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天主教耶穌會士在華人世界傳教實踐儒家大同理想:以華人地區三個信仰團體為例
作者:林靜宜
作者(外文):LIN, JING-YI
校院名稱:輔仁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杜筑生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2
主題關鍵詞:耶穌會天學敬天愛人大同內聖外王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
16世紀創立於歐洲的天主教耶穌會,明朝末年抵達澳門,進入中國大陸,傳播基督宗教價值觀。直到民國初年,耶穌會不斷為中國培育賢才。國共內戰期間及中共取得政權後,打擊天主教,包括佔領或關閉天主教的教育、文化、醫療、慈善機構;監禁、驅逐主教、神父、修女、修士,其中有眾多耶穌會士;暴力摧殘中國天主教會知識分子,包括大專教友學生等。此舉不但使中國在邁向現代化過程中,折損一股奉行福音的良善力量,更妨礙中國透過天主教的教育、文化、醫療、慈善機構,追求「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的儒家「大同」理想社會。
被迫離開中國大陸傳教區的耶穌會士,在等待內戰結束的過程中,於1951年接受在台主教邀請,前往使用國語的台灣,透過增建教育、文化、醫療、慈善機構,繼續服務華人社會,並嘉惠在漢族社會中被邊緣化的原住民族。第二次大戰後的台灣社會,在文化上經歷日本五十年殖民統治;在語言及教育上,從日語政策改為國語政策及聯考制度;在政治上實施長達三十八年的《台灣省戒嚴令》以及反共政策,影響個人命運甚至家族前途。天主教會在台灣教育、文化、醫療、慈善事業,發揮奉行福音的良善力量,協助中國將來邁向儒家「大同」理想社會。
本文以1951年後在台灣傳播福音價值觀長達70年的耶穌會士為研究主體,其根據為:耶穌會中華省所屬各機構的歷史、台灣天主教會堂區與教區歷史、耶穌會士相關的回憶錄及紀念文集,包括耶穌會培育的賢能教友之團體刊物,如中華基督神修小會《心泉》、基督服務團《服務通訊》等。另外結合學界研究耶穌會和台灣天主教會成果,探討耶穌會士奉行福音的思、言、行,對台灣世道人心之影響。同時關注耶穌會特有的靈修方法「聖依納爵神操」(The Spiritual Exercises of St. Ignatius,培育該會會士)及「依納爵靈修」(Ignatian Spirituality,培育非耶穌會人士),如何影響個人之精神追求與創造,如何轉化中華文化的生死觀和價值觀。
本文除緒論、結論以外,分為四章:第一章,探討耶穌會士從明朝迄今,如何以翻譯、教學、研究、出版,促進基督福音與中華文化的互動和共融。耶穌會1609年(明萬曆37年)在北京,成立中國地方教會的第一個聖母會後,長期培育本地教友;尤其在二戰後將聖母會引進台灣,並於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後,發展為基督生活團、中華基督神修小會、基督服務團3個華人菁英教友團體,活動範圍包括台灣、北美、香港、澳門、中國大陸等。因此本文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探討耶穌會如何以聖母會培育前述3個團體,以及該團體的賢能教友,如何以基督信仰的嶄新眼光,審視中國傳統文化,並根據福音價值觀,突破及改變現狀;如何在教育、文化、醫療、慈善、社會正義、宗教交談等領域,從事教友傳教,而對教會內外有所貢獻。
本文獲致結論如下:
第一,耶穌會入台70年來,以台灣為根據地,結合澳門、香港、北美等地耶穌會及教友力量,協助大陸教會與社會在文革後重建。在耶穌會人力不足的現實中,20世紀末期至21世紀初期的菁英教友,貢獻專業知識、技能,促進本地及海外教育、文化、醫療、慈善等領域的變革,繼續明清迄今天主教在中文世界演化的進程。天主教會在香港受到國安法箝制,基督徒實踐福音價值觀時遭當局逮捕;台灣在中共軍機威嚇台海安全時,天主教會在中文世界繼續自由傳教,其意義和價值不言而喻。耶穌會擅長培育人才,各方善心人士參與耶穌會的服務項目,確實在台灣營造一個更友愛的中文世界——《禮運.大同》揭示的未來。
第二,耶穌會自明朝迄今,不斷以神操培育出下一代華人會士和教友,在中文世界實踐天主教信仰。二戰結束後,耶穌會輔助台灣天主教會,共同面對70年間的內憂外患,以福音價值觀回應本地社會在歷史情境、政治動盪、文化多元、經濟全球化之種種變動。從本文眾多個案公開的信仰經驗,以及內心意識被轉化之過程,可以得知華人在天主教靈修生活中對天人關係深刻改觀。在台灣儒釋道文化遺產中、在三教以外,耶穌會促使中文世界出現第四種精神文明建設——源自神操的起居,以及此種內在生命推動的教育、文化、醫療、慈善、經濟、政治各領域之變革。
第三,台灣社會的非基督徒接納福音價值觀後,在耶穌會靈修培育中,改變個人與群體生命旅途之方向,追尋身為基督徒的滿全意義。可以說華人在神操中,探求古代賢哲提出的內聖外王、得君行道之理想境界。聖道、君王,都指向復活的耶穌基督,以及教會救世的使命。從耶穌會輔助台灣天主教會70年來對中華民國與台灣社會的貢獻,證明福音價值觀促使天人與人人之間持續發展美善之友誼,樂於彼此犧牲奉獻,共同走向更有光明、更有希望的未來(天國、大同)。天主教人士絕非中共所言居心叵測的境外敵對勢力。
The Catholic Jesuit Society, founded in Europe in the 16th century, arrived in Macau at the end of the Ming Dynasty and entered mainland China to spread Christian values. Until the early year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e Jesuits continued to cultivate talents for China. During the Chinese Civil War and after the CCP took power, they attacked Catholicism, including occupying or closing down Catholic educational, cultural, medical, and charitable institutions; imprisoning and expelling bishops, priests, nuns, and monks, including many Jesuits; and violently destroying Chinese Catholicism Intellectuals, including tertiary lay students, etc. This move not only deprives China of a good force that pursues the Gospel in the process of modernization, but also hinders China's pursuit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onfucian Ideal of Great Harmony.
The Jesuits who were forced to leave the mission areas in mainland China, while waiting for the end of the civil war, accepted the invitation of the bishop in Taiwan in 1951 to go to Taiwan, where Mandarin is spoken, and continue to serve the Chinese by building educational, cultural, medical, and charitable institutions society, and favor the marginalized indigenous peoples in Han society. In education, culture, medical care, and philanthropy in Taiwan, the Catholic Church exerts the good power of pursuing the Gospel to help China move towards the ideal society of the Confucian Ideal of Great Harmony in the future.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Jesuits who spread the Gospel values in Taiwan for 70 years after 1951. It is based on the following: the history of the various institutions affiliated to the Jesuits in China Province, the history of the parishes and dioceses of the Catholic Church in Taiwan, and the memoirs related to the Jesuits. In addition, combining academic studies on the Jesuits and the Catholic Church in Taiwan, it explores the impact of the Jesuits' thoughts, words, and deeds on pursuing the Gospel on the hearts and minds of the world in Taiwan.
一、中文古籍
明.耶穌會士高一志(Alfonso Vagnoni)撰,《神鬼正紀》,明.絳州景教堂刻本,收錄於張西平等主編,《梵蒂岡圖書館藏明清中西文化交流史文獻叢刊.第一輯》,第29冊,鄭州:大象,2014年。
明.耶穌會士羅雅谷(Giacomo Rho)著,《哀矜行詮》3卷,收錄於張西平等主編,《梵蒂岡圖書館藏明清中西文化交流史文獻叢刊.第一輯》,第26冊,鄭州:大象,2014年。
明.耶穌會士龐迪我(Diego de Pantoja)撰,《神鬼原始》,明.絳州景教堂刻本,收錄於張西平等主編,《梵蒂岡圖書館藏明清中西文化交流史文獻叢刊.第一輯》,第29冊,鄭州:大象,2014年。
鐘鳴旦神父(Nicolas Standaert)等編,《徐家匯藏書樓明清天主教文獻》,台北市:方濟,1996年。
鐘鳴旦、杜鼎克主編,《耶穌會羅馬檔案館明清天主教文獻》,台北市:台北利氏學社,2002年。
鐘鳴旦、杜鼎克、蒙曦(Nathalie Monnet)主編,《法國國家圖書館明清天主教文獻》,台北市:台北利氏學社,2009年。
鐘鳴旦、杜鼎克(Adrian Dudink)、王仁芳主編,《徐家匯藏書樓明清天主教文獻.續編》,台北市:台北利氏學社,2013年。


二、學術專著
丁立偉神父(Olivier Lardinois)著,謝靜雯譯,《臺灣冷戰時期的耕莘文教院:獨裁政權下的知識自由綠洲》,台北市:台北利氏學社,2020年。
王敬弘神父著,《神恩與教會:從格林多前書十二章談起》,台北市:光啟,1998年。
布朗(Raymond E. Brown)著,活水編譯小組編譯,胡國楨神父審訂,《隨著教會禮儀讀福音:從聖誕期到復活期》,台北市:光啟文化,2009年。
戎利娜修女著,《聖經中的哀怨傳統》,台北市:光啟,2019年。
江傳德編纂,《天主教在台灣》,台南市:聞道,2008年。
艾立勤神父(Louis Aldrich,1950-)著述,許郡珊、陳美玲撰寫,《維護人性尊嚴:天主教生命倫理觀》,台北市:光啟文化,2005年。
呂格爾(Paul Ricoeur)著,陸達誠譯,《呂格爾六訪馬賽爾》,新北市:臺灣基督教文藝,2015年。
呂實強著,《中國官紳反教的原因(1860-1874)》,台北市: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1966年。
沈清松著,《從利瑪竇到海德格:跨文化脈絡下的中西哲學互動》,台北市:臺灣商務,2014年。
谷寒松神父(Luis Gutheinz)著,《谷寒松神學論文選輯》,台北市:光啟文化,2007年。
谷寒松神父著,《神學中的人學:天地人合一》,台北市:光啟文化,2008年。
周明泉主編,《邁向多元他者:當代中華新士林哲學及其發展》,新北市:輔仁大學出版社,2021年。
林凱蒂、石之瑜著,《中華文明的反共敘事:耶穌會《中國新聞分析》》,台北市:臺灣大學政治學系中國大陸暨兩岸關係教學與研究中心,2015年。
和為貴神父撰述,胡淑琴修女編譯,《培育的藝術:心理與靈性的整合》上冊、下冊,台北市:光啟文化,2014年。
侯永琪,《美國耶穌會大學的發展與未來》,台北市:五南,2005年
胡國楨神父主編,《拉內的基督論及神學人觀:拉內百歲誕辰紀念文集》,台北市:光啟文化,2004年。
胡國楨神父主編,《拉內思想與中國神學:拉內百歲誕辰紀念文集》,台北市:光啟文化,2005年。
唐君毅著,《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台北市:正中書局,1979年。
唐君毅著,《人生之體驗續編》,收於《唐君毅全集》卷3之1,台北市:台灣學生書局,2013年6月校訂版三刷。
唐君毅著,《年譜 著述年表 先人著述》,收於《唐君毅全集》卷29,台北市:台灣學生書局,2018年校訂版二刷。
徐可之神父著,《白首共此心:靈修心理尋根十二講》,台北市:光啟,1986年(初版),1988年(再版)。
徐可之神父著,《中華靈修未來》,台北市:光啟,1996年(初版),2002年(初版二刷)。
徐宗澤神父編著,《明清間耶穌會士譯著提要》,台北市:中華書局,1958年。
馬賽爾(Gabriel Marcel)著,項退結編訂,《人性尊嚴的存在背景》,台北市:東大出版,1993年。
馬賽爾(Gabriel Marcel)著,陸達誠神父譯,《是與有》,台北市:臺灣商務,1983年。台北市:心靈工坊文化,2021年。
馬賽爾(Gabriel Marcel)著,陸達誠神父譯,《臨在與不死》,台北市:心靈工坊文化,2021年。
高普(Joseph V. Kopp)著,童元方譯,《德日進思想簡介》,台北市:現代學苑月刊社,1972年。
陳方中著,《崩落天朝的天國子民:義和團時期的直隸天主教會》,台北市:光啟文化,2017年。
張春申神父著,《聖保祿論基督與教友生活》,台中市:光啟出版社,1959年。
張春申神父著,《耶穌基督與聖母瑪利亞》,台中市:光啟,1978年。
張春申神父著,《中國靈修芻議》,台中市:光啟出版社,1978年(初版),1984年(再版)。
張春申神父等著,《教會本位化之探討》,台北市:光啟,1994年。
張春申神父著,《教會的使命與福傳:梵二之後三十年間的思想發展》,台北市:光啟,1995年。
張春申神父著,《中國大陸天主教:牧靈與神學反省》,台北市:上智,1997年。
張春申神父著,李柔靜編寫,《救主耶穌的母親:聖母論》,台北市:光啟文化,2002年。
張春申神父著,《梵二大公會議訓導中的教友生活與使命》,台北市:光啟文化,2005年。
張春申神父著,《天主聖父》,台北市:光啟文化,2007年。
張春申神父著,《基督信仰中的末世論》,台北市:光啟文化,2010年。
張瑞雲著,《當代女性獨身教友:時代意義及聖召分享》,台北市:光啟,1999年。
陸達誠神父著,《馬賽爾》,台北市:東大,1992年。
陸達誠神父著,《存有的光環:馬賽爾論文集》,台北縣新莊市:輔仁大學出版社,2002年。(台北市:心靈工坊文化,2020年。簡體版——上海市:復旦大學,2016年。)
黃克鑣神父、黃錦文神父合著,《拉內基督論與普遍性救恩》,台北市:光啟文化,2020年。
聖多瑪斯(St. Thomas Aquinas)著,賴効忠神父編輯,《天使與魔鬼:聖多瑪斯《神學大全》中的天使與魔鬼彙編》,台南市:碧岳學社文化,2014年。
輔仁神學著作編譯會編輯,《神學辭典》,台北市:光啟文化,2012年增修版。
賴効忠神父著,《附魔與驅魔》,台南市:聞道,2010年,再版。
韓大輝神父編輯,《天主教教理》,香港:公教真理學會出版,1996年初版,2004年,修訂精裝二版,2009年,修訂平裝初版。
Katyleen Coyle著,周飛譯,《平凡中的聖者瑪利亞:聖母論的歷史沿革》,台北市:光啟文化,2017年。

