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儒學與基督宗教「倫理議題」之對比、共容研究──以《孟子》與《聖經‧新約‧約翰福音》為例
作者:陳恩迪
作者(外文):CHEN, EN-TI
校院名稱:中國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哲學系
指導教授:葉海煙
曾春海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7
主題關鍵詞:《孟子》《約翰福音》儒家基督宗教倫理救贖Menciusthe Gospel of JohnConfucianismChristianitybenevolenceloveethicssalvation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8
  從反對西方與中國文化是「不可同視」的悲觀論點為首,本論文將通過對其主要教義內涵之分析、研究,證明其和解的可能性。本文以儒家《孟子》的仁愛與基督宗教《約翰福音》的博愛為主要論題。是故,論文由兩個主要部分所構築:
  本文首先回顧唐代基督宗教歷史之主要階段(聶斯脫里派 635年迄今),以至明朝利瑪竇與其耶穌會傳教的廣播,進而產生拒絕(儀式爭議 1704-1939)和致命(太平天國之亂 1851-1872)的衝突,以至當今中國學者對西方文化的不諒解;第二部分是試圖透過以下的主要教義來闡述與分析,嘗試克服中國與西方「不可同視」的囹圄,分別為:「形上思想的分說」、「政治思想的差異」、「人性觀的分殊」、「品格教育的關注」、「仁愛與博愛」及「正本清源回應邪說」。在此不僅能發現「和而不同」,亦能鑿掘「相似契合」之處。
  然而,吾人所重視的「儒家之仁」與「基督宗教之愛」的研究顯示,這兩項偉大的人類歷史文化存在著共同開顯的可行性,將是延續世界和平的重要依據。
Against the pessimist view about the “incommensurability” between Western and Chinese culture, this dissertation demonstrates the possibility of reconciliation by means of an analytical study of their main doctrines. Confucianism with the doctrine of benevolence in Mencius and Christianity with the universal love (caritas) in the Gospel of John are chosen as the most important subjects here. For this purpose, the dissertation consists of two main parts:
The first part of this study reviews the main stages of the history of the Chinese reception of Christianity from Tang dynasty (Nestorianism, 635-), through the Ming dynasty with a modest success of Matteo Ricci and his Jesuit compagnons, as well as the rejection (the so-called rites controversy, 1704-1939), and deadly conflict (the Boxer Uprising, 1851-1872), as well as Chinese scholars do not understand Western culture. The second part is an attempt to show a possibility of overcoming the incommensurability between the East and the West by means of an analysis of following main doctrines: metaphysical thinking, political thinking, thinking about human nature, morals, education. Here one finds not only differences but also similarity.
Our study of the most important concepts of benevolence and love demonstrates the feasibility of a commonality between these two greatest cultures of human history. This will be an important basis for the continuation of world peace.
中文專書:

于奇智著:《傅科》(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9年)。
中文和合本和英文欽訂本(KJV)《聖經》(台北,橄欖出版社,2011年)。
天道書樓編譯小組:《大眾聖經百科全書》(香港,天道書樓,1982年)。
