居憲、陸隆吉,〈明師一指超生了死-一貫道生死解脫觀研究〉,《生命教育研究》,第1期第10卷,2018年6月,頁67-108。
馬西沙,〈民間宗教救世思想的演變〉,《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第4期,1995年8月,頁44-50。
張榮彰、劉從葦,〈長老教會與一貫道政治觀的形成與變遷〉《臺灣民主季刊》,第12卷4期 ,2015年12月1日,頁91-139。
莊德仁,〈鴻圖大展、珍道久遠︰陳大姑與一貫道發崇德道場(1947-1986)〉,《一貫道研究》,第3期,2014年6月,頁123-160。
莊德仁,〈平安道場:陳大姑與一貫道發一崇德道場的制度化革新(1986-2001),《東吳歷史學報》,34期,2015年12,頁111-149。
陳幼慧,〈韓雨霖道長大陸時期與臺灣早期一貫道的傳播〉,《一貫道研究》,第7期,2018年9月,頁32-69。
陳祈蓁,〈從調寄、語寄到創作︰ 論一貫道發一崇德音樂創發型態與歷程〉,《佛光人文學報》,第3期,2020年1月,頁225-260。
陳愛梅、嚴家建,〈馬來西亞華人宗教素食觀之宗教教育意義與實踐〉,《哲學與文化》,第6期第43卷,2016年6月1日,頁137-152。
楊弘任,〈道在倫敦:跨文化情境中修道人的日常實作〉,《宗教人類學》,第7期,2017年8月,頁 297-317。
楊善華、孫飛宇,〈作為意義探究的深度訪談〉,《社會學研究》第5期,2005年5月,頁53-244。
蔡彥仁,〈宗教當作音樂︰一個類比觀點〉《漢語基督教學術評論》,第十六期, 2013年12 月1日,頁73-96。
蔡怡佳,〈從身體感研究取向探討臺灣基督宗教與民間宗教信徒之感通經驗〉,《考古人類學刊》,第77期,2012年12月,頁59-97。
鍾雲鶯,〈「禮」的生活化--一貫道對儒家「禮」思想的實踐〉,《鵝湖》,第35卷第11期,2010年5月,頁36-44。
鍾雲鶯,〈一貫道《道統寶鑑》的道統觀與王覺一的宗教改革〉,《臺灣宗教研究》,第15卷第2期,2016年12月,頁123-156。
鍾雲鶯,〈救性、救命與聖凡雙修:一貫道的入世修行觀〉,《華人宗教研究》,第6期,2015年12明,頁27-58。
鍾雲鶯,〈禮儀與實踐:一貫道表願文所呈現天人之約的意義〉,《華人宗教研究》,第1期,2013年5月,頁35-78。
蘇鳴東,〈致前人們的一封信〉,《九蓮》創刊號,1984年。

四、學位論文
王承棋,〈一貫道的天命觀-以寶光崇正道場為例〉,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
王勝民,〈一貫道基礎忠恕在臺之探討〉,新竹市︰玄奘大學宗教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4。
王博賢,〈從宗教市場理論分析解嚴前後臺灣的政教關係―以長老教會與一貫道為例〉,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博士論文,2017。
王褘瑋,〈宗教建築之環境空間佈局意涵之研究〉,新北市︰輔仁大學景觀設計學系碩士論文,2015。
江柳靜,〈馬來西亞僑生一貫道發一崇德皈信之探究〉,南投縣︰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
吳雅惠,「日本における一貫道の発展と受容に関する研究 発一崇徳を中心に 」〈一貫道在日本的發展與受容之研究-以發一崇德為例〉,臺南市︰南臺科技大學應用日語系碩士論文,2018。
吳境洺,〈一貫道發一崇德宗教課程之生命教育研究〉,新北市︰輔仁大學宗教學系碩士論文,2013。
吳靜宜,〈一貫道發一崇德的制度化變遷〉,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李宜修,〈一貫道發一崇德高雄道場學界伙食團與公共佛堂之空間擴展與區位要素(1973-2019)〉,高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2019。
李紀勲,〈宇宙觀、儀式與宗教變遷―兼論一貫道興毅南興「道務整合」〉,新北市︰真理大學宗教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李慧娟,〈一貫道發一崇德道場學生道團之研究--以臺北學界伙食團與宣教關係為例〉,新竹市︰玄奘人文社會學院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汪圓善,〈彌勒大道的宗教型態〉,新北市︰輔仁大學宗教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林浴沂,〈一貫道天命道統傳承的研究〉,宜蘭縣︰佛光人文社會學院宗教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林隆樹,〈從發一崇德探測一貫道對世道人心的貢獻〉, 臺中市︰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所碩士論文,2019。
林榮澤,《臺灣民間宗教之研究:一貫道「發一靈隱」的個案分析》,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
洪銘謙,〈泰國一貫道「在地化」發展―傳道者的視角〉,南投縣︰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學系博士論文,2019。
徐嘉鴻,〈成人經典學習經驗之研究-以一貫道發一崇德文教基金會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張郡毓,〈苗栗縣一貫道發一崇德親子讀經教育研究〉,新竹市︰玄奘大學宗教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3。
張紹城,〈老水還潮─一貫道發一崇德在尼泊爾傳道之社會文化研究〉,雲林縣︰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系碩士論文,2006。
陳祈蓁,〈一貫道發一崇德文化表演︰以2012臺北小巨蛋「崇德厚福 百代薪傳」為例〉,新北市︰輔仁大學宗教學系碩士論文,2016。
陳韋辰,〈踏不死的道種︰臺灣一貫道遭禁與復振》,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碩士論文,2017。
黃國城,〈成人參與一貫道活動對其智慧與靈性健康影響之研究─以發一崇德道場為例〉,嘉義縣︰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所博士論文,2009。
楊弘任,《另類社會運動︰一貫道的聖凡兼修渡人成全》,新竹市︰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楊流昌,〈天道傳奇―一貫道在臺灣的傳播與影響〉,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博士論文,2010。
