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跨越邊界的禮與俗—明代東亞使節文化書寫研究 (1450─1620)
作者:廖敏惠
作者(外文):Liao, Min-Hui
校院名稱: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語文學系
指導教授:王學玲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2
主題關鍵詞:漢文化禮俗明代外交政策使節文化書寫東亞朝貢體系courtesies and customs in Han Chinese cultureforeign policy of the Ming dynastycultural writings of envoysEast Asian tributary system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36
摘要
中國使節書寫歷史淵遠流長,漢代承繼春秋時期「詩賦外交」的禮儀傳統,持續發展使節書寫,惟在史籍上僅留下吉光片羽;唐宋以降,使節筆下逐漸凝塑出一個跨越邊界的書寫形式;至明代開創使節多元書寫的另一個高峰。使節書寫作為出使異域言談見聞記錄,同時亦直接或間接地呈現當代獨特的文化形態及現象,展現當代時空背景下的別具一格的特色。
明代初期,太祖朱元璋為恢復過往隋唐時期使節絡繹的榮光,積極拓展外交關係,各國使臣咸來朝貢,盛極一時。但是,英宗土木堡之變的發生,使得明朝的對外關係出現重大轉折。為重塑明朝的宗主國地位,展現國家的文學素養與文化風貌,明朝開始派出大量文人使節出使朝貢國家。使節出使之際,必著眼於藩屬國有否遵循明朝相關禮儀,並透過「賦詩言志」展示深厚的文化底蘊,重拾大明王朝的榮耀。
近年來,東亞地區益形重要,且在政府積極推動新南向政策的背景下,從事東亞相關研究議題蓬勃發展,促成使節空間移動越境與跨界的書寫成為當代顯學。歷來使節作品多著眼於單一區域、單一視角的單線書寫,然而,同在大明王朝的時間軸下,彼此間橫向的相互關照、史料間的比較研究,進而拼合交織而為使節文化書寫,並影響周遭主要朝貢國家的,卻幾無著墨。
緣此,本研究將考察土木堡之變後至萬曆年間使節在朝鮮、琉球、安南等東亞朝貢國家的文化書寫,從出使朝鮮的文化觀看與認同、出使琉球的域外探奇與訪俗,以及出使安南的記憶重構與共鳴,總結其間禮與華同、殊方同俗、禮遵明制的共通性,並歸納使節對朝鮮、琉球、安南等朝貢國家產生的影響。
Abstract
Writings of envoys have a long history in China. The Han dynasty inherited the etiquette and traditions of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that “used poetry in diplomacy”, whereby writings of envoys could continue to be developed. However, only fragments of treasured works could be traced in history books. Envoys gradually developed a cross-border writing style in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Diverse writing styles of envoys reached another peak in the Ming dynasty. Writings of envoys were not only records of what envoys saw and heard in the countries where they were appointed, but they also directly or indirectly reflected the unique cultural patterns and phenomena during the period that they were written.
During early Ming dynasty, the Hongwu Emperor Zhu Yuanzhang actively expanded diplomatic relations with other countries to restore the glory of the Sui and Tang dynasties, a time when there were innumerable visits from foreign envoys. The Ming dynasty had its heyday at the time with envoys across different countries coming to pay tribute. However, the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Ming dynasty took a major turn when the Crisis of the Tumu Fortress took place during the reign of the Emperor Yingzong of Ming. To reposition itself as a suzerain and demonstrate the nation’s literary attainments and culture, emperors of the Ming dynasty began to appoint a large number of literati envoys to the tributary states. The said envoys would focus on whether the vassal states had observed the etiquette rules of the Ming dynasty, while exhibiting their nation’s rich cultural heritage by “citing poems to express their ideas”, so as to restore the glory of the Ming dynasty.
In recent years, East Asia has become more important than ever. As the government actively promotes the New Southbound Policy, studies on East Asia continue to grow, making travel and cross-border writings of envoys a trending research topic. Works of envoys have always been focused on a single region and written from a single perspective with a single storyline. There is hardly any study on horizontal integration of the said works and comparison of historical sources within the timeline of the Ming dynasty, from which writings of envoys can be woven to have an impact on the surrounding tributary states.
For the above reason,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cultural writings of envoys to East Asian tributary states, such as Korea, Ryukyu, and Annam, from after the Crisis of the Tumu Fortress to the reign of the Wanli Emperor. It focuses on commonalities among courtesies and sinicization, similar customs in different areas, and observation of the Ming dynasty etiquette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cultural observations made by envoys who were appointed to Korea and their identification with the Korean culture, exploration of Ryukyu and its customs by those who were appointed to the state, and reconstruction of memories of those who were appointed to Annam and their resonance with the state. After the said research and analysis, the study concludes the influence of these envoys on tributary states, such as Korea, Ryukyu, and Annam.
引 用 書 目
一、古代典籍(按經史子集四部排列)
(一)經部
宋‧葉夢得撰:《春秋考》,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影印清乾隆敕刻武英殿聚珍本。
南宋‧朱熹撰:《點校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清‧阮元審定,盧宣旬校:《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影印清嘉慶二十年(1815)南昌府學刊本。
高明註譯,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國立編譯館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主編:《大戴禮記》,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4年。

(二)史部
戰國‧左丘明撰,三國吳‧韋昭注,上海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組校點:《國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西漢‧劉向集錄:《戰國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漢‧司馬遷撰,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影印金陵書局本。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影印王先謙漢書補注本。
晉‧陳壽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影印宋紹興本。
南朝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晉‧司馬彪補志:《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影印宋紹興本。
南朝梁‧蕭子顯撰,楊家駱主編:《南齊書》,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影印宋大字本。
南朝梁‧沈約撰:《宋書》,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影印宋元明三朝遞修本。
北魏‧酈道元撰:《水經注》,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影印清乾隆敕刻武英殿聚珍本。
北魏‧酈道元著,楊守敬,熊會貞疏,段熙仲點校,陳橋驛復校:《水經注疏》,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年。
