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國民中小學環境教育議題課程史研究
作者:楊嵐智
作者(外文):Yang, Lan-Chih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學系
指導教授:高翠霞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0
主題關鍵詞:環境教育議題課程課程發展environmental educationissued centered curriculumcurriculum development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
從環境問題的覺知、環境保護的推動,到環境教育的融入,我國中小學環境教育議題的課程發展已行之有年。本研究旨在探討 1987 年成立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後,陸續加強的中小學環境教育,以及學校課程綱要中融入的環境教育議題,其目標、架構及內容的轉變與影響,期望對未來中小學環境教育議題的課程發展,提供參考。
本研究採用歷史研究法、文件分析及訪談法,藉由資料的相互比對與交叉檢正,以瞭解環境教育作為議題課程的脈絡,藉此探討環境教育議題在不同時期的歷史意義與課程內涵。研究結果發現,環境教育的概念深植在我國行政體系與歷次的課程改革之中。然而,在中小學卻偏重於活動課程的推動,而未能有效的將課綱層級的理念課程,轉化為教師的運作課程。研究建議環境教育議題在中小學的課程推動,首先應重視教師轉化課程的能力,尤其在師資培育階段增設環教議題或議題轉化的課程,並提供充分的在職訓練。其次,應提供學校行政系統性的協助,除已知的各項補助計畫化繁為簡之外,可建立支援學校用以推動環教的資源資料庫,整合各單位、設施場所資訊,以便課程與教學之參考。最後,在中央主管機關應重視中小學基層教育體系,落實環教從小紮根,健全輔導與支援機制。
From awareness of environmental problems, promotion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o integration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ssue-centered curriculum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had developed for a long time.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that has been strengthened in the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and its integration to school
curriculum after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dministration, Executive Yuan in 1987. By review what had been done for the curriculum integration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nd to explore the problems. Based on the review of the past, the authors proposed what can be done for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This study adopted historical research method, textual analysis and interviews to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and curriculum connotation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different periods.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concept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was deeply embedded in our country's administrative system and curriculum reforms. However,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the emphasis was on the promotion of activity courses, but fail to transform the syllabus-level ideal curriculum into teacher's operation curriculum. The study recommended that promote the ability of teachers during the teacher training stage and provide adequate on-the-job training. Secondly, systematic assistance for school administration should be provided. Finally, the governmental authority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basic education system and improve the counseling and support mechanisms.
丁士恆、張自立、辛懷梓(2014)。兩岸國民小學環境教育素養內涵之比較。新北市教育,10,頁43-46。
中國教育學會主編(2000)。跨世紀教育的回顧與前瞻。臺北市 : 揚智文化。
中華民國環境教育學會(無日期)。環境教育法歷史專區。取自
https://reurl.cc/O1Q0V7
內政部戶政司(2020)。出生數、出生率、死亡數、死亡率。取自
https://www1.stat.gov.tw/ct.asp?xItem=15409&CtNode=4693&mp=3
方偉達(2015)。追思「環境教育之父」楊冠政教授。環境教育研究,11
(2),1-3。
方偉達(2019)。環境教育 理論、實務與案例。臺北市:五南。
方德隆譯(2004)。課程發展與設計(A. C. Ornstein & F. P. Hunkins 原著,2004年出版)。臺北市:高等教育。
王文科(2007)。課程與教學論。臺北市:五南。
王文科、王智弘(2017)。教育研究法(第十七版)。臺北市:五南。
王書貞等人(2017)。課程設計力:環境教育職人完全攻略。臺北市:華都文化。
王浩然(2017)。特色學校有夠讚:發展特色學校計畫邁向第11年。取自
https://www. K12ea.gov.tw
王從恕(2001)。西方環境倫理概要。科學教育月刊,241,26-34。
王順平等作(2007)。十年教改的回顧與展望。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籌備處。
王順美(2004)。社會變遷下的環境教育─綠色學校計畫。教育科學研究期刊,49(1),159-170。
王順美(2016)。臺灣永續發展教育現況探討及行動策略之芻議。環境教育研究,12(1),111-139。
王漢國(2015)。對聯合國IPCC《第五次氣候評估報告》之解析與省思。戰略與評估,5(2),49-71。
王懋雯、黃龍樁、蔡再祥、彭蘭晴(2005)。環境教育議題融入教科書現況之研究-以國小「健康與體育」領域各版本教科書為例。發表於2005 年中華民國環境教育學術研討會。
王鑫(1987)。環境保護教育理念架構之規劃。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案研究報告。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系。
王鑫(1991)。自然中心戶外環境教學意義與初步構想。環境教育季刊,15,36-41。
王鑫(1998)。推行環境教育重要文獻彙編。教育部環境保護小組委託報告。臺北市:中華民國環境教育學會。
王鑫(1998)。跪地聞花香。取自https://reurl.cc/d0OD66
