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東亞海域多元勢力競爭下雞籠、淡水地位的轉變(1400-1700)
作者:陳宗仁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Tsung-jen Chen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曹永和
黃富三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2
主題關鍵詞:雞籠淡水港市興衰台灣早期史QuelangTamchuyport-cityEarly Taiwan Histor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5) 博士論文(1) 專書(1)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4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86
本文主要的論點是:雞籠、淡水兩個港市在十五至十七世紀,特別是1570-1700年間出現急遽的變動;其變動的主因係外部貿易與政治勢力的衝擊。
雞籠、淡水早在史前時代即與外界有貿易往來,本文稱這種型態的貿易為「沿岸貿易」。但因雞籠、淡水缺乏高價、稀有的商品,而且沿岸貿易規模太小,難以自內部發展出較蓬勃的商業貿易。
1400年前後,東亞海域的貿易開始蓬勃發展,促使雞籠、淡水捲入「東南亞商業貿易時代」。本文依外部貿易與政治勢力的消長,將急遽變動的雞籠、淡水歷史區分為三時期:中琉朝貢貿易時期、中日私商貿易時期以及外部政治勢力干預時期。1400-1700年間雞籠、淡水的興衰是東亞海域此一時期整體商業貿易變動的縮影。
對東亞海域的島嶼來講,其文化的變動往往是外來文化傳入的結果。在東南亞的商業貿易時代裡,中國人、日本人、西班牙人、荷蘭人、菲律賓人均來到雞籠、淡水這兩個港口,這些人在台灣早期歷史發展中,在「大員時代」之前,與原住民共同建構了一個「雞籠、淡水時代」。
This is a historical study of the city-port Quelang(雞籠) and Tamchuy(淡水). Up to the present, the early history of Quelang and Tamchuy is of subordinate importance and play a subsidiary role in the history of Taiwan.
From A. D. 1400 to A. D. 1700, these two ports rose as an entrepot of the East-Asian trade, and finally declined in the second half of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Employing the chinese, spanish and dutch archives, I argue that the ebb and flow of these two ports were influenced by the external cause. According to the development of external trade and politics, the early history of Quelang and Tamchuy could be divided into three periods: (1) Sino-Ryukyu tribute trade period, (2) smuggling trade period, (3) external interference period.
Through a case study of Quelang and Tamchuy history, this paper seeks to explore the nature of the city-port history in the maritime trade of East-Asia.
徵引書目
三浦祐之
1933 〈台北平野の開拓に就て(一)〉,《台灣農事報》323:2-13。
小葉田淳
1968 《中世南島通交貿易史の研究》。東京:刀江書院。
中村拓
1965 《御朱印船航海圖》。東京都:日本學術振興會。
中村孝志
1977 《荷蘭時代台灣史研究 上卷概說.產業》。台北:稻香出版社。
1936 〈エスパニヤ人の台灣占據と布教事業〉,《科學の台灣》4(1):14-20。
1936 〈蘭人時代の蕃社戶口表〉,《南方土俗》4(1):59-42。
1937 〈蘭人時代の蕃社戶口表〉(2),《南方土俗》4(3):196-181。
1951 〈台灣におけるエスペニア人の教化事業〉,《日本文化》30(賴永祥翻譯成中文,改稱〈十七世紀西班牙人在台灣的佈教〉,刊於氏著,《台灣史研究初集》,頁112-146)。
1991 中村孝志主講,曹永和譯,〈十七世紀中葉的淡水、基隆、台北〉,《台灣風物》41(3):118-129。new window