北魏‧酈道元著,陳橋驛著:《水經注校釋》,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1999年。
北齊‧魏收撰,清‧謝啟昆:《魏書》,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影印宋大字本。
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隋‧姚察,隋‧謝炅,唐‧魏徵,唐‧姚思廉合撰:《梁書》,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影印宋大字本。
隋‧姚察,唐‧魏徵,姚思廉合撰,楊家駱主編:《陳書》,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影印宋蜀大字本。
唐‧魏徵等撰,楊家駱主編:《隋書》,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影印宋刻遞修本。
唐‧李延壽撰,楊家駱主編:《北史》,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影印元大德本。
唐‧令狐德棻等撰:《周書》,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影印清武英殿本。
唐‧房玄齡等撰:《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影印金陵書局本。
唐‧李延壽撰,楊家駱主編:《南史》,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影印元大德本。
唐‧杜佑著,王文錦等點校:《通典》,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唐‧李林甫等撰,陳仲夫點校:《唐六典》,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後晉‧劉昫撰:《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影印清懼盈齋刻本。
宋‧徐天麟撰:《西漢會要》,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影印清乾隆敕刻武英殿聚珍本。
宋‧王溥撰:《唐會要》,北京:中華書局,1955年。
宋‧司馬光編著,元‧胡三省音註,標點資治通鑑小組校點:《資治通鑑》,北平:古籍出版社,1956年。
宋‧孟元老撰,鄧之誠注:《東京夢華錄注》,香港:商務印書館,1961年。
宋‧宋綬,宋敏求編,司義祖校點:《宋大詔令集》,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
宋‧徐兢撰:《宣和奉使高麗圖經》,臺北:藝文書局,1966年影印清乾隆鮑廷博校刊本。
宋‧歐陽修撰,宋‧徐無黨注:《新五代史》,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影印南宋慶元本。
宋‧薛居正等撰:《舊五代史》,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影印南昌熊氏曾影庫本。
宋‧歐陽修,宋祁撰,楊家駱主編:《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影印北宋嘉祐十四行本。
宋‧[高麗]金富軾:《三國史記》,漢城:保景文化社,1991年。
南宋‧沈作賓修,南宋‧施宿等纂:《嘉泰會稽志》,《宋元方志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宋‧[高麗]一然:《三國遺事》,漢城:瑞文文化社,1996年。
南宋‧趙汝適著,楊博文校釋:《諸蕃志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元‧脫脫等撰:《金史》,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影印元至正刊本。
元‧脫脫等撰:《宋史》,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影印元至正本配補明成化本。
元‧脫脫等撰:《遼史》,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影印元末明初翻刻本殘本。
元‧熊夢祥著:《析津志輯佚》,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
元‧周達觀原著,夏鼐校注:《真臘風土記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元‧[越]黎崱:《安南志略》,合肥:黃山書社,2009年收入中國基本古籍庫。
明‧宋濂等撰:《元史》,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影印洪武九十九卷本和南監本。
明‧明太祖:《皇明祖訓》,北京:北京圖書出版社,2002年影印明洪武禮部刻本。
明‧徐一夔奉敕撰:《大明集禮》,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影印明嘉靖九年(1530)刊本。
明‧應檟編輯:《蒼梧軍門志》,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影印明嘉靖三十二[癸丑]年(1553)刊本。
明‧鄧球撰:《皇明泳化類編》,《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北京:書目文獻社,1993年影印明隆慶刻本,史部,政書類,第50冊。
明‧申時行等修,明‧趙用賢等纂:《大明會典》,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館藏明萬曆十五年(1587)大黑口刊本。
明‧馬歡撰:《瀛涯勝覽》,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影印明萬暦沈節甫輯陽羨陳于廷刊本。
明‧葉向高著,明‧陳繼儒、高承埏校:《四夷考》,《寶顏堂秘笈續集》,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影印明萬曆繡水沈氏尚白齋刻本。
明‧孔貞運編:《皇明詔制》,美國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中文善本古籍數位電子文獻資料庫Harvard-Yenching Library Chinese rare book Digitization Project影印明崇禎間(1628~1644)刊本。
明‧吳之鯨撰:《武林梵志》,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影印清乾隆四十五年欽定文淵閣四庫全書抄本。
明‧黃洪憲撰:《朝鮮國紀》,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影印清曹溶輯陶越增訂六安晁氏排印本。
明‧沈德符著:《萬曆野獲編》,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明‧[朝鮮]金宗瑞著,[日] 末松保和編:《高麗史節要》,東京都:學習院東洋文化硏究所,1960年據蓬石文庫本刋印。
明‧李東陽等奉敕撰,申時行等奉敕重修:《大明會典》,臺北:國風出版社,1963年。
明‧李賢奉勅脩,明‧萬安等纂,[日]長澤規矩也、山根幸夫編著:《和刻本大明一統志》,東京:汲古書院,1978年影印京師二條通書林弘章堂山本長兵衞刊中御門天皇正徳三癸巳(1713年)仲春版。
明‧王圻撰:《明萬曆續文獻通考》,新北:文海出版社,1979年。
明‧王士性著,呂景琳校:《廣志繹》,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明‧林堯俞等纂修,明‧俞汝楫等編撰:《禮部志稿》,《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史部,第597冊。
明‧費信撰:《星槎勝覽》,《筆記小說大觀六編》,臺北:新興書局,1989年。
明‧李東陽等纂,[日]山根幸夫解題:《正徳大明会典》,東京都:汲古書院,1989年影印東京大学附属図書館藏刊本。
明‧焦竑編:《國朝獻徵錄》,臺北:明文書局,1991年。
明‧黃汴著,楊正泰校注:《天下水陸路程》,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
明‧鄧士龍輯,許大齡、王天有主點校:《國朝典故》,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
明‧倪謙:《朝鮮紀事》,《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影印陝西省圖書館藏明鈔國朝典故本,史部,雜史類,第46冊。
明‧李文鳳:《越嶠書》,《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影印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藍格鈔本,史部,載記類,第162、163册。
明‧陳侃撰:《使琉球錄》,《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影印民國二十六年商務印書館國立北平圖書館善本叢書第一集影印明嘉靖刻本,史部,地理類,第742冊。
明‧蕭崇業、謝杰撰:《使琉球錄》,《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影印上海社會科學院圖書館藏臺灣學生書局明代史籍彙刊影印明萬曆刻本,史部,地理類,第742冊。
明‧夏子陽、王士禎撰:《使琉球錄》,《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影印上海社會科學院圖書館藏臺灣學生書局明代史籍彙刊影印抄本,史部,地理類,第742冊。
明‧謝杰:《琉球錄撮要補遺》,收錄於黃潤華、薛英編:《國家圖書館藏琉球資料彙編》,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0年,上冊。
明‧嚴從簡撰,余思黎點校:《殊域周咨錄》,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明‧朱國楨:《皇明大事記》,《四庫禁燬書叢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史部,第29册。
明‧郭汝霖:《重編使琉球錄》,收錄於殷夢霞、賈貴榮主編:《國家圖書館藏琉球資料續編》,北京:北京圖書館,2002年。
明‧羅日褧撰:《咸賓錄》,合肥:黃山書社,2009年。
明‧董越撰:《朝鮮賦》,《文瀾閣欽定四庫全書》,杭州:杭州出版社,2015年,史部,第602冊。
清‧朱秀纂,謝鍾齡修:《橫州志》,美國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中國地方志數位電子文獻資料庫Harvard-Yenching Library Chinese Local Gazetteers Digitization Project影印清乾隆11年(1746)重刊本。
清‧周煌撰:《琉球國志略》,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影印清乾隆敕刻武英殿聚珍本。
清‧徐延旭著:《中越交界各隘卡略》,《小方壺齋輿地叢鈔正編》,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影印清光緒丁丑(三)年(1877)至丁酉(二十三)年(1897)上海著易堂排印本。
清‧盛慶紱著:《越南地輿圖說》,《小方壺齋輿地叢鈔正編》,臺北:廣文書局,1962年影印清光緒丁丑(三)年(1877)至丁酉(二十三)年(1897)上海著易堂排印本,第十帙。
清‧何炳著:《輿覽》,《小方壺齋輿地叢鈔正編》,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影印清光緒丁丑(三)年(1877)至丁酉(二十三)年(1897)上海著易堂排印本。
清‧龔柴著:《越南考略》,《小方壺齋輿地叢鈔正編》,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影印清光緒丁丑(三)年(1877)至丁酉(二十三)年(1897)上海著易堂排印本。
