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朱子《詩》《書》學義理思想研究
作者:姜龍翔 引用關係
校院名稱: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蔡根祥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1
主題關鍵詞:朱熹詩經尚書四書詩集傳經學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331
本論文以《朱子《詩》《書》學義理思想研究》為題,主要考察朱子《詩經》學及《尚書》學為研究範圍,分析其義理思想。全文字數約計六十五萬餘字,相關章節安排如下:
第一章〈緒論〉主要分析論文研究動機與目的,以及目前學術界對朱子《詩》、《書》學研究概況,並探討朱子《詩》、《書》研究範圍及應注意的問題,最後歸納本論文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朱子《詩》《書》學於其經學體系中之義理定位〉則從朱子對經學的關懷著手,分析朱子讀經次序及其義理內涵,從而歸納《詩》、《書》在朱子讀書窮理體系中的地位及價值。
第三章〈朱子《四書》學中的《詩》、《書》義理思想〉則由朱子《四書》學出發,分析朱子《四書》學所關注的義理思想,並闡述朱子由《四書》所延申而出的《詩》、《書》基本觀點以及對於《四書》引用《詩》、《書》的詮釋方法。
第四章〈朱子《詩經》學義理思想探微〉共分四節探討,第一節分析朱子受到前賢《詩經》在義理闡述方面的影響;第二節則論述朱子重新界定六義的思維,並分析朱子對賦比興的定義主要是依據意義顯示位置而作出不同的判別。第三節則就朱子對正《詩》部分的開展,指出朱子主要依「修齊治平」的進程解釋二〈南〉,並將正〈雅〉解釋為周初王道政治實施的記錄,〈周頌〉則為王道大成的告成功之樂。第四節則分析朱子對變《詩》的詮釋,指出朱子強調變《詩》懲治人心的功能,並且必須建立在《四書》的基礎上始可閱讀變《詩》中的淫邪之作。
第五章〈朱子《尚書》學義理思想探微〉共分四節探討,第一節分析朱子受前賢《尚書》學在義理闡述方面的影響。第二節則分析朱子從事《尚書》集注的學術相關活動,分析朱子遲未注《書》的原因,並考察朱子與蔡沈的相關交往,從而提出朱子生前本無確定計畫要將《書集傳》工作完全移交予蔡沈一人完成。第三節則探討朱子對《尚書》之疑,包括《書序》、孔《傳》及經文部分,並對今人以為朱子未曾疑古文《尚書》提出商榷之論。第四節則就朱子詮釋《尚書》所開展之義理分析,分別就人心道心問題、皇極之辨、持敬功夫、《大學》開展義理、教化刑法思想及朱子對聖人疑義作為的維護等層面討論。
第六章〈朱子《詩》《書》義理思想對後世之影響〉共分兩節。第一節分析朱子透過詮釋《詩》《書》而應用於學術思想中的概念,指出朱子利用《詩》《書》義理發展理學思想、人倫關係、禮學思想,並於進諫君王時利用相關概念以開展朱子對《詩》《書》的應用。第二節則討論朱子《詩》《書》義理概念對後世學術思想,並旁及日韓兩國的影響。
第七章〈結論〉分析本論文研究之結論,歸納朱子於《詩》《書》學義理之表現計有五項特點。
This thesis, Research on Confucianism of Zhu Xi’s Studies of Shijing and Shangshu., mainly investigated Zhu Xi’s study on The Book of Songs and Book of Documents and analyzed the righteousness principles and thoughts. The full thesis is about 650 thousand words, and the arrangement of relevant chapters and sections was as follows:
Chapter I, “Introduction”, mainly analyzed the study motive and purpose of this thesis and the general study situation of current academic circles towards Zhu Xi’s study on The Book of Songs and Book of Documents; the study scope of Zhu Xi’s study on The Book of Songs and Book of Documents and problems that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were discussed; lastly, the study method of this thesis was generalized.
Chapter II, “Righteousness Principle Position of Zhu Xi’s Study on The Book of Songs and Book of Documents in His Classical Study System”, based on Zhu Xi’s concern towards classical studies to analyze Zhu Xi’s classical study reading order and his thoughtfulness towards righteousness principles; and then, the positions and values of The Book of Songs and Book of Documents in Zhu Xi’s reading principle system.
Chapter III, “The Righteousness Principles and Thoughts of The Book of Songs and Book of Documents in Zhu Xi’s Study on Four Books, based on Zhu Xi’s study on Four Books to analyze the righteousness principles and thoughts that were concerned in Zhu Xi’s study on Four Books, and the basic viewpoints of The Book of Songs and Book of Documents that were extended by Chi Hsi from Four Books and the interpretation method that Chi Hsi used in Four Books to quote The Book of Songs and Book of Documents.
Chapter IV, ”Investigation on Righteousness Principles and Thoughts of Zhu Xi’s Study on The Book of Songs”, was divided into four sections for discussion. Section 1 analyzed the influence of previous righteousness principle elaboration of the Book of Songs by the preceding scholars towards Chu Hsi; Section 2 discussed how Chu Hsi redefined the thoughts of six principles and analyzed Zhu Xi’s definition towards “fu-bi-xing” was differentiated mainly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ositions of meaning. Section 3 focused on Zhu Xi’s explanation towards the main part of The Book of Songs, indicating that Chu Hsi mainly based on the progress of “practice moral culture, govern one’s family, run the country well, and conquer the world” to explain two “Nan”, and Chu Hsi explained main “Ya” as the record of governmental political implementation of the early part of Chou while “Chou Song” was the success of benevolent rule. Section 4 analyzed Zhu Xi’s interpretation towards different Book of Songs, indicating Chu Hsi emphasized the punishing human heart function of different Book of Songs, and this function must be established on the basis of Four Books in order to read the pornographic and evil writings in different Book of Songs.
Chapter V, “Investigation on Zhu Xi’s Righteousness Principle and Thought towards Book of Documents, was divided into four sections for discussion. Section 1 analyzed the influence of previous righteousness principle elaboration of Book of Documents by the preceding scholars towards Chu Hsi; Section 2 analyzed how Chu Hsi engaged in the relevant academic activities focused on book of Documents and why Chu Hsi did not pay attention to Book of Documents until very late time, and the relevant relationship between Chu Hsi and Cai Chen was investigated; and then, the fact that Chu Hsi did not plan to totally transfer the work of Biography of Book Collection for Cai Chen to finish before his death was mentioned. Section 3 discussed Zhu Xi’s suspicion towards Book of Documents, including Book Preface, Confucius’ Biography, and scripture; discussion towards the fact that people of this era thought Chu Hsi never doubted about this ancient writing, Book of Documents. Section 4 analyzed the righteousness principles that Chu Hsi developed to interpret Book of Documents, aspects such as the problems of human and doctrine, huang ji zhi bian, chi jing gong fu, righteousness principles of Great Learning, thoughts of teaching and corporal punishment, and Zhu Xi’s defense towards the doubtful conduct of the sages were discussed.
