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清代環東亞海域海盜之研究
作者:陳鈺祥
作者(外文):Yu-HsiangChen
校院名稱:國立成功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學系
指導教授:莊吉發
劉石吉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6
主題關鍵詞:清代檔案環東亞海域海盜水師Ch’ing DynastyArchivesEast Asian Rim WatersPiratesNav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4
  有清一代,「環東亞海域」的海氛可說是從未平靜,在此片汪洋大海中,自古以來多是利用船舶航行的方式,與世界諸國進行商業貿易和文化交流。不過,在海上航行之際,存在著各種阻礙的因素,除大自然的風濤襲擊外,更有海盜的侵擾,讓整個海域,處處充滿著危機。該海域所產生的海盜問題,並非僅有清朝政府需要面對,應是與當時以中國為核心的東亞傳統國際秩序下之朝貢貿易、冊封體系息息相關。然而,到了十九世紀中晚期,全球規模的近代世界形成,在此之前所形成的獨立歷史世界──「東亞世界」也不可避免的被解體、吸收了。雖然傳統東亞國際秩序已逐漸崩潰瓦解,海盜卻仍然活躍於此海域上。因此,清代海盜的研究如同明代的倭寇研究,應將「環東亞海域史」當作研究區域和角度出發,重新建構海盜的歷史,不能只以東亞國際秩序中心的明清統治者對抗倭寇、海盜之面向來書寫。
  海盜隨著世界貿易航線之延伸與拓展,便此起彼伏,直至今日,海盜的問題依然存在。日前,索馬利亞海盜活動猖獗,引起各國的重視,為防止海盜活動的蔓延,於是先後派遣軍艦進行護航,保護往來亞丁灣的商船和貨船,使海盜事件演變成國際性問題。回顧清代文獻,可知海盜的問題,對於當時的中國、日本、朝鮮、琉球、臺灣及越南等地區而言,確實亦為極重要的議題。1980年代以前,中國海洋發展史的研究較少,主題多偏重於制度史中的海關、市舶司,或是著眼於海外華人社會、華僑史上。近年來,臺灣、中國及西方的學術界,逐漸對中國海盜史研究專題予以重視;據此,本文擬將研究時代聚焦在整個清代(1644-1911),將活動於「環東亞海域」的海盜作為研究對象,擺脫過去海盜研究只集中於乾嘉之交,粤洋與閩浙海盜之上,試著突破官方記載的偏見與缺陷,不再著重於討論海盜與清政府的關係;並用「從下往上看」的歷史觀,從海盜「供單」、文人筆記、報章雜誌或西方檔案等文獻裡,試著「趨近」海盜原本的社會組織、經濟來源、生活特性及信仰等面貌。
The East Asian Rim Waters and South China Sea level which the coastal inhabitant's economical depended. When Ch’ing dynasty, the Guangzhou port has named as the emperor treasure house. Because the marine trade quantity had increased, pirates who lived by grabbing also developed along with it. Most pirates who made insurgencies in Ch’ing dynasty were came from the border of Guangdong. Moreover, Vietnam had recruited Chinese pirates to raise military expenses caused the insurgencies of the East Asian Rim Waters got out of control.