清‧闕名著:《驛站路程》,《小方壺齋輿地叢鈔正編》,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影印清光緒丁丑(三)年(1877)至丁酉(二十三)年(1897)上海著易堂排印本。
清‧闕名著:《畿東河渠通論》,《小方壺齋輿地叢鈔正編》,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影印清光緒丁丑(三)年(1877)至丁酉(二十三)年(1897)上海著易堂排印本。
清‧馬冠羣著:《奉天地略》,《小方壺齋輿地叢鈔再補編》,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影印清光緒丁丑(三)年(1877)至丁酉(二十三)年(1897)上海著易堂排印本。
清‧龍文彬纂:《明會要例略》,東海大學圖書館藏雕龍中日古籍全文資料庫影印清光緒十三年永懷堂刻本。
慳碒山館編輯:《湖南彊域驛傳總纂》,美國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數位電子文獻資料庫Harvard-Yenching Library Digitization Project影印淸光緖14年(1888)重刊本。
清‧蔣學鏞撰:《鄞志稿》,《四明叢書》,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影印張氏約園刊本。
清‧永瑢等編撰:《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上海:商務印書館,1933年。
清‧谷應泰撰:《明史紀事本末》,臺北:三民書局,1956年。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明實錄》,臺北:中研院史研所,1962年影印國立北平圖書館紅格鈔本微縮本。
清‧丁謙撰:《明史外國傳地理考證》,臺北:藝文出版社,1972年。
清‧徐葆光:《中山傳信錄》,《臺灣文獻叢刊》,第306種,臺北:臺灣大通書局,1972年。
清‧汪中著:《中山傳信錄》,《臺灣文獻史料叢刊》,臺北:大通書局,1974年,第九輯。
清‧尤侗:《明史外國傳》,臺北:學生書局,1977年。
國立中央圖書館原編,王德毅增訂:《明人傳記資料索引》,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國立中央圖書館,1978年。
王德毅、李榮村、潘柏澄等編:《元人傳記資料索引》,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79-1982年。
清‧張廷玉等撰:《明史》,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影印清武英殿底本。
清‧高宗敕撰:《清朝通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年。
清‧顧祖禹輯著:《讀史方輿紀要》,《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影印上海圖書館藏稿本。
清‧蔡鐸著,原田禹雄譯注:《蔡鐸本中山世譜》,沖縄:榕樹書林,1998年。
清‧鄭秉哲等原編,球陽研究会編:《球陽》,東京:角川学芸出版,2011年。
清‧王韜撰:《琉球朝貢考》,《傳世漢文琉球文獻輯稿》,廈門:鷺江出版社,2012年影印清光緒十七年(1891)上海著易堂鉛印本,第30冊。
清‧蔡鐸撰,高津孝、陳捷主編:《中山世譜》,《琉球王國漢文文獻集成》,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3年影印沖繩縣立博物館美術館藏寫本,第3冊。
印鸞章,李介人修訂:《明鑒》,北京:中國書店,1985年。
崔凎、李士彬、吳耀斗、楊宗時、吳慶燾等著:《同治襄陽縣志》,《湖北府縣志輯》,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年。
昌彼得,王德毅,程元敏,侯俊德等編:《宋人傳記資料索引》,臺北:鼎文書局,2001年。
[越]黄高啟(Hoàng Cao Khải)著:《越史要》,Z-Library. The world's largest ebook library資料庫影印影印1914年刊本。
[日]小田省吾著,朝鮮史學會編輯:《朝鮮史大系》,京城府:朝鮮史學會,1928年(昭和3年)。
[越]潘清簡等纂:《欽定越史通鑑綱目》,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印行,1969年。
[琉球]尚敬(命纂):《琉球國由來記》,收錄於[日]伊波普猷、東恩納寬惇、橫山重編:《琉球史料叢書》,東京:東京美術,1972 年,第1冊。
[越]吳士連、范公著、黎僖等編修,孫曉主編:《大越史記全書》,重慶:西南師範大學,2015年影印法國巴黎亞洲學會藏正和十八年(1697)內閣官本。

(三)子部
東周‧荀況撰,李滌生著:《荀子集釋》,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9年。
戰國‧呂不韋著,陳奇猷校注:《呂氏春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漢‧應劭撰:《風俗通義》,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1年。
漢‧劉歆著:《西京雜記》,收入清‧王謨輯《增訂漢魏叢書》,臺北:大化書局,1983年影印清乾隆五十六年金溪王氏刻八十六種。
漢‧劉向著,盧元駿註譯;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國立編譯館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主編:《說苑》,臺北:商務印書館,1988年。
漢‧劉安著,劉文典撰:《淮南子》,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晉‧陶潛:《搜神後記》,日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藏漢籍善本全文影像資料庫影印舊小說,甲集,第二冊。
晉‧王嘉撰,梁‧蕭綺錄,明‧吳琯校:《拾遺記》,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影印明吳琯校刊逸史本。
後魏‧賈思勰原著,繆啟愉校釋,繆桂龍參校:《齊民要術校釋》,《中國農書叢刊》,北京:農業出版社,1982年,綜合之部。
唐‧歐陽詢撰,汪紹楹校:《藝文類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北宋‧沈括著:《夢溪筆談校證》,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北宋‧李昉等編:《太平廣記》,北京:中華書局,1961年。
北宋‧李昉等奉敕編:《太平御覽》,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年。
北宋‧邵伯溫撰;李劍雄,劉德權點校:《邵氏聞見錄》,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北宋‧王欽若等編:《冊府元龜》,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
宋‧費袞撰:《梁溪漫志》,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影印清乾隆鮑廷博校刊本。
南宋‧趙珙著,明‧陸楫輯:《古今說海》,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影印1821年清道光酉山堂重刊陸氏儼山書院本。
南宋‧王明清撰:《揮麈錄》,北京:中華書局,1961年。
南宋‧黎靖德編,王星賢點校:《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元‧陶宗儀編纂:《說郛》,臺北:成文書局,1975年影印上海涵芬樓排印本。
明‧郎瑛著:《七修類稿》,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明‧李時珍著:《本草綱目》,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75年。
明‧葉盛撰,魏中平校點:《水東日記》,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明‧王圻,王思義編輯:《三才圖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清‧張伯行訂:《二程語錄》,《正誼堂全書》,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影印清康熙張伯行編同治左宗棠增刊本。
清‧孫詒讓著,孫以楷點校:《墨子閒詁》,臺北 : 華正書局,1987年。
清‧王先謙撰:《莊子集解》,《新編諸子集成》,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第一輯。
清‧郭慶藩撰,王孝魚點校:《莊子集釋》,《新編諸子集成》,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第一輯。

(四)集部
南朝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南朝梁‧劉勰著,周振甫譯注:《文心雕龍譯注》,臺北:里仁書局,1994年。
唐‧王維撰,清‧趙殿成箋注:《王右丞集箋注》,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年。
唐‧王維撰,陳鐵民校注:《王維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唐‧李白著,清‧汪琦注:《李太白全集》,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唐‧杜甫著,清‧仇兆鰲注:《杜詩詳注》,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唐‧白居易著,顧學頡校點:《白居易集》,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宋‧強至撰:《祠部集》,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影印清乾隆敕刻武英殿聚珍本。
宋‧汪應辰撰:《文定集》,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影印清乾隆敕刻武英殿聚珍本。
宋‧劉攽撰:《彭城集》,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影印清乾隆敕刻武英殿聚珍本。
宋‧樓鑰撰:《攻媿集》,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影印清乾隆敕刻武英殿聚珍本。
宋‧朱肱撰:《北山酒經》,《知不足齋叢書》,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影印清乾隆鮑廷博校刊本。
宋‧蘇軾撰,宋‧郎曄注:《經進東坡文集事略》,《四部叢刊初編》,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65年影印上海商務印書館縮印烏程張氏南海潘氏合藏宋刊本,集部,第205冊。
宋‧李昉等奉勑編,宋‧彭叔夏辨證,清‧勞格拾遺:《文苑英華》,北京:中華書局,1966年。
宋‧洪興祖撰,白化文等點校:《楚辭補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宋‧嚴羽撰,清‧胡鑑注,任世熙校:《校正滄浪詩話注》,新北:廣文書局,1990年。
宋‧朱熹撰,陳俊民校編:《朱子文集》,臺北:德富文教基金會出版,2000年。
元‧蘇天爵輯撰:《元朝名臣事略》,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影印清乾隆敕刻武英殿聚珍本。
元‧賈銘撰:《飲食須知》,《學海類編》,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影印清曹溶輯陶越增訂六安晁氏排印本。
