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興於《詩》」--論朱熹讀《詩經》之法
書刊名:當代儒學研究
作者:史甄陶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Shih, Chen-tao
出版日期:2014
卷期:17
頁次:頁21-48
主題關鍵詞:朱熹詩集傳興於詩人心道心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86
  • 點閱點閱:56
本文主要探討的是朱熹閱讀《詩經》的理論與方法。《詩經》對於朱熹而言,有些內容與理不合,於是他繼承北宋以來對「興於《詩》」的重視,主張要從道德修養的角度讀《詩》,並且更進一部強調「心」的重要性,希望讀者在閱讀《詩經》的過程中,關注心之意志,也就是駕馭、控制「情」的關鍵;並且採取孟子所說「以意逆志」的方法,使人心虛靜,避免受到私欲的干擾,最終使「心」能夠正常發揮「全體大用」的功能,實現人成為道德主體的目標。同時,他也提出吟詠諷誦、涵養用敬和格物致知等方法,主張從工夫論的觀點來閱讀《詩經》。朱熹希望藉由讀《詩》,養成讀者的道德判斷能力,這樣的觀點確保《詩經》在他的學說中,仍然具有經典的價值。
期刊論文
1.李明輝(200801)。朱子對「人心」、「道心」的詮釋。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2(1),19-2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謝曉東、楊妍(2007)。朱熹哲學中道心人心論與天理人欲論之内在邏輯關係探析。江蘇社會科學,2,32-3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張祝平(19960900)。明代艷情小說的發展與朱熹的「淫詩說」。中國書目季刊,30(2),55-7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林維杰(20080300)。知人論世與以意逆志--朱熹對《孟子.萬章》篇兩項原則的詮釋學解釋。中國文哲研究集刊,32,109-13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毛亨、鄭玄、孔穎達(1971)。毛詩注疏。臺北縣: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左丘明、杜預、孔穎達(1971)。春秋左傳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朱熹(1983)。小學集註。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朱熹(1983)。論孟精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彭維杰(2009)。朱子詩教思想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簡澤峰(2014)。理論、批評與誇釋。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輔廣(1983)。詩童子問。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檀作文(2003)。朱熹詩經學研究。北京:學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朱熹、朱傑人、嚴佐之、劉永翔(2002)。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朱熹(1983)。四書章句集注。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朱熹、陳俊明(2000)。朱子文集。臺北:財團法人德富文教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束景南(2001)。朱熹年譜長編。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程顥、程頤、王孝魚、吳廷棟(1983)。二程集。漢京文化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朱熹、黎靖德、王星賢(1994)。朱子語類。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黃忠慎(20020000)。朱子《詩經》學新探。臺北:五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鄒其昌(2004)。朱熹詩經詮釋學美學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祝平次(2009)。意志、知識與道德:論朱熹倫理學中的幾個問題。宋代儒學的精神世界:以朱子學為中心。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徐復觀(2001)。釋詩的比興--重新奠定中國詩的欣賞基礎。中國文學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