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鍾理和作品中的國族意識與歷史想像
作者:王素真
作者(外文):WANG,SU-CHENG
校院名稱: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許麗芳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2
主題關鍵詞:鍾理和臺灣文學國族意識歷史想像Chung Li-HoTaiwan LiteratureNational ConsciousnessHistorical Imagination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4
摘要
本論文的問題意識,乃欲探析鍾理和的作品何以能歷經臺灣文學史上「社會意識」、「民族意識」及「後殖民論述」的激烈論辯,而走向「經典化」且持續被受重視的原因。歷史的偶然,迫使鍾理和具有多重身分與視野,而這「皺褶」般的思維,將如何介入其國族意識?其間可有依違情事?又該如何重新建構自我的主體意識?
論文架構除緒論與結論之外,第二章至第五章討論鍾理和旅居八年的中國經驗,時序是日本統治時期至戰後返臺之前,空間是滿洲國及日本佔領下的北京。第六章至第十章討論鍾理和返臺後的臺灣經驗,時序橫跨清末、日治及民國時期,空間以美濃為主。
至於研究成果,發現鍾理和國族意識的流動歷程,充斥著想像與現實的辯證及多次的起伏拉扯。鍾理和的思維雜揉著對原鄉美好想像、日本的現代化經驗與臺灣客家族群良善傳統,因而看不慣中國暗黑的民族性。而他中國意識的幻滅,雖說日本殖民經驗深具影響,但決裂的主因,卻是祖國一而再,再而三的排擠與棄絕;至於臺灣意識的萌發,主要透過對美濃斯土斯民的描寫,及保存民間文學以維繫文化生命,在宣示臺灣的主體意識之外,並對七0年代的鄉土文學有所啓蒙。
本論文透過鍾理和自傳性的傳奇書寫,再現與大時代相頡頏的複數歷史,並探析鍾理和本人國族意識的轉變歷程;而這也是當時許多臺灣人的歷史經驗,可看出臺灣人主體價值建立過程中情感流轉的真實現象。這應是鍾理和在臺灣文學史上屹立不搖的主要原因。
關鍵字:鍾理和 臺灣文學 國族意識 歷史想像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where “social consciousness”, “racial consciousness”, and “postcolonial discourse” have provoked heated debates and have become primary academic concerns alternatively in Taiwan, Chung Li-Ho’s literary works not only have been canonized but also keep being emphasized. With this literary phenomenon as the core problematic, this dissertation aims to delve into Chung’s constant re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consciousness and how these alternations parallel the development of subject consciousness in Taiwan.
Through the readings of Chungs’ autobiographical writings, this dissertation intends to propose that Chung’s national consciousness is (re)constructed through dialectics and struggles between reality and imagination, in which his nostalgic imagination of hometowns, his experience of Japanese modernization, the tradition of cordial Hakka people, and his dissatisfaction toward morbid Chinese people are all involved. Furthermore, being excluded by China, combined with the profound impact of Japanese colonization, have led to his final disillusion of “Chinese consciousness”. As for the birth of “Taiwanese consciousness”, it springs up and prospers when Chung dedicates himself to writing about people and lands in Meinong. It not only represents his national consciousness but also serves as inspiration for the oncoming nativist literature in the 70s’. Chung’s writings are the representations of his personal alternations of national consciousness; what’s more, they also crystalize the historical experiences of many Taiwanese, which made Chung’s writings classic and canonic in Taiwanese literature.
