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儒家成德思想之進程與理序:以《論語》「志於道」章之四目關係的詮釋問題為討論核心
書刊名:東華人文學報
作者:吳冠宏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Wu, Kuan-hung
出版日期:2001
卷期:3
頁次:頁189-214
主題關鍵詞:志道依仁游藝成德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0) 博士論文(0) 專書(2)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9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39
成德思想是儒家義理之學的核心要涵,本文以朱熹注《論語》「志於道」章為參考軸,經由比對映襯,歷代學者對儒家成德之進序內涵亦隨之顯露。 近人錢穆解說《論語》「志於道」章之成德「四目」的先後順序,與朱熹《集註》之說適相逆轉,本文即由此詮釋差異切入,一探二說何以立場接近卻形成分道揚鑣之理解的因由,推究其因,當是錢穆力救虛妄之弊,使之歸返實學以擺脫宋學高蹈義理之失的立意使然。進而援引陸、王兩家的解說與朱熹之見比對參照,發現陸、王皆視「志於道」一目可涵蓋下列三目,乃為成德之最優位,而朱熹卻因力避「志於道」的蹈虛之病,故僅視之為方向初定之始,可見「志於道」章在心學與理學不同的思想特色與成德體會下,亦各自彰顯出迥然有別的詮釋風貌。 王夫之認為朱注四目之關係並非「依仁而後藝可游」,他視「道」與「藝」乃互為表裡,當相承並進,故反對「游於藝」為成德之最高理境的說法;相形之下,朱子以「玩物適情」釋「游」的詮釋轉向,使「游於藝」成為道德主體的美善理境,對爾後詮說「游於藝」所開顯的美學旨趣未嘗不具有開先導引的作用。 本文即循此四目關係的詮釋問題層層轉進,除了藉此彰明「志於道」章於歷代解說下各富興味的義理內涵外,也為論語學之考察及儒家成德思想的進程與理序問題,提供一個值得探討的參考進路。
圖書
1.四書或問。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黃式三(1844)。論語後案。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錢穆(1989)。朱子新學案(1)。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葉鈞(1987)。傳習錄。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李澤厚、劉綱紀(19860810)。中國美學史。臺北:漢京文化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朱熹(1996)。四書章句集註。臺北:鵝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錢穆(1974)。孔子與論語。臺北:聯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陳澧(1997)。東塾讀書記。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錢穆(1988)。論語新解。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明)黃宗羲,(清)全祖望(1983)。宋元學案,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明)王夫之(1977)。四書箋解,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南宋)陸九淵(1979)。陸象山全集,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明)王夫之(1988)。讀四書大全說,長沙。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明)王夫之(1988)。讀四書大全說,長沙。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王夫之(1988)。周易外傳。船山全書。湖南:嶽麓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