巴克萊著/周郁晞譯:《巴克萊─每日研經叢書─約翰書信/猶大書注釋》下冊(香港,基督教文藝出版社,1985年)。
巴克萊著/胡慰荊譯:《巴克萊─每日研經叢書─約翰福音注釋》上冊(香港,基督教文藝出版社,1978年)。
巴克萊著/胡慰荊譯:《巴克萊─每日研經叢書─約翰福音注釋》下冊(香港,基督教文藝出版社,1978年)。
王支洪著:《孟學的現代意義》(台北,東大圖書,民國73年)。
王玉政著:《孟子思想的生死學議題》(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95年)。
王成儒著:《亞聖風範──孟子的智慧》(台北,鷹漢文化,2002年)。
王鳳喈編著:《中國教育史》(台北,國立編譯館,民國79年)。
王孺松著:《孟子論性與修為學》(台北,教育文物出版社,民國63年)。
包恪廉博士著,余也魯教授譯:《花香滿徑》(香港,海天書樓,1989年)。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青年部)編:《第四十九屆大專聖經神學研究班──羅馬書探析》,2012年1月30日至2月4日。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1994年宣教大會文集》(台北,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司馬遷著:《史記》上‧下卷(台北,台灣商務出版社,2010年)。
朱榮智著:《孟子新論》(台北,國立編譯館,民國95年)。new window
朱熹撰:《四書集注》(台北,藝文印書館,民國45年)。
牟宗三著:《中國哲學的特質》(台北,台灣學生書局,民國79年)。
牟宗三著:《圓善論》(台北,台灣學生書局,民國74年)。
李杜著:《中西哲學思想中的天道與上帝》(台北,聯經出版公司,民國67年)。
李明輝著:《儒家與康德》(台北,聯經出版公司,民國79年)。new window
李瑞全著:《儒家生命倫理學》(台北,鵝湖出版社,民國88年)。
杜維明著:《現代精神與儒家傳統》(台北,聯經出版公司,民國85年)。new window
沈清松著:《現代哲學論衡》(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民國83年)。new window
沈清松著:《傳統的再生》(台北,業強出版社,民國81年)。
沈清松著:《跨文化哲學與宗教》(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12年)。new window
谷寒松、廖永祥著:《基督信仰中的生態神學》(台北,光啟出版社,1994年)。
周聯華著:《神學綱要》卷一(台北,台灣基督教文藝出版社,1990年)。
周聯華著:《神學綱要》卷二(台北,台灣基督教文藝出版社,1990年)。
周聯華著:《神學綱要》卷三(台北,台灣基督教文藝出版社,2000年)。
周聯華著:《神學綱要》卷五(台北,台灣基督教文藝出版社,2001年)。
周聯華著:《神學綱要》卷六(台北,台灣基督教文藝出版社,2007年)。
周聯華著:《神學綱要》卷四(台北,台灣基督教文藝出版社,2001年)。
林語堂著/胡簪雲譯:《信仰之旅──論東西方的哲學與宗教》(香港,道聲出版社,2004年)。
俞正榮著:《中國生態倫理傳統的詮釋與重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
姚新中著,趙豔霞譯:《儒教與基督教:仁與愛的比較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
施壯樂等著,謝扶雅等譯:《聖經考釋大全:新約論叢》(香港,基督教文藝出版社,1959年)。
約翰‧鮑克著,劉良淑、蘇茜譯:《聖經的世界》(台北,貓頭鷹出版社,2000年)。
韋政通著:《中國哲學辭典》(吉林,吉林出版社,2009年)。
韋廉士著,周天和譯,東南亞神學院協會主編:《近代神學思潮》(香港,基督教文藝出版社,1967年)。
唐君毅著:《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台北,台灣學生書局,民國67年)。
唐君毅著:《哲學概論》上冊(台北,學生書局,1996年)。
唐曉峰著:《趙紫震神學思想研究》(北京,北京柯藍博泰印務有限公司,2006年)。
徐復觀著:《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64年)。
班固撰,顏師古註:《漢書》下(台北,台灣商務出版社,2010年)。
袁保新著:《老子哲學之詮釋與重建》(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
袁保新著:《孟子三辨之學的歷史省察與現代詮釋》(台北,文津出版社,民國81年)。new window
郝思韋恩著,蔡麗貞譯:《新約背景與年代表》(台北,中國福音神學院出版社,1984年)。
高柏園著:《孟子哲學與先秦思想》(台北,文津出版社,民國85年)。new window
張志剛著:《宗教學是甚麼》(台北,智揚文化,2003年)。
張岱年著:《中國倫理思想研究》(台北,貫雅文化公司,民國80年)。
張敬祝譯:《列女傳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出版社,1994年)。
梁秀德著,陳主顯譯:《新約聖經概論》(台北,逐家文字佈道會,民國83年)。
梁瑞明編著:《先秦諸子之道》(香港,志蓮淨苑,2011年)。