檔案資料:
《宮中檔康熙朝奏摺》,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76。
《宮中檔雍正朝奏摺》,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77。
《宮中檔乾隆朝奏摺》,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3。
《宮中檔嘉慶朝奏摺》,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未刊。
《宮中檔道光朝奏摺》,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未刊。
《宮中檔咸豐朝奏摺》,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未刊。
《宮中檔光緒朝奏摺》,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73。
《光緒朝硃批奏摺》,北京: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1995。
《軍機處檔.月摺包》,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院藏,未刊。
《乾隆朝上諭檔》,北京: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1998。
《剿平蔡牽奏稿》,北京:國家圖書館藏歷史檔案文獻叢刊,2005。
《臺灣道任內剿辦洋匪蔡牽賽將軍奏稿》,收錄於陳支平主編,《臺灣文獻匯刊》第一冊、第二冊,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
《臺灣道任內剿辦逆匪蔡牽督撫等奏稿》,收錄於陳支平主編,《臺灣文獻匯刊》第二冊、第三冊,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
《嘉慶道光兩朝上諭檔》,北京: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
《咸豐同治兩朝上諭檔》,北京: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
《光緒宣統兩朝上諭檔》,北京: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
(清)文慶,《籌辦夷務始末.道光朝》,臺北:國風出版社,1972。
(清)賈楨,《籌辦夷務始末.咸豐朝》,臺北:國風出版社,1972。
(清)寶鋆,《籌辦夷務始末.同治朝》,臺北:國風出版社,1972。
《明清史料》,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0。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編,《明清史料戊編》第五本、第六本,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57。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澳門基金會、暨南大學古籍研究所合編,《明清時期澳門問題檔案文獻匯編》全六冊,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張偉仁編,《明清檔案》,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聯經出版社,1995。
國立故宮博物院,《清代外交史料.嘉慶朝.道光朝》,臺北:成文出版社,1968。
莫世祥編譯,《近代拱北海關報告匯編》,澳門:澳門基金會,1998。
陳龍貴主編,《院藏剿撫張保仔史料彙編》,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15。
葡萄牙外交部檔案館、澳門基金會、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澳門大學圖書館合編,《葡萄牙外交部藏葡國駐廣州總領事館檔案.清代部分.中文》全十六冊,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9。
劉芳主編,《漢文文書:葡萄牙國立東波塔檔案館庋藏澳門及東方檔案文獻》(檔案目錄),澳門:澳門文化司署,1997。
───、章文欽主編,《葡萄牙東波塔檔案館藏.清代澳門中文檔案彙編》上、下冊,澳門:澳門基金會,1999。
蔡鐸等編,《歷代寶案》,臺北:臺灣大學,1972。
《點石齋畫報》,上海:上海畫報出版社,2001。
上海申報館編,《申報》,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5,影印本。
松浦章、內田慶市、沈國威編著,《遐邇貫珍:附解題.索引》,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5。
張西平主編,《中國叢報(Chinese Repository,1832.5-1851.12)》共廿冊,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
倫敦新聞畫報回溯資料庫,The Illustrated London News Historical Archive Online, 1842-2003,臺北:飛資得知識服務股份有限公司。
官書典籍:
《清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
《清史稿校註》,臺北:國史館,1989。
《清國史》,北京:中華書局,1993。
《欽定大清會典事例》,臺北:新文豐書局,1963。
《清朝文獻通考》,臺北:新興書局,1963。
(清)盧坤、(清)鄧廷楨主編,王宏斌等點校,《廣東海防彙覽》,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2009。
(清)劉錦藻,《清朝續文獻通考》,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
(清)賀長齡,《皇朝經世文編》,臺北:國風出版社,1963。
(清)葛士濬,《皇朝經世文續編》,臺北:文海出版社,1972。
(清)盛康,《皇朝經世文續編》,臺北:文海出版社,1972。
(清)陳忠倚,《皇朝經世文三編》,臺北:文海出版社,1972。
(清)何良棟,《皇朝經世文四編》,臺北:文海出版社,1972。
(清)邵之棠,《皇朝經世文統編》,臺北:文海出版社,1980。