1994 吳密察、許賢瑤譯,〈荷蘭時代的台灣番社戶口表〉,《台灣風物》44(1):234-197。new window
日本史料集成編纂會(編)
1975 《中國朝鮮の史籍しこおけ日本史料集成,明實錄之部一》。東京:國書刊行會。
王一剛
1970 〈西班牙佔據北台史料〉,《台北文獻》直字13/14:1-8。
王必昌
1961 《重修台灣縣志》。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台灣文獻叢刊第113種。
王瑛曾
1962 《重修鳳山縣志》。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台灣文獻叢刊第146種。
王鑫
1993 《台灣的地形景觀》。台北:渡假出版社。
石莊作
1935 〈金包里の傳說二つ三つ〉,《南方土俗》3(4):39-42。
石原道博
1962 〈皇明祖訓の成立〉,收於清水博士追悼記念明代史論叢編纂委員會編,《清水博士追悼記念明代史論叢》,頁1-35。東京:大安。
石澤良昭、生田滋
1998 《東南アジアの傳統と發展》。東京:中央公論社。
田中則雄
1979 〈強制栽培制度〉,收於《世界の歷史13 南アジア世界の展開》,頁256-258。東京:筑摩書房。
田中健夫
1966 《倭寇と勘合貿易》。東京:至文堂。
1982 《倭寇:海の歷史》。東京:株式會社ニュートンプレス。
1989 《世界歷史と國際交流,東アジアと日本》。東京:放送大學教育振興會。
方豪
1994 《台灣早期史綱》。台北:學生書局。
尹章義
1989 《台灣開發史研究》。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永積洋子(編譯)
1980 《平戶オランダ商館の日記》。東京:岩波書店。
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
1971 《明經世文編選錄》。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台灣文獻叢刊第289種。
申叔舟(著),田中健夫(譯注)
1991 《海東諸國紀》。東京:岩波書店。
米慶余
1998 《琉球歷史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江日昇
1960 《台灣外記》。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台灣文獻叢刊第60種。
江樹生
1984 〈梅花鹿與台灣早期歷史關係之研究〉,收於王穎主持,《台灣梅花鹿復育之研究七十三年度報告》,頁3-62。
江樹生(譯)、冉福立(Kees Zandvliet)(著)
1997 《十七世紀荷蘭人繪製的台灣老地圖》。台北:漢聲出版社。
江樹生(譯)
2000 《熱蘭遮城日誌》第一冊。台南:台南市政府。
善之助
1917 《海外交通史話》。東京:東亞堂。
安倍明義
1938 《台灣地名研究》。台北:蕃語研究會。
伊能嘉矩
1909 《大日本地名辭書續編》。東京:富山房。
1906 〈清領以前の台北地方(1-2)〉,《台灣慣習記事》6(6-7)473-483、584-593。
1928 《台灣文化志》。東京:刀江書院。
伊能嘉矩(著),楊南郡(譯)
1986 《平埔族調查旅行》。台北:遠流出版社。
朱仕玠
1957 《小琉球漫誌》。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台灣文獻叢刊第3種。
朱德蘭
1990 〈十五世紀琉球的亞洲外交貿易〉,收於《第二屆中琉歷史關係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頁195-222。台北:中琉文化經濟協會。
吳玉英
1992 〈西班牙統治菲律賓時期的中、菲貿易〉,香港:私立新亞研究所史學組博士論文,未刊。
吳奇娜
2000,〈17-19世紀北台灣硫磺貿易之政策轉變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刊。
宋文薰
1980 〈由考古學看台灣〉,收於陳奇祿等著,《中國的台灣》,頁93-220。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宋文薰、連照美
1984 〈台灣史前時代人獸形玦耳飾〉,《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44:148-169。
向達(校注)
2000,《兩種海道針經》。北京:中華書局。
全漢昇
1972 《中國經濟史論叢》。香港:中文大學新亞研究所。
佐伯弘次
1992 〈海賊論〉,收於荒野泰典、石井正敏、村井章介編,《アジアのなかの日本史》,頁33-61。東京:東京大學。
村上直次郎
1925 〈呂宋の入貢を促したる秀吉の書翰について〉,《史學雜誌》,36(5):62-69。
1931 〈基隆の紅毛城址〉,《台灣時報》1931年11月:13-22(許賢瑤中譯,〈基隆的紅毛城址〉,《台北文獻》117:127-138)。
1934 〈イスパニヤの台灣占據〉,《科學の台灣》2(5-6):7-12。
村上直次郎(譯)
1929 《異國往復書翰集增訂異國日記抄》。東京:駿南社。
