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因材施教與教學上的人我分際--以《論語》、《阿含經》和《大般若經》為根據
書刊名:佛學研究中心學報
作者:蔡耀明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Tsai, Yao-ming
出版日期:2000
卷期:5
頁次:頁37-78
主題關鍵詞:教育因材施教人我分際論語阿含經大般若經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1)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9
  • 點閱點閱:34
     因材施教可以說是儒家特別是孔子的教學方法最為人所津津樂道的特 色之一。這個特色強調的是以求學者個別的差異做為教學考量的核心所在,藉以 確保教學的成效能落實到個別的求學者身上。一言以蔽之,若非適合求學者的需 要並且在實際可潤澤求學者的身心,任何冠冕堂皇的教育理念終將落空。 佛陀教法的創立與孔子所開啟的一代教學,都有賴於各自相當不同的外在環境與 內在條件。以審慎的態度而論,在種種內外環境與條件得以仔細爬梳之前,不僅 很難而且也沒有必要率爾就二位歷史人物的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論其會通。然 而,論及因材施教,這顯然並非孔子或儒家的專利;現存的佛教經典,包括《阿 含經》、《大般若經》,亦在在顯露出因材施教的精神與操作典範。吾人若能扣緊 因材施教觀,至少在人我分際的教學設計上可以見出中印這二位人物有其共通 處,亦皆顯現大家風範。本文即基於如是體認,首先,就一般國人比較熟悉的孔 子的因材施教整理其要點、並且述說其蘊含的精神歸趣與可能的侷限;接著,論 陳《阿含經》透顯的因材施教,藉以點出中印傳統上二大教學體系至少在重視求 學者個別的差異上有它異曲同工之處,此或可引為吾人今日教學設計上的深度啟 發;第三,以《大般若經》為根據,指出菩薩摩訶薩一方面趣向諸佛無上菩提、 另一方面去成熟有情,有必要在車乘的取向上遵循教學上的人我分際,才有可能 二方面皆恰如其分、各赴所宜,既得以遂行因材施教來充分照顧求學者在性向、 意欲、或根器等方面的異質性,也得以分別成辦人我精神境界的提昇。 為求一目了然之效,謹將本文目次登錄如下: 一﹒《論語》的因材施教 (一)特色 (二)可能的限制 二﹒《阿含經》的因材施教 (一)因材施教得以推展的先在條件 (二)因材施教的例示 三﹒《大般若經》在教學上的人我分際 (一)菩薩摩訶薩的修學在人我分際課題上的特色 (二)菩薩摩訶薩走自己要走的道路 (二-1)目的地的定奪 (二-2)操作主體的確立 (二-3)操作的動力、內容、與理則 (三)菩薩摩訶薩隨順帶領有情走適合有情走的道路 四﹒結語
期刊論文
1.Harrison, Paul(1987)。Who Gets to Ride in the Great Vehicle? Self-Image and Identity among the Followers of the Early Mahāyāna。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Buddhist Studies,10(1),67-89。  new window
2.傅佩榮(1998)。解析孔子的教育藍圖。國立臺灣大學哲學論評,21,83-9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蔡耀明(19970300)。由三乘施設論菩薩正性離生--以大般若經第二會為中心。中國文哲研究通訊,7(1)=25,109-14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釋恆清(19930100)。禪宗與杜威--教育思想和方法之比較。國立臺灣大學哲學論評,16,77-9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傅佩榮(1993)。孔子的教育理想。國立臺灣大學哲學論評,16,5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楊惠南(1993)。批判心靈的昇華:釋迦的教育理想。國立臺灣大學哲學論評,16,21-4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Thomas, E. J.(1926)。Buddhist Education in Paali and Sanskirt Schools。The Indian Historical Quarterly,2/3,495-508。  new window
8.Dreyfus, Georges B. J.(1997)。Tibetan Scholastic Education and the Role of Soteriology。The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Buddhist Studies,20(1),31-62。  new window
圖書
1.瞿曇僧伽提婆。增一阿含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長阿含經。新文豐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求那跋陀羅。雜阿含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00905)。中阿含經。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董承文(1987)。孔孟荀教育思想。高雄:復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Robinson, H. Richard、Johnson, Willard L.(1982)。The Buddha as Teacher。The Buddhist Religion: A Historical Introduction。Belmont。  new window
其他
1.蔡耀明(1999)。《大般若經》的車乘購成與三乘施設,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大般若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李志夫(1995)。大乘經教育思想及其方法之研究:以《妙法華》為主軸。佛教思想的傳承與發展。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