Chapter VI, “Influence of Righteousness Principles and Thoughts of Zhu Xi’s Study on The Book of Songs and Book of Documents towards the Coming Ages”, was divided into two sections. Section 1 analyzed Zhu Xi’s concept of making use of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Book of Songs and Book of Documents to apply on academic thought, indicating that Chu Hsi made use of the righteousness principles of The Book of Songs and Book of Documents to develop idealist philosophy and thought, human relations, courtesy thought, and relevant concept to develop Zhu Xi’s application on The Book of Songs and Book of Documents when admonishing the monarch. Section 2 discussed the influence of righteousness principles and thoughts of Zhu Xi’s study on The Book of Songs and Book of Documents towards the academic thoughts of the coming ages, Japan, and Korea.
Chapter VII, “Conclusion”, analyzed the conclusion of this study, generalizing five characteristics of Zhu Xi’s performance towards the righteousness principles of The Book of Songs and Book of Documents.
一、傳統文獻

(一)朱熹相關著述

〔宋〕朱熹著,陳俊民校訂:《朱子文集》,臺北:德富文教基金會,2000年2月。
〔宋〕朱熹:《詩序辨說》,收入朱傑人編《朱子全書》第1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2月。
〔宋〕朱熹:《詩集傳》,收入朱傑人編:《朱子全書》第1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2月。
〔宋〕朱熹:《中庸章句》,收入朱傑人編:《朱子全書》第6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2月。
〔宋〕朱熹:《論語集注》,收入朱傑人編:《朱子全書》第6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2月。
〔宋〕朱熹:《孟子集注》,收入朱傑人編:《朱子全書》第6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2月。
〔宋〕朱熹:《大學章句》,收入朱傑人編:《朱子全書》第6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2月。
〔宋〕朱熹:《論語或問》,收入朱傑人編《朱子全書》第6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2月。
〔宋〕朱熹:《孟子或問》,收入朱傑人編:《朱子全書》第6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2月。
〔宋〕朱熹:《大學或問》,收入朱傑人編《朱子全書》第6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2月。
〔宋〕朱熹:《中庸或問》,收入朱傑人編《朱子全書》第6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2月。
〔宋〕朱熹:《論語精義》,收入朱傑人編:《朱子全書》第7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2月。
〔宋〕朱熹:《孟子精義》,收入朱傑人編:《朱子全書》第7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2月。
〔宋〕朱熹:《伊洛淵源錄》,收入朱傑人編:《朱子全書》第12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2月。
〔宋〕朱熹:《延平答問》,收入朱傑人編:《朱子全書》第13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2月。
〔宋〕朱熹、呂祖謙編:《近思錄》,收入朱傑人編:《朱子全書》第13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2月。
〔宋〕朱熹:《楚辭集注》,收入朱傑人編:《朱子全書》第19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2月。
〔宋〕黎靖德編,王星賢點校:《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5月。
〔宋〕朱鑑:《詩傳遺說》,長春: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05年5月,影印摛藻堂《欽定四庫全書薈要》,與朱熹《詩經集傳》合刊本。
〔清〕聖祖仁皇帝敕纂:《御纂朱子全書》,長春: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05年5月,影印摛藻堂《欽定四庫全書薈要》本。
〔宋〕朱熹撰,〔明〕陳選集註:《御定小學集註》,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99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2月。

(二)古典文獻

〔漢〕毛亨傳、鄭玄箋,〔唐〕孔穎達正義,〔清〕阮元校勘:《毛詩正義》,臺北:大化書局,1989年10月,影印〔清〕嘉慶二十年重刊宋本。
〔漢〕伏生:《尚書大傳》,收入《叢書集成初編》第3569冊,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年12月。
〔漢〕公羊壽傳,〔漢〕何休解詁,〔唐〕徐彥疏,〔清〕阮元校勘:《春秋公羊傳注疏》,臺北:大化書局,1989年10月,影印〔清〕嘉慶二十年重刊宋本。
〔漢〕司馬遷:《史記》,收入《百衲本廿四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1年1月,影印宋慶元黃善夫刊本。
〔漢〕焦延壽:《焦氏易林》,臺北:藝文印書館,1983年6月,校宋本重雕。
〔漢〕劉向撰,〔宋〕曾鞏輯:《新序》,影印北京圖書館藏宋刻本。
〔漢〕高誘注,〔清〕畢沅校:《呂氏春秋新校正》,收入《新編諸子集成》第7冊,臺北:世界書局,1972年10月。
〔漢〕班固:《漢書》,收入《百衲本廿四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6年12月,影印宋景祐刊本。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正義,〔清〕阮元校勘:《禮記正義》,臺北:大化書局,1989年10月,影印〔清〕嘉慶二十年重刊宋本。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清〕阮元校勘:《周禮注疏》,臺北:大化書局,1989年10月,影印〔清〕嘉慶二十年重刊宋本。
〔漢〕徐幹:《中論》,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96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2月。
〔三國.吳〕韋昭注:《國語韋氏解》,臺北:世界書局,1975年7月,影印〔清〕嘉慶庚申讀未見書齋重雕天聖明道本。
〔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疏,〔清〕阮元校勘:《周易正義》,臺北:大化書局,1989年10月,影印〔清〕嘉慶二十年重刊宋本。
〔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清〕阮元校勘:《論語注疏》,臺北:大化書局,1989年10月,影印〔清〕嘉慶二十年重刊宋本。
〔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疏,〔清〕阮元校勘:《春秋左傳正義》,臺北:大化書局,1989年10月,影印〔清〕嘉慶二十年重刊宋本。
〔魏〕王肅注:《孔子家語》,收入《新編諸子集成》第2冊,臺北:世界書局,1972年10月。
〔魏〕王弼注:《老子道德經注》,收入樓宇烈校釋:《王弼集校釋》,臺北:華正書局,1992年12月。
〔晉〕郭象注,〔唐〕成玄英疏,〔清〕郭慶藩集釋:《莊子集釋》,收入《新編諸子集成》第3冊,臺北:世界書局,1972年10月。
〔晉〕郭璞注,〔宋〕邢昺疏,〔清〕阮元校勘:《爾雅注疏》,臺北:大化書局,1989年10月,影印〔清〕嘉慶二十年重刊宋本。
〔晉〕陸璣撰,〔清〕丁晏校正:《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71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3月。
〔南朝.宋〕范曄,〔唐〕李賢注:《後漢書》,收入《百衲本廿四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0年8月,影印宋紹興刊本。
〔南朝.梁〕皇侃疏:《論語集解義疏》,臺北:廣文書局,1991年9月,影印〔清〕乾隆嘉慶間鮑廷博刻《知不足齋叢書》本。
〔南朝.梁〕蕭統撰,〔唐〕李善等註:《增補六臣註文選》,臺北:華正書局,1980年9月,影印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藏宋末刊本。
〔南朝.梁〕劉勰著,范文瀾註:《文心雕龍註》,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年5月。
〔南朝.梁〕鍾嶸:《詩品》,收入〔清〕何文煥輯:《歷代詩話》,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4 月。
〔北魏〕酈道元注,陳橋驛校證:《水經注校證》,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7月。
〔唐〕楊倞注,〔清〕王先謙集解:《荀子集解》,收入《新編諸子集成》第2冊,臺北:世界書局,1972年10月。
〔唐〕陸德明:《經典釋文》,收入納蘭性編輯:《通志堂經解》第16冊,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3年11月。
〔唐〕姚思廉:《梁書》,收入《百衲本廿四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1月,影印宋蜀大字本。
〔唐〕韓愈、李翱撰:《論語筆解》,影印〔清〕嘉慶十四年張海鵬刻《墨海金湖》本。
〔唐〕韓愈撰,〔清〕馬其昶校注:《韓昌黎文集校注》,臺北: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5年11月。