1938 《出島蘭館日誌》。東京:文明協會。
村上直次郎(譯注)、中村孝志(校注)
1972 《バタヴィア城日誌》三冊。東京:平凡社。
李元春
1958 《台灣志略》。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台灣文獻叢刊第18種。
李光周(著)、尹建中(編)
1996 《墾丁史前住民與文化》。台北:稻香出版社。
李壬癸
1991 〈台灣北部平埔族的分類及其語言根據〉,《台灣風物》41(4):214-197。
1993 〈台灣南島民族的遷移歷史〉,收於張炎憲、陳美蓉編,《台灣史與台灣史料》,頁23-44。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
1996 《宜蘭縣南島民族與語言》。宜蘭:宜蘭縣政府。
李金明
1990 《明代海外貿易》。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李東華
1986 《泉州與我國中古的海上交通──九世紀末至十五世紀初》。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李鹿苹
1984 《台灣小區域地理研究集》。台北:國立編譯館。
李毓中
1998 〈明鄭與西班牙帝國:鄭氏家族與菲律賓關係初探〉,《漢學研究》16(2):29-59。
1999 〈西班牙殖民台灣時期的史料:聖薩爾瓦多城的財務報告〉,《台灣史料研究》14:119-146。
2001 〈北向與南進:西班牙東亞殖民拓展政策下的菲律賓與台灣(1565-1642)〉,收於曹永和先生八十壽慶論文集編輯委員會,《曹永和先生八十壽慶論文集》,頁31-61。台北:樂學書局,2001。
2001 〈西班牙與台灣早期關係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台灣文獻》52(3):357-371。
佚名
1962 《清初海疆圖說》。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台灣文獻叢刊第155種。
何平
1998 《清代賦稅政策研究,1644-1840》。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
何喬遠
1996 《閩書》。台南:莊嚴文化出版社,據福建省圖書館藏明崇禎刻本影印。
沈有容(輯)
1959 《閩海贈言》。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台灣文獻叢刊第56種。
沈演
1633 《止止齋集》。中央圖書館影印日本尊經閣文庫藏本。
沖繩縣立圖書館史料編集室(編集)
1992 《歷代寶案》。那霸:沖繩縣教育委員會。
汪大淵(著),蘇繼廎(校釋)
1981 《島夷志略校釋》。北京:中華書局。
余文儀(纂修)
1962 《續修台灣府志》。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台灣文獻叢刊第121種。
東京大學史料編纂所(編纂)
1978 《イギリス商館長日記 原文編之上》。東京:東京大學史料編纂所。
和田清
1924 〈琉球.台灣の名稱に就いて〉,《東洋學報》14(4):06-129。
松田毅一
1981 《近世初期日本關係南蠻史料の研究》。東京:風間書房。
岡本良知
1936 《十六世紀日歐交通史の研究》。東京:弘文莊。
1936 〈1590年以前に於ける日本とフィリピン間の交通と貿易〉,《史學》14(4):1-60。
岩生成一
1926 岩生成一,〈海外貿易家平野藤次郎〉,《歷史地理》48(4):12-23。
1927 〈豐臣秀吉の台灣征代計畫〉,《史學雜誌》38(8):4-37。
1934 〈松倉重政の呂宋島遠征計畫〉,《史學雜誌》45(9):1115-1143。
1934 〈長崎代官村山等安の台灣遠征と遣明使〉,《台灣大學文政學部史學部史學研究科年報》1:285-357。
1936 〈明末日本僑寓支人甲必丹李旦考〉,《東洋學報》23(3):63-119。
1939 岩生成一,〈有馬晴信の台灣島視察船派遣〉,阪上福一編,《台灣總督府博物館創立三十年記念論文集》,頁287-295。台北:台灣總督府博物館。
1958 《朱印船貿易史の研究》。東京:弘文堂。
1966 《南洋日本町の研究》。東京:岩波書店。
1987 《續南洋日本町の研究:南洋島嶼地域分散日本人移民の生活と活動》。東京:岩波書店。
林子候
1978 《台灣涉外關係史》。嘉義:編者刊行。
林仁川
1987 《明末清初私人海上貿易》。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林偉盛
1998 〈荷蘭時期東印度公司在台灣的貿易,1622-1662〉,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刊。
2000 〈荷蘭東印度公司檔案有關台灣史料介紹〉,《漢學研究通訊》19(3):362-371。
林盛彬
1997 〈1626年西班牙進佔台灣北部及其相關史料研所〉《台灣風物》47(3):173-192。
胡滄澤
1992 〈魏晉南朝時期北方漢人入閩及其對福建經濟發展的影響〉,《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2/2:25-32。
