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詩纉緒》探微
作者:周富貴
作者(外文):Chou,Fu-Kuei
校院名稱:玄奘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語文學系碩博士班
指導教授:柯金虎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1
主題關鍵詞:詩纘緒劉玉汝詩集傳朱熹永樂大典ShizuanxuLiu YuruShijizhuanZhu XiYongle Dadian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
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其價值除了經學之外,對於文學、史學、哲學、政治學,亦有不容磨滅的功績。《詩經》的詮釋或考證,出於歷代學者;而近代學術意義的研究,也不絕於當今論文期刊。
朱熹《詩集傳》經元廷頒布為科舉考試定本之後,元、明、清學者,就紫陽先生對三百篇之詩旨、章句、叶韻、淫詩說、名物訓詁,勤加鑽研。劉玉汝 《詩纉緒》凡十八卷,諸家書目,未見著錄,注《 詩》 家亦鮮少稱引,肇因於劉氏生前地位並非顯赫,本書流傳亦非廣泛,史籍中遍尋不著劉氏生卒年月,亦乏劉氏功業事蹟之論述,然劉氏曾為周霆震之《石初集》作序,序末署「洪武癸丑孟夏初吉」由此可知劉氏於明太祖洪武六年(公元1737年)尚存,其卒年當在此後。本論文謹就殘卷試圖了解劉氏學術風格、解經立場,以及尊朱述朱之理念思維,作一蠡測。
《詩纉緒》,失傳良久,然《 永樂大典》頗載其文,劉氏一書於詩三百五篇中,缺卷者 :國風十四篇、雅十五篇、頌四篇,計三十又三篇。未缺卷者:國風中之〈鄘風〉、〈王風〉、〈齊風〉、〈魏風〉、〈陳風〉、〈檜風〉、〈曹風〉、〈豳風〉,三頌中僅〈魯頌〉未缺卷。
元代詩經學者劉玉汝屬尊朱派,本論文就《詩纘緒》對後世文體之影響、謀篇體式與方法、解經立場、對於詩經篇目之排序、對朱子叶音說的態度、《詩纉緒》缺卷補述諸項,試加論述。管窺蠡測,其有一得,亦夙昔所願。
The value of “The Book of Songs” (詩經,Shi Jing), the earliest collection of Chinese Poetry, is indelible in literature, history, philosophy and politics, in addition to classics. The interpretation or textual research of “The Book of Songs” has done by the scholars for dynasties, and the research of academic significance has been published constantly in the current paper journals in modern times.
After Zhu Xi’s “Shijizhuan”(《詩集傳》) was promulgated by the imperial court of Yuan Dynasty as the final version of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cholars in the Yua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delved diligently into the purport of the poetry, the syntactic and semantic analysis, the rhyming, the viewpoint of lewd poems, denominating of things and the exegesis in Mr. Ziyang’s three hundred poems. There were eighteen volumes in Liu Yuru’s “Shizuanxu” (《詩纘緒》), which could not be found in any bibliography of various schools and was seldom cited by the annotators of “The Book of Songs”. It was due to the fact that Liu’s status during his lifetime was not prominent, and the book was not widely spread. Liu’s birth and death years were not seen in historical records, and there was no discussion of Liu’s deeds, either. However, Liu wrote a preface to Zhou Tingzhen’s “Shichuji” (《石初集》). At the end of the preface, it dated “Hongwu Guichou Mengxia Chu Ji” (洪武癸丑孟夏初吉,at the beginning of the fourth month of the lunar calendar in the year of Guichou in Hongwu period). This shows that Liu was still alive in the sixth year of Ming Taizu Hongwu period (1737 AD) , hence his year of death should be later than that time. This dissertation, based on the fragmented scrolls, attempts to realize Liu’s academic style and interpretive standpoint, and tries to make a shallow understanding of the thinking of Liu’s veneration for Zhu Xi and his elaboration of Zhu Xi’s teaching.