〔唐〕成伯璵:《毛詩指說》,收入納蘭性德輯:《通志堂經解》第7冊,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3年11月。
〔宋〕李昉等:《太平御覽》,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7年7月,影印《四部叢刊》本。
〔宋〕孫復:《孫明復小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9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9月。
〔宋〕劉敞:《公是先生七經小傳》,收入納蘭性德輯:《通志堂經解》第16冊,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3年11月。
〔宋〕晁說之:《景迂生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1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9月。
〔宋〕劉敞:《春秋權衡》,收入納蘭性德輯:《通志堂經解》第8冊,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3年11月。
〔宋〕歐陽修:《詩本義》,收入納蘭性德輯:《通志堂經解》第7冊,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3年11月。
〔宋〕司馬光:《傳家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94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9月。
〔宋〕周敦頤:《周敦頤集》,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2月。
〔宋〕王安石:《臨川先生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1月。
〔宋〕張載:《張載集》,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年3月。
〔宋〕程顥、程頤著,王孝魚點校:《二程集》,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2月。
〔宋〕蘇軾:《蘇軾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7月。
〔宋〕蘇軾:《書傳》,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4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8月。
〔宋〕蘇軾:《東坡全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0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9月。
〔宋〕蘇轍:《詩集傳》,影印宋淳熙七年蘇詡筠州公使庫刻本。
〔宋〕蘇轍撰,陳宏天、高秀芳點校:《蘇轍集》,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5月。
〔宋〕楊時:《龜山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25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9月。
〔宋〕黃庭堅,劉琳等點校:《黃庭堅全集》,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5月。
〔宋〕鄭樵:《六經奧論》,臺北:臺北市閩南同鄉會,1976年3月,據國立中央圖書館特藏組舊抄本影印。
〔宋〕鄭樵:《通志》,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1月,影印《萬有文庫》十通本。
〔宋〕鄭樵著,顧頡剛點校:《詩辨妄》,北平:樸社,1933年7月。
〔宋〕陳祥道:《論語全解》,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96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12月。
〔宋〕葉夢得:《石林詞》,宣統辛亥仲秋葉氏觀古堂刊本。
〔宋〕胡宏:《胡宏集》,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2月。
〔宋〕林之奇:《尚書全解》,收入《通志堂經解》第5冊,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3年11月。
〔宋〕林之奇:《拙齋文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4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9月。
〔宋〕陸九淵著,鍾哲點校:《陸九淵集》,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9月。
〔宋〕薛季宣:《浪語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59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9月。
〔宋〕薛季宣:《書古文訓》,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42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3月。
〔宋〕史浩:《尚書講義》收入張壽鏞輯:《四明叢書》,影印民國四明張氏約園刊本。
〔宋〕范處義:《詩補傳》,收入納蘭性德輯:《通志堂經解》第8冊,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3年11月。
〔宋〕李樗、黃曛撰:《毛詩集解》,收入納蘭性德輯:《通志堂經解》第7冊,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3年11月。
〔宋〕呂祖謙:《東萊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5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9月。
〔宋〕呂祖謙撰,時瀾增修:《增修東萊書說》,收入《通志堂經解》第6冊,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3年11月。
〔宋〕呂祖謙:《呂氏家塾讀詩記》,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4年6月。
〔宋〕呂喬年:《麗澤論說集錄》,收入《續金華叢書》,影印民國甲子春永康胡宗楙校鋟本。
〔宋〕陳大猷:《書集傳或問》,收入納蘭性德輯:《通志堂經解》第6冊,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3年11月。
〔宋〕呂大臨等撰,陳俊民輯校:《藍田呂氏遺著輯校》,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11月。
〔宋〕夏僎:《夏氏尚書詳解》,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6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8月。
〔宋〕程大昌:《考古編》,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5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2月。
〔宋〕葉適:《習學記言序目》,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10月。
〔宋〕李呂:《澹軒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5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9月。
〔宋〕蔡元定:《西山公集》,收入《蔡氏九儒書》,影印同治戊春重鎸三餘書屋藏板。
〔宋〕蔡沈:《九峰公集》,收入《蔡氏九儒書》,影印同治戊春重鎸三餘書屋藏板。
〔宋〕蔡沈:《書集傳》,收入朱傑人編《朱子全書外編》第1冊,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9月。
〔宋〕周必大:《文忠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4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9月。
〔宋〕黃度:《尚書說》,收入《通志堂經解》第6冊,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3年11月。
〔宋〕趙善湘:《洪範統一》,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9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8月。
〔宋〕王柏:《書疑》,收入納蘭性德輯:《通志堂經解》第6冊,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3年11月。
〔宋〕王柏著,顧頡剛校點:《詩疑》,北平:樸社,1935年8月。
〔宋〕李幼武:《宋名臣言行錄外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49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4年7月。
〔宋〕朱鑑:《詩傳遺說》,長春: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05年5月,影印摛藻堂《欽定四庫全書薈要》,與朱熹《詩經集傳》合刊本。
〔宋〕輔廣:《詩童子問》,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4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8月。
〔宋〕邵博撰,劉德權、李劍雄點校:《邵氏聞見後錄》,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8 月。
〔宋〕滕珙編:《經濟文衡》,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04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2月。
〔宋〕陳淳:《北溪大全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6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9月。
〔宋〕胡寅撰,容肇祖點校:《崇正辯.斐然集》,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12月。
〔宋〕王質:《詩總聞》,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4年6月。
〔宋〕張栻撰,朱熹編:《南軒先生文集》,收入朱傑人編《朱子全書外編》第4冊,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9月。