金武正紀
1993 〈舶載陶瓷器からみた琉球の海外貿易─中國陶磁器を中心として〉,收於琉中歷史關係國際學術會議實行委員會編集,《琉中歷史關係論文集(四)》,頁339-364。那霸:琉中歷史關係國際學術會議實行委員會。
知念勇
1983 〈中國交易と沖繩出土の中國陶瓷〉,收於沖繩縣立博物館編集,《沖繩出土の中國陶磁 ジヨ-ジH.ケア氏調查收集資料》下冊,沖繩本島編,頁115-116。那霸:編集者刊行。
金關丈夫
1978 《琉球民俗誌》。東京:法政大學出版局。
奈良靜馬
1942 《西班牙古文書を通して見たる日本と比律賓》。東京:大日本雄辯會講談社。
邱炫煜
1995 《中國海洋史專題研究:明帝國與南海諸蕃國篇》。台北:蘭台出版社。
1997 〈從大德南海志看宋末元初廣州的海外貿易〉,收於張炎憲主編,《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六,頁173-215。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
周元文(纂修)
1960 《重修台灣府志》。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台灣文獻叢刊第66種。
周明德
1994 《海天雜文》。台北:台北縣立文化中心。
周致中(著)、陸峻嶺(校注)
2000 《異域志》。北京:中華書局。
周達觀(著),夏鼐(注)
2000 《真臘風土記》。北京:中華書局。
桑原騭藏
1968 〈蒲壽庚の事蹟〉,收於宮崎市定等編,《桑原騭藏全集》,第五卷,頁21-241。東京:岩波書店。
高良昌吉
1987 〈琉球.沖繩の歷史と日本社會〉,收於朝尾直弘等編,《日本の社會史 第一卷列島內外の交通と國家》,頁373-375。東京:岩波書店。
高良倉吉
1989 《新版琉球の時代 大いなる歷史像を求めて》。那霸:ひるぎ社。
宮城榮昌
1977 《琉球の歷史》。東京:吉川弘文堂。
姚瑩
1960 《中復堂選集》。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台灣文獻叢刊第83種。
柯淑純、林玉鈴(主編)
1995 《社寮文史調查手冊》。基隆:基隆市立文化中心。
胡家瑜、崔伊蘭(主編)
1998 《台大人類學系伊能藏品研究》。台北:台灣大學出版中心。
胡興華
1996 《拓漁台灣》。台北:台灣省漁業局。
洪連成
1993 《找尋老雞籠:舊地名探源》。基隆:基隆市政府。
郁永河
1983 《裨海紀遊》。台北:成文出版社,據方豪合校足本。
馬淵東一
1974 《馬淵東一著作集》。東京:社會思想社。
范咸(纂修)
1985 《重修台灣府志》。收於《台灣府志.三種》。北京:中華書局。
凌純聲
1979 《中國邊疆民族與環太平洋文化》。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唐文基(主編)
1995 《福建古代經濟史》。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唐羽
1995 《台灣採金七百年》。台北:財團法人台北市錦綿助學基金會。
1990 〈明鄭之取金淡水、雞籠考〉,《台灣文獻》41(3-4):37-51。
高拱乾
1985《台灣府志》。收於《台灣府志.三種》。北京:中華書局。
袁珂(校注)
1982 《山海經》。台北:里仁書局。
徐葆光
1972 《中山傳信錄》。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台灣文獻叢刊第292種。
徐兢
1972 《宣和奉使高麗圖經》。漢城:亞細亞文化社。
翁佳音
1998 《大台北古地圖考釋》。台北:台北縣立文化中心。
1999 〈近代初期北部台灣的貿易與原住民〉,刊於黃富三、翁佳音主編,《台灣商業傳統論文集》,頁45-80。台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連橫
1962 《台灣通史》。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台灣文獻叢刊第128種。
許孚遠
1611 《敬和堂集》。13卷,中央圖書館影印日本內閣文庫藏本。
陳子龍(等選輯)
1962 《明經世文編》。北京:中華書局。
陳正祥(等纂)
1954 《基隆市志.概述篇》。基隆:基隆市文獻委員會。
1954 《基隆市志.自然環境篇》。基隆:基隆市文獻委員會。
陳宗仁
1996 《從草地到街市──十八世紀新庄街的研究》。台北:稻鄉出版社。
1998 陳宗仁,〈沙湧港塞─清代八里坌的興衰〉,《台北縣立文化中心季刊》56:27-36、45-47。
2000 〈南港社與北港社考釋──兼論清代台北地區番丁銀制〉,《台灣史研究》7(1):1-26。
陳尚勝
1997 《懷夷與抑商:明代海洋力量興衰研究》。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
陳希育
1991 《中國帆船與海外貿易》。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陳荊和
1963 《十六世紀之菲律賓華僑》。香港:新亞研究所。