梁燕城著:《文化中國蓄勢待發》(台北,宇宙光出版社,民國93年)。
許宗興著:《孟子的哲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8年)。
許慎著:《說文解字》(台北,台灣商務出版社,1973年)。
陳大齊著:《孟子臆解》(台灣,臺灣商務印書館 ,1968年)。
陳來著:《古代宗教與倫理──儒家思想的根源》(北京,三聯書店,1996年)。new window
陳特著:《倫理學釋論》(台北,東大圖書公司,民國83年)。
陳策編:《吳子兵法》(台北,武陵出版社,1993年)。
陳嘉式著:《神學與其思想形成的探討》(台北,永望文化,民國79年)。
陳德和著:《儒家思想的哲學詮釋》(台北,洪葉文化,2002年)。new window
麥資基著,蘇蕙卿譯:《新約導論》(香港,基督教文藝出版社,1976年)。
傅佩榮著:《儒道天論發微》(台北,台灣學生書局,民國77年)。
傅偉勳著:《從西方哲學到禪佛教》(台北,東大圖書公司,民國75年)。
勞思光著:《新編中國哲學史卷一》(台北,三民書局,民國79年)。
曾春海著:《中國哲學史綱》(台北,五南圖書,2012年)。new window
曾春海著:《先秦哲學史》(台北,五南圖書,2010年)。
曾春海著:《儒家的淑世哲學──治道與治術》(台北,文津出版社,民國81年)。
華爾頓著,梁潔瓊譯:《舊約年代表》(台北,中華福音神學院,1982年)。
項退結著:《邁向未來的哲學思考》(台北,東大圖書公司,民國77年)。
馮友蘭著:《中國哲學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14年)。
馮達文著:《早期中國哲學略論》(湛江,廣東人民出版社,1998年)。
黃小石著:《愛的真相》(台北,宇宙光全人關懷機構,民國95年)。
黃俊傑著:《孟子》(台北市,東大圖書公司,民國82年)。
黃俊傑著:《孟學思想史論(一)》(台北,東大圖書公司,民國80年)。new window
黃俊傑著:《儒學傳統與文化創新》(台北,東大圖書公司,民國72年)。
黃昭宏著:《尼布爾的政治思想──論基督教倫理與政治》(台北,使者出版社,1988年)。
楊伯峻著:《孟子譯注》(繁體版)(台北,中華書局,1960年)。
楊君實、杜念中編:《儒家倫理與經濟發展》(台北,允晨文化,民國76年)。
楊祖漢著:《儒家的心學傳統》(台北,文津出版社,民國81年)。new window
楊慧傑著:《仁的涵意與仁的哲學》(台北,牧童出版社,民國64年)。
楊澤波著:《孟子性善論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
葉仁昌著:《近代中國的宗教批判──非基運動的再思》(台北,雅歌出版社,民國77年)。
葉仁昌著:《儒家與韋伯的五個對話》(台北,聯經出版社,2015年)。new window
葉海煙著:《人文與哲學的對話》(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new window
董洪利著:《孟子研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年)。
廖超凡著:《基督教與其他宗教》(香港,道聲出版社,1982年)。
劉述先著:《全球倫理與宗教對話》(台北,立緒文化,2001年)。new window
劉述先著:《現代新儒學之省察論集》(台北,中研院文哲所,民國93年)。new window
劉笑敢著:《莊子哲學及其演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
劉執中著:《孟子精義選粹》(台北,秀威資訊科技,2005年)。
潘德榮著:《詮釋學導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9年)。
蔡仁厚、周聯華、梁燕城合著:《會通與轉化──基督教與新儒家的對話》(台北,宇宙光出版社,1995年)。
蔡仁厚著:《孔孟荀哲學》(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4年)。new window
蔡仁厚著:《新儒家的精神方向》(台北,學生書局,民國71年)。
蔡仁厚著:《儒家心性之學論要》(台北,文津出版社,民國79年)。new window
蔡仁厚著:《儒家思想的現代意義》(台北,文津出版社,民國76年)。
蔡仁厚著:《儒家哲學與文化真理》(台北,人生出版社,民國56年)。
鄭志明主編:《儒學與基督教對談》(嘉義,南華大學宗教文化研究中心,民國89年)。
黎加生編,湯張瓊英、朱信譯:《聖經神學辭典》(香港,基督教文藝出版社,1966年)。
盧雪崑著:《儒家的心性學與道德形上學》(台北,文津出版社,民國80年)。new window
諾曼‧賈詩勒著/黎寶華譯:《簡易護教學》(台北,大光傳播,1997年)。
賴炎元、傅武光鯿:《新譯韓非子》下冊(台北,三民書局,2007年)。
錢宗武、江灝譯注:《尚書》(台北,台灣書房,2009年)。
錢穆著:《四書釋義》(台北,學生書局,民國67年)。
駱建人著:《孟子學說體系探頤》(台北,文津出版社,民國77年)。
繆文遠編著:《戰國策》(台北,商務出版社,2014年)。
藍恭傑著:《文獻與媒體的關係》(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1年)。
魏‧何晏注,宋‧邢昺疏:《論語正義》(台北,廣文書局,1972年)。
譚宇權著:《孟子學術思想評論》(台北,文津出版社,民國84年)。new window