〔宋〕洪邁:《容齋隨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3月。
〔宋〕葉夢得:《石林燕語》,收入朱易安等編:《全宋筆記》第2編第10冊,鄭州:大象出版社,2006年1月。
〔宋〕黃榦:《黃勉齋先生文集》,臺北:青山書屋,1957年5月。
〔宋〕錢時:《融堂書解》,收入《叢書集成初編》第3582冊,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12月。
〔宋〕陳亮:《陳亮集》,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12月。
〔宋〕葉大慶:《考古質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8月,與〔宋〕袁文《甕牖閑評》合刊本。
〔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12月。
〔宋〕吳曾:《能改齋漫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11月。
〔宋〕王應麟,〔清〕翁元圻等注,欒保群等校:《困學紀聞全校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12月。
〔宋〕王應麟:《詩攷》,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5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8月。
〔宋〕王應麟:《漢藝文志考證》,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75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4年10月。
〔宋〕陳經:《尚書詳解》,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9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8月。
〔宋〕周密撰,張茂鵬點校:《齊東野語》,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11月。
〔宋〕周密撰,吳企明點校:《癸新雜識》《癸辛雜識續集》,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1月。
〔宋〕度正:《性善堂稿》,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7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9月。
〔宋〕真德秀:《西山文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74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9月。
〔宋〕嚴粲:《詩緝》,臺北:廣文書局,1989年8月,影印明嘉靖間趙府味經堂刻本。
〔宋〕黃震:《黃氏日抄》,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07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2月。
〔宋〕晁公武:《昭德先生群齋讀書志》,收入《四部叢刊三編》,影印北平故宮博物院圖書館藏宋淳祐袁州刊本。
〔宋〕金履祥:《尚書表注》,收入納蘭性德輯:《通志堂經解》第6冊,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3年11月。
〔宋〕金履祥:《資治通鑑前編》,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33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4年3月。
〔元〕許謙:《讀書叢說》,收入《金華叢書》,影印〔清〕同治永康胡氏退補齋本。
〔元〕許謙:《詩集傳名物鈔》,收入納蘭性德輯:《通志堂經解》第8冊,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3年11月。
〔元〕陳師凱:《書蔡氏傳旁通》,收入納蘭性德輯:《通志堂經解》第6冊,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3年11月。
〔元〕馬端臨:《文獻通考》,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9月,影印萬有文庫十通本。
〔元〕吳澄:《書纂言》,收入納蘭性德輯:《通志堂經解》第6冊,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3年11月。
〔元〕王充耘:《讀書管見》,收入納蘭性德輯:《通志堂經解》第7冊,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3年11月。
〔元〕王充耕:《書義矜式》,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8月。
〔元〕朱祖義:《尚書句解》,收入納蘭性德輯:《通志堂經解》第7冊,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3年11月。
〔元〕梁益:《詩傳旁通》,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6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8月。
〔元〕劉瑾:《詩傳通釋》,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6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8月。
〔元〕陳櫟:《書集傳纂疏》,長春: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05年5月,影印摛藻堂《欽定四庫全書薈要》本,與〔宋〕程大昌:《禹貢山川地理圖》合刊本。
〔元〕陳悅道:《書義斷法》,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8月。
〔元〕劉玉汝:《詩纘緒》,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7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8月。
〔元〕脫脫等修:《宋史》,《百衲本二十四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1月,影印元至正刊本。
〔元〕董鼎:《書傳輯錄纂注》,長春: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05年5月,影印摛藻堂《欽定四庫全書薈要》本。
〔元〕朱公遷:《詩經疏義會通》,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7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8月。
〔明〕宋濂:《元史》,收入《百衲本廿四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1月,影印明洪武刊本。
〔明〕劉三吾等:《書傳會選》,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3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8月。
〔明〕胡廣等:《書經大全》,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3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8月。
〔明〕梅鷟:《尚書考異》,收入〔清〕孫星衍輯:《平津館叢書》,影印〔清〕嘉慶早戌孟秋蘭陵孫氏校刊本。
〔明〕朱謀 :《詩故》,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9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8月。
〔明〕陳第:《尚書疏衍》,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4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8月。
〔明〕王守仁撰,吳光等編校:《王陽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12月。
〔明〕王樵:《尚書日記》,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4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8月。
〔明〕章潢:《圖書編》,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971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6月。
〔明〕羅欽順著,閻韜點校:《困知記》,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8月。
〔明〕姚舜牧:《重訂詩經疑問》,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8月。
〔明〕何喬新:《椒邱文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49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12月。
〔明〕陳邦瞻:《宋史紀事本末》,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5月。
〔明〕凌迪知:《萬姓統譜》,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957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6月。
〔明〕李先芳:《讀詩私記》,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9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8月。
〔明〕楊守陳:《楊懿公文集》,收入張壽鏞輯:《四明叢書》,影印民國四明張氏約園刊本。
〔明〕文徵明:《甫田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73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12月。
〔明〕黃道周:《洪範明義》,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4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8月。
〔明〕季本:《詩說解頤》,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9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8月。