陳侃
1970 《使琉球錄》。收於《使琉球錄三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台灣文獻叢刊第287種。
陳信雄
1993 〈從琉球出土中國陶瓷窺探中琉關係〉,琉中歷史關係國際學術會議實行委員會編集,《琉中歷史關係論文集(四)》,頁319-338。那霸:琉中歷史關係國際學術會議實行委員會。
陳國棟
1978 〈西班牙及荷蘭時代的淡水(上、下)〉,《台灣人文》4:27-34;5:25-33。
2000 〈十七世紀初期東亞貿易中的中國棉布〉,「近代早期東亞海洋史與台灣島史:慶祝曹永和院士八十大壽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頁1-19。
陳漢光
1968 〈明代清初北台武備〉,《台北文獻》直字1/2/3/4合刊:37-55。
陳培桂(纂修)
1963 《淡水廳志》。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經濟研究室,台灣文獻叢刊第172種。
陳夢林(纂修)
1962 《諸羅縣志》。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經濟研究室年,台灣文獻叢刊第141種。
陳壽祺(等纂)
1968 《福建通志》。台北:華文書局。
張天澤著,姚楠、錢江譯
1998 《中葡早期通商史》。香港:中華書局香港分局。
張廷玉(等撰)
1975 《明史》。台北:鼎文書局。
張彬村
1984 〈十六世紀舟山群島的走私貿易〉,《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一輯,頁71-95。
張增信
1988 〈明季東南海寇與巢外風氣體1567-1644〉,張炎憲主編,《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三輯,頁313-344。
1988 《明季東南中國的海上活動 上編》。台北:私立東吳大學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
張應俞
1993 《杜騙新書》。上海:古籍出版社。
張燮(著),謝方(點校)
2000 《東西洋考》。北京:中華書局。
曹永和
1979 《台灣早期歷史研究》。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1988 〈環シナ海域交流史における台灣と日本〉,箭內健次編,《鎖國日本と國際交流》上卷,頁613-639。東京:吉川弘文館,1988。(鍾淑敏等譯,〈環中國海域交流史上的台灣和日本〉,《台灣風物》41(1),1991/3:17-43)。
1990 〈台灣島史研究的另一途徑──「台灣島史」概念〉,《台灣史田野研究通訊》15:7-9。
2000 《中國海洋史論集》。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2000 《台灣早期歷史研究續集》。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曹履泰
1959 《靖海紀略》。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台灣文獻叢刊第33種。
國分直一
1986 《海上の道:倭と倭的世界の模索》。東京:福武書店。
黑潮文化の會(編)
1977 《日本民族と黑潮文化:黑潮の古代史序說》。東京:角川書店。
黃士強
1984 《台北芝山巖遺址發掘報告》。台北:台北市文獻委員會。
黃秀敏(譯)
1993 《台灣南島語言研究論文日文中譯彙編》。台東: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籌備處。
黃美英(編)
1996 《凱達格蘭族書目彙編》。台北:台北縣立文化中心。
黃省曾(著)、謝方(校)
1982 《西洋朝貢典錄》。北京:中華書局。
黃叔璥
1957 《台海使槎錄》。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台灣文獻叢刊第4種。
黃鴻釗
199 《澳門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梁嘉彬
1965 《琉球及東南諸海島與中國》。台中:東海大學。
夏琳
1958 《閩海紀要》。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台灣文獻叢刊第11種。
夏琳
1958 《海紀輯要》。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台灣文獻叢刊第22種。
彭孫貽
1959 《靖海志》。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台灣文獻叢刊第35種。
森山恆雄
1988 〈豐臣期海外貿易の一形態續論〉,收於箭內健次編,《鎖國日本と國際交流》,頁203-235。東京:吉川弘文館。
程紹剛(譯註)
2000 《荷蘭人在福爾摩沙》。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董應舉