Keyword: Chung Li-Ho, Taiwan Literature, National Consciousness, Historical Imagination,
參考書目
壹、中文書目
一、鍾理和著作及資料彙編
(一)鍾理和著作
鍾理和著,鍾怡彥主編:《新版鍾理和全集》共八冊(高雄縣:高縣文化局,2009年)
第一冊 短篇小說卷上
第二冊 短篇小說卷下
第三冊 中篇小說卷
第四冊 長篇小說卷
第五冊 散文與未完稿卷
第六冊 鍾理和日記
第七冊 鍾理和書簡
第八冊 特別收錄
鍾理和著,彭瑞金主編:《鍾理和集》(臺北巿:前衛出版社,1991年)
鍾理和:《假黎婆》(臺北巿:遠流出版社,2005年)
(二)鍾理和資料彙編
鍾理和、鍾肇政著,錢鴻鈞編:《台灣文學兩鍾書》(臺北巿:草根出版社,1998年)
應鳳凰編著《鍾理和論述1960-2000》(高雄巿:春暉出版社,2004年)
應鳳凰編選:《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11鍾理和》(臺南市:國立台灣文學館,2011年)
彭瑞金:《臺灣先賢先烈專輯.鍾理和傳》(南投巿: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4年)
二、專書
(一)中文
口述歷史編輯委員會:《口述歷史(六)──日據時期台灣人赴大陸經驗》(臺北巿: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5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史研究中心主編:《日據時期台灣殖民地史學研究》,(臺北巿:崧燁文化,2019年)
中華民國史事紀要編輯委員會:《張溥泉先生百年誕辰紀念集》(臺北縣:中華民國史料研究中心印行,1981年)
中華民國臺灣森林志編纂委員會:《中華民國臺灣森林志》(臺北巿:中華林學會, 1993年) 
王曉波編:《臺灣的殖民地傷痕》(臺北縣:帕米爾書店,1985年)
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宣傳委員會編:《台灣一年來之人事行政》(臺北巿:光華印書公司,1946年)
史明:《台灣人四百年史》(臺北市 : 南天發行,2014年)
石磊:《筏灣:一個排灣族部落的民族學田野調查報告》﹙臺北巿: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71年﹚
共生音樂節論述組*海嶼暗潮等編著:《回眸與追求:傳承不熄的暗夜微光》(臺北巿:前衛出版社,2016年)
向陽、須文蔚主編:《台灣現代文學教程:報導文學讀本》(臺北巿:二魚文化,2002年)
朱光潛:《悲劇心理學》(板橋巿:元山書局,1984年)
朱光潛:《詩論》(臺北巿:正中書局,1982年)
朱惠足:《「現代」的移植與翻譯》(臺北巿:城邦文化,2009年)
朱雙一、張羽:《海峽兩岸新文學思潮的淵源和比較》(廈門巿:廈門大學出版社, 2006年)
江自得主編:《殖民地經驗與台灣文學》(臺北巿:遠流出版社,2000年)
吳明益:《自然之心──從自然書寫到生態批評:以書寫解放自然BOOK3》(新北巿:夏日出版社,2012年)
吳叡人:《受困的思想:臺灣重返世界》(新北市:衞城出版社,2016年)
吳濁流:《亞細亞的孤兒》(新北巿:遠景出版社,1980年)
吳濁流:《無花果》(臺北巿:草根出版社,1995年)
吳濁流著,鍾肇政譯:《臺灣連翹》(臺北巿:草根出版社,1995年)
呂昂樹等作:《走過:尋訪二二八》(臺北巿:前衛出版社,2015年)
呂啟祥,林東海主編:《紅樓夢研究稀見資料匯編》(北京巿: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年)
宋伯元:《連震東傳》(南投縣: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4年)
宋澤萊:《禪與文學體驗》(臺北巿:草根出版,1996年)
李永熾等編撰:《臺灣主體性的建構》(臺北縣:群策會李登輝學校,2004年)
李南衡主編:《賴和先生全集》(臺北市:明潭出版社,1979年)
李筱峰:《二二八消失的臺灣菁英》(臺北巿:自立晚報,1990年)
李筱峰:《台灣史101問》(臺北巿:玉山社出版社,2015年)
李筱峰:《快讀臺灣史》(臺北巿:玉山社出版社,2002年)
李筱峰:《解讀二二八》(臺北巿:玉山社出版社,1998年)