元‧陳孚撰:《陳剛中詩集》,《四庫全書珍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年,集部,別集類,第404冊。
元‧傅若金撰:《傅與礪詩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集部,別集類,第1213冊。
元‧元好問著,姚奠中主編:《元好問全集》,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
元‧顧瑛作,明‧袁華編:《玉山紀遊》,《欽定四庫全書》,東海大學圖書館藏雕龍中日古籍全文資料庫影印浙江汪啟淑家藏本。
明‧蕭崇業撰:《使琉球錄》,國家圖書館古籍與特藏文獻資料庫影印明萬曆間(1573~1620)原刊本。
明‧謝杰撰:《棣萼北牕唫草》,國家圖書館古籍與特藏文獻資料庫影印明萬曆間(1573~1620)刊本。
明‧陳侃撰:《使琉球錄》,《紀錄彙編》,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影印明萬暦沈節甫輯陽羨陳于廷刊本。
明‧董越撰:《朝鮮賦》,國家圖書館古籍與特藏文獻資料庫影印明藍格鈔本。
明‧張弘至:《萬里志》,《張東海文集》,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館藏史語所數位典藏資料庫影印清康熙間(1662~1722)張氏重刊本,第9、10冊。
明‧董越撰,明‧王政、[日]宇都宮圭齋點拼音:《朝鮮賦》,日本早稲田大学図書館Waseda University Library古典籍総合データベース影印日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藏中御門天皇正德元年(1711)明弘治年間刻本。
明‧高拱撰:《館閣偶詠》,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影印清乾隆十六年(1751)高玉生補刊本。
明‧董越撰,清‧魏元曠校勘:《朝鮮賦附校勘記》,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館藏民國乙卯(四)年(1915)南昌豫章叢書編刻局刊本。
明‧程敏政輯:《皇明文衡》,上海:商務印書館,1919年影印上海涵芬樓借印無錫孫氏藏明嘉靖盧煥刊本。
明‧龔用卿撰:《使朝鮮錄》,南京:國學圖書館,1937年國學圖書館影印明嘉靖本。
明‧陳良謨撰,民國‧張壽鏞輯:《陳忠貞公遺集》,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影印張氏約園刊本。
明‧張煌言:《張蒼水集》,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影印張氏約園刊本。
明‧胡應麟:《詩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年。
明‧張寧撰:《奉使錄》,明‧樊維城輯:《鹽邑志林》,臺北:藝文印書館,1967年影印明天啓三年黃岡樊氏刊本。
明‧陳侃等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使琉球錄》,《臺灣文獻叢刊》,臺北:臺灣銀行,1970年,第287種。
明‧程敏政選編:《皇明文衡》,《四部叢刊正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據上海涵芬樓借印無錫孫氏藏明嘉靖盧煥刊本重印,第98冊。
明‧馮夢龍編撰,楊家駱編:《喻世明言》,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明‧董越撰:《朝鮮賦》,《四庫全書珍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影印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1集。
明‧張以寧撰:《翠屏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影印國立故宫博物院藏本,集部,別集類,第1226冊。
明‧宋濂:《文憲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影印國立故宫博物院藏本,集部,別集類,第1223冊。
明‧林弼撰:《林登州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影印國立故宫博物院藏本,集部,別集類,第1227冊。
明‧吳伯宗撰:《榮進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影印國立故宫博物院藏本,集部,別集類,第1233冊。
明‧潘希曾撰:《竹澗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影印國立故宫博物院藏本,集部,別集類,第1266冊。
明‧李夢陽撰:《空同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據國立故宫博物院藏本影印。
明‧孫承恩撰:《文簡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影印國立故宫博物院藏本,集部,別集類,第1271冊。
明‧任亨泰:《景印狀元任先生遺稿》,臺北:中華民國任氏宗親會,1984年影印國立中央圖書館藏明正德刊本。
明‧羅懋登著;陸樹崙,竺少華校點:《三寶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明‧胡震亨:《唐音癸籤》,《景印本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影印國立故宫博物院藏本,集部,詩文評類,第1482冊。
明‧倪謙輯:《奉使朝鮮倡和集》,《叢書集成續編》,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9年影印玉簡齋叢書本,文學類,第114冊。
明‧朱國禎:《湧幢小品》,臺北:廣文書局,1991年。
明‧胡應麟撰:《詩藪內編》,《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影印南開大學圖書館藏明刻本,集部,詩文評類,第418册。
明‧陳子龍:《明經世文編》,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明‧黃福撰:《黃忠宣公文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影印淸華大學圖書館藏明嘉靖馮時雍刻本,集部,別集類,第27冊。
明‧蔣冕撰:《湘皋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影印上海圖書館藏明嘉靖三十三年王宗沐等刻本,集部,別集類,第44冊。
明‧魯鐸撰:《魯文恪公文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影印中共中央黨校圖書館藏明隆慶元年方梁刻本,集部,別集類,第54冊。
明‧郭汝霖撰:《石泉山房文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濟南:齊魯書社,1997年影印浙江圖書館藏明萬曆二十五年郭氏家刻本,集部,別集類,第129册。
明‧龔用卿撰:《雲崗選稿》,《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影印北京圖書館藏明萬曆三十五年龔爟刻本,集部,別集類,第88冊。
明‧朱之蕃撰,[朝鮮]柳根等撰:《奉使朝鮮稿》,《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影印上海圖書館藏明萬曆刻本,集部,別集類,第176冊。
明‧尹襄:《巽峰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影印原北平圖書館藏明嘉刻崇禎八年柴胤璧修補本,集部,別集類,第67册。
明‧祁順撰:《巽川祁先生文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濟南:齊魯書社,1997年影印東北師範大學圖書館藏淸康熙二年在兹堂刻本,集部,別集類,第37册。
明‧湛若水撰:《湛甘泉先生文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影印山西大學圖書館藏淸康熙二十年黃楷刻本,集部,別集類,第56、57册。
明‧陳誠撰:《陳竹山先生文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影印江西省圖書館藏淸雍正七年刻本,集部,別集類,第26冊。
明‧林希元:《同安林次崖先生文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影印遼寧省圖書館藏淸乾隆十八年陳臚聲詒燕堂刻本,集部,別集類,第75册。
明‧毛伯溫撰:《毛襄懋先生別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影印淸華大學圖書館藏淸乾隆三十七年毛仲愈等刻毛襄懋先生集本,集部,別集類,第63册。
明‧章敞撰:《明永樂甲申會魁禮部左侍郎會稽質菴章公詩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影印浙江圖書館藏淸鈔本,集部,別集類,第30冊。
明‧朝鮮官府編:《皇華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影印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朝鮮銅活字本,集部,總集類,第301冊。
明‧熊化撰:《靜儉堂集》,《天津圖書館孤本秘笈叢書》,北京:中華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1999年,集部,第12冊。
明‧王九思撰:《渼陂集》,《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影印明嘉靖十二年王獻等刻二十四年翁萬達續刻崇禎十三年張宗孟修補本,集部,別集類,第1334冊。
明‧茅元儀:《石民四十集》,《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集部,別集類,第1387冊。
明‧于謙撰:《忠肅集》,《文津閣四庫全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影印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本,集部,別集類,第324冊。
明‧潘希曾撰:《竹澗集》,《文津閣四庫全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影印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本,集部,別集類,第423冊。
明‧文徵明撰:《甫田集》,《文津閣四庫全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影印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本,集部,別集類,第425冊。
明‧徐勃:《榕陰新檢》,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影印明萬曆三十四年刻本。
明‧湛若水撰:《甘泉湛子古詩選》,《廣州大典》,廣州:廣州出版社,2015年影印國家圖書館藏明嘉靖三十一年自刻本,第56輯,集部,別集類,第4冊。
明‧梁儲撰:《鬱洲遺稿》,《廣州大典》,廣州:廣州出版社,2015年影印廣東省社會科學院圖書館藏明嘉靖四十五年刻本,第56輯,集部,別集類,第4冊。
明‧湛若水撰:《樵風》,《廣州大典》,廣州:廣州出版社,2015年影印國家圖書館藏明刻本,第56輯,集部,別集類,第4冊。
明‧王縝撰:《梧山王先生集》,《廣州大典》,廣州:廣州出版社,2015年影印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藏本,第56輯,集部,別集類,第6冊。
明‧湛若水著,鍾彩鈞、游騰達點校:《泉翁大全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17年。
清‧張學禮撰:《使琉球記》,《龍威祕書》,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影印清乾隆馬俊良輯刊本。