龔群,焦國成編著:《儒門亞聖──孟子》(台北,昭文社,1997年)。
Floyd V. Filson著,鄭慧姃譯:《約翰福音注釋》(台南,人光出版社,2001年)。
Frank Thilly著,何意譯:《倫理學導論》(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01年)。
Gerrard S. Sloyaan著,梁哲懋譯:《約翰福音》(台南,台灣教會公報社,2007年)。
Kenneth Scott Latourette著:《基督教在華傳教史》,雷立柏等譯(香港,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2009年)。

英文專書:

John M. G. Barclay, Mirror-reading a Polemical Letter: Galatians as a Test Case, Michigan: Baker Academic 1987.
Karl Barth, The Epistle to the Romans, tran. by Edwyn C. Hoskyn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33.
F. F. Bruce, The Gospel of John: Introduction, Exposition and Note, Cambrige: Pickering & Inglis Ltd 1983.
Friedrich Büchsel, Companion to St Paul, Cambridge: Cambrige University Press 2003.
Friedrich Büchsel, Corinthians: A Commentary, Minneapolis: The New Testament Library 2003.
George Bradford Caird, New Testament Theology, Gloucestershire: Clarendon Press 1995.
John Calvin, On God and Political Duty, edited by John T. McNeill, Indiana: The bobbs-Merrill Company 1956.
Warren Carter, John and Empire: Initial Explorations, Edinburgh: T & T Clark 2008.
Charles E. B. Cranfield, A Critical and Exegetical Commentary on the Epistle to the Romans vol 2, London: T&T Clark 2004.
John Dominic Crossan, The Historical Jesus: The Life of Mediterranean Jewish peasant, NewYork: HarperCollins 1992.
R. Alan Culpepper, The Gospel and Letters of John, Kansas: Abingdon press 1998.
Leonard Doohan, John Gospel for a New Age, Vermont: Bear & Company 1988.
R. T. France, The Gospel of Mark (The New International Greek Testament Commentary), Grand Rapids: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 2014.
Wesley Fuerst, The Epic of Creation: Scientific, Biblical, and Theological Perspectives on Our Origins, Chicago: Zygon Center for Religion and Science 2002.
David J. Graham, Jesus as Miracle Worker, Scotland: Scottish Bulletin of Evangelical Theology 1986.
James Haire, Building Communities of Peace, Chiang Mai: CTC Bulletin 2005.
Gordon Harland, The Thought of Reinhold Niebuhr,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0.
G. F. Hawthorne, Philippians, Revised Edition (Word Biblical Commentary, Vol. 43), Nashville: Thomas Nelson 2004.
Willem Adolf Visser’t Hooft, The Word ecumenical – It’s History and Use, Geneva: Geneva 1954.
Joachim Jeremia, New Testament Theology vol 1, England: Hymns Ancient & Modern Ltd 2012.