汪正龍:《文學意義研究》(南京巿: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6月)
汪民安主編:《文化研究關鍵詞》(臺北巿:麥田出版社,2013年)
汪景壽:《台灣小說作家論》(北京巿:北京大學出版社,1988年)
周芬伶:《聖與魔:臺灣戰後小說的心靈想像,1945-2006》,(新北巿:印刻出版社,2007年)
周英雄.劉紀蕙編:《書寫台灣-文學史、後殖民與後現代》(臺北巿:麥田出版社,2000年)
周婉窈:《少年臺灣史》(臺北巿:玉山社出版社,2014年)
周婉窈:《海行兮的年代:日本殖民統治末期臺灣史論集》(臺北巿:允晨文化出版,2009年)
周婉窈:《臺灣歷史圖說(增訂本)》(新北巿:聯經出版社,2014年)
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編輯:《戰後初期台灣文學與思潮論文集》(臺北巿:文津出版社,2005年)  
林明德:《日本近代史》(臺北市:三民書局,1996年)
林瑞明:《臺灣文學的歷史考察》(臺北巿:允晨文化出版,1996年)
林慶彰主編:《日治時期臺灣知識分子在中國》(臺北巿:北市文獻會,2004年)
邱貴芬、柳書琴主編:《台灣文學與跨文化流動:東亞現代中文文學國際學報,第三期,台灣號(2007)》(臺北市:文建會,2007年)
姚鶴年:《臺灣的林業》(臺北縣:遠足文化,2006年)
洪燭:《老北京人文地圖》(北京巿:新華出版社,2010年)
洪馨蘭:《菸草美濃:美濃地區客家文化與菸作經濟》(臺北市 : 唐山出版社,1999年)
胡亞敏:《敘事學》(臺北巿:若水堂,2014年)
孫大川:《久久酒一次》(臺北巿:山海文化雜誌社,2010年)
孫大川:《夾縫中的族群建構-台灣原住民的語言、文化與政治》(臺北巿:聯合文學出版社,2010年)
殷允芃等著:《發現台灣(上)》(臺北巿:天下雜誌,1992年)
翁嘉禧:《二二八事件與臺灣經濟發展》(臺北市 : 巨流出版社,2007年)
袁之琦.游恒山編譯:《心理學名詞辭典》(臺北巿:五南圖書,1990年)
莫宜佳著,韋凌譯:《中國中短篇敘事文學史》(上海巿: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
高宣揚主編:《佛洛伊德主義》(臺北巿:遠流出版社,1993年)
張炎憲等人:《悲情車站二二八》(臺北巿:自立晚報,1993年)
張興成:《文化認同的美學與政治:文化帝國主義與文化民族主義關係研究》(北京巿:人民出版社,2011年)
張錯:《西洋文學術語手冊:文學詮釋舉隅》(臺北巿:書林出版社,2005年)
莊萬壽主編:《台灣思想與台灣主體性──第四屆台灣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巿:萬卷樓,2005年) 
許俊雅《台灣文學論──從現代到當代》(臺北巿:南天書局,1997年)
許雪姬主編:《臺灣歷史的多元傳承與鑲嵌》(臺北巿: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4年)
許雪姬訪問、許雪姬等紀錄:《日治時期在「滿洲」的台灣人》(臺北巿:中央研究 院近代史研究所,2002年)
許雪姬等訪問、藍瑩如等紀錄:《日治時期台灣人在滿洲的生活經驗》(臺北市: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2014年)
許毓良:《台灣在民國──1945-1949年中國大陸期刊與雜誌的台灣報導》(臺北巿:前衛出版社,2008年)
許毓良:《光緒十四年(1888)臺灣內山番社地輿全圖所見的新北山區:一段清末開山撫番的歷史追尋》(新北巿:遠足文化,2019年)
連橫:《台灣通史》(臺北:幼獅,1994年重刊九印)
連橫:《雅堂先生家書》(南投市: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2年)
郭洪紀:《文化民族主義》(新北巿:揚智文化,1997年)
陳孔立主編:《台灣歷史綱要》(臺北巿:人間出版,1996年)
陳平原、王德威編:《北京:都市想像與文化記憶》(北京巿:北京大學出版,2005 年)
陳姃湲主編:《日本殖民統治下的底層社會:臺灣與朝鮮》(臺北巿: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8年)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新北巿:聯經出版社,2011年)
