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運動的「內存善」及道德教育
書刊名:中華體育季刊
作者:許立宏 引用關係
出版日期:2000
卷期:14:2=54
頁次:頁10-18
主題關鍵詞:運動德行實踐內存善外存善組織制度道德教育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5)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4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49
當代倫理學理論了義務論和目的論的主張之外,還有第三個傳統,這個傳統可以追溯到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和亞理斯多德,本文主要目的提出的當代論理學最重要的-一支-德行倫理學,其所重視的是,「我們要成為什麼樣的人?」並從中嘗試分析當運動為一種有價的「人類實踐」時對道德教育上的貢獻。 本文首先簡單介紹了亞里斯多德所延伸的德行概念及麥泰爾的實踐觀,並部析當運動被視為一種有價的人類「實踐」時與「內存善」的關係,其次,實踐與織制度必須加以區分,前者是要完成內存善的實現,而後者則偏重外存善的追求,過分追求外在善的結果有可能會抵消內存善,因此,德行的獲得很重要,其功能在於抵抗組織制度的腐化力,最後,在運動與道德教育的關係,德行的培養為道德教育的必然部分,德行的獲得是透過「做中學」的過程,我們是藉著培養一些特定的習性而「獲得」德行,從而學習到對的決定,並同時教化我們的欲望,當運動被視為有價的人類實踐並應 用於教學中時,它是可以提供培養德行並展現德行的機會,學校教育課程應可重視此項功能。
期刊論文
1.Arnold, P.(1999)。The Virtues, Moral Education, and the Practice of Sport。Quest,51,39-54。  new window
2.Arnold, P.(1996)。Olympism, Sport, and Education。Quest,48,93-101。  new window
圖書
1.Bredemeier, B.、Shields, D.(1995)。Character Development and Physical Activity。Champaign:Human Kinetics。  new window
2.林火旺(1996)。倫理學。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Pincoffs, Edmund L.(1986)。Quandaries and virtues: Against reductionism in ethics。Lawrence, KS:Kansas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4.Benn, P.(1998)。Ethics。London:UCL Press Limited。  new window
5.MacIntyre, A. C.(1987)。After Virtue: a study in moral theory。London:Duckworth。  new window
6.MacIntyre, Alasdair C.(1985)。After Virtue。London:Duckworth。  new window
7.Dewey, J.(1985)。Democracy and Education。New York:Macmillan。  new window
8.Aristotle、Barnes, Jonathan(1984)。The Complete Works of Aristotle: The revised Oxford translati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Steenbergen, J.、Tamboer, J.(1998)。Ethics and the double character of sport: an attempt to systematize discussion of the ethics of sport。Ethics and Sport。London:E & FN SPON。  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