三、論文
(一)期刊論文
丁立偉神父(Olivier Lardinois)著,〈教會正義思想之萌芽〉,《神學論集》103期,1995,頁55-61。
丁立偉神父著,〈台灣原住民族的社會問題:天主教觀點研究〉(上),《神學論集》111期,1997年,頁87-100。
丁立偉神父著,〈台灣原住民族的社會問題:天主教觀點研究〉(下),《神學論集》112期,1997年,頁265-276。
丁立偉神父著,〈台灣山區傳教工作今昔談:以新竹教區尖石牧靈區為例〉,《神學論集》134期,2002年。頁546-567。
丁立偉神父著,〈台灣原住民天主教團體的巫術:田野調查、神學與牧靈反省〉,《神學論集》151期,2007年。頁110-123。
丁立偉神父(Olivier Lardinois)著,黃懿縈譯,〈台灣原住民基督徒:鮮為人知的族群〉,收於湯漢主編,《鼎》180期,2016年。
丁立偉神父、何萬福神父合著,〈台灣原住民神學初果:輔神在台50週年之綜合反省〉,《神學論集》196-197期,2018年,頁301-329。
于斌樞機著,〈《神學論集》序〉,《神學論集》1期,1969年,頁5-6。
小德蘭(St. Thérèse of Lisieux)著,陳雲棠神父譯,〈聖女小德蘭廿一篇禱文〉,《神學論集》110期,1996年,頁561-580。
方維規,〈論近代思想史上的「民族」、「Nation」與「中國」,《二十一世紀雙月刊》總第70期,2002年4月,頁33-43。
王敬弘神父譯,〈台中講習會中的自我檢討〉,《神學論集》3期,1969年,頁138-144。
王敬弘神父著,〈我對台中自我檢討會的感想〉,《神學論集》3期,1969年,頁145-149。
王敬弘神父著,〈信德祈禱的神學反省〉,《神學論集》37期,1978年,頁393-413。
天主教輔仁大學神學院神學論集編輯委員會編輯,《紀念先賢利瑪竇神父來華四百週年》,《神學論集》56期,1983年。
天主教輔仁大學神學院神學論集編輯委員會編輯,《教友職務》,《神學論集》109-110期,1996年。
天主教輔仁大學神學院神學論集編輯委員會編輯,《輔神在台五十週年:梵二大公會議的實踐及神學本地化的初果》,《神學論集》196-197期,2018年。
王敬弘神父著,〈醫治服務祈禱簡介〉,《神思》10期,1991年,頁43-54。
台中講習會全體神父、修女著,〈給參加台南講習會的神父、修女們的公開信〉,《神學論集》3期,1969年,頁137-138。
甘易逢神父著,明鏡(裴玫Thérèse Palmers之筆名)譯,〈意識奧理的七步驟〉,《神學論集》30期,1976年,頁583-592。
白敏慈(Marciano Baptista)著,郭春慶譯,〈耶穌會內的服從〉,《神思》108期,2016年,頁53-56。
艾立勤神父(Louis Aldrich,1950-)著,〈尊重人類生命:台灣的法律及文化現況〉,《神學論集》129期,2001年,頁369-393。
戎利娜修女著,〈窮極呼天的曠世之作:希伯來聖經中的哀怨傳統〉,《神學論集》182期,2014年,頁487-512。
狄恆(Alfred J. Deignan)著,張婉霞譯,〈耶穌會教育的特徵〉,《神思》,75期,2007年,頁61-66。
杜勒斯(Avery Dulles,1918-2008)講,吳伯仁神父編譯,〈依納爵神恩與今日神學〉,《神學論集》156期,2008年,頁248-264。
沈清松著,〈從哲學反省利瑪竇在華文化進路〉,《哲學與文化》10卷9期,1983年9月,頁40-46。
沈清松著,〈從「方法」到「路」——項退結與中國哲學的方法論問題〉,《哲學與文化》32卷9期,2005年9月,頁61-78。
沈清松著,〈當代中華新士林哲學與現代性困境的超克〉,《哲學與文化》37卷11期,2010年11月,頁5-22。
沈清松著,〈論梵二之後天主教的本地化:以中華新士林哲學為例釋〉,《哲學與文化》43卷2期,2016年2月,頁19-38
沈清松著,〈從外推策略看第三千禧年天主教本土化〉,《輔仁宗教研究》17卷1期,2016年11月,頁127-144。
沈清松著,〈趙雅博從西方迂迴論述中華文化的現代化〉,《哲學與文化》44卷9期,2017年9月,頁5-19。
吳國聖著,〈耶穌會士溫知新神父與台灣原住民語言研究:生平、口述歷史及著作目錄〉,《原教界》89期,2019年10月,頁78-85。
吳雯菁、劉奇璋著,〈從依納爵《神操》的視角省思《願祢受讚頌》通諭中的生態皈依〉,《輔仁宗教研究》36期,2018年3月,頁69-95。
谷寒松神父(Luis Gutheinz)著,〈臺灣地方教會使命的再反省〉,《神學論集》57期,1983年,頁465-488。
谷寒松神父、趙英珠著,〈面對台灣現況的生態靈修:邁向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神學〉,《神學論集》142期,2004年,頁582-599。
谷寒松神父、趙英珠著,〈開展宗教交談的教宗 追憶教宗若望保祿二世〉,《神學論集》144期,2005年,頁183-201。
谷寒松神父著,〈依納爵靈修與神操——一位奧地利籍耶穌會士進入華人世界的心靈旅程〉,《神學論集》156期,2008年,頁265-278。
谷寒松神父、趙英珠著,〈輔仁神學著作編譯會:從輔神出版的著作分析本地的成果〉,《神學論集》196-197期,2018年,頁185-198。
汪德明神父(Jesús Sánchez Breña)著,〈基信團與使徒工作〉,《神學論集》80期,1989年,頁213-230。
汪德明神父著,〈BILA及義務使徒〉,《神學論集》64期,1985年,頁287-296。
李明輝著,〈儒家傳統與人權〉,收於黃俊傑編《傳統中國文化與現代價值的激盪與調融》,台北市:喜瑪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2002年,頁229-256。
李建德,〈臺灣道教宗派運用之〈步虛詞〉及其意涵探析〉,《彰化師大國文學誌》27期,2013年12月,頁207-236。
李奭學著,〈近代白話文.宗教啟蒙.耶穌會傳統——試窺賀清泰及其所譯《古新聖經》的語言問題〉,《中國文哲研究集刊》42期,2013年3月,頁51-108。
肖清和著,〈《哀矜行詮》與明末天主教的積善思想〉,《道風:基督敎文化評論》42期(香港道風書社),2015年,頁147-178。
何佳瑞,周明泉主編,《沈清松教授逝世週年紀念專輯:當代中華新士林哲學及其發展專題》,《哲學與文化》546期,2019年。
房志榮神父著,〈基督徒看中國新年〉,《神學論集》19期,1974年,頁16,頁46,頁62,頁70,頁108,頁118。
房志榮神父著,〈建設地方教會的意義及其在啟示中的根據〉,《神學論集》27期,1976年,頁17-28。
房志榮神父著,〈試以《周易.乾卦》釋瑪竇福音的「法天」〉,《神學論集》29期,1976年,頁329-346。
房志榮神父著,〈儒家思想的天與聖經中的上帝之比較〉,《神學論集》31期,1977年,頁15-41。
房志榮神父著,〈在華人中談釋經學〉,《神學論集》40期,1979年,頁245-258。
房志榮神父著,〈分辨神類的神學〉,《神學論集》45期,1980年,頁385-412。
房志榮神父著,〈「民以食為天」與「君子謀道不謀食」——由牧民經驗檢討我國教會現況〉,《神學論集》47期,1981年,頁99-130。
房志榮神父著,〈聖經及中國經典中的「更圓滿的意義」〉,《神學論集》51期,1982年,頁1-34。
房志榮神父著,〈聖經的族長史與中華世系圖〉,《神學論集》55期,1983年,頁49-66。
房志榮神父著,〈孔子所反映的基督面貌〉,《神學論集》61期,1984年,頁367-374。
房志榮神父著,〈「本位化」的神學——在亞洲及拉美〉,《神學論集》67期,1986年,頁103-129。
房志榮神父著,〈中國語文的象徵與禮儀〉,《神學論集》68-69期,1986年,頁243-269。
房志榮神父著,〈耶穌會的雙重紀念〉,《神學論集》84期,1990年,頁202,頁262。
房志榮神父著,〈「益世評論」雙週刊簡介〉,《神學論集》84期,1990年,頁308。
房志榮神父著,〈空中神學在張力下完成〉,《神學論集》86期,1990年,頁504,頁516,頁550。
房志榮神父著,〈聖依納爵年譜——附「孔子與聖依納爵」〉,《神學論集》90期,1991年,頁493-495。
房志榮神父著,〈教友職務與教會訓導(綱要)〉,《神學論集》109期,1996年,頁339-342。
房志榮神父著,〈橋樑教會會議與1997後的香港教會〉,《神學論集》113期,1997年,頁358-366。
房志榮神父著,〈從梵二「啟示憲章」看中文聖經的發展〉,《神思》45期,2000年,頁1-15。
房志榮神父著,〈撰寫「三字經與聖經」經驗談〉,《神學論集》133期,2002年,頁421-432。
房志榮神父著,〈新時代運動(New Age)評析:基督徒的反省和述評〉,《神學論集》137期,2003年,頁411-424。
房志榮神父著,〈神學在地化的前驅:吳德生博士〉,《神學論集》148期,2006年,頁180-182。
房志榮神父著,〈《神學論集》150期出刊感言〉,《神學論集》149-150期,2006年,頁334-340。
房志榮神父著,〈福傳與宗教交談:詮釋《教會對非基督宗教態度宣言》〉,《神學論集》149-150期,2006年,頁501-521。
房志榮神父著,〈1949年以後的耶穌會在中國〉,《神學論集》153期,2007年,頁331-352。
房志榮神父著,〈二位聖者的生命旅程——孔子與依納爵〉,《神學論集》156期,2008年,頁172-204。
房志榮神父編譯,〈第十二屆世界主教會議主題精義 《最初草案》說明〉,《神學論集》158期,2008年,頁493-507。
房志榮神父著,〈教會生活與使命中的天主聖言——《最初草案》文件的來源和導論〉,《神學論集》158期,2008年,頁508-524。
房志榮神父著,〈中國歷史的故事與救恩史的事故〉,《神思》97期,2013年,頁6-14。
房志榮神父著,〈願做基督第二的心路歷程 年屆九十感言〉,《神學論集》190期,2016年,頁512-543。
房志榮神父著,〈回憶往事 謝主鴻恩:房志榮神父回憶錄〉,《神學論集》196-197期,2018年,頁453-469。
房志榮神父稿本,陳德光編修,〈中國人對聖經的看法〉,《神學論集》204-205期,2020年,頁397-413。
武金正神父,〈拉內人學與方東美生命哲學對談:匿名基督徒的普世神觀在中國〉,《神學論集》123期,2000年,頁54-70。
林雪碧著,〈吳歷——其人其事〉,《神思》第60期,2004年,頁97-110。
林凱蒂、石之瑜著,〈匿名反共:《中國新聞分析》沿革始末〉,《展望與探索》,12卷11期,2014年11月,頁28-46。
林瑞琪著,〈中國天主教報業先驅李問漁〉,《神思》65期,2005年,頁75-94。
林德明神父(Francis Spaeth)著,〈全省第一屆牧靈講習會兩次會議實況〉,《神學論集》3期,1969年,頁103-109。
林靜宜著,〈天主教神恩復興運動中的通靈醫療:以王敬弘神父在台灣的經驗為例〉,《新世紀宗教研究》17卷2期,2018年12月,頁113-145。
周愫嫻、張祥儀著,〈臺灣殯葬業犯罪問題初探〉,《犯罪與刑事司法研究》1期,2003年7月,頁67-96。
和為貴神父撰述,胡淑琴修女編譯,〈「自我」與靈修 心理與靈性的整合〉,《神學論集》180-181期,2014年,頁390-426。
金魯賢主教著,〈福傳主保:聖方濟各.沙勿略,為我等祈〉,《神學論集》148期,2006年,頁302-317。
金魯賢主教著,〈徐光啟頌〉,《神學論集》157期,2008年,頁350-364。
金魯賢主教著,〈利瑪竇頌:2009聖誕節牧函〉,《神學論集》163期,2010年,頁7-33。
信世昌、楊豫揚、莊佩珍著,〈在天主教耶穌會新竹華語學院的過往經歷——丁松青神父專訪〉,《華語學刊》,2018年第2期,頁53-59。
信世昌、陳雅湞、李黛顰、任心池著,〈台灣最早期的華語教學探究——新竹天主教耶穌會華語學院(Chabanel language Institute)〉,《華語學刊》,2018年第2期,頁60-76。
范若柏著,〈從人類學看教會〉,《神學論集》3期,1969年,頁111-116。
范若柏著,〈從人類學看台灣社會〉,《神學論集》3期,1969年,頁117-124。
侯倉龍神父著,〈認識與適應台灣民間信仰與禮儀〉,《神學論集》,68-69期,1986年,頁271-297。
胡國楨神父著,〈教友分享(擔)教會職務的興衰史〉(上),《神學論集》109期,1996年,頁333-338。
胡國楨神父著,〈教友分享(擔)教會職務的興衰史〉(下),《神學論集》110期,1996年,頁483-500。
胡國楨神父著,〈穆宏志神父的寫作歷程〉,《神學論集》151期,2007年4月,頁20-24。
胡國楨神父著,〈谷寒松神父關心的中國神學議題〉,《神學論集》154期,頁517-519,2007年。
胡國楨神父著,〈中華智慧中的分析神類 從「涵養」與「省察」談起〉,《神學論集》156期,2008年,頁205-215。
胡國楨神父著,〈張春申神父對中華神學的貢獻:從他的教學生涯及著作談起〉,《神學論集》188-189期,2016年,頁167-191。
胡國楨神父著,〈房志榮神父與我 華文聖經神學教育的先驅對中華教會的影響〉,《神學論集》204-205期,2020年,頁234-261。
段春生神父著,〈利瑪竇文化適應與學術傳教:初期意大利耶穌會士在中國福傳及其困境〉,《神學論集》,165期,2010年,頁442-477。
段春生神父著,〈開啟宗教對話的大門:從「梵二之父」若望二十三世談起〉,《神思》115期,2017年,頁49-70。
洪通(雷煥章神父筆名)著,〈中國當代的幾個思想潮流〉,《現代學苑》4卷4期,1967年2月,頁45-54。
韋薇修女著,〈對移工人權的牧靈關懷:台灣天主教會的作法與省思〉,《神學論集》158期,2008年,頁618-637。
徐可之神父著,〈三願聖召的成長與發展(過去、現在、未來)〉,《神思》30期,1996年8月,頁18-28。
徐可之神父著,胡國楨神父回應,〈基督宗教靈修本質與中國傳統文化〉,《神學論集》135期,2003年,頁40-65。
孫志文神父(Arnold Sprenger)、歐陽瑋神父(Edward Vargo)著,〈天主教的入世精神——輔仁大學在中華民國多元文化中的角色〉,《神學論集》33期,1977年,頁457-479。