陳芳明:《後殖民台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臺北巿:麥田出版社,2002年)
陳芳明主編:《台灣文學的東亞思考:台灣文學藝術與東亞現代性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文建會,2007年)
陳芳明主編:《台灣文學的東亞思考》(臺北巿:文建會,2007年)
陳建忠、應鳳凰、邱貴芬、張誦聖、劉亮雅合著:《臺灣小說史論》(臺北巿:麥田出版社,2007年)
陳建忠:《被詛咒的文學—戰後初期(1945-1949)台灣文學論集》(臺北巿:五南,2007年)
陳映真:《忠孝公園》(臺北市 : 洪範書局,2001年)
陳映真:《鞭子和提燈》(臺北巿:人間出版社,1988年)
陳映真編:《左翼傳統的復歸:鄉土文學論戰三十年》(臺北巿:人間出版社,2008年)
陳昭瑛:《台灣文學與本土化運動》(臺北巿:正中書局 1998年)
陳培豐:《「同化」の同床異夢──日治時期臺灣的語言政策、近代化與認同》(臺北巿:麥田出版社,2006年)
陳鼎尹:《從王道樂土到中國研究的資料庫──超越帝國主義的滿鐡》(臺北巿:臺大政治系中國中心,2014年)
陳翠蓮:《台灣人的抵抗與認同(1920-1950)》(臺北巿:遠流出版社,2008年)
陳儀深等編撰:《臺灣的社會 : 從移民社會、多元文化到土地認同》(臺北縣:群策會李登輝學校,2004年)
陳興唐主編:《臺灣「二‧二八」事件檔案史料》(上卷)(臺北巿:人間出版社,1992年)
彭小妍:《「歷史很多漏洞」 : 從張我軍到李昂》(臺北市 :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年)
彭小妍:《超越寫實》(臺北巿:聯經出版社,1993年)
彭小妍主編:《認同、情慾與語言》(臺北巿: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6年)
彭明敏著,林美惠譯:《自由的滋味─彭明敏回憶錄》(臺北巿:前衛出版社,1988 年)
彭瑞金:《驅除迷霧 找回祖靈-台灣文學論文集》(高雄市:春暉出版社,2000年)
曾貴海:《戰後臺灣反殖民與後殖民詩學》(臺北巿:前衛出版社,2006年)
曾慶國:《二二八現場:檔案直擊》(臺北巿:台灣書房,2007年)
游勝冠:《臺灣文學本土論的興起與發展》(臺北巿:前衛出版社,1996年)
焦桐主編:《飯碗中的雷聲:「客家飲食文學與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巿:二魚文化,2010年9月)
焦國模:《中國林業史》(臺北巿:渤海堂,1999年)
黃俊傑:《臺灣意識與臺灣文化》(臺北巿:正中書局,2000年)
黃俊傑:《臺灣意識與臺灣文化》(臺北巿: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6年)
黃登忠主編:《臺灣百年糧政資料彙編》第2編(臺北巿:臺灣省政府糧食處,1997年)
黃榮洛:《渡台悲歌 : 台灣的開拓與抗爭史話》(臺北市: 台原出版,1994年)
黃靜嘉:《春帆樓下晚濤急:日本對臺灣的殖民統治及其影響》(臺北巿:臺灣商務 印書館,2002年)
愛新覺羅.溥儀:《溥儀自傳》(臺北巿:長歌出版社,1976年)
楊守愚等著:《一群失業的人》(新北巿:遠景出版社,1997年)
楊欽堯等作:《不只是山歌:臺灣客家音樂的發展》(南投巿: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新北巿:客家委員會,2018年)
楊逸舟著,張良澤譯:《二二八民變:臺灣與蔣介石》(臺北巿:前衛出版社,1991 年)
楊照:《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戰後文學史散論》(臺北巿:聯合文學,1995年)
楊照:《頹廢、壓抑與昇華》(新北巿:左岸文化出版,2010年)
楊碧川:《二.二八探索》(臺北巿:克寧出版社,1995年)
楊碧川:《後藤新平傳-台灣現代化的奠基者》(臺北巿:一橋出版社,1996年)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巿:春暉出版社,2003年)
葉榮鐘著,李南衡編:《臺灣人物群像》(臺北縣:帕米爾書店,1985年)
廖炳惠編著:《關鍵詞200》(臺北巿:麥田出版社,2003年)