Samuel Kobia, Listening to the Voice of God: New Trends in the Ecumenical Movement, Hong Kong: CTC Bulletin vol xxi no 2, Hong Kong CCA 2005.
Robert Kysar, Augsburg Commentary on the New Testament: John, Minneapolis: Fortress Press 1986.
David Lochhead, The Dialogical Imperative, London: SCM 1988.
John Marsh, Saint John, London: Penguin Books 1968.
Howard Marshall, New Testament Theology, Illinois: IVP Academic 2014.
J. Ramsey Michaels, The New International Commentary on the New Testament: The Gospel of John, Grand Rapids: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 2010.
Francis J. Moloney, Love in the Gospel of John: An Exegetical, Theological, and Literary Study, Michigan: Backer Publishing Group 2013.
Ched Myers, Binding the Strong Man: A Political Reading of Mark’s Story of Jesus, NewYork: Orbis Books 1994.
Jerome H. Neyrey, The Gospel of Joh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7.
Peter Thomas O'Brien, The Epistle to the Philippians (The New International Greek Testament Commentary), Grand Rapids: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 2013.
Bertell Ollman, The Left Academy: Marxist Scholarship on American Campuses vol III, Santa Barbara: Praeger Pub 1986.
Hubert J. Richards, Miracles of Jesus: What Really Happened? (Mowbray's popular Christian paperbacks), Leicester: Mowbray Oxford 1983.
Benjamin I. Schwartz, The world of thought in Ancient China, Bost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5.
C. S. Song, Tell Us Our Names, NewYork: Orbis Books 1984.
Tom Stransky, Dictionary of Ecumenical Movement, Geneva: World Council of Churches 2002 2nd ed.
W. B. Tatum, In Quest of Jesus, Kansas: Abingdon Press 1982.
Majid Tehranian, Peace & Policy vol 6, Tokyo: Toda-Institute 2001.
Antonio Tujan, A Challenge to Build a Community of Peace for All in Asia, Chiang Mai: CTC Bullentin 2003.
Graham H. Twelfree, Jesus the Miracle Worker, England: Inter Vaarsity Press 1999.
E. B. Tylor, Primitive Culture, NewYork: NewYork System 1871.
Nicholas Wolterstorff, Until Justice & Peace Embrace, Eerdmans 1983.
J. A. Ziesler, Paul’s Letter to the Romans, London: Trinity Press 1989.

期刊論文與專書論文:

方俊吉著:〈試說孟子之人格品類觀〉,高師大國文系(編):《第一屆先秦學術國際研討會論文集》(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民國81年)。
王崇堯著:〈一九六七年美國長老教會「信仰告白」後之神學發展〉,《神學與教會》2014年第三十九卷第一期。new window
王崇堯著:〈苦難的生命倫理:一個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信仰回應〉,《生命倫理研討會論文集》,長榮大學哲學與宗教學系/長榮健康科學學院主辦,民國99年11月20日。