(清)容安,《那文毅公(彥成)奏議》,臺北:文海出版社,1968。
(清)何嗣焜,《張靖達公(樹聲)奏議》,臺北:文海出版社,1968。
(清)王樹柟,《張文襄公(之洞)全集》,臺北:文海出版社,1968。
(清)毛承霖,《毛尚書奏稿》,臺北:文海出版社,1972。
(清)袁永綸,《靖海氛紀》,英國:大英博物館影印本,未刊。
(清)焦循,《神風蕩寇記》,收錄於《他山之石》卷四,東京:早稻田大學,未刊。
(清)溫承志,《平海紀略》一卷,收錄於《叢書集成續編》第25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9。
(清)梁廷楠,《粤海關志》,臺北:成文書局,1968。
(清)魏源,《聖武記》,臺北:文海出版社,1970。
(清)梁廷柟,《夷氛聞記》,北京:中華書局,1997。
(清)段光清,《鏡湖自撰年譜》,北京:中華書局,1997。
(清)屈大均,《廣東新語》上、下冊,北京:中華書局,1997。
(清)阮元,《廣東通志》,臺北: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59,同治三年刊本。
(清)瑞麟,《廣州府志》,臺北:成文書局,1966,光緒五年刊本。
(清)王之春,《潮州府志》,臺北:成文書局,1967,光緒十九年刊本。
(清)劉溎年,《惠州府志》,臺北:成文書局,1966,光緒七年刊本。
(清)王霽,《高州府志》,臺北:成文書局,1967,光緒十五年刊本。
(清)雷學海,《雷州府志》,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3,嘉慶十六年刊本。
(清)明誼,《瓊州府志》,臺北:成文書局,1967,光緒十六年刊本。
(清)周碩勛,《廉州府志》,收錄於《故宮珍本叢刊》第204冊,海口市:海南出版社,2001,乾隆二十一年刊本。
(清)董紹美,《欽州志》,收錄於《故宮珍本叢刊》第203冊,海口市:海南出版社,2001,雍正元年刊本。
(清)馮瑩,《定海廳志》,臺北:國家圖書館藏,未刊,光緒十年刊本。
(清)孫鑄,《電白縣志》,臺北:國家圖書館藏,未刊,光緒十年刊本。
(清)汪文炳,《富陽縣志》,廣東:嶺南美術出版社,2009,光緒十八年刊本。
(清)馮可鏞,《慈谿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75,光緒二十五年刊本。
(清)田明耀,《香山縣志》,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3,光緒五年刊本。
(清)鄭夢玉,《續修南海縣志》,朱程萬,〈己巳平寇〉,臺北:成文書局,1989,同治十一年刊本。
(清)陳壽祺,《福建通志》,臺北:華文書局,1968,同治十年刊本。
(清)周凱,《廈門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67,道光十九年刊本。
(清)林焜熿,《金門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道光十六年刊本。
(清)汪祖綬,《青浦縣志》,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10,光緒五年刊本。
(清)郭汝誠,《順德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67,咸豐三年刊本。
(清)孫爾準,《道光重纂福建通志》,南京:鳳凰出版社,2011,同治十年刊本。
(越)張登桂,《大南寔錄》,東京:慶應義塾大學語學研究所,1972。
吳錫璜,《同安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67,民國十八年刊本。
吳馨,《上海縣志》,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10,民國二十五年刊本。
項士元,《海門鎮志》,浙江:臨海市博物館,1988。
球陽研究會編,《球陽》,東京:角川書店,1972。
蔡溫,《中山世譜》,沖繩:沖繩縣教育委員會,1987。
專書著作:
上海中國航海博物館編著,《新編中國海盜史》,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14。
王次澄編著,《大英圖書館特藏中國清代外銷畫精華》,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1。
王宏斌,《晚清海防:思想與制度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清代前期海防:思想與制度》,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
李其霖,《見風轉舵:清代前期沿海的水師與戰船》,臺北:五南書局,2014。
李若文,《海賊王蔡牽的世界》,臺北:稻香書局,2011。
李慶新,《瀕海之地──南海貿易與中外關係史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10。
林仁川,《明末清初私人海上貿易》,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7。
吳志良、湯開建、金國平,《澳門編年史》,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9。
香港海事博物館,《海盜與張保仔的世界:香港海事博物館一週年特別展》,香港,香港海事博物館,2006。
席龍飛,《中國造船史》,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徐有威等編,《洋票與綁匪──外國人眼中的民國社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曹永和,《中國海洋史論集》,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0。
許文堂、謝奇懿,《大南實錄清越關係史料彙編》,臺北:中央研究院東南亞區域研究計畫,2000。
許可,《當代東南亞海盜研究》,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9。
許毓良《清代臺灣的海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03。
陳國棟,《東亞海域一千年》,臺北:遠流出版社,2005。
陳龍貴主編,《順風相送:院藏清代海洋史料特展》,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13。