“Shizuanxu” (《詩纉緒》) has not been handed down for a long time. Nevertheless, quite a lot of its contents was collected in “Yongle Dadian” (《永樂大典》,the encyclopedia compiled in Yongle period in Ming Dynasty). In Liu’s book, some of the three hundred and five poems are lost: fourteen chapters on the reginal folk songs, fifteen chapters on the court music and songs, four chapters on the sacrificial lyrics. Thirty three chapters are absent in total. Some among the reginal folk songs are intact: ‘Yong Feng’ (〈鄘風〉,the folk songs in Yong), ‘Wang Feng’ (〈王風〉,the folk songs in royal castle), ‘Qi Feng’ (〈齊風〉,the folk songs in Qi), ‘Wei Feng’ (〈魏風〉,the folk songs in Wei), ‘Chen Feng’ (〈陳風〉,the folk songs in Chen), ‘Kuai Feng’ (〈檜風〉,the folk songs in Kuai), ‘Cao Feng’ (〈曹風〉,the folk songs in Cao), ‘Bin Feng’ (〈豳風〉,the folk songs in Bin). Among the three sacrificial lyrics, only "Lu Song" (〈魯頌〉,the sacrificial lyrics of Lu) is complete.
Liu Yuru, a scholar that specialized in “The Book of Songs” in the Yuan Dynasty, honored Zhu Xi School. This dissertation tries to expound the influence of “Shizuanxu”on the genres in later generations, the style and method of planning the text, the position of interpretation, the order of the table of contents in “The Book of Songs”, the attitude to the rhyming theory of Zu Xi and the supplementary discussion on the missing volumes of “Shizuanxu”. Though the views here might be restricted, there must be something worthy to be accepted. This is what the author has hoped for long.
一、古典文獻 (按時代先後)
1.《周易正義》,《十三經注疏》第一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85年
2.《尚書正義》,《十三經注疏》第一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85年
3.《毛詩正義》,《十三經注疏》第二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85年
4.《周禮注疏》,《十三經注疏》第三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85年
5.《儀禮注疏》,《十三經注疏》第四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85年
6.《禮記正義》,《十三經注疏》第五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85年
7.《春秋左傳正義》,《十三經注疏》第六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85年
8.《春秋穀梁傳注疏》,《十三經注疏》第七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85年
9.《春秋公羊傳注疏》,《十三經注疏》第七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85年
10.《論語注疏》,《十三經注疏》第八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85年
11.《孟子注疏》,《十三經注疏》第八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85年
12.《詩經》,《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2007。
13.東周,左丘明,《國語》,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14.漢,司馬遷,《史記》,臺北,廣文書局,1996年
15.漢,班 固,《漢書》,臺北,宏業書局,1978年
16.漢,韓 嬰,《韓詩外傳》,成都,巴蜀書社,1985年
17.唐,成伯璵,《毛詩指說》,《通志堂經解》本,臺北,大通書局,1972年
18.宋,王 柏,《詩疑》,《開明辨偽叢刊》,臺北,開明書店,1969年
19.宋,朱 熹,《四書章句》,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20.宋,朱 熹,《詩經集傳》,臺北,萬卷樓圖書,2004年
21.宋,朱 熹,《詩序辨說》,《百部叢書集成》臺北,藝文印書館,1967年
22.宋,朱 熹,《朱子語類》,長沙,岳麓書社,1997年
23.宋,張 耒,《詩說》,臺北,新文豐,1984年
24.宋,程大昌,《詩論》,臺北,新文豐,1984年
25.宋,歐陽修,《詩本義》,《四部叢刊》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1年