王榮昌著:〈信念(非)正確性:由認知科學談宗教研究的基本議題〉,《神學與教會》2014年第三十九卷第一期。new window
布興‧大立著:〈故事與神學的關係〉,《玉山神學院學報》2013年第二十期。
田智忠、胡東東著:〈論「故者以利為本」以孟子心性論為參照〉,《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五期。
田薇著:〈中西哲學的分殊與融通〉,《中國人民大學學報》1994年第十期。
朱榮智著:〈孟子論天命〉,《孔孟月刊》2003年第四十二卷第二期。new window
江丕盛著:〈道成肉身與亞當人性──一個救贖論的討論〉,《台灣神學論刊》2000年第二十二期。new window
何淑靜著:〈論孟子「盡心知性以知天」如何可能〉,《鵝湖學誌》1991年第七期。new window
吳寧遠著:〈由儒家與基督教的認同看國人宗教認同之問題〉,鄭志明(編):《儒學與基督教對談》(嘉義,南華大學宗教文化研究中心,民國89年2月)。new window
吳默輪著:〈略論新約靈性觀點〉,《神學與教會》1974年第十一卷第二期。
李孝忠著:〈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宣教典範變遷與展望〉,《神學與教會》2015年第四十卷第二期。new window
杜保瑞著:〈現代中國哲學在台灣的創新與發展〉,《哲學雜誌》1998年第二十五期。
杜保瑞著:〈對王陽明批評朱熹的理論反省〉,《國立臺灣大學哲學評論》2012年第四十四期。new window
沈清松著:〈三層存在關係與充量和諧論〉,《政大哲學學報》1996年第三期。new window
沈清松著:〈德性倫理學與儒家倫理思想的現代意義〉,《哲學與文化》1995年第二十二卷第十一期。new window
辛麗麗著:〈善的形上學追問——孟子善惡觀的道德解析〉,《齊魯學刊》2006年第四期。
周輔城著:〈論中外道德觀念的開端〉,謝龍(編):《中西哲學與文化比較新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
周聯華著:〈台灣神學教育的問題和未來的發展〉,《神學與教會》1972年第十卷第二、三期(合輯)。new window
孟都高著:〈論聖餐的最古文〉,《神學與教會》1964年第四卷第一期。
孟繁驥著:〈孟子的仁政思想〉,《孔孟月刊》1981年第二十卷第四期。new window
林鴻信著:〈第一位使徒──抹大拉馬利亞〉,《台灣神學論刊》2007年第二十九期。new window
邰金心著:〈靈性的形成與人格的關係〉,《神學與教會》1974年第十一卷第二期。
袁保新著:〈天道、心性與歷史──孟子人性論的再詮釋〉,《哲學與文化》1995年第二十二卷第一期。new window
高金田著:〈展前的人生走向──基督教的終末觀〉,《台灣神學論刊》2000年第二十二期。new window
張德麟著:〈儒家人觀與基督教人觀之比較研究〉,《台灣神學論刊》1983年第五期。new window
陳文祥著:〈論科學探究與信仰中的愛與自由〉《哲學與文化》2015年第四十二卷第六期。new window
陳代波著:〈「無義無命」—試論孟子的積極命運觀〉,《中文自學指導》2003年第五期。
傅斯年著:〈性命古訓辯證〉,劉夢溪(編):《中國現代學術經典─傅斯年卷》(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
曾志、孫福方著:〈論中西哲學的內在差異及其邏輯基礎〉,《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三期。
湯普遜著:〈亞洲信徒運動的面面觀〉,《神學與教會》1970年第九卷第三期。
華藹仁著:〈《孟子》的實踐性和精神性〉,《中國哲學史》2004年第二期。
項退結著:〈兩種不同超越與未來中國文化〉,沈清松(編):《詮釋與創造:傳統中國文化及其未來發展》(台北,聯合報文化基金會,1995年)。
項退結著:〈孟子與亞里斯多德對人的定義〉,《哲學雜誌》1995年第十二期。
項退結著:〈孟荀人性論之形上學背景〉,台大哲學系(編):《中國人性論》(台北,三民書局,民國79年)。
馮憬遠著:〈孔子論理想人格模式〉,《中洲學刊》1992年第三期。
黃忠慎著:〈孟子所謂的「仁政」〉,《孔孟月刊》1973年第十一卷第六期。new window
楊適著:〈孔子的人論──兼評徐復觀先生的孔孟研究〉,《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三期。
葉海煙著:〈孟子人權觀的哲學意涵〉,《哲學與文化》2010年第三十四卷第七期。new window
葉崗著:〈原始儒學的兩大基本結構〉,《孔孟學報》1998年第七十六期。new window
鄔昆如著:〈天與上帝──儒家與基督教形上本體之對話〉,鄭志明(編):《儒學與基督教對談》(嘉義,南華大學宗教文化研究中心,民89年2月)。new window
廖上信著:〈耶穌的神蹟:論其在情況中的意義〉,《台灣神學論刊》1981年第三期。new window
廖上信著:〈耶穌的復活:論其中心問題〉,《台灣神學論刊》1982年第四期。new window
廖湧祥著:〈基督與權力〉,《台灣神學論刊》1983年第五期。new window
蒙培元著:〈中國的德性倫理有沒有普遍性〉,《北京社會科學》1998年第三期。
趙士德著:〈「基督呼召門徒」的比較研究〉,《神學與教會》1970年第九卷第三期。