王鑫、呂光洋、周昌弘、晏涵文、楊國賜、郭允文(1989)。環境保護教育理念架構之規劃報告。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案研究報告。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系。
丘逸民(1984)。地理教學與環境教育。師大中等教育,35(2),42-46。
白亦方(2008)。課程史研究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高等教育。
白亦方(2011)。新興議題與領域課程、重大議題綱要關係之研究。國家教育研究院研究報告。花蓮:國立東華大學課程設計與潛能開發系。
白亦方主編(2017)。課程改革2016 回顧與展望。臺北市:五南。
立法院國家圖書館(2002 年3 月23 日)。立法院第五屆第一會期第六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取自https://reurl.cc/lVlxxQ
立法院國家圖書館(2002 年3 月9 日)。立法院第五屆第一會期第四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取自https://reurl.cc/lVlxxQ
朱岑樓、胡薇麗譯(1974)。成長的極限(D. H. Meadows, D. L. Meadows,Jørgen Randers 和 W. W. Behrens III 原著,1972 年出版)。臺北市:巨流圖書。
行政院(1992)。環境教育要項。臺北市:作者。
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2003)。臺灣永續發展宣言。取自
https://nsdn.epa.gov.tw
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2009)。永續發展政策綱領。取自
https://nsdn.epa.gov.tw
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2019)。臺灣永續發展目標。取自
https://nsdn.epa.gov.tw
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秘書處(2018)。107 年國家永續發展年報。臺北市: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2010)。環境教育法總說明。臺北市:作者。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2011a)。中華民國重大環境事件彙編。臺北市:作者。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2011b)。國家環境教育綱領。臺北市:作者。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2012)。環境保護25 年回顧與展望。臺北市:作者。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2013)。邁向綠色永續未來。臺北市:作者。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2014)。國家環境教育行動方案。臺北市:作者。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2015)。103 年環境教育白皮書。臺北市:作者。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2019)。環境教育從兒童札根 環境永續沒煩惱。取自
https://ecocampus.epa.gov.tw/newsDetail.aspx?dsn=2267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2020)。國家環境保護計劃。臺北市:作者。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2020b)。臺美生態學校夥伴(Taiwan-US Eco-Campus Workshop)。取自https://ecocampus.epa.gov.tw/index.aspx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綜合計劃處(1988)。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加強推動環境教育計劃。臺北市:作者。
何昕家、張子超(2011)。從永續發展教育觀點探究校園環境空間規劃設計策略。環境與藝術學刊,10,28-53。
何昕家(2015)。中小學環境教育議題教學現況及未來趨勢分析計畫。教育部委託研究計畫報告。臺中:國立臺中科技大學。
何昕家(2018)。打開人與環境潘朵拉之盒。臺中市:白象文化。
何俊青(2004)。九年一貫課程實施的理想與實際 —國小教師知覺的觀點。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17(1),79-110。
何雅芬、張素貞主編(2017)。總綱種子講師實地宣講問題解析Q&A。臺北市: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
吳俊憲, 黃政傑(2010)。中小學課程政策改革之研究--九年一貫課程的回顧與前瞻。課程研究,5(2),頁47-62。
吳清山、王令宜(2017)。教育研究倫理規範與實踐。載於方志華、張芬芬(主編),教育學門的研究倫理:理念、現況與評析(頁47-60)。臺北市:五南。
吳順財、張素貞(2004)。國民中小學課程鬆綁的美麗與哀愁—析論課程改革的問題與對策。載於高新建(主編),課程綱要實施檢討與展望 (下)(頁17-40)。臺北市:師大書苑。
吳鈴筑(2009)。國內外環境教育法比較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吳鈴筑(2018)。臺灣環境教育政策與立法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吳潔柔、鄭瑋岑(2012)。校園永續發展的實際推動應--「綠植於心‧生活實踐」。國民教育,52(6),頁90-92。
宋尚倫譯(1974)。環境的危機(B. Commoner 原著,1971 出版)。臺北市:巨流圖書。
宋明娟(2007)。D. Tanner、L. Tanner 與H. Kliebard 的課程研究觀點解析 。教育研究集刊,53(4), 頁1-32。
李子建(2010)。環境教育與課程改革:理論與實踐。教育學報, 38(1),119–132。
李子建、黃顯華 (1996)。課程:範式、取向和設計。臺北:五南。
李文昭譯(1997)。寂靜的春天(R. Carson 原著,1962 出版)。臺中 : 晨星。
李孟娟 (2006)。國小教師重大議題融入教學之課程實踐研究-以環境教育議題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台南。
李聰明(1987)。環境教育。臺北:聯經。
李聰明(2001)。融入新課程的環境教育。臺南:翰林。
杜文苓(2008)。國際永續發展趨勢初探—以聯合國千禧年發展目標為例。臺灣國際研究季刊,4(2),頁 211-237。
汪靜明(2001)。學校環境教育的理念與原理。載於張子超(主編),環境教育課程設計(頁77-108)。臺北市:師大。
辛懷梓(2011)。發展國民中小學環境教育概念暨分析國民小學教科書內容涵蓋環境教育概念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辛懷梓、張自立、王國華(2011a)。內容分析10 年間環境教育的研究方法與趨勢。東海教育評論,6,頁24-46。
辛懷梓、張自立、王國華(2011b)。國民小學南一版教科書內容涵蓋環境教育概念之分析。慈濟大學教育研究學刊,7,135-162。
周昌弘、蕭新煌、郭允文、王鑫、於幼華、黃榮村、楊冠政、黃政傑、晏涵文(1991)。我國環境教育概念綱領草案。載於中央研究院植物研究所刊
印,中華民國第一屆環境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45-250)。臺北市:
中央研究院植物研究所。
周珮儀等譯(2003)。課程統整(Beane, J. A.原著)。高雄:學富。
周淑卿(1998)。國定課程:徘徊在自由與控制之間。課程與教學季刊 ,1(4), 13 - 28
周淑卿(2012)。學校層級課程與教學推動的現況與展望。載於吳清山(主編),國家課程與教學推動網絡定位與發展(頁113-134)。新北市: 國家教育研究院。
