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社會科學本土研究的知識論札記
書刊名:國家發展研究
作者:石之瑜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Shih, Chih-yu
出版日期:2002
卷期:2:1
頁次:頁179-202
主題關鍵詞:本土化相對主義普世主義偶然主義科學主義知識論IndigenizationRelativismUniversalismContingency theoryScientismEpistemolog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326
  • 點閱點閱:55
本文探討社會科學本土化對科學主義在知識論上的挑戰,說明建立本土化研究議程的重要性,並試圖超越相對主義的侷限,提出偶然主義以為因應,同時回溯社會科學進入中國歷史脈絡的經歷,作為反省當代社會科學中科學主義的基礎。社會科學本土化最主要的訴求,就是要擺脫具有歷史目的論的普世主義,要正視本土社會的概念,來掌握本土的行為,分析本土的行為規範是透過什麼途徑發展,從而變成是合理正當的行為。為了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即早進行自我檢討,當前學術體制中所採用的語言、概念,都必須要重新反省,在多大的程度上,這些概念誤導了研究者;在多大程度上,這個概念已經轉化了行為者的觀念?研究者還有多少可能脫離既有社會科學概念的空間,能不受拘束地與本土的人溝通,或是已經完全失去了自己在社會科學概念以外溝通的能力。
This paper Challenges the epistemology of mainstream social science by raising the issue of indigenizaiton. It uses an analogy to illustrate why scientific universalism is misleading. However, the paper questions the validity of relativism at the same time. Instead, it welcomes an epistemology that incorporates the element of coincidence or contingency. The paper also examines the historical process that has brought scientism into China studies.
期刊論文
1.蕭全政(20001200)。社會科學本土化的意義與理論基礎。政治科學論叢,13,1-2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楊國樞(19930600)。我們為什麼要建立中國人的本土心理學?。本土心理學研究,1,6-8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溝口雄三、林右崇(1999)。作為方法的中國。臺北:國立編譯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Cohen, Paul A.、林同奇(1989)。Discovering History in China: American Historical Writing on the Recent Chinese Past。北京:中華書局。  new window
3.帕米爾書店編輯部(1980)。科學玄學論戰集。台北:帕米爾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胡佛(1998)。政治學的科學探究(一):方法與理論。台北: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姚介厚(1996)。當代美國哲學。臺北:遠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高瑞泉(1996)。中國近代社會思潮。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黃光國(2001)。社會科學的理路。臺北:心理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石之瑜(2001)。政治學的知識脈絡。臺北:五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葉啟政(20010000)。社會學和本土化。臺北:巨流。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周策縱、楊默夫(1981)。五四運動史。臺北:龍田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孫廣德(19820000)。晚清傳統與西化的爭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顧長聲(1991)。傳教士與近代中國。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楊國樞,文崇一(合編)(1982)。社會及行爲科學研究的中國化,台北:中硏院民族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John G. Adair,(1999)。Indigenization and Psychology。  new window
3.石之瑜(2002)。從東方主義批判到社會科學本土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朱雲漢、王紹光、趙全勝(合編)(2002)。華人社會政治學本土化研究的理論與實際,台北:桂冠。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黃光國(1999)。從科學哲學的演變論社會科學本土化的方法論問題。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葉啓政(1985)。邊陲性與學術發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楊國樞(2002)。我的學思歷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彭克宏編(1989)。社會科學大詞典,北京:中國國際廣播。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鄭詩平(1999)。中國國際關係研究的現狀和困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高尙仁(1996)。心理學新論,台北:揚智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劉建國(1995)。主義大辭典,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1997)。高級中學世界文化史,台北:國立編譯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阮新邦(1999)。「價値相關性」、「強烈價値介入論」與社會科學中國化的規範基礎。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林正弘(199312)。外行人的幾點困惑。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哲學大辭典編輯委員會(編)(1992)。哲學大辭典,上海:辭集。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宋永毅(1997)。文化大革命和它的的異端思潮,九龍:田園。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徐志祥(1989)。孔子研究四十年(1949-1989 )。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李世濤(編)(2000)。知識分子立場--自由主義與中國思想界的分化,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程光裕(1980)。中國通史,台北:中國文化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揚帆(1997)。康熙的人生哲學,台北:漢揚。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杜聖聰(20000927)。教廷封聖中國天主教團強烈抗議。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Richard Madsen(1995)。China and the American Dream,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new window
23.司徒雷登(1954)。司徒雷登回憶錄,台北:大華晚報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董從林(1996)。龍與上帝,北京:三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Peter Fay,(1975)。The Opium War 18440-1842,Chapel Hill: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new window
26.胡適。科學與人生觀序。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唐光華(1982)。政治文化的沉思者,台北:允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馮承柏(1999)。二十世紀的美國史學理論與中國社會變遷的研究,台北:馨園文教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薛絢(譯)(1994)。費正清論中國,台北:正中。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高承恕(19820000)。社會科學中國化之可能性及其意義。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的中國化。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