〔明〕朱善:《詩解頤》,收入納蘭性德輯:《通志堂經解》第8冊,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3年11月。
〔明〕朱朝瑛:《讀詩略記》,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8月。
〔明〕張次仲:《待軒詩記》,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8月。
〔明〕歸有光撰,周本淳點校:《震川先生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9月。
〔明〕梁寅:《詩演義》,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8月。
〔明〕郝敬:《毛詩原解》,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4年6月,影印清光緒趙尚輔校刊湖北叢書本。
〔明〕陶安:《陶學士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25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9月。
〔明〕楊慎:《升菴全集》,收入王雲五編:《萬有文庫》,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年3月。
〔明〕郝敬:《尚書辨解》,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43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3月。
〔清〕黃宗羲撰:《宋元學案》,收入沈善洪主編:《黃宗羲全集》第4冊,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1月。
〔清〕顧炎武撰,黃汝成集釋:《日知錄集釋》,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4年3月。
〔清〕顧炎武撰,華忱之點校:《顧亭林詩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5月。
〔清〕王夫之:《詩廣傳》,收錄於船山全書編輯委員會編校:《船山全書》第3冊,長沙:嶽麓書社,1998年11月。
〔清〕王夫之:《尚書稗疏》,收錄於船山全書編輯委員會編校:《船山全書》第2冊,長沙:嶽麓書社,1998年11月。
〔清〕王夫之:《詩經稗疏》,收入《續經解毛詩類彙編》,臺北:藝文印書館,1986年6月,影印《皇清經解續編》本。
〔清〕閻若璩:《尚書古文疏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12月,影印乾隆十年眷西堂刻本。
〔清〕姚際恆:《詩經通論》,臺北:廣文書局,1993年10月。
〔清〕陳啟源:《毛詩稽古編》,收入《皇清經解毛詩類彙編》,臺北:藝文印書館,1986年6月,影印《皇清經解》本。
〔清〕惠周惕:《詩說》,收入《皇清經解毛詩類彙編》,臺北:藝文印書館,1986年6月,影印《皇清經解》本。
〔清〕張廷玉等:《明史》,收入《百衲本廿四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1月,影印〔清〕乾隆武英殿本。
〔清〕紀昀等:《欽定四庫全書總目》,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9月。
〔清〕毛奇齡:《白鷺洲主客說詩》,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61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3月。
〔清〕全祖望著,朱鑄禹彙校集注:《全祖望集彙校彙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2月。
〔清〕聖祖仁皇帝欽定:《欽定書經傳說彙纂》,長春: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05年5月,影印摛藻堂《欽定四庫全書薈要》本。
〔清〕聖祖仁皇帝欽定:《欽定詩經傳說彙纂》,長春: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05年5月,影印摛藻堂《欽定四庫全書薈要》本。
〔清〕庫勒那等:《日講書經解義》,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5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8月。
〔清〕乾隆御纂:《御纂詩義折中》,長春: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05年5月,景印摛藻堂《欽定四庫全書薈要》本。
〔清〕乾隆:《御製詩集四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0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12月。
〔清〕王先慎校注:《韓非子集解》,收入《新編諸子集成》第5冊,臺北:世界書局,1972年10月。
〔清〕陸隴其:《古文尚書考》,收入《叢書集成初編》,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12月。
〔清〕王懋竑撰,何忠禮點校:《朱熹年譜》,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10月。
〔清〕昭槤撰,何英芳點校:《嘯亭雜錄》,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2月。
〔清〕崔述:《讀風偶識》,臺北:學海出版社,1992年9月。
〔清〕戴震:《毛詩補傳》,收錄於張岱年主編《戴震全書》第1冊,合肥:黃山書社,1994年7月。
〔清〕翁方綱:《石洲詩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1月,與〔清〕趙執信:《談龍錄》合刊本。
〔清〕孫承澤:《春明夢餘錄》,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6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2月。
〔清〕孫星衍:《尚書今古文注疏》,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8年3月據冶城山館本校刊。
〔清〕孫希旦撰,沈嘯寰、王星賢點校:《禮記集解》,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8月。
〔清〕王聘珍撰,王文錦點校:《大戴禮記解詁》,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12月。
〔清〕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臺北:明文書局,1988年10月。
〔清〕王先謙輯:《續文古辭類纂》,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1610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3月,據清光緒八年王氏虛受堂刻本影印。
〔清〕阮元:《揅經室集》,臺北:世界書局,1982年3月。
〔清〕嚴虞惇:《讀詩質疑》,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7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8月。
〔清〕顧鎮:《虞東學詩》,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9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8月。
〔清〕畢沅:《續資治通鑑》,臺北:洪氏出版社,1987年5月。
〔清〕蘇輿撰,鍾哲點校:《春秋繁露義證》,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12月。
〔清〕袁枚:《小倉山房文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1432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3月,影印〔清〕乾隆刻增修本。
〔清〕楊守敬撰,王重民輯:《日本訪書志補》,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930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3月。
〔清〕劉開:《劉孟涂文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1510冊,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930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3月,影印清道光六年姚氏檗山草堂刻本。
〔清〕劉毓崧:《尚書舊疏考正》,收入《續經解尚書類彙編》,臺北:藝文印書館,1986年6月,影印《皇清經解續編》本。
〔清〕李光地著,陳祖武點校:《榕村語錄》,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6月,與《榕村續語錄》合刊本。
〔清〕李光地:《尚書七篇解義》,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8月。
〔清〕李光地:《詩所》,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6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8月。
〔清〕朱彝尊:《經義考》,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11月,影印上海中華書局《四部備要》本。
〔清〕朱鶴齡:《尚書埤傳》,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6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8月。
〔清〕朱鶴齡:《詩經通義》,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5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8月。
〔清〕方玉潤:《詩經原始》,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年2月,影印雲南叢書本。
〔清〕陳澧:《東塾讀書記》,臺北:世界書局,1975年5月,與〔清〕桂馥:《札樸》、〔清〕孫詒讓《札迻》合刊本。
〔清〕惠周惕:《詩說》,收入《皇清經解毛詩類彙編》,臺北:藝文印書館,1986年6月,影印《皇清經解》本。
〔清〕莊述祖:《毛詩周頌口義》,收入《續經解毛詩類彙編》第1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86年6月,影印《皇清經解續編》本。
〔清〕莊述祖:《珍埶宦文鈔》,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1475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3月,影印中國科學院圖書館藏清刻本。