周淑卿(2013)。課程綱要與教科書的差距--問題與成因。課程與教學季刊 ,16 (3),31 -58。
周淑卿(2016)。臺灣國民中小學教科書發展之口述歷史研究(1952 至2001年):知識論與課程觀的演變。國教育研究院總計畫研究報告(NAER-101-03-A-2-04-00-1-04)。臺北市: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傳播科技研究所。
周淑卿(2019)。國中小前導學校運作現況與展望。載於范巽綠(主編),課程協作與實踐第三輯(頁114-125)。臺北市 : 教育部課綱推動專案辦公室。
周淑卿、章五奇(2016)。從實驗教材到官方課程──小學社會科 板橋模式教材與改編本教科書的發展。教科書研究,9(1),37-70。
周淑卿、歐用生、楊國揚主編(2016)。臺灣國民中小學教科書課程觀的演變 : 口述史的研究。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周淑卿主編(2017)。課程發展的知‧行‧思:看見學校的生命力。新北市: 國家教育研究院。
周淑卿主編(2018)。萬壑爭流匯江海 : 小學社會課程發展史。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周淑卿主編(2018)。臺灣國民中小學教科書課程觀的演變 : 口述史的研究。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周新富(2016)。教育研究法(第二版)。臺北市:五南。
周儒(2001)。尋找一個環境教育的實踐場域—「環境學習中心」的需求與概念。取自https://einfo.org.tw/issue/thesis/enviedu/enviedu01062901.htm
周儒(2011)。實踐環境教育 : 環境學習中心。臺北市:五南。
周儒、張子超、黃淑芬譯(2003)。環境教育課程規劃(David, C., Engleson, D.& Yockersm, H.原著)。臺北市:五南。
周儒譯(2003)。環境教育最佳實務規則(Meredith, J. 等編著,2000 年出版)。臺北市:環境教育學會。
周麗玉(1999)。兩性平等教育融入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的時代意義。兩性平等教育季刊,7,97-101。
林心怡(2014)。臺灣環境教育區域中心 點線面全面啟動〔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環境保護人員訓練所電子報〕。取自
https://record.epa.gov.tw/Epaper/10385/ep-2-a.html
林文生(2009)。特色學校的爭論及其再概念化的契機。北縣教育,69,26-30。
林明瑞(2016)。全國性環境教育卓越發展指引。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委託研究計畫。臺中市: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林金虎(2013)。環境議題融入通識課程對大學生環境素養之成效探討。慈惠通識學術專業期刊,3,頁65-76。
林俊義(1981)。臺灣公害問題。載於楊國樞、葉啟政(主編),當前臺灣社會問題(頁293–308)。臺北市:巨流圖書。
林素華(2015)。高中職以下學生、一般民眾之環境素養施測及教學策略研擬。科技部研究計畫成果( MOST 103-2511-S-142-007)。臺中市: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林素華、林明瑞(2011)。99 年度中小學師生環境素養檢測及調查。教育部環保小組成果報告(99-0105445)。臺中市: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林慶隆、張復萌、葉盈君、劉淑津(2018)。科學與行動研究:國小自然科教科書課程觀的演變。載於周淑卿(主編),臺灣國民中小學教科書課程觀的演變 : 口述史的研究(頁149-177)。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沼田真主編(2002)。校內環境教育 :地球村的環保教育。臺北市 : 國際村。
邱文彥、薛憲文、周儒、楊芳玲、郭照榮(1993)。研訂國家環境教育法之研究。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委託研究報告,臺北。
邱兆偉、邱才銘(2002)。國民小學試辦九年一貫課程之成效評估-課程的實施模式與結果。教育學刊,18,1-25。
柯森譯(2002)。課程:基礎、原理和問題(Ornstein, A.原著,1998年出版)。南京:江蘇教育。
柯華崴(1993)。環境教育與國民小學學校教育。載於中正大學成人教育中心(主編),文化變遷與教育發展(頁329-348)。高雄縣:中正大學成人教育中心。
洪詠善(2020)。十二年國教課綱發展歷程及關注課題之分析與展望。臺灣教育研究期刊,1(3),9-33。
洪詠善、范信賢主編(2015)。同行-走進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新北市 : 國家教育研究院。
洪慶宜(2015)。環境教育行動學習課程設計與教學實務。臺中市:白象文化。
洪黛芬、聶志高(2008)。永續校園環境規劃設計之研究。設計研究,8,206-212。
徐振邦、梁文蓁、吳曉青、陳儒晰譯(2006)。最新教育研究法(Cohen, L.,Manion, L. & Marrison,K.原著,2000 出版,第5 版)。新北市:韋伯。
晏涵文(2001)。教育改革與環境教育。載於張子超(主編),環境教育課程設計(頁27-48)。臺北市:國立臺灣示範大學。
高一中譯(2007)。成長的極限:三十週年最新增訂版(Donella, M., Randers,J., & Dennis, M.原著,2004 年出版)。臺北:臉譜。
高明(2004)。教育研究法。臺北市:鼎茂。
高翠霞 、溫育賢(2010)。淺談閒置空間再利用--學校與社區永續發展的實踐 。國教新知,58(4),24-33。
高翠霞(1987)。臺灣地區中等學校教師環境保護意識調查研究。公共衛生,14(3),323-340。
高翠霞(2002)。論析環境教育研究方法與議題趨勢。環境教育學刊,1,55-81。
高翠霞(2007)。國民中小學課程綱要重大議題(環境教育議題)研修項目計畫。教育研究院籌備處報告。臺北市:臺北市立大學學習與媒材設計學
系。
高翠霞(2017)。105 年度環境教育議題配合領域教學實施示例計畫。教育部委託研究報告。臺北市:臺北市立大學學習與媒材設計學系。
高翠霞、高慧芬(1991)。環境教育你我他。臺北市:行政院環保署。
高翠霞、張子超(2016)。環境教育的發展脈絡與融入十二年國教的方法。課程與教學季刊,19(2),27-52。
高翠霞、楊嵐智、高慧芬(2018)。十二年國教議題課程的挑戰—以環境教育為例。臺灣教育評論月刊,7(10),頁 68-75。
高翠霞、蔡崇建(2005)。環境教育指標評量策略整合研究──環境素養指標內涵與評鑑。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成果報告( NSC93-2511-S-133-001)。臺北市:臺北市立師範學院。
高翠霞、蔡崇建、莊潔(2011)。臺灣國民小學學校閒置空間現況、問題與對策。教育資料集刊,49,頁31-68。
國民及學前教育署(無日期)。新舊課程比較。取自
https://cirn.moe.edu.tw/WebContent/index.aspx?sid=9&mid=194
國立臺中師範學院編輯(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教師手冊。臺中:作者。
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2018)。臺灣氣候的過去與未來:臺灣氣候變遷科學報告2017—物理現象與機制重點摘錄。新北市:作者。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2)。環境素養。取自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20575/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發展指引。新北市:作者。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5a)。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研修工作手冊。新北市:作者。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5b)。戶外教育實施指引。新北市:作者。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5c)。議題融入課程研修說明及四項重大議題實質內涵。取自web.fg.tp.edu.tw
