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離合與興亡─《桃花扇》之情愛與家國新詮
作者:徐磊瑄
作者(外文):Lei-Xuan Hsu
校院名稱:國立中興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所
指導教授:林仁昱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4
主題關鍵詞:孔尚任桃花扇才子佳人國家興亡Kong ShangrenPeach Blossom FanTalented Scholars and BeautiesRise and Fall of Nation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
本文第一章緒論介紹了研究對象以清代孔尚任所作傳奇劇本《桃花扇》為主,另有1963年電影版《桃花扇》;2000年電視劇版《桃花扇傳奇》,探討其「才子佳人」題材與「國家興亡」主題進行綰合之必要性。本文將以「文獻分析法」、「比較法」、「分類歸納法」、「歷史研究法」來進行研究。另外,將輔以部分西方文論來進行《桃花扇》文本研究與分析。如敘事學理論、巴赫金複調理論、亞里斯多德悲劇理論等西方文論及相關網路資料以進行論述。
第二章探討中,首先所要論述的是《桃花扇》劇作中有哪些情節蘊含若隱若現的遺民意識;最後則是與孔尚任同為晚明遺民之後,且劇作完成、搬演時間同為康熙年間的洪昇《長生殿》,此二劇作之間的一個相互比較。
第三章所欲探討的正是結合歷史與愛情面向──何以「才子佳人」題材必須與「國家興亡」主題綰合呈現,如此綰合是否有其功能性或特殊意義?
第四章所欲探討的,是各個人物於情感中的維度。首先欲探討的,是《桃花扇》戲曲故事中,各重要主人公之各種情感態度。再者是《桃花扇》在命題命名時,所潛藏於內裡的情感態度、寓意及終局隱喻,以及延伸至「桃花源」意義的探討。最後則是就該柄「定情『桃花扇』」貫串整齣劇作之相關情節:「贈扇」、「血扇」、「點扇」、「寄扇」、「裂扇」之於男女主人公的情感意義,從而再延伸至政治關係之寓意解析與論述。
第五章所欲探討者,是以影視劇為主之改編版本,除了分析1963年西安電影製片廠所拍攝,孫敬執導的《桃花扇》以外,還有2000年魯曉威所執導之三十集電視劇《桃花扇傳奇》與十六集電視劇歌仔戲《秦淮煙雨》。另,本章將以孔尚任《桃花扇》原著傳奇作為基礎,接之進行「非線型」改寫,從而探討非線型敘事所帶來之驚異點,並依此進行全新電影分場大綱之初擬。
第六章最主要就本文所進行論析之研究發現與研究限制作一簡單陳述,最後則是針對有心朝孔尚任《桃花扇》傳奇劇本進行相關研究論述之研究者給予些許淺顯建議。建議可研究《桃花扇》妓女群體之才藝風華。甚至可延伸至秦淮八豔妓女形象,及其相關才藝之研究,甚或蒐集她們所創作之詩詞或其他作品,去探究其中有著怎樣的女兒家情態及其內涵。再者建議可研究《桃花扇》相關影視文本,其人物、情節、場景與鏡頭運用之間的關聯為何,如何以鏡頭畫面來敘說故事。
The introduction to the first chapter of this article mainly brings out the research on the legendary play, "The Peach Blossom Fan", written by Kong Shangren in the Qing Dynasty, as well as on the 1963’s movie version and TV series version called "The Legend of the Peach Blossom Fan" in the year of 2000. The chapter discusses the necessity of combining two major subjects in the theme : "talented men and beauties", as well “the rise and fall of nations”. This article will conduct research, using "document analysis method", "comparative method", and "classification and induction method". In addition, some Western literary theories will be supplemented to carry out text research and analysis of "The Peach Blossom Fan". Examples such as narratology theory, Bakhtin's polyphony theory, Aristotle's tragedy theory, and other Western literary theories and related online materials are all illustrated here.
In the discussion of chapter second, the first thing to be spotted on is plots in the play of "The Peach Blossom Fan" contain the vague consciousness of the survivors followes up. And finally, I will compare it to the story of Hong Sheng's "Palace of Eternal Life", which was completed and staged in the same time during Kangxi period.