清‧[日]河世寧輯:《全唐詩逸》,《知不足齋叢書》,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影印清乾隆鮑廷博校刊本。
清‧李鼎元著:《使琉球記》,《小方壺齋輿地叢鈔正編》,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影印清光緒丁丑(三)年(1877)至丁酉(二十三)年(1897)上海著易堂排印本。
清‧何文煥編訂:《歷代詩話》,臺北:藝文印書館,1959年。
清‧黃宗羲編:《明文海》,《欽定四庫全書》,臺北:商務印書館,1977年,集部,總集類,第313冊。
清‧康熙敕修,清‧彭定求編:《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清‧汪森撰,清‧瑚圖禮校,清‧徐以坤覆勘,王雲五主編:《粵西詩載》,《四庫全書珍本九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影印故宮博物藏文淵閣本,第4冊。
清‧汪森撰,王雲五主編:《粵西詩載》,《四庫全書珍本九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影印故宮博物藏文淵閣本,第11冊。
清‧孫承澤:《天府廣記》,臺北:大立出版社,1980年。
清‧顧嗣立編:《元詩選》,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清‧董誥等編:《全唐文》,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清‧朱彝尊編:《明詩綜》,臺北:世界書局,1988年。
清‧朱彝尊:《靜志居詩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0年。
清‧嚴可均校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清‧錢謙益輯:《列朝詩集》,《四庫禁燬書叢刊》,北京:北京出版社,1995年影印北京圖書館藏清鈔本,集部,第95冊。
清‧劉熙載著:《藝概》,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姚從吾著,姚從吾先生遺著整理委員會編輯:《張德輝嶺北紀行》,臺北:正中書局,1971年。
李邊編著,朴在淵校點:《訓世評話》,韓國忠南牙山市:鮮文大學校翻譯文獻研究所,1997年。
清‧朝鮮英祖命編:《皇華集》,《域外漢籍珍本文庫》,第五輯,重慶: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影印日本國立公文書館藏朝鮮仁祖四年(1626)訓練督監字刊本,集部,第13-15冊。
[朝鮮]魚叔權:《攷事撮要》,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影印朝鮮仁祖年間(清[1623-1649])刊本。
[朝鮮]鄭麟趾等編纂:《皇華集》,臺北:珪庭出版社,1978年影印朝鮮活字印本。
[朝鮮]許篈:《荷谷先生朝天記》,臺北:珪庭出版社,1978年。
陳衍輯撰,李夢生校點:《元詩紀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朝鮮]李珥:《栗谷先生全書》,收錄於《韓國文集叢刊》,首爾:韓國景仁文化社,1990年,第44冊。
[朝鮮]李種徽,韓國民族文化推進會編刊:《修山集》,《影印標點韓國文集叢刊》,漢城:景仁文化社,2000年,第247冊。
[朝鮮]權近:《奉使錄》,《燕行錄全集》,首爾特別市[서울특별시]:東國大學校出版部,2001年,第3冊。
[朝鮮]丁煥:《朝天錄》,《燕行錄全集》,首爾特別市[서울특별시]:東國大學校出版部,2001年,第3冊。
[朝鮮]許篈:《朝天記》,《燕行錄全集》,首爾特別市[서울특별시]:東國大學校出版部,2001年,第4冊。
[朝鮮]趙憲:《朝天日記》,《燕行錄全集》,首爾特別市[서울특별시]:東國大學校出版部,2001年,第4冊。
[朝鮮]尹根壽:《朝天錄》,《燕行錄全集》,首爾特別市[서울특별시]:東國大學校出版部,2001年,第4冊。
[朝鮮]裴三益:《朝天錄》,《燕行錄全集》,首爾特別市[서울특별시]:東國大學校出版部,2001年,第5冊。
[朝鮮]李睟光:《朝天錄》,《燕行錄全集》,首爾特別市[서울특별시]:東國大學校出版部,2001年,第5冊。
[朝鮮]李安訥:《朝天錄》,《燕行錄全集》,首爾特別市[서울특별시]:東國大學校出版部,2001年,第6冊。
[朝鮮]佚名:《朝天日錄》,《燕行錄全集》,首爾特別市[서울특별시]:東國大學校出版部,2001年,第6冊。
[朝鮮]黃汝一:《銀槎錄》,《燕行錄全集》,首爾特別市[서울특별시]:東國大學校出版部,2001年,第8冊。
[朝鮮]黃士佑:《朝天錄》,《燕行錄全集》,首爾特別市[서울특별시]:東國大學校出版部,2001年,第8冊。
[朝鮮]蘇光震:《朝天日錄》,《燕行錄全集》,首爾特別市[서울특별시]:東國大學校出版部,2001年,第8冊。
[朝鮮]李弘胄:《梨川相公使行日記》,《燕行錄全集》,首爾特別市[서울특별시]:東國大學校出版部,2001年,第8冊。
[朝鮮]李恒福:《朝天錄》,《燕行錄全集》,首爾特別市[서울특별시]:東國大學校出版部,2001年,第9冊。
[朝鮮]徐居正:《筆苑雜記》,收錄於鄺健行,陳永明,吴淑鈿選編:《韓國詩話中論中國詩資料選粹》,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朝鮮]柳麟錫:《毅庵集》,《影印標點韓國文集叢刊》,漢城:景仁文化社,2003年。
[朝鮮]李廷龜:《戊戌朝天錄》,《燕行錄全編》,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第5冊。
[朝鮮]李睟光:《琉球使臣贈答錄》,《燕行錄全編》,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第10冊。
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漢喃研究院合編:《越南漢文燕行文獻集成》,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年,第1冊。
[越]黎貴惇:《桂堂詩匯選》,《越南漢文燕行文獻集成》,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年,第3冊。
[朝鮮]鄭泰齊撰:《菊堂排語》,收錄於張景昆、韓繼鎬主編:《韓國詩話全編校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2年,第3冊。

二、近人專著
(一) 中文專書(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中華民國韓國硏究學會編:《中韓關係史論文集》,臺北:中華民國韓國研究學會印行,1983年。
中琉文化經濟協會主編:《第三屆中琉歷史關係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臺北:中琉文化經濟協會,1991年。
王明珂:《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
王少如、沈曉:《湯因比論─湯因比與厄本對話錄》,上海:三聯書店,1997年。
王京生:《文化是流動的》,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
王明珂:《英雄祖先與弟兄民族─根基歷史的文本與情境》,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
王璦玲主編:《空間與文化場域:空間移動之文化詮釋》,臺北:漢學研究中心,2009年。
王力著:《漢語詩律學》,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
王綿厚,朴文英著:《中國東北與東北亞古代交通史》,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16年。
北京圖書館文獻資訊服務中心剪輯:《明毅宗時代與琉球王國關係之研究》,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7年。
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編,傅璇琮等主編:《全宋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年。
北京大學韓國學研究中心編:《韓國學論文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5年,第四輯。
石守謙、廖肇亨主編:《東亞文化意象之形塑》,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
田曉菲:《神遊:早期中古時代與十九世紀中國的行旅寫作》,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北京三聯)書店,2015年。
全明詩編纂委員會編:《全明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朱誠如、王天有主編:《明清論叢》,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第4輯。
杜慧月:《明代文臣出使朝鲜與《皇華集》》,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
李豐楙:《山海經:神話的故鄉》,臺北:時報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4年。
李豐楙、劉苑如主編:《空間、地域與文化─中國文化空間的書寫與闡釋》,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年。
李恩涵著:《東南亞華人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李澤厚:《論語今讀》,北京:三聯書店,2004年。
李安宅:《《儀禮》與《禮記》之社會學的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李岩,徐建順等著:《朝鮮文學通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年。
李嘉瑜:《元代上京紀行詩的空間書寫》,臺北:里仁書局,2014年。
金渭顯編著:《高麗史中中韓關係史料彙編》,臺北:食貨出版社,1983年。
金毓紱主編:《遼海叢書》,瀋陽:遼瀋書社,1985年。
吳洪林編:《歷史名城山海關》,北京:新華出版社,1991年。
吳政緯:《眷眷明朝:朝鮮士人的中國論述與文化心態(1600-1800)》,臺北:秀威資訊,2015年。
周寧、金元浦譯:《接受美學與接受理論》,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年。
政治大學主編:《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文學院,1996年。
洪軍著:《朱熹與栗谷哲學比較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孫康宜:《文學的聲音》,臺北:三民書局,2001年。
胡適著,季羨林主編:《胡適全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
徐玉虎撰:《明代與琉球王國關係之研究》,臺北:徐玉虎,1986年。
徐東日:《朝鲜朝使臣眼中的中國形象─以《燕行錄》、《朝天錄》為中心》,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袁珂校注:《山海經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韋慶遠:《明代黃冊制度》,北京:中華書局,1961年。
郭廷以等著:《中越文化論集》,臺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1956年。
許雲樵譯:《安南通史》,新加坡:世界書局,1957年。
陳慶浩,王三慶主編:《越南漢文小說叢刊》,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7年。
