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桃花扇底送南朝--論孔尚任的歷史意識及其書寫-
作者:曾守仁
書刊名:中國敘事學:歷史敘事詩文;李貞慧 (主編)
頁次:327-376
出版日期:2016
出版項: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
主題關鍵詞:桃花扇孔尚任歷史意識
學門:文學
資料類型:專書論文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5
期刊論文
1.賴錫三(20080300)。〈桃花源記并詩〉的神話、心理學詮釋--陶淵明的道家式「樂園」新探。中國文哲研究集刊,32,1-4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李恭忠(2014)。歷史三昧:康熙帝與明孝陵的故事。新史學,8,188-2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朱則杰(2013)。孔尚任揚州大型集會考論。淮陰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5,764-76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曾守仁(20150600)。世變下的錢澄之性情詩說--真詩、苦吟與隱秘詩史論。文與哲,26,379-42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華瑋(20130100)。誰是主角?誰在觀看?--論清代戲曲中的崇禎之死。戲劇研究,11,23-6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王璦玲(20050300)。「忖度予心,百不失一」--論《桃花扇》評本中批評語境之提示性與詮釋性。中國文哲研究集刊,26,161-21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楊玉成(20010900)。小眾讀者--康熙時期的文學傳播與文學批評。中國文哲研究集刊,19,55-10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廖玉蕙(1997)。細說桃花扇--思想與情愛。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Frankel, Hans H.、王蓓(2010)。梅花與宮闈佳麗。北京: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歸莊(2010)。歸莊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蔡英俊(2011)。語言與意義。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柯慶明、蕭馳、陳世驤、高友工、鄭毓瑜、張淑香、顏崑陽、龔鵬程、蔡英俊、呂正惠(2009)。中國抒情傳統的再發現。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White, Hayden、董立河(2005)。形式的內容:敘事話語與歷史再現。北京: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湯顯祖、徐朔方、楊校梅(1986)。牡丹亭。臺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王璦玲(1998)。明清傳奇名作人物刻畫之藝術性。臺北:臺灣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Todorov, Tzvetan、蔣子華、張萍(2001)。巴赫金:對話理論及其他。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侯方域、王樹林(2013)。侯方域全集校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陳寅恪(1977)。陳寅恪先生全集。九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段安節、羅濟平(1998)。樂府雜錄。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Benjamin, Walter、林志明(1998)。說故事的人。台灣攝影工作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Owen, Stephen、田曉菲(2002)。他山的石頭記--宇文所安自選集。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Owen, Stephen、鄭學勤(1990)。追憶--中國古典文學中的往事再現。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王夫之(1996)。船山全書。長沙:嶽麓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袁世碩(1987)。孔尚任年譜。濟南:齊魯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方珊(1989)。俄國形式主義文論選。北京: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黃宗羲、沈善洪(2005)。黃宗羲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唐君毅(1988)。唐君毅全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楊牧(2002)。失去的樂土。台北:洪範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葉夢得(2007)。避暑錄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Morris, Leon、喻小菲、崔曉雄(2012)。救贖:它的意義及重要性。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尤侗(2011)。西堂文集.西堂雜組二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孔穎達(1979)。周易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孔尚任、徐振貴(2004)。孔尚任全集輯校註評。濟南:齊魯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孔尚任、李保民(2012)。桃花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施閏章(1983)。學餘堂文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1990)。飛花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茅坤(1993)。茅坤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王永恩(2014)。明清才子佳人劇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嚴有翼(1980)。藝苑雌黃。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釋惠洪(1970)。冷齋夜話。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史坦納、嚴忠志(2011)。托爾斯泰或陀斯妥耶夫斯基。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王利民(2007)。王士禎詩歌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安克斯密特、楊軍(2011)。崇高的歷史經驗。上海:東方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巫鴻、李清泉、鄭巖(2008)。中國古代藝術與建築中的紀念碑性。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Kermode, Frank、劉建華(1998)。終結的意義--虛構理論研究。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徐愛梅(2013)。孔尚任和《桃花扇》新論。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俞為民、孫蓉蓉(2008)。歷代曲話彙編(近代編)。合肥:黃山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熱奈特、史忠義(2009)。熱奈特論文選、批評譯文選。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蒲安迪、劉倩(2011)。蒲安迪自選集。北京: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盧卡奇、張亮、吳勇立(2004)。盧卡奇早期文選。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王國維、謝維揚、房鑫亮、駱丹、盧錫銘、胡逢祥、李解民(2010)。王國維全集。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金聖嘆、陸林(2008)。金聖嘆全集。南京:鳳凰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蕭馳(1999)。中國抒情傳統。台北:允晨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Langer, Susanne Katherina、劉大基、傅志強、周發祥(1991)。情感與形式。商鼎文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王汎森(2004)。晚明清初思想十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廖蔚卿(19970000)。漢魏六朝文學論集。臺北:大安。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蔡毅(1989)。中國古典戲曲序跋彙編。齊魯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陳芳英(20090000)。戲曲論集:抒情與敘事的對話。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魯曉鵬、王瑋、馮雪峰(2012)。從史實性到虛構性:中國敘事詩學。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3.張淑香(1992)。抒情傳統的省思與探索。大安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4.劉禹錫、《劉禹錫集》整理組、卞孝萱(1990)。劉禹錫集。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5.高友工(2008)。美典︰中國文學研究論集。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宇文所安(2005)。《牡丹亭》在《桃花扇》中的回歸。湯顯祖與牡丹亭。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佛洛伊德、馬元龍(2013)。哀悼與憂鬱症。生產.第8輯:憂鬱與哀悼。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徐新建(1999)。由死而歌--哭喪禮儀與身心治療。文學與治療。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吳新雷(2002)。《桃花扇》批語初探。中國文學評點研究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Jakobson, Roman(1994)。語言學與詩學。結構--符號學文藝學--方法論體系和論爭。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梅廣(20040000)。語言科學與經典詮釋。文獻及語言知識與經典詮釋的關係。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