趙東玉著:〈五霸別解〉,《史學集刊》2000年第二期。
趙法生著:〈孟子性善論的多維解讀〉,《孔子研究》2007年第六期。
劉振維著:〈孟子「性善」說芻議〉,《朝陽人文社會學刊》2004年第二卷第一期。
劉嘉平著:〈孟子生平與歷史背景〉,《哲學論集》1992年第二十六期。
鄭曉江著:〈傳統倫理道德境界論探析〉,《孔孟月刊》1997年第三十六卷第一期。new window
蕭宏恩著:〈孟子的「天」──一個超驗的研究〉,《宗教哲學》1996年第二卷第一期。new window
蕭清芬著:〈簡介中國傳統中的靈性思想〉,《神學與教會》1974年第十一卷第二期。
鍾彩鈞著:〈孟子思想與聖賢傳統的關係〉,黃俊傑(編):《孟子思想的歷史發展》(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5年)。
韓振華著:〈從宗教辨難到哲學論爭--西方漢學界圍繞孟子「性善」說的兩場論戰〉,《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五十二卷第二百四十期。
韓德民著:〈孔孟荀:儒家社會理想的歷史形成〉,《孔孟學報》1997年第七十四期。new window
簡良如著:〈性善論的成立──《孟子‧告子上》前六章人性論問題分析〉,《台大文史哲學報》2009年第七十一期。
羅光喜著:〈從舊約聖經看教會在社會中的祭司角色〉,《神學與教會》2015年第四十卷第一期。new window
顧紅亮著:〈孟子性善說的他者哲學詮釋〉,《孔孟月刊》2006年第四十四卷第七、八期(合輯)。new window
龔書森著:〈中國文學中的宗教情愫〉,《神學與教會》1964年第四卷第一期。
George H. Kehm著:〈新的故事:救贖為創造的完成〉,Dieter T. Hessel主編,台灣生態神學中心文字組譯:《生態公義》(台北,台灣地球日,1996年)。
Huang Po Ho, Unity in Diversity – Calvin un our Era: A Challenge of Ecumenism to the Reformed Tradition in The Era of Globalization, Tainan: Theology an Church vol 30 no 2, Tainan Theological College and Seminary 2005.
Wolfgang R. Schmidt, Globalization - University – Utopia, Theology and Cultures, Tainan: vol 1 no 1 Chang Jung Christian University and Theological College and Seminary 2004.



學位論文:

方俊吉著:《孟子學說及其在宋代振興之研究》(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82年5月)。new window
洪櫻芬著:《人的實現-論雅斯培「存在」的實現與孟子「人性」的實現》(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5年6月)。
徐信國著:《孟子義理思想研究──以「人學」為進路的建構與詮釋》(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101年6月)。new window
許義灶著:《孟子性善論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5年6月)。
陳政揚著:《孟子與莊子「內聖外王」研究》(東海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91年6月)。new window
陳美玲著:《論孟子的道德抉擇理論》(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7年6月)。
陳維德著:《孔墨思想異同之研究》(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80年6月)。new window
黃淑基著:《先秦藝術哲學理論脈絡之發展與解析》(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95年5月)。new window
楊柳著:《人性與修養——孟子性善論思想研究》(北京師範大學中國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2011年5月)。
錢玉舜著:《基督教政教觀評析──以奧古斯丁上帝之城為基點的六種政教觀》(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98年6月)。new window
羅雅純著:《朱熹與戴震孟子學之比較研究 ──以西方詮釋學所展開的反思》(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95年6月)。new window

網路資訊引用:

WWC. Interfaith Dialogue. 04/05/06. (www.wcc-coe.org/wcc/what/interreligious/diction.html)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