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從先秦儒家修養工夫論天人合德——以《論語》、《孟子》為據
作者:林駿典
作者(外文):LIN, CHUN-TIEN
校院名稱:輔仁大學
系所名稱:哲學系
指導教授:潘小慧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3
主題關鍵詞:修養工夫天人合德先秦儒家《論語》《孟子》Harmony between Hevean and ManPre-Qin ConfucianismAnalectsMenciusritualbenevolence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4
先秦思想環繞於天、道、性、命,先秦儒學則側重成仁、成德、成君子;先秦儒家修養工夫,即是探討吾人成為君子、成德的可能性,是消弭人我隔閡以及化解分歧的思路,是使心理踏實並直面內在的方法,是使人與人之間能更加能夠相互包容協調的哲學。誠如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不學、少詩少禮,都不能成為君子,可見君子是一種生命價值,是一種生活態度,是一種可長可久、可以不斷在生命拓展視野同時傳遞人文關懷。本文以先秦儒家為主軸,說明天道與人道在吾人生命所體現之處,並以「德」彙總二者。主要引據徐復觀考據「禮」與「善」、「美」的字元字義並說明「禮」逐步淡化宗教神秘意義,同時逐步發揮人文價值,最終將「仁」做為人文價值的依歸,並推舉為儒家思想的核心精神。
Pre-Qin thought revolves around concepts such as Heaven(天), Dao(道), Nature(性), and Fate(命), while Pre-Qin Confucianism emphasizes the cultivation of benevolence , virtue , and becoming a true gentleman. The cultivation efforts of Pre-Qin Confucianism are aimed at exploring the possibility of individuals becoming gentlemen and attaining virtue. It serves as a path to eliminate barriers between self and others, resolve differences in thinking, and offers a method to achieve psychological stability while confronting one's inner self. It is a philosophy that enables greater tolerance and harmony among people.
As Confucius said, "Without learning, there is no way to speak... Without learning ritual, there is no way to stand." This illustrates that without learning and understanding poetry and ritual, one cannot become a true gentleman. It shows that being a true gentleman is not just a set of values; it is an attitude towards life, a timeless and expanding perspective on life that conveys human care.
This article primarily focuses on Pre-Qin Confucianism and explains how the concepts of Heaven's Way and Human Way manifest in our lives, ultimately converging into the concept of "virtue" . It draws upon Xu Fuguan's research on the semantic elements of "ritual" , "goodness" , and "beauty" to illustrate how "ritual" gradually loses its religious and mystical significance, progressively emphasizing its humanistic value. Ultimately, "benevolence" is presented as the cornerstone of humanistic values and the core spirit of Confucian thought.
原典:
于省吾:《尚書新證》,臺北:崧高書社,1985。
王先謙撰、沈嘯寰、王星賢整理:《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12。
王弼著、樓宇烈校譯:《王弼集校譯》,北京:中華書局,2009。
王弼著、樓宇烈校譯:《周易注》,北京:中華書局,2009。
毛亨注、龔抗雲等整理:《十三經註述》,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孔安國傳、孔穎達正義、黃懷信整理:《尚書正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方向東:《大戴禮記匯校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08。
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82。
左丘明、楊伯峻主編:《春秋左傳注》,北京:中華書局,2017。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2012。
朱熹:《周易本義》,北京:中華書局,2009。
朱熹、廖明春註解:《周易本義》,北京:中華書局,2009。
何晏集解、邢昺疏、阮元校刻、方向東點校:《十三經註疏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2022。
李學勤主持:《十三經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皇侃、高尚榘:《論語義疏》,北京:中華書局,2013。