What we are going to explore in the third chapter is the combination of history and love – the reason why the theme of "talented men and beauties" must be presented in conjunction with the theme of "the rise and fall of nations". Does such a combination have any functional or special significance?
What chapter fourth intends to express is the emotional dimension of each character. The first thing I want to explore is the various emotional attitudes of the important protagonists in the opera based on the story of "The Peach Blossom Fan". Furthermore, I want to study the emotional attitude, the moral meaning and the ending metaphor hidden in the title of "The Peach Blossom Fan" , and figure out the meaning of "Peach Blossom Spring". Finally, there are some relevant plots of the "Peach Blossom Fan" that run through the entire play: "Gift Fan", "Blood Fan", "Dyed Fan", "Sending Fan" and "Cracked Fan" to men and women. The emotional significance of the protagonist extends to the allegorical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of political relationships.
The fifth chapter will discuss the adaptations of film and television dramas. In addition to analyzing "The Peach Blossom Fan" filmed by Xi'an Film Studio in 1963 and directed by Sun Jing, there is also the analysis of "The Peach Blossom Fan" directed by Lu Xiaowei in 2000;Sixteen-episode TV drama "Misty Rain over Qinhuai", thirty episodes of the TV series called "Legend of the Peach Blossom Fan". Furthermore, I will adapt the story based on the legend of the original work of Kong Shangren's "The Peach Blossom Fan", and then carry out a "non-linear" rewriting, thereby exploring the surprises brought by the non-linear narrative, and construct the initial drafting of a new movie segment outline through this way.
The main purpose of chapter sixth is to make a brief statement on the research findings and research limitations discussed in this article. Finally, it is aimed at those who are interested in studying Kong Shangren's "The Peach Blossom Fan". Researchers who have conducted relevant studies on legendary scripts have given some simple suggestions. It is recommended to study the talents and grace of the prostitutes in "The Peach Blossom Fan". It can even be extended to the study of the image of the eight beautiful