26.宋,嚴 粲,《詩緝》,臺北,廣文書局,1989年
27.元,劉玉汝,《詩纘緒》,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年 (元代古籍集成,經部詩類,李山主編)
28.明,宋 濂,《元史》(百衲本二十四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
29.明,錢澄之,《田間易學》,合肥,黃山書社,1998年
30.清,王引之,《經義述聞》,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6年
31.清,方玉潤,《詩經原始》,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4月
32.清,皮錫瑞,《經學通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9年
33.清,朱彝尊,《經義考》,《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34.清,阮 元,《揅經室外集 》,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4年
35.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臺北,洪葉文化事業公司,1999年
36.清,《皇清經解毛詩類彙編》,臺北,藝文印書館,75年6月
37.清,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臺北,廣文書局,1980年
38.清,崔 述,《讀風偶識》,臺北,學海出版社,1992年9月
39.清,陳 奐,《毛氏傳疏》,北京,中國書局,1984年6月
40.清,趙 翼,《陔餘叢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41.清,顧炎武,《日知錄》,臺北,明倫出版社,1970年
42.清.王先謙撰,《荀子集解》,台北:藝文印書館,2007年。

二、近代著作 (按姓名筆畫排序)
1.元 江,《雅頌類詩新解》,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
2.王紅麗,《遇見詩經中的愛與哀愁》,北京,現代出版社,2017年
3.文幸福,《詩經毛傳鄭箋辨義》,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年
4.文幸福,《孔子詩學研究》,臺北,學生書局,1996年
5.文幸福,《詩經》(上)(下),臺北,金楓出版社,(無印刷年月)
6.王 倩,《朱熹詩教思想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7.朱守亮,《詩經評釋》,臺北,學生書局,1984年
8.朱孟庭,《詩經的多元闡釋》,臺北,文津出版社,2012年
9.朱冠華,《風詩序與左傳史實關係之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年
10.朱自清,《詩言志辨》,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
11.江乾益,《詩經之經義與文學述論》,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4年
12.汪 中,《詩經朱傳斠補》,臺北,學海出版社,2007年
13.車行健,《漢代毛鄭詩經經解的思想探索》,臺北,里仁書局,2011年
14.呂珍玉,《詩經訓詁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2007年
15.呂珍玉,《詩經詳析》,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15年
16.吳 洋,《朱熹詩經學思想探源及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年
17.李威熊,《中國經學發展史論》,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
18.余培林,《詩經正詁》,臺北,三民書局,2007年
19.李麗文,《詩經修辭研究》,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9年
20.周予同,《群經概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7年
21.屈守元,《韓詩外傳箋疏》,成都,巴蜀書社,2012年
22.季旭昇,《詩經古義新證》,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年
23.周 何,《古禮今談》,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
24.金秀炅,《韓國朝鮮時期詩經學研究》,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12年
25.林祥征,《錢鍾書先生論詩經楚辭》,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13年
26.林祥征,《詩經概說》,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16年
27.林葉連,《中國歷代詩經學》,臺北,學生書局,1995年
28.周滿江,《詩經》,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3年
29.林慶彰,《詩經研究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7年
30.曹 音,《詩經釋疑》,上海,三聯書店,2011年8月
31.洪湛侯,《詩經論文集》,臺北,藝文印書館,97年5月
32.徐元誥,《國語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33.高 亨,《詩經今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有限公司,2017年
34.孫良審,《詩經解讀》,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9年
35.徐 英,《詩經學纂要》,臺北,廣文書局,2012年
36.郭晉稀,《詩經蠡測》,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93年