〔清〕段玉裁:《古文尚書撰異》,收入《段玉裁遺書》上冊,臺北:大化書局,1977年5月,影印經韻樓叢書刊本。
〔清〕陳奐:《詩毛氏傳疏》,收入《續經解毛詩類彙編》第1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86年6月,影印《皇清經解續編》本。
〔清〕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收入《續經解毛詩類彙編》第2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86年6月,影印《皇清經解續編》本。
〔清〕胡承珙:《毛詩後箋》,收入《續經解毛詩類彙編》,臺北:藝文印書館,1986年6月),影印《皇清經解續編》本。
〔清〕程廷祚:《晚書訂疑》,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44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3月。
〔清〕宋鑒:《尚書考辨》,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44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3月,影印〔清〕嘉慶四年刻本。
〔清〕焦循:《雕菰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1489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3月,影印中科學院圖書館藏清道光四年阮福嶺南節署刻本。
〔清〕張崇蘭:《古文尚書私議》,收入杜松柏編:《尚書類聚初集》,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4年10月,影印清光緒二十三年陳克劬刻本。
〔清〕徐松:《宋會要輯稿》,北京:中華書局,1957年11月,影印民國北平圖書館校勘本。
〔清〕皮錫瑞:《經學歷史》,臺北縣:漢京文化事業有銀公司,1983年9月。
〔清〕皮錫瑞:《經訓書院自課文》,收入《師伏堂叢書》,影印光緒癸巳師伏堂刊本。
〔清〕魏源:《詩古微》,收入《續經解毛詩類彙編》,臺北:藝文印書館,1986年6月,影印《皇清經解續編》本。
荊門市博物館編:《郭店楚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年4月。
不題撰人:《愛日齋叢鈔》,收入《叢書集成初編》,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12月。
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上海:商務印書館,1930年4月。new window
趙爾巽等撰,啟功等點校:《清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1月。
甘鵬雲:《經學源流考》,臺北:廣文書局,1996年10月。
張純一校注:《晏子春秋》,收入《新編諸子集成》第6冊,臺北:世界書局,1972年10月。
李修生主編:《全元文》第14冊,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年10月。

二、近人論著

(一)專書著作(依姓氏筆畫排序)

王靜芝:《詩經通釋》,臺北縣:輔仁大學文學院,1991年10月。
王汎森:《中國近代思想與學術的系譜》,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8月。new window
王巍,《相對主義:從典範、語言和理性的觀點看》,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年4月。
王倩:《朱熹詩教思想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11月。
田浩:《朱熹的思維世界》,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3月。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6年5月。new window
朱志清:《詩言志辨》,上海:開明書店,1947年8月。
朱廷獻:《尚書研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年1月。
朱維錚編:《周予同經學史論著選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7月。
朱謙之:《日本的朱子學》,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12月。
朱漢民、蕭永明著:《曠世大儒─朱熹》,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1月。
朱漢民、蕭永明:《宋代《四書》學與理學》,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12月。
光澤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光澤縣志》,北京:群眾出版社,1994年9月。
汪暉:《現代中國思想的興起》,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8年3月。
余英時:《朱熹的歷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5月。
李威熊:《中國經學發展史論》上冊,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12月。new window
李申:《易圖考》,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2月。
李建盛:《理解事件與文本意義》,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2年3月。
李冬梅:《蘇轍《詩集傳》新探》,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6年1月。
束景南:《朱子大傳》,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年11月。
束景南:《朱熹年譜長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9月。
何忠禮:《南宋政治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10月。
屈萬里:《尚書集釋》,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1年3月。new window
金春峰:《朱熹哲學思想》,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5月。new window
林葉連:《詩經論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6年5月。
林葉連:《中國歷代詩經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2年9月。new window
林維杰:《朱熹與經典詮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8年10月。new window
林月惠:《異曲同調─朱子學與朝鮮性理學》,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0年5月。
周天令:《朱子道德哲學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11月。new window
孟淑慧:《朱熹及其門人的教化理念與實踐》,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2003年8月。new window
洪湛侯:《詩經學史》,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9月。
馬承源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1月。
姜廣輝編:《中國經學思想史第三卷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11月。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6年11月。
夏傳才:《詩經研究史概要》,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4年11月。
夏傳才、董治安主編:《詩經要籍提要》,北京:學苑出版社,2003年8月。
夏傳才:《二十世紀詩經學》,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年7月。
徐有富:《鄭樵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12月。
徐公喜:《朱熹理學法律思想研究》,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12月。
陳榮捷:《朱學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年4月。new window
陳榮捷:《近思錄詳註集評》,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2年8月。new window
陳榮捷:《朱熹》,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3月。new window
陳榮捷:《朱子門人》,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7月。new window
陳子展:《詩經直解》,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2年8月。
陳志信:《朱熹經學志業的形成與實踐》,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3年2月。new window
陳逢源:《朱熹與四書章句集注》,臺北:里仁書局,2006年9月。
陳來:《朱子書信編年考證》,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7年9月。
陳來:《朱子哲學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5月。
陳明義:《朱熹《詩經》學與《詩經》漢學傳統異同之研究》,臺北縣: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8年9月。
張健:《朱熹的文學批評研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3年9月。
張立文:《朱熹思想研究》,臺北縣:谷風出版社,1986年10月。
張祝平:《朱熹詩經學論稿》,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6月。
張啟成:《詩經研究史論稿》,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3年2月。
張松輝、周曉露著:《《論語》《孟子》疑義研究》,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06年12月。
