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抒情意識與現代現實的交會--鍾理和《笠山農場》的烏托邦敘事美學
書刊名:東吳中文學報
作者:陳惠齡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Chen, Wei-lin
出版日期:2014
卷期:27
頁次:頁309-336
主題關鍵詞:鍾理和笠山農場烏托邦抒情意識臺灣文學Chung Li-hoLishan FarmUtopiaLyricism consciousnessTaiwan literature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1)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287
  • 點閱點閱:29
鍾理和《笠山農場》構思於40年代的北平時期,完稿於50年代台灣,小說故事的時空背景卻是日治階段的30年代,而完成作品之際卻也是作者飽受生命災難最慘烈的時期,是以鍾理和在倖存的自我與多重打擊的命運之間,轉為頌讚大自然鄉土,雖或表現了某種精神層次上的啟蒙,然而與其創作《笠山農場》「當下此刻」印證,值得關注的卻是作者以抒情主體的發聲方式,所採以「其文主譎」的烏托邦書寫-暫時提供了一個象徵性的解決方案,以因應外在社會道德/政治秩序的一種他我矛盾。因此本論文乃取徑於烏托邦視域,並佐以「抒情意識」的剔抉,意圖重探《笠山農場》的敘事美學及其創作的深層意識。首先藉由「理想與現實的對照視野」、「個人意志與群體秩序的辯證」,以及「烏托邦的希望追尋與艱難困境」,討論鍾理和《笠山農場》裡烏托邦中立性的敘事話語;其次則分別透過「作為『內在性』與『認識性』的笠山風景」、「常民風景中的民俗學義涵」以及「『凡人之傳:人物風景中的饒新華』」等三個面向來梳理《笠山農場》中抒情經驗裡的風景發現。
Chung Li-ho's ”Lishan Farm” originated in the Peking Period in the 40s, and was completed in Taiwan in the 50s. The story took place in the Japanese Occupation Period in the 30s. Chung suffered the most drastic catastrophe of his life as he was completing the novel, yet he used an Utopian writing style as a way to deal with his life dilemma, and to manage the conflicts between the external social ethics/political orders and oneself. This paper adopts the Utopian vision in exploring Chung's works, and makes his discourse more meaningful in dialogues.
期刊論文
1.Fischer, Roland、陸象淦(1994)。烏托邦世界觀史撮要。第歐根尼,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陳惠齡(20100300)。「鄉土」語境的衍異與增生--九〇年代以降臺灣鄉土小說的書寫新貌。中外文學,39(1)=428,85-12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張素貞(19840300)。五十年代小說管窺。文訊,9,83-11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陳國球(20111200)。「抒情」的傳統--一個文學觀念的流轉。淡江中文學報,25,173-19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王珮真(2012)。論鍾理和病體與書寫:以文類差異敘事為中心(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柄谷行人、趙京華(2006)。現代日本文學的起源。北京: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巫永福、沈萌華(199605)。巫永福全集。臺北:傳神福音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施懿琳(2000)。跨語、漂泊、釘根--台灣新文學研究論集。高雄:春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應鳳凰(2011)。台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11:鍾理和。臺南:台灣文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應鳳凰(2004)。鍾理和論述一九六○~二○○○。高雄:春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鍾理和(1996)。鍾理和日記。高雄縣:高雄縣財團法人鍾理和文教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鍾理和、鍾怡彥(2009)。新版鍾理和全集。高雄:高雄縣政府文化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Grosse, Ernst、蔡慕暉(1984)。藝術的起源。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矢內原忠雄、林明德(2007)。日本帝國主義下之台灣。臺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Mason, James、王逢振(2004)。詹姆遜文集.第2卷:批評理論和敘事闡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Mannheim, Karl、艾彥(2001)。意識形態與烏托邦。北京:華夏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Wehrle, Albert J.(1991)。The Formal Method in Literary Scholarship。Baltimore: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13.鍾理和(1996)。笠山農場。草根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Bourassa, Steven C.、彭鋒(2008)。景觀美學。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巴赫金、錢中文、曉河(1998)。巴赫金全集。河北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楊照(2010)。霧與畫--戰後臺灣文學史散論。臺北:麥田:城邦文化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柯慶明、蕭馳(2009)。中國抒情傳統的再發現:一個現代學術思潮的論文選集。臺北市:臺大出版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王銘銘(1998)。想像的異邦--社會與文化人類學散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高友工、柯慶明(2004)。中國美典與文學研究論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蕭馳(1999)。中國抒情傳統。台北:允晨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呂正惠(1989)。抒情傳統與政治現實。臺北:大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More, Thomas、宋美璍(2003)。烏托邦。臺北:聯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陳國球(2010)。論徐遲的放逐抒情--“抒情精神”與香港文學初探之一。一九四九以後。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方健祥(2004)。《笠山農場》的新意義。鍾理和論述一九六○~二○○○。高雄:春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古添洪(1996)。關懷小說:楊逵與鍾理和--愛本能與異化的積極揚棄。認同、情慾與語言。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余昭玟(2011)。《笠山農場》評析--兼談鍾理和的創作歷程。台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11。臺南:台灣文學館。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林載爵(2004)。台灣文學的兩種精神--楊逵與鍾理和之比較。鍾理和論述一九六○~二○○○。高雄:春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彭瑞金(2004)。秉燭談理和石濤與張良澤對談。鍾理和論述一九六○~二○○○。高雄:春暉。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葉石濤(2004)。新文學傳統的承繼者--鍾理和--《笠山農場》裡的社會性矛盾。鍾理和論述一九六○~二○○○。高雄:春暉。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鐘鐵民(2004)。我的祖父與笠山農場。鍾理和論述一九六○~二○○○。高雄:春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彭瑞金(1996)。土地的歌.生活的詩--理和的《笠山農場》。笠山農場。臺北:草根。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