高佳琪著,〈本院歷年博、碩士論文研究:宏觀資料之背景及其意義〉,《神學論集》196-197期,2018年,頁216-224。
高普(Joseph V. Kopp)著,童元方譯,〈向時代挑戰的人——德日進〉,《現代學苑》7卷9期,1970年9月,頁9-19;7卷10期,1970年10月,頁21-30。
許秀孟著,〈評Marcia R. Ristaino, The Jacquinot Safe Zone: Wartime Refugees in Shanghai〉,《國史館館刊》37期,2013年9月,頁131-140。
哲學與文化月刊社,〈大陸學運的省思〉,《哲學與文化》16卷8期,1989年8月,頁1。
張平男譯,〈馬賽爾(Gabriel Marcel)自傳〉,《現代學苑》9卷3期,1972年3月,頁13-21。
張宇恭神父著,〈伯拉敏神學院喬遷與我〉,《神學論集》151期,2007年,頁11-13。
張奉箴神父著,〈依納爵的精神遺產〉,《神學論集》90期,1991年,頁561-597。
張春申神父著,〈位際範疇的補充:中國神學的基本商榷〉,《神學論集》32期,1977年,頁313-331。
張春申神父著,〈教會「本位化」的癥結〉,《神學論集》33期,1977年,頁347-361。
張春申神父著,〈近三十年來中國神學的得失〉,《神學論集》40期,1979年,頁231-244。
張春申神父著,〈二十年記錄——中國教會的本位化神學 紀念神學院創立五十年〉,《神學論集》42期,1980年,頁405-453。
張春申神父著,〈宗教交談的神學基礎〉,《神學論集》45期,1980年,頁329-338。
張春申神父著,〈社會調查、時代訊號、信仰意識及教會訓導〉,《神學論集》52期,1982年,頁169-180。
張春申神父著,〈利瑪竇對我國教會的啟示:文化工作的教會幅度〉,《神學論集》55期,1983年,頁37-41。
張春申神父著,〈自聖方濟沙威到利瑪竇的傳教方法〉,《神學論集》55期,1983年,頁43-48。
張春申神父著,〈利瑪竇與教會本位化〉,《神學論集》56期,1983年,頁339-351。
張春申神父著,〈利瑪竇的生活交談〉,《神學論集》57期,1983年,頁353-359。
張春申神父著,〈梵二及梵二以來的教友角色〉,《神學論集》64期,1985年,頁163-176。
張春申神父著,〈天主教在台灣傳福音的現況與未來方向〉,《神學論集》74期,1987年,頁549-574。
張春申神父著,〈由福傳大會到小型教會團體〉,《神學論集》80期,1989年,頁169-174。
張春申神父著,〈中國教會的時代訊號〉,《神學論集》88期,1991年,頁271-284。
張春申神父著,〈隱修性的神秘與使徒性的神秘〉,《神學論集》24期,1992年,頁349-358。
張春申神父著,〈有關宗教交談〉,《神思》27期,1995年11月,頁1-7。
張春申神父著,〈教友職務的神學分析〉,《神學論集》109期,1996年,頁353-361。
張春申神父著,〈一個生命的基督論〉,《神學論集》112期,1997年,頁171-178。
張春申神父著,〈梵二之後聖母論的動向〉,《神思》41期,1999年,頁17-23。
張春申神父著,〈台灣教會面對廿一世紀的福傳努力台灣福音本地化的情況與進展〉,《神學論集》126期,2000年,頁521-536。
張春申神父著,〈神學(靈修)本地化的回顧與前瞻〉,《神學年刊》21期,2000年,頁1-17。
張春申神父著,〈本地化的回顧與前瞻〉,《神學論集》127期,2001年,頁7-21。
張春申神父著,〈于斌樞機與輔仁大學:教育理念的泉源與大學使命的實踐〉,《神學論集》128期,2001年,頁170-180。
張春申神父著,〈從神學角度看「靈異與迷信」〉,《神思》50期,2001年,頁1-9。
張春申神父著,〈耶穌會的現代面貌〉,《神思》64期,2005年,頁1-10。
張春申神父著,〈《神學論集》與我〉,《神學論集》149-150期,2006年,頁331-332。
張春申神父著,〈教會的自我反省——詮釋梵二《教會憲章》〉,《神學論集》149-150期,2006年,頁376-380。
張春申神父著,〈天意莫測——梵二40年回顧後的前瞻〉,《神學論集》149-150期,2006年,頁522-523。
張瑞雲著,〈他教給我的:憶輔神圖書館主任陳春齡神父〉,《神學論集》154期,2007年,頁498-502。
曾慶導神父著,〈回應〈新時代思想之靈修生活〉一文〉,《神學論集》135期,2003年,頁152-157。
區紀復著,〈生態行動三原則與生態靈修〉,《神學論集》86期,1990年,頁559-562。
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國家檔案典藏新訊》41期,2020年4月,頁6。
尉遲淦著,〈從哲學到殯葬——一條踐行新儒學的迂迴之路〉,《鵝湖》39卷9期,2014年3月,頁47-49。
崔寶臣神父(1971-)著,〈聖經文本問題探討 兼論對聖經中譯的省思與展望〉,《神學論集》204-205期,2020年,頁169-206。
郭年士(郭樂施)神父(Edward Collins,1915-2003,愛爾蘭籍耶穌會)著,袁志雄譯,〈耶穌會的靈修〉,《神思》45期,2000年,頁83-89。
陳方中著,〈愛教愛國 馬相伯的人生準則〉,《輔仁宗教研究》第13期,2006年,頁107-129。
陳方中著,〈天爵尊榮、流徙一生——記華人首二位樞機〉,輔大校史室,2012年7月17日,頁1-17。
陳方中著,〈天爵尊榮,流徙半生:記田于二樞機〉,《鼎》第166期,2012年,頁6-18。
陳文祥著,〈多瑪斯哲學的超驗進路與其在臺灣新士林哲學之融攝〉,《哲學與文化》46卷7期,2019年7月,頁21-35。
陳開華著,〈羅文藻主教年譜〉,《神學論集》159期,2009年,頁39-60。
陳復著,〈徐橫山的愛與死:王陽明與錢緒山對其生命的恆常臨在〉,《生命教育研究》4卷2期,2012年12月,頁51-89。
陳儀深著,〈台獨叛亂的虛擬與真實——一九六一年蘇東啟政治案件研究〉,《台灣史研究》10卷1期,2003年6月,頁141-172。
麥克儉神父(Luigino Marchioron,1963-,聖方濟各沙勿略修會)著,〈房志榮對聖經中文翻譯的貢獻 動態對等相等法〉,《神學論集》204-205期,2020年,頁207-233。
麥健泰神父(Thomas McIntyre,1926-2016,愛爾蘭籍)著,廖佩蘭譯,〈早期教會的社群關注〉,《神思》48期,2001年2月,頁1-8。
陸達誠神父著,〈天主教的臨終關懷〉,《神學論集》148期,2006年7月,頁224-250。
單國璽神父著,〈山地牧靈工作的反省與探討〉,《神學論集》31期,1977年,頁131-146。
黃一農著,〈印象與真相——清朝中英兩國的覲禮之爭〉,《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8本1分,2007年3月,頁35-106。
黃克鑣神父著,〈從人的超越看人與神的關係:拉內與方東美對談〉(上),《神學論集》141期,2004年,頁317-338。
黃克鑣神父著,〈從人的超越看人與神的關係:拉內與方東美對談〉(中),《神學論集》142期,2004年,頁541-560。
黃克鑣神父著,〈從人的超越看人與神的關係:拉內與方東美對談〉(下),《神學論集》143期,2005年,頁32-56。
黃荔芬著,〈天主的愛關照弱小〉,《神學論集》124-125期,2000年,頁387-401。
傅佩榮編著,〈中國思想與基督宗教〉,《神學論集》32期,1977年,頁179-219。
傅佩榮著,〈中國基督徒在思想及文化界的角色〉,《神學論集》64期,1985年,頁217-254。
項退結著,〈附魔在今日——事實與解釋〉,《神學論集》1期,1969年,頁125-128。
項退結著,〈劇作家兼存在思想家——馬賽爾(Gabriel Marcel)〉,《現代學苑》7卷6期,1970年6月,頁1-10。
項退結著,〈當代存在哲學巨星——馬賽爾(Gabriel Marcel)的殞落〉,《現代學苑》10卷12期,1973年12月,頁1-3。
項退結著,〈馬賽爾的「是與有」評介〉,《哲學與文化》10卷12期,1983年12月,頁63-64。
項退結著,〈從海德格的時間與歷史回顧天安門事件〉,《哲學與文化》16卷12期,1989年12月,頁55-57。
葛夫平著,〈北京中法漢學研究所的沿革及其學術活動〉,《漢學研究通訊》96期,2005年11月,頁1-6。
溫保祿神父(Paul Heribert Welte,1930-2017)著,〈天主教教理新編〉,《神學論集》1期,1969年,頁118-124。
雷強著,〈亨利.魏智及其北京法文圖書館〉,《圖書資訊學刊》11卷2期,2013年12月,頁149-194。
詹德隆神父(Louis Gendron)著,〈教友職務的現象及一般了解〉,《神學論集》109-110期,1996年,頁311-322。
資料室,〈向中國大陸傳揚福音——光啟社已錄成廣播詞〉,《神學論集》33期,1977年,頁346。
楊孝明著,〈聖母顯現的歷史〉,《神思》114期,2017年,頁95-104。
楊明哲,〈李鴻章與近代西方醫學在中國的傳佈〉,《長庚人文社會學報》2卷2期,2009年,頁299-340。
楊素娥著,〈神學本地化的學術成果:「輔大神學叢書」與《神學論集》剖析〉,《神學論集》196-197期,2018年,頁199-215。
趙一舟神父著,〈禮儀革新在台灣:回顧與前瞻〉,《神學論集》68-69期,1986年,頁193-212。
趙可式著,〈為何「安寧緩和醫療條例」要修正?〉,《神學論集》167期,2011年,頁28-33。
趙英珠著,〈致力於理論與實踐的整合:谷寒松神父的神學思想與貢獻〉,《神學論集》,153期,2007年10月,頁353-362。
劉蔚之著,〈教育學者張彭春的思想演進及其對《世界人權宣言》之鍛造(1923-1948)〉,《教育研究集刊》,65輯3期,2019年9月,頁1-40。
劉錦昌著,〈日本耶穌會士的基佛交談(上):愛宮真備〉,《神學論集》112期,1997年,頁295-304。
劉錦昌著,〈張春申神父與中國化靈修人學〉,《神學論集》188-189期,2016年,頁325-346。
鄭純宜著,〈利氏漢法大字典:中西文化交流的成果〉,《漢學研究通訊》19卷1期,2000年2月,頁1-5。
編輯室,〈發刊詞〉,《神學論集》1期,1969年,頁3-4。
編輯室,〈前言:邁向《神學論集》150期〉,《神學論集》111期,1997年,頁7-14。
編輯室,〈前言:輔大神學院的研究及出版〉,《神學論集》114期,1997年,頁457-462。
編輯室,〈羅光校長與輔大的宗教學術教育〉,《神學論集》139期,2004年,頁5-12。
編輯室,〈《神學論集》1-150期作者目錄〉,《神學論集》149-150期,2006年,頁601-658。
編輯室,〈編者的話〉,《神學論集》204-205期,2020年,頁165-168。
編輯部採訪,(耶穌會丁立偉神父受訪),〈天主教傳教人員投入族語傳道與振興的歷程〉,《原教界》51期,2013年6月,頁22-25。
穆宏志神父(Jesús Maria Muñoz Nieto,1943-)著,〈由學生到「半退休」的老師〉,《神學論集》154期,2007年,頁522-524。
穆宏志神父著,〈研究聖經、默觀聖經、念讀聖經 聖經推廣分享〉,《神學論集》204-205期,2020年,頁335-346。
錢玲珠著,〈天國降生在人間:禮儀本地化的初果與前瞻〉,《神學論集》196-197期,2018年,頁330-367。
賴效忠神父著,〈台灣民間宗教與聖神:聖神年談面對民間信仰的福傳〉,《神學論集》117-118期,1998年,頁519-530。
賴毓芝著,〈圖像帝國:乾隆朝《職貢圖》的製作與帝都呈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75期,2012年3月,頁1-76。
戴麗娟著,〈周口店發掘時代的一名法國顧問——以新近出版的德目進書信集為基礎材料的研究〉,《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9本1分,2008年3月,頁95-161。
戴麗娟著,〈在「邊緣」建立「中心」——法國耶穌會士桑志華與天津北疆博物院〉,《輔仁歷史學報》24期,2009年12月,頁229-256。
戴麗娟著,〈從徐家匯博物院到震旦博物院——法國耶穌會士在近代中國的自然史研究活動〉,《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84本2分,2013年6月,頁329-385。
戴麗娟著,〈中國地質學及史前學發展初期之國際性格——從德日進寄至法國的一張餐卡看起〉,《古今論衡》25期,2013年11月,頁133-166。
關永中著,〈詩心與神操:聖十字若望和聖依納爵的精神交匯〉,《神學論集》180-181期,2014年,頁275-309。
羅仕強神父著,〈天主教會在「社會工作服務」上展現的使命及承擔的角色〉,《神思》127期,2020年,頁19-28。
羅光總主教著,〈卷頭語〉,《神學論集》1期,1969年,頁7-8。
羅志偉神父(Attilio Rossi)著,〈繼往開來的福傳大會〉,《神學論集》203期,2020年4月,頁26-50。
嚴任吉神父著,〈耶穌會的教育使命與服務學習——以台灣輔仁大學為例〉,《全人教育學報》1期,2007年6月,頁155-178。
嚴任吉神父著,〈耶穌會栽培人才模式的實例:輔仁大學「服務學習」課程經驗談〉,《神學論集》160期,2009年,頁206-224。
鐘鳴旦神父(Nicolas Standaert)著,尚揚譯,〈聖經在十七世紀的中國〉,《神學論集》126期,2000年,頁537-565。
鐘鳴旦神父著,黎明輝譯,〈影響中國初期教會的偉人:基督徒團體的角色〉,《神思》65期,2005年,頁1-18。
鐘鳴旦神父著,〈聖依納爵神操在中國傳教區:十七及十八世紀經驗的反省〉,《神學論集》160期,2009年,頁167-205。
John P. Daly著,胡淑琴譯,〈中國知識份子與皈依:朱蒙泉神父受訪錄〉,《神學論集》105期,1995年,頁449-456。
José García de Castro Valdés, SJ著,林純慧譯,〈穿越時空的精神:耶穌會的靈修歷史〉,《神思》108期,2016年,頁63-115。