國家教育研究院主編(2012)。開卷有益:教科書回顧與前瞻。新北市:作者。
國家教育研究院主編(2019)。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國民中小學暨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議題融入說明手冊(定稿)。新北市:作者。
國家教育研究院課程與教學研究中心(2017)。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國民中小學暨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議題融入説明手冊(初稿)。新北市:作者。
國家教育研究院課程與教學研究中心(2018)。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國民中小學暨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議題融入説明手冊(修訂版)。新北市:作者。
張子超(2000)。二次分析。取自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01530
張子超(2003)。永續發展研究中融入九年一貫課程之新環境典範的內涵概念。全球變遷通訊雜誌,38,11-16。
張子超(2004)。九年一貫課程:環境教育如何一貫?載於高新建(主編),課程綱要實施檢討與展望 (下)(頁321-340)。臺北市:師大書苑。
張子超(2005)。九年一貫課程永續發展教學模組之研究─重要議題〈環境教育〉(II)。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報告(編號: NSC93-2511-S003-014)。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
張子超(2015)。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融入環境教育之研究。科技部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編號:MOST 104-2511-S-003-049-)。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
張子超(2017)。國議題教育的意義與課程融入──以環境教育為例。國家教育研究院教育脈動電子期刊,11,23-30。
張子超(無日期)。綠色學校之理念與推動。取自
http://www.djes.tyc.edu.tw/~health/environment/a10.htm
張子超(無日期b)。實行臺灣環境教育法。取自:http://web.epa.gov.tw/en/
張子超、高翠霞(2004)。重大議題能力指標重點意涵與教學示例─環境教育議題。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委託計畫(計畫編號NAER-93-06-A-1-06-06-2-38),未出版。
張子超、楊冠政(1997)。學生環境知識概念結構發展的研究。師大學報,42,31-48。
張子超、蔡慧敏(2015)。環境素養內涵與評量指標之研究。科技部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MOST 102-2511-S-003-015-MY2)。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張子超主編(2001)。環境教育課程設計。臺北市:國立師大地方教育輔導組。
張子超主編(2001)。環境教育課程設計。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張自立、辛懷梓、陳琰壬 (2013)。翰林版教科書涵蓋環境教育概念的分布狀況與97 課綱建議融入各學習階段環教能力指標數之分析。國民教育,53(4),69-81。
張自立、辛懷梓、羅玉潔(2014)。國小教科書內容涵蓋環境教育概念的分布狀況分析。東海大學教育評論,10,53-78。
張明洵(2012)。解說與環境教育。臺北市:華立。
張芬芬(2003)。教育質性研究進階問題探索 : 理論技術與應用。臺北市:學富文化。
張芬芬(2010)。質性資料分析的五步驟:在抽象階梯上爬升。初等教育學刊,35,87-120。
張芬芬(2012)。文本分析方法論及其對教科書分析研究的啟示。載於國家教育研究院(主編),開卷有益:教科書的回顧與前瞻(161-197 頁)。臺北市:高等教育。
張芬芬、張嘉育(2015)。十二年國教「議題融入課程」規劃芻議。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3),26-33。
張芬芬、陳麗華、楊國揚(2010)。臺灣九年一貫課程轉化之議題與因應。教科書研究,3(1),1-40。
張金淑(2006)。永續校園的推動與展望。學校行政,44,66-84。
張珍悅、徐勝一(2010)。永續發展教育脈絡探討:「聯合國永續發展教育十年計畫」之回顧。地理研究,52,1-26。
張煌熙(2007)。教科書審查制度的發展與影響。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教科書制度與影響(頁49-76)。臺北市:五南。
張路西、楊榮祥、劉慕昭、呂光洋(1991)。現階段國民小學教材中有關環境保護和生態保育內容的分析。載於中央研究院植物研究所印刊,中華民國第一屆環境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張嘉育(2007)。課程研究。臺北縣:冠學文化。
張嘉育、葉興華(2010)。中小學課程政策之整合研究—子計畫(二)學校本位課程與重大議題探究。國家教育研究院籌備處委託,未出版。
教育部(1993)。國民小學課程標準。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1998)。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總綱。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2000)。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基本理念與實施策略。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2001)。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2002)。綠校園:打造永續、綠色、健康的校園環境。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2003a)。新課程實施配套措施手冊。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2003b)。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重大議題(環境教育)。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2004)。防災教育白皮書。臺北:作者。
教育部(2008a)。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環境教育議題修訂說明。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2008b)。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重大議題。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2008c)。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總綱。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2009)。永續校園營造指南。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2011)。聽:校園裡的綠色樂章,教育部環保小組20 年回顧與展望。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總綱。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2014b)。中華民國戶外教育宣言。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2014b)。國民中小學特色學校推動成果報告。取自