黃慶華,《中葡關係史(1513-1999)》上、中、下三册,安徽:黃山書社,2006。
葉靈鳳,《張保仔的傳說和真相》,香港:中華書局,2011。
蔡石山,《海洋臺灣:歷史上與東西洋的交接》,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11。
鄭永常主編,《海港.海難.海盜:海洋文化論集》,臺北:里仁書局,2012。
鄭廣南,《中國海盜史》,上海: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1999。
蕭一山,《清代通史》,臺北:商務印書館,1972。
蕭國健,《香港古代史》,臺北:商務印書館,2008。
───,《粤東名盜張保仔》,香港:現代教育研究社,1992。
韓英鑫、呂芳編譯,《海盜的歷史》,香港:文匯出版社,2007。
聶德寧,《明末清初海寇商人》,臺北:楊江泉發行,2000。
(一)西文專著:
(美)丁韙良(William A. P. Martin)著,沈弘等譯,《花甲記憶:位美國傳教士眼中的晚清帝國》,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
(美)馬士(Hosea Ballou Morse)著,張匯文等譯,《中華帝國對外關係史》,上海:上海書局出版社,2000。
───,區宗華譯,《東印度公司對華貿易編年史(1635-1834)》,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91。
(美)穆黛安(Dian Murray)著,劉平譯,《華南海盜:1790-1810》,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
(美)安樂博(Robert Antony)著,張蘭馨譯,《海上風雲:南中國海的海盜及其不法活動》,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
───,張蘭馨譯,《南中國海:海盜風雲》,香港:三聯書局,2014。
(美)費正清(John Fairbank)著,劉廣京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編譯室譯,《劍橋中國晚清史(1800-1911年)》,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
(英)赫德(Robert Hart)著,(美)費正清(John Fairbank)主編,傅曾仁等譯,《赫德日記:步入中國清廷仕途(1854-1863)》,北京:中國海關出版社,2003。
(英)必麒麟(W. A. Pickering)著,陳逸君譯,《歷險福爾摩沙:回憶在滿大人、海賊與「獵頭番」間的激盪歲月》,臺北:前衛出版社,2010。
(英)約翰.弗朗西斯.戴維斯(Sir John Francis Davis)著,易強譯,《崩潰前的大清帝國——第二任港督的中國筆記》,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3。
(葡)徐薩斯(Montalto de Jesus)著,黃鴻釗等譯,《歷史上的澳門》,澳門:澳門基金會,2000。
(葡)施白蒂(Beatriz Basto da Silva)著,小雨譯,《澳門編年史:19世紀》,澳門:澳門基金會,1998。
───,金國平譯,《澳門編年史:20世紀(1900-1949)》,澳門:澳門基金會,1999。
(澳)雪珥,《大國海盜:浪尖上的中華先鋒》,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2011。
Aleko E. Lilius, I sailed with chinese pirates. Hong Kong:Earnshaw Books, 2009.
Beresford Scott, An account of the destruction of the fleets of the celebrated pirate chieftains Chui-apoo and Shap-ng Tsai, on the coast of China, in September and October 1849. London:Savill and Edwards, 1851.
Charles Fried Neumann, History of the pirates who infested the China Sea from 1807-1810(翻譯自袁永綸,《靖海氛記》). London:Lincoln's Inn Fields, 1831.
Charles Grey, Pirates of the Eastern Seas, 1618-1723:A Lurid Page of History. London:S. Low, Marston, & Co., Ltd., 1933.
Edward H. Cree, The Cree Journals. UK:Webb & Bower Publishing, 1981.
Grace Estelle Fox , British admirals and Chinese pirates,1832-1869. Reprint of the 1940 ed. published by K. Paul, Trench, Trubner & Co. Ltd., London, 2011. Originally presented as the author's thesis, Columbia. Vita.
John Scarth, Twelve years in China : the people, the rebels, and the mandarins.(施嘉士,《旅華十二年》)Edinburgh:Thomas Constable and Co.,1860.
John C. Dalrymple Hay, The suppression of piracy in the China Sea 1849. London: Stanford, 1889.
Robert Antony, Like Froth Floating on the Sea:The World of Pirates and Seafarers in Late Imperial South China. USA: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2003.
Richard Garrett, The Defences of Macau: Forts, Ships and Weapons over 450 years. Hong Kong: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10.