1967 《崇相集選錄》。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台灣文獻叢刊第237種。
湯開建
1999 《澳門開埠初期史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湯錦台
2002 《前進福爾摩沙──十七世紀大航海年代的台灣》。台北:貓頭鷹出版社。
楊彥杰
1992 《荷據時代台灣史》。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楊君實
1961 〈台北縣八里鄉針三行及大坌坑文化兩史前遺址調查報告〉,《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17/18:45-66。
趙汝适(著),楊博文(校釋)
1996 《諸蕃志》。北京:中華書局。
萬明
2000 《中國融入世界的步履:明與清前期海外政策比較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箭內健次
1938 〈マニラの所謂パリアンに就いて〉,《台北帝大史學科研究年報》5:191-346。
詹素娟(主持)、劉益昌(協同主持)
1999 《大台北都會區原住民歷史專輯:凱達格蘭調查報告》。台北:台北市文獻委員會。
詹素娟
1995 〈宜蘭平原噶瑪蘭族之分布、來源與遷徒─以哆囉美遠社、猴候社為中心〉,潘英海、詹素娟編《平埔研究論文集》,頁41-76。台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1998 〈族群、歷史與地域:噶瑪蘭人的歷史變遷,從史前到1900年〉,台北: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刊。
1999 〈分類的迷思─淡水河系原住民的族群類緣問題〉,收於周宗賢主編,《淡水學學術研討會:過去.現在.未來論文集》,頁1-25。台北:國史館。
2000 〈地域社群的概念與檢驗─以金包里社為例〉,收於《北台灣鄉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23-244。台北:政大歷史系。
盛子棟
1976 〈西班牙人竊據台北始末〉,《台北文獻》直字38:351-358。
廖漢臣
1952 〈西班牙人據台考〉,《台灣風物》1(1):41-46。
1959 〈荷人經略北部台灣〉,《台灣風物》8(3):1-17。
廖秋娥、黃致誠(編纂)
1996 《台灣地名辭書,卷17基隆市》。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鄧孔昭
2000 《鄭成功與明鄭台灣史》。北京:台海出版社。
鄭樑生
1985 《明代中日關係研究:以明史日本左傳所見幾個問題為中心》。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賴永祥
1970 《台灣史研究初集》。台北:撰者刊行。
劉益昌
1998 〈古老的石門人〉,《北縣文化》55:4-14。
2001 〈台灣北部新辨認的訊塘埔文化〉,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東南亞考古研究室主辦,「珠江三角洲與台灣地區考古─近年來的新發現和親評估研討會」,2001年6月,頁1-22。
劉斌雄
1963 〈台北八里坌史前遺址之發掘〉,《台北文獻》3:2-59。
臧振華
1989 〈試論台灣史前史上的三個重要問題〉,《考古人類學刊》45:85-106。
1997 〈考古學與台灣史〉,收於臧振華編,《中國考古學與歷史學之整合研究》,頁722-741。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幣原坦
1938 《南方文化の建設へ》。東京:富山房。
鹿野忠雄
1940 〈フィリピン.バタン諸島.紅頭嶼.台灣民族移動線〉,《新亞細亞》2(11):26-36。
鹿野忠雄(著),宋文薰(譯)
1955 《台灣考古學民族學概觀》。台北:台灣文獻委員會。
薛化元、翁佳音(總纂)
1997 《萬里鄉志》。台北:萬里鄉公所。
濱下武志
1993 〈地域研究とアジア〉,收於溝口雄三等編,《地域システム》,頁1-12。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
1997 〈東亞海港間關係的歷史發展〉,「第七屆中國海洋發展史國際研究會論文」,1997年5月1-3日,頁1-8。
簡萬火
1931 《基隆誌》。基隆:基隆圖書出版協會。
顧炎武
1981 《天下郡國利病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蔣毓英(纂修)
1985 《台灣府志》。收於《台灣府志.三種》。北京:中華書局。
劉良璧(纂修)
1961 《重修福建台灣府志》。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台灣文獻叢刊第74種。
施琅
1958 《靖海紀事》。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台灣文獻叢刊第13種。
葉向高