高尚舉校注:《孔子家語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21。
高明:《帛書老子校註》,北京:中華書局,1996。
高明:《大戴禮記今註今譯》,臺北:商務印書館,1975。
荀子、方勇:《荀子》,北京:中華書局,2011。
荀悅撰:《申鑒.雜言上》,北京,中華書局,2012。
柳詒徵:《中國文化史》,北京:中華書局,2015。
孫詒讓著、汪少華整理:《周禮正義》,北京:中華書局,2015。
章太炎:《國故論衡》,上海:商務印書館,2010。
凌廷堪著、鄧聲國、劉蓓然點校:《禮經釋例》,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17。
許慎撰、徐鉉校定:《說文解字》,北京:中華書局,2013。
焦循著、沈文倬點校:《孟子正義》,北京:中華書局,2015。
張寶三:《五經正義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
程樹德:《論語集釋》,北京:中華書局,2000。
程俊英、蔣見元:《詩經注析》,北京:中華書局,1991。
楊寬:《戰國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
慕平譯註:《尚書》,北京:中華書局,2009。
鄭玄注、賈公彥疏、彭林整理:《周禮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鄭玄注、賈公彥疏、王輝點校:《儀禮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鄭玄注、孔穎達疏、郜同麟點校:《禮記正義》,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2019。
劉尚慈譯注:《春秋公羊傳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10。
蔣伯潛:《新刊廣解四書讀本》,臺北:商周出版,2016。
戴震:《孟子字義書證》,北京:中華書局,2010。
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專書:
于省吾:《甲骨文字釋林》,北京:中華書局,1999。
王正:《先秦儒家工夫論研究》,北京:華文出版社,2018。
方東美:《中國哲學之精神及其發展》,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9。
方述鑫等編:《甲骨金文字典》,四川:巴蜀書社,1993。
牟宗三:《牟宗三先生全集.政道與治道》,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3。
牟宗三:《牟宗三先生全集.心體與性體》第一冊,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3。
牟宗三:《牟宗三先生全集.心體與性體》第三冊,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3。
李瑞全:《當代新儒學之哲學開拓》,臺北:文津,1993。
余英時:《論天人之際:中國古代思想起源試探》,臺北:聯經出版社,2014。
沈文倬:《宗周禮樂文明考論》,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1999。
李存山:《中國氣論探源與發微》,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
李杜:《中國古代天道思想論》,臺北:藍燈文化,1992。
李杜:《中西哲學思想中的天道與上帝》,臺北:聯經出版,1982。
李零:《中國方術考》,北京:東方出版社,2000。
李零:《中國方術續考》,北京:東方出版社,2000。
李零主編:《中國方術概觀.占星卷》,北京:人民中國,1993。
李零:《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周易》的自然哲學》,北京:生活.讀書.新和三聯書局,2013。
李零:《喪家狗:我讀《論語》》,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
李零:《郭店楚簡校讀記》,北京:北京大學,2002。
李零:《蘭臺萬卷:讀《漢書.藝文志》》,北京:三聯書局,2011。
李圃主編(古文字詁林編纂委員會編纂):《古文字詁林1~12》,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何建章注釋:《戰國策注釋》,北京:中華書局,2019。
馮友蘭著、塗又光譯:《中國哲學簡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黃克劍:《論語疏解》,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黃克劍:《百年新儒林∶當代新儒學八大家論略》,北京: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2000。
喬東義:《《五經正義》美學思想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張岱年:《中國哲學大綱》,臺北:藍燈文化,1992。
張岱年:《張岱年全集》卷一,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3。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1。
徐復觀:《中國經學史的基礎》,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3。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3。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徐復觀:《周官成立之時代及其思想性格》,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3。
唐君毅:《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
唐君毅:《唐君毅全集.第二十七卷.中國古代哲學精神》北京:九州出版社,2016。
康有為:《孔子改制考》,臺北:臺灣商務,2011。
陳來:《古代宗教與倫理-儒家思想的根源》,北京:三聯書局,1996。