(二)日文專著:
(日)村上衛,《海の近代中国──福建人の活動とイギリス・清朝》,名古屋:名古屋大學出版會,2013。
───,王詩倫譯,《海洋史上的近代中國──福建人的活動與英國、清朝的因應》,上海: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
(日)豐岡康史,《海賊からみた清朝:十八~十九世紀の南シナ海》,東京:藤原書店,2016。
(日)松浦章,《中国の海賊》,東京:東方書店,1995。
───,《中国の海商と海賊》,東京:山川出版社,2003。
───,《東アジア海域の海賊と琉球》,東京:榕樹書林,2005。
───,《清代帆船東亞航運與中國海商海盜研究》,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9。
───,卞鳳奎譯,《東亞海域與臺灣的海盜》,臺北:博揚文化出版社,2008。
期刊論文:
王日根,〈清嘉慶時期海盜投首問題初探〉,《社會科學》,第10期(2013),頁133-141。
王世慶,〈蔡牽〉,《臺北文獻》,直字第61、62合刊(1983),頁1-19。
王亞民、任藝,〈清初知縣藍鼎元與潮普地區海盜治理〉,《吉林師範大學學報》,第2期(2014),頁86-88。
王華鋒,〈18世紀初期(1708-1717)的海盜問題初探〉,《蘭州學刊》,第162期(2007),頁148-150。
───,〈18世紀福建海盜搶刦活動探析〉,《學術評論》,第3期(2012),頁72-76。
───,〈乾隆後期(1786-1795)福建海盜問題初探〉,《蘭州學刊》,第170期(2007),頁176-179。
───,〈顛簸:政權真空下的民眾生活──以18世紀福建沿海民眾與海盜關系為中心〉,《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第9期(2010),頁81-85。
古鴻廷,〈論明清海寇〉,《海交史研究》,福建:中國海外交通史研究會,第1期(2002),頁19-35。
白斌,〈清末浙江海盜治理──以清廷處置台州海盜黃金滿為例〉,《社會科學戰線》,吉林:吉林省社會科學院,第7期(2012),頁114-117。
吉辰,〈鴉片戰爭後的海盜問題與輪船的引進〉,《河北師範大學學報》,第38卷第4期(2015),頁10-14。
朱德蘭,〈清初遷界令時中國船海上貿易之研究〉,《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二輯,臺北: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1986,頁105-159。
衣冠城,〈從宮中檔看清代乾隆福建地區的海盜〉,《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第8卷第2期(1997),頁97-114。
吳建華,〈海上絲綢之路與粤洋西路之海盜〉,《湛江師範學院學報》,第23卷第2期(2002),頁24-28。
吳彥儒,〈從亡命到歸降:朱濆、朱渥海盜集團的起落〉,《故宮文物月刊》,第365期(2013),頁58-67。
李一蠡,〈重新評析明清海盜(上、下)〉,《炎黃春秋》,第11期(1997),頁74-77、第12期(1997),頁68-73。
李金明,〈清嘉慶年間的海盜及其性質試析〉,《南洋問題研究》,第2期(1995),頁54-47。
李若文,〈海盜與官兵的相生相剋關係(1800-1807):蔡牽、玉德、李長庚之間互動的討論〉,湯熙勇主編,《中國海洋發展論文集》第十輯,臺北: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2008,頁467-525。
───,〈蔡牽集團的婦女──兼論女海盜的意義〉,收錄於《嘉義研究學術研討會-王得祿時代的嘉義會議論文集》(2005.10),頁277-298。
───,〈飆風戰海女英梟──論蔡牽媽〉,《臺灣文獻》,第57卷第1期(2006),頁193-223。
李慶新,〈16-17世紀粤西「珠賊」、海盜與「西賊」〉,《海洋史研究》,第二輯(2011),頁121-164。
季士家,〈近八十年來清代海盜史研究狀況述評〉,《學海》,第5期(1994),頁84-88。
───,〈清軍機處「蔡牽反清鬥爭項」檔案述略〉,《歷史檔案》,第1期(1982),頁115-119。
───,〈略論蔡牽的反清鬥爭〉,《南京大學學報》,第1期(1982),頁117-121。
───,〈蔡牽研究九題〉,《歷史檔案》,第1期(1992),頁93-97。
───,〈蔡牽論述〉,《清史論叢》,第9輯(1993),頁97。
林玉茹,〈清末北臺灣漁村社會的搶船習慣:以《淡新檔案》為中心的討論〉,《新史學》,第20卷第2期(2009.06,地域社會專號),頁115-165。
林延清,〈嘉慶朝借西方國家之力鎮壓廣東「海盜」〉,《南開學報》,第6期(1989),頁65-71。