臺灣新生報監製:《殖產方略—臺灣產業開發(1895-1945)》(臺北巿:立虹出版社,1997年)
褚昱志:《吳濁流及其小說之研究》(臺北巿:秀威資訊科技,2010年)
趙莒玲:《美濃‧鍾理和原鄉風景》(臺北市:貓頭鷹出版社,2001年)
劉曉春、胡希張、溫萍:《客家山歌》(杭州巿: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
劉還月:《台灣的客家人》(臺北巿:常民文化,2000年)
蔡錦堂編著:《戰爭體制下的台灣》(臺北巿:日創社文化,2006年)
魯迅:《魯迅小說史論文集:中國小說史略及其他》(臺北巿:里仁出版社,1992年)
盧建榮:《分裂的國族認同1975-1997》(臺北巿:麥田出版社,1999年)
賴碧霞編著:《台灣客家民謠薪傳》(臺北巿:樂韻出版社,1993年)
賴澤涵、馬若孟(Ramon H. Myers)、魏萼著;羅珞珈譯 :《悲劇性的開端 : 台灣二二八事變》(臺北市 : 時報出版社,1993年)
賴澤涵主編:《台灣社會、經濟與文化的變遷》(桃園巿:中央大學,2005年)
賴澤涵主編:《臺灣光復初期歷史》(臺北巿: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 所,1997年)
薛化元:《戰後臺灣歷史閱覽》(臺北巿:五南圖書,2010年)
薛化元主編:《近代化與殖民──日治臺灣社會史研究文集》(臺北巿:臺大出版中心出版,2012年)
鍾肇政:《鍾肇政回憶錄(二)——文壇交遊錄》(臺北巿:前衛出版社,1998年)
簡後聰:《臺灣史》(臺北巿:五南出版社,2001年)
簡政珍:《語言與文學空間》(臺北巿:漢光文化出版社,1989年)
藍博洲:《幌馬車之歌》(臺北巿:時報文化,2016年)
顧頡剛等輯;王煦華整理:《吳歌.吳歌小史》(南京巿: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年)
(二)譯書
〔日〕山室信一(やまむろしんいち)著,林琪禎等譯:《滿洲國の實相與幻象》(新北市 : 八旗文化出版,2016年)
〔日〕伊能嘉矩(いのうかのり)等作,滿田彌生、蔣斌主編:《原住民的山林及歲月:日籍學者臺灣原住民族群、生活與環境研究論文集》(臺北巿: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2012年)
〔日〕向山寛夫(むこうやま ひろお)著,楊鴻儒等譯:《日本統治下的台灣民族運動史‧下》(臺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出版,1999年)
〔日〕廚川白村(くりやがわはくそん)著,魯迅譯:《苦悶的象徵》(臺北巿:昭明出版社,2000年)
〔法〕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著,呂嘉行譯:《笑忘書》(臺北市 : 林白出版社,1988年)
〔法〕西蒙.德.波娃(Simone de Beauvoir)著,邱瑞鑾譯:《第二性》(臺北巿:貓頭鷹出版,2013年)
〔法〕弗朗茲.法農(Frantz Fanon)著;陳瑞樺譯:《黑皮膚‧白面具》(臺北巿:心靈工坊,2005年)
〔法〕龐維德(Frédéric Laplanch)著,徐麗松譯:〈穿越福爾摩沙1630-1930──法國人眼中的台灣印象〉(新北巿:八旗文化出版,2020年)
〔美〕 P.D.卻爾著;吳啓之等譯:《解釋:文學批評的哲學》(北京巿:文化藝術出版社,1991年)
〔美〕丹尼.羅伊(Denny Roy)著,何振盛、杜嘉芬譯:《台灣政治史》(臺北:商務印書館,2004年)
〔美〕哈羅德.布魯姆著(H. Bloom);朱立元、陳克明譯:《比較文學影響論──誤讀圖示》(臺北巿:駱駝出版社,1992年)
〔美〕哈羅德.伊薩克(Harold R. Isaacs)著;鄧伯宸譯:《族群》(臺北縣 : 立緒文化出版,2004年)
〔美〕哈羅德.伊薩克(Harold R. Isaacs「或譯為 Issacs」)著,鄧伯宸譯:《族群》(臺北縣:立緒文化出版,2004年)
〔美〕威爾.杜蘭(Will Durant),艾芮兒.杜蘭(Ariel Durant)合著;吳墨譯:《讀歷史,我可以學會什麼?》(臺北巿:大是文化,2016年)
〔美〕唐納德.R.凱利(Donald R Kelley)著;陳恒、宋立宏譯:《多面的歷史:從希羅多德到赫爾德的歷史探詢》(北京巿: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3年)