郭齊:《朱子學新探》,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8年7月。
常金倉:《周代禮俗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2月。
莫勵鋒:《朱熹文學研究》,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5月。
傅兆寬:《梅鷟辨偽略說及尚書考異證補》,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7月。
傅斯年:《傅斯年全集》,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年9月。new window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1995年8月。
程元敏:《三經新義輯考彙評(一)─尚書》,臺北:國立編譯館,1986年7月。
程元敏:《三經新義輯考彙評(二)─詩經》,臺北:國立編譯館,1986年9月。
程元敏:《書序通考》,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9年4月。
黃忠慎:《南宋三家詩經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8 月。
黃忠慎:《朱子《詩經》學新探》,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3月。new window
黃彰健:《武王伐紂年新考並論《殷曆譜》的修訂》,臺北:中央研究歷史語言研究所,1999年5月。new window
黃懷信:《古文獻與古史考論》,濟南:齊魯書社,2003年6月。
黃懷信:《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詩論解義》,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8月。
游均晶:《蔡沈《書集傳》研究》,臺北縣: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0年3月。
葉國良、夏長樸、李隆獻合著:《經學通論》,臺北:大安出版社,2005年8月。
葛兆光:《中國思想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年12月。
葛兆光:《思想史研究課堂講錄:視野、角度與方法》,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5年4月。
鄒其昌:《朱熹詩經詮釋學美學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7月。
楊燕:《《朱子語類》經學思想研究》,北京:東方出版社,2010年8月。
熊十力:《讀經示要》,臺北:明文書局,1984年10月。
劉述先:《朱子哲學思想的發展與完成》,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5年8月。new window
劉起釪:《尚書學史》,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6月。
劉起釪:《日本的尚書學與其文獻》,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年6月。
劉美紅:《先秦儒學對「怨」的診斷與治療》,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10年3月。
蔡仁厚:《宋明理學─南宋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9年3月。
蔡方鹿:《朱熹經學與中國經學》,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4月。
蔡根祥:《宋代尚書學案》,收入《中國古典文獻研究輯刊三編》第11冊,臺北縣: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6年9月。new window
蔡茂松:《朱子學》,臺南:大千世界出版社,2007年12月。
錢穆:《宋明理學概述》,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2年1月。
錢穆:《朱子學提綱》,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局,2002年8月。new window
錢穆:《朱子新學案》,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年1月。
戴維:《詩經研究史》,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9月。
戴瑞坤:《中日韓朱子學陽明學之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2年7月。
檀作文:《朱熹詩經學研究》,北京:學苑出版社,2004年9月。
龍協濤:《文學閱讀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6月。

(二)外國學者專著

〔美〕Thoman S. Kuhn著,王道還等譯:《科學革命的結構》,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2月。
〔奧〕維特根斯坦著,李步樓譯:《哲學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年9月。
〔德〕Wahrheit Und Methode著,洪漢鼎譯,《真理與方法》,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年7月。
〔德〕庫爾特.考夫卡著,黎煒譯:《格式塔心理學原理》,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1月。
〔瑞士〕Carl G.Jung著,龔卓軍譯:《人及其象徵》,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5年5月。
〔法〕孟德斯鳩著,嚴復譯:《孟德斯鳩法意》,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年11月。
〔韓〕李瀷著,白承錫校註:《詩經疾書校註》,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
〔韓〕權近:《入學圖說》,收入《韓國儒學資料集成》上冊,首爾:延世大學校出版部,1996年8月。
〔韓〕李滉:《退溪集》Ⅱ,收入《韓國文集叢刊》第30輯,首爾:景仁文化社,1996年12月。
〔韓〕李珥:《粟谷全書》Ⅰ,收入《韓國文集叢刊》第44輯,首爾:景仁文化社,1996年12月。
〔韓〕丁若鏞:《洌水全書》《梅氏尚書平》,「韓國經學資料系統」網站,2004年。
〔韓〕尹鑴:《古詩經攷.故詩大序.古詩》,「韓國經學資料系統」網站,2004年。
〔韓〕朴世堂:《思辨錄─詩經》,「韓國經學資料系統」網站,2004年。
〔韓〕正祖:《弘齋全書》《經史講義─詩》,「韓國經學資料系統」網站,2004年。
〔韓〕丁若鏞:《論語古今注》,「韓國經學資料系統」網站,2004年。
〔韓〕黃景源:《江漢集》,http://hamyang.org/anhak.htm。
〔日〕大阪大學懷德堂文庫復刻刊行會監修:《詩雕題》,東京:吉川弘文館,1995年3月。
〔日〕吉川幸次郎,清水茂校注:《伊藤仁齋.伊藤東涯》,收入《日本思想大系》第33輯,東京:岩波書店,1971年6月。

(三)學位論文(依時間順序排列)

〔韓〕李再薰:《朱子詩經學要義通證》,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2年6月。
蔣秋華:《二程詩書義理求》,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1年7月。new window
楊晉龍:《明代詩經學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7年6月。new window
許華峰:《董鼎書傳輯錄纂註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年12月。new window
包麗虹:《朱熹《詩集傳》文獻學研究》,杭州:浙江大學博士論文,2004年7月。
陳戰峰:《宋代《詩經》學與理學─關於《詩經》學的思想學術史考察》,西安:西北大學博士論文,2005年4月。
陳良中:《朱子《尚書》學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7年7月。
劉小嬿:《吳澄尚書學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7月。
曹海東:《朱熹經典解釋學研究》,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7年8月。
楊靜:《理學背景下的《詩集傳》闡釋學研究》,蕪湖:安徽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4月。
簡澤峰:《宋代《詩經》學新說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年5月。
楊心怡:《太宰春臺對朱熹《詩集傳》的批評》,臺北:臺北大學古典文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7月。
郝永:《朱熹《詩經》解釋學研究》,杭州:浙江大學博士論文,2009年7月。
張建民:《宋代《尚書》學研究》,西安西北大學博士論文,2009年7月。
胡金旺:《王安石的哲學思想與《三經新義》》,上海:上海師範大學哲學學院博士論文,2010年5月。

(四)單篇論文(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丁鼎:〈「偽《古文尚書》案」平議〉,《古籍整理研究學刊》第2期,2010年3月。
王國栓:〈析《詩集傳》與《毛詩序》的異同〉,《廣東技術師範學院學報》第11期,2007年。
王龍:〈朱熹《詩集傳》賦比興標詩探微〉,《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6卷第1期,2008年1月
王春林:〈朱熹疑偽《古文尚書》一說考辨〉,《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第8期,2009年。
左松超:〈崔述《詩經》研究簡論〉,收錄於國立中山大學清代學術研究中心主編:《清代學術論叢》第2輯,臺北:文津出版社,2001年11月。
江乾益:〈鄭玄「風雅正變說」申〈毛詩序〉探論〉,《興大中文學報》第27期,2010年6月。new window
朱傑人:〈朱子《詩傳綱領》研究〉,收錄於鍾彩鈞主編:《朱子學的開展─學術篇》,臺北:漢學研究中心,2002年6月。
朱傑人:〈朱子《詩集傳》引文考〉,收錄於蔣秋華、馮曉庭編:《宋代經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研究所,2006年10月。
朱孟庭:〈《詩經》興取義析論〉,《東吳中文學報》第10期,2004年5月。new window
伍純嫺:〈《詩傳大全》與《詩經傳說彙纂》關係探論:簡析明代《詩經》官學的延續與發展〉,《中山人文學報》第20期,2005年6月。
〔日〕江口尚純著、馮曉庭譯:〈劉敞《七經小傳》略述——以〈詩經小傳〉的論說為例〉,《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2卷第3期, 2002年9月。new window
杜海軍:〈呂祖謙的《詩》學觀〉,《浙江社會科學》2005年第5期,2005年9月。