prostitutes in Qinhuai and their related talents, or even collect the poems or other works they created to express their inner feelings and connotation. All in all,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relevant film and television texts of "The Peach Blossom Fan" be studied, particularly in the connections among its characters, plots, scenes and the use of lenses, and how to tell the story through lens images.
所有書目皆按朝代、姓氏筆劃排列
一、專書
(一)古籍
[漢]司馬相如,〈琴歌并序〉,吳冠文等彙校,《玉臺新詠彙校(下)》,上海:上海古籍,2014年。
[晉]陶潛著,郭維森等譯注,《陶淵明集》,臺北:臺灣古籍,1996年。
[唐]元稹,《鶯鶯傳》,收於[元]王實甫著,王季思校注,《西廂記》,臺北:里仁,1995年。
[唐]白行簡,《李娃傳》,收於徐志平主編,《中國古典短篇小說選注》,臺北:洪葉,1994年。
[唐]白居易,〈琵琶行並序〉收於《全唐詩(卷四三五)》,北京:國際文化,1994年。
[唐]李復言著,嚴一萍選輯,《定婚店》收錄於《續幽怪錄(卷四)》,琳琅秘室叢書,臺北:藝文印書館,1967年。
[唐]孟棨,陽山顧氏文房《本事詩(情感第一)》,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
[唐]崔護,〈題都城南庄〉收錄於《全唐詩(卷三六八)》,北京:國際文化,1994年。
[唐]蔣防,《霍小玉傳》,收於徐志平主編,《中國古典短篇小說選注》,臺北:洪葉,1994年。
[唐]劉禹錫著,瞿蛻園箋證,《劉禹錫集箋證(中)》,上海:上海古籍,1989年。
[元]王實甫著,王季思校注,《西廂記》,臺北:里仁,1995年。
[元]白樸著,王星琦校注,《梧桐雨》,第二版,臺北:三民,2021年。
[元]馬致遠著,王星琦校注,《漢宮秋》,臺北:三民,2019年。
[元]馬致遠,《青衫淚》,收錄於王學奇主編,《元曲選校注(第三冊)》,石家庄:河北教育,1994年。
[明]徐渭,《雌木蘭》,周貽白選注,《明人雜劇選》,北京:人民文學,1958年。
[明]馮夢龍,《杜十娘怒沉百寶箱》編入《警世通言》,收於徐志平主編,《中國古典短篇小說選注》,臺北:洪葉,1994年。
[明]湯顯祖著,錢南揚校點,《湯顯祖戲曲集(上)(下)》,上海:上海古籍,2022年。
[明]湯顯祖著,徐朔方、楊笑梅校注,《牡丹亭》,臺北:里仁,1995年。
[清]孔尚任著,謝雍君、朱方遒評注,《桃花扇》,北京:中華,2016年。
[清]孔尚任撰,陶樂勤重編,《桃花扇》,上海:大中,1931年。
[清]李漁著,蔡踐解譯,《閒情偶寄》,新北:好優,2020年。
[清]洪昇著,翁敏華、陳勁松評注,《長生殿》,北京:中華,2016年。
[清]侯方域著,王樹林校箋,《侯方域全集校箋(上)(下)》,北京:人民文學,2013年。
[清]納蘭性德著,張草紉箋注,《納蘭詞箋注》,修訂本,上海:上海古籍,2003年。
[清]張廷玉等撰,《明史》,臺北:鼎文,1975年。
[清]黃燮清,《倚晴樓七種曲‧帝女花》,杭州:西泠印社,2014年。
[清]曹雪芹、高鶚著,馮其庸等校注,《紅樓夢(一)(二)(三)》,臺北:里仁,1984年。
[清]陳端生,《再生緣》,長沙:岳麓書社,2019年。
[清]趙爾巽等編撰,《清史稿(一)》,臺北:洪氏,1981年。
(二)近人著作
卜正民著,方駿等人譯,《縱樂的困惑:明代的商業與文化》,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16年。
大木康著,辛如意譯,《秦淮風月:中國遊里空間》,臺北:聯經,2007年。
丹西格、洛許(Ken Dancyger;Jeff Rush)著,易智言譯,《電影編劇新論》,臺北:遠流,2001年。
王建平改編,湯顯祖原著,《牡丹亭》,臺北:國家,2014年。
王永恩,《明清才子佳人劇研究》,上海:上海古籍,2014年。
王亞楠,《〈桃花扇〉接受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20年。
巴爾(Mieke Bal)著,譚君強譯,《敘事學敘事理論導論》,第三版,北京:北京師範大學,2015年。
巴赫金(Михаил Михайлович Бахтин)著,白春仁、顧亞鈴譯,《陀思妥耶夫斯基詩學問題》,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8年。
古斯塔夫‧莫卡杜著,楊智捷譯,《鏡頭之後:電影攝影的張力、敘事與創意》,新北:遠足,2012年。
田菱著,張月譯,《閱讀陶淵明》,臺北:聯經,2014年。
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著,彭舜譯,《精神分析引論》,新北:左岸,2010年。