2000 《蒼霞餘草》。北京:北京出版社,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第125冊。
鄭若曾
1983 《鄭開陽雜著》。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鞏珍
1961 《西洋番國志》。北京:中華書局。
藍鼎元
1977 《鹿洲初集》。台北:文海出版社,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輯,402冊。
謝金鑾
1962 《續修台灣縣志》。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台灣文獻叢刊第140種。
謝杰
1985 《虔台倭纂》。台北:國立中央圖書館。
顧祖禹
1981 《讀史方輿紀要》。台北:洪氏出版社。
薛國中、韋洪(編)
1993 《明實錄類纂:福建台灣卷》。武漢:武漢出版社。
蕭崇業
1970 《使琉球錄》。收於《使琉球錄三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台灣文獻叢刊第287種。
羅青霄(纂)
1965 《漳州府志》。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嚴從簡(輯)
1968 《殊域周咨錄》。台北:華文書局。
龜井明德
1986 《日本貿易陶磁史の研究》。京都:同朋舍。
Bañón, Luis Delgado y Dolores Delgado Peña
1992 “La Presencia Española en Formosa(The Spanish Presence in Formosa).” Revista de Historia Naval 37:55-72.
Blussé, Leonard
1990 “Minnan-jen of Cosmopolitan? The Rise of Cheng Chih-lung alias Nicolas Iquan.” In Vermeer, E.B. ed. Development and decline of Fukien Province in the 17th and 18th Centuries, pp. 245-264. New York: Brill, 1990.
1995 ”Retribution and Remors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Administration and the Protestant Mission in Early Colonial Formosa”, In: Prakash, Gyan. ed. After Colonialism: Imperial Histories and Postcolonial Displacementpp, pp. 153-182.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5. (林偉盛中譯,〈懲罰與悔恨:早期福爾摩沙的政教關係〉,《台灣文獻》49(4):267-286。)
1996 “No Boats to China. The Dutch East India Company and the Changing Pattern of the China Sea Trade, 1635-1690.” In Modern Asian Studies 30(1): 51-76.
Blair, Emma Helen and James Alexander Robertson (eds.)
1903-1909 The Philippine Islands 1493-1898. Cleveland. Ohio: The A. H. Clark Company.
Borao, José E.
1992 “La Llegada de Españoles a Isal Hermosa, en el Contexto del Mito Orientalista.” Encuentros en Catay 6: 183-205.
1992 “The Spanish Presence in Taiwan(1626-42).”《台大歷史學報》17:315-330。
1993 “The Aborigines of Northern Taiwan According to 17th-century Spanish Sources.”《台灣田野研究通訊》27:98-120.
1994 “Spanish Sources for the History of Taiwan.”In台灣大學歷史系編,《台灣史料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7-47。台北:編者自刊,1994。(李毓中翻譯為中文〈有關台灣的西班牙史料〉,刊於《台灣風物》45(3):188-173)。
1996 ”Consideraciones en Torno a la Imagen de Koxinga Vertide por Victorio Riccio en Occidente,” Encuentros en Cathay.10: 48-77.