陳尚勝:《中韓關係史論》,山東:齊魯出版社,1997年。
陳寅恪著,陳美延編:《金明館叢稿二編》,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年。
陳寅恪:《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外二種)》,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陳捷先:《努爾哈齊事典》,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
陳益源:《越南漢籍文獻述論》,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陳捷先:《明清中琉關係論集》,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19年。
郭少棠:《旅行:跨文化想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郭建勛:《辭賦文體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高明士:《東亞文化圈的形成與發展》,臺北:臺大出版社,2005年。
高明士:《東亞傳統教育與法文化》,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7年。
彭國棟編纂:《中越緬泰詩史》,臺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1958年。
賈蕙萱,沈仁安編:《中日民俗的異同和交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
梅新林,俞璋華主編:《中國遊記文學史》,上海:學林出版社,2004年。
張維華主編:《中國古代對外關係史》,北京:高等育出版社,1993年。
張秀民:《中越關係史論文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年。
張顯清、林金樹:《明代政治史》,桂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
張伯偉編著:《域外漢籍研究集刊》第一輯,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張伯偉編著:《域外漢籍研究集刊》第二輯,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張伯偉編著:《域外漢籍研究集刊》第五輯,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張伯偉編著:《域外漢籍研究集刊》第六輯,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張伯偉編著:《域外漢籍研究集刊》第八輯,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張伯偉編著:《域外漢籍研究集刊》第九輯,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張伯偉編著:《域外漢籍研究集刊》第十輯,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
張伯偉編著:《域外漢籍研究集刊》第十三輯,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
張伯偉編著:《域外漢籍研究集刊》第二十輯,北京:中華書局,2020年。
張立輝:《山海關長城》,南京: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2017年。
葉泉宏:《明代前期中韓國交之研究(1368-1488)》,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1年。
黃寶實:《中國歷代行人考》,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9年。
黃寶實:《中國歷代行人考續編》,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0年。
黃應貴編:《空間與文化場域:空間之意象、實踐與社會的生產》,臺北:漢學研究中心,2009年。
傅啟學:《中國古代外交史料彙編》,臺北:國立編譯館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80年。
褚斌傑:《中國古代文體概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
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編:《建構與反思》,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有限公司,2002年。
楊廣咸:《安南史》,東京:東亞硏究所出版,1942年。
楊寬:《西周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楊正泰撰:《明代驛站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萬明:《明代中外關係史論稿》,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年。
葛兆光:《宅茲中國:重建有關「中國」的歷史論述》,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
葛兆光:《歷史中國的內與外:有關「中國」與「周邊」概念的再澄清》,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2018年。
樂鋼主編:《東亞人文》,臺北:獨立作家出版社,2014年,2014年卷。
鄭梁生:《明史日本傳正補》,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1年。
鄭永常:《漢文文學在安南的興替》,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年。
鄭毓瑜:《性別與家國─漢晉辭賦的楚騷論述》,臺北:里仁書局,2000年。
鄭麗航、蔣維錟主編:《媽祖文獻資料彙編》(散文卷),北京:中國檔案出版社,2007年,第一輯。
鄭毓瑜:《文本風景:自我與空間的相互定義》,臺北:麥田出版社,2014年。
趙季輯校:《足本皇華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13年。
錢鍾書:《管錐編》,北京:中華書局,1978年,第四冊。
劉師培:《劉師培全集》,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7年,第2冊。
劉紀蕙編:《他者之域─文化身份與再現策略》,臺北:麥田出版社,2001年。
劉春銀,王小盾,陳義主編:《越南漢喃文獻目錄提要》,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年。
劉春銀,王小盾,陳義主編:《越南漢喃文獻目錄提要補遺》,臺北:中央研究院亞太研究專題中心,2004年。
劉玉珺:《越南漢喃古籍的文獻學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劉石吉等編:《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高雄:中山大學人文研究中心出版,2013年。
瞿林東著:《中國史學史綱》,臺北:五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
謝必震,胡新著:《中琉關係史料與硏究》,北京:海洋出版社,2010年。
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1982年。
顧紹柏:《謝靈運集校注》,上海:中州出版社,1987年。
蘇明:《域外行旅與文學想像》,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年。

(二)學位論文(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于在照:《越南漢詩與中國古典詩歌之比較研究》,河南: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博士論文,2007年。
王克平:《朝鮮與明外交關系研究》,吉林:延邊大學博士論文,2009年。
牛啟芳:《明代倪謙與朝鮮的文化交流及貢獻》,山東:山東大學碩士論文,2013年。
[日]仲宗根良治:《1879年日本併吞琉球與琉案交涉》,臺中: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呂青華:《琉球久米村人的民族學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民族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年。
李菁芳:《聯句詩研究》,臺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1998年。
李春蘭:《《丙申皇華集》研究》,吉林:延邊大學碩士論文,2019年。
林琳:《龔用卿及其《使朝鮮錄》探析》,吉林:延邊大學碩士論文,2010年。
孟憲堯:《《皇華集》與明代中朝友好交流研究》,吉林:延邊大學博士論文,2012年。
吳伊瓊:《明朝與朝鮮王朝詩文酬唱外交活動考論》,上海:復旦大學博士論文,2013年。
陳姿蓉:《漢代散體賦研究》,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6年。
高攀攀:《明代中朝使臣往來研究》,山東:山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0年。
馬志興:《明朝遣往朝鮮使者身份研究》,吉林:吉林大學碩士論文,2011年。
張恩練:《越南仕宦馮克寬及其《梅嶺使華詩集》研究》,廣東:暨南大學碩士論文,2011年。
張婧雅:《林弼研究》,福建:閩南師範大學文學博士學位論文,2017年。
殷雪征:《明朝與朝鮮的禮儀之爭》,山東:山東大學博士論文,2015年。
趙克然:《《癸酉皇華集》研究》,吉林:延邊大學碩士論文,2018年。
滕淋:《明朝外交使節研究》,山東:山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0年。
劉喜濤:《封貢關系視角下明代中朝使臣往來研究》,吉林:東北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11年。

(三)期刊論文(依作者姓氏筆畫/字母排序)
王愛菊:〈夏子陽使琉球及其著述論略〉,《福建商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4期(2001年8月),頁32-33。
王明珂:〈歷史事實、歷史記憶與歷史心性〉,《歷史研究》第5期(2001年),頁136-147。
王菡:〈明清冊封使別集中琉球史料舉隅〉,《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第3卷2期(2006年12月),頁111-129。
王克平:〈朝鮮赴明使臣的中國觀─以朝鮮赴明使臣所作紀行錄為考察中心〉,《東疆學刊》第1期(2009年1月),頁5-9。
王準:〈從《朝鮮賦》和《交南賦》看明代文人的頌美意識〉,《昆明學院學報》第36卷第4期(2014年8月),頁90-93。
王桂東:〈明代中朝邊疆地帶與兩國的使行往來〉,《北京社會科學》第2期(2019年2月),頁41-49。
甘懷真:〈從天下到地上─天下學說與東亞國際關係的檢討〉,《臺大東亞文化研究》第5期(2018年4月),頁289-317。
毛翰:〈琉球彈丸綴閩海,得此可補東南荒—琉球漢詩概述〉,《華文文學》第1期(2009年1月),頁88-97。
毛翰:〈人間似隔紅塵外,錯認桃源有路通—琉球漢詩概述(1)〉,《安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期(2010年9月),頁39-44。
毛翰:〈欲寄相思淚,不知何處流─琉球漢詩概述(2)〉,《安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期(2010年12月),頁64-66。