(二)論文集論文
林靜宜著,〈聖女小德蘭對蘇雪林的影響:以《蘇雪林日記》為觀察點〉,收於趙中偉、梁潔芬、黃懿縈合編,《台灣天主教研究》卷2,台北市:光啟文化,2020年,頁257-284。
梁潔芬修女、盧德著,〈天主教靈修的本地化:台灣的經驗〉,收於趙中偉、梁潔芬、黃懿縈合編,《台灣天主教研究》卷2,台北市:光啟文化,2020年,頁102-134。
郭文般,〈全球下視野下的台灣天主教會〉,收於司馬忠(Maria John Peter Selvamani,印度籍)、梁潔芬修女主編,《全球化下的台灣天主教會》,新北市:輔仁大學出版社,2022年,頁1-30。

四、碩博士學位論文
丁明蘭著,《耕莘青年寫作會之發展與研究(1966-2009)》,臺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2010年。
甘國棟神父著,《建立基層教會團體在堂區》,輔仁大學附設神學院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
吳堅凌著,《臺灣天主教堂區發展之研究:以臺北市聖家堂為例》,輔仁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李台元著,《台灣原住民族語言的書面化歷程》,政治大學民族研究所博士論文,2013年。
李哲修神父著,《亞洲天主教與宗教交談》,輔仁大學宗敎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李偉菁著,《台灣天主教會的大專青年團體:天主教大專同學會之研究:批判及建議》,輔仁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沈牧樺著,《戰後台灣天主教基層修會的勞工牧靈實踐:以古尚潔與馬赫俊神父為核心的考察》,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年。
周皓旻,《晚明善書及其教化作用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19年。
邱瑒青著,《台灣客家文學法譯論析——以《笠山農場》為例》,文藻外語大學多國語複譯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年。
金鶴俊著,《馬建忠維新主張之研究》,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
徐欣宇著,《南宋福建久喪不葬研究》,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張文文著,《台灣天主教牧靈研習中心的歷史(1970-2013)與其成立意義》,輔仁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年。
張仙武,《清代陰騭文化研究——以《文昌帝君陰騭文》相關文獻為討論中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2010年。
張淑美著,《台灣天主教兩次福傳大會與未來方向初探》,輔仁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張皓得著,《馬建忠馬氏文通之研究》,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
張瑞雲著,《當代女性獨身教友奉獻與靈修的特質》,輔仁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張耀宗著,《台灣原住民教育史研究(1624-1895)——從外來者的殖民教化談起》,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年。
梁國傑著,《基督生活團在台灣的歷史與發展》,輔仁聖博敏神學院教義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16年。
梁復興著,《從〈擬設翻譯書院議〉看馬建忠對「翻譯書院」的規劃及其對晚清譯書教育的影響》,輔仁大學跨文化研究所翻譯學碩士在職專班論文,2015年。
陳方中著,《民國初年中國天主教的本地化運動》,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
陳方中著,《法國天主教傳教士在華傳教活動與影響(1860-1870)》,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99年。
黃佳琳著,《從梵二文獻後的環保思想看台灣天主教的環保實踐:以成道學為例(1927-2003)》,輔仁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7年。
楊秀靜著,《由台灣書院祭祀觀察儒學與民間崇拜之交涉》,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漢學資料整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廖仕閔著,《《太上感應篇》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6年。
簡銓堯著,《夫婦懇談會對台灣天主教堂區家庭牧靈之影響》,輔仁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五、研討會論文集
1.單篇
朱素貞著,〈神父藝術家——丁松青之彩燒玻璃畫〉,收於劉立敏主編《2013視覺藝術跨界研討會論文集──跨界的視野》,屏東: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出版,2013年,頁213-225。
陳方中著,〈《夫至大》牧函與五四運動〉,收於輔仁大學天主教學術研究院、天主教主徒會主辦,《不忘初心,砥礪前行:夫至大通逾百年紀年研討會會議論文集》,新北市:輔仁大學天主教學術研究院,2019年,頁15-24。
魏明德神父(Benoît Vermander,1960-)著,張琰譯,〈天主教與漢學研究於台灣:台北利氏學社的貢獻〉,收於《輔大第一屆漢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縣新莊市:輔仁大學外語學院華裔學志漢學研究中心,2003年9月26-27日,頁289-332。

2.專書
天主教新竹教區主辦,《天主教在新竹縣50年使命與貢獻學術論壇論文集》,新竹市:天主教新竹教區,2010年。
紀念利瑪竇來華四百週年中西文化交流國際學術會議秘書處編輯,《紀念利瑪竇來華四百週年中西文化交流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台北縣新莊市:輔仁大學,1983年。
輔仁大學法學院等主辦,《台灣社會價值觀的追尋、回顧、定位與前瞻——以人本價值觀為基礎的對談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紀念耶穌會來台50週年(1951-2001),台北縣新莊市:輔仁大學法學院,2001年。
輔仁大學宗教學系,《宗教研究新展望:輔仁大學宗教學系創所30週年紀念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18年12月14-15日。

六、其他參考文獻
(一)教宗通諭
教宗庇護十二世(Pope Pius XII)著,施安堂神父譯,《耶穌聖心通牒》,台北市:施安堂,1971年。(即1956年5月15日「汲水」通諭 論耶穌聖心通牒》)
教宗若望保祿二世(Pope John Paul II)著,天主教中國主教團秘書處編譯,《教宗若望保祿二世「論得救恩的痛苦」牧函》,台北市:天主教教務協進會,1984年。
教宗若望保祿二世(Pope John Paul II)著,天主教中國主教團秘書處編譯,《平信徒勸諭》,台北市:天主教教務協進會,1989年。
教宗若望保祿二世(Pope John Paul II)著,天主教台灣主教團社會發展委員會譯,《和平於世:永久的承諾》,台北縣新莊市:若望保祿二世和平對話研究中心,2002年。
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著,天主教臺灣地區主教團秘書處編著,《願祢受讚頌通諭:論愛惜我們共同的家園》,台北市:天主教臺灣地區主教團,2016年。

(二)耶穌會文件
1.會憲
聖依納爵(St. Ignatius of Loyola)著,侯景文神父譯,《耶穌會會憲》,台中:光啟出版社,1976年。
聖依納爵(St. Ignatius of Loyola)著,耶穌會中華省編譯,《耶穌會會憲及其補充規則》,台北市:光啟文化,2010年。

2.神操中譯本、神操詮釋、華人天主教徒退省(避靜)
(1)單篇
朱修德神父(Jose Ramon de Diego)著,〈靈修生活之二:退省〉,《神學論集》44期,1980年,頁245-256。
房志榮神父著,〈依納爵靈修的基石——神操:從「原則與基礎」到「為獲聖愛的瞻想」〉,《神學論集》151期,2007年,頁58-74。
高士傑神父著,〈辨別神類簡史〉,《神學論集》42期,1979年,頁485-500。
高士傑神父著,〈聖依納爵神操書的結構和動力〉,《神學論集》51期,1982年,頁115-123。
高欲剛神父(Juan Antonio Goyoaga)著,〈聖依納爵使徒工作的眼光:宏觀〉,《神學論集》90期,1991年,頁547-560。
張春申神父著,〈自空中神學至空中神操〉,《神學論集》136期,2003年,頁194-202。
詹德隆神父(Louis Gendron)著,胡安德譯,〈神操與心理輔導:二者的相同點〉,《神學論集》40期,1979年,頁149-170。
穆宏志神父(Jesús Maria Muñoz Nieto)著,〈依納爵與神操〉,《神學論集》132期,2002年,頁225-239。
嚴任吉神父著,〈黑暗中重見光明:談電影在依納爵靈修中之運用〉,《神學論集》163期,2010年,頁151-156。
José Luis Rodriguez-Lapuente著,韻立譯,〈為何及如何準備作神操〉,《神學論集》41期,1979年,頁381-387。
Luis María García Domínguez著,胡淑琴修女譯,〈《神操》的起源、結構與過程〉,《神學論集》180-181期,2014年,頁211-225。
Michael J. Buckley著,胡國楨神父編譯,〈神操中分辨神類規則的結構〉,《神學論集》42期,1979年,頁501-522。

(2)專書(耶穌會士在菲律賓、台灣、東亞培育華人的經驗與反省)
天主教耶穌會編,《耶穌會團體祈禱手冊》,台北市:光啟文化,1978年,初版,2006年,增訂第三版。
王昌祉神父著,《神操詮釋》,台中市:光啟,1960年。
王敬弘神父著,《信德祈禱淺說》,台南市:聞道,1973年。
王敬弘神父著,《談鬼事,話靈修》,台北市:光啟文化,2004年。
光啟編輯室編,《分辨神類》,台北市:光啟,1994年初版,2018年,再版。
甘易逢神父(Yves Raguin)著,劉河北譯,《靜觀蹊徑:靈修生活要素》(Les chemins de la contemplation),台中市:光啟,1968年。
甘易逢神父著,《活潑的靜觀》(God is my life),台中市:光啟,1973年,初版,1995年四版二刷。
甘易逢神父著,明鏡、李鐵民譯,《凝視天主》,台中市:光啟,1979年,初版,1980年,再版。
甘易逢神父著,明鏡、劉嘉雄合譯,《祈禱與現代人》,1981年初版,2006年再版三刷。
甘易逢神父著,明鏡譯,《靜觀蹊徑》(Chemins de la contemplation : elements de vie spirituelle),台北市:光啟,1988年,初版,2006年初版三刷。
甘易逢神父著,姜其蘭譯,《靜觀與默坐》(Contemplation and sitting in silence),第1册,台北市:光啟,1996年初版,1999年初版二刷。
甘易逢神父著,姜其蘭譯,《靜觀與默坐》,第2册,台北市:光啟,1997年初版,2005年,初版二刷。
甘易逢神父著,姜其蘭譯,《靜觀與默坐》,第3册,台北市:光啟,1999年。
甘易逢神父著,劉河北譯,《源頭》(La source),台北市:光啟,1999年。
甘易逢神父著,姜其蘭譯,《靜觀與默坐》第4册,台北市:光啟,2001年。
任國琳神父(Guilbert Guerin)著,鄭開棻譯,《曲徑通幽:神操退省在東亞》,第1冊,台北市:光啟文化,2000年。
任國琳神父著,鄭開棻譯,《曲徑通幽:神操退省在東亞》,第2冊,台北市:光啟文化,2001年。
任國琳神父著,鄭開棻譯,《曲徑通幽:神操退省在東亞》,第3冊,台北市:光啟文化,2003年。
朱修德(Jose Ramon de Diego)神父著,胡淑琴修女譯,《祂在我內生活:以聖保祿的方式跟隨基督》,台北市:光啟,2000年。
朱修德神父著,胡淑琴修女譯,《偕同基督一起生活》,台北市:光啟,2001年。
朱修德神父著,胡淑琴修女譯,《你們來看看吧:採用若望福音奉行神操》,台北市:光啟,2002年。
朱修德神父著,姚翰譯,《耶穌與我們的生命》,台北市:光啟文化,2004年。
朱修德神父著,胡淑琴修女譯,《我相信》,台北市:光啟文化,2005年。
朱修德神父著,胡淑琴修女譯,《在今日活出司鐸職務》,台北市:光啟文化,2006年。
朱修德神父著,胡淑琴修女譯,《面對面與奧蹟會遇》,台北市:光啟文化,2008年。
朱修德神父著,胡淑琴修女譯,《耶穌與我們的使命:六日神操退省手冊》,台北市:光啟文化,2010年。
朱樹德神父編著,《避靜指引》,台北市:九八編輯委員會,2002年,初版,2005年,再版。
依納爵(St. Ignatius of Loyola)著,王昌祉神父譯,《神操》,台中市:光啟,1959年,初版。1960年,再版。
依納爵(St. Ignatius of Loyola)著,房志榮神父譯(直譯西班牙原文),《聖依納爵神操》,台中市:光啟,1978年,初版。台北市:光啟,1999年,再版三刷。
依納爵(St. Ignatius of Loyola)著,侯景文神父譯,《神操:通俗譯本》,台中市:光啟,1979年,初版。台北市:光啟,1996年,再版二刷。
依納爵(St. Ignatius of Loyola)著,剛斯(George E. Ganss)編著,鄭兆沅譯,《神操新譯本:剛斯註釋》,台北市:光啟文化,2011年。
拉蒙.鮑狄斯塔(Ramon Maria Luza Bautista)著,謝詩祥神父、鄭兆沅合譯,《避靜、祈禱與分辨:依納爵神操101問答》,台北市:光啟文化,2012年。
保祿.顧定豪(Paul Coutinho)著,李驊、張令憙編譯,《依納爵神恩的理想:與天主親密的結合》,台北市:光啟文化,2008年。
翁德昭神父(Rosaire Gagnon)編,《祂召喚我:在日常生活中的聖依納爵神操》,台北市:基督生活團服務中心,1984年。
高欲剛神父(Juan Antonio Goyoaga)著,陳寬薇修女譯,《神操之旅》,台北市:光啟,1988年,初版。
張春申神父主講,譚璧輝筆錄,《會晤基督》,台中市:光啟,1982年,初版。1983年,再版。
張春申神父著,《週末避靜》,台北市:上智,2004年。
張春申神父著,《靈之旅》,台北市:上智,1977年。
雅魯培神父(Pedro Arrupe)著,石室(陳雲棠神父)譯,《依納爵神恩中的聖三奧蹟》,台北市:光啟,1993年。
雅魯培神父著,陳雲棠神父譯,《耶穌會神恩的特徵》,台北市:光啟文化,2003年。
路易斯神父(Jacques Lewis)著,沙微譯,《神操淺釋》,台北市:光啟,1993年。
穆宏志神父(Jesús Maria Muñoz Nieto)、朱修德神父(Jose Ramon de Diego)合著,《日常生活中的神操》,第1冊,第2冊,台北市:上智,1998年。
穆宏志神父、朱修德神父合著,《日常生活中的神操》,第3冊,台北市:上智,1999年。
穆宏志神父著,許惠芳整理,《行動就是祈禱:跟隨耶穌會會祖聖依納爵,看清天主的旨意》,台北市:星火文化,2015年。
邁可.哈特神父(Michael Harter)著,張令憙譯,《烈燄之心:隨著神操律動祈禱》,台北市:光啟文化,2022年。