董坤耀,〈台灣一貫道發一崇德雲林道場發展史〉,臺義縣︰國立中正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2010。
董虹均,〈白水老人韓雨霖傳承辦道與思想德風之研究〉,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9。
劉芯吟,〈一貫道發一崇德宗教傳播與華語文教學之結合-以柬埔寨金邊師德佛堂為例〉,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應用華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4。
蔡中駿(翊鑫),〈一貫道禮儀實踐研究──以發一崇德組為例明〉,新竹市︰玄奘人文社會學院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賴淑珍,〈一貫道發一崇德道場之發展與分佈──以自逢甲伙食團畢業之點傳師開設之公共佛堂為例〉,臺中市︰逢甲大學土地管理學系碩士論文,2015。
羅涼萍,〈一貫道「發一崇德」的人才培育與宗教教育研究〉,新北市︰輔仁大學宗教學系博士論文,2016。

五、影音資料
一貫道總會,《情繫中華四海一家―中華文化在海外華人華僑中的傳播與傳承―泰國調研MV》,新北市︰一貫道總會,2018。
南屏道濟,〈遊子〉《活佛老師の詞曲創作》,南投︰發一崇德道務中心,2014。
崇德發公司,《崇德發公司簡介MV》,新北市︰崇德發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9。
發一崇德中興道場,《發一崇德中興道場簡介MV》臺中︰發一崇德中興道場,2019。
發一崇德苗栗道場,《苗栗道場簡介MV》,苗栗︰發一崇德苗栗道場,2019。
發一崇德道務中心,《永恆舵手》DVD,2000。
發一崇德道務中心,〈慈悲喜捨的一生〉,《道證無極》DVD,南投︰發一崇德,2008。
發一崇德道務中心,《道證無極》DVD,南投︰發一崇德,2008。
發一崇德道務中心,《功德銀行》影音專輯,南投︰發一崇德道務中心,2017。
六、研討會論文
李霖生,〈《孟子》天命考述〉,華梵大學哲學系―儒家倫理學之反思與學術研討會,2006年1月14日。
曾傳輝,〈現代一貫道對於海外中華文化傳播的貢獻―以一貫道在美國洛杉磯、舊金山的傳播為例〉《「中華文化在海外華人華僑中的傳播與傳承」海外學術調研期中研討會》會議手冊,南投︰崇德學院國際會議廳,2019年6月1-2日。
楊弘任,〈一貫道如何契應當代社會〉《2006一貫道世界總會第二屆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一貫道世界總會主辦,地點︰高雄縣六龜鄉「一貫道神威天臺山道場」。
趙文洪、趙法生、楊健、張宏斌〈現代一貫道對於海外中華文化傳播的貢獻―以馬來西亞為中心的考察〉《「中華文化在海外華人華僑中的傳播與傳承」海外學術調研期中研討會》會議手冊,南投︰崇德學院國際會議廳,2019年6月1-2日。
七、網路資料
一貫道總會資訊網,http://ikuantao.31app.tw/sitesintro/,2019年12月6日摘錄。
一貫道電子報,https://iktepaper.weebly.com/,2020年12月5日摘錄。
內政部全國宗教資訊網,https://religion.moi.gov.tw/Home/ContentDetail?cid=Report&ci=1,2020年10月12日摘錄。
發一崇德電子報,https://www.fycdepaper.com/,2020年12月25日摘錄。
八、外文
Berger, Peter L. A Rumor of Angels: Modern Society and the Rediscovery of the Supernatural. New York: Doubleday,1969.
Cox, Harvey. The Secular City: Secular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in Theological Perspective. New York: Macmillan,1965.
David K. Jordan & Daniel L. Overmyer. ”The Flying Phoenix: Aspects of Sectarianism in Taiwan”. New Jersey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6.
Graham Allen, “Intertextuality ”,New York : Routledge,2000.
Lev De-liusin. “The I-kuan Tao society” in Popular Movement and Secret Societies in Chian 1840-1950.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73.
Lu Yunfeng.”The Transformation of Yiguan Dao Taiwan: Adapting to a Changing Religious Economy”. Lanham: Lexington Books,2008.
Lu, Yunfeng. “Entrepreneurial Logic and the Evolution of Falun Gong,” Journal for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Religion, 44: 2 (2005), pp. 173-185.
Paper, Jordan. “Conversion from Within and Without in Chinese Religion,” in Christopher Lamb and M. Darral Bryant, eds., Religious Conversion: Contemporary Practices and Controversies. London: Cassell, 1999, pp. 102-114.
Roof, Wade C. Spiritual Marketplace: Baby-Boomers and the Remaking of American Religion.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1.
Somerville, C. J. “Secular Society Religious Population: Our Tacit Rules for Using the Term Secularization,” Journal for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Religion, 37: 2 (1998), pp. 249-253.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