37.袁 梅,《詩經異文彙考辨證》,濟南,齊魯書社,2013年
38.耿 萱,《詩經中的經濟植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6年
39.夏傳才,《詩經研究史概要》,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4年
40.翁麗雪,《詩經問答》,臺北,里仁書局,2010年
41.揚之水,《詩經別裁》,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
42.程元敏,《詩序新考》,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5年
43.黃忠愼,《朱子詩經學新探》,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
44.黃忠愼,《清代詩經學論稿》,文津出版社,2011年12月
45.程俊英、蔣見元,《詩經注析》上冊下冊,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46.童書業,《春秋史》,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47.傅斯年,《詩經講義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10月
48.曾勤良,《左傳引詩賦詩之詩教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49.楊天宇,《詩經樸素的歌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7月
50.楊向時,《左傳賦詩引詩考》,臺北,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72年
51.楊 照,《詩經~唱了三千年的民歌》,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13年
52.鄭玉姍,《詩經古義探源》,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16年
53.種村和史,《宋代詩經學的繼承與演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
54.蔡宗陽,《詩經纂箋》,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13年
55.曹 音,《詩經釋疑》,上海,三聯書店,2011年
56.裴普賢,《詩經研讀指導》,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77年
57.蔣善國,《三百篇演論》,臺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0年
58黎東方,《細說元朝》上冊,臺北,文星書店,1966年
59黎東方,《細說元朝》下冊,臺北,文星書店,1966年
60.潘富俊,《詩經植物圖鑑》,臺北,貓頭鷹出版,2014年
61.劉精盛,《詩經通釋》,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07年
62.糜文開、裴普賢,《詩經欣賞與研究》(改編版)共四冊,臺北,三民書局, 1991年
63.簡澤峰,《理論、批判與詮釋~詩經學史五論》,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2004年
64.蘇雪林,《詩經雜俎》,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
三、學位論文(依畢業年次排序)
1.古添洪,《國風解題》,臺北,輔仁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72年
2.奚敏芳,《春秋賦詩引詩之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0年
3.彭麗秋,《國風寫作技巧研究》,臺北,輔仁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0年
4.蘇伊文,《詩經比興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1年
5.洪湘卿,《詩經國風歌謠的特色》,臺北,東吳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1年
6.陳章錫,《王船山詩廣傳義理疏解》,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年
7.黃忠慎,《宋代之詩經學》,臺北,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84年
8.朴忠厚,《詩經中所表現之人生觀》,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年
9.藍麗春,《詩經所反映之周代社會》,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年
10.陳昀昀,《王質詩總聞研究》,臺中,東海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年
11.林奉仙,《十五國風章節之藝術表現》,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
12.李錫鎮,《王船山詩學的理論基礎及理論重心》,臺北,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89年
13.劉邦治,《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研究》,臺北,東吳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
14.王瑞蓮,《詩經秦風詩篇之研究》,臺北,東吳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
15.趙明媛,《歐陽修詩本義探究》,中壢,中央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
16.洪文婷,《毛詩傳箋通釋析論》,中壢,中央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