方寶川:〈明清冊封使及其從客在中琉關係中的作用〉,《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期(1989年12月),頁110-115。
方寶川:〈謝杰及其著作考略〉,《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期(2009年3月),頁125-131。
朱振宏:〈隋朝與朝鮮三國使節往來之研究〉,《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第40期(2008年09),頁23-56。
江宜樺:〈自由民主體制下的國家認同〉,《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第25期(1997年3月),頁83-121。
汪梅田:〈論媽祖民間傳說、民間信仰之形成〉,《民間文學論壇》第1期(1996年2月),頁10-13。
汪沺:〈《使琉球錄》的價值探識〉,《長沙大學學報》第31卷第1期(2017年1月),頁110-113。
李金明:〈試論明朝對琉球的冊封〉,《歷史檔案》第4期(1999年12月),頁82-87。
李金明:〈明清琉球冊封使與中國文化傳播〉,《歷史檔案》第3期(2005年8月),頁56-61。
李梅花:〈宋麗使節往來與文化交流〉,《東疆學刊》第24第3期(2007年7月),頁34-39。
李德杏:〈宋元時期中外醫藥交流的方式及特點研究〉,《山東中醫藥大學學報》第33卷第5期(2009年9月),頁411-412、416。
李芬蘭:〈從董越《朝鮮賦》看明代都邑賦的文化內涵〉,《青海師範大學民族師範學院學報》第25卷第2期(2014年11月),頁19-22。
呂小蓬:〈馮克寬獻萬曆帝祝嘏詩的外交文化解讀〉,《北京社會科學報》第10期(2017年10月),頁74-81。
林宛瑄:〈理性眨眼的瞬間─《哈利波特》中流動的想像地景〉,《英美文學評論》第14期(2009年6月),頁145-176。
林唐歐:〈從「南海Ⅰ號」沉船看宋代的時代特征及航海精神〉,《客家文博》第2期(2020年6月),頁12-19。
和麗娟〈淺談蕭崇業《航海賦》〉,《鴨綠江(下半月版)》,第5期(2014年5月),頁27-28。
孟慶茹、袁棠華:〈從《皇華集》看中朝使臣對箕子形象的認知〉,《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0卷第2期(2019年3月),頁59-67。
洪濤:〈語言與權力—探索早期政治權力的發生及其特點的一個視角〉,《學術月刊》第10期(1997年10月),頁49-54。
吳元豐:〈名目繁多的琉球來華使節〉,《歷史檔案》第2期(2004年5月),頁131-132。
吳永寧:〈明前中琉關係史料考證〉,《臨沂師範學院學報》第32卷第5期(2010年10月),頁88-91。
吳叡人:〈沒有民族主義的民族?:伊波普猷的日琉同祖論初探〉,《考古人類學刊》第81期(2014年12月),頁111-135。
徐玉虎:〈琉球歷代寶案之研究〉,《輔仁學誌(文學院之部)》第11期(1982年6月),頁253-301。
徐玉虎:〈琉球人對「明清冊封使所乘海舶」稱謂考〉,《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5期(1984年5月),頁21-55。
徐玉虎:〈明琉球官生入太學事蹟考實(上)〉,《東方雜誌》第19卷第10期(1986年4月),頁36-44。
徐玉虎:〈明琉球官生入太學事蹟考實(下)〉,《東方雜誌》第19卷第11期(1986年5月),頁34-41。
徐玉虎:〈南明隆武帝遣使琉球頒諭「三詔」考釋〉,《國立政治大學邊政研究所年報》第18期(1987年10月),頁151-195。
徐玉虎:〈琉球國王七宴中朝冊封使考實〉,《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6期(1988年9月),頁53-103。
徐玉虎:〈明琉封貢中「官生入監讀書習禮」之研究〉,《輔仁歷史學報》第4期(1992年12月),頁71-86。
徐玉虎:〈 明琉球王國世子尚豐請封襲爵考〉,《輔仁歷史學報》,第6期(1994年12月),頁133-164。
徐玉虎:〈明嘉靖辛酉郭汝霖李際春《重編使琉球錄》解題之研析〉,《海交史研究》,第2期(2001年12月),頁56-105。
許恬怡:〈謝靈運〈山居賦〉自注原因析論〉,《淡江中文學報》第16期(2007年6月),頁205-228。
許結:〈行人與賦〉,《古典文學知識》第2期(總第191期)(2017年3月),頁137-142。
陳捷先,徐玉虎,劉耿生,謝必震:〈揭開塵封的中琉關係史〉,《歷史月刊》第61期(1993年2月),頁28-62。
陳文:〈明朝出使占城研究〉,《東南亞》第2期(2004年6月),頁46-52。
陳鴻瑜:〈漢朝使節到過南印度嗎?〉,《歷史月刊》第204期(2005年1月),頁140-143。
陳文源:〈明朝士大夫的安南觀〉,《史林》第4期(2008年4月),頁113-119。
陳占彪:〈論郭汝霖「使琉」及其《重編使琉球錄》〉,《海交史研究》,第2期(2016年12月),頁69-80。
陳中雨:〈中國涉外關係的政策選項-以明代廷議征伐安南的歷史實踐為例〉,《北商學報》第32期(2017年7月),頁73-90。
郭建勳:〈騷體賦的界定及其在賦體文學中的地位〉,《求索》第5期(2000年5月),頁96-100。
郭萬金、趙寅君:〈明代對外交往中的詩歌態度〉,《饒宗頤國學院院刊》第2期(2015年6月),頁327-354。
郭嘉輝:〈元明易代與天下重塑─洪武賓禮的出現及其意義〉,《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第17卷第1期(總第33期)(2020年6月),頁1-54。
孫衛國:〈《朝天錄》與《燕行錄》─朝鮮使臣的中國使行紀錄〉,《中國典籍與文化》第1期(2002年),頁74-80。
高艷林:〈明代中朝使臣往來研究〉,《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報)》第5期(2005年9月),頁69-77。
高艷林:〈嘉靖時期中朝關系的新階段〉,《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期(2008年3月),頁32-35。
張士尊:〈明朝與朝鮮交通路線變化考〉,《鞍山師範學院學報》第2卷第4期(2000年12月),頁13-17。
張圍東:〈《臺灣珍藏善本叢刊 古鈔本明代詩文集》〉,《全國新書資訊月刊》第1 8 0期(2013年1 2月),頁13-23。
張京華:〈作詩的使臣—湛若水與安南君臣的酬唱〉,《外國文學評論》第3期(2018年),頁5-49。
黃裔:〈琉球漢詩:中國詩歌移植的碩果〉,《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期(1995年7月),頁45-51。
黃修志:〈高麗使臣的「小中華館」與朝鮮「小中華」意識的起源〉,《古代文明》第4期(2012年),頁88-96。
葛兆光:〈預流、立場與方法─追尋文史研究的新視野〉,《復旦學報》第2期(2007年3月),頁1-14。
傅朗:〈陳侃使琉球及其《使琉球錄》的影響〉,《海交史研究》,第2期(1996年12月),頁66-69。
楊正泰:〈明代國內交通路線初探〉,《歷史地理》第7輯(1990年7月),頁96-108。
楊儒賓:〈黃帝與堯舜—先秦思想的兩種天子觀〉,《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第2卷第2期(總第4期)(2005年12月),頁99-136。
楊雨蕾:〈明清時期朝鮮朝天、燕行路線及其變遷〉,《歷史地理》第21輯(2006年5月),頁262-273。
葉曄:〈明人域外賦雙璧:董越《朝鮮賦》與湛若水《交南賦》〉,《文史知識》第6期(2009年6月),頁31-36。
彭茜:〈試論國內學界對越南來華使節及其漢詩的研究〉,《東南亞縱橫》第8期(2013年8月),頁52-55。
馮小錄,張歡:〈越南馮克寬《使華詩集》三考〉,《文獻雙月刊》第6期(2018年11月),頁34-46。
詹杭倫,杜慧月:〈倪謙出使朝鮮與《庚午皇華集》考述〉,《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14期(2007 年6月),頁55-72。
廖大珂:〈試論明朝與東南亞各國朝貢關係的性質〉,《南洋問題研究》第3期(1989年6月),頁91-110。
廖肇亨:〈知海則知聖人:明代琉球冊封使海洋書寫義蘊探詮〉,《臺灣古典文學研究集刊》第2期(2009年12月),頁5-33。
廖肇亨:〈從「搜奇獵異」到「休明之化」─由朱之蕃看晚明中韓使節文化書寫的世界圖像〉,《漢學研究》第29卷第2期(2011年6月),頁53-80。
廖肇亨:〈明代朝鮮詔使詩世界觀探析:以祁順為例〉,《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5 期(2018年)(總第218期),頁166-174。
潘暢和:〈古代日本與朝鮮的特殊階層—武士與兩班之比較〉,《日本學刊》第5期(2010年),頁115-127。
鄭永常:〈一次奇異的詩之外交:馮克寬與李睟光在北京的交會〉,《臺灣古典文學研究集刊》第1期(2009年6月),頁345-372。
劉玉珺:〈中國使節文集考述─越南篇〉,《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卷第3期(2007年6月),頁29-35。
劉玉珺:〈越南北使文獻總說〉,《華西語文學刊》第2期(2012年12月),頁146-157。
蕭源錦:〈古代朝鮮與越南的科舉制補遺〉,《文史雜談》(2004年7月),頁29-30。
蔣武雄:〈宋使節在遼的飲食活動〉,《東吳歷史學報》第16期(2006年12月),頁1-24。
蔣武雄:〈宋臣彭汝礪使遼的行程〉,《史學彙刊》第34期(2015年12月),頁63-97。
謝必震:〈明清冊封琉球論略〉,《海交史研究》第19卷第1期(1991年6月),頁30-42。
謝必震:〈試論明清使者琉球航海中的海神信仰〉,《世界宗教研究》,第71卷第1期(1998年4月),頁78-85。
鄒春燕:〈陳侃《使琉球錄》史料價值研究〉,《文化學刊》,第8期(2020年8月),頁225-228。
權赫子:〈從《皇華集》「箕子題詠」看辭賦的外交功能〉,《東疆學刊》第28卷第3期(2011年7月),頁8-11。
蘇岑:〈明使的「金四月」題唱和朝鮮的「斷指療親」風俗〉,《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3期(2014年6月),頁47-54。
拜根興(Gen-Xing Bai):〈唐中後期赴新羅使節關聯問題考辨〉,《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3卷第6期(2004年11月),頁81-86。
Galtung, J. & Ruge, M. H. (1965). The Structure of Foreign News. Journal of Peace Research, 2(1), 46-91.
[日]岩井茂樹(いわい しげき):〈明代中国の礼制覇権主義と東アジアの秩序〉,《東洋文化》,第85號(2005年3月),頁 121-160。
Joseph D. Straubhaar (1991). Beyond Media Imperialism: Assymetrical Interdependence and Cultural Proximity. Critical Studies in Media Communication, 8(1), 39-59.
[日]上里賢一(Kenichi Uezato)著,陳瑋芬譯:〈琉球對儒學的受容〉,《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第3卷第1期(2006年6月),頁3-25。
[日]村上正二(Murakami Masaji)著,鄭欽仁譯:〈征服王朝(上)〉,《食貨月刊》第10卷第8期(1980年11月),頁355-368。
[日]村上正二(Murakami Masaji)著,鄭欽仁譯:〈征服王朝(下)〉,《食貨月刊》第10卷第9期(1980年12月),頁402-412。
Michel Espagne&Michael Werner(1985). Deutsch-französischer Kulturtransfer im 18. und 19 Jahrhundert: Zu einem neuen interdisziplinären Forschungsprogramm des C.N.R.S.,Francia ,13, p. 502-510.