(3)依納爵神操、依納爵靈修專輯
A.耶穌會在台灣培育華人的經驗與反省
天主教輔仁大學神學院神學論集編輯委員會編輯,《依納爵靈修與中華文化》,《神學論集》156期,2008年。
天主教輔仁大學神學院神學論集編輯委員會編輯,《依納爵靈修與中華文化續篇》,《神學論集》160期,2009年。

B.耶穌會在香港、澳門培育華人的經驗與反省
神思編輯委員會編輯,《聖依納爵神操》,《神思》6期,香港:思維,1990年。
神思編輯委員會編輯,《退省》,《神思》35期,香港:思維,1997年。
神思編輯委員會編輯,《依納爵靈修》,《神思》72-73期,香港:思維,2007年。
神思編輯委員會編輯,《依納爵朝聖之旅》,《神思》105期,香港:思維,2015年。
神思編輯委員會編輯,《依納爵靈修的當代反思(一)》,《神思》122期,香港:思維,2019年。

(4)天主教靈修中的依納爵靈修
陳文裕神父著,《天主教基本靈修學》,台北市:光啟,1988年,初版。台北市:光啟,1991年,三版。
黃克鑣神父、盧德主編,《基督宗教靈修學史》,第1冊《聖經及教父時代靈修》,台北市:光啟文化,2012年。
黃克鑣神父、盧德主編,《基督宗教靈修學史》,第2冊《中世紀及近代天主教靈修》,台北市:光啟文化,2012年。
黃克鑣神父、盧德主編,《基督宗教靈修學史》,第3冊《正教、新教及當代基督徒靈修》,台北市:光啟文化,2012年。
黃克鑣神父、盧德主編,《基督宗教靈修學史》,第4冊《當代基督徒靈修》,台北市:光啟文化,2015年。
歐邁安(Jordan Aumann)著,真理學會譯,《天主教靈修學史》,香港:真理學會,1991年。

3.梵二後耶穌會大會文獻
(1)單篇
顧保鵠神父譯,〈耶穌會第卅二屆大會(一九七五)文獻之一:「我們今日的使命:服務信仰、促進正義」〉,《神學論集》26期,1976年,頁585-607。

(2)專書
劉文周神父等譯,《耶穌會第三十一屆大會法令》,台中市:光啟,1967年。
袁國慰神父等譯,《耶穌會第卅二屆大會法令》,台中市:光啟,出版年不詳。
Donald R. Campion, Albert C. Louapre合編,周弘道譯,〈耶穌會第卅三屆大會文獻〉,出版處不詳,1984年。
耶穌會中華省計劃委員會編,《耶穌會在今日的台灣:對第卅三屆大會吸收的程度文件的摘要——供反省之用》,出版處不詳,1986年。
耶穌會中華省,《耶穌會第三十四屆大會法令》,出版處不詳,耶穌會中華省,1998年。
耶穌會中華省編譯,《耶穌會第卅五屆大會文獻》,台北市:光啟文化,2008年。
耶穌會中華省編譯,《耶穌會第卅六屆大會文獻》,出版處不詳,2017年。

(三)台灣各教區耶穌會士回憶錄或紀念文集或堂區歷史或機構歷史
1.台北總教區
(1)耶穌會會士回憶錄或紀念文集
丁松筠神父著,朱承天整理,《一個不像神父的神父:丁松筠的傳奇故事》,台北市:皇冠,1987年。
丁松筠神父著,李俊明採訪整理,《我的一生很平凡,只有愛而已:丁松筠神父的生命之旅》,台北市:遠見天下,2017年。
天主教費利蒙、聖荷西、中半島華人團體敬編,《謝為霖神父(James N. Chevedden,1948-2004)紀念專刊》,美國:天主教費利蒙、聖荷西、中半島華人團體,2004年。
王秉鈞神父(Gino Picca))口述,劉鳳琴撰稿,《傳教士的情懷》,台北市:耕莘文教基金會,2018年。
王敬弘神父,《與主同行的心靈醫者:王敬弘神父神恩運動紀念文集》,台北:光啟文化,2005年。
台北聖神同禱會、耶穌會青年使徒工作小組合編,《走過風火人生:王敬弘神父紀念文集》,台北:光啟文化,2004年。
古偉業編,《馬愛德神父(Edward J. Malatesta,1932-1998)》,美國:聖荷西華人天主教會,1998年。
朱恩榮神父口述,譚璧輝等撰稿,《天恩主榮一世情》,台北市:耕莘文教基金會,2009年。
朱秉欣神父撰,《九十憶舊謝主宏恩》,出版處不詳,2017年。
朱蒙泉神父嘉言錄編輯小組編,《朱蒙泉神父嘉言錄》,台北市:基督服務團,夫婦懇談會,2013年。
沈牧樺主編,《一粒種子落在台灣:古尚潔神父晉鐸五十周年紀念刊》,台北市:出版處不詳。
何佳瑞主編,《臺灣士林哲學口述歷史》,新北市:輔大書坊出版,2015年。
何佳瑞主編,《臺灣士林哲學理論發展》,新北市:輔大書坊出版,2015年。
吳偉特、朱立德神父編著,《滿面春風的僕人:朱勵德神父》,台北市:光啟文化,2002年。
房志榮神父口述,林淑理撰稿,《志在榮主》,台北市:耕莘文教基金會,2010年。
牧神父九秩嵩壽祝壽文集編輯小組編輯,《天人合一:牧育才神父九秩嵩壽祝壽文集》,台北市:牧神父九秩嵩壽祝壽文集編輯小組,2001年。
和為貴神父(Alfonso Arcay)口述,王慧純等撰稿,《耕耘上主心田的和為貴神父》,台北市:耕莘文教基金會,2020年。
陸達誠神父、趙可式編,謝冰瑩等著,《葡萄美酒香醇時:張志宏神父(George Donohoe,1921-1971)紀念文集》,台北市:耕莘青年寫作會,1981年。
陳世賢著,《你的耶穌,我的佛陀:深刻的宗教交談》,台北市:光啟文化,2007年。(此書為馬天賜神父宗教交談紀錄)
張宇恭神父口述,林湘義撰稿,《燃燒自己 引燃別人》,台北市:耕莘文教基金會,2011年。
陳宗舜神父(Elias Cerezo)口述,張瑞雲撰稿,《一條筆直的道路——陳宗舜神父》,台北市:耕莘文教基金會,2022年。
陸達誠神父著,《似曾相識的面容》,台北市:光啟,1996年。
陸達誠神父著,《候鳥之愛》,台北縣新莊市:輔仁大學出版社,2004年。
陸達誠神父口述,Killer撰稿,《誤闖台灣藝文海域的神父》,台北:耕莘文教基金會,2009年。
陸達誠神父口述,Killer撰稿,《你是我的寶貝:陸達誠神父口述史》,台北市:秀威資訊科技,2016年。
陸達誠神父著,《靈修協奏曲:陸達誠神父散文選》,台北市:秀威資訊科技,2019年。
黃德寬神父著,《分水嶺上話天恩:阿寬神父的奮鬥》,台北市:上智,1994年。
黃德寬神父著,《另一種見證:黃德寬神父紀念文集》,台北市:光啟文化,2002年。
黃曉秋等編輯,《導我前行:緬懷我們永遠的神長們:緬懷已逝世的基督生活團(原聖母會)輔導神長們紀念專刊》,台北市:基督生活團秘書處,2013年。
詹嫦慧等編輯,《張春申 中華神學的基石:張春申神父紀念文集》,新北市:輔仁聖博敏神學院,2016年。
詹德隆神父(Louis Gendron)口述,鐘美育撰稿,《路難行易》,台北市:耕莘文教基金會,2012年。
賴甘霖神父口述,吳慧琨等撰稿,《我的可愛:天賜甘霖》,台北市:耕莘文教基金會,2011年。
顏哲泰神父(Jose Maria de la Calle)口述,范京生撰稿,《世事洞明人情練達》,台北市:耕莘文教基金會,2014年。
羅德剛主編,《和風吹送:九位司鐸的見證》,台北:光啟出版社,1989年。(內有王敬弘神父參與神恩復興運動的回憶)
嚴任吉神父、譚璧輝等著,《耶穌會士在輔大》,新北市新莊區:輔仁大學出版社,2011年。
Georges-Etienne Beauregard ; ed. by Abe Florendo., My life as a missionary : from the memoirs of Georges-Etienne Beauregard, S.J. , Manila : Betty Go Roxas-Chua, 2010.(此書為華思儉神父傳教紀錄)

(2)耶穌會建立堂區或機構歷史
A單篇:
人籟雜誌編輯部,〈痛苦的救贖:專訪安寧療護推動者趙可式〉,《人籟雜誌》11期,2004年12月,頁14-21。
吳其融、吳沅諭著,〈台灣農地違章工廠的真相與衝擊〉,《地球公民通訊》34期,2020年6月,頁4-15。
吳其融著,〈誰的責任:違章工廠的歷史因素與現在進行式〉,《地球公民通訊》34期,2020年6月,頁16-24。
谷寒松神父著,〈喜樂的泉源 天主愛的工程〉,《俠客行 天主教耶穌會通訊》37期,2011年11月,頁8。
韋薇修女著,〈天主教會對移工的社會服務〉,《社區發展季刊》130期,2010年6月,頁171-184。
張宇恭神父等著,〈紀念輔大神學院在台服務滿四十週年慶〉,《神學論集》151、152、153、154期,2007年。
張明華著,〈從我們的根源到新境——依納爵平信徒團體450年〉,《俠客行 天主教耶穌會通訊》42期,2013年7月,頁1。
張春申神父著,〈附錄 「1999年天主教台灣原住民牧靈會議神學回應」:台灣天主教原住民地方教會願景與問題〉,收於丁立偉神父(Olivier Lardinois)、詹嫦慧、孫大川合著,輔仁大學神學院原住民神學研究中心主編,《活力教會:天主教在台灣原住民世界的過去現在未來》,台北市:光啟文化,2005年,頁327-335。
陳科神父著,〈臺灣地區主教團組織、角色及工作〉,《恆毅雙月刊》616期,2019年12月,頁68-73。
陸達誠神父著,〈耕莘青年寫作會熄燈記〉,《恆毅雙月刊》604期,2017年12月,頁25-26。
黃宇安著,〈黃遠東教授生平略歷〉,《交大友聲電子月刊》474期,2015年3月20日。
楊振暉報導,〈誰不愛人 即不認識天主——中華耶穌會慨然捐贈民俗文化資產〉,世界宗教博物館《宗博季刊》100期,2016年10月,頁20-21。
趙可式著,〈告別生命之旅與康泰安寧傳愛〉,收於康泰醫療教育基金會,《康泰》46期,2012年9月,頁2。
謝菊英修女著,〈天主教露德協會——愛滋感染者之社區照顧〉,《愛之關懷季刊》57期,2006年12月,頁14-20。
不著撰人,〈基督生活團的起源與發展〉,《俠客行 天主教耶穌會通訊》42期,2013年7月,頁11-12。
不著撰人,〈台灣農地違章工廠重大事件〉,《地球公民通訊》34期,2020年6月,頁57。
康泰醫療教育基金會,《康泰》46期,2012年9月。(本期為康泰醫療教育基金會30週年特刊)
Michael Saso, “In the Footsteps of Matteo Ricci : the Legacy of Fr. Yves Raguin, S.J. Asian Catholic Prayer in Buddhist and Daoist Dialogue.”, Chinese Cross Currents 7.2, 2014 , 174-182.