弗斯特著,蘇希亞譯,《小說面面觀》,臺北:商周,2009年。
江逐浪,〈人間難得幾回圓:《長生殿》的情政困境與李隆基、康熙的選擇〉,《千古情緣:〈長生殿〉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2006年,頁272-291。
朱立元主編,《當代西方文藝理論》,第二版,上海:東華師範大學,2005年。
朱文長,《史可法傳》,臺北:臺灣商務,1974年。
朱傳譽,《孔尚任傳記資料(二)》,臺北:天一,(無出版年份)。
吳國欽,《中國戲曲史漫話》,臺北:木鐸,1983年。
李志宏,《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說敘事研究》,臺北:五南,2019年。
李治亭,《吳三桂大傳》,長春:吉林文史,1990年。
李季平,《孔尚任與「桃花扇」》,濟南:齊魯書社,2002年。
李祥林,《戲曲文化中的性別研究與原型分析》,臺北:國家,2006年。
李惠綿,《戲劇批評概念史考論》,增訂版,臺北:國家,2009年。
李惠綿,《戲曲新視野》,臺北:國家,2008年。
李富軒、李燕,《中國古代寓言史》,新北:漢威,2001年。
沈惠如,《從原創到改編:戲曲編劇的多重對話》,臺北:國家,2006年。
邱江寧,《清初才子佳人小說敘事模式研究》,上海:上海三聯,2005年。
周全,《宋遺民志節與文學》,臺北:東吳大學,1991年。
周建渝,《才子佳人小說研究》,臺北:文史哲,1998年。
周啟成等注譯,《新譯昭明文選(二)》,臺北:三民,1997年。
亞里斯多德著,劉效鵬譯註,《詩學》,第三版,臺北:五南,2014年。
林立,《滄海遺音》,香港新界:香港中文大學,2012年。
林淑貞,《中國寓言詩析論》,臺北:里仁,2007年。
林觥順,《詩經我讀》,臺中:書軒氏,2006年。
洪柏昭,《孔尚任與桃花扇》,廣州:廣東人民,1988年。
胡亞敏,《敘事學》,武漢:華中師範大學,2004。
胡雪岡,《孔尚任和桃花扇》,臺北:萬卷樓,2004年。
胡萬川,《話本與才子佳人小說之研究》,臺北:五南,2018年。
俞為民、孫蓉蓉著,《中國古代戲曲理論史通論(上)(下)》,北京:中華,2016年。
洪瓊芳等著,《臺灣戲曲劇種之腳色行當藝術─生旦淨丑話戲曲》,臺北:五南,2017年。
姚一葦,《戲劇原理》,臺北:書林,2004年。
袁世碩,《孔尚任年譜》,濟南:齊魯書社,1987年。
徐振貴,《孔尚任與〈桃花扇〉》,濟南:山東文藝,2004年。
徐振貴,《孔尚任評傳》,南京:南京大學,2011年。
徐植農、趙玉霞注釋,《侯朝宗文選》,濟南:齊魯書社,1988年。
莎拉‧布萊弗‧赫迪著,薛絢譯,《母性》,臺北:新手父母,2004年。
耿湘沅,《孔尚任桃花扇考述》,臺北:嘉新研究論文第280種,1971年。
黃芸珠,〈真情觀改造下的帝妃愛情與《長生殿》的歷史興亡感〉,《千古情緣:〈長生殿〉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2006年,頁298-309。
黃嗣艾編撰,《南雷學案(卷六)》,南京:正中,1936年。
郭英德編著,《明清傳奇綜錄(下)》,石家庄:河北教育,1997年。
陳蒲清,《寓言文學理論‧歷史與應用》,臺北:駱駝,1992年。
普羅普著,賈放譯,《故事形態學》,北京:中華,2006年。
單永軍,《〈桃花扇〉傳播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19年。
張建安,《桃花扇底看南朝》,廣州:廣東人民,2008年。
張淑香,《元雜劇中的愛情與社會》,臺北:臺灣大學,2022年。
華瑋,《明清戲曲中的女性聲音與歷史記憶》,臺北:國家,2013年。
夏波,《布萊希特「敘述體戲劇」研究》,北京:文化藝術,2016年。
夏學理主編,《文化創意產業概論》,第二版,臺北:五南,2011年。
康逸藍,《明末清初劇作家之歷史關懷:以李玉、洪昇、孔尚任為主》,臺北:秀威,2004年。
凱特‧米利特著,鍾良明譯,《性的政治》,北京:社會科學文獻,1999年。
廖玉蕙編撰,《唐代傳奇:唐朝短篇小說》,臺北:時報,2012年。
廖玉蕙,《細說桃花扇:思想與情愛》,臺北:三民,1997年。
潘慎改編,孔尚任原著,《桃花扇》,臺北:國家,2015年。
蔣星煜,《桃花扇研究與欣賞》,上海:人民,2008年。
蔡登山主編,《中國娼妓史》,臺北:秀威,2014年。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下)》,臺北:華正,2011年。
劉云舟,《電影敘事學研究》,北京:北京聯合,2014年。
劉葉秋注釋,《孔尚任詩和桃花扇》,中州書畫社;河南新華書店,1982年。
樊樹志,《重寫晚明史:朝廷與黨爭》,北京:中華,2018年。
樊樹志,《重寫晚明史:內憂與外患》,北京:中華,2019年。
樊樹志,《崇禎皇帝:好皇帝為什麼毀了大明王朝》,臺北:本事,2012年。
盧前著,王雲五主編,《明清戲曲史》,臺北:臺灣商務,1971年。
霍爾(James A.Hall M.D.)著,廖婉如譯,《榮格解夢書》,臺北:心靈工坊,2006年。
謝正光,《清初之遺民與貳臣》,上海:上海文藝,2021年。