姚栴,〈海盜之蔓延南洋〉,《南洋華僑通史》第十五章,臺北:商務印書館,1943,頁143-155。
姜修憲、王列輝,〈開埠初期閩浙沿海的海盜活動初探〉,《安徽史學》,第2期(2006),頁94-100。
柯蘭(Paola Calanca),〈面對蔡牽海盜活動的臺灣防衛〉,《淡江史學》,第18期(2007),頁143-149。
張中訓,〈清嘉慶年間閩浙海盜組織研究〉,《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二輯,臺北: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1986,頁161-198。
張代春,〈三十年來清代廣東海盜研究綜述〉,《廣州航海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18卷第2期(2010),頁47-49。
───,〈清末沿海航運中的海盜及海盜護航〉,《蘭台世界》,第7期(2009),頁67-68。
張彬村,〈十六至十八世紀中國海貿思想的演進〉,《中國海洋發展論文集》第二輯,臺北: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1986,頁39-57。
張雅娟,〈19世纪初東南海商與海盜、水師的關係〉,《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第2期(2011),頁34-39。
───,〈近十五年來清代乾嘉年間海盜問題的研究〉,《中國史研究動態》,第2期(2012),頁42-49。
章士晉,〈布興有部和太平軍〉,收於《歷史教學》第九期,天津:史教社,1985,頁55-56。
莊吉發,〈從故宮檔案看清代的連江縣及馬祖列島──以《宮中檔》奏摺與《軍機處檔》奏摺錄副為例〉,《清史論集》第十二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3,頁287-312。
許雪姬,〈日治時期臺灣面臨的海盜問題〉,收錄林金田主編《臺灣文獻史料整理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印,2000,頁27-82。
陳國棟,〈好奇怪喔!清代臺灣船掛荷蘭國旗〉,《臺灣文獻別冊》,第14號(2005),頁6-10。
陳孔立,〈蔡牽集團及其海上活動的性質問題〉,《中國古代史論叢》,第2輯(1981),頁420-430。
陳在正,〈蔡牽海上武裝集團與媽祖信仰──讀謝金鑾《天后宮祭文》〉,《臺灣研究集刊》,第2期(1999),頁75-79。
陳亞寧,〈從清代前期的海防政策看海盜蔡牽與閩台間的海上交通〉,《松高學報》,第1期(1998),頁69-75。
陳啟漢,〈清代乾嘉時期朱濆海上起事考辯〉,《廣東社會科學》,第3期(2010),頁109-115。
曾小全,〈清代前期的海防體系與廣東海盜〉,《社會科學》,第8期(2006),頁144-156。
───,〈清代嘉慶時期的海盜與廣東沿海社會〉,《史林》,第2期(2004),頁57-68。
湯熙勇,〈清代臺灣的外籍船難與救助〉,湯熙勇主編,《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七輯,臺北: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1999,頁547-583。
───,〈清順治至乾隆時期中國救助朝鮮海難船及漂流民的方法〉,朱德蘭主編,《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八輯,臺北: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2002,頁105-172。
黃典權,〈蔡牽朱濆海盜之研究〉,《臺南文化》,第6卷第1期(1958),頁74-102。
黃鴻釗,〈嘉慶澳門葡人助剿海盜初探〉,《文化雜誌》,第39期(1999),頁93-97。
楊國楨、張雅娟,〈海盜與海洋社會權力──以19世紀初「大海盜」蔡牽為中心的考察〉,《雲南師範大學學報》,第3期(2011),頁1-8。
葉志如,〈從吳淞等地刦商看蔡牽海上反清的正義性質〉,《檔案與歷史》,第5期(1989),頁42-48。
───,〈乾嘉年間廣東海上武裝活動概述──兼評麥有金等七幫的《公立約單》〉,《歷史檔案》,第2期(1989),頁96-101。
───,〈試析蔡牽集團的成份及其反清鬥爭實質〉,《學術研究》,第1期(1986),頁84-89。
───,〈嘉慶十年廣東海上武裝公立約單〉,《歷史檔案》,第4期(1989),頁19。
───,〈蔡牽攻打大小擔清軍炮台史料〉,《歷史檔案》,第3期(1986),頁17-20。
葉靈鳳,〈張保仔的傳說和真相〉,《葉靈鳳文集:香港掌故》第三卷,廣東:花城出版社,1999。