〔美〕班納迪克.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著,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臺北巿:時報文化,2010年)
〔英〕湯馬斯.摩爾(Thomas More)著,宋美璍譯:《烏托邦》(臺北市 : 聯經, 2003 年)
〔英〕Kathryn Woodward編,林文琪譯:《認同與差異》(臺北縣:韋伯文化,2006年)
〔義〕安柏托.艾可(Umberto Eco)著,張定綺譯:《誤讀》(臺北巿:皇冠文化,2001年)
M.H.Abrams ,Geoffrey Galt Harpham原著;蔡佳瑾審譯:《文學術語手冊》(臺北市:新加坡商聖智學習,2012年)
凃照彥著,李明峻譯:《日本帝國主義下的台灣》(臺北市 : 人間出版社, 2017年)
三、期刊論文
王曉燕:〈烏托邦的尋找或背離--以《桃花源記》為藍本的烏托邦想像〉,《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4卷第5期,2010年9月,頁89-92。
王建民:〈關於「台灣意識」與「台灣主體意識」問題的討論〉,《北京聯合大學學報》第6卷第4期總22期,2008年12月。
林明德:〈鍾理和與民間文學〉《民間文學與作家文學研討會論文集》(新竹: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1998年,頁165-174)
林維杰:〈知人論世與以意逆志--朱熹對《孟子.萬章》篇兩項原則的詮釋學解釋〉,《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32期,2008年3月,頁109-130。
林耀福:〈「樂園神話與烏托邦」講評〉,《中外文學》15(3),1986,頁101-102。
金良守:〈鍾理和的滿洲體驗和朝鮮人〉陳芳明主編:《台灣文學的東亞思考》(臺北市:文建會,2007)
侯宇明:〈”Chia-li-p’o”:An Enchanting Portrait of a Native Woman(假黎婆:一位原住民祖母的永恆畫像)〉,《人文與社會學報》2卷1期,2008年1月,頁237-253。
柳書琴:〈滿洲內在化與島都書寫:林煇焜《命運難違》的滿洲匿影及其潛話語〉,《台灣文學研究》第1卷第2期,2012年6月,頁133-190。
胡紅波:〈南北二鍾與山歌〉《民間文學與作家文學研討會論文集》(新竹: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1998年,頁175-202)
徐照華:〈論高行健《靈山》的敘述結構〉,《興大中文學報》第17期,2005年6月,頁1-22。
翁小芬:〈鍾理和《笠山農場》之環境描寫論析〉,《東海大學圖書館館訊新》169期,2015年10月,頁52-72。
張惠珍:〈紀實與虛構──吳濁流、鍾理和的中國之旅與原鄉認同〉,《臺北大學中文學報》第3期,2007年9月,頁29-65。
張惠娟:〈樂園神話與烏托邦──兼論中國烏托邦文學的認定問題〉,《中外文學》15(3),1986,頁78-100。
莊惠惇:〈日本殖民技術官僚與台灣咖啡種植〉(第十屆臺灣總督府檔案學術研討會於國史館台灣文獻會,2018年8月,頁1-36,長榮大學機構典藏)
許雪姬:〈1937至1947年在北京的台灣人〉,《長庚人文社會學報》1:1,2008年,頁33-84。
許雪姬:〈日治時期臺灣人在中國〉,《臺灣學通訊101》第101期,2017年9月10日,頁4-7。
許雪姬:〈在「滿洲國」的臺灣人高等官:以大同學院的畢業生為例〉,《臺灣史研究》第19卷第3期2012年9月,頁95-150。
許雪姬:〈是勤王還是叛國--「滿洲國」外交部總長謝介石的一生及其認同〉,《近代史研究所集刊》,(57),2007年,頁57-117。
許雪姬:〈戰後上海的臺灣人團體及楊肇嘉的角色:兼論其所涉入的「戰犯」案 (1943-1947)〉,《興大歷史學報》第30期,2016年6月,頁81-116。
郭澤寬:〈鄉土小說中的「土地改革」──兩種語境、兩種視角〉,《人文研究學報》第42卷2期,2008年10月,頁53-74。
陳惠齡:〈抒情意識與現代現實的交會──鍾理和《笠山農場》的烏托邦敘事美學〉,《東吳中文學報》,第27期,2014年5月,頁309-336。
陳翠蓮:〈臺灣戰後初期的「歷史清算」(1945-1947)〉,《臺大歷史學報》第58期(2106年12月,頁195-248。