陳鼓應註譯、王雲五主編:《老子今註今譯及評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一)》,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
楊伯峻:《孟子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13。
楊儒賓、祝平次:《儒學的氣論與工夫論》,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
楊儒賓主編:《中國古代哲學思想中的氣論與身體觀》,臺北:巨流圖書公司,2009。
馮友蘭著,涂又光譯:《中國哲學簡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5。
馮時:《中國天文考古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
馮時:《中國古文字學概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
馮時:《中國古代的天文與天文》,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馮時:《百年來甲骨文天文曆法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
馮達文、郭齊勇主編:《新編中國哲學史》,臺北:洪葉文化,2005。
熊十力:《體用論.明心篇》,北京:中華書局,1994。
潘小慧:《四德行論--以多瑪斯哲學與儒家哲學為對比的探究》,臺北:哲學與文化月刊雜誌社,2007。
潘小慧:《儒家倫理學與士林哲學》,臺北:至潔出版,2021。
寧鎮疆:《《孔子家語》新證》,上海:中西書局,2017。
鄔可晶:《《孔子家語》成書考》,上海:中西書局,2015。
蔡仁厚:《孔孟荀儒學》,臺北:學生書局,2016。
錢穆:《中國思想史》,臺北:學生書局,1992。
錢穆:《孔子傳》,北京:三聯書局,2002。
錢穆:《論語新解》,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98。
錢穆:《孔子與論語》,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
鄭宗義:《明清儒學轉型探析》,香港:香港中文大學,2009。
蕭天石主編:《橫渠張子釋、張子正蒙注》,王夫之:《正蒙注.太和篇》,中國子學名著集成,臺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1978。
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上海:國立編譯館,1947。
顧頡剛、劉起釪:《尚書校釋譯論》,北京:中華書局,2005。

期刊論文:
丁四新:〈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問題檢討與新論〉,《江漢學術》,2020年8月,第39卷第4期。
尹文芳:〈陳確的複性工夫論〉,《邵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年第4期。
王曉潔:〈熊十力修養工夫論探析〉,《船山學刊》,總期數第76期,2010年第二期。
王維昊:〈「全德」與「復全」——朱子對仁體、工夫分裂的義理解決〉,《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23年第1期。
末永高康:〈郭店楚簡《五行》的修養論〉,《科學.經濟.社會》,2021年第1期。
朱璟:〈文人藝術的藝術人文價值:工夫論的視角〉,《美育學刊》,2022年第5期。
何青翰:〈工夫與教化——論朱子「學之大小」思想結構的形成與特點〉,《哲學研究》, 2022年第11期。
沈江茜:〈網絡炫富的社會心理學分析〉,《懷化學院學報》。2014年4月,第33卷第4期。
宋馨:〈茶修中的「靜坐」工夫意涵辨解〉,《荊楚理工學院學報》,2022年第5期
李宗桂:〈炫富VS仇富:群體性感染風險加劇〉,《人民論壇》,2011年第14期。
李方澤、王培:〈「克己復禮為仁」之本義澄清〉,《江淮哲學》,2012年8月
李虎群:〈《易》的本體、工夫和境界——馬一浮的易學建構及其價值〉,《周易研究》,2022年第4期。
季雨欣:〈身體美學視閾下的孔子之「仁」〉,《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年9月。
易冬冬:〈美學視域下的凌廷堪禮學思想探微〉,《河北大學學報》,2022年3月第47卷第2期。
周德清:〈先秦儒家以「和」為貴的音樂美學思想〉,《渭南師範學院學報》,2013年5月第28卷第5期。
金小方:〈唐君毅對儒家修養工夫論的繼承與創新〉,《宜賓學院學報》第16卷第三期,2016年3月。
吳樹波:〈心學美學的禪宗色彩及其嬗變〉,《江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22年第5期。
施中陽:〈周敦頤的定靜工夫醫學實踐之可能——以朱丹溪治鬱思路為視野〉,《衡水學院學報》, 2022年第6期。
紀如玥:〈孔子的詩學教育〉,《時代報告》,2018年14期。
徐義華:〈商周稱「王」與政治思想變化〉,《南方文物》,2016年1月。
徐義華:〈商周更替之際的微子與宋國〉,《南方文物》,2019年3月。
章劍和:〈非禮請勿視-如何克服偷窺他人隱私心理〉,《初中生之友》,2009年第2期。
黃月:〈西周金文諸侯稱「王」現象辨析〉,《史學集刊》,2000年11月第4期。
黃明喜:〈孔子 「文」之教辨析〉,《廣東社會科學》,2020年第2期。
傅錫洪:〈王陽明工夫論演進的內在線索〉,《上饒師範學院學報》,2022年第5期。
傅錫洪:〈王陽明的格物論及其與朱子的區別——兼談陸王工夫論的差異〉,《齊魯學刊》, 2023年第2期。
傅錫洪:〈朱陸王工夫論的結構差異〉,《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年第5期。
傅錫洪:〈論王陽明的「理生於心」:內涵、原因與工夫指向〉,《杭州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3年第2期。
張晚林、陳國雄:〈「工夫的樂論」如何可能———論徐復觀對中國古代樂論的心性學詮釋〉,《武漢大學學報》,2007年9月號。
張華清:〈儒家起源問題辨析〉,《管子學刊》,2013年第1期。
張懷承:〈簡析天人合德的理論意蘊〉,《倫理學研究》,2004年第6期。
張瀟瑤:〈熊十力察識工夫的內在意蘊〉,《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23年第4期。