(四) 外文專著及翻譯著作(依作者姓氏字母排序)
[英]阿諾爾得‧約瑟‧湯恩比(Arnold Joseph Toynbee)著,曹未風等譯:《歷史研究A Study of History》(下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年。
[日]新城俊昭(あらしろ としあき):《ジュニア版琉球‧沖縄史:沖縄をよく知るための歴史教科書》,沖繩:東洋企画,2008年。
[挪]諾伯舒茲(Christian Norberg-Schulz),施植明譯:《場所精神︰邁向建築現象學Genius Loci:Towards a Phenomenology of Architecture》,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0年。
Clifford Geertz.1973.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New York:Basic Books, Inc.
[法]克勞德‧李維斯陀(Claude Lévi-Strauss)著,李幼蒸譯:《野性的思維The Savage Mind》,臺北:聯經出版社,1989年。
Chris Brown著,國家教育研究院等譯:《當代國際政治理論》,臺北:巨流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13年。
[瑞]卡爾‧榮格(C. G. Jung),莊仲黎譯:《榮格論心理類型Psychologische Typen》,臺北:商周出版,2017年。
[法]丹納著,傅雷譯:《藝術哲學》,上海: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
Dean MacCannell.1992. Empty Meeting Grounds: The Tourist Papers. London:Routledge.
[美]康達維(David R.Knechtges)著,蘇瑞隆譯:《漢代宮廷文學與文化之探微:康達維自選集Studies of Han Dynasty Court Literature and Culture》,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3年。
Edward & Lance著,蔡儷伶譯:《旅遊心理學》,臺北:揚智文化出版社,1990年。
艾德華‧薩依德(Edward W. Said)著,蔡源林譯 :《文化與帝國主義》,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1年。
伊凡斯(Evans,Dylan)著,劉紀蕙譯:《拉岡精神分析辭彙》,臺北:巨流出版有限公司,2009年。
[瑞]斐迪南‧德‧索緒爾(Ferdinand de Saussure):《普通語言學教程Cours de linguistique générale》,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年。
[英]馮客(Frank Dikotter)原著,楊立華譯:《近代中國之種族觀念The Discourse of Race in Modern China》,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9年。
加斯東‧巴謝拉(Gaston Bachelard)原著,龔卓軍譯:《空間詩學The Poetic of Space》,臺北:張老師文化出版社,2003年。
[美]牟復禮(Frederick W. Mote),[英]崔瑞德(Denis Twitchett)等編,張書生等譯:《劍橋中國明代史》(上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Mote,Frederick W. and Twitchett, Denis,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Vol. 7, The Ming Dynasty, 1368-1644, part 1,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8.]
[美]牟復禮(Frederick W. Mote),[英]崔瑞德(Denis Twitchett)等編,張書生等譯:《劍橋中國明代史》(下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
[日]夫馬進(ふますすむ)著,伍躍譯:《朝鲜燕行使與朝鲜通信使:使節視野中的中國‧日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凱爾(George H. Kerr)撰,佐藤亮一等譯:《琉球の歷史》,琉球:琉球列島米國民政府,1956(昭和31)年。
哈伯瑪斯(Habermas, Jürgen)著,曹衛東等譯:《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臺北:聯經出版社,2002年。
Héctor Ceballos Garibay.1994.Foucault y el poder. México:Ediciones Coyoacan S.A.de C.V.
Immanuel Wallerstein.1984. The Politics of the World-Economy: The States, the Movements and the Civilisations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John King Fairbank ed.1968. The Chinese World Order:Traditional China’s Foreign Relations ,Cambridge , 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Julia Kristeva. Edited by Toril Moi.1986. The Kristeva Reader.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美]費正清(J.K. Fairbank),E.O. Reischauer & A.M. Craig著,黎鳴等譯:《東亞文明:傳統與變革East Asia: Tradition and Transformation》,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年。
John Tomlinson.1999. Globalization and Culture. Chacigo:University of Chacigo Press.
約翰‧伯格(John Berger)著,吳莉君譯:《觀看的方式Ways of Seeing》,臺北:麥田出版社,2005年。
John Urry , Jonas Larsen.2011.The Tourist Gaze 3.0. London:Sage Publications Ltd.
Karl A.Wittfogel(魏復古)and Feng Chia-Sheng(馮家昇).1949.History of Chinese Society:Liao,(907-1125). Philadelphia:The American Philosophic Society.
[韓]國史編纂委員會編:《朝鮮王朝實錄》,首爾特別市(서울특별시):東國文化社,1956年。
[韓]高麗大學校韓國史研究室著,孫科志譯:《新編韓國史》,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10年。
[法]汪德邁(LéonVandermeersch)著,陳彥譯:《新漢文化圈》,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
Mill J. R .1972. Utilitarianism, On Liberty and Representative Government. London:Dent.
Michel Foucault.1994. Dits et écrits, tome III : 1976-1979.Paris:Gallimard.
[法]M. Halbwachs 著,華然、郭金華譯:《論集體記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英]邁克‧克朗(Mike Crang)著,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等譯:《文化地理學Cultural Geography》,臺北: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
野口鐵郎(のぐち てつろう):《中国と琉球》,東京:開明書院,1977年。
[日]西嶋定生:《東アジア世界と日本》,收入於《西嶋定生東アジア世界史論集》,東京:岩波書店,2002年。
[日]岡田英宏(おかだひでひろ),陳心慧譯:《世界史的誕生:蒙古的發展與傳統》,新北:廣場出版社,2013年。
[英]Paul Cloke、Philip Crang、Mark Goodwin著,王志弘、李延輝、余佳玲、方淑惠、石尚久、陳毅峰、趙綺芳等譯:《人文地理概論Introducing Human Geographies》,臺北:巨流圖書公司,2006年。
[英]彼得‧艾迪(Peter Adey)著,徐苔玲、王志弘譯:《移動Mobility》,臺北:群學出版社,2013年。
羅伯特‧波寇克(Robert Bocock)著,田心喻譯:《文化霸權》,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
[美]撒母耳‧亨廷頓著,程克雄譯:《 我們是誰?─美國國家特性面臨的挑戰》,北京:新華出版社,2005 年。
[美]雪倫‧朱津(Sharon Zukin),王志弘、王玥民、徐苔玲譯:《權力地景:從底特律到迪士尼世界Landscapes of Power: From Detroit to Disney World》,新北:群學出版有限公司,2010年。
[紐]費希爾(S. R. Fischer)著,李瑞麟等譯:《閱讀的歷史A History of Reading》,上海:商務印書館,2009年。
孫康宜、宇文所安(Stephen Owen)主編:《劍橋中國文學史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臺北:聯經出版社,2016年。
[日]濱下武志(はましたたけし,Takeshi Hamashita),辛島昇編:《地域史とは何か》,東京:山川出版社,1997年。
[日]濱下武志(はましたたけし,Takeshi Hamashita)著,朱蔭貴、歐陽菲譯:《近代中國的國際契機—朝貢貿易體系與近代亞洲貿易圈(近代中国の国際的契機─朝貢貿易システムと近代アジア)》,北京:中國社科出版社,1999年。
[日]濱下武志(はましたたけし,Takeshi Hamashita)著,朱蔭貴、歐陽菲譯:《近代中國的國際契機朝貢貿易體系與近代亞洲經濟圈》,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年。
[美]Yi-Fu Tuan(段義孚)著,潘桂成譯:《空間與地方:經驗的視角Space and Place-the Perspective of Experience》,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7年。
[日]遊佐昇,野崎充彦,増尾信一郎編:《アジア諸地域と道教》,東京:雄山閣,2001年。

三、工具書及網路資源(按編者姓氏筆畫排序)
王重民:《中國善本書提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王洪、田軍主編:《唐詩百科大辭典》,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94 年。
尹均生主編:《中國寫作學大辭典》,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1998年。
中國大百科全書線上資料
http://lib2.tngs.tn.edu.tw/cpedia/Content.asp?ID=72610
內政部地政司線上資料https://web.archive.org/web/20120614114615/http://maritimeinfo.moi.gov.tw/marineweb/layout_C10.aspx
辛夷,成志偉主編:《中國典故大辭典》,北京:燕山出版社,1991年。
英國培生教育出版亞洲有限公司:《朗文當代高級英語辭典》,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年。
科學oneline─高瞻自然科學教學資源平臺線上資料
https://highscope.ch.ntu.edu.tw/wordpress/?p=4851
賈文毓,李引主編:《中國地名辭源》,北京:華夏出版社,2005年。
張春興:《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臺灣東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
臧維熙等編:《中國旅遊文化大辭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霍松林:《辭賦大辭典》,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6年。
[英]斯蒂爾編:《牛津中階英漢雙解詞典:第3版》,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年。
the free dictionary線上資料
https://encyclopedia.thefreedictionary.com/diffusion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