廖風德,〈海盜與海難:清代閩臺交通問題初探〉,張炎憲主編,《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三輯,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1988,頁191-214。
劉平,〈乾嘉之交廣東海盜與西山政權的關係〉,《江海學刊》,第6期(1997),頁117-123。
───,〈清中葉廣東海盜問題探索〉,《清史研究》,第1期(1998),頁39-49。
───,〈論嘉慶年間廣東海盜的聯合與演變〉,《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第3期(1998),頁105-111。
───,〈關於嘉慶年間廣東海盜的幾個問題〉,《學術研究》,第9期(1998),頁78-84。
───,〈嘉慶時期的浙江海盜與政府對策〉,《社會科學》,第4期(2013),頁150-160。
劉佐泉,〈清嘉慶年間雷州海盜初探〉,《湛江師範學院學報》,第2期(1999),頁25-29。
劉序楓,〈清政府對出洋船隻的管理政策(1644-1842)〉,劉序楓主編,《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九輯,臺北: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2005,頁331-376。
───,〈清代檔案與環東亞海域的海難事件研究──兼論海難民遣返網絡的形成〉,《故宮學術季刊》,第23卷第2期(2006),頁91-126。
劉敏,〈嘉慶朝清政府為剿除華南海盜對澳門的管理〉,《澳門歷史研究》,第9期(2010),頁88-100。
潘敏德,〈明代中期以後中國沿海的海盜活動〉,《史繹》,第15期,民67.09,頁110-140。
蔡蕙如,〈海盜.寶藏──林道乾、蔡牽的寶藏傳說之研究〉,收錄於國立成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中心,《2010海洋文化學術研討會》(2010.10),頁385-401。
鄭永常、李貴民,〈瞬間的光芒:越南阮朝裹銅船之製作與傳承〉,《南方大學學報》,第2卷(2014),頁65-89。
鄭煒明,〈清末(澳門)路環海盜及其與同盟會之關係〉,吳志良 、林發欽、何志輝主編,《澳門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文選.歷史卷(含法制史)》,上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頁14-30。
鄭瑞明,〈討論越南華人在新舊阮之爭中所扮演的角色〉,《越南、中國與臺灣關係的轉變》,臺北:中央研究院東南亞區域研究計畫(2000),頁1-36。
鄭廣南,〈關於我國歷史上海盜活動若干問題的探討〉,《福建師範大學學報》,第4期(1986),頁47-74。
鄭鏞,〈明清時期漳州的海商與海盜論略〉,《海交史研究》,第2期(2014),頁99-115。
蕭國健,〈香港早期海盜史略〉,《廣東文獻季刊》,第8卷第4期(1978.12),頁17-20。
───、卜永堅,〈(清)袁永綸《靖海氛記》箋註專號〉,《田野與文獻:華南研究資料中心通訊》第46期(2007.1),頁1-49。
戴裔煊,〈關於澳門歷史上所謂趕走海盗問題〉,《中山大學學報》,第3期(1957),頁143-166。
戴寶村,〈臺灣海洋史與海盜〉,《宜蘭文獻雜誌》,第16卷第1期(1995),頁3-8。
謝貴安、謝盛,〈從《清實錄》看海南的航海與海盜問題〉,《新東方》,第3期(2011),頁12-16。
聶德寧,〈明清之際鄭氏集團海上貿易的組織與管理〉,《南洋問題研究》,第1期(1992),頁98-105。
譚世寶、劉冉冉,〈張保仔海盜集團投誠原因新探〉,《廣東社會科學》,第2期(2007),頁110-116。
關文發,〈清代中葉蔡牽海上武裝集團性質辨析〉,《中國史研究》,第1期(1994),頁93-100。
蘇同炳,〈海盜蔡牽始末(下、上)〉,《臺灣文獻》,第26卷第1期(1975),頁1-16、第25卷第4期(1974),頁1-24。
(一)西文期刊:
(美)穆黛安著,張彬村譯,〈廣東的水上世界:它的生態與經濟〉,湯熙勇主編,《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七輯(上冊),臺北: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1999,頁145-170。
(美)歐陽泰(Tonio Andrade)著,〈荷蘭東印度公司與中國海寇(1621-1662)〉,《海洋史研究》,第七輯(2015),頁231-257。