https://reurl.cc/O1o1or
教育部(2016)。一樹百穫:教育部科技與人文社科教育推展的回顧與展望。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2020a)。永續發展目標(SDGs)教育手冊-臺灣指南。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2020b)。響應6/5 世界環境日-教育部出版「永續發展目標教育手冊」【即時新聞】。取自https://reurl.cc/O1nvKX
教育部(2020c)。教育部補助永續循環校園探索及示範計畫申請說明。取自https://www.esdtaiwan.edu.tw/#tab-5
教育部(2020 年1 年15 日更新)。教育部綠色學校夥伴網絡之綠校精神。取自https://www.greenschool.moe.edu.tw/gs2/about.aspx
教育部(2020 年5 年20 日更新)。教育部史之教育改革。取自
http://history.moe.gov.tw/policy.asp?id=7
教育部(無日期)。教育部綠色學校夥伴網路之發展點滴。取自
https://www.greenschool.moe.edu.tw/gs2/about.aspx
教育部臺灣省中等學校教師研習會(2007)。德智體群美五育理念與實踐。臺北市:教育部中教司。
教育部校園美感環境再造計畫專案辦公室(無日期)。推開美感的大門 從生活中發現美。取自https://caepo.org/aesthetic_edu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無日期)。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108課綱資訊網】。取自https://12basic.edu.tw/12about.php
教育部環境保護小組(1989)。環境教育教學活動之師資養成輔助教材。臺北市:作者。
梁世武、劉湘瑤(2012)。環境教育能力指標暨全民環境素養調查專案工作計畫。行政院環境保護署計畫成果報告( EPA-100-EA11-03-A264)。臺北市:世新大學。
梁明煌(1998)。師範院校環境教育中心運作及輔導功能之成效評估與研究報告。教育部環保小組委託研究計畫報告。花蓮:東華大學。
章五奇(2017)。臺灣第一套鄉土教育課程標準之課程史探究。載於白亦方(主編),課程改革2016 回顧與展望(頁3-60)。臺北市:五南。
莊明貞(2013)。美麗與哀愁-我在性別平等教育實踐的回顧與反思【部落格文章網】。取自http://ming-jane.blogspot.com/2013/10/blog-post.html
許世璋(2003a)。大學環境教育課程介入研究:著重於環境行動、內控觀、與環境責任感的成效分析。環境教育研究,1(1),139-172。
許世璋(2003b)。大學環境教育課程對於環境行動與其他環境素養變項之成效分析。科學教育學刊,11(1),97-119。
許世璋、任孟淵(2014)。培養環境公民行動的大學環境教育課程──整合理性、情感、與終極關懷的學習模式。科學教育學刊,22(2),211-236。
許世璋、黃怡華(2017)。林務局池南自然教育中心環境教育遊戲方案對於六年級生環境素養之成效分析。科學教育學刊,25(2),169-196。
許民陽(2016)。我國環境教育輔導機制強化與整合研究。科技部研究報告(MOST104-2511-S845-007 )。臺北市:臺北市立大學地球環境暨生物資源學系。
許民陽、湯宜之(2017)。環保署環境教育區域中心與夥伴組織合作關係初探。教師天地,202,1-7。
郭生玉(2012)。心理與教育研究法:量化、質性與混合研究方法。臺北市:精華。
郭禎祥、陳碧珠譯(2008)。教育想像力:學校課程、教學的設計與評鑑(E.W. Eisner 原著, 2002 出版,第3 版)。臺北:洪葉文化。
陳弘順、蔡文玲、黃意文(2017)。水資源休閒環境教育設施場所遊客環境素養之探討─以宜蘭深溝水源生態園區為例。運動與遊憩研究,12(2),76-86。
陳永仁(1990)。國小高年級環境教育輔助教材—地球像一艘太空船。環境教育季刊,5,62-63。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五南。
陳伯彰(1987)。潛在課程研究。臺北市:五南。
陳伯璋(2001)。新世紀課程改革的挑戰與省思。臺北市:師大書苑。
陳秉逵譯(2010)。 歷史研究取徑與方法(M. Trachtenberg 原著,2006 出版)。臺北市:韋伯。
陳美如、彭煥勝(2016)。探尋一段臺灣課程發展史──板橋模式的回顧與前瞻。教科書研究,9(1),1-36。
陳麗華、吳麗君、黃永和、詹惠雪、葉興華譯(2003)。課程發展實務導引(Wiles, J. & Bondi, J.原著,2002 出版,第6 版)。臺北市:雙葉。
陶百川(2001)。最新六法全書 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臺北市:三民。
彭致翎、陳建民(2014)。環境教育術語資料庫之建置。教育資料與研究,115,111-130。
曾正茂(1990)。我國環境教育之推動與展望(下)。環境教育季刊,8,15-24。
曾振富(2015)。臺北市國小資訊課程發展之研究(1993-2013)(未發表博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教育與潛能開發學系,花蓮。
曾華璧(2001)。人與環境 : 臺灣現代環境史論。臺北 : 正中。
曾華璧(2011)。戰後臺灣環境史 : 從毒油到國家公園。臺北 : 五南。
游美惠(2000)。內容分析、文本分析與論述分析在社會研究的運用。調查研究,8,5-42。
湯梅英(2002)。重大議題之融入。載於黃炳煌主編,社會學習領域課程設計與教學策略(頁169-198)。臺北市:師大書苑。
程膺(2018)。我國高中地球科學課程發展之研究(未發表博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教育與潛能開發學系,花蓮。
賀曉星、仲鑫譯(2001)。環境教育的誕生:英國學校課程社會史的個案研究(I. Goodson 原著,1986 出版)。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黃月美(2004)。Goodson 課程史研究之批判論述分析(未出版之博士論
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
黃光雄(1996)。課程與教學。臺北市:師大書苑。
黃光雄、楊龍立(2004)。課程發展與設計:理念與實作。臺北市:師大書苑。
黃光雄、楊龍立(2012)。課程發展與設計(三版)。臺北市:師大書苑。
黃光雄、蔡清田(2015)。課程發展與設計新論。臺北市:五南。
黃政傑 (1911)。課程設計。臺北市:東華。
黃政傑 (1983)。課程概念剖析。教育研究集刊,25,149-178。
黃政傑(1999)。課程改革。臺北市:漢文。
黃炳煌(1996)。教育改革—理念、策略與措施。臺北市:心理。
黃炳煌(2002)。社會學習領域課程設計與教學策略。臺北市:師大書苑。
黃靖惠、洪志誠、許瑛玿(2012)。九年一貫教科書「全球暖化概念」內容分析。教科書研究,5(3),27-57。
黃嘉雄(2002)。九年一貫課程改革的省思與實踐。臺北市:心理。
黃嘉雄、黃永和(2011)。新興及重大議題課程發展方向之研究—整合型計畫。教育部國家教育研究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NAER-97-05-A-2-06-00-2-25),未出版。
黃繼仁(2003)。課程慎思應用於教室課程實施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臺北市。
楊冠政(1985)。墾丁國家公園環境教育系統規劃。內政部營建署委託專案報告。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物系。
楊冠政(1992)。環境教育發展簡史。博物館學季刊,6(3),3-9。