17.車行健,《毛鄭詩經解經學研究》,中壢,中央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
18.蘇慧霜,《二南與屈賦比較研究》,臺中,逢甲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19.文鈴蘭,《姚際恆詩經通論之研究》,臺北,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4年
20.王靜芳,《胡適詩經論著研究》,嘉義,中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21 .陳溫菊,《詩經器物考釋》,嘉義,中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22.侯美珍,《聞一多詩經學研究》,臺北,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23.朱孟庭,《詩經重章藝術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24.劉瑞箏,《左傳禮意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7年
25.金恕賢,《詩經兩性關係與婚姻之研究》,臺北,輔仁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26.林奉仙,《詩經興詩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年
27.翁慧宏,《王船山詩學理論新探》,臺南,成功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28.陸景琳,《詩經服飾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29.盧詩青,《詩經婚戀詩研究》,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30.張政偉,《戴震段玉裁陳奐周南召南論述辨異》,南投,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31.簡澤峰,《胡承珙毛詩後箋析論》,南投,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32.朱孟庭,《詩經與音樂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年
33.陳文采,《清末民初詩經學史論》,臺北,東吳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
34.古敏慧,《詩經大小雅研究》,臺北,市立師院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35.石天煜,《試論春秋時期的婚姻型態》,瀋陽,遼寧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4年
36.毛振華,《左傳賦詩研究》,鄭州,鄭州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
37.何海燕,《清代詩經學研究》,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5年
38.張政偉,《清代漢宋學與今文經學的發展新論》,花蓮,東華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年。
39.李麗文,《詩經修辭研究》,臺北,東吳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在職專班),2006年
40.孫 敏,《左傳國語賦詩引詩研究》,蕪湖,安徽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41.陳 瑩,《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研究》,蕪湖,安徽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42.李海玲,《王先謙評議》,長春,吉林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43.房瑞麗,《清代三家詩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博士論文,2007年
44.簡澤峰,《宋代詩經學新說研究》,彰化,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7年


四、期刊論文(依出版年次排序)
1.李辰冬,〈詩經的研究〉(上),《大陸雜誌》第7卷第10期1953年11月
2.李辰冬,〈詩經的研究〉(下),《大陸雜誌》第7卷第11期1953年12月
3.何 純,〈詩經氓的藝術表現〉,《語文學習》第12期,1956年11月
4.李辰冬,〈詩經的形式研究〉,《革命思想月刊》第2卷第5期1957年4月
5.高葆光,〈詩賦比興正詁〉,《東海學報》第2卷第1期,1960年6月
6.余維杰,〈鄭玄詩譜考證〉,《大陸雜誌》第28卷9期,1964年5月
7.屈萬里,〈宋人疑經的風氣〉,《大陸雜誌》第29卷3期,1964年8月
8.何定生,〈從言教到諫書看詩經的面貌〉,《孔孟學報》第11期,1966年4月
9.易君左,〈詩經的特點〉,《文學世界季刊》(秋季號),1966年9月
10.姚兆如,〈詩經的學術價值〉,《臺北工專學報》創刊號,1967年4月
11.余 我,〈詩經的技巧〉,《新文藝》第167期,1970年2月
12.陳紹棠,〈詩序和淫詩〉,《中國學人》第1期,1970年3月
13.何敬群,〈從三禮春秋傳探討詩在周代之應用〉,《珠海學報》第3期,1970年6月
14.黃振民,〈論古人之賦詩及引詩〉,《師大學報》第15期,1970年6月
15.易君左,〈詩經的時代反映〉,《文藝》第25期,1971年7月
16.張 健,〈詩經的研究〉,《文藝月刊》第36期,1972年6月
17.姚榮松,〈詩序管窺〉,《孔孟學報》第25期,1973年4月
18.白惇仁,〈春秋時代誦詩考〉,《孔孟月刊》第11卷第11期,1973年7月
19.白惇仁,〈春秋時代歌詩考〉,《孔孟月刊》第12卷第2期,1973年10月
20.周駿復,〈清代詩經著述考〉,《輔大人文學報》第3期,1973年12月
21.丁宗裕,〈詩經的文學價值〉,《反攻》第393期,1974年12月
22.何澤恆,〈歐陽修之詩經學〉,《孔孟月刊》第15卷第3期,1976年