(美)安樂博(Robert Antony)著,〈罪犯或受害者:試析1795年至1810年廣東省海盜集團之成因及其成員之社會背景〉,湯熙勇主編,《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七輯(上冊),臺北: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1999,頁439-451。
───,王紹祥譯,〈中國海盜的黃金時代:1520-1810〉,《東南學術》,第1期(2002),頁34-41。
───,〈南洋風雲:活躍在海上的海盜、英雄、商人〉,《海洋史研究》,第一輯(2010),頁153-170。
───,〈中國南方的海盜活動及影子經濟(1780-1810年)〉,《海洋史研究》,第二輯(2011),頁183-201。
Dian Murray, “One woman's rise to power:Cheng I's wife and the pirates, Historical Reflections, vol.8(1981)no.3: P147-161.
Dian Murray, “The China Review:An Interdisciplinary Journal on Greater China (Hong Kong: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 fall 2003), 3:2, P185-187.
A. D. Blue, “Piracy on the China Coast, Journal of the Hong Kong B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Vol. 5(1965), P69-85.
(二)日文期刊:
(日)真榮平房昭,〈清代中國における海賊問題と琉球──海域史研究の一視點〉,《東洋史研究》,第63卷第3號(2004.12),頁456-490。
(日)村上衛,〈閩粤沿海民的活動與清朝──以鴉片戰爭前的鴉片貿易為中心〉,湯熙勇主編,《中國海洋發展論文集》第十輯,臺北: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2008,頁361-417。
───,〈十九世紀中葉、華南沿海秩序の再編──イギリス海軍と粤海盗〉,《東洋史研究》,第63卷第3號(2004.12),頁71-106。
───,〈十九世紀中葉華南沿海秩序的重編──閩粤海盜與英國海軍〉,《中國史研究》,第44輯(2006),韓國大邱:中國史學會,頁131-148。
(日)松浦章,劉序楓譯,〈清代的海上貿易與海盜〉,《史聯學報》,第30、31期(1997),頁89-96。
───,李小林譯,〈明清時代的海盜〉,《清史研究》,第1期(1997),頁10-17。
───,〈日治時期臺灣海峽的海難與海盜之緝捕〉,《臺北文獻》,第145期(2003),頁57-81。
───,〈日治時期臺灣海峽の海賊〉,《臺灣學研究通訊》,創刊號(2006.10),頁1-19。
───,陳小法譯,〈20世紀20年代的浙東沿海海盜〉,《浙江海洋文化與経済》,第3輯(2009.08),頁1-19。
───,〈『甬報』に見る浙江沿海の海盜〉,《或問》,第19期(2010),頁1-9。
───,〈清代內河水運中的河盜、湖盜、江盜〉,歐陽恩良主編,《近代中國社會流動與社會控制──中國近代社會史研究集刊》第四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0年11月,頁260-272。
學位論文:
王聲嵐,〈清朝東南沿海商船活動之研究(1644-1840)〉,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江定育,〈民國東南沿海海盜之研究(1912-1937)〉,國立中央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李其霖,〈清代前期沿海的水師與戰船〉,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9年。
李貴民,〈越南阮朝明命時期(1820-1840)海軍與對外貿易〉,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2年。
陳鈺祥,〈清代廣東與越南的海盜問題研究(1810-1885)〉,私立東海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張雅娟,〈清代嘉慶年間海盜問題研究〉,廈門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2011年。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