謝柏梁,〈從《長恨歌》到《長生殿》〉,《千古情緣:〈長生殿〉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2006年,頁100-113。
鍾明德,《從寫實主義到後現代主義》,臺北:書林,1995年。
蕭敏如,《從「華夷」到「中西」:清代《春秋》學華夷觀研究(上)(下)》,新北:花木蘭,2009年。
蘇建新,《中國才子佳人小說演變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06年。
魏淑珠,《中西比較戲劇:劇場、劇本與演出》,臺北:國家,2021年。
嚴明,《中國名妓藝術史》,臺北:文津,1992年。
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經典選讀》,臺北:貓頭鷹,2022年。
Robert J. Sternberg著,黎士鳴等編著,鄭昭明等譯,《普通心理學)》,第二版,臺北:新加坡商聖智學習,2016年。

二、期刊論文
王良友,〈論《秦淮煙雨》侯、李情愛的點染手法〉,《通識教育學報》第九期(2006年6月),頁1-18。
朱東根〈論歐陽予倩對《桃花扇》的改編〉,《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40卷第6期(2022年11月),頁185-191。
沈惠如,〈戲曲經典的詮釋與再現──以《桃花扇》的崑劇改編本為例〉,《北市大語文學報》第14期(2015年12月),頁1-24。
汪詩珮,〈追憶、技藝、隱喻:《桃花扇》中的「作者七人」〉,《戲劇研究》第19期(2017年1月),頁1-50。
周立涵,〈論《桃花扇》對「才子佳人」敘事模式的突破〉,《名作欣賞》第3期(2023年),頁150-153。
周建渝〈《三國志通俗演義》中的對話特質及其意義〉,《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33期(2008年9月),頁1-34。
洪錦淳,〈戲劇與歷史的對話──《桃花扇》人物形象析論〉,《應用語文學報》第1期(2014年),頁173-190。
姚旭峰,〈試論明清傳奇中的「才子佳人」模式〉,《上海大學學報》(1996年第2期),頁39-44。
黃翊峰,〈戲說阮大鋮〉,《東吳大學歷史學系研究生學報》第10期(2014年7月),頁47-80。
華瑋,〈誰是主角,誰在觀看?──論清代戲曲中的崇禎之死〉,《戲劇研究》第11期(2013年),頁23-60。
張清發,〈奇女奇史──木蘭從軍的敘事發展與典範建構〉,《臺北大學中文學報》第11期(2012年3月),頁117-147。

三、學位論文
王雅楠,《跨文化視域下的李香君文學形象研究》,北京外國語大學比較文學與跨文化研究碩士論文,2020年。
李春紅,《〈桃花扇〉中的創傷敘事》西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21年11月。
何甄芳,《侯方域研究》,南京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博士論文,2015年。
林美周,《清傳奇〈桃花扇〉之當代戲曲劇作藝術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8年7月。
陳一璞,《〈桃花扇〉侯、李愛情研究》,東北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17年。
程雅婷,《論〈桃花扇〉中的楊龍友形象》首都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13年。
楊朝淵,《〈長生殿〉與〈桃花扇〉劇本文學研究──從戲曲主題、結構、情節、人物、語言分析》,東吳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0年。
羅敏,《文人心態視域下的〈桃花扇〉研究》,雲南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22年5月。

四、網路資料
〈《桃花扇》汪蘇瀧 / 張軍 | CCTV「經典詠流傳」〉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Z0EUQmkZ5o
孫敬導演,梅阡、孫敬改編,電影《桃花扇》,據[清]孔尚任,《桃花扇》傳奇,歐陽予倩,《桃花扇》話劇本改編,西安:西安電影製片廠,1963年。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_RRbugVLEE。
陳啟峻導演,陳永明編劇,葉青歌仔戲製作,《秦淮煙雨》,臺北:公視,2001年。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P-0QC1rRZhZbzbGmF316Pt17Km7TjN9U
魯曉威執導,王琛等編劇,三十集《桃花扇傳奇》,中國大陸,2000年。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uWvss_mSFY&list=PLb8LXNQ3GVIFgMEY76yJw5TXoWVjSZIOP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