23.吳紹華,〈詩經的文學價值〉,《暢流》第55卷第6期,1977年5月
24.胡楚生,〈朱子對古集訓釋的見解〉,《大陸雜誌》第55卷第2期,1977年8月
25黃永武,〈從詩經二南看修齊治平之道〉,《孔孟月刊》第16卷第4期,1977年12月
26.白惇仁,〈先秦時代射詩考〉,《孔孟月刊》第16卷11期,1978年
27.何佑森,〈清代漢宋之爭平議〉,《文史哲學報》第27期,1978年
28.龍宇純,〈有關古韻分部內容的兩點意見〉,《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11卷第4期,1978年4月
29.黃永武,〈釋思無邪〉,《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119卷第9期,1978年9月
30.王靜芝,〈詩經的價值〉,《孔孟月刊》第17卷第12期,1978年8月
31.李松筠,〈論詩經所反映的階級內容〉,《河北師院學報》(哲社版),1979年第4期
32.周錫侯,〈詩經在中華文化中的功效和地位〉,《青年戰士報》第期,1980年8月,第10版
33.程俊英,〈略談詩經興的發展〉,《華東師範大學學報》一九八0~四,1980年8月
34.陳新雄,〈古音學與詩經〉,《孔孟月刊》第20卷第12期,1982年8月
35.胡義成,〈先秦法家對詩經的批判〉,《江淮論壇》一九八二~四,1982年8月
36.程俊英,〈歷代詩經研究評述〉,《華東師範大學學報》一九八二~三,1982年6月
37.王永莉,〈詩序之時代與作者〉,《孔孟月刊》第22卷3期,1983年11月
38.江乾益,〈鄭康成毛詩譜探析〉,《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17卷第6期,1984年6月
39.夏傳才,〈詩經的語言和詩體〉,《河北師院學報》第1期,1985年
40.石文英,〈宋代學風變古中的詩經研究〉,《廈門大學學報》第4期,1985年
41.高 明,〈詩六義說與詩序問題〉,《孔孟月刊》第23卷第5期,1985年1月
42.林耀潾,〈孟子之詩教〉,《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18卷第9期,1985年9月
43.張漢東,〈從左傳看孔子的刪詩痕跡〉,《山東師大學報》一九八五~六,1985年11月
44.陳章錫,〈王船山詩廣傳論禮樂〉,《鵝湖月刊》第129期,1986年
45.陳章錫,〈王船山詩廣傳論道德倫理〉(上),《鵝湖月刊》第131期,1986年
46.陳章錫,〈王船山詩廣傳論道德倫理〉(下),《鵝湖月刊》第132期,1986年
47.林耀潾,〈周代言語引詩之詩教意義〉,《東方雜誌》復刊第19卷第3期,1985年9月
48.尹建章,〈試談詩經的諷刺藝術〉,《鄭州大學學報》(哲社版)第6期,1986年
49.杜松柏,〈博士官與今文經學〉,《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19卷第2期,1986年2月
50.馬 徵,〈棠棣之花的藝術分析〉,《社會科學研究》第6期,1986年11月
51.呂珍玉,〈詩經疊章相對詞句訓詁問題探討〉,《東海中文學報》第12期,1987年
52.王長華,〈詩經的意象及其審美經驗〉,《天津師大學報》第3期,1987年6月
53.張志哲,〈西漢今文經學評述〉,《華東師範大學學報》一九八七~五,1987年10月
54.高大威,〈詩經閟宮篇的敘事技巧〉,《東方雜誌》復刊第18卷第9期,1988年3月
55.蔡信發,〈元代的經學〉,《孔孟學刊》27卷7期,1989年3月
56.柴文華,〈詩經審美心理論〉,《求是學刊》第2期,1989年4月
57.林耀潾,〈韓詩外傳說詩研究〉,《孔孟學報》第58期,1989年9月
58.李家欣,〈詩經與民族文化心理〉,《江漢論壇》第2期,1989年2月
59.余培林,〈三百篇分章歧異考辨〉,《國文學報》第20期,1991年6月
60.李炳海,〈詩經中的空間方位選析〉,《中州學刊》第3期,1991年
61.周示行,〈王船山對詩經語言藝術的探索〉,《衡陽師專學報》(社科),1992年4期
62.夏泰生,〈從詩經看周人思想解放的歷程〉,《北方論叢》第2期,1993年3月
63.周蒙、馮宇,〈從詩經看商周酒文化現象及其精神〉,《社會科學戰線》第5期,1993年9月
64.李家欣,〈從詩經楚辭祭祀詩看北南方文化的差異〉,《江漢論壇》第7期, 1994年
65.胡振華,〈關關、復關、間關---詩經疏證之一〉,《文史知識》第9期, 1994年
66.朴英姬,《詩經》中的作者末章自言作意句〉,《孔孟月刊》第392期, 1995年4月
67.王占威,〈淺談詩經語言美〉,《語文學刊》第1期,1995年2月
68.吳廣義,〈詩經愛情詩在中國文學史上的特殊地位和影響〉,《陰山學刊》(社會科學版)第2期,1995年
69.林登昱,〈論元代經學著述的發展趨勢〉,《中國文哲研究通訊》8卷2期,1996年
70.段楚英,〈詩經情歌的形式美〉,《江漢論壇》10期,1996年10月
71.孫 立,〈詩經田園詩的三種境界〉,《古典文學知識》第6期,1997年
72.毛宣國,〈詩經美學論〉,《中國文學研究》第期,1997年3月
73.王洲明,〈論詩經的文化品格〉,《文史哲》第4期,1997年7月
74.李子廣,〈詩經抒情藝術的審美特徵〉,《內蒙古師大學報》(哲社版)1997年第3期
75.季旭昇,〈近代詩經研究觀點的剖析〉,《第三屆詩經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香港天馬圖書輯成並出版,1998年
76.陳 致,〈說南~再論詩經的分類〉,《中國文哲研究期刊》第12期,1998年3月
77.洪國樑,〈重章互足與詩意詮釋~兼評顧頡剛重章複沓為樂申述說〉,《清華學報》第28卷第2期,1998年6月
78.方文一,〈詩經中同義詞運用的特色〉,《浙江師大學報》(社科版)1998年第5期
79.向 熹,〈論詩經語言的性質〉,《中國韻文學刊》第1期,1998年
80.王則遠,〈左傳中的用詩〉,黑龍江,《齊齊哈爾大學學報》第六期,1999

81.余培林,〈真善美的化身.詩經〉,《國文天地》十四卷八期,1999年1月
82.夏傳才,〈元代經學的社會背景和程朱之學的發展〉,《元代經學國際學術研究會論文集》,2000年10月
83.張 晨,〈試論司馬遷的詩經觀〉,《北方論叢》第5期,2001年9月
84.孫 波,〈試論詩經國風的藝術特色〉,《語文學刊》第5期,2002年9月
85.曹繼華,〈劉玉汝《詩纘緒》的「天道」與「孝道」觀〉,《文藝評論》,2014年10月
86.陳明義,〈劉玉汝《詩纘緒》對朱熹《詩集傳》的闡述與推拓–以論比興為例〉,《東海大學圖書館館刊》,2019年7月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