B專書:
于斌樞機著,輔仁大學校史室編,《于斌樞機言論續集》,台北縣新莊市:輔仁大學,2001年。
天主教友人權小組主編,《馬赫俊神父事件》,台北市:光啟,1989年。
天主教臺灣地區主教團秘書處編著,《天主教法典 拉丁文——中文(修正版)》,台北市:天主教臺灣地區主教團,1985年3月初版,2014年12月修正初版。
天主教臺灣地區主教團禮儀委員會編著,《善終祝禱禮儀手冊》,台北市:天主教臺灣地區主教團,2015年。
王振華神父等編輯,《台北總教區五十周年特刊1949-2000》,台北市:台北總主教公署,2000年。
中國主教團、台北總教區、主徒會聯合製作,《郭總主教若石紀念專刊》,台北市:恆毅月刊社,1996年。
中國主教團教義委員會編,《天主教的信仰》,台北市:天主教教務協進會,1969年。
中國主教團教義委員會編撰,《天主教教理新編》,台北市:天主教教務協進會,1969年。
中國天主教教友傳教協進會編,《教友傳教法令問答》,台北市:教友傳教協進會,1982年。
中國主教團傳教委員會編,《天主教在台灣現況之研究》,台北市:中國主教團傳教委員會,1987年。
中國聖職單位使命室策畫,輔仁大學哲學系製作,《禮儀手冊 沈清松講座教授Vincent弟兄追思彌撒》,輔仁大學淨心堂,2018年12月14日。
方濟各亞西西(St. Francis of Assisi)著,嚴繆譯,《聖五傷方濟言論集》,台北市:思高聖經學會,1970年。
方鵬程著,《如瑜得水:影響宋楚瑜一生的人》,台北市:商周出版,2013年。
弗蘭克(Viktor E. Frankl)著,趙可式、沈錦惠合譯,《活出意義來》,台北市:光啟,1983年。
任安道神父著,《新福傳的理念與實踐:革新教會的整合性力量》,台北市:光啟文化,2017年。
任安道神父著,《福音與文化的姻緣:本地化的實質與進程》,台北市:光啟文化,2018年。
艾琳.伊根(Eileen Egan)著,《街角的美景 德蕾莎姆姆的精神與工作》,台北市:台灣明愛文教基金會出版,2019年。
考選部編印,《中華民國考選行政概況(九十二年度)》,台北市:考選部出版(秀威代理),2004年。
朱勵德神父著,《碩果豐盈:朱勵德神父講道集》,台北市:光啟,2009年。
余卞(Joseph Huby)著,張帆行譯,《馬爾谷福音詮解》,上海:土山灣,1954年。
余必(Joseph Huby)著,帆行譯,《馬爾谷福音詮解》,台中市:光啟出版社,1962年。
李秀英著,《全人醫治生命的九階段》,出版處不詳,2006年。
李哲修神父著,《越界重逢:宗教交談初探》,台南市:聞道,1996年,初版,1998年,再版。
克思明主編,《天主教輔仁大學90年史稿:彰顯主榮的歷程與見證1925-2015》,新北市:輔大書坊,2015年。
宋稚青神父著,《于斌樞機不朽生平的光輝:逝世三十週年紀念專輯》,台南市:聞道,2009年。
宋稚青神父著,《張秀亞的神修歷程》,台南市:聞道,2006年。
杜樂仁神父(Jacques Duraud,1951-)等撰文,余白(Hubert Kilian)攝影,《耕莘.耕心.更新:服務青年半世紀》,台北市:耕莘文教院,2013
房志榮神父著,《基督徒與愛國》,台南市:聞道,1984年。
房志榮神父等著,《信仰與正義》,台北市:光啟,1990年。
房志榮神父著,《書生論政》第1冊,台北縣新莊市:益世評論雜誌社,1992年。
房志榮神父著,《書生論政》第2冊,台北縣新莊市:輔仁大學出版社,1995年。
房志榮神父著,《書生論政》第3冊,台北縣新莊市:輔仁大學出版社,2000年。
房志榮神父著,《書生論政》第4冊,台北縣新莊市:輔仁大學出版社,2000年。
房志榮神父著,《書生論政》第5冊,台北縣新莊市:輔仁大學出版社,2002年。
房志榮神父著,《三字經與聖經卅二講》,台北市:天主教之聲雜誌社,2005年。
林保寶著,《充滿祝福的告別》,台北市:天下生活,2017年。
河崎真澄著,龔昭勲譯,《李登輝秘錄》,前衛出版社,2021年。
邵台新訪問,林宜欣紀錄,《龔士榮神父訪問紀錄》,台北縣新莊市:輔仁大學,2000年。
金象逵神父著,《生命倫理:天主第五誡的當代省思》,台北市:見證月刊,1995年。
金象逵神父著,《現代生活倫理:媒體熱門話題探索》,台北市:見證月刊,1998年。
金象逵神父著,《生命倫理:由基因到安樂死的探討》,台北市:見證月刊,2000年。
金象逵神父著,《新世紀倫理研討:同性戀、氣功、魔鬼、網路文化……等》,台北市:見證月刊雜誌社,2003年。
金象逵神父著,《天主之美》,台北市:見證月刊,2009年。
姚凌森等編輯,《一甲子的恩寵:台北市聖家堂六十週年特刊》,台北市:天主教台北聖家堂,2012年。
索夫里諾(Jon Sobrino)等撰,陳桂芬譯,《血的見證:薩爾瓦多耶穌會殉道者》,台北市:光啟,1994年。
孫效智著,《最美的姿態說再見:病人自主權利法的內涵與實踐》,台北市:天下雜誌,2018年。
陳方中編著,《于斌樞機傳》,台北市:臺灣商務,2001年。
陳正家總編輯,《徐匯中學創校153週年在台復校40週年特刊》,台北縣蘆洲市:徐匯中學,2003年。
陳芸英、歐晉德著,《重返危機現場:愛是行動》,台北市:寶瓶文化,2007年。
張平宜撰文,林國彰、張蒼松攝影,《悲歡樂生》,台北縣三重市:中華希望之翼服務協會,2004年。
張春申神父著,《聖母年:向聖母獻上一瓣心香》,台南市:聞道,1988年。
張春申神父著,《詮釋天父年》,台北市:光啟,1998年。
張春申神父著,《親愛的天父》,台北市:見證月刊社,1999年。
張春申神父著,《玫瑰經年認識聖母瑪利亞》,台南市:聞道,2003年。
梁雅明譯,《綠色先鋒:生態學家總主保亞西西的聖方濟》,香港:思高聖經學會,1989年。
培裡齊與法國細胞福傳協會(Piergiorgio Perini and Association Cellules-France)編著,任安道等譯,《向近人傳福音:堂區細胞福傳介紹暨培訓讀本》,台北市:光啟文化,2013年。
基督服務團編輯組,《成道學十年紀念》,台北市:永望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3年。
傅偉勳著,《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從臨終精神醫學到現代生死學》,台北市:正中,1993年。
項退結著,《七十浮跡:生活體驗與思考》,台北市:三民,1994年。
黃家城著,趙燕清譯,《中國人的心靈與基督宗教》,台北市:光啟文化,2013年。
彭漣漪、張雅琳、陳培思、陳名珉著,《划向未來的方舟:輔大六十,熠熠生輝》,台北市:遠見天下文化,2021年。
楊莉莉等著,《幽谷中的曙光:一位癌症病人的見證》,台北市:光啟,1984年。
楊傳亮著,《田耕莘樞機主教傳》,台北縣:天主教方濟會,1988年。
葛廬(Jean-Nicolas Grou,1731-1803,法國籍耶穌會士)著,堯若譯,《內修手册》,台中市:光啟,1965年。
詹嫦慧主編,《神學深耕五十年行腳:輔仁聖博敏神學院在台金慶》,新北市:輔仁聖博敏神學院,2018年。
雷震遠等著,于德蘭編選,《于斌樞機和他的時代》,台南市:聞道出版社,2021年。
趙一舟神父著,《禮儀革新在台灣:四十年回顧及反省》,台北市:天主教教務協進會,2010年。
趙可式、耕莘醫院安寧療護團隊合著,《曇花一現美善永存:癌末患者的心路旅程》,台北市:光啟,1999年。
趙可式著,《安寧伴行》,台北市:天下遠見,2007年。
廖為民主編,《1960-1992釋放臺灣政治犯:海內外人權救援展展覽手冊》,新北市:國家人權博物館,2020年。
輔仁大學法、管兩院發展委員會編,黃鳳鈴文字整理,《尋找新軌跡:輔仁大學法、管兩院與耶穌會共融訪談系列文集》,台北縣新莊市:輔仁大學法、管兩院發展委員會,1997年。
輔仁大學法、管兩院發展委員會編,《星光熠耀伴我行》,台北縣新莊市:輔仁大學法、管兩院發展委員會,1999年。
輔神研究小組編著,《天主教的祖先崇敬》,台北:光啟出版社,1995年。
劉宇聲編纂,《台北總教區二十五年史:中華民國三八-六三》,台北市:上智,1974年。
劉河北著,《微笑的面容》,香港:公教真理學會出版,公教進行社發行,2000年。
劉峙同編,《中國天主教文化協進會創立五十週年紀念特刊》,出版處不詳,1990年。
臺灣地區主教團秘書處主編,《臺灣天主教手册 2017》,台北市:天主教教務協進會,2017年。
蔣復璁口述,黃克武編撰,《蔣復璁口述回憶錄》,台北市: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0年。
戴邁樂(Anthony de Mello)著,鄭聖沖神父譯,《相逢寧靜中》,台中市:光啟,1984年。
薛麗貞、鄭國聯主編,《天主教通化街聖玫瑰堂金慶紀念專輯 1957-2007》,台北市:台北市通化街聖玫瑰堂,2007年。
羅拔.甘迺迪(Robert E. Kennedy,美國籍耶穌會神父,1933-)著,陳汝錦譯,《基督徒參禪:在默觀中空虛自己》,台北市:光啟文化,2020年。
Leon-Joseph Suenens, Renewal and the powers of darkness, Ann Arbor : Servant Books, c1983.

(3)耶穌聖心相關
王昌祉神父主編,《敬禮耶穌聖心》,台中市:光啟,上冊,中冊,下冊,1957年,1960年,1964年。
林懋德主教(Bishop Stanislas Jarlin)批准,《耶穌聖心聖月》,北京市:出版處不詳,1926年。
博文瑪(Jan G. Bovenmars,1923-,荷蘭籍耶穌聖心傳教會會士)著,石磊譯,《石心、肉心、耶穌聖心:聖經中「心」的靈修》,台北市:光啟文化,2009年。石家莊市:中國河北信德社,2010年(簡體版)。
魯意斯(Louise Margaret Claret de La Touche)著,沈惠民譯,《耶穌聖心與司鐸》,台北市:恆毅月刊社,1989年。

(4)法蒂瑪聖母相關
丁戴爾羅伯遜(Timothy Tindal-Robertson)著,鄭德泮譯,《法蒂瑪,俄羅斯與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台南市:聞道,2010年。
巴爾達(Chanoine C. Barthas)著,侯景文神父譯,《法第瑪:廿世紀的奇蹟》,台中市:光啟,1977年。
巴爾達(Chanoine C. Barthas)著,劉鴻蔭譯,《二十世紀的奇蹟:法蒂瑪》,台中市:光啟,1959年。
施安堂譯,《法蒂瑪聖母的勸告》,出版處不詳,1977年。
施安堂譯,《聖母顯現七五周年紀念》,出版處不詳,1992年。
張耀先著,《恭迎法蒂瑪聖母像記》,台南市:聞道,1977年。
路濟亞(Lucia)著,傅文輝譯,《法蒂瑪之秘密》,台北市:天主教教務協進會,1979年。
不著撰人,《法蒂瑪聖母來看望我們》,新竹市:法蒂瑪聖母訊息推行委員會,1998年。
不著撰人,《歡迎法蒂瑪聖母侍衛團蒞華感恩祭禮儀》,台北市:聖家堂,1978年。

(5)小德蘭相關
小德蘭(Thérèse de Lisieux)著,荊嘉婉譯,《聖女小德蘭最後言談錄》,台北市:光啟文化,2002年。
翁德昭神父(Rosaire Gagnon)著,彭瑞婷譯,《一粒細沙:聖女小德蘭的心靈小路》,台北市:光啟,1993年。
曾慶導神父著,萬致華譯,《赤子心孺慕情:小德蘭的福傳靈修》,台北市:上智,2002年。
瑪利尤震神父(Marie-Eugene de l'Enfant Jesus)著,周弘道神父譯,《祢的愛伴我成長:神修天才聖女小德蘭》,台北市:光啟,1996年。

(6)救主慈悲相關
傅天娜(St. Maria Helena Faustyna Kowalska)著,萬德化神父(Artur K. Wardega)校訂,《聖傅天娜修女日記》,香港:真理學會,2011年。

(7)驅魔(牧靈)相關
阿摩特神父(Gabriele Amorth)著,王念祖譯,《驅魔師:梵蒂岡首席驅魔師的真實自述》,台北市:啟示,2017年。
阿摩特神父著,王念祖譯,《驅魔師II:從聖經到現代的驅魔實錄》,台北市:啟示,2018年。
阿摩特神父、斯蒂瑪米里歐(Stefano Stimamiglio)著,王念祖譯,《驅魔師實錄:迷信、邪教與魔鬼》,台北市:上智文化,2020年。

2.新竹教區
(1)耶穌會會士回憶錄或紀念文集
A.杜華神父
杜華神父紀念集編輯委員會編,《杜華神父紀念集》,台北市:甦聲雜誌社,無出版年代。
黎建球等著,《阿督仔老杜:杜華神父逝世25週年》,台北市:甦聲雜誌社,2015年。
不著撰人,《緬懷杜華》,台北市:甦聲雜誌,2001年。

B.葉由根神父
王君玉等編輯,《由此生根無私奉獻:葉由根神父九秩華誕專刊》,新竹縣關西鎮:華光智能發展中心,2000年。
洪敏惠主編,《葉由根神父百歲誕辰暨華光福利山莊由根山居落成啟用紀念特刊》,新竹縣關西鎮:天主教華光社會福利基金會,2011年。

C.孫達神父
孫達口述,熊瑾瑜撰稿,《牧者的身影:跨越海峽的愛》,台北市:耕莘文教基金會,2010年。

D.丁松青神父
丁松青神父(Barry Martinson,1945-)原著、攝影,三毛譯,《清泉故事》,台北市:皇冠,1993。
丁松青神父著,《奧蹟的窗戶:彩繪玻璃中的玫瑰經》,台北市:光啟文化,2006年。
丁松青神父著,善之譯,《瑪利亞的故事:彩繪鑲嵌玻璃與聖母瑪麗亞的故事書》,新竹縣五峰鄉:Tau Books,2008年
丁松青神父製作,《愛的容顏:丁松青神父鑲嵌彩繪玻璃創作集》,新竹縣五峰鄉:丁松青神父藝術工作室,2015年。
丁松青神父著,林紋沛譯,《從彼山到此山》,台北市:大塊文化,2018年。
丁松青神父繪,《五十年的畫:丁松青神父畫展》,新竹縣五峰鄉:桃山,無出版年代。

(2)耶穌會建立堂區或機構歷史
A.單篇
中華民國儲蓄互助協會,〈儲蓄互助社運動發展過程及未來〉,中華民國合作事業協會《合作社事業報導》第85期,2014年,頁16-19。
生命教育中心主編,〈精彩過一生,主教趙振聲〉,《主弦》61期(桃園天主教振聲高級中學刊物),2011年1月,頭版。
張炎憲、許明薰、陳鳳華,〈社會主義青年大同盟案——傅麗燕訪問記錄〉,《竹塹文獻雜誌》20期,2001年7月,頁35-40。
陳方中,〈天主教在新竹縣的開啟與發展(1952-1970),收於天主教新竹教區主辦,《天主教在新竹縣50年使命與貢獻學術論壇論文集》,新竹市:天主教新竹教區,2010年,頁1-17。
陳群芳,〈以藝滋養 守護清泉 丁松青神父〉,《台灣光華雜誌》,2017年3月,頁48-55。