陳來:〈竹帛《五行》篇為子思、孟子所作論——兼論郭店楚簡《五行》篇出土的歷史意義〉,《孔子研究》2007年第1期。
陳來:〈熊十力的見體論〉,《哲學研究》,2023年第1期。
陳玉、周金聲:〈從字源看「仁」與禮愛之關係〉,《湖北工業大學學報》,2016年12月。
湯一介:〈略論儒學的和諧概念〉,《社會科學研究》,1998年。
遊森:〈從德性身體到倫理秩序——由儒家工夫論開啟公共倫理生活〉,《天府新論》,2022年第5期。
路永照:〈《心傳述證錄》儒學工夫論述要〉,《社科縱橫》,2023年第2期。
趙士林:〈確立天本體—孔子.孟子.程頤.朱熹〉,《北京社會科學》,1990。
潘麗、王健:〈孟子的性善論〉,《科技信息》,2009年第27期。
盧金名、翟奎鳳:〈識仁與致知:理學中的兩種工夫路徑辨析〉,《東岳論叢》, 2023年第1期
劉泉:〈「克己」與張載工夫論的建構〉,《唐都學刊》,2022年第5期
鄭家棟:〈「牟學」前景何在?──兼談兩岸儒學紛爭與「儒」在現時代的自我定位(上)〉,鵝湖月刊第47卷第11期總號第563。
蕭作永:〈不能以誤讀糾正「百年誤讀」〉,《雲南師範大學學報》,2006年1月。
韓星:〈以《論語》為主探討儒家德行與學問的關係〉,《北方工業大學學報》,2021年8月,第33卷第4期。

專書論文:
杜維明:〈「克己復禮為仁」與儒家的修身哲學〉,王正主編:《儒家工夫論》,北京:華文出版社,2018。
匡釗:〈論孟子的精神修練〉,王正主編:《儒家工夫論》,北京:華文出版社,2018。
彭國祥:〈「盡心」與「養氣」:孟子身心修練的功夫論〉,王正主編:《儒家工夫論》,北京:華文出版社,2018。
楊儒賓:〈恍惚的倫理—先秦儒家修養工夫論之源〉,王正主編:《儒家工夫論》,北京:華文出版社,2018。
陳榮灼:〈氣與力:「唯氣論」新詮〉,楊儒賓、祝平次主編《儒學的氣論與工夫論》,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2。
楊儒賓:〈一陽來復—《易經.復卦》與理學家對先天氣的追求〉,楊儒賓、祝平次主編《儒學的氣論與工夫論》,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2。
鄭毓瑜:〈從病體到個體—「體氣」與早期抒情說〉,楊儒賓、祝平次主編《儒學的氣論與工夫論》,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2。

博士論文:
王采淇:《道家工夫論及莊子工夫層級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2。
李志勇:《孟子與莊子修養論之比較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0。
汪美葵:《從周文傳統到孔子:《左傳》中的德、禮思想研究》,輔仁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2019。
吳德育:《張載、二程道德思想研究,輔仁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2007。
金忠烈:《天人和諧論--中國先哲有關天人學說之研究》,文化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2007。
林峻煒:《明末清初儒教之天人觀與治理思想》,國立中正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2018。
卓素絹:《先秦儒家道德觀對現代問題的啟示》,國立中興大學中文系所博士論文,2014。
邸彥:《「德」、「道」觀念之溯源與定型考 ——以老子與孔子為核心》,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5。
韋展勛:《《墨子》道德哲學之研究》,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20。
袁崇晏:《王船山老莊學天道論、修養論、境界論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2017。
徐鴻模:《以《春秋繁露》「天、祭」窔義屬綴華夏民族「天觀」、 並論「祭」~天人際遇》,國立東華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2018。
陳一弘:《春秋時期之道德:以《左傳》、《國語》為中心》,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2014。
陳康寧:《先秦儒道的聯合視角──天人關係下的他者倫理學》,國立中正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2007。
許炎初:《錢穆「孔學」之思想研究──以《論語新解》為核心而開展》,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
許慧如:《先秦天人思想流變及其學術互動關係之研究-從天文與巫術切入》,東吳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2014。
張勻翔:《攝王於禮、攝禮於德-荀子之智德及倫理社會建構之意涵》,輔仁大學哲學系博士論文,2007。
鄭宗模:《程明道的德性觀念研究:從應物論觀點看儒家玄學的建構》,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4。
廖宣怡:《《莊子》至德之人的教育觀》,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系博士論文,2014。
劉盈成:《由「知禮」論孔子的德行理論》,國立清華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2015。
歐東華:《周敦頤「天人之際」研究》,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博士論文,2018。
韓京悳:《論郭象《莊子注》中修養論的可能性-以「天道」與「心性」為核心》,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7。
魏敏慧:《孟子「成德之教」的再詮釋--從當代孟子學的詮釋爭議到孟子人性論的重建》,輔仁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2017。
戴立仁:《思、孟思想研究》,輔仁大學哲學系博士論文,2016。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