楊冠政(1993)。臺灣地區環境變遷與學校教育。載於中正大學成人教育中心(主編),文化變遷與教育發展(頁287-328)。高雄縣:中正大學成人教育中心。
楊冠政(1996a)。環境倫理學說概述(1)--人類環境倫理信念的演進。環境教育季刊,28,7-20。
楊冠政(1996b)。環境倫理學說概述(2)--人類中心主義 。環境教育季刊,28,33-49。
楊冠政(1996c)。環境倫理學說概述(3)--生命中心倫理。環境教育季刊,29,17-30。
楊冠政(1996d)。環境倫理學說概述(4)--生態中心倫理。環境教育季刊,30,15-30。
楊冠政(1998)。環境教育。臺北,明文。
楊冠政(1999)。永續發展的倫理。環境教育季刊,37,82-86。
楊冠政(2002)。環境倫理--環境教育的終極目標。環境教育學刊,1,1-11。
楊冠政(2003)。生態倫理學的內涵及其實踐。應用倫理研究通訊,26,57-74。
楊冠政(2011)。環境倫理學概論。臺北,大開資訊。
楊家禎、吳淑姿、余世宗(2018)。露營參與者環境素養之研究──以中部地區四露營區為例。科學與工程技術期刊,14(2),11-21
楊嵐智(2019)。環境素養與教育實踐。臺中教育大學學報,33(2),29-49。
楊嵐智、高翠霞(2017)。環境教育的實質是什麼?-新課綱中環境知識概念之分析。國教新知,64(3),21-33。
楊嵐智、高翠霞(2019)。環境教育議題融入課程的回顧與展望。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15(2),1-25。
楊智穎(2003)。臺灣地區鄉土語言課程發展的回顧與分析。載於歐用生、陳伯璋(主編),課程與教學的饗宴(頁191-204)。高雄市:復文。
楊智穎(2015)。課程史研究。臺北市:學富。
楊龍立(2013)。教育、教學、教授與課程四辭傳統語義探析。國教新知,60(1),95-102。
楊龍立(2016)。教育研究法。臺北市:師大書苑。
葉明政(2014)。國小教師實施重大議題課程政策:釋意理論的多重個案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臺中。
葉欣誠(2012)。我國環境教育推動現況與未來展望。低碳座談,國立臺北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研究所。
葉欣誠(2017)。探討環境教育與永續發展教育的發展脈絡。環境教育研究,13(2),67-109 。
葉俊榮 ( 2013)。環境基本法的脈絡與功能:歷史回顧與展望。取自
https://reurl.cc/g7yZZR
葉俊榮(1993)。透析臺灣環境政策與環保法令。載於蕭新煌、蔣本基、劉小如、朱雲鵬(主編),臺灣2000 年(頁213-218)。臺北市:天下。
葉重新(2004)。教育研究法(第二版)。臺北市:心理。
葉興華(2019)。教學活化 課綱深化—活化課程與教學計畫之辦理。載於范巽綠(主編),課程協作與實踐第三輯(頁126-138)。臺北市 : 教育部課綱推動專案辦公室。
詹志禹(2002)。九年一貫「社會學習領域」課程綱要之發展。載於黃炳煌(主編),社會學習領域課程設計與教學策略(頁1-10)。臺北市:師大書苑。
鄒佩琪、許世璋(2009)。太魯閣國家公園遊客環境素養評量與環境行動意圖之預測變項探討。環境教育學刊,10,53-73。
鄒宗翰、李家宗(2016)。綠色大學學生環境素養表現之調查研究──以中區綠色大學為例。高等教育研究紀要,4,1-31。
甄曉蘭(2004)。課程理論與實務:解構與重建。臺北市:高教。
監察院(2004)。教育改革之成效與檢討。臺北市:作者。
臺北市立師範學院鄉土中心(無日期)。鄉土環境教學概念。取自
https://reurl.cc/QdNrRO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1995)。徜徉田園追求成長-臺北市郊區九所國民小學田園教學專輯。臺北市:作者。
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中心編輯室(1989)。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中心成立週年記。環境教育季刊,4,58-62。
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中心編輯室(1990)。環境教育向下紮根 中小學推動計畫本學年度全面展開。環境教育季刊,8,1-2。
劉翠溶(2011)。環境保護之演變。載於王汎森等,中華民國發展史‧經濟發展。臺北:聯經。
劉翠溶(2019)。臺灣環境史。臺北:國立臺灣大學。
劉潔心、 邱詩揚 、晏涵文、潘瓊如、馮嘉玉、李恆華(2003)。大學校院學生環境素養及其相關因素調查研究。衛生教育學報,19,71-93。
劉潔心主編(2018)。投資健康 價值永續 : 中小學健康教育課程發展史。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劉懿萱(2006)。淺析永續校園學校的發展與省思。菁莪季刊,18(2),31-37。
歐用生(1985)。課程發展模式探討。高雄市:復文圖書。
歐用生(1992)。課程與教學。臺北市:文景。
歐用生(2003)。內容分析法及其在教科書研究上的應用。載於莊梅枝(主編),教科書之旅(頁149-170)。臺北市: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歐用生(2003)。課程典範的再建構。高雄市:麗文文化。
歐用生(2004)。課程與領導-議題與展望。臺北市:高等教育。
歐用生(2016)。教科書(史)研究的新里程碑。載於周淑卿、歐用生、楊國揚(主編),臺灣國民中小學教科書課程觀的演變:口述史的研究(頁1-21)。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歐用生、李建興、郭添財、黃嘉雄(2010)。九年一貫課程實施現況之評估。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編號:RDE C-RES-098-026),未出版。
歐用生、黃嘉雄、白亦方(2008)。基礎教育課程制定機制及其過程之研究。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課程及教學研究中心
潘文忠(2015)。「教育部戶外教育中長程計畫」暨「戶外教育實施指引研擬計畫」結案報告。臺北市: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
潘文忠主編(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發展建議書。新北市: 國家教育研究院。
蔡清田(2001)。課程改革實驗。臺北市:五南。
蔡清田(2004)。課程發展行動研究。臺北市:五南。
蔡清田(2011)。素養:課程改革的DNA。臺北市:高等教育。
蔡清田(2014)。國民核心素養:十二年國教課程改革的DNA。臺北市:高等教育。
蔡清田(2016)。50 則非知不可的課程學概念。臺北市:五南。
蔡清田(2017)。課程實驗:課綱爭議的出路。臺北市:五南。
蔡清田(2018)。核心素養的課程發展。臺北市:五南。
鄭章華主編(2018)。數往知來 歷歷可述:中小學數學課程發展史(上冊)。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鄭章華主編(2018)。數往知來 歷歷可述——中小學數學課程發展史。新北
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蕭新煌(1983)。臺灣地區環境意識之實證研究。行政院衛生署環境保護局委託計畫,未出版。
蕭新煌(1986)。環境保護的教育與宣導:策略評估之研究。行政院衛生署環境保護局委託計畫,未出版。
錢清泓(2001)。有地無位、有名無實?九年一貫重大議題實施困境之探討。國教學報,13,10-17。
環資國際有限公司(2010)。教育部臺灣綠色學校伙伴網絡計畫。取自
https://reurl.cc/lVlLkd
環境基本法(2002 年12 月11 日)
環境教育法(2010 年6 月5 日)
環境教育基金管理會第 6 次委員會議(2012 年12 月26 日)。訂定永續發展為目標的環境教育內涵,以為未來長期推動環境教育之依據討論〔會議記錄〕。取自http://www.epa.gov.tw/public/Data/542712192471.pdf
環境教育設施場所認證及管理辦法(2013 年1 月7 日)
聯合國(1992)。二十一世紀議程。取自
http://www.un.org/chinese/events/wssd/agenda21.htm
薛梨真(2000)。國小教師統整課程實施成效之評估。課程與教學季刊,3