B.專書
丁立偉神父(Olivier Lardinois)等著,《尖石鄉開教50週年紀念特刊》,新竹縣尖石鄉:尖石天主教會,2005年。
丁立偉神父、詹嫦慧、孫大川合著,輔仁大學神學院原住民神學研究中心主編,《活力教會:天主教在台灣原住民世界的過去現在未來》,台北市:光啟文化,2005年。
天主教台灣主教團社會發展委員會編輯,《天主教社會服務機構手册》,台北市:天主教台灣主教團社會發展委員會,2000年。
天主教男女各修會著,《阮的腳步阮的情:天主教各修會在台簡史》,台北市:台灣天主教修會會士協會,2009年。
天主教新竹教區主辦,《天主教在新竹縣50年使命與貢獻學術論壇論文集》,新竹市:天主教新竹教區,2010年。
天主教新竹教區編,《跳躍五十:新竹教區愛火薪傳紀實,1961-2011》,新竹市:天主教新竹教區,2012年。
中國主教團社會發展委員會編,《天主教社會服務機構手册》,台北市:中國主教團社會發展委員會,1984年。
中國主教團社會發展委員會編,《天主教社會服務機構手册》,台北市:中國主教團社會發展委員會,1988年。
李昭明主編,《天主教新竹教區聖母聖心主教座堂建堂四十週年特刊,1958-1998》,台北市:主教座堂,1998年
原住民族委員會編,《與部落共行:外籍神父與台灣原住民族的文化知遇》,新北市:原住民族委員會,2014年。
張耀先編輯,《天主教新竹教區慶祝成立廿五週年紀念册》,出版處不詳,1986年。
黃素瓊編,《天主教新竹教區東南街天主堂建堂四十週年紀念特刊》,新竹市:東南街天主堂,1994年。
黃婉玲、李孟哲、李翠瑩撰稿,《在地十字衍義:新竹縣老湖口天主堂》,台北市:文建會,2007年。
新竹市聖保祿天主堂作,王振諧等編,《基督在我內生活:新竹市聖保祿天主堂建堂六十周年特刊》,新竹市:新竹市聖保祿天主堂,2015年。
楊銀美總編輯,《天主教新竹社會服務中心成立45週年感恩特刊,1967-2012》,新竹市:天主教耶穌會新竹社會服務中心,2012年。
詹嫦慧編輯,《新竹縣尖石天主教牧靈區石磊部落新天主堂落成紀念册》,新竹縣尖石鄉:石磊天主堂,2003年。
劉美終總編輯,天主教內思高工編,《天主教內思高工在台復校五十週年校誌,1954-2004》,新竹縣新埔鎮:內思高工,2004年。
劉美終總編輯,天主教內思高工編,《天主教內思高工在台復校六十週年校誌》,新竹縣新埔鎮:內思高工,2014年。
劉獻堂主教等著,《恭賀新竹教區五峰鄉建教50週年金慶紀念冊》,新竹縣五峰鄉:出版處不詳,2005年。
顧保鵠神父主編,《台灣天主教修會簡介》,台中市:光啟,1968年。
Elias Cerezo(陳宗舜神父), Jesuits in China Generation-1 (1552-1775):Jesuit China Mission catalogue. (Total: 999) ,Taipei , 2012.
Elias Cerezo, Jesuits in China Generation-2 (1842-1957):Jesuit China Missions catalogue. (Total: 776) ,Taipei , 2012.
Elias Cerezo, Jesuits in China Generation-3 (1958-2007):Jesuit Chinese Province catalogue. (Total: 839) ,Taipei , 2012.
Elias Cerezo, Roberto Villasante(魏樂山,1980-), Spanish Jesuits in China, 1552-2014, Taipei , 2015.
Fernando Mateos(沈起元神父), China Jesuits in East-Asia:starting from zero 1949-1957, Taipei, 1995.
Fernando Mateos, First Jesuits arriving in Taiwan from the 16th to the 20th centuries, 台北市:宇宙光傳播中心,1998年。

3.台中教區
(1)耶穌會會士回憶錄或紀念文集
A.王昌祉神父
王昌祉神父著,《中國文學史講義》,出版處不詳:耶穌會中華文學院,1953年。
王昌祉神父著,《天主教教義檢討》上冊,中冊,下冊,菲律賓:中華耶穌會旅菲光啟哲學院光啟出版社發行,香港:嘉華印刷公司承印,1954年,1956年,1958年。另一版本之上冊,中冊,下冊,台中:光啟出版社,1963年10月,1963年11月,1963年12月。
王昌祉神父主編,《現代問題的解答 己組 共產主義》,台中市:光啟出版社,1957年。
王昌祉神父著,《天主教教義詞彙》,台中市:光啟,1961年。
王昌祉神父撰,《諸子的我見》,台中市:光啟出版社,1961年。
鄭聖沖神父編,《王昌祉神父紀念文集》,台中市:光啟,1961年。


B.鄭爵銘神父
鄭爵銘神父逝世十週年紀念集編輯委員會編輯,《鄭爵銘神父逝世十週年紀念集》,彰化縣:鄭爵銘神父逝世十週年紀念集編輯委員會,1974年。
逆耳編,《忠言錄:鄭爵銘神父逝世二十週年紀念》,台北市:基督服務團,1984年。
鄭公事蹟編輯小組編,《蠟柱:鄭公爵銘神父事蹟》,台北市:天主教基督服務團,1984年。
天主教基督服務團編,《大風:鄭爵銘神父靜山道理集》,台北市:光啟,1985年。
基督服務團編著,《風起雲湧:鄭爵銘神父逝世卅週年紀念文集》,台北市:光啟,1994年。

C.雷煥章神父
梅謙立神父(Thierry Meynard)、黃雄銘編著,《巴黎.北京.台北:迷人的老魔鬼》,台北市:光啟文化,2002年。(此書為耶穌會雷煥章神父的傳教紀錄)
蔡曜如、吳偉特主編,《魅力十足的老魔鬼:雷煥章神父 雷公逝世十周年紀念文集》,台北市:天主教震旦之友協會,2020年。

D.其他會士
楊淑美主編,《春風十里百花香:一位耶穌會士的見證》,台中市:中流基督生活團,2002年。(此書為耶穌會陳百希神父在台中的傳教紀錄)

(2)耶穌會建立堂區或機構歷史
台中教區主教公署編,《台中教區的開創與成長:台中教區成立廿五週年紀念》,台中市:台中教區主教公署,1987年。
回饋叢刊編輯委員會編,《戰慄的泥土:雕塑家侯金水崛起的故事》,台北市:四季出版公司,1983年。
耶穌聖心修女會編,《蔡文興主教紀念文集》,出版處不詳,2003年。
施麗蘭主編,《斯土唯親 圓滿主愛 二十世紀福傳使徒:蔡文興主教百齡誕辰紀念特刊》,台中市:天主教台中教區主教公署,2010年。
張秀亞著,《張秀亞信仰文集》,台南市:聞道,2019年。
張翠蘭編著,《廿世紀的外邦使徒:蔡文興主教since1909-1998》,台北市:永望文化,2009年。
不著撰人,《這一生最美的祝福 故涂惠瑤(Teresa)修女紀念文集》,出版處不詳,2013年。

4.嘉義教區
(1)耶穌會會士回憶錄或紀念文集
朱天衣著,《葉由根神父傳,1911-2009》,新竹縣關西鎮:天主教華光社會福利基金會,2013年。
劉振旺總編輯,《讓愛永遠年輕:百歲童心 蒲敏道神父的故事》,嘉義縣東石鄉:聖心教養院,2002年。

(2)耶穌會建立堂區或機構歷史
楊傳亮主編,《嘉義教區成立廿週年紀念專刊(一九五三~一九七三)》,出版處不詳,1973年。
韓玲玲總編輯,《天主教嘉義教區成立五十週年紀念特刊 走過雲嘉50年 1952-2002》,台北市:天主教嘉義教區,2004年。

5.台南教區
(1)耶穌會會士回憶錄或紀念文集
A.袁國柱神父
王蜀桂著,《袁國柱神父回憶錄:耶穌會生涯五十年》,台北市:百達,1997年。
黃海華、張帆人、李宗文編輯,《天國的柱石:紀念袁國柱神父辭世十週年》,台南市:出版處不詳,2008年。

B.其他會士
沈鶴璉神父著,《鴻恩:堂區服務和各項工作》,台北市:永望文化,2016年。
黃海華、尹惠敏文字編輯,張帆人總策劃,楊文傑、展淑靜圖片編輯,《宣揚天國的榮耀:宣國榮神父辭世週年紀念集》,台北市:出版處不詳,2007年。

(2)耶穌會建立堂區或機構歷史
宋稚青神父等編,《天主教台南教區的成長:台南教區成立二十五週年紀念》,出版處不詳,1986年。
天主教台南教區金慶委員會編,《天主教在台南:台南教區成立五十週年紀念 1961-2011》,台南市:聞道,2012年。
陳啟聰等編輯,《天主教台南教區耶穌聖心天主堂建堂40週年紀念特刊》,台南市:台南教區耶穌聖心天主堂,2002年。
吳達芸主編,《天主教台南教區耶穌聖心天主堂50週年金慶紀念特刊》,台南市:台南教區耶穌聖心天主堂,2012年。
陳永興編著,《山地服務在霧台》,台北市:百達,1978年。
陳永興著,《我的人生交響曲:陳永興七十自述》,台北市:玉山社,2020年。
臺南教區傳教指南編輯委員會編,《臺南教區傳教指南》,台南市:徵祥,1966年。
顏國勇企劃,《叮嚀三十年(修訂三版)》,台南市:成大遊子會出版,1991年初版,2020年修訂三版。
顏國勇製作,《遊子會十八載》,2005年初版,2016年改版。
顏國勇編輯,《叮嚀三十年續集》,台南市:成大遊子會出版,2015年。
顏國勇編輯,《祝壽與感恩專刊 賈彥文總主教九旬嵩壽》,2015年。
蘇雪林著,《靈海微瀾》第2集,台南市:聞道出版社,1979年。
蘇雪林著,《蘇雪林作品集.日記卷》第1冊,第15冊,台南:成功大學,1999年。

6.高雄教區
(1)耶穌會會士回憶錄或紀念文集
單國璽樞機著,《空虛自己:單國璽回憶錄》,台北市:啟示,2012年。
馮允文口述,王蜀桂撰稿,《半世紀的陪伴》,台北市:耕莘文教基金會,2015年。

(2)耶穌會建立堂區或機構歷史
費南德茲(Pablo Fernandez)著,耶穌會黃德寬神父譯,《天主教在台開教記:道明會士的百年耕耘》,台北市:光啟,1991年。
黃忠偉編,善導週刊社編輯,《天主教高雄教區成立廿五週年紀念册》,出版處不詳,1986年。
廖惇孟執行主編,《傳愛150:天主教在台灣150年紀念特刊 1859-2009》,台北市:天主教會台灣地區主教團,2010年。

7.花蓮教區
(1)單篇
陳紫瞻著,〈希望,從這裡紮根——蘭嶼中學校長孫台華談蘭嶼的教育現況〉,《源雜誌》39期(台灣電力公司發行),2002年5月6月,頁31-33。(孫台華曾是聖母聖心會修女)
〈Julia Ching 秦家懿 1934-2001〉,收於魏思齊神父(Zbigniew Wesołowski,1957-,德國籍聖言會會士)編輯,江日新譯,《根據《華裔學志》認識西方漢學家》,新北市:輔仁大學出版社,2011年,頁591-608。(秦家懿曾是烏蘇拉會修女)

(2)專書
丁松青神父(Barry Martinson)原著、攝影,三毛譯,《蘭嶼之歌》,台北市:皇冠,1984年。
天主教台灣主教團原住民牧靈委員會編,《傳薪的牧人:曾建次輔理主教榮休特刊》,台北市:天主教台灣主教團原住民牧靈委員會,2017年。
天主教輔仁大學校史室編著,《單國璽樞機主教文集》,新北市:輔大書坊,2016年。
天主教輔仁大學神學院台灣原住民神學研究中心編撰,《天主教台灣原住民牧靈問答手冊》,台北縣新莊市:天主教輔仁大學神學院台灣原住民神學研究中心,2010年。
范毅舜著,《海岸山脈的瑞士人》,台北市:積木文化出版,2014年。
席萳.嘉斐弄(Sinan-Jyavizong)著,《達悟族宗教變遷與民族發展》,台北市:南天書局,2009年。
區紀復著,《鹽寮淨土》,台中市:晨星,1995年。
區紀復著,《鹽寮淨土(典藏版)》,台中市:晨星,2018年。
區紀復著,《愈少愈自由:鹽寮樂修二十年》,台北市:心靈工坊,2008年。
區紀復著,《愈少愈自由:鹽寮樂修二十年》,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3年。
區紀復,黃秀娟著,《體驗貧窮:非洲印度簡樸之旅》,台中市:晨星,2003年。
黃俊銘、簡佑丞著,《引領為榮:台灣產業經濟檔案數位典藏專題選輯——榮民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印記十》,行政院檔案管理局出版,2013年12月。
費聲遠主教(Andrew Jean Verineux)著,董增順譯,《回憶錄》,花蓮市:華光,1980年。
賈彥文等著,《春風化雨一牧人:賈彥文總主教牧靈福傳的腳印》,台南市:聞道,2006年。

8.金馬宗座署理區
林保寶文、攝影,《愛者:石仁愛修女在馬祖》,台北市:天下遠見,2001年。
許永面,洪春柳編輯,《費副主教與金門》,金門縣金城鎮:天主教金門耶穌聖心堂,2016年。
許碧霞著,許維民圖片翻拍,《羅神父與金門》,台北市:設計家,1996年。此書為法國籍方濟各會士羅寶田神父(Bernard Druetto,1909-1994)在湖南與金門的醫療傳教紀錄。

(四)耶穌會刊物或教友團體刊物
1.耶穌會中華省資源開發室編輯:2012-2021《恩典之路》,會士入會與領受鐸品慶祝特刊
2.台北利氏學社《人籟論辨月刊》
3.天主教耶穌會通訊《俠客行》
4.中華基督神修小會《心泉》(網路版,http://ccsc.org.tw/fountains)
5.中華基督神修小會《芥子》(網路版,http://ccsc.org.tw/seeds)
6.基督服務團《服務通訊》

(五)中共勞改營中的天主教會
1.上海教區
(1)單篇
周道執事著,〈萬籟靜〉,《葡萄藤》177期(美國德州達拉斯教區中華天主教耶穌聖心堂通訊),2017年12月,頁7-12。(此文為嚴蘊梁神父靈修著作紀錄)

(2)專書
九八編輯委員會編著,《廿世紀大陸教會的女性典範》,台北市:光啟,1999年。
九八編輯委員會編著,《廿世紀大陸教會的天主忠僕》,台北市:光啟,2000年。
九八編輯委員會編著,《廿世紀靜默的大陸教會》,台北市:光啟文化,2003年。
九八編輯委員會、中國教會殉道史資料室合編,《大陸教會教難中的巨人:龔品梅樞機主教》,台北市:光啟文化,2003年。
九八編輯委員會編,《天恩浩瀚「九八」贊:大陸苦難教會六十年芳蹤1955.9.8-2015.9.8》,台北市:九八編輯委員會,2016年。
王敬弘神父編,《勞改營中的隱修士:朱樹德神父小傳》,台北市:基督生活團服務中心,1984年。
何凱玲著,《勞改營中的天主兒女》,台北市:光啟,1988年。
何凱玲著,《勞改營中的天主兒女.續集》,台北市:九八編輯委員會,2006年。
邵德蘭著,《天主忠實的僕人:陸達源神父進入永生廿周年祭》,出版處不詳,2011年。
金理福神父(John W. Clifford,1917-1984)著,石元健、唐亦乾合譯,《一千個黑夜》,台北市:世界書局,1965年。
金魯賢著,《金魯賢回憶錄上卷:絕處逢生 1916-1982》,香港:香港大學,2013年。
雷思(沈鶴璉神父,1936-2021)著,《雷思小品集:從青海勞改到柏克萊之路》,台北市:光啟,1995年。
雷思(沈鶴璉神父)著,《慈恩:四十年坎坷晉鐸路》,台北市:光啟,2000年。
雷煥章神父(Jean Almire Robert Lefeuvre,1922-2010)著,張依納爵、楊昕譯,《上海教友生活史1949-1955:這座城市裡的兒女》,新北市:輔大天主教史研究中心出版,2017年。
蔡忠賢(蔡石方)神父著,耶穌會中華省聖召推廣小組編,《共黨的「勁敵」:張伯達司鐸》,出版處不詳,1990年。
蔡忠賢(蔡石方)神父著,《耶穌的知友:朱洪聲.蔡石方神父合傳》,台北市:見證月刊社,1995年。
蔡忠賢(蔡石方)神父著,《基督戰士:王仁生》,台南市:聞道,1995年。
蔡忠賢(蔡石方)神父著,《蔡石方神父晚期文集》,美國:新生命月刊,1997年。
嚴蘊梁神父著,《方尖碑:紀念朱樹德神父》,台北市:光啟,1993。
逸老(嚴蘊梁)著,《遊子吟》,台北市:光啟,1995年。
不著撰人,《憶念蔡石方神父特刊》,美國:新生命,1997年。
Anonymous ; comp. by September 8th Editorial Board, Twentieth century outstanding women of the mainland Catholic Church , Taipei : Kuang Chi Publishing Firm, 1999.