傅含章:〈試析鍾理和家族三代的美濃菸業書寫〉,《樹德科技大學學報》第21卷第2期,2019年7月,頁165-179。
彭素枝:〈從六堆客家山歌到文人山歌之初探〉《民間文學與作家文學研討會論文集》(新竹: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1998年,頁203-216。)
曾獻緯:〈戰後初期臺灣的糧食管制(1945-1949)〉,《臺灣文獻》66卷第3期,2015年9月,頁54-102。 
黃樹仁:〈没有唐山媽?拓墾時期臺灣原漢通婚之研究〉,《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93期。2013年12月,頁1-47。
黃樹仁:〈被誇大的台灣土地改革及其漸熾的意識形態戰爭〉,《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100期,2015年9月,頁163-181。
黃樹仁:〈臺灣農村土地改革再省思〉,《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47期 (2002年9月),頁195-248。
黃麗月:〈中國作家/台灣作家:夢的兩端-解讀鍾理和返台前後的作品〉,《漢學研究集刊》,4期,2007年6月1日,頁111-138。
楊傑銘:〈論鍾理和文化身分的含混與轉化〉見應鳳凰編選:《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11鍾理和》(臺南市:臺灣文學館,2011年)
楊志強、汪娟:〈鍾理和與魯迅針對國民性思考的同一性〉(世界華文文學論壇,2009年)
廖彥豪〈從《近代台灣金融經濟發展史》重探台灣戰後社會的階級分化與土地問 題〉,《人間思想》13期,2016年8月,頁225-232。
蔡慧崑:〈鍾理和的生命觀照──以日記為主的探討〉,《南亞學報》第37期,頁266-299。
鄭秀婷:〈誰的原鄉?誰的失落?──評陳映真對鍾理和民族認同的曲解〉,《臺灣文學評論》第5卷第2期,2005年4月,頁160-185。 
戴振豐:〈文化生產與文化消費—日治時期臺灣的咖啡〉,《臺灣歷史學會會訊》第17期,2003年12月,頁23-43。
瞿宛文:〈台灣戰後農村土地改革的前因後果〉,《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98期,2015年3月,頁11-67。
顏健富:〈「小說」烏托邦──論晚清文學的結溝性書寫〉,《漢學研究》第29卷第2 期,2011年6月,頁117-151。
羅久蓉:〈抗戰勝利後中共懲審漢奸初探〉,《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3期1994年6月,頁267-291。
羅久蓉:〈歷史情境與抗戰時期「漢奸」的形成──以1941年鄭州維持會為主要案例的探討〉,《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4期(1995年6月),頁815-841。
羅秀美:〈飲食記憶與族群身分—試論現代客家飲食文學系譜建構的可能性〉見焦桐主編:《飯碗中的雷聲:「客家飲食文學與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巿:二魚文化,2010年9月)
羅詩雲:〈故都的邊緣人──鍾理和文學中的1940年代北京日常〉,《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26期,2018年4月,頁43-70。
四、學位論文
尤俞評:《超越啟蒙者與原鄉人的新視野:鍾理和《笠山農場》的人物形象研究》(國立清華大學教師在職進修班碩士論文,2009年)
王萬睿:《殖民統治與差異認同——張文環與鍾理和鄉土主體的承繼》(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何翎綵:《鍾理和所輯客家山歌研究》(國立中興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9年)
徐秀慧:《戰後初期台灣的文化場域與文學思潮的考察(1945-1949)》(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4年)
翁小芬:《鍾理和笠山農場寫作研究》(東海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0年)