(1),39-58。
鍾啟泉、汪霞、王文靜(2008)。課程與教學論。上海華東師範大學。
鍾鴻銘(2004)。H. M. Kliebard 的課程史研究及其啟示。教育研究集刊,50(1),91-118。
鍾鴻銘、單文經(2006)。Jayne Fleener 後現代課程理論的啟示。課程研究,1(2),69-96。
簡子雅(2011)。臺灣國民小學教科書環境教育教材內容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高雄。
簡楚瑛(2009)。課程發展理論與實務。臺北市:心理。
藍偉瑩(2019)。素養導向教學培力講師共備工作坊的籌備與課程設計-跨領域課程設計。載於范巽綠(主編),課程協作與實踐第三輯(頁114-125)。臺北市 : 教育部課綱推動專案辦公室。
魏士欽、陳君豪(2017)。以特色遊學發展偏鄉學校亮點。臺灣教育評論月刊,6(9),164-168。
Amadio,M., Opertti, R. & Tedesco, J. C.( 2015). The curriculum in debates and in educational reforms to 2030: For a curriculum agenda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Geneva, Switzerland: UNESCO International Bureau of Education.
Bonnett, M. (2013).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being in place.Curriculum Journal, 24 (2), 250-271.
Cedefop (2014). Terminology of European education and training policy: a selection of 130 terms. Luxembourg: Publications Office.
Chapman, P. (2016). Skilled by Nature. Independent School, 75(2), 74–78.
Cheng, I. N. Y., & So, W. W. M. (2015). Teachers’ environmental literacy and teaching – stories of three Hong Kong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International Research in Geographical &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24(1), 58–79.
Davis, Jr. O.L. (1991). Historical inquiry : telling real stories. In E. C. Short (Ed.),Forms of curriculum inquiry (pp. 77-88). Albany: SUNY Press.
Disinger, J. E. & Monroe, M. C. (1994). Defining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Michigan, MI: University of Michigan.
Earth Day Network [EDN] (2018). The history of Earth-Day. Retrieved from https://www. earthday.org
Finger, M. (1994). From knowledge to action? 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environmental experiences, learning, and behavior.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50(3):141-160.
Goodlad, J. I. (1991). Curriculum as Field of Study. In Lewy, A. (Ed.), 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Curriculum (pp. 3-7) Oxford: Pergamon Press.
Goodson, 1. (1992). Studying school subjects. Curriculum. Perspectives, 32(1), 23-26.
Goodson, I. (1989). Curriculum reform and curriculum theory: A case of historical amnesia. Cambridge Journal of Education, 19(2), 131-141.
Hungerford, H. R. & Peyton, R. B. (1994). Procedures for Developing A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Curriculum. Paris: UNESCO.
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and Natural Resources, the World Wildlife Fund and 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 (1980). World conservation strategy. Retrieved from https://reurl.cc/Nj8Lbq
IUCN Commission on Education and Communication ( 2000). ESDebate : International Debate on 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land, Switzerland : IUCN Commission on Education and Communication.
Jickling, B. & Wals, A. E. (2008). Globalization and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looking beyo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 40 (1), 1-21.
Jickling, B. (2009).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research: to what ends?,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Research, 15(2), 209-216.
Jonnaert, P. & Therriault, G. (2013). Curricula and curricular analysis: Some pointers for a debate. Prospects, 43(4), pp.397-417.
Kao, T. S., Kao, H. F., & Tsai, Y. J. (2017). The context, status and challenges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formal education in Taiwan. Japanes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26(4), 15-20.
Klein, M. Frances. (1989) . Curriculum Reform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 Creating your own agenda.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Kliebard, H. M. (2002). Success and Failure in Educational Reform: Are there historical “lesson”. In Changing Course (pp.126-138). New York: Teacher College Press.