1998 “The Catholic Dominican Missionaries in Taiwan, 1626-1642.” 林治平主編,《台灣基督教史:史料與研究回顧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35-76。台北:宇宙光出版社。
2001 “Fleets, Relief Ships and Trade: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Taiwan and the Philipinas, 1626-1642.” Maritime History of East Asia and the History of the Island of Taiwan in the Early Modern Perio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in Celebration of the Eightieth Birthday of Professor Yung-ho Ts''ao, pp. 1-29.
Borao, José E. et al. (eds.)
2001 Spaniards in Taiwan. Taipei : SMC Publishing.
1974 “Macao as a Religious and Commercial Entrepot in the 16ty and 17th centuries.”.Acta Asiatca 26: 64-90.
Chaudhuri, K. N.
1985 Trade and Civilisation in the Indian Ocean: an Economic History from the Rise of Islam to 1750.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5.
Chaunu, Pierre
1960 Les Philippines et le Pacifique des Iberiques. Paris: S.E.V.P E.N.
Clark, J. D.
1896 Formosa. Shanghai: Mercury Press.
Cortesao, Armando e Avelino Teixeira da Mota ed.
1987 Portugaliae Monumenta Cartographica. Lisboa: Imprensa Nacional-Casa da Moeda.
Dietmar, Rothermund
1981 Asian Trade and Eurpoean Expansion in the Age of Mercantilism. New Delhi: Manohar.
Dyke, Paul A. van
1997 “How and why the Dutch East India Company Became Competitive in Intra-Asian trade in East Asia in the 1630s.” Itinerario 21: 41-56.
Garner, Richard L.
1988 “Long-Tern Silver Mining Trends in Spanish America: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Peru and Mexico.”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93(4): 898-935.
Hirth, Friedrich and W. W. Rockhill
1911 Chau Ju-kua, his work on the Chinese and Arab trade in the twelfth and thirteenth centuries. St. Petersburg: Imperial Academy of Sciences.
Imbault-Huart, Camille
1893 L''ile Formose : Histoire et description. Paris: Ernest Laroux.(黎烈文譯,《台灣島之歷史與地誌》,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台灣研究叢刊第56種)
Laarhoven, Ruurdje and Elizabeth Pino Wittermans
1985 “From Blockade to Trade: Early Dutch Relations with Manila, 1600-1750,” Philippine Studies 33: 485-504.
Mascaraque, Bel Pozuelo
1994 “Historia del Pacifico.” Cuadernos de Historia Contemporanea 16: 219-226.
Moloughney, Brian and Weizhong Xia
1989 “Silver and the Fall of the Ming: a Reassessment,” Papers on Far Eastern Asia 40: 51-78.
Morga, Antonio de
1961 Sucesos de las Islas Filipinas. Manila: Comisión Nacional del Centenario de José Rizal.
Parker, Geoffrey and Lesley Smith
1997 The General Crisis of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New York: Routledge.
Phelan, John Leddy
1959 The Hispanization of the Philippines: Spanish aims and Filipino responses, 1565-1700. Madison: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Reid, Anthony
1988 Southeast Asia in the Age of Commerce, 1450-1680.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2 “Economic and Social Change, c.1400-1800.” In Nicholas Tarling, ed.,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Southeast Asia, pp. 460-507.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The Crisis of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in Southeast Asia.” In Geoffrey Parker and Lesley M. Smith, eds., The General Crisis of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pp. 206-233. New York: Routledge.
Santamaria, Alberto
1966 “The Chinese Parian.” In Felix, Alfonso Jr. ed., The Chinese in the Philippines. pp. 67-118. Manila; Solidaridad Publishing House, 1966-69.
Schurz, William L.
1939 The Manila Galleon. New York: E. P. Dutton.
Subrahmanyam, Sanjay
1990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Commerce: Southern India, 1500-1650.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Thompson, E. Maunde (ed.)
1964 Diary of Richard Cocks: Cape-merchant in the English Factory in Japan, 1615-1622. New York: B. Franklin.
Ts’ao Yung-ho
1998 “Taiwan as an Entrepôt in East Asia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Itinerario 21(3): 94-114.(中譯文見曹永和著,陳宗仁、陳俐甫合譯,〈十七世紀作為東亞轉運站的台灣〉,《台灣風物》48(3),1998/9,頁91-116).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