2.其他教區
九八編輯委員會、中國教會殉道史資料室合編,《基督的忠僕:范學淹主教》,台北市:中國教會殉道史資料室,2003年。
香港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行者 和平 蔚和平神父紀念文集》,香港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2017年。
趙雅博神父編著,《雷鳴遠神父傳》,台中市:天主教耀漢小兄弟會,1990年。
蘇若裔著,《中國近代教難史料(1948-1957)》,台北縣新莊市:輔仁大學,2000年。

(六)明清時期迄1949年耶穌會大陸傳教區資料
1.江蘇省
史式徽(Joseph de la Servière)著,天主教上海教區史料譯寫組譯,《江南傳教史》,第1卷,第2卷,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3年。
阮瑪霞(Marcia Reynders Ristaino)著,白華山譯,《饒家駒安全區:戰時上海的難民》,南京:江蘇人民,2011年。
高龍鞶(Aug. M. Colombel)著,周士良、張廷爵譯,《江南傳教史》,台北縣新莊市:輔大出版社,第1冊,第2冊,第3冊上冊、下冊,第4冊,第5冊上冊、下冊,2009年,2013年,2014年,2017年,2018年。
張奉箴神父著,《羅公文藻晉牧三百週年紀念》,台南市:聞道,1992年。
張偉、張曉依著,《土山灣:中國近代文明的搖籃》,台北市:秀威資訊,2012年。
喬治.鄧恩(George H. Dunne)著,余三樂、石蓉譯《巨人的一代》,上冊,「利瑪竇和他的同會兄弟們」;下冊,「湯若望的成就以及禮儀之爭面面觀」,台北市:光啟文化,2008年。
費賴之(Louis Pfister,1833-1891)著,馮承鈞譯,《在華耶穌會士列傳及書目》(上冊、下冊),北京市:中華書局,1995年。
楊絳著,《走到人生邊上:自問自答》,台北市:時報文化,2007年。
榮振華(Joseph Dehergne,1903-1990)著,耿昇譯,《在華耶穌會士列傳及書目補編》(上冊、下冊),北京市:中華書局,1995年。
鄭聖沖神父著,《天主教耶穌會》,台中市:光啟,1956年初版,1962年再版。(此書再版時增補中共建國後在上海監獄殉道的耶穌會士事蹟)
魏明德神父(Benoît Vermander)著,謝華、沈秀臻、魯進、陳文飛譯,《詮釋三角:漢學、比較經學與跨文化神學的形成與互動》,台北市:臺北利氏學社,2021年。

2.河北省
九八編輯委員會編,《中華殉道聖人傳略》,上海:中國羅馬天主教,2000年。(地下教會以「中國羅馬天主教」的「羅馬」二字,表示與中共控制之「中國天主教(愛國會)」有區別)
天主教台灣地區主教團宣聖委員會編,《中華殉道聖人傳》,台北市:天主教教務協進會,2000年。
劉宇聲編著,《中華殉道先烈傳》,台北市:天主教教務協進會,1977年。
劉河北繪,敬禮中華聖人推廣組編輯,《中華殉道聖人畫冊》,台南市:聞道,2010年。
劉獻堂校長等撰,《趙主教振聲哀思錄 河北省獻縣教區》,桃園市:振聲中學,1976年。
劉獻堂主教編著,《獻縣教區簡史:慶祝教區成立150週年》,獻縣:出版處不詳,2006年。
德日進神父(Pierre Tdilhard de Chardin,1881-1955)著,鄭聖沖神父譯,《人之現象》,台北市:先知,1972年。
德日進神父著,鄭聖沖神父譯,《愛的弧線》,台中市:光啟,1974年。
德日進神父著,鄭聖沖神父譯,《神的氛圍》,台北市:光啟,1986年。
德日進神父著,梅謙立神父(Thierry Meynard,1963-,法國籍耶穌會士)、王海燕譯注,《在世界祭台上的彌撒》,台北市:光啟文化,2018年。
《德日進與中國》(影片),台北市:中華利氏學社,2015年。

3.安徽省
楊堤等編著,《安徽省天主教傳教史資料滙編》,台北縣:輔仁大學,2007年。

4.澳門
(1)單篇
譚建平神父(Thomas Anthony Peyton,1931-,美國籍瑪利諾會士)著,〈向微笑的臉致悼辭〉,《利瑪竇社會服務》,2011年11月,頁5-6。(此文為陸毅神父的傳教紀錄)
不著撰人,〈陸毅神父的生平簡介〉,《明愛通訊》94期(陸毅神父紀念特刊),2011年7月,頁2。

(2)專書
包文善(Luis Proenca)撰稿,《尋夢之旅:耶穌會士在澳門》,澳門:澳門耶穌會,1990年。

5.香港
香港中文大學天主教研究中心編,《華南總修院/聖神修院的人事物》,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天主教研究中心出版,2021年。
夏其龍、譚永亮編,《香港天主教修會及傳教會歷史》,香港中文大學天主教研究中心出版,2011年。
徐佩傳編輯,李子林譯,《一九二六年至二零一六年在香港的耶穌會會士影像回憶》,香港:紀歷有限公司,2016年。

6.其他資料
(1)單篇
陳方中著,〈南昌事件〉,《恆毅雙月刊》542期,2007年8月。
陳方中著,〈中國教會脈胳中的剛恆毅樞機〉,《恆毅雙月刊》550期,2008年。
陳方中著,〈《夫至大》牧函的時代意義〉,收於《《夫至大》頒布百年專刊》,《恆毅雙月刊》616期,2019年12月,頁34-42。
陳方中著,〈于斌樞機愛國思想溯源〉,收於《慶祝天主教輔仁大學在臺復校六十週年學術研討會——于斌樞機思想的時代意義會議論文集》,新北市:輔仁大學天主教學術研究院,2021年12月1日,頁59-70。
孫崢神父(主徒會會士)著,〈剛恆毅樞機思想探秘〉,收於《《夫至大》頒布百年專刊》,《恆毅雙月刊》616期,2019年12月,頁74-82。

(2)專書
丁立偉神父(Olivier Lardinois,1964-)、沈起元(Fernando Mateos,1920-2015)、雷敦龢(Edmund Ryden,1958-)著,《耶穌會在華名錄1842-1955》,台北市:台北利氏學社,2018年。
艾坎立(Ignacio Echaniz)著,楊黎芳、尤淑雅、張佩英、譚璧輝譯,《基督的僕人:個人血淚譜成的耶穌會史》,台北市:光啟文化,2006-2007,2009年。
吳經熊著,黃美基、梁偉德譯,《超越東西方:天下奇才吳經熊自傳》,台北市:上智文化,2017年。
辛植柏編著,《中國天主教及其新教難》,香港:自由出版社,1954年。
林保華,《用鮮血和謊言寫下的百年中共黨史》,台北市:前衛出版社,2022年。
竺楨宇編著,《愛的考驗:大陸上天主教會的英雄史蹟》,台中市:光啟,1957年。
哈特曼(Peter C. Hartmann)著,谷裕譯,《耶穌會簡史》,台北市:光啟文化,2003年。
姜有國神父著,《耶穌會在華高等教育史:使命與傳承(1594-1952)》,新北市:輔大書坊,2016年。
耶穌會青年使徒工作小組編,《無畏的航海者:聖方濟.沙勿略》,聖方濟.沙勿略逝世四百五十週年紀念文集,台北市:光啟文化,2003年。
孫崢神父著,《剛恆毅樞機思想探秘》,台北市:輔大出版社,2019年。
高拜石著,《晚清人物縱橫談——《南湖錄憶》》,台北市:新銳文創出版,2020年。
高拜石著,《評點晚清民國人物:續《南湖錄憶》》,台北市:新銳文創出版,2021年。
陳百希神父著,《他們影響了世界》,台中市:光啟出版社,1962年。
項退結著,《黎明前的中國天主教》,台中市:光啟,1963年。
馮客(Frank Dikötter,1961-)著,向淑容、堯嘉寧譯,《文化大革命:人民的歷史1962-1976》,新北市:聯經,2017年。
馮客著,蕭葉譯,《解放的悲劇:中國革命史1945-1957》,新北市:聯經,2018年。
馮客著,蕭葉譯,《毛澤東的大饑荒:中國浩劫史1958-1962》,新北市:聯經,2021年。
黃金麟著,《政體與身體:蘇維埃的革命與身體,1928-1937》,台北市:聯經,2015年。
鄧以明總主教(香港籍耶穌會士,1908-1995)著,《天意莫測》,香港:毅敦,1987年。
穆啟蒙神父(Joseph Motte)編著,侯景文神父譯,《中國天主教史》,台北市:光啟文化,2004年。
賴詒恩(Thomas F. Ryan,1889-1971)著,陶為翼譯,《耶穌會士在中國》,台北市:光啟文化,2007年。
魏明德神父主編,《從大海走進人海 方濟.沙勿略的遺澤與風範》,台北市:中華利氏學社,2013年。
羅光總主教著,《陸徵祥傳》,收於《羅光全書》第27冊,台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96年。
Patrick Taveirne著,古偉瀛、蔡耀偉譯,《漢蒙相遇與福傳事業:聖母聖心會在鄂爾多斯的歷史1874-1911》,台北市:光啟文化,2012年。

(七)中華民國與教廷關係
陳方中、江國雄著,《中梵外交關係史》,台北市:台灣商務,2003年。
杜筑生著,《教廷的國際地位兼論教廷與中國的關係》,新北市:輔大書坊,2014年。
陳聰銘著,《中梵外交史:兩岸與教廷關係 1912-1978》台北市:光啟文化,2016年。
江國雄著,《中梵外交關係史 續編》,台南市:聞道,2019年。
光華畫報雜誌社編著,《天使傳愛:天主教在台灣》,台北市:光華畫報雜誌社,2022年。

(八)報紙報導與網站資料
1.耶穌會與教會相關報導
耶穌會中華省,網址:https://www.amdgchinese.org/
耶穌會中華省資源開發室,恩典之路,網址:https://amdgchinese.pixnet.net/blog
天主教輔仁大學,網址:https://www.fju.edu.tw/
天主教主徒會,恆毅雙月刊,網址:https://sites.google.com/site/hengyeecdd/
台北總教區,天主教周報,網址:http://taipei.catholic.org.tw/chi/publication/
香港教區,公教報,網址:https://kkp.org.hk/
澳門教區,號角報,網址:https://www.oclarim.com.mo/zh/
天亞社中文網,網址:https://reurl.cc/V54MxN
美國聖荷西華人天主堂San Jose Chinese Catholic Mission,聖城通訊,網址:https://sjccm.com/holy-city/
Asia News(亞洲新聞),網址:
https://www.asianews.it/geo-zh/Taiwan-46.html
梵蒂岡新聞網,網址:https://www.vaticannews.va/zht.html
梵蒂岡廣播電台,聽眾來信(紀錄文革結束後大陸聽眾接觸普世教會的過程),網址:http://www.radiovaticana.va/cinesebig5/tingzhong/letter01-02.html
香港教區榮休陳日君樞機主教牧靈部落格,平安抵岸全靠祂,網址:https://oldyosef.hkdavc.com/
寒冬雜誌WINTER(關注中華人民共和國宗教自由及人權狀況),《寒冬》中文檔案庫(2018-2020),網址:https://zh.bitterwinter.org/;《寒冬》英文版,網址:https://bitterwinter.org/

2.中華民國與教廷相關報導
中華民國總統府,網址:https://www.president.gov.tw/
中華民國外交部,網址:https://www.mofa.gov.tw/
中華民國內政部全國宗教資訊網,網址:https://religion.moi.gov.tw/
中央社,網址:https://www.cna.com.tw/

3.天主教在台灣與基督教、佛教、善心人士之互動
人間福報(佛光山),以佛教視角報導普世教會的感人事蹟。網址:https://www.merit-times.com/
慈濟月刊(慈濟功德會),報導佛教法師、居士與天主教修女在台灣合作服務的感人事蹟。網址:https://web.tzuchiculture.org.tw/index.php?s=2
新使者雜誌(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促進天主教與基督教交流信仰經驗。網址:https://www.newm.app/
厚生基金會。由我國立法委員組成「厚生會」(《偽古文尚書.大禹謨》「正德、利用、厚生、惟和」),追求「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政治理想,肯定天主教會貢獻,多次頒發醫療奉獻獎。網址:http://www.hwe.org.tw/Html/AwardWinnersList
曠野雜誌(基督徒蘇南洲等創辦),網址:http://www.cap.org.tw/w-index.htm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