Kopnina, H. (2012). 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SD): the turn away from “environment” i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Research, 18(5), 699-717.
Limits to Growth was right. (2014, February 15). The Guardian, Australia new Opinions. Retrieved from https://reurl.cc/NjKXMp
Maurer, M., & Bogner, F. X. (2019). How freshmen perceiv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EE) and 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SD). PLoSONE, 14(1), 1–16.
McKeown-Ice, R. & Dendinger, R. (2009). A Framework for Teaching, Learning, and Assessing Environmental Issues. Journal of Geography, 107(4-5), pp.161-166.
Monroe, M. C., Adams, A. E. & Greenaway, A. (2019). Considering research paradigms i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Research, 25(3), 309-313.
Mukherjee, M. (2005). An Earth Charter Guidebook for Teachers. San Jose, Costa Rica : The Earth Charter Initiative.
North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NAAEE) (2000). Excellence i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Guidelines for learning K–12. Rock Spring, GA: Author.
NAAEE (2008). Developing a state environmental literacy plan. Rock Spring, GA: Author.
NAAEE (1995). Papers on the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standards. Washington, DC: North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NAAEE(2008). Developing a state environmental literacy plan. Rock Spring, GA: Author.
NAAEE (2019). K–12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Guidelines for Excellence.Retrieved from https://naaee.org
Nachmias, D. & Nachmias, C. (1987). Research methods in the social science.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Nanzhao, Z. (2000). A reflection on “Learning to Learn”: the four pillars of learning and their impications for curriculum reforms. In (IBE). A capacity-building curriculum specialists in east and south-east asia. International Bureau of Education, 11–14.
National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foundation [NEEF] (2015). Environmental Literacy in the United States: An Agenda for Leadership in the 21st Century.Washington, DC: Author.
Oliva, P. F. (2005). Developing the Curriculum. Boston, MA: Allyn & Bacon.
Palmer, J. A. (1998).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the 21st century: Theory, practice,progress and promise. New York: Routledge.
Parry, L. (1999). Transplanting Practices in Social Studies: An Historical Case Study of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nd Reform Efforts in Australia, 1969-1989. Theory & Research in Social Education, 27(4), 505–528.
Payne, P. G. (2006).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nd Curriculum Theory.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37(2), 25-35.
Pinar, W. F., Reynolds, W. M., Slattery, P. & Taubman, P. M.
(1995). Understanding curriculum: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historical and contemporary curriculum discourses. New York: Peter Lang.
Pratt, D. (1980). Curriculum: design and Development. NY :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Reid, A. (1980). The essence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ustralian Association for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Newsletter, 1, 3-6.
Reid, A. (2019). Blank, blind, bald and bright spots i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research.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Research, 25(2), 157-171.
Roth, C. E. (1992). Environmental Literacy Its Roots, Evolution and Directions in the 1990s. Columbus, Ohio: ERIC/CSMEE.
Shao, W.-S. (2012). The Various Concepts of Curriculum and the Factors Involved in Curricula-making. Journal of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3(1), 153-158.
Stevenson, R. B. (2007). Schooling and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contradictions in purpose and practic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Research, 13(2), 139-153.
Strom, A. A. (1980). The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ustralian Association for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Newsletter, 2, 4-5.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Help Desk〔SDGHD〕(2018). Evolution of the Integration of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trieved from https://sdghelpdeskelearning.unescap.org/thematicarea/category?id=9#topic
Tanner, D., & Tanner, L.N. (1990). History of the school curriculum. New York: Macmillan.
Tanner, R. T. (1974) Ecology, environment and education. Retrieved from https://portals.iucn.org/library/efiles/documents/wcs-004.pdf
The U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ummit (2015). Transforming our world: the 2030 Agenda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trieved from http://www.un.org/ga/search/view_doc.asp?symbol=A/69/L.85&Lang=E
The Earth Charter International (2000). The Earth Charter. Retrieved from https://earthcharter.org/about-us/
United Nations (1972). Declar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the Human Environment. Retrieved https://legal.un.org/avl/ha/dunche/dunche.html
United Nations (1975). The Belgrade Charter. Retrieved from
https://www.gdrc.org/uem/ee/belgrade.html
United Nations (1992). The Agenda 21. Retrieved from
https://sustainabledevelopment.un.org/content/documents/Agenda21.pdf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UNESCO) / 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 (1978). The Tbilisi Declaration.Connect ,3(1),1-8.
UNESCO (1982). Nairobi Declaration. Retrieved
https://www.globalpolicy.org/component/content/article/204/42638.html
UNESCO (2005). Contributing to a More Sustainable Future: Quality Education, Life Skills and 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aris: Author.
UNESCO (2006). 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oolkit. Learning & Training Tools No. 1. Paris: Author.
UNESCO (2010a). Teaching and Learning for a Sustainable Future. Retrieved from http://www.unesco.org/education/tlsf/
UNESCO (2010b). Teaching and Learning for a Sustainable Future. Retrieved from http://www.unesco.org/education/tlsf/
UNESCO (2012). Explor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 Multiple-Perspective Approach. Learning & Training Tools No.3. Paris: Author.
UNESCO (2014a). Shaping the Future We Want: UN Decade of 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2005-2014) FINAL REPORT. France: Author.
UNESCO (2014b). UNESCO Roadmap for Implementing the Global Action Programme on 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aris: Author.
UNESCO (1983). Glossary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terms. Paris: Author.
UNESCO (2018). Global Education Monitoring Report 2019: Migration, Displacement and Education – Building Bridges, not Walls. Paris, Author.
Vilea de Araujo, M., Ramirez Ramirez, E., Hernandez Rojas, L., & Briceno Lobo, C.(2005). Teaching a Sustainable Lifestyle with the Earth Charter. San Jose, Costa
Rica : The Earth Charter Initiative.
World Conservation Union (IUCN), 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UNEP), World Wildlife Fund (WWF). (1980). World Conservation Strategy:Living resource conserv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land, Switzerland:Author.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