崔末順:《現代性與臺灣文學的發展(1920-1949)》(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4年)
張清文:《鍾理和文學裡的「魯迅」》(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2005年)
梁孟書:《鍾理和晚期小說所映現之生命感悟研究》(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9年)
郭慧華:《鍾肇政小說中的原住民圖像書寫》(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2003)
郭靜如:《動盪時代中的變異風景──日據時期台灣、「滿洲國」小說中「空間」描寫之比較》(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2010年)
陳國偉:《解嚴以來(1987—)台灣現代小說中的族群書寫》(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年)
劉福:《張繼政治思想研究》(貴州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8年)  
賴莉萍:《跨語一代小說家書寫原住民女姓之研究》(屏東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3)
鍾怡彥:《美濃作家的在地書寫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4年)
鍾靜怡:《鍾理和文學作品中的客家女性研究》(國立東華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 2011年)
藍惠馨:《鍾理和作品的生命意義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系碩士論文,2010 年)
羅尤莉:《鍾理和文學中的原鄉與鄉土》(東海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1995年)
羅正晏:〈壓迫與抵抗──鍾理和作品中的後殖民論述〉(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
五、網路資料
中正文教基金會http://www.ccfd.org.tw/ccef001/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 w=article&id=1829:0012-37&catid=217&Itemid=256
文化部臺灣大百科全書https://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11084
台灣文學網https://tln.nmtl.gov.tw/ch/m2/nmtl_w1_m2_c_4.aspx?id=1600
林吉洋:〈鍾理和小行星——「原鄉意識」的難題〉《聯合新聞網.鳴人堂》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9096/1504906
林媽利:〈台灣人、中國漢人逐漸成為不同民族〉許銘洲/綜合報導(2017-11-03) 民報http://www.peoplenews.tw/news/e8b836e4-419f-43d6-9f57-d8ee6886b2d6
原住民族委員會https://www.tacp.gov.tw/home02.aspx?ID=$3083&IDK=2&EXEC=L
孫萌萌:〈台灣旅平同鄉會,老故事亟待「搶救」〉,北京巿台灣同胞聯誼會http://www.bjstl.org.cn/taibaozhijia/taibaofengcai/2018-06-20/3648.html
國家文化資料庫(臺灣大百科全書)http://nrch.culture.tw/
張重崗:〈原鄉體驗與鍾理和的北平敘事〉(南京大學中國新文學研究中心)南京大學中國新文學研究中心https://njucml.nju.edu.cn/5b/03/c22609a350979/page.htm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