吳正嵐:〈朱熹涵泳《詩經》的方法論意義〉,《江蘇社會科學》2001卷第4期,2001年7月
李學勤:〈朱子的《尚書》學〉,收錄於李學勤撰:《古文獻論叢》,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6年11月。
李明輝:〈李玄逸的四端七情論與「道心、人心」問題〉,收錄於吳震主編:《宋代新儒學的精神世界─以朱子學為中心》,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6月。new window
李明輝:〈朱子對「道心」、「人心」的詮釋〉,收錄於蔡振豐編:《東亞朱子學的詮釋與發展》,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9年7月。
〔韓〕李篪衡:〈茶山丁若鏞的經學〉,收錄於中國實學研究會編:《中韓實學史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年9月。
李家樹:〈南宋朱熹、呂祖謙『淫詩說』駁議述評〉,《河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8卷第1期,2005年1月。
李士金:〈朱熹《詩集傳.國風》思想研究的深刻政治意蘊〉,《廣西社會科學》第12期,2006年。
李如冰:〈宋代藍田四呂著述考〉,《古籍整理研究學刊》第5期,2010年9月。
〔韓〕沈慶昊著,金海鷹譯:〈丁若鏞的《詩經》論與清朝學術的關係:以繼承、批判毛奇齡學說為例〉,收錄於黃俊傑編:《東亞視域中的茶山學與朝鮮儒學》,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6年11月。
林慶彰:〈朱子對傳統經說的態度─以朱子《詩經》著述為例〉收錄於鍾彩鈞編:《國際朱子學會議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3年5月。
林慶彰:〈朱子《詩集傳.二南》的教化觀〉,收錄於鍾彩鈞編:《朱子學的開展─學術篇》,臺北:漢學研究中心,2002年6月。
林慶彰:〈鄭樵的《詩經》學〉,收錄於蔣秋華、馮曉庭主編《宋代經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6年10月。
林慶彰:〈中國經學史上的回歸原典運動〉,《中國文化》第30期,2009年。
林月惠:〈朱子與羅整菴的「人心道心」說〉,收錄於蔡振豐編:《東亞諸子學的詮釋與發展》,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9年7月。
季旭昇:〈雨無正解題〉,《古籍整理研究學刊》第3期,2002年5月。
柳立言:〈淺談宋代婦女的守節與改嫁〉,《新史學》第2卷第4期,1991年12月。new window
姜龍翔:〈論孟子聖人觀念的二元系統〉,《東華漢學》第9期,2010年6月。new window
洪文雄:〈劉敞《七經小傳.毛詩》在唐宋《詩經》學轉變的地位探析〉,《興大中文學報》第23期,2008年6月。
韋丹:〈朱熹「鄭詩淫」辨析〉,《上海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7卷第1期,1998年3月。
姚海燕:〈論朱熹《詩集傳》之「淫詩說」〉,《懷化學院學報》第23卷第4期,2004年8月。
高柏園:〈論朱子對四書之理解態度─以格物致知與盡心知性為核心之討論〉,收錄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主編:《經學論叢》,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3年12月。
孫利:〈朱熹「十六字心訣」釋義〉,《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6卷第2期,2001年。
徐公喜:〈朱熹十六字心傳道統思想形成論〉,《宜賓學院學報》第1期,2004年。
馮友蘭:〈略論道學的特點、名稱和形式〉,收入《三松堂全集》《哲學文集下》,鄭州: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1月。
張宏生:〈朱熹《詩集傳》的特色及貢獻〉,收錄於林慶彰主編:《中國經學史論文選集》下冊,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2年3月。
張祝平:〈論朱熹讀《詩》方法論及其理學桎梏〉,《貴州文史叢刊》第2期,2002年。
張寶三:〈朝鮮正祖《詩經講義》論考〉,收入《東亞《詩經》學論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9年7月。
張蕊、俞啟定合撰:〈明清時期的《詩經》應試書〉,《歷史檔案》第4期,2009年。
陳國平:〈關於朱熹反《毛詩序》問題的探討〉,《常州技術師範學院學報》第2卷第1期,1996年5月。
陳榮開:〈朱子的《中庸》說:《中庸章句.序》中有關道心、人心問題的看法〉,收錄於《朱傑人主編:《邁入21世紀的朱子學─紀念朱熹誕辰870周年逝世800周年論文集》,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11月。
陳志信:〈理想世界的形塑與經典詮釋的形式─以朱熹《詩集傳》對〈二南〉的詮釋為例〉,《漢學研究》第21卷第1期,2003年6月。new window
陳英姿、沈芳:〈比較分析《毛傳鄭箋》與《詩集傳》對比興認識的歧異〉,《樂山師範學院學報》第21卷第7期,2006年7月。
陳良中:〈論朱子《尚書》學章句義理之得失〉,《重慶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期,2009年。
梅廣:〈語言科學與經典詮釋〉,收錄於葉國良編:《文獻及語言知識與經典詮釋的關係》,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4年6月。new window
許華峰:〈「朱熹集」卷六十五中與「尚書」相關諸篇之寫作時間考〉,《國立中央大學人文學報》第23期,2001年6月。new window
崔冠華:〈丁若鏞考辨古文《尚書》的基本理路─《梅氏書平》的邏輯觀點〉,《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3卷第3期,2009年5月。
崔海峰:〈興觀群怨說─從孔子到王夫之〉,《船山學刊》2009年第4期。
彭維杰:〈朱子「學詩之本」說發微〉,《國文學誌》第2期,1998年6月。new window
彭維杰:〈朱子詩傳舊說探析〉,《彰師大國文學誌》第3期,1999年6月。new window
彭維杰:〈朱熹「淫詩說」理學釋義〉,《彰師大國文學誌》第11期,2005年12月。new window
黃永武:〈從詩經二南看修齊治平之道〉,收入《詩經研究論集》,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1年1月。new window
黃俊傑:〈朱子對中國歷史的解釋〉,收錄於鍾彩鈞主編:《國際朱子學會議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3年5月。
黃玉順:〈詩「比興」說──朱熹詩學思想批判〉,收錄於蔡方鹿主編:《新視野視詮釋─朱熹思想與現代社會》,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7年12月。
黃忠慎:〈輔廣《詩童子問》新探〉,《臺大中文學報》第32期,2010年6月new window
程元敏:〈朱熹蔡沈弟子書序辨說版本徵孚〉,《經學研究論叢》第4輯,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5年10月。
景海峰:〈儒家詮釋學的三個時代〉,收入於李明輝編:《儒家經典詮釋方法》,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5月。
楊晉龍:〈朱熹《詩序辨說》述義〉,《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12期,1998年3月。new window
楊晉龍:〈〈中國經學史上的回歸原典運動〉簡評〉,《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6卷第3期,2006年9月。new window
楊新勛:〈呂祖謙《呂氏家塾讀詩記》在《詩經》學史上的意義〉,《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6期,2008年11月。
楊靜:〈朱熹《詩》學闡釋方法論〉,《濰坊學院學報》第9卷第3期,2009年6月。
董芬:〈朱熹《詩集傳》闡釋方法分析〉,《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7卷第5期,2005年9月。
綦曉芹:〈《詩集傳》中朱子的理想社會〉,《社會科學輯刊》第2期,2009年。
劉人鵬:〈論朱子未嘗疑「古文尚書」為偽作〉,《清華學報》第22卷第4期,1992年11月。
劉文強:〈衛莊姜論〉,《文與哲》第11期,2007年12月new window
劉原池:〈朱熹之《詩》學解釋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第3卷第1期,2009年3月。new window
劉述先:〈宋明理學的精神世界─以朱子為中心〉,收錄於吳震主編:《宋代新儒學的精神世界─以朱子學為中心》,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6月。
蔡方鹿:〈朱熹《尚書》學的影響和地位〉,《天府新論》第4期,2003年。
蔣年豐:〈從朱子與劉蕺山的心性論分析其史學精神〉,收錄於鍾彩鈞主編:《國際朱子學會議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3年5月。new window
蔣國保:〈朱熹《大學》研究之創見與迷失〉,收錄於蔡方鹿主編:《新視野新詮釋─朱熹思想與現代社會》,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7年12月。
黎志添:〈宗教經典或哲學詮釋學:中西宗教文化的比較觀點〉,收錄於黃俊傑編:《中國經典詮釋傳統(一):通論篇》,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6月。
檀作文:〈朱熹對《詩經》文學性的深刻體認〉,《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期,2004年。
檀作文:〈朱熹廢《詩序》詳考〉,收入《中國詩歌研究》第2輯,2003年8月。
謝曉東:〈尋求真理:朱子對「道心人心」問題的探索〉,《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0卷第3期,2005年。
嚴金東:〈評朱熹對「思無邪」的解說〉,《重慶社會科學》第10期,2007年。

三、網站資源

Airiti Library 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www.airitilibrary.com/
寒泉:http://libnt.npm.gov.tw/s25/
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http://ndltd.ncl.edu.tw/
臺灣期刊論文索引系統:http://readopac.ncl.edu.tw/
中國知識資源總庫:http://cnki50.csis.com.tw/
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臺:http://www.wanfangdata.com.cn/
韓國經學資料系統:http://koco.skku.edu/CHN/。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